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的资料沉古船打捞上来的铜锭有价值吗

日上午,全球瞩目的“南海1号”古沉船整体打捞行动正式启动.我国打捞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了让这一艘沉没于南海25m深处近千年的古船重见天日,做了很多科技攻关,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1)自身质量为4250t的运输船,载着质量为1000t的钢制沉井(下端开口),驶向“南海1号”古沉船沉没海域.此时运输船排开海水的体积为多少?(ρ海水=1.05×103kg/m3)
(2)“华天龙”号起吊船紧跟而至,抵达打捞现场后,将质量为1000t的钢制沉井吊起,如图所示.已知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5%,钢缆拉力F为多大?(g取10N/kg,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对“南海1号”古沉船采取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钢制沉井下沉至海底罩住古沉船,然后封住钢制沉井的下端,最后连井带船一次打捞上岸.该整体打捞方案在世界考古界还是首创.北欧国家的考古打捞虽然发达,但是其采用的都是水下切割打捞方法,首先把古船内的货物全部运走,然后对船体进行切割,将切割之后的小块船体打捞上来进行复原拼装.我国对“南海1号”古沉船采取整体打捞,相比切割打捞而言,有何更积极的意义?(说出一点即可)
(1)知道运输船和沉井的质量,利用重力公式求受到的总重,又知道运输船漂浮,据漂浮条件求受到海水的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排开海水的体积;
(2)从滑轮组的结构图上看出,直接从动滑轮上引出的绳子股数n=4,假设将沉井提升h,拉力移动的距离s=4h,求出有用功,又知道机械效率大小,求出总功,再根据W=Fs求拉力大小;
(3)采取整体打捞,可以更好的保护文物、保留文物信息,减小潜水员工作量.
(1)∵运输船漂浮,
∴F浮=G=(4250×103kg+1000×103kg)×10N/kg=5.25×107N,
又∵F浮=ρ海水v排g,
∴排开海水的体积:
v排=$\frac{{F}_{浮}}{{ρ}_{海水}g}$=$\frac{5.25×{10}^{7}N}{1.05×{10}^{3}kg/{m}^{3}×10N/kg\;}$=5000m3;
(2)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4,
设将沉井提升h,拉力移动的距离s=4h,
利用滑轮组提升沉井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mgh,
∵η=$\frac{{W}_{有用}}{{W}_{总}}$,
∴利用滑轮组提升沉井做的总功:
W总=$\frac{{W}_{有用}}{\;η}$,
∵W总=Fs,
∴拉力大小:
F=$\frac{{W}_{总}}{s}$=$\frac{\frac{{W}_{有用}}{η}}{s}$=$\frac{Gh}{η4h}$=$\frac{mg}{η×4}$=$\frac{1000×{10}^{3}kg×10N/kg}{85%×4}$≈2.94×106N;
(3)采用采取整体打捞,不用将古船分割,可以更好的保护文物.
答:(1)运输船排开海水的体积为5000m3;
(2)钢缆拉力F为2.94×106N;
(3)采用采取整体打捞,可以更好的保护文物.“南海Ⅰ号”再现南宋盛世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南海Ⅰ号”再现南宋盛世
&&&&&& 铜钱、观音像、朱砂、胭脂盒、瓷器、文字……“南海Ⅰ号”上每一件物品,除了其不菲的价值外,更是一个个社会符号,折射出南宋时期市民的生活习惯、装饰喜好、精神寄托,小至当时船员的生活习惯,大到南宋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本报记者采访了最权威的考古学家、历史研究专家、古船研究专家,为读者还原一幅南宋时期的生活风情画,再现当年对外贸易盛况。  南宋铜钱地位等同今日美元  线索:万枚铜钱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透露,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沉船点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新的为建炎元宝(南宋初年)。船主为何携带如此大量的铜钱?从汉代到南宋,铜钱的时间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昨晚,记者连线了对唐宋史颇有研究的武汉大学朱雷教授,他认为“南海Ⅰ号”船主虽是富人,却是个“倒卖外汇”的“奸商”。  对于“南海Ⅰ号”上已经出水的上万枚铜钱,朱雷认为其用途可能有二:一是作为货币直接在东南亚等国家购买商品,二是将铜钱作为一种商品出口到国外。