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评价大运河购物中心的诗句对评价历史事件有什么认识

唐宋诗词与大运河-聊城大学校报电子版聊城大学
唐宋诗词与大运河
作者:文学院苗菁
  隋炀帝下令修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入唐直至宋朝,虽然其时还没有后来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这样的统一称谓,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唐宋时期连接经济中心(江南地区)与政治中心(北方洛阳、开封),并进一步辐射到整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与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而这一时期,又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词创作的繁荣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必然会出现为数不少的反映、描写运河的作品,也必然会有受到运河开凿与通航影响的文学现象的发生。一在唐宋诗歌中,对运河开凿与运行功过很早就引起了关注。中唐之前,就有人在诗歌中反思开凿运河的功过。运河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它是由前朝留下的,开凿它的主要决策者是隋炀帝。作为一个曾既强盛、统一,又很短命的王朝,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开凿运河有很大关系。因此,反思运河开凿的历史,就不能不联系到隋炀帝。最早出现的这类诗歌作品是白居易的《隋堤柳》。在这首作品中,白居易对隋炀帝开凿运河持彻底否定态度。他认为,正是因为隋炀帝开凿汴河(运河)而用之“南幸江都恣佚游”,才使得“海内财力此时竭”,最终“上荒下困势不久”,导致个人身丧江都(扬州),隋朝亡国的结局。对隋炀帝的丧身亡国,作者的笔触虽流露出些许同情,但基本上采取的是“开河”必导致“丧身亡国”的否定方式。在白居易同时及前后,写这类题材的诗人逐渐增多,出现了张祜的《隋堤怀古》、李商隐的《隋宫》、胡曾的《汴水》、罗隐的《汴河》等代表作,这些作品对隋炀帝的开河都持否定态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及文化的交流,对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维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出行带来巨大的便利。至晚唐,开始有了一分为二的认识与评价。代表作品是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歌认为很多研究隋朝灭亡的人都把原因归咎于大运河,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如果没有“水殿龙舟”的荒唐与奢糜,单就开凿运河而言,隋炀帝的功绩不在大禹之下。这实际上是指出,运河开凿不为过,荒唐嬉游才是过。  随着对运河开凿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一分为二,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人们也就愈来愈能辩证地看待。于是,晚唐还出现了一首更为别致的讨论运河开通功过的诗歌作品,即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作品认为,运河开通对现实社会(唐朝)有利似乎成了定论,但这样的认识还不全面。就现实社会而言,仍然有利与弊的问题。运河通航对朝廷是利,对百姓却是害,因为东南地区的“民脂民膏”都是通过这条河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朝廷的。因此,不仅从历史角度看,运河开凿有功有过,而且从当代来看,运河通航仍然是有功也有过。这种对运河功过利弊的分析更进了一层,也更加全面。  北宋时,运河的作用比唐代更为重要。它是南粮北运的最主要水道,每年调入中央政府的粮食有600万石,其中大部分是取道运河(主要是汴河)运入的。因此,北宋政府特别重视这条水道的维修与治理。但北宋运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水量有大有小,泥沙经常淤积,河床逐渐抬高,因此,宋王朝必须不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维护,这就给宋王朝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在谈到运河时,宋代诗人就不再只是着眼于写运河本身的功与过,而是完全着眼于现实,就北宋运河的畅通及治理等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诗篇中有的主张停罢漕运,如石介的《汴渠》;有的主张不能罢漕运,但朝廷要节俭开支,如梅尧臣的《汴渠》;有的主张另外疏凿秦汉时期通往关中的旧渠,如郑獬的《汴河曲》,等等。