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茂竹勤的简介男,50岁,最近频繁出现在全国讲授国学经典。一开始很吸引人,后来就越来越商业化,很失

個人化服務
查詢符號(半形)
查詢符號意義說明
表示為「AND」兩個查詢詞之交集
片語以雙引號標示開始及結束,而且只尋找出現順序相同的字詞,例
image process
表示一個字母切截,輸入兩個?表兩個字母,依此類推,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表示不限字母切截,由0~n. 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AND、OR、NOT
布林邏輯組合關鍵字,用來擴大或縮小查詢範圍的技巧。
:縮小查詢範圍
:擴大查詢範圍 (3) NOT:排除不相關的範圍
是數位物件識別碼
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
每個DOI號前面加上
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
10.5297/ser.
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
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
數據來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簡稱ACI
臺灣地區最大的引用文獻資料庫,目前收錄臺灣地區所出版的人文學、社會學領域學術期刊,穩定出刊中的期刊總量約400種,若包含已收錄但後續停刊的期刊,總期刊量超過500種,每年定期公布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等指標給大眾,並可提供專家學者免費進行學術研究使用。
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兩年產出的論文,在統計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公式:(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年的被引用次數)÷(前兩年論文產出論文總篇數)
例如:2010年之影響係數(2011年呈現)
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15篇,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20次
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16篇,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30次
2010年的影響係數
=(20+30)÷(15+16)≒1.61
什麼是預刊文章?
為提供讀者最前線之學術資訊,於期刊文獻獲同意刊登後、紙本印製完成前,率先於網路線上發表之文章即為預刊文章。預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頁次及出版日期資訊,但可藉由DOI號識別。DOI號是文獻的數位身份證字號,不論預刊或正式出版皆不會改變,讀者可點擊DOI連結,或於DOI號前面加上
連結到文獻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預刊文章?
請使用預刊文章的線上發表日期及DOI號來引用該篇文獻。
引用範例(視不同引文格式規範可能有所差異):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稱。YYYY/MM/DD線上預先發表。
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學位論文
2005年 (2005 / 01 / 01)
1970年初期起,台灣房地產開發商在建造銷售屋前流行興建臨時的構造物,也就是所謂的樣品屋或接待中心。樣品屋既是充分展示未來的複製品,也是房地產銷售人員的臨時辦公室。引入廣告行銷的概念下,今日業界鼓吹樣品屋和廣告文案所傳達的空間美學和居家生活品質,以塑造商品更多的想像力和可能性。在上述房地產資本運作下,此舉構成無法忽視的空間文化現象。本論文將這些構造物視為輔助銷售文本的道具,因為它們都經過特別的設計以體現房地產的銷售說詞—幾乎都是宏亮動聽卻欺騙大眾的建築神話。因為樣品屋和廣告文本都是可被視覺感知、閱讀(甚至觸摸)的再現,並且於當下暫時取代成為尚未興建的建築的存在。這些再現不僅是單純的複製品,並且經常超越它們所再現的對象。由此,吾人認為樣品屋是關於布西亞(Jean Baudrillard )擬像概念的三度空間版本。在此理論框架下,本研究著眼於挖掘樣品屋的諸多面向,並將其倂置以趨向多元又歷史取向的基礎探討。學院對此主題缺乏嚴謹的辯論,一般將此建築類型的濫觴視為1970年代早期的預售制度發展下的餘波。然而,這樣的臆測缺乏充足的證據和理論視角而顯得問題重重。透過歷史和田野調查,本論文試圖重新定位樣品屋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地位。在過去的廣告文本、新聞論述、形象、事件、展覽中,展露樣品屋概念的發生和演進,此過程指出消費行為的改變,消費者開始靠虛擬真實購買未完成的產品。建商持續改良嘗試下,樣品屋逐漸從單純的空間再現,取代工地現場的實體,進而成為消費者眼中的實在。消費者認為樣品屋就是產品本身。換句話說,擬像和實在由於預售生產的時差(前者先於後者),造成認識論層級的競爭。本研究認為,此競爭長久地影響了消費行為、行銷策略、樣品屋設計、法律和設計師的地位。有趣的是,上述競爭中意外地帶來更多的社會意義。在行銷學主導的房地產預售制度下,樣品屋建築的主體性被削弱,刻意被設計為空間化的廣告媒體,其中資訊和空間並存。消費者得以在被建構的想像中獲取物質性的空間經驗。本研究認為這種特殊的三度空間擬像,表面上俱備作為一棟準建築的合法條件,卻超越了原本的學門分類,實則是行銷概念在物理世界裡的流動化身。
Since the early 1970’s, it has been a norm among real estate developers in Taiwan to build temporary structures, namely model houses or retail (reception) offices, prior to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housings.
