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表中作者为什么提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情形

做您身边的考试专家
请输入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是: >
> 正文: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问题。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问题。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问题。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后施行B.以塞忠谏之路也进尽忠言C.诚宜开张圣听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小题2】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4】你认为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小题1】 A (共2分)【小题2】奔走效劳&(共1分)【小题3】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共2分)【小题4】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建议,解除出师前的后顾之忧,表达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共2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中的“然”表转折,“然后施行”中的“然”是代词,这样。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实词)的理解能力。点评:此题目中的文言虚词较多。考查文言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小题2】试题分析:“驱驰”是古今异义的词,应重点记住其意思,即“奔走效劳”。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职分”等。“所以”是多义词,也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用来”,“职分”是两个词,不可漏译,应译为“职责、本分”。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4】试题分析:分析“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要看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了此表,表中写了什么内容。根据背景可知,这是在出师北伐之前。根据内容可知,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表了忠心。因此,上表的目的是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建议,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后方,解除他出师的后顾之忧,同时表达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加以整合概括,并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把切题的答案总结出来。注意总结要全面,可根据分值和平时的理解而定。
   08-27
   08-27
   08-27
   08-27
   08-27
课程名称(QQ咨询:)
点击排行榜
粤ICP备号Copyright © 520考试网-洪伊 版权所有当前位置:
>>>诸葛亮《出师表》说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说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关于益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时已纳入中央版图&&&&&&&&&&&B.魏晋时期商业较为发达 C.元朝时属四川行省管辖&&&&&&&&&&&D.抗战期间是根据地指挥中枢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诸葛亮《出师表》说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要考查你对&&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元朝行省制度,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元朝行省制度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郡县制含义:
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由来:(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 (1)行政区划: ①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官僚机构: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行省: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
行省制度概念: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行省权力:第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行省官员内部的互相牵制掣肘,又随处可见。 第二,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第三,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换言之,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既注意了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又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  第四,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历史作用:①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国土   ②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把西藏台湾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之内。   ③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的深远。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代以前的市:(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3)有时间控制2、宋代的市:(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发现相似题
与“诸葛亮《出师表》说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563112083911872011981410282714648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9:00:00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请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列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以“兴复汉室”。全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真情充溢,感人至深。B.诸葛亮在分析蜀国内外形势时,既指出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也提出了振兴国家的有利条件。可谓析理精辟,全面透彻。C.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第三条。D.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写出了诸葛亮预感北伐失败的忧虑悲伤。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诸葛亮的“忠”你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月考题
