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有点臭还能吃吗600点是多少斤两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古今单位换算&历代度量衡简表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统一换算(厘米)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31,1尺 = 23.1,1寸 =2.31
1分 = 0.231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34, 1寸 = 3.4
1尺 = 32.7, 1寸 = 3.27
1尺 = 32, 1寸 = 3.2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统一换算(毫升)
1钟 = 10釜, 1釜 = 4区
1区 = 4豆, 1豆 = 4升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斛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
1合 = 20.45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 300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67000,1斛 =33500, 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统一换算(克)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镒 = 10釿, 1釿 = 20两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斤 = 250, 一两 = 15.6
1铢 = 0.65
1石 = 30000, 1斤 = 250
1两 = 15.6, 1铢 = 0.65
1釿 = 31.5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29760, 1钧 = 7440
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梁、陈:1斤 = 220, 南齐:1斤 = 330,
北魏、北齐:1斤 = 440,北周:1斤 = 660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钧 = 19830,
1斤 = 661, 1两 = 41.3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斤 = 661
1两 = 41.3, 1钱 = 4.13
1分 = 0.41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
1钱 = 4, 1分 = 0.4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
1钱 = 4, 1分 = 0.4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古今单位换算&&
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半斤八两的意思是两人相差不多。但半斤和八两差不少,怎么回事呢?因为秦朝制定斤两是十六进位制。所以半斤和八两是相等的了。
我们中国传统的算盘,每档的最大数是15。上档2个珠,1珠顶5,两珠当10,下档5个珠,1珠1,共15。因为1斤等于16两,逢16进位。而现在,废除古制,1斤10两,相应的,算盘也作了改动,上档1个珠,下档4个珠,每档的最大数为9。&
说到数的进位制,朋友们马上就会想到十进制,逢十进一。一般说来,人们并不十分注意进位制,认为数原本就是十进制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但当我们学习了计算机原理之后,知道了二进制,再留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实际上,数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原本有着不同的进位制。例如,角度和时间是部分六十进制的;珠算中也有部分五进制,“三下五除二”;日月之间是三十进制的;年月之间是十二进制的;英语中的一的是十二进制的。所以说,我们实际上使用着许多进位制。
再分析各种进位制,我们还会发现,进位制并非随便规定的,它决定于相关事物的本来面目。很明显,十进制源自人的十个手指,因为扳着手指头计数非常方便。相信,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有三个指头,那么自然数一定是六进制的。珠算中的五进制,则源自人的一只手有五个指头。有人说,英语中的一打十二进制,是因为计数时在十个手指之外又加上两只脚而来,大概是不错的。日明之间的三十进制是由于月亮从上一个满月到下一满月,用时二十八天多一些,古人为计数方便,取整为三十。年月之间的进位制是十二,则是由于月亮变脸十二次大致是一个周年。一年分四季,实际上是由于最容易把一个圆周分成等份,每份包括三个月。至于六十进制,则与一周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关,不再细说。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根本原因在于,电平的最容易分辨出高低两个状态,因而可能用来表示二进制数,而八进制、十六制则是由二进制变换而来,主要是方便识别和使用。
再看一看我们的长度、面积、容积、体积、重量等度量单位,大部分是十进制的,唯有重量单位很特别,我国的市斤原来竟然是十六进制的,即十六两为一斤,这种情况在中国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后叶,现在可能在有些地方还在使用十六两一所的老式称。难道中华民族早就采用了最先进的基于二进制的十六进制?
