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角掉下山崖学会会了绝世武功里面书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没烧掉的书

  焚书事件让读书人寒心,离心离德者渐多,侯生、卢生私下议论: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其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之求仙药。  于是侯生、卢生用脚选择,远逃他乡。  知识人的沉默、不合作,应该引起统治者警醒。然而当秦始皇得知这一情况,不仅毫无反省之意,反而变本加厉,采取更为严厉的思想管制,乃至人身摧残、毁灭。始皇帝错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知识人不合作,是他先前统治手段不够坚决,因此他要对那些知识人大开杀戒,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下令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以为如此天下便可太平。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坑儒事件。  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无疑在于期望随着政治统一而统一文化,统一学术,统一人们的意志,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以保证效率优先的行政原则。这种政策固然能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观点看则根本不足取。侯生、卢生所揭露的事实,以及他们不愿与政府继续合作的实际行为,已充分表明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在知识人心理层面所投下的巨大阴影。整个社会普遍畏惧以言获罪,举国上下都在看着最高统治者一人脸色说假话,说大话,说胡话,那么这个政权还怎能有希望呢?  不久,侯生被缉拿归案,他在临刑前与秦始皇有一段对话,值得一读:  始皇:老虏不良,诽谤而主,乃敢复见我?  侯生仰台而言,曰臣闻知死必勇,陛下肯听臣一言乎?  始皇:若欲何言,言之。  侯生:臣闻禹立诽谤之木,欲以知过也。今陛下奢侈失本,淫佚趋末。……黔首匮竭,民力殚尽,尚不自知。又急诽谤,严威克下,下喑上聋,臣等故去。臣等不惧臣之死,惜陛下国之亡耳!  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  侯生:陛下之意,方乘青云,飘摇于文章之观,自贤自健,上侮五常,下凌三王,弃素朴,就末枝,陛下亡徵见久矣。臣等恐言之无益也,而自取死,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为陛下陈之。虽不能使陛下不亡,欲使陛下自知也。  始皇:吾可以变乎?  侯生: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尧与禹乎?不然,无冀也。陛下之佐又非也,臣恐变之不能存也。  始皇喟然而叹,遂释不诛。后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大秦王朝二世而亡,或许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但李斯提出的文化专制主义,尤其是焚书坑儒两大虐政,应该是最直接的原因。据分析:  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戌,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之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郭沫若《秦汉之间的儒者》据这些资料也有很好的分析,大意是不能将知识人逼上死路,知识人不一定能够帮助帝王成就盛世伟业,但知识人如果与社会底层破坏力结合,推翻一个旧制度并不是不可思议。分页:2/2页&&
相关专题: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
·····
·····
·····