朱雷解释说,国外商人对中国的铜钱认同度很高,“那时候的铜钱跟现在的美元差不多,在东南亚均可一币通行”。如果船主是外国人的话,还有可能将中国铜钱卖给其他人,类似于现在的“倒卖外汇”。南宋政府对钱币出口一直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就像现在出国对携带外汇数量有限制”。  至于出水的钱币年代相隔久远,朱雷的解释是汉代钱币在南宋依然可以流通。因为铜钱本身有价值属性,朝代更替,但不同朝代的铜钱却依然“坚挺”。而且前朝的钱币跟当朝发行的钱币,会有一个固定“汇率”。  出海前拜妈祖戴观音保平安  线索:石制观音像  在“南海Ⅰ号”前期清淤中,出土了一件石制观音像,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很可能为船员佩戴的饰物。  考古学家杜玉冰女士曾告诉记者,观音是保平安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人们出海祈福的美好愿望”,杜玉冰称,除了佩戴观音像外,那时的人们出海多数都还要祭拜“妈祖”。  “当时的海员还会在远洋船上安装‘保寿孔’”。所谓保寿孔,就是装饰在龙骨断面上“七星伴月”的图案,由上面的7个小孔和下面一个大孔组成,小孔内放置7枚钱币,大孔里放着一面镜子。“保寿孔”是古代福船龙骨上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如果“南海Ⅰ号”发现了保寿孔,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此船为福船。  南宋番商爱穿金戴银  线索: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  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也很可能是外国人。  对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文锁认为,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初期,广州住了很多番商,主要有斯里兰卡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等。番商特别喜欢穿金戴银,尤其喜欢佩戴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  “南海Ⅰ号”发现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应该与番商有较大关系。刘文锁教授称,在广州的番客很多人还改用了中国的姓氏,“蒲”是一个大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蒲寿庚了。蒲寿庚有一个大船队,经营从泉州到阿拉伯之间的外贸。  “南海Ⅰ号”上有妇人随行?  线索:铜镜、朱砂、胭脂盒  “香墨弯弯画,胭脂淡淡匀”,在南宋,闺阁妆抹是当时南北妇女的普遍现象。“南海Ⅰ号”上出现与女性有关的用品铜镜、朱砂、胭脂瓶等,正好印证了史书或文学作品上对于宋代妇女的想象。  “南海Ⅰ号”上出土的宋代铜镜曾经令不少专家惊喜。这面铜镜已经锈迹斑斑,但上面雕刻的花纹依稀可辨。专家表示,这块铜镜是非常典型的葵花形铜镜,其精致之处在于镜柄上有一条凹凸槽。不少考古专家认为,船上可能有妇女随行,证明这一观点的,还有几块色彩红艳的朱砂和一些光洁如新的胭脂瓶。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有异议。考古专家杜玉冰就认为,宋朝时有携女人出海不利于出行的观念。船上这些货物未必是中国女人的用品。从胭脂盒的数量上来看,是贸易商品的可能性比较大。铜镜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属日常用品,男性也可以使用,所以出现在船上并不足为奇。  陶器用来装米装咸菜?  线索:瓷器  沉船所载瓷器包括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福建磁灶窑系的绿釉碟、碗及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原中国陶瓷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告诉记者,当时的东南亚没有生产瓷器,这些瓷器源源不断的输入,甚至会改变整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  “南海Ⅰ号”如果用易碎的瓷器作为生活用品,能经历海上风浪的颠簸吗?叶文程教授给记者还原了当时“南海Ⅰ号”上面船员的生活。  在“南海Ⅰ号”目前出水的船上生活用陶瓷中,瓷器明显较陶器的个头小,以碗碟瓶为主;而陶器则是以缸、盆、罐为主。“这很可能说明当时船员们用陶器来做米缸、水缸,罐子里面盛放着咸菜,而吃饭的时候,瓷碗装饭、瓷碟盛菜,这一方式在今天仍然延续下来。”  据了解,当时“南海Ⅰ号”上的水缸除了生活用水的作用之外,很可能还被作为了消防之用。  