Model houses are both illustrative replicas of the future products and provisional offices for real estate agents.
Nowadays, with ideals borrowed from advertisement industry, the business has been fermenting values of spatial aesthetics and living quality conveyed within model houses and advertising narratives, in order to inflate the essence of imagination and possibility towards the merchandise.
As a result, under the operatives of real-estate capitals, it has forged a spatial-cultural phenomenon not to be neglected.
In this thesis, model houses are conceived as instruments complimenting marketing narratives, hence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materialize corporation rhetoric, mostly orotund architectural fables to beguile.
Given the fact that model houses and narratives are both visually susceptible and legible (even tangible) representations, which substitute the present beings of architecture to be built, these representations have been going beyond the realm of replica and usually surpassing what they represent.
Thus it won’t be presumptuous if we consider model houses pertain to Baudrillard’s idea of simulacra in rather three dimensional senses.
Based on such theoretical schem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unearthing plural issues about model houses, and juxtaposes them as an approach to construct diverse yet history oriented discussion.
Without rigorous debates on such subject in the academy, it is general believed that this very architectural genre is a fallout of the augment of the real estate Pre-Sales system in the early 70’s.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could be problematic without sufficient proof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rough historical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relocate the statues of model hous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ccording to advertising rhetoric, newsletters, images, events and exhibition records in the past, in which the emergence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concepts of model houses were exposed, it could be observed that such process indicating a behavioral shift in which consumers started to purchase unmade products, based on one glance of their virtual reality.
After conscientious modification and trials by real-estate industry, for consumers, model houses’ role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fabricated representations into reality, replacing the previous leading character of constructing housings.
Consumers conceived model houses as the product per se.
On the other words, there is an epistemological competition between simulacra and reality due to belated production of reality.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alternations for consuming behaviors, marketing strategies, design, laws and the status of designers.
It is interesting when considering such competition accidentally enriched model houses with more social significances.
Under the advertising-dominant real-estate Pre-Sales system, where their architectural noumenon has been waned, model houses are created as spatial media (in which information and space coexist).
Therefore, consumers would percept substantial spatial experience in constructed imagination.
Despite it possesses legitimate quintessence of being architecture,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this kind of special three dimensional simulacra has transcended conventional taxonomy, and is in fact an ambulatory incarnation of marketing ideas in the physical world.
