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伯牙绝弦的意思之后的感触 20字左右

大家听说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前有个人叫俞伯牙,他的琴艺很高。他有一位朋友叫钟子期,他很擅长倾听。俞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说:“太妙了,我仿佛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正从我的面前流过”。俞伯牙想到的钟子期必能猜到。后来,钟子期得病而死,俞伯牙知道后,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坏,把弦拉断,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真被他们那真挚的友谊深深感动,如果我们大家都向他们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祥和与愉快。我衷心祝愿所有朋友都相伴到永远。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罗才军)
【按】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
&&&&&&&&伯牙绝弦
&&&&&&&&&&&&&&
&&&&&&&&知
【课堂实录】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
生:可能您所教的也是六一班吧。
师:知音啊!上课之前我们听几段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耳朵灵,善表达。再听一段。
听到什么感觉?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的感觉
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
师:想象丰富,脑海中有画面。再听一段(高山流水)
听到什么?
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
生:风起云涌的感觉
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师:我们能听到许多声音,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的确有些难为大家。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候听了半天也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乐曲一向被称作是高雅之乐,往往寄托情思,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今后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感知能力,也不是难事。
【点评】让学生猜测教师为什么听说是“六一班”会有亲切感,拉近师生距离,引出“知音”;让学生听三段乐曲,谈感受谈体会,了解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暗含“知音难”,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一、感知内容,识知音
1.读题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是篇古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谁来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得真准,特别是“弦”的读音。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一次弹这个琴。
师:弹完怎样?
生:弹完就去世了。
生:弹完这一曲,就再也不弹了。
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是怎么回事啊?答案在哪里?
生:课文里。
【点评】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读顺全文。
师: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师:一读就明白课文讲谁和谁的故事?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
师:明白了这两个人物也就把握了课文大意。毕竟是古文,你觉得哪些语句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
生:子期死,……不复鼓。
师:其实,有些语句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这句话的意思谁理解?
生:钟子期去世了,觉得再没知音了,把琴摔了,把琴弦剪了,再也不弹琴了。
师:“谓”什么意思?
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确实难以读懂,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字典中“谓”字的几种解释,请你选择它的哪种解释更合适?
生:第二种,认为,以为。
师:“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意思就是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乃”什么意思?
师:理解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厉害。还有哪个句子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为什么在“兮”字后断句?
生:“兮”是语气词。
师:“兮”和前面的“哉”都是语气词,相当我们现在的“啊”。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来了。谁再读。
生:齐读。
师:谁能一口气把课文读下来。
生:读全文。
师:“兮”字后要停顿,指导学生再读。
生:再读课文。
师:谁再来读读。
生:读全文(很有点味道)
师:给点掌声吧,一开始就能读成这样,我真想说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读。
生:齐读。(朗读明显进步)
【点评】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品味语言,懂知音
1.体会琴声
师: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伯牙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得出。
师:请你理解这句话。
生:伯牙弹琴,心里在想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像泰山。
师:谁还有补充?
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请你理解这句话,借助注释。
生:伯牙心里在想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
师:注意到没有,他们有注释的地方,借助注释,没有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古文的好方法。
师:(出示两句话)文中“善鼓琴”和“善哉”这两个善字,意思一样吗?
生:一个是擅长,一个是好啊。
师: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很好。一个字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师:好啊,妙啊,在古文里就是“善哉”,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善哉——”一延长,好像琴声落到心里去了。
再请学生读。
师:“峨峨兮”读得好。你读峨峨兮时眼前出现怎样景象?
生:巍峨高耸的泰山。
师:请你再读一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谁再读?
师:男子汉的味道。后面一句,“志在流水——”,谁来读读。
师:巾帼不让须眉,“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江河在古文中是有特指。指什么?
生:长江和黄河
师:是的,江是中国最大的江,什么江?长江,河是中国最大的河,什么河?黄河。读着读着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
生:波涛汹涌、波浪壮阔
师:就是这样的洋洋兮,“志在流水——”你再读。
师:正是这样的波浪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你还想到哪些?
生:暗流汹涌
师:请你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我们一起齐读。
【点评】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习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会心声
师: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意思是一样的。
生:“志”,都是心里想的。
师:找一个字——“想”。你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必得之的是什么?
生: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是伯牙的琴声吧,还道出了伯牙心中的什么?
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注意啊,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位同学的智慧。
师:不仅是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什么?
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
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掌声)
像江河一样宽广能撑万里船。(掌声)
师:太了不起了你。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琴声中峨峨兮若泰山一样的什么?
生:志向。
师:洋洋兮若江河的什么?
生:胸怀。
师: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课前老师查过资料,很多古书上说,伯牙的琴艺是绝妙之极,许许多多的人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没有感受到伯牙琴声的这种美妙。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唯有谁得之?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点评】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理解知音
师:你想一想,如果你是伯牙,一直以来没有人能听懂你的琴声,内心感到孤独寂寞。这个时候,你遇到了钟子期,你有何感想。写一写: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
播放音乐《知音》,学生练笔。
师:伯牙遇钟子期,心里什么感觉?