叶文程说,“南宋时期,东南亚各国不少还在用木质或树叶包着饭菜吃饭,瓷器对他们来说是稀罕物。久而久之,中国外销瓷器还会改变一些国家荷叶包饭的生活方式呢。”  2000艘古船长眠南海  南宋沉船“南海Ⅰ号”出水,使人们对于南中国海域的古沉船充满了好奇。究竟在这片海域里,还埋藏着多少古沉船的故事?  南中国海域被誉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齐名的世界三大沉船坟墓之一,而且比其他海的沉船数量还要多。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推测,中国海域里的沉船起码有上千艘,主要集中在福建沿海、南海诸岛、广东沿海。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的推测更为大胆,他认为有2000艘沉船遗址深埋南中国海。  沉船,宝藏,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寻宝梦,有专家建议,或引入商业模式保护水下遗产。  探秘:2000沉船深埋海底  随着“南海Ⅰ号”的顺利出水,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南中国海逐渐为世人所关注。这2000余艘沉船遗址记录了南中国海从宋元明清以来大量中国对外交往的身影,文物价值巨大。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称,西沙群岛处于中国古代下西洋、下南洋必经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供给站。  1996年,对西沙群岛的水下调查中发现了十几处各类遗存。年,国家组织西沙水下考古调查队,又对西沙的水下文物进行一次调查。该次调查共发现了13处沉船点,其出水货物最早是南北朝时期的,最晚的是民国的。其中华光礁一号是最典型的代表,华光礁一号沉船和“南海Ⅰ号”沉船的年代相近。但该船的个体非常小,长度约20米,已经散塌,龙骨部分保存非常好。华光礁的木质船体保存非常不错。船舱内的文物摆放也是非常整齐的,出水的瓷器文物1万件。  觊觎:国外打捞公司出动  1983年,英国人迈克?哈彻打破海底宁静。他在菲律宾海域发现了一条中国古沉船,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记载,哈彻就将该船命名为“中国帆船”。此次,哈彻打捞出2万7千件以景德镇、漳州窑为主的青花瓷器。两年后,在中国南海海域,一艘载有23万青花瓷器,125块金锭的“吉德摩森”号清代沉船又被哈彻打捞上来。  1985年前后,除哈彻外,在中国南海海域还有大量的国际打捞公司在进行水下打捞工作。在巨额利润驱使下,迈克?哈彻没有中止对中国沉船的打捞。  千禧年前夕,哈彻又打捞起一艘有中国“泰坦尼克号”之称的“泰兴号”沉船,这次使他的打捞达到极点。据了解,“泰兴号”从厦门出发开往爪哇岛,当时船上有2000多名乘客,还有100万件的德化窑青花瓷器。在行驶至中沙群岛时触礁沉没,幸存者不到200人。哈彻在发现这条船时的描述称,在下面可以看见很多人的残骸,瓷器堆积如山。他从“泰兴号”中捞起来100多万件德化青花瓷,为谋求更高的价值,哈彻就命令手下的人将其中60多万件品色较差的砸碎,剩下的30多万件精品拿到德国拍卖,拍卖9天,4000万美元哈彻尽收囊中。  盗宝:渔民网上发帖招人  2005年5月,福建省文化厅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在福建的碗礁有大量的渔民在盗捞水下文物,当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时,水下打捞活动已经进行了三天。据目击者称,水面上最多的时候有10多条船在进行盗捞活动,渔民甚至在互联网上向全国征召潜水员,捞起来的文物互相分成,三天基本将沉船破坏掉五分之三。  当考古人员赶到时,碗礁一号已被破坏成一片狼藉,那一舱青花瓷罐,全部神秘消失!只见船舷板、隔舱板,被撬得东一块、西一块。
本文所属博客:
引用地址:探摸海底古船_時政頻道_新華網
          
您的位置:
探摸海底古船
日 13:37:50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 【】 【】&
&&&&“目前水下遺址的盜掘現狀卻迫使國家文物局一次又一次地審批水下沉船發掘項目,這樣做實屬無奈”
&&&&3月底的北京,春風裏飄著浮塵。52歲的張威在北京北三環的辦公室裏查閱著西沙地區的氣候記錄。在遙遠的海南島瓊海港口,將遠赴西沙遠海
作業的打撈船上,打包機、拖繩、供氧設備、日常工作生活用品等已經裝載完畢,躍躍欲試的水下考古隊員正在滾滾熱浪中等待最後的指令。
&&&&張威是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的主任,擔任水下考古領隊已經20多年。這次,他將帶領20多名水下考古隊員把一艘位于西沙永樂群島海域的南宋沉船——“華光礁一號”取回陸地。
&&&&“隊員們要潛到水下,先對古船進行精確測繪,再拆解、編號,出水後要馬上進行現場保護,包裝好後裝箱運回。”張威説。古船回到陸地後,專業人員將對其進行保護復原,然後存放在海南省博物館對外展示。