2002《日治時期臺灣住宅發展》。臺北:田園城市。
2002〈遲來的「鐵皮學」:隱藏的地域性答案〉《建築師》(329)。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
Bachelard, Gaston,2003,《空間詩學》(La po
李孟麗、徐村和
1998《廣告學:策略與管理》。臺北:五南。
2005《房地產行銷》。臺北:五南。
2002《布希亞》。臺北:生智文化。
1976《室內設計名家大展》。臺北:北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
1992《如何購買預售房屋》。新店市:世潮
1994〈為設計的業主落實想像〉《室內》(32)。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2〈最大公約數〉《室內》(21)。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2004《當代建築思潮與評論》。臺北:田園城市。
1991〈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65)。臺北:合志文化。
1994《接待中心o樣品屋o實品屋》。臺北:建築情報雜誌社。
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
2005《消費文化理論(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
2004《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 發行。
2006《建築的七盞明燈:淺談羅斯金的建築思維》。臺北:臺灣商務。
1991《住宅發展政策之研究論文集》。臺北:正揚。
2006〈美國德州達拉斯當代建築〉《室內》(157)頁108。
1991〈房地產道具演化史〉《太聯房屋市場》(106),11月號。臺北:太聯房屋市場雜誌社。
2000《後現代情境》。臺北:揚智文化。
1993〈現代版朱樓畫閣:富貴人家的文化格調〉《室內》(26)。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黃湘娟策劃
1992〈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I)(年)〉《室內》(19)。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2〈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II)(年)〉《室內》(21)。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2〈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III)(年)〉《室內》(23)。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3〈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IV)(年)〉《室內》(25)。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3〈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V)(年)〉《室內》(30)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4〈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VI)(年)〉《室內》(32)。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2〈台北’92室內空間展〉《室內》(20)。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3〈理想與真實〉《室內》(26)社論。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2004《設計大觀4》。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2005《設計大觀5》。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2〈舒適?前瞻?寫在「台北’92室內空間展之後」〉《室內》(21)。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2〈姚仁祿的室內設計雜誌〉《室內》(21)。臺北:美兆文化室內雜誌。
1993《選購預售屋vs.銷售房地產》。臺北市:書泉。
2003〈當代台灣建築名人錄16陸希傑:建築o想像力的模型〉《藝術家》56(5)。臺北:藝術家雜誌社。
1992《廣告學原理》。臺北:三民經銷。
1987《房地產廣告實例精選(1)》。臺南:總源書局。
1991《房地產廣告實例精選(2)》。臺南:總源書局。
逢甲大學建築學系
1995《台灣地區樣品屋彙集》。臺北:茂榮圖書。
范國俊、高山青
1975〈就目前之都市問題談房屋工業化的途徑〉《建築師》(5)。臺北:建築師雜誌社。
選自《室內設計名家大展》