布列斯特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是连接日,苏联空军飞行员库兹涅佐夫驾驶全新研制导读:历朝历代,法律都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随着社会导读: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当中有个杨玉环,他是唐玄宗李导读:战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类人才或者写文导读:窦太后一掌权,蔡伦的春天来了,他因为害人有功而导读:据参加该次会议的李以劻等将军后来辗转信言,说导读:范蠡进能辅佐国君复国,退则能保全其身,自古就在古代,皇帝们是一个危险系数及高的群体,大体上各个导读:皇帝坐马车出行,需要一个赶车的,这个赶车的可中国古代有续家谱的传统,这不但是借此光宗耀祖的事,袁盎(约前200年—前150年),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就有“飞车”的传说,以后又有“朝鲜战争有种共谋论:苏联中国朝鲜共同策划。沈志华认孙文在《革命缘起》中回忆他和日本宫崎兄弟的来往经过易经一般指周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刘荣,汉武帝刘彻的兄长,曾被其父汉景帝立为太子,后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导读:历史上的确有宋江其人,但《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导读:郑国是周天子所封较晚的一个国家,直到周幽王时中国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算起,到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刘恒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但当中国抗战进入1941年时,日本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要当规模空前的二战轰轰烈烈的进行到1943年时,盟国的战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导读:凌振外号叫做轰天雷,“此人善造火炮”,是“宋甲午战争与一战的关联性很大中国面对西方时,是农业文No1:秦朝蒙恬收复内蒙古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导读:就在珍珠港被袭击的当天,英国也气急败坏地对日导读: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大约有十万之众的左翼人士导读:独立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张灵甫率部迅速占领了一总体而言,华工是十分优秀的,这一点已经由当时法国政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导读:红孩儿的爸爸是谁?多数朋友会很自然地说,牛魔王导读:晁盖等七人劫了生辰纲,由于后续问题安排的不当《史记》记载,朝鲜在先秦时期是燕国属地,朝鲜的第一导读:宋江和梁山泊贼寇有联系的事情被阎婆惜发现,一导读:宋江和梁山上有来往,这事情被他买来的女子阎婆导读:宋江被发配到江州,酒后在浔阳楼上写下反诗,这导读:项羽进入秦国都城咸阳,杀了秦的降王子婴,然后导读:齐宣王是田姓齐国的第四代君主,他继承了父亲齐宣太后与义渠王成就的“好事”,使得秦国在昭襄王时期导读:1596年,时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一封亲笔导读:林冲的仇人是当朝太尉高俅。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明光宗朱常洛子女的结局如何?明光宗朱常洛(明光宗朱常洛(年),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年),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万历皇帝的姓名是什么?万历之后的皇帝是谁明神宗朱翊钧近日,一组名为“杨贵妃汗染胭脂红”的唐代妆容步骤风导读: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与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长孙无忌等人认为皇上软弱,皇上每走的一步都会被老臣伊400是二战时期建造的最大潜艇,日本希望它搭载三架水被网友调侃为“超长待机”的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导读:要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谁的知名度最高,恐怕非在系列电影007中,观众们已对一些杀人利器如氰化物香烟作为中国历史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吸引人的多为其替天腊八在古时被称为“腊日”,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希腊神话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农历的十二月也叫腊月,每年的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既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参”是多音字,《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导语: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我们最喜导读:就在那一年(公元前655年,周惠王22年,齐桓公31导读:那位西方的霸主比齐桓公还有两招儿,气量大,毅导读:一位赶不上葵丘大会的诸侯是晋国的君主晋献公。