  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是一個戰略任務
&&&&華光礁位于西沙群島的永樂群島南部,沉船遺址位于華光礁環礁內側。“華光礁一號”是中國目前在遠海發現的第一艘古代船體。這艘沉船自1996年被中國漁民發現後,曾多次遭到非法盜掘,目前沉船已被嚴重破壞。
&&&&“華光礁一號”船體殘長20米,寬約6米,舷深約3-4米,初步估計該船排水量大于60噸。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去年曾對該沉船進行了水下考古作業,出水了近萬件文物,其中大部分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鎮生産的瓷器。
&&&&華光礁一號的發掘與打撈只是20多年來中國水下文物調查的成果之一。
&&&&“國家文物局從組建水下考古隊以來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搞沿海水下文物普查,這是文物係統一個戰略任務。”張威説。
&&&&中國的海域面積大約為473萬平方公裏,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裏,從古至今是海上商賈交往的重要通道,水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1986年,英國人米歇爾哈徹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拍賣從南中國海域盜掘的青花瓷器等珍貴文物,拍賣總價值達3700萬荷蘭盾(約2000萬美元)。這件事引起了中國文博界的強烈抗議,也最終促成了中國水下考古學科的建立。
&&&&同年,國家科委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與文化部文物局聯合當時的國家海洋局、交通部救撈局、外交部、海軍司令部等單位的有關機構研討在中國開展水下考古工作。
&&&&1987年,中國第一家從事水下考古的研究機構——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的前身)成立,31歲的張威成為中國第一批專業水下考古人員。
&&&&“中國沿海的古代沉船主要分布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有人推測中國沿海有3000多條沉船,還有人推測僅在南海就有2000條以上的古代沉船,這些都是約數,並沒有得到證實。”張威説。
&&&&統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古代航海活動及航海貿易,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由今廣西、廣東、福建及浙江一帶的港口出發,面向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另一是由渤海灣及東部沿海海口出發,至朝鮮半島、日本列島。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意外發現一艘宋代商船,打撈出200多件珍貴瓷器,這就是著名的“南海一號”。2007年,這條被推測載有宋代航海指南針的沉船終于被整體打撈出水,引起了世界轟動。而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約10年中,水下考古人員在廣東的吳川縣、汕頭、陽江、湛江等海域都發現了古代沉船遺跡。
&&&&1996年底,水下考古人員首次遠赴西沙群島進行水下文物探摸。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已陸續在這塊廣闊的海域找到宋、元、明、清各個年代的水下文物遺存幾十處。其中,在北礁海域發現歷代沉船遺址十余處,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21世紀以來,水下考古重心轉移到福建。考古人員相繼在東山、泉州、連江、漳浦、莆田等地的海域發現古代沉船遺址及其線索15處,基本“掃清”了這個省的海岸線。
&&&&今年起,水下調查的重點將北移至浙江沿海、山東半島和遼寧沿海。“根據不同季節在不同的海域穿插進行。”張威説。
&&&&水下是另外一個世界
&&&&1988年,國家文物局在廣州潛水學校舉辦了首屆水下考古SCUBA潛水培訓班,此後,又分別于1989年、1999年、2004年、2007年舉辦了四期全國水下考古培訓班,目前全國具有水下考古資格的人員共有50多名。
&&&&參加首批潛水訓練班的張威擔任了隨後幾期訓練班的教官。“現在工作越來越繁忙,人手不夠用,明年還要舉辦一期培訓班。”張威説,成為水下考古隊員的條件並不苛刻——文博專業畢業,有幾年工作經驗,身體好,男女不限。
&&&&一般來説,一支水下考古隊由20多個人組成,主要的設備包括潛水設備、聲吶探測設備、GPS定位設備等。
