为你读诗app 徐慧丽读得是什么诗

中国首次跨界诗歌:第一朗读者 •
深圳为你读诗
来源:搜狐文化
  中国第一个跨界诗歌现场  
  听见最好的诗歌
  看见最好的诗歌
  享受最好的诗歌
  1999年著名剧作家、诗人从容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提出大胆创新的精神支持下,在深圳市文联鼓励下,开始进行诗歌与戏剧的跨界探索,她联合市剧协、广播电台和广东诗人,创作诗歌音乐戏剧晚会《在共和国的窗囗》,请来中国第一位博士导演王晓鹰 ,完成她关于诗与戏剧跨界探索的实践。从1999年至今,深圳市剧协在跨界诗歌探索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成果。中央电视台2001年专程播出深圳剧协的跨界诗歌晚会,并录制成《深圳人》上下集在央视三套多次播出。这样一种集音乐、表演、演唱、朗读的新形式,传播到大江南北,成为国内诗歌晚会新的形式。随后从容和王晓鹰在十年中不断推出诗歌晚会,并融入多媒体表现手段。2008年从容又推出中国诗剧场,将中国诗剧创作推向新的阶段。而“第一朗读者”创始于2012年,是目前国内最具活力、人气和先锋精神的诗歌艺术现场,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季二十场活动,深圳市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对“第一朗读者”活动给予高度赞赏,称之为:高贵的坚持!鉴于深圳剧协在诗歌推广方面所做出的探索与贡献,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向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授予了“跨界诗歌创作与传播基地”的称号。第三季活动将于2014年9月拉开序幕。本季活动的主题是“深圳为你读诗”。
  “第一朗读者”本着创造和自由的态度,致力于开拓新的艺术空间,探索现代诗走进读者、走近公众的当代形式,通过诗人、演员、批评家的现场读诗、解诗、唱诗、演诗,让诗歌长上翅膀,飞出纸面,成为不但可读、可看、可听,而且可以亲身参与的立体艺术。“第一朗读者”的梦想是把诗歌现场化,让诗歌在现场和读者、观众的心灵中重新发生,从而让诗的精神融入人们的灵魂。这一梦想结合了新媒体技术和最大胆的探索精神,以实现艺术在其源头所体现的本质:生命的原生涌动和完全。
  “第一朗读者”秉持当代性立场,致力于构建诗歌与时代的多层次的“精神对话”。诗歌是灵魂的声音。当代诗歌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当代灵魂的梦想和失落,奋斗和挣扎,悲哀和欢喜,爱恋和愁怨,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最直接、最浓缩的载体。走进当代诗歌,也意味着走进当代精神世界的前沿。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读者必须有能力走进诗的内部,以心灵之眼看见诗歌。”第一朗读者”通过将文字的诗歌立体化,致力于打开读者心灵的天眼。
  “第一朗读者”抱持开放性、公众性和社会性的立场,致力于诗歌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精神品位。诗歌既是生命的表现,也是生命的需要。沐浴诗歌之光是每一个体生命的福祉。“第一朗读者”的目标是让广大市民和各个阶层的人都能通过与诗人、演员、批评家面对面的接触,听见诗歌、看见诗歌,从而领悟诗歌,热爱诗歌。
  “第一朗读者”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沟通世界。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理应成为精神世界探索的先驱。在“第一朗读者”的现场,你将听到中国当代历史生成、生长和进化的声音,感受到中国大地上回肠荡气的历史长风。同时,“第一朗读者”也将以世界眼光,把世界各国优秀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最新创造奉献给深圳的读者。“第一朗读者”的目标是让深圳人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看见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享受世界上最好的诗歌。
  “第一朗读者”最终的关注点是人。诗歌是理解的力量,读诗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人,理解诗之字里行间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灵魂,理解诗歌文字背后人的历史、生活和精神世界,最终抵达语言这块人类的第二大地。
  “第一朗读者”由深圳市文联、深圳特区报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深圳广播电台新闻频率898、深圳中心书城承办,深圳宣传部部长、著名学者王京生任活动总策划,从容、江非等诗人和诗歌评论家担任创意策划。“第一朗读者”前两季活动以其独特的视觉、听觉和思想冲击力,在深圳、全国以及港台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媒体列为“2012年重要文学现象和文化事件”、“2013年中国诗歌年度十大现象”、“2013深圳十大文化事件”。“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诗歌奖项之一。“第一朗读者”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新诗传播和跨界艺术样式的标志性品牌。“第一朗读者”第三季活动将邀请谢冕、王家新、臧棣、多多、庞培、姜涛、张桃州、敬文东、周瓒、冷霜等大牌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参与,并在总结前两季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全面升级活动质量,打造深圳最具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敬请广大诗歌爱好者期待!
