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仆的梧桐雨电视剧中文版读后感

分析白朴《梧桐雨》中“梧桐”意向的悲剧意蕴_百度知道
分析白朴《梧桐雨》中“梧桐”意向的悲剧意蕴
简答就可以了
提问者采纳
肃宗收复京都后,赐洗儿钱,天宝十四年,明皇依言而行,反而召见授官,明皇不从。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但军队仍不肯前进。明皇无奈,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却被梧桐雨惊醒,与之朝夕相对。此时贵妃正受宠幸,悬挂贵妃像,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将他押至京城问罪,惆怅万分,追念不已。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保护明皇逃亡,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出京任范阳节度使,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军队得到了安抚,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这样。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由她自尽,酒酣之际,对星盟誓。好景不长,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军队起了骚乱。驻扎马嵬驿时。一夜。七月七日。剧情是。共四折一楔子,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但还不是很完整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梧桐雨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其间的哀愁就看你怎么区分了,如同碟恋花一样。至少我觉得是哀惋的,爱情到达不了我没看过白朴的《梧桐雨》但我知道凤栖梧,都是表示爱情,那也是梧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一分关于白朴作品《梧桐雨》的主题介绍,和其中对扬贵妃的形象描写_百度知道
求一分关于白朴作品《梧桐雨》的主题介绍,和其中对扬贵妃的形象描写
谢谢大家,能有原文的最好。希望附在上面。
3楼的 能不能把扬贵妃的形象描述给俺呀~~~
乃是安禄山要与皇帝争夺杨玉环.关于《梧桐雨》的主题思想;或偏于揭露,失去贵妃和权位的唐明皇的孤寂生活。而作品的更动人之处,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又同情他在爱情上的不幸,或侧重同情,主题思想上有明显矛盾。这个立场旨在向我们重申“红颜祸水”的陈旧主题,贻误朝政:一个矛盾的形象综合体,并着重写他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事的心理感受,作者将李;也有的认为是批判唐明皇与杨贵妃。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侈逸、李故事的作品。此剧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历来描绘,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b、杨故事放到这一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又描写她的淫荡不羁。白朴的《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2,研究者有不同看法.,而是通过对李,写战乱平息后,描述杨玉环与安禄山私通.元人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1,抒写人世沧桑之感,并将全剧的重心和高潮放在第四折。实则作者既批判了李隆基的荒淫误国,既描写她的倾城倾国之貌,是歌颂唐明皇,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c,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并借剧中人物李隆基晚年孤独凄苦的处境和悔恨哀怨的感受、讽喻杨;有的认为作者借以评价唐明皇的政治得失。d,还在于剧中处处融进了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的切身体验、李耽于享乐,该剧跟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杨贵妃的形象描写有所不同。从中唐开始、赞誉杨、评论杨.该剧显然不是要歌颂李.基于这样的主题、杨的爱情,而安史之乱的起因,情景交融,动人心魄。有的认为它与白居易《长恨歌》一样、杨故事的描写、李的情爱、李生死不渝的爱情.关于白朴作品《梧桐雨》的主题介绍a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白朴的《梧桐雨》
白朴(后)
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其父白华任金朝枢密院判官,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南京(今开封),白华随哀宗奔归德,白朴则与母留南京。次年金将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崔立掳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军中,白朴母亲也在其内。这时白朴尚年幼,由他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带领,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元好问视他如亲子。数年后白华北归,白朴随父依元名将史天泽,客居真定。元世祖中统初,史天泽曾将他推荐给朝廷,白朴再三辞谢。后师巨源又荐他从政,也不就,终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移居金陵,纵情诗酒。白朴自幼聪慧,善于默记,早年习诗赋,后精于度曲。元好问颇赞赏他的才华:“元白通家旧,诸...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梧桐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梧桐雨 白朴 原文_百度知道
梧桐雨 白朴 原文
不要网址要内容!打字不打网址
提问者采纳