&&试题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文言文阅读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1)时 & (2)善恶 & (3)适宜恰当2.(1)(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 & (2)(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3.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4.D5.赞扬:责任感,使命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 否定:愚忠,狭隘爱国。明知扶不起为何还要为之?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文言文阅读”。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诸葛亮与《出师表》_诸葛亮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051贴子:
诸葛亮与《出师表》收藏
诸葛亮与《出师表》
言大家知道,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古老东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三教九流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今天,我们就探讨一段有关魏蜀吴三足鼎立时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呢大约有百余年,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却波澜壮阔,充满生机,既有英雄辈出,诡异多变的时局,又散发着忠义仁勇、高风亮节的光辉。唐诗宋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的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是我们现在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在《二十四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故事也流传到世界各地。说起三国历史,大家马上会想到谁呢?想到什么事件呢?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还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三国的大帅哥吕布,大美女貂蝉,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都是引领时代风骚的一时之俊杰。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人想起的是三国时代最聪明绝顶的人物,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卧龙岗,受刘备邀请出山,成为主要谋士,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的实际领导者。234年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我们今天还以“智圣”来尊称他,沂南县就被称为“智胜古里”。此外,还有“古隆中”,“定军山”、“武侯祠”等等著名景点,纪念诸葛亮。其中,为了“古隆中”的具体地点,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之间还曾争得比较激烈。诸葛亮的一生,波澜壮阔,历经风雨,沧海桑田。像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虽然有些事件经考证是后人的虚构与加工,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加工,但是,诸葛亮一生传奇,又位极人臣,仍具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在此,我们选取诸葛亮最为闪光的一个点,《出师表》,通过一篇《出师表》,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品格等各方面反映诸葛亮的整体才能,他的谋虑深远,任人唯贤、公而忘私、清正廉洁、浩然正气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共有两篇,我们在此探讨的主要是《前出师表》,也被直接称作《出师表》。 一、《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驾崩,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白帝托孤。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三国志》记载,蜀国“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nìng),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上的这个书就是《出师表》。《出师表》最早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公元223 年十月,诸葛亮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七擒孟获,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统一事业,出兵击魏作准备的。公元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驾崩。同年七月,孙权派兵出征江夏,围困石阳,魏吴交兵,大战连连。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绝佳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师。《出师表》,是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前呈与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是古代大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二、《出师表》中居安思危、任人唯贤、敢于创新、公平正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看《出师表》的第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一句准确精炼的分析了蜀国面临的形势。当时的三国,魏蜀吴,蜀国最为弱小。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地盘只有一个州,大约是曹魏的四分之一,孙吴的二分之一,人口大约只占三国时期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做为蜀汉的实际领导者,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面临的处境。所以他说“疲敝”,就是人力缺乏,民生凋敝,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最危急的时候啊。大有危在旦夕之势,笔势陡峭,峥嵘挺拔。