    特邀学术嘉宾:
    谢 冕、陈仲义、何向阳、敬文东、赵敏俐、周 瓒、张晓红、唐 欣、王晓华、罗小凤、张德明、张光昕、冷 霜、姜 涛、西 渡、张桃洲
  场次、时间、地点、特邀诗人:
    第一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中心书城(南台阶) 西渡 太阿 吴思敬
  第二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中心书城(北台阶) 多多 居一
  第三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坪山新区 潘维 一回
  第四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中心书城(北台阶) 庞培 西风野渡
  第五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中心书城(南台阶) 伊沙 朱巧玲
  第六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坪山新区 荣荣 依尔福
  第七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中心书城(南台阶) 陈克华 吉狄马加
  第八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中心书城(南台阶) 树才 赵婧
  第九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中心书城(南台阶) 王家新 世宾
  第十场 日
  (周六)14:30-16:30 深圳坪山新区 臧棣 安石榴
(责任编辑:UC005)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图文揭秘……[]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彭雪峰为你读诗 · 第52... -- 为你读诗 -- 传送门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 彭雪峰为你读诗 · 第529期
关注Be My Guest「为你读诗」公众微信每晚十点,一位特别来宾「为你读诗」图为木心先生的画作。图中那只鸟儿孤单而有神,它在想“借我一个伴儿”吗?点击上方视频收听,或在微信对话框中输入:借我,即可收听借我为你读诗:彭雪峰(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政协常委)配乐: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欧洲电影音乐巨人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借我变如不曾改变。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可预知的险。借我悲怆的磊落,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买买买吼声震天的今日,“借”这个动作似乎被人淡忘了。舍与得之间,获得与失去之间,“借”是一个中间的变量。借之后,有两种选择:还或者不还。还,情谊深重,画上信任和感激的句号。不还,就打上了逗号,即便一直不还,那也只是省略号,状态也只能标为“在借”,并不等同于拥有。借的情怀,非常古典。现代人的记忆中,记得拥有过,却难有借过的经历,木心是心在旧时代的人,他写的当然是《借我》,而不是《给我》。借的好处是可以一试,却不用太大的成本,因此可以尝试多样性。“暮年、少年、瞻前与顾后、变如不曾改变”在诗人想借之物中,已经出现了各种似乎不能共存、相互矛盾的年龄、性格,正是因为“借”,才可以这样天马行空地索要不可能之物来体验。“借我”背后有一层意思,是“我”并未希望改变自己,或者他甚至清楚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借我”,排除了“让我”这样的强烈突破改变的意愿。在祈使句中,“借我”的语气算是最轻微、最礼貌的,好像鼓起了勇气说出“借”一字,对方肯不肯还是未知,其中的距离和空间非常微妙。“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这是难堪的一笔:没有对方的拒绝,而是提醒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有弄清楚。如此,错过便是错过,即便不占有、不索求,也无缘于秋了。撰文:麦饭石;音乐编辑:汤纯本期编辑:李琳「为你读诗」嘉宾介绍彭雪峰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为你读诗」明日预告明晚10点(11月12日),白领时装董事长苗鸿冰为你读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的作品《雨雪》。「为你读诗」2015年支持者计划这是一项将个人和企业纳入「为你读诗」的成长体系的特别计划。希冀以「为你读诗」及其出品单位Be My Guest的独有品牌、特别策划、丰富资源和精细服务向支持者提供感恩回馈,共建灵魂的栖息地。有意加入我们,请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并在线支持。▎如欲参与读诗、推荐读诗嘉宾或诗歌,请在「为你读诗」微信首页导航中进行查阅? 点击 阅读原文 加入2015年支持者计划