&&&&進入水下作業前,首先需要進行嚴密的勘察。“或者用聲吶掃,或者請當地的知情者當向導,確定沉船的位置後再潛水下去核實。找到遺址後要採集到相應的文物標本,最後對遺址進行GPS定位,對文物標本進行年代判斷,最後建立檔案。”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水下考古領隊栗建安説。
&&&&去年11月對福建平潭大練島沉船進行了水下考古的栗建安説,風浪是最大的影響因素。“11月份的福建平潭海域,通常每天的風力都在6~8級左右,大時能到8-10級。中間幾次受到強熱帶風暴的影響使水下狀況很差,風浪大導致能見度差,水溫也很低,考古工作幾次受阻。”他説,“此外,水下有沒有有毒的水母,有沒有鯊魚,有沒有漁網等也都要了解清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水下是另外一個世界。”栗建安有20多年的工作經驗,他説,水下文物考古不僅需要有豐富的考古學知識,還需要物理學、生物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由于水下環境特殊,對人的身體更是一種考驗。
&&&&水下考古的工作周期一般是40-50天,考慮到風浪、季節、潮汐、海流等因素,真正入水作業達到30天就非常理想了。“一般來説,在近海地區的水下考古工作是以大陸為依托的,也就是説把營地安在陸地上,隊員們每天坐船出海工作。而像西沙海域等遠海地區的水下考古則沒有陸地依托,隊員們將幾十天吃住在船上。”張威説。
&&&&張威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水下考古都是在30米等深線以上進行。“更深的地方我們的勘探技術可以達到,但受到潛水設備的限制。因為超過30米以下,就不能使用普通的氧氣呼吸了,需要用氦氧混合氣,裝備這種氣體耗資非常巨大。不過,由于古代的航海船只基本上都是靠海岸航行的,所以大多數沉船的位置並不會超過30米等深線以下。”
  瘋狂盜掘迫使沉船發掘增多
&&&&近年來,中國的水下考古發掘行動頻繁。相繼完成了福建海域“碗礁一號”清代沉船、“大練島一號”元代沉船的水下文物發掘、“南海一號”宋代沉船的整體打撈,以及遠赴西沙的遠海水下發掘等工作,中國晉升世界水下考古強國之列。
&&&&但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顧玉才卻對記者表示,由于文物出水後的處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説也是對文物的破壞,因此把它們打撈上來保護只是下策,最好的保存方法是“不驚擾”。
&&&&目前水下遺址的盜掘現狀卻迫使國家文物局一次又一次地審批水下沉船發掘項目,這樣做實屬無奈。
&&&&“我們的沿海調查常常被突發事件打斷。”張威説。2006年,張威帶領部分水下考古隊員在福建莆田沿海進行調查時,突然獲悉福建平潭大練島一艘元代沉船遭到不法分子的瘋狂盜掘,“我們立即中斷了調查趕赴古船現場,同時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對這處沉船的文物進行搶救性打撈。”
&&&&全程參加搶救性打撈工作的栗建安説,平潭海域是古代的海上商貿要道,這片海域暗礁密布,水流復雜,自古以來不少船只在這裏觸礁沉沒。它們中的大部分商船載有數量繁多、價值昂貴的古代瓷器。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暴利的驅動下,中國沿海地區出現了水下文物盜撈現象。此次實施搶救性打撈的元代沉船被命名為“大練島一號”,是目前這片海域被盜撈最為嚴重的一處水下遺址。
&&&&日淩晨3時左右,20多名埋伏在“大練島一號”沉船附近的邊防警察,將一夥正在盜撈文物的嫌犯現場抓獲。在被抓獲的14名嫌犯中,有5名是職業潛水員,當時他們正試圖用一只手編筐把10余件元代青瓷拖出水面。
&&&&盜撈文物的林某供認,“大練島一號”恰好位于一處海底斷層帶上,上下位相差有十幾米。該船因此而被截成兩段。“船艙破裂了,能看到船艙中一疊疊擺放整齊的瓷器,還有一部分瓷器散落在船體外面。”
&&&&林某同時供認,自己絕對不是第一個盜掘這條沉船的人,從水下情況看,這條船至少已經被盜過三四次。
&&&&水下考古人員從殘破的“大練島一號”船艙中搶救出幾百余件精美瓷器,但專家從這艘船的載重量推測,作為一艘出海進行國際貿易的商船,如果滿載至少能載一萬件以上的瓷器。
&&&&“水下文物”將建設保護區
&&&&“福州和海口的舊貨市場上就能看到兜售水撈瓷器的,只要用心,就能淘到價值不菲的青花瓷。”栗建昌説。
&&&&根據相關法律,非法打撈水下文物是刑法所規定的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的重要表現形式。但在中國古瓷拍賣價格節節攀升的誘惑下,鋌而走險的人越來越多。
&&&&自2005年以來,福州市公安邊防支隊開展了水下文物保護專項行動,先後破獲盜竊、倒賣文物案件26起,收繳元、明、清各個時期的水下古文物和瓷器3000多件,查扣涉案船只14艘,抓獲涉案人員148名。
&&&&莆田市南日邊防派出所所長林春鳳説,2006年查獲的幾起案件中,盜掘者都使用了大馬力機船或高速摩托艇,並配有外國進口的先進潛海設備。