标目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白朴随父依元名将史天泽。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元好问视他如亲子。末折以闻雨打梧桐声作结。但全剧结构层次井然。安禄山反。后李隆基返长安,安遂与杨贵妃私通,诗意浓厚,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曲词华美□雅。主题思想上有明显矛盾。一夕,史天泽曾将他推荐给朝廷,客居真定。”(王博文《天籁集·序》) 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白朴再三辞谢。全剧以李,诸郎独汝贤。元好问颇赞赏他的才华白朴的《梧桐雨》白朴(后) 元代戏曲作家,追思往事,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至元十七年(1280)移居金陵。次年金将崔立叛降,为梧桐雨声惊醒。明皇无奈、词人。此剧对清人洪□的传奇戏曲《长生殿》影响很大,大军不前,倍添惆怅,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白朴则与母留南京,早年习诗赋。数年后白华北归,梦中相见,又迁居山西忻州,初名恒,朝夕相对,在西宫悬贵妃像,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至马嵬驿,南京失陷: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后精于度曲。唐明皇反加宠爱。因与杨国忠不睦,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雨村曲话》)。崔立掳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军中,善于默记。其情节是,也不就。元世祖中统初,终身未仕。字太素,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其父白华任金朝枢密院判官:“元白通家旧。前人对此剧评价甚高,由他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带领,蒙古军攻南京(今开封),纵情诗酒。后师巨源又荐他从政,渡河至山东聊城,尤见成功,号兰谷,白朴母亲也在其内,渲染悲剧气氛。这时白朴尚年幼,清人李调元说,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白朴自幼聪慧,解送京师,白华随哀宗奔归德,字仁甫、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
提问者评价
(旦扮贵妃引宫娥上,云)妾身杨氏,弘农人也。父亲杨玄琰,为蜀州司户。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圣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赐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半后服用,宠幸殊甚。将我哥哥杨国忠加为丞相,姊妹三人封做夫人,一门荣显极矣。近日,边庭送一蕃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梧桐雨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楔子 †
〔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且喜近年以来。边烽息警。军士休闲。昨日奚契丹部擅杀公主。某差捉生使安禄山率兵征讨。不见来回话。左右。辕门前覰者。等来时报复我知道。〔卒云〕理会的。〔净扮安禄山上云〕自家安禄山是也。积祖以来为营州杂胡。本姓康氏。母阿史德。为突厥觋者。祷于轧荦山战鬭之神而生某。生时有光照穹庐。野兽皆鸣。遂名为轧荦山。後母改嫁安延偃。乃随安姓。改名安禄山。开元年间。延偃携某归国。遂蒙圣恩。分隶张守珪部下。为某通晓六蕃言语。膂力过人。现任捉生讨击使。昨因奚契丹反叛。差我征讨。自恃勇力深入。不料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悲剧的母题与嬗变_从白居易的_长恨歌_到白朴的_梧桐雨_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悲剧的母题与嬗变_从白居易的_长恨歌_到白朴的_梧桐雨_
从​白​居​易​的​_​长​恨​歌​_​到​白​朴​的​_​梧​桐​雨​_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从白朴《梧桐雨》中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看古代帝王的爱情观
&&&&&&&这是我第一次写的一篇论文,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好评,不过也算是我的作品了,希望自己以后更努力,毕业论文要写得更好!呵呵~大家多批评指正!
从白朴《梧桐雨》中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看古代帝王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人们对于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以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等。现代的爱情观是以男女双方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前提,以自由恋爱为基础,以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奋斗目标为己任。它具有四个特征:其一,自愿互爱。其二,忠贞专一。其三,相容互补。其四,强烈持久。然而,在古代,长期以来女性的附属地位使得男女双方在爱情里地位悬殊。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可以娶三妻四妾,可以写休书。女性只能接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观念深入她们心里。在古代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了,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天之骄子,九五至尊。对于女人,他们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天下之大,他们拥有很多女人。高高在上的他们,因为特殊的环境,对于爱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从《梧桐雨》唐明皇于杨玉环的爱情入手,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而举例并分析总结帝王的爱情观。
关键词:梧桐雨& 唐明皇 杨玉环 帝王恋 爱情观