他出师北伐的时候,是三国力量最稳定的时候,做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他能居安思危,没有因为自己弱小就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更没有奴颜婢膝,粉饰太平。他不但自己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还要别人,尤其是后主刘禅也要看到自己所处的困境。面对困境,应该怎么办呢?《出师表》的第五段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几句话,首先,诸葛亮准确而精炼的概括了先汉兴隆和后汉倾覆的原因,“贤臣”与“小人”,多么强烈的对比,用一个字说,那就是“人”,“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今天也讲“以人为本”,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古人云:“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用了对比更加强烈的两个字“亲”与“远”。我们知道,汉朝开国四百年,有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特别是汉武大帝,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疆扩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他任贤用能,开创了汉朝的极盛时期。汉武帝有句名言,“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德行、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以任用。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著名史学家班固曾惊叹:“汉之得人,于此为盛!”。两汉后期,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朝纲废弛,奸邪当道,有“五侯之乱”、“十常侍乱政”,庞大的汉帝国终于千疮百孔,轰然倒塌。诸葛亮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汉帝国倾覆的过程,一语就道破了原因。并且言辞恳切的规劝刘禅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他通过历史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还用了“痛恨”两个字,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用现在的说法,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出师表》的第二段、第三段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了一系列的贤臣良将。“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纬(yi)、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陛下。”侍中、侍郎都是古代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侍郎负责具体处理国务。郭攸之、费讳、董允这些人贤良忠实,志向和思想忠贞不二。下面接着说:“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就是说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出师表》中提到的这几个人物。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官至蜀汉尚书令,中部督,史书记载,他所学广泛,又有实际用途,凭借才学见识名闻蜀汉。费讳,三国时蜀汉名臣,多次出使东吴,每次都能达到目的,甚至有一次出使交战国曹魏,竟然也满载而归。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是蜀汉后期的台柱子之一。董允,历史记载的比较少,他是后主刘禅的老师,对刘禅管教比较严厉,我们知道,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当然,现在对刘禅的评价也有些争论,有些史学家认为,刘禅是比较聪明的一个人。诸葛亮在外出征的时候,董允就替他看着刘禅,为官一生,两袖清风。 《出师表》说完宫中的事情,又讲军营里的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以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的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军营总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能使军队团结,好的差的都各得其所。向宠,襄阳宜城(现湖北省宜城县)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军。章武二年,刘备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唯有向宠的部队得以保全。先介绍一下“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前两场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的史学家说这三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个没有问题,“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都差不多,大概都在10万左右,真正用于前线作战的有5万人左右,主场作战的东吴兵力还多一点,《三国演义》里说刘备率70万大军征讨东吴,东吴起兵30万迎敌,这都是虚构的,是一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按照当时的人口计算,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兵力。近代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我军几十万,敌军几十万,那是实际的数字。“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来伐,遣使求和,刘备不许。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所杀,这更加激怒了刘备,坚定了他伐吴的决心。开始,蜀军进展顺利,深入吴地三百里,夺得城池十三座,斩杀东吴多名大将,士气高涨,锐不可当。孙权慧眼识人,启用了陆逊总督兵马,陆逊采用积极地作战防御,稳定了战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陆陆续续打了半年,蜀军逐渐斗志松懈,失去了主动的优势地位。江南七月,暑气逼人,蜀军远离后方,供应困难,刘备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陆逊抓住机会,发动反攻,火烧连营,蜀军大败,主力损失殆尽。史书记载,刘备仅率百余骑逃走,可以说“只以身免”。当时,进攻东吴的蜀军共有三支,北面一路是镇北将军黄权,部队驻扎在江北,主要作用是保护侧翼,防止曹魏进攻。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截断,辗转三月,走投无路,黄权率众万余向曹魏投降。中路就是刘备的主力,被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南路就是牙门将军向宠率领的部队,他的任务主要是进攻东吴南部,牵制敌军,并为主力部队提供给养。刘备战败后,向宠迅速反应,展现出一个军事将领的杰出才能。他首先稳定军心,然后诱敌深入,设下埋伏杀败前来进攻的东吴军队,斩杀东吴先锋。当时总的情况是,夷陵一战,蜀国主力损失大半,国内十分空虚,剩下的两只生力军一支部署在汉中,镇守定军山、阳平关,由魏延率领,远水不解近渴。一支部署在江州、巴东,由名将赵云率领,离得近一些,当时没有机械化,最快的就是战马,但赵云的部队主要是步兵,巴蜀地区山路纵横,赵云虽然昼夜兼程,仍需时日。东吴大胜后,陆逊想一鼓作气,轻取成都,东吴的大部分将领都持这种看法。