1976〈走出象牙塔外〉《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4-25。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我設計一個「家」〉《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36-37。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美」與「實用」的追求〉《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48-49。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室內設計」的路〉《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60-61。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自然而舒適〉《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72-73。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為人生藝術、為設計而設計〉《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84-85。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一個作品的完成〉《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96-97。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青藍嫣紫,秋綠飄香〉《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08-109。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沒有「對象」的室內設計〉《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56-157。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以一道貫萬變〉《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68-169。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一次美的體驗與實現〉《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80-181。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理想之家〉《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92-193。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突破傳統空間的室內設計〉《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04-205。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我們需要舒適的家〉《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20-121。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精簡實用最為可貴〉《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44-145。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87〈從社會結構變遷看我國住宅發展〉《房屋市場》,1月號。臺北:房屋市場月刊社。
葉信讚、黃有良
1976〈嶄新的嘗試〉《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132-133。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美與和諧的作品〉《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16-217。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設計就像一齣戲〉《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28-229。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以簡樸為主的設計〉《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40-241。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不是設計者的自我表現〉《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52-253。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自然」,就是一種享受〉《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64-265。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1976〈中西風味的融合〉《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76-277。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全盤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1976〈創造濃郁的親切感〉《室內設計名家大展》頁288-289。臺北:房屋市場出版社。