生: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善哉,善哉,此人明我所知,知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生: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吾不再孤也。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好啊好啊,相信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两个人之见的默契,用一个成语,就叫什么?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叫什么?知音。
师:此时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我们一起读,看有没有这样的默契。
师生合作读全文两遍。
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契,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前半句和后半句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在述说,一个在倾听,写得多妙啊,让我们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啊,从此啊,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点评】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补充留白,祭知音
师:传说这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跑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音乐响起)伯牙不见子期的踪影,见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啊。
生:和着音乐读“子期死”“子期死”“子期死”“子期死——乃破琴绝弦——”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请齐读。
生齐读“子期死——”
师:是啊,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的是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望,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
【点评】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熟读成诵,怀知音
师: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痛失知音才使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送着她。课后有个资料袋讲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资料袋。
师: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着一代又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
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记录下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齐读——第1句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的美好瞬间。男生齐读——第2、3、4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女生齐读——第5句。
2000多年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写这个千古佳话,全班齐读——全诗。
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诵的就背诵。
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什么?知音
虽然我们知道知音难寻,知音难觅,但是我们仍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点评】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语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单元训练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节文言文教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教路清晰,板块简洁。
紧扣“知音”,以“读顺——读懂——读熟”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师有把握,学生有空间,教学有张力。
2.以生为本,教会学习。
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本次赛课的主题: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3.立足文本,拓展有度。
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篇读后感,每篇20字左右_百度知道
20篇读后感,每篇20字左右
我觉得20字的还是太长了,10字的更好,各位帮帮忙
提问者采纳
1.《老人与海》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2.《童年》这本书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黑暗统治下的孩子从觉醒到长大的苦难历程。阿廖沙是一个悲惨、可怜的小孩,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他的生活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幸福,充满阳光和爱。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很自私、粗暴,这些都在年幼的阿 廖沙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困苦生活,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3.《海底两万里》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其中,我被《海底两万里》中的冰山这一节内容深深打动了。 他们在南极地区航行,在回来的路上,不幸被冰山困住,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刻啊!想想他们,在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头脑清醒,用智慧战胜了困难。那我呢?我从小到大都很胆小,而且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它。而《海底两万里》给了我一些勇气,我应该学习他们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海底两万里》虽然只是一本冒险小说,但它却给了我许多的勇气,它让我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不能胆小怕事!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记录的是海伦.凯勒一生的事。书中感人心腑的故事,总是在我受到困难和挫折是鼓励我,不要后退。海伦.凯勒从小就失去了听觉、视觉和甜美的声音。她也曾因自己的缺陷而放弃过,可她又很快振作起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凭着超人的毅力,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五种语言文字!她一生熬过了八十七个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一个人只要胸怀大志,并不懈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就不会被一些客观条件束缚,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去实现它!坚贞不屈、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海伦.凯勒所拥有的,我们——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5.《水浒传》《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结果被逼上山落草.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们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6.《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传》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事迹,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只有严谨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懒散,只有英勇的奋斗;没有奸诈的人和事,只有和谐的空气;没有丑恶的画面,只有纯洁的灵魂---这是一本最精彩的历史人物传记。7.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8.《永别了武器》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10.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11.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双城记》。全书充溢着扑朔迷离的色彩,作者以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为框架,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忍受着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正如作者所说:“昌盛而又衰微,笃诚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这是充满阳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阴暗失望的长夜,人们拥有一切,却两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之间真挚的情感,成为这部名著亮丽的一笔。12.《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12 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 10 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13.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它讲述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动人故事。《海的女儿》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她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后来她救了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中化为泡沫。14.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而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做着贡献,但是由于人类不知珍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地破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了一件事:几家工厂因过量地向大海和空气中排放污水和污烟,以致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家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损失。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吧!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15.《骆驼祥子》读后感终于看完了《骆驼祥子》,脑海中不禁思绪万千。祥子,一个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车夫,却不安于现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买上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节俭,他质朴,他堂堂正正地做人,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后来。三年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是没过多久,车就被大兵抢走了。很快,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取了他所有的积蓄。祥子,一个多么有梦想的人,得到的却是悲惨的结局。 认识不断在追求着的,追求成功,追求幸福,追求……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一不小心,就会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来的自己,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就像一粒有棱有角的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挑入波涛汹涌的大江里面,随着浇水一路前进,不断磕碰,最后,为了生存,原来的棱跟角都会被消磨掉。人生也许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16.&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托尔斯泰在 &复活& 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17.读《遥远的岛》有感在《成长的岁月》的《内心的成长》这个分目录里,有篇名叫《遥远的岛》的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孩子内心成长的故事。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触很深。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选上看过的一篇作文。它讲的是作者快小学毕业了,想考上重点中学。一天晚上,作者的妈妈请了重点中学的几位老师到家里来吃饭,并给他们送礼,让他们帮帮忙,让作者“顺利”进入重点中学。作者当时感触很深,也很诧异,重点中学不是只有考好试才能进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不好也能进重点中学?大人却对作者说:你是小孩,你不懂18.《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19.《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20.《红楼梦》读后感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10字的有没有,因为我觉得还是太长了
你可以择抄几句吖
提问者评价
虽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还是要谢谢啦。
其他类似问题
读后感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伯牙绝弦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