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价格(元)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版次:1版1印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版次:版1印
装订:其它
开本:40开
版次:第1版第1印
装订:其它
开本:40开
装订:平装
开本:48开
版次:1版1印
装订:平装
开本:其它
装订:平装
开本:40开
版次:1版1印秦始皇是“焚书坑儒”事件的最大受害者
……因为他们傲慢,所以没有耐心听取百家(尤其是儒家)的不同意见,不可能真正地尊重;因为他们好大喜功,喜欢做物质层次的歌功颂德、耀武扬威,所以他们对文化礼仪等精神层次的东西兴趣相当有限;因为他们残暴,所以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总而言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绝不是偶然事件,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从史书记载看,秦始皇开始的时候也曾经任用过知识分子的,他跟知识分子之间也有过一些短暂的交往。秦时已经设立博士之官,兼并天下之初,有博士官七十人。公元前213年的咸阳宫酒会上,有“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的记载,次年侯生、卢生相约逃亡时说“博士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可以证明。秦始皇巡游各地时,随行人员里也常常有博士的身影。例如,公元前218年,巡游到今天湖南岳阳湘阴县一带,准备过湘江去湘山祭祀的时候,遇到大风,差一点没法渡江,秦始皇就问身边的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回答他是尧之女、舜之妻。可见秦始皇巡游的时候是带着博士以备咨询的。巡游山东一带时,也曾跟鲁地的儒生博士们讨论过封禅祭祀方面的事情。公元前211年,百姓在陨石上刻字事件发生后,秦始皇心里不痛快,也曾让博士官写了一首《仙真人歌》,游到哪里都传令乐人配乐演唱。秦始皇虽然没有像后来汉朝的武帝那样看重文学“润色鸿业”功能,但是,他也并没有简单地排斥文人儒士。由于秦始皇缺乏必要的耐心,他终于跟儒生闹翻。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三年,东巡郡县,到了泰山脚下。为了了解刻石歌颂秦帝国功德和封禅祭祀山川的仪式,秦始皇招集了齐鲁一带的儒生博士七十人,帮他出主意。那些儒生说法各异,有人甚至说:“古时候封禅使用蒲草包裹车轮,怕伤害山上的泥土石头和草木;祭祀的时候,扫一下地就可以了,拿发酵过的禾秸作座席,原因是容易办到。”秦始皇听了儒生们各不相同的说法,而且也不容易做到,于是就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也不让他们参与活动。下令修了车道,从泰山南面一直上到山顶,完事后从泰山北面下来,在梁父山行了禅礼。据说整个封禅仪式采用了很多太祝祭祀雍丘上帝时的做法,但是具体怎么做、埋藏了些什么东西,却秘而不宣,没有人知道。据说,这一次泰山封禅,上山的时候,中途遇到了暴风雨,秦始皇在一棵大树底下躲避过(后来把那棵树封为五大夫)。儒生们因为没有被准许参加封禅过程,听到秦始皇遭遇风雨的事,就都来讽刺嘲笑他。后来秦灭亡之后,儒生百姓因为痛恨秦始皇焚书坑儒,就编造出这样的说法:“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史记·封禅书》)泰山封禅,儒生给了秦始皇一个不切实用的印象,同时,儒生对秦始皇也产生了不满。儒生给了秦始皇不切实用的印象,不久就招来了杀身夺业之灾;秦始皇得罪儒生,加速了其万世帝业的灭亡。帝王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实在是不能不慎重的一件事情,对双方都一样。秦始皇与儒生的更大决裂发生于公元前213年的那次咸阳宫酒会上。酒会开始的时候,博士仆射周青臣等进奏了一篇歌颂秦帝国和秦始皇的文章(见上文二)。马屁拍得秦始皇十分舒服。可是,这时宴席上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来自齐国的博士淳于越接话说:“我听说殷商和西周的王国都传了一千多年,兄弟子女功臣都得到分封,作为帝王的辅助接应。今天陛下拥有全国,而兄弟子女都只是普通人,最终恐怕难免会有田常、六卿那样的叛乱事情发生,没有辅助接应,怎么振救急难呢?做事情不以古为师而能够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吹捧,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忠臣。”