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带有显著的农本位特色。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以十粒粟米并排的长度为一寸,也就是说,最小长度单位——分是以米粒的宽度为标准的。行不择路据此推测,重量单位可能也是以米为确定最小单位的,可能以充填成年人一口的米粒重量计作一两。因为,成年人口腔的容积基本上相差不多,这样在一时没有标准计量单位的情况下,很容易确定一个临时性的重量单位。古时候的称实质是天秤,所以“两”字的古文很像两只天秤的称盘。简易天秤很容易做出来。这样,当用成年人口容的米粒确定了“一两”的重量之后,就可以利用简易天秤确定另一个“一两”,如此反复,就可以确定“二两”、“四两”、“八两”、“十六两”……。这样确定的“十六两”米大致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因此就把“十六两”定为一斤。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斤两之间为十六进制的原因。对照一下就可以明白,如果先定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为一斤,若把这样的一斤像长度单位那样采取十进制,就必须把一斤十等分,很不容易做到。再对照一下古文记载,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的进位制十分混杂,除十六进制外,还有四进制、十二进制、二十四进制等,唯独少见整十、整五的进制,可能都与天秤这种称量工具有关。因为,称量一次可以确定两个“一两”,再称一次就可以得到三个“一两”或两个“一两”和一个“二两”,再重复就很容易得到四、十二、十六、二十四等重量单位。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古代一钱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而此前的漫长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
所以总体说来 古代的一钱,中医古方中的一钱就略在3.125-3.72g之间,不会变化太大
中医临床及研究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鉴此,愚斗胆献拙,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姑名《中药重量单位换算解惑》,供网友参考。愚学识有限、错漏难免,恳请先生、网友指正勘误,愚深表感谢!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综述: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我只能说这么多,主要要看你是在什么方面使用
(_炫ゞ侠客 回答采纳率:12.4%
21:29 1斤=16两=160钱 匿名
回答采纳率:6.2%
21:45 古 代 的 重 量 单 位:升、斗、歌珥等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
10钱。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脱。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1周制斗= 2 X 2 X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ephah)。1
ephah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bushel)。假如拿英国古老的"夸脱"(qt)来比较可能还有新发现。 阿甘
21:37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据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据查资料:“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另记:“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现在所看电视剧中,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回答人的补充&&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文和铜板是一样的。1两银子=1000文。银子的价值各个朝代都不一样,但是都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
金子不清楚,好像1两金子等于10两银子。
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现代计量技术的出现,古代度制演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一公顷等于15亩,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亩等于一公亩,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畮,六尺为步,百步为畮。秦田二百四十步为畮。畮或从十久。——《说文》。字亦作畆、畒、亩、畞。如:亩制(以亩为单位划分、计算土地面积的制度);亩级(田地土壤质量好坏的等级);亩积(每一亩田的面积)
咋样?很全面吧
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h=60min=3600s 1min=60s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 m =10-3km=10dm=102cm= 10 3 mm = 10 6 μm = 10 9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cm2=10-4m2 1dm2=10-2m2
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cm3=10-6m2 1dm3=10-3m3
1mL=1cm3 1L=1dm3 1L=103mL
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t=103kg 1g=10-3kg 1mg=10-6kg
密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 g/cm3 = 10 3 kg/m3
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 m/s = 3.6 km/h
电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mA=10-3A 1?A=10-6A
电压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kv=103v 1mv=10-3v
电阻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kΩ=103Ω 1MΩ=106Ω
电功(电能)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 度 = 1Kw h = 3.6&10 6 J
电功率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电磁波频率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MHz=106Hz 1kHz=103Hz
称药重量单位换算表
1两=10钱=50克,1钱=5克
古代计时单位是:时,更,点,刻。
时也称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代时对照
23:00 - 01:00 子时
01:00 - 03:00 丑时
03:00 - 05:00 寅时
05:00 - 07:00 卯时
07:00 - 09:00 辰时
09:00 - 11:00 巳时
11:00 - 13:00 午时
13:00 - 15:00 未时
15:00 - 17:00 申时
17:00 - 19:00 酉时
19:00 - 21:00 戌时
21:00 - 23:00 亥时
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一更: 19:00 - 21:00
二更: 21:00 - 23:00
三更: 23:00 - 01:00
四更: 01:00 - 03:00
五更: 03:00 - 05:00
更分为五点,古时一点合现在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三更两点就是指夜间11点48分。
古人还将一昼夜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
&二、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三、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最佳答案:&
在各个朝代是不同的,具体换算方法如下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一公顷等于15亩,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亩等于一公亩,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到了明清,分营造尺、量地尺、裁衣尺三种,尺度稍为增加,营造尺=32厘米,量地尺=32.7厘米,裁衣尺=34厘米。&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猪肉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