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 群雄纷争乱以来群雄割据政权林立是谁在什么时候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月更新量:11.6万&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2823387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融合&&更新日期: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难易度:容易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和笼络汉族上层地主,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原因:1、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①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②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③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④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2、平城寒冷干旱,粮食的产量有限,不能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一遇到荒年,就会有迁都的议论。平城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王朝的都城。3、正如孝文帝所言,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造成威胁。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均田制:北魏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485年,北魏政府采纳汉族地主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有:1、丁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女受露田20亩、麻田5亩。实际授田时,露田加倍。2、奴婢和平民授田数目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头。3、狭乡之民可以迁往宽乡授田,宽乡之民耕垦不受限制。4、地方官吏岁官府所在地就近授田。均田制使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均田制为隋唐所沿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实质: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以维护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的对比:&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期的措施:1、政治上:(1)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2)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以邻长,武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2、经济上: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北魏孝文帝第二次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2、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妇女的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
如何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风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孝文帝在汉化改革中将已腐朽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则带来了以后北魏统治者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北方民族大融合: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那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封建化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杂居,生产互补,学习汉文化,实质是促进他们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是多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形式,一种是强制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一般是指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过程,或是少数民族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农业定居的过程。因此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大方向的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2、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融合局面;东晋十六国时期,融合步伐加快。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3、四种融合方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政权改革。
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的发展成果: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经和汉族基本一样了。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的这两种语言。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与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这一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为汉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⑥吴国--一222年--孙策--南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继承东汉末年割据,是历史倒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 B.继承东汉末年割据,是历史倒退 &&&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 B.继承东汉末年割据,是历史倒退
&&&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朱子语类》:“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朱熹的这段话
A.揭示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B.以封建正统观念分析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原因
C.认为曹操和孙权不能成就霸业
D.揭示了刘备能够复兴汉室的原因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
&&&&&&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⑥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A、①③⑤ B、②③⑤C、②③⑥ D、②④⑤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难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主要考查你对&&三国鼎立的形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足鼎立: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三国鼎立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11270658780217869559288158378> 【答案带解析】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权分立。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包括少数民族)纷纷向南迁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地区也发生变化。请回答:(1)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纷争不断,请列举一例这一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并说明其影响。(4分)(2)三国鼎立,政权分立。请指出三国指哪些国家?后来,又是哪个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4分)(3)哪一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4分)(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1)官渡之战,为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或者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4分)
(2)魏、蜀、吴,西晋(4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4分);
(4)影响: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分)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争霸战争。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考点分析:
考点1: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1、官渡之战(200年)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2)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3)概况:曹操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4)结果和影响: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208年)
(1)背景和原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3)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成语:三顾茅庐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备&&&&& 注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30年派卫温到达夷
知识点拓展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
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那种无数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
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
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的推行;蜀汉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内修政治”
的策略;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
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 时间年代表
&&&&&&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
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 2、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
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 3、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 4、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 5、蜀国丞相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考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1.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开拓。
2.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
一、淝水之战
& & &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
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
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
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知识点拓展
&1、淝水之战(383年)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
(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5)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和条件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以来的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2)表现: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3)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列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三: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位、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请回答:(1)从图一、图二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得知春秋战国生产力显著提高的原因是什么?(2分)(2)图三反映哪位皇帝哪一巩固统治的措施?(4分)(3)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内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4)材料出自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作用?(5分) 
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历史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请回答:(1)图一、图二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为加强中央集权,他们分别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2)图一、图二的人物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其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7分)(3)图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是谁?创立了哪一学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6分)(4)图二帝王与图三思想家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2分)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种,随佛教传入我国。位于河南洛阳的石窟艺术宝库是: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C、秦始皇陵兵马俑
D、敦煌莫高窟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A、佛教
D、伊斯兰教 
秦长城的起止点是:A、东起辽东,西到临洮B、东起临洮,西到辽东C、东起嘉峪关、西到鸭绿江D、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汉末年割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