秦始皇没有马上表态,他把这种说法交给大臣们讨论。丞相李斯就说:“五帝之间不互相模仿,三代之间也不互相承袭,各自都治理得很好。他们不互相模仿,那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变化。今天陛下创成大业,建立了万世之功,自然不是狭隘浅薄的儒生所能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都是上古三代的事情,不足取法。从前诸侯并起争雄,所以,以优厚待遇招徕有学问的人。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出于皇帝,百姓如果要想家庭富足就去努力耕种,读书人就去学习法律规章。现在儒生们不学习现实而去师法古代,来否定当代,使百姓迷惑。丞相李斯冒着杀身的危险建议:古代天下分裂,没有办法统一,因而诸侯并起,议论者都引用古代事情来危害现实,修饰虚伪不实的话来惑乱实际有效的事情,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最好,拿它否定皇上所建立的制度。今天皇上兼并了天下,区别黑白决定一种学说为权威。用私家学说来否定法律教化,人们一听到朝廷政令颁下,就用自己的学说议论它,上朝时心里不以为然,一出去就跑到街巷去议论,以超越主上、标新立异来抬高自己的名位,甚至公然诽谤朝政。如果这种情况不加禁止,那么朝廷上主上的威严会下降,朝廷外结党的人就会很多。应该予以禁止。”李斯的观点得到了秦始皇的赞同,并且根据李斯的建议采取了一项具体措施: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诸子百家、《诗经》《尚书》等书籍,限于三十天内一律烧毁。淳于越跟李斯之间的这场辩论,一开始就不是一次公平对等的讨论,而是书生与实权者之间的一次交锋。书生的武器是引经据典,是坐而论道,实权者的武器是法律命令,是生杀予夺。其悲惨结果,在意料之内。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的立场。李斯是具有三重身份的人:客、法家思想(他的老师荀子虽然勉强可以称为儒学家,但已经把儒、道、法融合在一起了,李斯更是倾向于法家那一套)、丞相。李斯发表意见往往跟他的三重身份有关系。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即位的第十年,因为发现水利专家韩国人郑国是被派到秦国从事破坏活动的间谍,秦宗室大臣上书请求驱逐外国人,李斯也在驱逐之列,虽然在李斯上了一篇《谏逐客令》的奏章后,秦王取消了逐客令。但是对客的身份李斯应该随时记着的,最后临刑时,向儿子感叹不能再跟他一起牵着黄狗到家乡上蔡的郊外打猎,可以说明这一点。作为客卿,寄人篱下,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李斯对排击异己力量自然会不遗余力。作为法家,推行严刑峻法也是其一贯作风。作为忠于秦始皇的丞相,为了维护主子的权威,他当然不在乎杀一批读书人。李斯的观点里有这样三点意思值得特别指出:一是统一的帝国必须有统一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的多样会造成社会、国家的混乱;二是不允许引用历史来衡量现实,以古非今一定会造成混乱;三是对不利于统一、安定的学说思想必须彻底铲除,不惜采取残酷的手段。追根溯源,前两点意思源于统治者的傲慢,后一点意思源于他们的残暴。因为傲慢,秦始皇格外重视自己的权威,容不得有人以古非今,听不得有不同的声音,更不允许有人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因为傲慢,他也完全看不到儒生和他们的学说对于统一帝国的稳定繁荣可能产生的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作用。这一点汉朝统治者有最清醒的认识,的尊崇儒术导致了汉王朝的全面繁荣。因为傲慢,秦始皇完全忽略了人民的力量,以为自己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不得加以议论。这一点,唐太宗认识到“民水君舟”,是秦始皇所望尘莫及的。因为残暴,秦始皇采取了极端的措施,这为后来秦帝国遭到项羽等人的疯狂报复埋下了祸根。史书说秦始皇“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李斯列传》)。手段与目的之间无异于掩耳盗铃,秦始皇的目的理所当然地落空了。贾谊说他“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书,以愚黔首。”(《过秦论》)实际上就像鲁迅说的,历史上“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华盖集续编·谈皇帝》)。李斯深知秦始皇的傲慢与残暴,所以他的话句句说到秦始皇的心坎上;所以,他的观点一出口,秦始皇就照单全收。文化学术的灾难从此降临!儒生更为切身的灾难发生于次年,公元前212年。