二大运河和唐宋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人们的仕宦、游历等,都离不开这条水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是唐宋人的一条生命之河,在其上不断展示着唐宋人为生计,为前程,为理想而奔波、奋斗的心理脉动,也不断上演着他们送亲别友的离别图像。  这是条能牵动思乡之愁的河流。如崔颢《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作为开封人的崔颢,一进入运河,离家乡便愈来愈近,人的情绪也就愉悦起来,连景色都让人感觉到惬意,那长长的淮水也要走到尽头,起伏的波涛也让人不再感到害怕。行走在汴水上的人们虽然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但有一点似乎是相似的,就是经常会在这条河上涌动起思乡念亲之情来。  这是条引发客愁的河流。如欧阳修的《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数百年来无数的人们行进在这条河流上,往往都会产生一种相似的感觉,那就是“客愁”。这种客愁是离开亲朋、离开熟悉环境的异地之愁,是居无定所的漂泊之愁,是孤独失意之愁。总之,这是无数唐宋人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环境,都会涌动起的感觉。  这是条能给人以精神追求的河流。如孟云卿的《汴河阻风》:“清晨自云牛马形,梁宋挂席之楚荆。出浦风渐恶,傍滩舟欲横。大河喷东注,群动皆冥。白雾鱼龙气,苍茫迷所适,危安惧暂宁。信此天地内,孰为身命轻。丈夫苟未达,所向须存诚。前路舍舟去,东南仍晓晴。”那些位下职卑的人们行进在这条河流上,可能已经历过多次的碰壁,也做过多次的无用功。面对着这滔滔流水,有人会有惆怅与失意,但也有人会如孟云卿那样,虽已有多次的不如意,但仍能坚定信心,矢志不渝地追求下去。在孟云卿看来,人生和自然界一样,有阴就有晴,狂风过后将是风平浪静的美好前程,只要心无旁骛,诚心正意,就会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  这也是条不断消逝、消磨人的生命的河流。如王安石的《汴水》:“汴水无情日夜流,不肯为我少淹留。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州州人物不相似,处处蝉鸣令客愁。可怜南北意不就,二十起家今白头。”数百年来,这条河上有无法计数的人走过,其中许多人应是多次的往返。无论是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还是宋代的王安石,他们的感觉是相通的,那就是行走在这条河上,生命在不尽的往返中不知不觉、慢慢地被消磨,物是人非,生命衰老是谁也无法挽回的事实。  这更是一条送别的河流。在这条河上,唐代就曾上演过无数次送亲别友的剧目,也留下大量写离别之情的作品。诗如此,词更是如此。北宋时期,由于国都设在开封,所以许多送别与离别都是发生在开封城外或沿途的运河 (主要是汴河)上。如柳永所写的那些表现“羁旅行役”题材的作品多数是以江淮及江浙一带为背景的,这和他曾在这些地方有过长期的漫游有很大关系,因此,他所写的那些“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的景象有许多是在汴河及其它运河水道上所看到的景色。而他的那首著名的离别词《雨霖铃》,词中所写的送别地点是在汴京都门外的汴河畔,其“执手相看泪眼”的送别场合是在汴河上,其“念去去”而登舟远行的路程是延伸向漫漫“楚天”的汴河水。可以说,柳永能够确指的那些写具体离别场景的词作,写的基本上都是开封城外汴河上的送别。北宋后期,出现了另外一位擅长写“羁旅行役”的大家周邦彦。由于他早年和晚年曾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开封,十分熟悉京城送别的情况,自己也有过多次送客和被送的经历,因此他的 词 作在写离别时,也曾多次把离别 和 “羁旅行役”的背景放在运河上。他 的《氐州第一》写旅途怀人,那句 “官 柳萧疏,甚尚挂、微微参照”就揭示出这是写的走在汴河上的经历。他的《夜飞鹊》写自己重经旧地,回忆曾送别他人的情景,开篇就用“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两句交代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河桥”显示出这是作者在回忆汴河边上曾发生的一次送别。他的《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和《尉迟杯》“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写那种“京华倦客”的“客中送客”,更是把送别的地点放在了隋堤之上,汴河之畔。三诗体及词体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当时流行音乐中乐曲体式的影响。从现存文献资料上看,伴随着开河,曾产生过一些乐曲。这些乐曲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唐宋诗词中一些著名体式的产生与衍变发挥过直接的作用。如从《水调》到《水调歌头》。关于《水调》,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自注:“炀帝凿汴河,自造《水调》。”《水调》乐曲的产生是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背景下产生的。