&&&&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非法打撈活動開始出現組織化、公司化趨向。典型的情況是,文物販子的資金+專業潛水員的技術+本地漁民對海況的熟悉,就構成了一家“公司”。莆田公安邊防人士介紹説,一家“公司”一般有20人至30人,莆田大概有十多家這樣的“公司”。
&&&&據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文物玩家”甚至直接在打撈現場進行鑒定,如果認定是比較珍貴的文物,馬上用摩托艇轉移。轉移到岸上後,還使用數碼相機對文物拍照,並通過互聯網傳到外地的文物買家手裏。
&&&&福州市公安邊防支隊在一份《關于開展沿海古沉船文物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提到,當前海底文物保護存在多個難點:沿海一些群眾對盜撈行為的違法性質認識不清,相關宣傳工作不到位;目前防范和打擊盜撈販賣走私古沉船文物主要依靠公安邊防部門,難以形成合力;公安邊防部門警力不足,海上執法裝備落後,無法有效保證巡查等。
&&&&我國目前已經頒布了《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根據有關規定,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可以根據文物法有關規定確定全國或省級水下文物保護單位、水下文物保護區。在水下文物保護區內,禁止進行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捕撈、爆破等活動。
&&&&來自國家文物局的消息説,水下文物普查已納入到正在全國啟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范疇之內。“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大對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的投入力度,並根據情況設立水下文物保護區。(記者劉暢、孟昭麗/福建、北京報道)
【】 【】 【】 【】
(責任編輯:
請您發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語並遵守。南宋沉船宝藏展进首博&系西沙群岛发现的第一艘古船--文化--人民网
南宋沉船宝藏展进首博&系西沙群岛发现的第一艘古船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沉船宝藏展进首博
  展览将在西沙华光礁出水的南宋青白釉t纹执壶放在“沙滩”上展示。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视频
  模型复原宋元时期的“华光礁Ⅰ号”――“福船”。
  在西沙华光礁出水的南宋青釉刻画花纹“吉”字大碗。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承载了东方海洋文明史,记录了海洋先民的智慧与无畏。然而,它也给历代航海人带来了无限的苦难。
  昨天,由首都博物馆与海南省博物馆特别策划、联合推出的《南海遗珍――西沙华光礁沉船宝藏展》就再现了这样一段不曾被许多人知晓的历史,展览将持续至今年10月7日。
  “华光礁Ⅰ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历史、学术价值丰富。800多年前,这艘南宋古船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直至21世纪,这艘定格在历史汪洋中的沉船方被考古学家打捞出水,让人们有机会一睹它昔日的芳容,寻觅它过往的故事。
  展览由5个单元构成,每部分之间层层递进,可以用发现、探索、追溯、回顾、解答来概括,解答了人们关于“华光礁Ⅰ号”的古船样貌,起航何方,货载经途,沉船始末,水下考古发现前后的诸多疑团。文物展品类型囊括了瓷器、青铜器、钱币、石器等多种材质,仅瓷器就包括了青白釉、青釉、酱褐釉、黑釉等多种釉彩,此外还将展出船模、水下考古设备等各类辅助展品,共计280余件套。
  展览采用小事件大背景的构思,引领观众走近南宋沉船“华光礁Ⅰ号”,探寻沉船始末因由,还原航船出海前的模样,回望它被浪击水冲、为石撞沙掩的历史一瞬,进而让这艘沉船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时空,重温先民探索海洋的征途。
  为了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首都博物馆对展览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布置,浪漫清新的海洋之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品种繁多的出水文物与丰富的延伸信息以趣味形式进行展示,将为广大观众奉上一次难忘的南海清凉之旅。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沙群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