白朴《梧桐雨》中讲述了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书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两人爱情悲剧为线索,对李杨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进行了描述和再创造,感慨人生命运变化。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史籍有记载,民间也有很多传说。唐代李白作有《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就是兼采逸闻轶事写成的文学作品。白朴的《梧桐雨》杂剧,吸取《长恨歌》的情节加以发展,并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意作为标目。
一.《梧桐雨》中的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
唐明皇李隆基在唐王朝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他在位四十余年既经历了唐王朝最后的盛世,又发生了由盛而衰的变化,是一个极具历史转折的人物。而在古代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来只是漂浮着的一叶扁舟,对于这样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男人——既是帝王又是男人,他不仅烙刻着时代的记忆而且他的爱情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生命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女人——杨玉环。作为“元曲冠冕”《梧桐雨》写出了唐明皇对杨玉环的爱情。在第二折写两人在长生殿设宴,恩恩爱爱,情意绵绵,“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全景梧桐树映,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可是到了马嵬坡,六军不发之时,唐明皇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让杨玉环自缢。美好过往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只是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满怀惆怅,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
二.唐明皇的爱情观
曾今山盟海誓的两人,曾经相约生生世世为夫妻的两人,在灾祸面前暴露出了本性。作为帝王的李隆基对待爱情的态度可见一斑。
杨玉环本为唐明皇儿子李瑁的王妃,后来是因为李隆基发现并贪色忘礼,横刀夺爱。在历史上有对于杨玉环的美貌称赞的记载,说她姿容出色,面似桃花,是个令人垂涎欲滴的美人。这里不难看出李隆基当时对于杨玉环可能是对她美貌的倾慕。但是随着深交,发现杨玉环不仅漂亮,而且通晓音律,擅长歌舞,而李隆基本人也通晓音律,会作曲,能舞蹈,两人志趣相投,让唐明皇迷恋不已。于是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他们纵情声乐,很是享受。杨玉环喜欢荔枝,但荔枝产于南方,唐明皇便设立专门部门人员运输,每天供应杨贵妃新鲜荔枝,只为博佳人一笑。所以杜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到这,可以看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宠爱,志趣相投,美人在怀,让唐明皇对杨玉环很是喜欢,可以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爱甚至已经荒废朝政。可是真正的爱情是要经得住考验,唐明对于杨玉环的爱情呢?
马嵬坡兵变发生,众人要求处死杨贵妃以稳军心,唐明皇也没有了什么真挚的感情可言了,为了自己的江山宝座,只得叫高力士“引妃子去佛堂令其自尽,然后教军士验看。”长生殿的盟约彻底的破产了,真是应了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图景。女人在当时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甚至连自己的生死都不能掌控。即使曾经的唐明皇对与杨玉环是那样一往情深,在此时也是经不住考验的,这是他的虚伪面目也就暴露出来了。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对自己的爱情,他既做不到舍身相救也不能殉情相伴。
纵然在第四折中,写到他对杨贵妃的怀念。在此时也进一步挖掘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晚年自蜀还京,既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权柄。他未能以政治力量维护长生殿的誓约,也没有因为失去爱情而保住皇帝的宝座,这是他的失误。在权利和爱情都失去的时候,他苦闷彷徨,无所寄托,他在梧桐树下盘桓,“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筯手中敲。”到如今“空对井梧桐阴,不见倾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时光只成了追忆。一阵阵雨打梧桐的声响,惊醒了他思念杨玉环的梦,同时也暴露了他空虚的灵魂。可以说在一无所有时,他才记起了曾经的美好,曾经的爱情,但为时已晚,杨玉环的死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有人曾认为唐明皇对于杨玉环没有爱情,对于他只是美色的喜欢。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对杨玉环有爱,问题在于这段爱情的深浅,时间的长短。他沉迷于酒色,倦于朝事,是出于对杨玉环的爱恋;他对安禄山委以重任,也是因为杨玉环喜爱并提出“留着解闷”;他逞侈心,穷人欲,大封贵妃亲眷,是爱屋及乌的表现;每天进贡荔枝之事,也是他爱她的体现。身为帝王,他给了她爱的女子一切他可以给的宠爱,就像他不惜夺了儿子的妃子一样,他对爱情也是如此专制,不惜以政治为工具,以致酿成了灾难。这本身是种带着帝王缺陷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特殊的,因为唐明皇的身份,他们的爱情与政治相连。
其实,在李隆基即位前,任潞州驿驾,当时喜欢赵丽妃,随后又移爱于钱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直至武惠妃等。即位后也在拥有杨贵妃时,也曾“推恩分爱”于杨玉环姐妹虢国夫人。可以说,对于爱情他也不专一。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爱情观:不能坚贞不渝,为了江山可以抛弃爱情。不专一,始乱终弃。
三.分析造成这种爱情观的时代背景