2005〈建築考義-由一個埃及象形文字看建築的內蘊〉《建築學報》(55)頁69-94。 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1989《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虛構的空間文化形式-以1991年臺北市住宅類之預售屋廣告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解析台灣預售住宅批判論述中的異化觀念》。中壢: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999《塔夫利之現代建築評論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005《日治時期台灣建築教育發展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住宅商品化設施之研究---以台南市集合住宅銷售案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房地產仲介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台中市房地產之地理研究-以預售屋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1987《台灣地區居住品質訴求重點變遷及其趨勢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光復後台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徘徊於十字路口的形象與想像:論巴修拉與波希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1997《日據時期土木建築營造業之研究—殖民地建設與營造業之關係》。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當代臺灣建築師執業角色的矛盾與衝突》。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虛構的空間文化形式-以1991年臺北市住宅類之預售屋廣告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預售屋買賣之不實廣告暨其定型化契約之研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對台灣地區代銷制度與房地產廣告之批判性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建設公司行銷決策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建築系
〈房屋消息:永和富湟第一大廈〉《經濟日報》10版。
〈頂美開元別墅:推出樣品屋〉《經濟日報》6版。
〈嘉市新光公園別墅歐式設計多種格局〉《經濟日報》8版。
〈高雄亞洲總匯大廈 將興建十二層〉《經濟日報》8版。
〈中國礦纖板公司 將舉辦產品展示〉《經濟日報》9板。
〈明星花園新村今天公開:現場舉辦購屋抽獎活動〉《經濟日報》10版。
〈美麗華大廈 今推出樣品屋〉《經濟日報》9版。
〈美麗華大廈 邀畫家畫馬〉《經濟日報》9版。
〈三普仁愛大廈 即起公開〉《經濟日報》10版。
〈北屋大鹽埕家園 今起在高市預售〉《經濟日報》10版。
〈中泰華廈小套房 即日起公開銷售〉《經濟日報》10版。
〈台中超群大廈 正式銷售〉《經濟日報》10版。
〈富家今展示組合房屋〉《經濟日報》9版。
〈北屋西門家園 近日接受預購〉《經濟日報》10版。
〈世界觀光大廈 正式推出〉《經濟日報》10版。
〈台北房屋公司 推出西門聯合大廈〉《經濟日報》10版。
〈個案分析:扣緊顧客心弦可創銷售佳績〉《經濟日報》10版。
〈新北投國際觀光大廈〉《經濟日報》9版。
〈匯安興建金山惠安大廈〉《經濟日報》8版。
〈欣邦今展示組合房屋:既可易地遷建o不受空間限制〉《經濟日報》7版。
〈汎美大廈三面臨街〉《經濟日報》8版。
〈磊磊在高雄市興建七星投資大廈〉《經濟日報》8版。
〈雍雅建設公司:推出錦繡花園別墅渡假中心〉《經濟日報》8版。
陳當勝〈專業街:利用廢材o再創經濟價值〉《經濟日報》9版。
〈東洋在嘉義建名店廣場〉《經濟日報》8版。
徐鈴珠〈工商人物:李東洋建名店廣場〉《經濟日報》7版。
〈房屋專輯:亞信大樓下月竣工 〉《經濟日報》7版。
〈室內設計協會定週六在北市成立〉《經濟日報》7版。
〈南亞興建十六家樣品屋〉《經濟日報》8版。
余俐俐〈百業市場巡禮:代客拆屋業移師三重〉《經濟日報》12版。
〈鑽石雙星大廈開始預售〉《經濟日報》9版。
〈台中青年商會 舉辦多元次空間運用展〉《經濟日報》9版。
〈房屋專輯 中住推出來福華廈〉《經濟日報》9版。
〈華園家飾中心 展示歐美家具〉《經濟日報》9版。
〈室內設計協會會館落成〉《經濟日報》10版。
趙妍如〈附庸風雅可以賺錢-誰說藝術與商業不能結合〉《經濟日報》1版。
〈室內設計專業化 將為必然的趨勢〉《經濟日報》9版。
〈現代室內設計及建材展 十月十九日起舉行〉《經濟日報》9版。
〈現代室內設計及建材展 展前工作準備就緒〉《經濟日報》9版。
張琮欣〈構想o策劃o行動o展望〉《經濟日報》10版。
梁敏川〈提高國民生活品質 室內設計漸受重視〉《經濟日報》10版。
〈現代室內設計及建材展 今起介紹名家傑作〉《經濟日報》9版。
〈室內設計及建材大展 廣受各界人士重視〉《經濟日報》9版。
〈現代室內設計及建材展 獲社會各階層關注〉《經濟日報》9版。
鈴珠〈兒童房實品屋〉《經濟日報》12版。
〈室內設計建材展設計館今起受理參展登記〉《經濟日報》9版。
〈大新鋼床公司推出活動房屋〉《經濟日報》9版。
〈富家推出新型活動屋:採用輕易H型鋼結構〉《經濟日報》8版。
〈李國鼎為貿協打氣!〉《經濟日報》3版。
〈「樣品屋」成為美麗的「陷阱」〉《經濟日報》7版。
王家英〈商場掃描 買海外房地產 先看樣品屋〉《經濟日報》24版。
石文炳〈建築模型吸引購屋者目光〉《經濟日報》8版。
黃玉珍〈請室內設計師營造「家」的氣氛〉《經濟日報》19版。
張思漢〈建築模型外觀力求逼真美觀〉《經濟日報》19版。
阮佩芬〈預售屋廣告只標接待中心不標工地〉《經濟日報》19版。
王樂群〈實品屋成高市建商促銷利器〉《經濟日報》19版。
陳智華〈都會休閒派,逛樣品屋,喝咖啡築美夢〉《聯合報》15版。
張輝銜〈太子建設首開「先建後售」制度一鳴驚人〉《經濟日報》19版。