微信扫一扫获得更多内容
关于 为你读诗
每晚10点,一位私享家将为你读诗。
为你读诗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为你读诗创始人经历曲折 诗歌支持走向梦想-公益中国-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
下载客户端
独家抢先看为你读诗2013年7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为你读诗2013年7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为你读诗”:新媒体时代的“手艺人”_新华每日电讯
“为你读诗”:新媒体时代的“手艺人”
日 09:46:1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字号 】【】【】【】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小草
  刚刚过去的2014年,现代诗歌在新媒体上狠狠“火”了一把。
  这一年,现代诗的形象较之以往似乎显得更正面一些,人们不再执着于戏仿“羊羔体”“乌青体”,或调侃现代诗“故作深沉”,而是被迪伦·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的“怒吼”所震撼,为“打工诗人”许立志们的诗句所折服。当人们走进书店,畅销书架上赫然摆放着署名为辛波斯卡、兹维塔耶娃这样拗口姓名的诗集。而从湖北农村走出来的余秀华一夜爆红,轻松“秒杀”了一众前来采访的媒体人。
  助推现代诗、诗人们“火”起来的,是在微信朋友圈颇受欢迎的诗歌类微信公众号。
“虚度时光”,让诗歌融入大众生活
  老牌诗歌刊物《诗刊》试水新媒体,公众号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积累了几万粉丝,促成了余秀华的一夜爆红;“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错开微信公众号“早晚高峰”,在每晚十点临睡前推送,精致打磨一首诗歌;甚至诸多古诗词微信号也趁势而起。动辄破十万的阅读量,也令人惊叹:微信时代,诗歌已经不再“小众”。
  “打破小众圈层的藩篱,让诗歌融入大众生活中,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为你读诗”团队的总策划张炫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彦宏、星云大师、陈鲁豫、于丹、杨澜、陈建斌、李健……参与“为你读诗”的嘉宾,除了专业的老牌播音员和主持人,也有政商界人士、明星、歌手等。“为你读诗”借助名人效应,将“小众”诗歌带入“大众”视野,也为这个微信平台赢得了大量关注。
  从日第一期至今,“为你读诗”已经播出六百余期节目,累积一百多万粉丝,日均诗歌阅读量超过十万。最受欢迎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播出仅一周内,已有194.5万阅读量。
  “有一天早上我打开微博,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我,”《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的作者,诗人李元胜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感受。写作诗歌30余年,也是微博、微信的第一批使用者,李元胜此前并未对诗歌微信公众号给予太多关注,“我这才发现诗歌公众号其实非常有影响力。”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在各类微信平台的火爆令李元胜感到相当意外,“这首诗是我偏爱的,但我觉得还不是我最好的诗。我自己特别满意的诗在网上也有传播,可并没有达到这首诗的程度。”
  这首诗走红后,思索其中原因,李元胜认为是转型中功利化的社会氛围、对精神生活缺乏重视,令人们“感同身受”,借此表达对高质量的感情生活、精神生活的强烈诉求。而现代诗体量短小,最适合在新媒体上阅读和传播。