当时看来,也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东吴大军,得胜之师杀入蜀国,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蜀国划归吴地,就不会有三国历史存在了,会变成南北朝,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出现一个“前南北朝”,一个“后南北朝”。但是,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向宠击败东吴的进攻后,没有撤军,而是以攻为守,在主力败绩的情况下连夺三处关隘,威胁东吴大军的侧翼,恰好曹魏陈重兵于边境,对两国都虎视眈眈。陆逊迟疑了一段时间,和向宠的几次战斗都没占到便宜,赵云率援军赶到,蜀国的防守大为增强,东吴失去了灭蜀的时机,双方议和,撤军。以后的事情就是,刘备病逝永安宫,今天的白帝城,白帝托孤。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做了很大改动,完全抹杀了向宠在夷陵之战中的精彩表现,当然,罗贯中最后也写东吴退兵,怎么退的呢?《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火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本回说,诸葛亮早知道吴蜀要开展,先用石头布了一个阵,叫八阵图。陆逊追赶到这里,进了石头阵,顿时飞沙走石,烟雾弥漫,就是出不来,最后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领出来的,出来就说“孔明神人,吾不如也”,退兵了。这完全是为了神化诸葛亮虚构的。诸葛亮确实创作过八阵图,但是,是个动态的兵阵,冷兵器时代,特别讲究阵法。绝不会是个石头阵,现在来看这个有点搞笑,什么样的石头阵能容纳东吴十万大军,这条路走不通,我们走别的路行不行,这完全是罗贯中的演义。当然,小说不是历史,允许虚构,小说家有他总体的构思与安排。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也提起向宠,说“宠精于兵阵,将才也”,连当时的名将赵云也喟叹“吾不如也”。后来,向宠长时间执掌御林军,在出征南方时去世。通过《出师表》里提到的这几个文臣武将,我们看到,诸葛亮完全是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干部的,他不但能用人,而且十分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告诫刘禅要广开言路,连续两次用了“悉以咨之”,“悉”就是全部的意思。《出师表》第七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几句的意思是“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兵精粮足,应该勉励三军,平定中原。”里面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的是“七擒孟获”的事情,这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情节曲折动人,过程非常精彩,可惜,也是罗贯中虚构的。当时的蜀汉是没有史官的,曹魏和孙吴都设有史官,因此,蜀汉的很多事情只能由后世的史书记载或当时魏吴两国的史官记载,大的事情,大的事件基本上都记载下来,而细节性的东西却了解不够,就是说,对于蜀汉,宏观历史是可以掌握的,微观历史则缺失很多。《三国演义》里“七擒孟获”的细节都是小说家虚构的,但是,诸葛亮南征和“七擒七纵”南王孟获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存在的。公元223年,益州豪强雍闿(yōnɡ kǎi)趁蜀帝刘备夷陵大败,永安病逝之际,举兵在南中四郡反叛,同时越巂(Yuèxī)豪强高定,牂柯(zāng kē)太守朱褒响应叛变。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府丞王伉(kàng)坚守下没有被叛军攻陷,南中四郡已经有三郡陷落。这件事开始不关孟获什么事。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南中地区主要指今天的云南贵州两省和广西的部分地区)的豪强,蛮勇有力,为人仗义,深为当地土著人和汉人所信服。雍闿反叛后希望得到南中少数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长皆不服雍闿。雍闿便重金收买孟获,让他游说各部族酋长。孟获骗各酋长说:“朝廷想要征收黑狗三百头,螨脑三斗、断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黑狗、螨脑、断木都是十分贵重的东西,当地土著都相信孟获,认为这是蜀汉政权故意压迫他们,因此大感不满,便加入叛军。你看,当时蛮夷之地的少数民族比较单纯,被孟获一个不太高明的谎言全给欺骗了。南中叛乱的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迅速应对。他一方面让李严写信给叛军,讲明利害,劝叛军投降,一方面积极备战,准备南征。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参军马谡,这个人以后还会讲到,为诸葛亮提出平叛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接纳此建议。遂分兵三路,他亲率主力,作为西路,从成都出发,进军越巂(今四川西昌),讨伐高定;东路派马忠由江洲(今重庆)出发,进攻牂柯(今贵州福泉),讨伐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出发,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可见,诸葛亮南征他不是一路兵马,至于哪些将领随诸葛亮南征,他带领了多少人马?史书上没有记载。有学者认为五万人左右,估计差不多。战争开始,雍闿、高定、朱褒均迅速被消灭,三郡收复,孟获逃到南中腹地,继续抗衡,诸葛亮率主力渡过泸水,驻军昆明,这时候正值五月,所以《出师表》里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现在昆明是省会城市,可能那时候还没开发,生产力比较落后,被称作“不毛之地”。看来,叛军实力有限,从战争开始到现在不到两个月,汉族人的叛军就都被消灭了,倒是被拉下水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比较能打,诸葛亮的平叛得以继续。诸葛亮了解到孟获在当地素有威望,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以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接下来便是“七擒七纵”,也可以说是“七抓七放”,以此来收服孟获,至于细节,已不可考。结果是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第七次释放后,不肯离去。《汉晋春秋》记载,孟获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为表决心,孟获带诸葛亮到滇池,南中人以滇池为天池,孟获和其它部落首领就对着天池盟誓,效忠蜀汉。蜀军成功平定了南中叛乱。孟获后来随军到成都做了官,迁为御史中丞。蜀军临走时,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当地土著利益的政策,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南中平叛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具意义的政治事件。它在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蜀汉而言,首先,南方平定,为诸葛亮出师北伐创造了条件,解除了后顾之忧,蜀军可以一心北伐。其次,南中归顺,极大补充了蜀汉物质生产。我们知道,蜀汉是弱国,虽然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那主要指稻米,打仗还得靠金银铜铁,金银做军费,铜铁做兵器,这正是蜀汉最缺乏的,南中虽然是“不毛之地”,但是盛产金属,蜀汉军队缴获的和以后南中地区上贡的金、银、铁、漆、耕牛、战马等,不计其数,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物资。还有,蜀汉在南中挑选了一万多劲卒、青羌到蜀地,组成一支部队,号称“飞军”,非常勇猛,打起仗来一个顶好几个,在北伐战场上屡屡建功,壮大了蜀汉的军事力量。