入唐后,《水调》成为流行曲子,很多诗人的作品曾引入到该曲子中演唱,很多诗人也曾为之撰写过歌词。对于诗人而言,这种可以依之写作诗歌(歌词)作品的形式,无疑就成了一种具体的诗体。并且,在乐工的参与下,以《水调》的基本旋律为核心,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出新的音乐形式,或撰写出新腔,或延展成大曲。特别是《水调》大曲,结构庞大,艺术性高,是唐人的重大贡献。其中的歌唱部分,歌词都是由五言诗或七言诗相间组合而成。至宋代,《水调》大曲仍在教坊中奏唱,但乐曲曲调及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歌词也由五七言诗变成了长短句。而宋人在奏唱大曲时,并不喜奏唱其全部,而只用其部分,称为“摘遍”。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文人创作歌词。于是一些词人便用《水调》大曲“中序”中比较好听的第一章,即“歌头”部分填制歌词,《水调歌头》便逐渐演化成一种词调。《水调歌头》由于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创作,成为宋词中最具影响力的词调之一。其后,元明清时期,更成了常用词调之一。因此,没有隋炀帝的开河,就没有《水调》;没有《水调》就没有《水调歌头》;没有《水调歌头》,没有那些传世的名篇。此外,《杨柳枝》、《安公子》、《河传》,也都是和开河有关的词调。  围绕开河而产生的诗题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影响。如白居易写了《隋堤柳》后,《隋堤柳》便成为了后世诗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诗题,宋元明清时不断有人以此诗题为题目来作诗。至清末,李叔同有感于中国乐歌有丢失传统之势,于是用《隋堤柳》为题写作了一首“别体唱歌”的歌词,这首歌词表达了比历史上同题之作更深沉的“杜鹃啼血哭神州”的爱国情感,歌词被李叔同用美国流行歌曲《黛茜?贝尔》相配,成为代表性的学堂乐歌作品。  因开河而形成的运河水系中的一些河名、地名及其相关的称谓、景点成了唐宋人在创作诗词时常用的文化符号。特别是隋堤、汴水等和运河有关的景象成了唐宋诗词中经常提到和描写到的景象或意象。在宋代,“隋堤”不仅是代称隋朝遗迹,最能代表隋朝特征的文化符号之一,成为评论隋炀帝功过是非的一个聚焦点,“隋堤柳”也不仅仅是一种亡国的象征,更成了人们心目中能展示汴京繁盛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词的创作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进而,“隋柳”、“隋堤柳”、“隋堤絮”在唐宋人那里,逐渐成了泛指“柳树”与“柳絮”的代名词。  汴水(汴河)更是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景象。写到运河沿岸的城市,汴水(汴河)往往成了诗人描写该地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描写和这些城市有关的历史遗迹或人物事件时,汴水(汴河)也多成了重要的抒情元素;写到沿运河南归与北上的情景时,汴水(汴河)也成了人们必然要提到的景象。到了南宋,汴水(汴河)更成了沦陷金人之手的汴京故都的象征,如朱敦儒的《浪淘沙》:“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天家宫阙酒家楼。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在朱敦儒的心中,东流不尽的汴水是他对故都最难忘怀的典型景象。  在一般性的诗词作品中,汴水(汴河)这种景象也被诗人们赋予多种功能而广泛的予以运用。可用之起兴,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在这篇作品中,汴水是重要的起兴景象。可用于作比,如欧阳修的《答圣俞》:“……汴渠千艘日上下,来及水门犹未知。五年不见劳梦寐,三日始往何其迟……”可用之抒情,如卢仝《冬行三首》之三:“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不敢蹋汴堤,汴堤连秦宫。蹋尽天子土,馈a无由通。……”诗篇连用“不敢唾汴水”与“不敢蹋汴堤”两个句子,以之为引领,展开情感的倾诉,这就把诗人那在人格上狷介正直,在心理上避世危祸的矛盾特征充分展示出来。
&本版其他文章
验证码: &
?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B2-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阅读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阅读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阅读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课时)
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分类。
2.掌握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远诗、山水田园诗的基本解题技巧.