宋健生〈中市建商推案 接待中心比炫〉《經濟日報》38版。
楊金嚴〈八夾層樣品屋 決拆除送辦〉《聯合報》13版。
張婉珍〈實品屋秀給你看〉《經濟日報》11版。
倪子仁〈社區總體營造 賺業績贏口碑〉《經濟日報》18版。
倪子仁〈參觀樣品屋別被美景沖昏頭〉《經濟日報》37版。
唐驤〈東方明珠思家 農歷歲暮回港過舊年〉《聯合報》6版。
〈官商合營市民住宅 明日奠基開工〉《聯合報》3版。
〈北市公商合建住宅 首批定今破土興工〉《聯合報》3版。
〈北市公商合營住宅 十天內可復工〉《聯合報》3版。
〈另批市民住宅 本月動工興建〉《聯合報》3版。
〈國華廣告公司 昨天開始營業〉《聯合報》5版。
〈美術設計協會 今日成立〉《聯合報》6版。
《聯合報》4版。
《聯合報》5版。
《聯合報》4版。
《聯合報》4版。
《聯合報》6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5版。
《聯合報》5版。
《聯合報》7版。
〈簡訊〉《聯合報》5版。
《聯合報》5版。
《聯合報》5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5版。
《聯合報》9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4版。
《聯合報》5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7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1版。
《聯合報》5版。
〈簡訊〉《聯合報》6版。
《聯合報》,彩色版。
〈拆違建明察秋毫如何會不見輿薪〉《聯合報》6版。
〈四百多坪超級市場被指侵占私地違建〉《聯合報》6版。
〈國宅處發售申請表已售出逾五萬份〉《聯合報》6版。
〈學孔供應社內部分違建市府決定拆除〉《聯合報》6版。
〈預售房屋糾紛迭起消費協會重視〉《聯合報》6版。
桂文亞〈家o小天地o安樂窩〉《聯合報》9版。
劉玉磐〈市聞剪影:青年公園附近高樓國宅 設三間樣品屋供人參觀〉《聯合報》6版。
〈中華室內設計協會 今天舉行成立大會〉《聯合報》7版。
〈五層大樓平地蓋起即將完工竟無建照〉《聯合報》7版。
《聯合報》9版。
〈春暉金龍名廈樓高十九層〉《經濟日報》9版。
〈半年「影監」將滿柯俊雄復出拍戲〉《聯合報》9版。
梅瓊安〈人與事:鐵三角相繼垮掉劉成懿財神難保〉《聯合報》3版。
江明潢〈幫你買房子 工地有個性〉《聯合報》12版。
黃政雄〈新聞剪影:那種建材不怕火當眾燒燒看〉《聯合報》5版。
〈國宅促銷向民間借將 擬委託業者企劃設計 使海報廣告更吸引人〉《聯合報》6版。
〈成功興安大安三大國宅社區挖空心思促銷可望一炮而紅〉《聯合報》7版。
馬以工〈城市生態:小心買到地雷〉《聯合報》16版。
莊佩玲〈住屋雖小五臟俱全〉《聯合報》5版。
〈多部新片為房事傷腦筋〉《聯合報》26版。
吳志雲〈夾層屋廣告不實埃告 建商敗訴將退184萬元〉《聯合晚報》12版。
〈司法見聞:夾層屋糾紛買方要舉証〉《聯合報》B4版,雲嘉彰綜合新聞。
〈國內第一個預售國宅下月一日在彰化推出〉《民生報》13版。
莊瑞祥〈透視樣品屋的花樣〉《民生報》29版。
華曉玫〈美輪美奐 終歸是促銷花招〉《民生報》28版。
賴素鈴〈小坪數都會居空間小設計巧新耳目 大講究 中國工商專校 學生校友脫穎出〉《民生報》14版。
賴素鈴〈樣品屋步入展覽場央圖精心鋪排〉《民生報》1版。
賴素鈴〈展年畫 話年畫 年味濃〉《民生報》14版。
〈理財小百科:實品屋、樣品屋〉《民生報》18版。
〈預售屋 產銷分兩地 業者出新招〉《民生報》18版。
鄭朝陽〈樣品屋與成屋應一致 避免作怪〉《民生報》21版。
鄭朝陽〈北市建管處檢查預售屋工地樣品屋 查獲多處夾層設計 要求改善〉《民生報》21版。
陳碧雲〈以夾層樣品屋招徠消費者 東怡、佳懿廣告不實受處分〉《民生報》21版。
陳碧雲〈消委會:速擬夾層屋違建認定基準〉《民生報》21版。
林福益〈夾層屋廣告不實建商須付賠償金〉《民生報》20版
鄭朝陽〈如何跳脫樣品屋的誘惑:消基會提供10大原則〉《民生報》26版。
臺灣新生報
《臺灣新生報》3版。
《台灣新生報》1版。
調查報告或其他
中華徵信所
台灣地區產業年報》。臺北:中華徵信所。
台灣地區產業年報》。臺北:中華徵信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1989《台灣地區國民住宅建設(民國59年度至78年度)》。
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技術系
1981《我國房屋預售制度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臺灣省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印
1963《國民住宅設計圖集》。
台灣地區房地產產業年鑑》。臺北:行義文化出版:信義房屋發行。
台灣地區房地產產業年鑑》。臺北:行義文化出版:信義房屋發行。
陳奉傜、江穎慧
2005〈第四章:不動產代銷業〉《2005臺灣地區不動產產業年鑑》。
夏鑄九主持
1988《臺灣的住宅政策「國民住宅計畫」之社會學分析》。臺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所都市計劃室。
顏伯勤、夏緯等編
1966《臺灣建設二十年畫集》。臺北:臺灣新生報。
Alberti, Leon Battista, Ten Books of Architecture(New York: Dover, 1986)
被引用次數
文章公開取用時,將寄通知信至您填寫的信箱地址
購物車中已有多篇文章,請問是否要先清除,或一併加入購物車中購買 ?
客戶服務專線
服務時間:週一~五
9:00~18:00
地址:234台灣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一段80號18樓
(C) 2011airiti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舟山袁茂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