我认为,造成这种爱情观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帝王。在封建社会中,男女双方地位悬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封建政治制度和婚姻制度本身就使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路坎坷,这在历代史籍和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才子佳人的爱情路常常伴随着封建束缚。身处皇宫中的帝王和妃子之间就要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爱情的前提是平等,是两颗心的相印,两个个生命的交融。但在封建社会,一个是帝王,一个是妃子,这本身就存在不平等。存在着等级差别。帝王处在封建等级社会的顶尖位置,集万千于一身,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言行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蒲松龄说过:“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而唐明皇因为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日夜厮守。作为封建统治者因为儿女私情而荒废朝政,这不符合他的身份,更不为封建势力所容。而且李杨两人极度奢侈,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这一切必将引起社会不安定,使得封建势力必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破坏两人的爱情。
作为人,对于爱情有着必然的需求,皇帝也是人,对爱情也有必然的要求和向往,只是他们处于封建社会的最高层,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的爱情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他们因爱结合所引发的一系列结果导致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当爱情与政治相遇,爱情必将受到伤害。当面对江山美人的抉择时,多数人想要江山美人都拥有,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他们会舍弃美人,选择江山,否则就会被指责“贪恋美色”。李隆基因为宠爱杨贵妃而做出一系列爱屋及乌的行为为国难埋下祸根,在普通恋爱中,为爱人付出,讨爱人欢心无可厚非。作为帝王,在他看来自己喜欢杨贵妃,为她做一切也是甘之如饴。但是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帝王的身份使得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因此“安史之乱”的发生毁灭了他们的爱情,也使杨玉环被称为“红颜祸水”。面对处死了杨贵妃则军心稳的要求,他纵有不舍,但在外力的压迫下,杨贵妃自缢了。这是作为一种政治需要,所以在合理的爱情要求和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矛盾下酿成了这幕爱情悲剧,也是造就了唐明皇的爱情观。
对于他的不专一,作为帝王,他要治理庞大的国家,政事繁多,而且封建社会注重正统血脉,子嗣在帝王世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当时,女性很多时候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他可以拥有三宫六院,繁衍后代。他们拥有无上的权利和无穷的财富,“美色”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以此来彰显他们身份的象征。
四.其他帝王的爱情故事及爱情观
元代另一位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讲述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悲剧。王昭君和汉元帝因为小人毛延寿的奸计,只有短暂的幸福,昭君不得不走上“和亲”路,虽然汉元帝万分不舍,但也得无奈的同意。汉元帝和唐明皇有相似处,在江山和爱情上,他们都选择了江山。即使贵为天子,在有些事情上也是身不由己。甚至在送别昭君时,本想多留片刻,尚书即横加干预道:“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可见他的无可奈何。汉元帝对于爱情:最终选择舍弃。
同样身为帝王,也有人拥有圆满的爱情结局。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在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时,就十分倾慕阴丽华,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因为“昆阳之战”战功卓越,名震天下,随后如愿娶阴丽华为妻。当时局势未稳定,刘秀送阴丽华回娘家,自己在外打拼,最终建立东汉,也在后来如愿立阴丽华为后,两人恩爱一生,死后合葬。虽然在打拼江山的过程中与郭圣通的结合,但这结合完全是历史强加给他的一场政治婚姻,郭最后也被废后。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用情比较专一的帝王之一,无论是无论是白衣飘飘的少年,还是绿林好汉山大王,还是九五之尊的光武大帝,刘秀对阴丽华的爱始终如一。刘秀对于爱情:始终如一,痴情。
唐明皇的始乱终弃,汉元帝无可奈何的舍弃爱情,光武帝刘秀的始终如一。这大概就是古代帝王的爱情观了。爱情观,是人们对于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我们不能批判某种观念或是肯定某种观念,相信形成这种特定的观念有他特殊的背景。只是帝王作为一群特殊的人群,他的爱情也被增添了很多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国家命运。更是因为封建社会制度和婚姻制度,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也就造就了很多爱情悲剧,但这其中也有刘秀和阴丽华的圆满爱情人欣慰。现代社会,少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人变得自由,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我们更应该相信爱情是美好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当你面临爱情与面包的抉择时,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相信努力会改变一切的!
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78
吴新雷 白朴的名剧《梧桐雨》
《中国古代戏曲集》 198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梧桐雨国语版优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