二、古代诗歌分类
(五)、边塞征战诗
赏析边塞诗要注意:
①了解时代背景;
②分析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B.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控诉战争痛苦;
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
D.反映独具风格的塞外风光和塞外的风土人情。
③感受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
大漠、烽烟、长城、落日、黄沙等景物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标题以及“马策、刀环”等也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句怨战事频繁,“朝朝”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3句怨气候酷寒,第4句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六)赠友送别诗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唱歌送别3.饮酒饯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翔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 ⑴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 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 ⑶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七)、思乡怀远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远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思念故国,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角声、鸦鸣、柳、亭),或因梦寄情。
&&&&&&&&&&&&&&&&&&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参考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八)、山水田园诗
把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写作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以此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兴。诗人往往从山水中或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 特征有: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三、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江苏卷)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明)刘& 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夕阳江上雨余天。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2010新课标卷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这首诗作于一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秋已降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挨,未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当前对陈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系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惟外容和作者的观念立场。颔联重要是还景抒情,明白传统意象燕女、梧桐的含义是答题要害。“燕子经年梦”较易懂得。
&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1.正确评价诗歌内容
2.掌握诗歌内容的做题方法
二、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如: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 & 如:杜甫《春夜喜雨》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2.对别后生活的关切&和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一)看标题(序、注)
例: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通过“源活水清”的生活现象,意在说明什么哲理?
诗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肯定源头活水乃是方塘明净如镜的根本原因,据此,作者意在对读书之道作一个总结:只有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才能够明白事理,才能心明如镜。
(二.)巧分类
见一.二课时略
(三.)析尾句
示例: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
(四.)抓字词
把握诗中有意省略的词,体会诗歌的语言含蓄美。
  诗歌是一种跳跃性的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对此,金开诚先生曾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诗歌的场景,以期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五)明意象
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松菊: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香草美人:象征理想
  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
杨花:随风飘散,想到飘零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
 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雁:游子的思乡、鸿雁传书
(六.)知人论世& 就本诗的思想内容给出赏析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并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注意也要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
四、鉴赏思想内容的步骤
诗歌鉴赏的一般基本步骤。
1.看标题、作者、背景、注释;
2.读两遍,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3.抓住诗歌的意象(物),对诗歌进行理解;
4.分析技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5.审清题干要求;
6.根据要求,结合全诗意境组织语言表达。
语言组织:
“这句诗/这首诗运用了……艺术手法,……表达了……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涵谷关。御苑:皇家的宫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
&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景物美,本就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
答案;尾联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优美,怡然自乐,又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到老却始终报国无成,心中又抑郁难平,(这是以乐景衬哀情)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女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的?
答案: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①觉:醒。
&1..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
&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四课时)
&&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2.掌握作者评价观点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
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1、抓关键词。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和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和形容词,如宋祁的《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中《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答题明确了方向。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情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离愁别怨)的意境。
2、抓关键句。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如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这样的句子在诗中具有画龙点睛,明示作者观点态度的作用。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
夔&#9313;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9312;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font FACE="楷体_GB—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9313;姜夔(<font FACE="楷体_GB—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江西波 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
3、要熟悉掌握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用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有:
喜爱、向往、追求、同情、厌弃、憎恶、不满、痛恨、指责、揭露等。
如2007年天津卷诗歌鉴赏: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2007年安徽卷诗歌鉴赏: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9312;,风低削碎中原路&#9313;。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9314;。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9312;堵:座。&#9313;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9314;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抓关键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9312;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答案“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抓关键句)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了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9312;,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931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9312;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求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9313;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子)遭妒。
&#9332;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愁”指词人的抗金主张未被采纳,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愁绪。“闲愁最苦”是因为词人虽有收复中原的大志,却不为朝廷重用,故而闲愁最苦。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9312;&&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9313;,沉思忽自惊。
注:&#9312;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9313;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明)刘& 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夕阳江上雨余天。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4分)表现手法:&#9312;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9313;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9314;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作者情感:&#9312;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9313;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昊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复杂的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
四、延伸迁移&&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垂柳  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1)该诗后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说明诗人之“意”是什么。
答案:后两句诗人由婀娜轻盈的垂柳而想到“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场的昏聩,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殷忧。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9312;—&#9313;题。
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辜负几韶华。【注解】谢娘:原指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这里借以暗示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贵族人家的才女。
&&&(1)与其他闺怨词相比,该词不乏新意,简要说明该词的“新意”是什么。
答案:闺怨诗词多是女子对命运的怨叹,该词的下阕写女主人不愿让春光与韶华白白流逝,这是悲剧色彩中的反抗心理,是对人生的肯定,从而显示出该词不同于其他闺怨诗词的深厚思想内涵。
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大运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