  张炫将《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称为“年度转发之王”:“在过去‘虚度时光’可能是个偏负面的东西,是无意义、无价值的,但对于人的内心、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而言,虚度时光又是非常有意义的。是诗歌传递出的这种感情触动了听众。”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张炫用了一个自认为不甚严谨的类比:诗歌有类似“心灵鸡汤”的功能,因而易于在新媒体上传播。“其实我想强调的是‘共鸣’,能够抚慰人心、让人的内心获得安稳的力量。”
  发掘情感共鸣、享受可以“虚度”的时光,恰好传递出人们关注诗歌微信公众号的一部分动机。在“为你读诗”的微信后台,常常有读者向张炫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冬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泡着脚、抱着宝宝,听着“为你读诗”……
  “我们希望能进入生活中最最平常的部分,让人觉得每天都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有了它生活就多了一点点美好……”张炫说。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在“为你读诗”平台的第一次推送,是一位名为“江宁”的听众来稿。在推荐语中,江宁说,这首诗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理想:“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一寸光阴一寸金,要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出人头地。在忙乱地走过一段旅程后,终于发现我们自己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将平凡而简单地度过一生。这种简单,或许就是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安静地看日升月沉、云淡风轻,看鱼、喝茶、散步、发呆……即作为一个简单的生命个体,与世界进行交流。”
“新媒体求‘快’,我们想要‘克制’”
  8岁的大米也喜欢《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大米是史家胡同小学分校的一名小学生,他和校长高满洪女士一起,录制了美国诗人道格拉斯·马拉赫的《做一个最好的你》。今年的1月4日“为你读诗”推送了这首诗,收获了28万阅读量。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一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伴随着德国钢琴家伯尔尼沃德·科赫创作的Little Moritz,大米稚嫩的声音紧接着高满洪慈爱的语调响起,“很多人跟我说,大米的声音有种让人想要流泪的感染力。”提起大米读诗的经历,大米爸爸带着欣慰和自豪。
  大米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是学校里出名的“小百科全书”,但由于喜爱阅读科普读物,此前并未接触过诗歌。大米爸爸告诉记者,在经历了读诗之后,一家人也开始在晚上坐下来,收听“为你读诗”。
  对于喜欢的诗歌,大米的评价总是很简单:“真好听”。大米爸爸记得儿子第一次跟他说这句话,还是大米3岁时两人一同欣赏童声合唱:“就像对音乐的感受一样,人们对美的事物、对诗歌的感受力是天然的。”情感真挚的诗歌,在任何年龄段都有着同样的影响力。
  与大米一样,2013年,8岁的李安然在听了陈铎朗诵的裴多菲的诙谐诗《树上有樱桃千万颗》后,写出了“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情像一朵白白的软软的云”(《爸爸妈妈的爱》)这样稚嫩的诗句。
  “我们经常收到孩子们的诗歌投稿,很稚嫩,但我们觉得小孩子写出来的东西很有天然的感觉。”从2013年儿童节第一期《给我未来的孩子》,到彭丽媛与丹麦女王共读安徒生经典“丑小鸭”……张炫告诉记者,“为你读诗”从一开始,就试图召唤起听众的“‘天真之心’,那种非功利、纯净的童心,对事物的美的天然感受。”
  “如果不‘天真’,就没有人会去‘读诗’,也没有人去做这个微信公众号。我们早期只有几千位粉丝,可参与读诗的嘉宾并没有问,你们的听众有多少,读的诗会有多少人能听到。”从发起时只有两位编辑,发展到现在十几人的规模,越来越多喜爱诗歌的人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