南中平叛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诸葛亮南中平叛,大军所到之处,把汉家文化传播了过去,南中地区和中原王朝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大大促进了南中地区的生产力发展。还有,诸葛亮采用怀柔政策收服南中,收服之后,不重压奴役,不驻军不屯兵,大量使用当地精英人物自治管理,不能不说诸葛亮眼光独到,具有大智慧,可以说,他实行的是古代的民族区域自治,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出师表》第二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意思是不论皇宫,还是丞相府,都是国家机构,官员奖惩功过,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差异。如果有人触犯法令和做了好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该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的刑赏法令不同。这里面,诸葛亮表现出比较原始朴素的法治思想,虽然他没有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把平等性扩展到了官员全体。在中国古代,虽然编有法律,可在具体执行上是有很大差异的,皇宫中的人犯了法,往往处罚会比较轻,因为皇宫中的人离皇帝比较近,古代社会又是人治的社会,皇帝的意见往往是最后的处理意见,皇帝又经常不按法律办事,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判案,自己顺眼的,犯了死罪也可从轻发落,自己讨厌的,一点小错也可能遭受重罚,所以,封建社会的《典刑》大不过皇权,人治才是封建社会的本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规劝的就是这个问题,“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就是说你把事情交给有关的国家机构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以显示陛下您是个公平正义的人。诸葛亮这样规劝刘禅,他自己就要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诸葛亮在这方面是做的很不错的。诸葛亮出师北伐,我们普遍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只有五次,还有一次,是曹魏进攻,蜀汉防守,蜀军并没有兵出祁山,在五出祁山中,真正深入魏境较远并发生大规模战斗的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其余三次都是在边境的小规模战斗。在这五次征讨中,形势最好,最可能接近成功的就是第一次。因为第一次蜀汉出兵的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士气最旺盛,最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上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上策也。曹魏那时候正和孙吴打的不可开交,在合肥战场和荆州战场进行着连年的拉锯战,公元228年,曹丕已经死了,曹睿继位,新主登基未稳,正是诸葛亮北伐的良机。由于魏国事先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迅速失陷,曹魏天水守将姜维、梁绪等投降诸葛亮,蜀军如虎添翼。雍州刺史郭淮只得退往上邽(guī)固守待援。顷刻之间曹魏的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为和安定)有三郡被攻占,未失守的广为郡和陇西郡也岌岌可危。曹魏朝野震惊,十分惶恐,魏明帝曹睿急忙调大军救援,并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曹真、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于是双方在断山(今甘肃省秦安县)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当时的形势对蜀汉非常有利,诸葛亮的计划是首先夺取地势较高而且在长安附近的郿城,然后居高临下夺取长安,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出师表》里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蜀汉前方的防守力量并不是非常强大,曹魏仓皇调集军马,粮草供应不上,士卒疲惫,士气低落,而蜀汉军队则准备充分,加之前面的胜利,大有一鼓作气吞并长安之势。可是,蜀汉军队已经攻入曹魏境内几百里,甘肃陇西那地方沟谷纵横,山脉起伏,蜀汉军队进攻只有一条大路可以完成战略展开,在山谷作战不像在平原,从哪个方向进攻都行,那地方的城池只有几条路通向外面,大路往往就只有一条,其余地方是悬崖绝壁。这样,曹魏就定下了破蜀军的计策,抄蜀军的后路。在蜀军进攻的大路后方,有个地方叫街亭,这个很普通的地方,在三国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出名,尤其在京剧中,屡屡出现,以至于名满天下。其实,街亭是个很小很普通的地方,坐落于今天的甘肃省秦安县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这地方是个峡谷,两边是群山,峡谷下面是一条道路,道路本来比较宽,到了这地方因为两侧山脉阻隔,突然变得比较窄,过了这一段,然后又比较宽,略懂兵法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个军事要塞。曹魏知道,蜀汉当然也知道,两边都大有身经百战的名将。诸葛亮很快作出安排,问帐下谁愿意去守这个至关重要的地方,众将还在沉思的时候,参军马谡闪出来说:“末将愿往”,《三国志》记载,“丞相亮问之,谡曰愿往”,诸葛亮很高兴,立即拨给了马谡一支人马,《三国演义》里说两万五千人,这不可能,当时诸葛亮出兵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人,怎么可能用一半人去守一个军事要塞,具体人数,史书没说,我们就说一支人马,裨将王平给他当助手。马谡军马到的时候,魏军还没有来,王平就说,我们在大道上扎下营寨,砍伐树木筑城,曹魏军队虽十万不得过,但是马谡不听,“依阻南山,不下拒城”,把军队扎营在山上,不去据守要塞,曹魏兵至,曹魏大将张郃大笑,怎有如此迂腐之将,魏将张郃是百战名将,一看马谡的统兵,不知道笑成什么样子,张郃率军先将蜀军包围在山上,切断其水源,蜀军因为缺水而陷入混乱,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三国志张郃传》记载:“郃绝其汲道,击蜀,大破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街亭遂失,亮进退失据”。街亭丢失,蜀军后路被断,军械粮草失去供应,危在旦夕。下面是什么?空城计?《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很精彩,大家也熟知,可惜,还是假的。是南北朝时期一个叫做郭冲的学者,也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虚构的。其实,就算没有空城计,在危机时刻,诸葛亮还是显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史书上直接记载诸葛亮具体指挥军事的内容并不多,但这次危急时刻的表现,应该无愧于一个军事家的称号。
1楼 17:38&|
太长了……
收起回复2楼 18:14&|来自
3楼 18:17&|来自
围观是一种态度,十五字是一种责任!    ✎﹏ ๓₯㎕ ﹏我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中国男人,所以除了媳妇外,我还想纳两房小妾。  ﹏﹏小已吧 ✍ .  
4楼 19:49&|来自
认认真真的全看完了,受教。除了有几个错字以外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已收藏,请教大神,为什么只有蜀国不设史官呢?很多亮黑都拿这个说事儿呀
5楼 23:41&|来自
LZ大神,你还在么
6楼 11:14&|来自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诸葛亮“的信息,请&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师表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