上文二说过侯生和卢生在一起相约逃亡,他们的逃亡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说:“我以前把天下那些没有用的书收集起来烧掉之后,还招徕了很多懂文学方术的读书人,想要歌颂太平盛世,让方士们炼制长生不老之药。现在听到韩众一去不返,徐市等人花费了百万钱财也没有得到奇药,天天听到的只有被骗取钱财的消息。卢生等人我对他们的待遇赏赐都很优厚,现在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不道德的名声。那些在咸阳的儒生,我也派人调查过了,有的竟制造谣言迷惑百姓。”于是派遣御史官把那些儒生全部抓起来审问,儒生们于是互相揭发,脱去自己的干系。最后确定,违犯禁令的儒生一共是460余人,全部在咸阳活埋(《史记·秦始皇本纪》)。据说,秦始皇活埋儒生使用了欺骗的办法。先是秘密地在郦山山谷温暖的地方种了瓜,等到瓜成熟的时候,下令让六七百博士都聚集到那里,让他们解释春季为什么会有瓜成熟,结果博士们的说法各不一样,于是让他们凑近了看一看。事先设置了机关,等所有博士儒生都到那里、正在争论不决时,开动机关,从上往下填土,博士儒生全部被埋在下边!(《史记·儒林列传》司马贞正义转引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会觉得儒生们确实也有可恶之处;站在儒生的角度,只觉得秦始皇太残暴。孰是孰非?明代哲学家李贽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时说过这样几句话:“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辣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那么,究竟该埋怨谁呢?可以埋怨秦始皇太傻,以为烧了百家的书就可以封堵住全天下人的口,以为活埋了四百多儒生就不再有人骗他的钱财、说他的坏话了,以为只要解决了儒生就万事大吉、王朝永固了;也可以埋怨儒生们不识时务,竟然不懂得帝国需要的是歌功颂德,是奉承吹捧,根本不需要借鉴古代兴亡故事,竟然敢于骗取心狠手辣君主的钱财,敢于在背后说傲慢残暴君主的坏话。也许看着书籍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很有快感,也许一下子活埋四百多个知识分子很有成就感,但是,快感、成就感得到之后呢?是安心?是失落?不得而知,无从考问。可是有一点不妨追问一下,“焚书坑儒”这出悲剧的真正导演是谁?是李斯?还是秦始皇?历史的帐似乎是记在秦始皇名下的,而我总怀疑是李斯,往大一点说,是李斯代表的法家。请看,《诗经》《尚书》等等,烧的都是儒家和其他百家的书,四百多条生命,坑的都是儒家的人;书烧过、人坑过之后,“若有学者,以吏为师”。吏是什么,就是法家呀,就是李斯他们呀!我有个大胆的假设:“焚书坑儒”实际上是法家排斥其他百家尤其是儒家的一次暴力行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傀儡,李斯成功地使用了一回借刀杀人的计谋。秦朝的这一段历史无疑是一场悲剧,最大的悲剧主角是秦始皇:百家图书在秦始皇焚烧的七八十年后由汉武帝发动学者们进行背诵传授,加上各地不断发现古代文献,很快就恢复起来了;四百多位儒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唤醒民众揭竿而起,直至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惊醒汉代开国帝王对文化采取相对宽容、对儒家学说采取独尊的态度,都有赖于他们勇于批评独|裁、敢于说出自己所思所想的独立精神;而秦始皇得到了什么呢?他死后的第四年,他的阿房宫(最新考古发掘显示,很可能不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宫)就被项羽的一把火化为一片焦土,他的子孙一个个被赶尽杀绝,他自己花费了近三十年浴血征战打来的天下就改姓刘了。秦始皇得到的只有一顶“桂冠”,那便是:暴君。
本贴相关帖文
所谓焚书坑儒,主要针对的是方士。虽然秦汉间儒生也和方士差不多,说些三统五行的鬼话。不过说杀的都是儒生,则是后世人的无知。坑儒,其实坑杀的都是博士。秦汉的博士每门学问都设博士以开门授徒,儒家使得,法家阴阳家一样使得,而秦始皇信用方士,博士中多是此种人,而后来死的也最多,至于儒学博士,大概因为学方士太过才死了几个。西汉以来,只有儒家才能设置博士教授,后世无知,以为秦始皇杀博士就是杀儒生,才闹出的笑话。
古代的史书有不少是儒生所写,剩下不是儒生写的那些也在千年历史中被儒生为了统治者的利益改得差不多了
得了吧,儒家之所以被杀最主要原因就是主张“复古”,也就是分封制度,再者纵观春秋战国,儒家的思想最不切实际与空洞,除了会溜须拍马外没什么治国之道,所以到后来被务实的始皇帝坑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建议看看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吧,虽然不是正史但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诸子百家。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