  李琳就是其中一位。去年刚毕业的她,就是出于对“为你读诗”的喜爱投了简历。今年1月1日,李琳在处理后台消息时,看到了听众徐磊的留言。
  徐磊的父亲是一位诗人,一生爱写诗,病床上依然笔耕不辍。面对病危的父亲,同为“为你读诗”听众的一家人,希望能通过诗歌为父亲祈福。编辑团队连夜播发了徐磊写给父亲的小诗《半世前的风筝》的预告,由徐磊的妹妹读诗。却没料到第二天中午,老人已经病逝。
  李琳收到了徐磊发来的两个录音版本,因为医院环境嘈杂、读诗人情绪激动,并不适宜播出,她请求读诗人“平复一下情绪”。1月2日,“为你读诗”最后推送的这首诗,没有加入音频版本。
  “我觉得这件事本身非常有意义。”人们开始借助“为你读诗”记录、传达感情。但李琳也认为应当对百万听众的耳朵负责,播出尽量高品质没有瑕疵的版本。“听众的耳朵非常灵敏,任何一点懈怠,哪一期诗没选好,处理得有点仓促,硬着头皮播了,听众都能反馈给我们。”
  请哪些嘉宾,选择适合读诗人气质的诗歌,核对版本、推敲字句,选择配图、配乐,每个流程都经过了编辑们的反复推敲和整个团队无数次的讨论打磨。李彦宏朗读的《当你老了》,从十几个译本中选定了并不那么“大牌”的译者李立玮的译本,反复核对后进行录制;朱亚文每次读一首诗,却要反复录制多遍,录到最好……也有嘉宾因为未能找到最适合的诗,而将原本的录制计划延后半年以上。
  “新媒体要求的是‘快’,我们有时候会‘克制’,要求自己‘慢’下来。”张炫觉得“为你读诗”在向“传统媒体”的高标准、严谨性、专业性靠拢,并且随着听众对作品的要求,逐渐提高标准。“特别是推出有声书的这段时间,编辑部常常会为了一字一句,一段配乐,反复加工,加班到深夜。”
  “我们有点像做皮鞋、做木工,凭手艺吃饭的,”张炫笑道:“我们是新媒体里面的‘手艺人’”。”
诗歌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
  面对新媒体上的诗歌热潮,诗歌写作本身会不会发生变化?
  “创作上并没有影响。”李元胜回答。
  “这并不是诗歌与网络的第一次相遇。”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诗人就经历了“集体上网”的风潮。作为网络诗歌的“元老”级人物,李元胜和诗友们创办了诗歌网站“界限”,那时传统诗歌刊物正遭遇寒冬,而诗歌网站和论坛则疯狂“井喷”。
  “互联网给了诗人一个公平展现自己的平台,为诗坛输送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但在诗歌创作上,“包括在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诗歌运动中,我熟悉的诗人们,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李元胜认为诗歌创作本身是个人化的,“但会不会触发诗人产生新的写作动机?会不会鼓励更多人进行创作?这都是有可能的。”
  变化更多地体现在互动上,从上世纪80年代读者、诗友之间互通书信,到博客时代留言互动,再到新媒体时代,读者和作者开始直接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交流。相较于世纪之交的诗歌上网,新媒体打破了诗歌爱好者这样一个小圈子,让大众的视线聚集到诗歌本身,这是李元胜认为变化最大的地方:“和公众的阅读期待相遇了。”
  “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群体开始关注弱势群体,我们就看到了打工诗人们和余秀华的出现,这实质上是一种主动选择,把社会的注意力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群上。当然所处的阶层和文学能力没关系,他们的创造力也在文学上得到了认可,但这些题材更容易触动人、也就更容易获得关注。”李元胜这样解释“草根诗人”们的走红。
  张炫则认为:“很多影响都是慢慢随之而来的。”
  在创办“为你读诗”之初,一些朋友知道她在做读诗的微信公众号,脱口而出“那多假啊!”这令张炫非常震撼,也很痛心:“诗歌本身是很真的东西,怎么会让人觉得假呢?”张炫将其归因为传统诗歌表演的舞台化,“离生活很远,觉得是一种表演吧。”
  而短短一年多过去,越来越多的线下主题活动开始与诗歌有关。
  “去年7月我们请夏雨读诗,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我以前觉得读诗这件事挺‘土’的,听完觉得还挺好、挺有感觉的。”张炫觉得,变化总是潜移默化的。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你读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