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首钢琴小段,好像是哪首流行歌曲的前奏,名字实在想不起来。欢快钢琴曲的节奏。

第五册音乐教案 - 生命是种缘的主页
第&一&课&&童&年?
教&学&目&标?
??1.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初步能唱准,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
??教&学&内&容?
??聆听《童年的回忆》&教学基本要求?
??聆听《我们多么幸福》&教学基本要求?
编创与活动
?&表演《摇啊摇》&
??表演《小酒窝》&
&&教&材&分&析?
??1.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这首通俗钢琴曲音乐清新潇洒,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为法国的图森。经钢琴演奏家理查•克莱德曼的演奏,这首乐曲和其他同类的乐曲(如《水边的阿第丽娜》)同时流传世界各地,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乐曲为三段体结构。
??当乐段末尾的旋律停留在主和弦三音(&)时,A段欢快的旋律又骤然响起,乐曲进入再现部,最后在琶音和弦的衬托下,再度奏出B段的抒情动机结束全曲,主和弦的三音使童年的回忆绵绵不断。&
??2.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
??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及远大理想。
??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旋律常作跳进,“&”节奏多次出现,增强了弱拍上的力度,给人以爽朗明快的感觉,儿童们的天真神态跃然于歌声之中。副歌为两部合唱,旋律以级进为主,优美流畅。“哈哈”的旋律音调使笑声既生动真实而又不失其音乐性,在欢笑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歌曲最后,以歌曲中惟一的上行四度跳进达到高音区&形成了歌曲的高点,表现了孩子们幸福、激动的心情。&
??这首歌曲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
??曲作者—郑律成()&生于朝鲜南部,自幼喜爱唱歌。当时朝鲜处于日本侵略者统治之下,1933年随亲人来中国参加朝鲜革命组织,同时坚持学习音乐。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到延安学习工作。1950年入中国籍。作有300多首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均是知名之作。
??3.歌曲《摇啊摇》
??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第一乐句前两小节旋律相同,音调的起伏富有荡漾的小船或睡在摇篮中小宝宝的情境。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在情绪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而把喜悦的心情释放出来。第二乐句在前句和后句中曲调和节奏运用了宽与紧缩的变化,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展现了宝宝和外婆之间的亲热情景。歌曲的末句采用了换尾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旋律趋于平静,表现了宝宝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之中。
4.歌曲《小酒窝》&
??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五声羽调式。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生动,富有童趣,抒发了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生活的欢乐心情。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上进行了上移五度的旋律模进,并分别运用了富有弹性的顿音演唱效果,欢快的情绪,即刻在我们面前浮现出一个长有小酒窝、甜美欢笑的可爱儿童的形象。第三乐句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和带装饰音的相间的间奏,在形象与情绪上更显天真活泼,“爸爸也喝”、“妈妈也喝”真实地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而掩饰不住内心喜悦心情的流露。歌曲的结束句重复了第四乐句,在尾音上以高八度出现,使全曲在舒心欢笑的歌声中结束。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 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音。
3、 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
1、 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
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
2、 唱一唱。
三、提出本学期要求
2、 宣布平时成绩记载项目(采用竞赛法)
3、 常规教育
四、新歌教学
听《劳动最光荣》,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听《共产儿童团歌》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听《摇啊摇》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2、出示童谣学生朗读
3、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
4、 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5、 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6、 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
用‘LU’哼唱。
7、 放录音,学生轻声唱歌词,让学生发现最后一句唱2边。
8、 再跟唱一边,找一找难唱处,
重点练唱:&&3&&5&&1&&6&&│5&&5&&│
摇&到&外婆&&&桥
&&&跟琴模唱,要唱得连贯流畅,像小船在河中匀速前进,
&&&5拍时值唱足。
边唱边用动作表演(即兴表演)
10、跟唱歌谱
五、编创与活动
1、 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 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 分组展示
4、 出示:
3 6&&5&│3&&6&&5│
3 &5&&1&&6&│5&&5&&│
让学生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
5、 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 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
7、 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六、小结,师生再见。
教学要求:
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童年的回忆》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让学生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放背景音乐)
2、 初听音乐
边听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
3、 学生随音乐模仿小兔跳。
再随音乐模仿乌龟爬。
师:说说谁的行走速度快?谁的行走速度慢?
快&&&&&&&&&&慢
&&&从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与乌龟比较。
&&&可请一个学生扮小兔跳&,一个学生扮乌龟爬,再和老师走进行对比,
&&&引出“中速”&&并板书。
4、 再听《童年的回忆》
说说第1、2&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
第3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
&&&完成书上练习。
三、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 导入: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 初听歌曲
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
幻灯出示歌词
3、 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4、 复听,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 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A、 流畅的三拍子曲调,你想象当年的同学们在什么场景中?
B、 歌曲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C、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你感到幸福吗?
6、 编创与活动
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放录音,学生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四、听辨练习
1、 用LU模唱3&&5&&6&三个音
2、 听一听老师弹奏的两个益鸟中哪个高?哪个低?用手势表示并用LU模唱。
3&&5&&&&&5&&3&&&&5&&6&&
5&&3&&&&&3&&6&&&&6&&3
五、小结,师生再见。
教学要求:
演唱《小酒窝》,并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摇啊摇》
边唱边表演
三、新歌教学
1、 导入:
&&&&&&&&请小朋友看看谁有小酒窝?有小酒窝的小朋友笑得怎样?
&&&&&&&&老师有一首歌,请小朋友听听又是怎样的呢?
2、 听录音
3、 再听录音,你能听出是一二还是一二三吗?
边听录音边按一二击拍。
4、 用LU哼唱
重点:&&3&&1&&0&&6│3&&0&│5&&3&&0&&5&│6&&0│
5、 按节奏朗读歌词
重点读准:
&&&&&&&&左边&&0&一&│&个&&0&&│&右边&&0&一&│&个&0&│
&&&&&&&&读准八分休止处
6、 放录音,轻声跟唱。
找一找喜欢唱的歌词,并唱一唱。
找一找难唱句,大家一起练唱。
教师范唱A&B两句,各4小节。
设问:A&请大家仔细听,老师唱的两句歌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提示:&歌词&、节奏&、曲调。
设问:B&听我唱曲调,你能听出曲调中出现最多的音是哪几个音吗?
重点练唱:
3 1&&0&&6│3&&0&│5&&3&&0&&5&│6&&0│
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唱准八分休止处,采用跟唱法。]
唱到“呀子喂”处与同桌互相拍手,节奏为&“ХХ&Х”
让学生编创其他节奏型
边唱边拍手。
8、 分别用稍快、中速、慢速让学生试唱,说说用哪种速度表达长有小酒窝甜美、可爱的小朋友,喜悦的心情?
用甜美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9、 跟老师轻声唱歌谱。
10、分组排练表演唱。
&&分组展示
&&师生评价。
四、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草&原?
?教&学&目&标?
??1.《草原上》等四首作品,初步集中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并进行即兴编曲。
??3.在即兴编配伴奏、舞蹈、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聆听《草原放牧》?
??聆听《草原巡逻兵》
??表演《草原上》?&
音乐知识:mi、sol、la及四分音符、二分音符时值
??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
编创与活动:ABA
编创与活动:编自己的歌
??&教&材&分&析?
??1.器乐曲《草原放牧》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系用独奏的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写成,颂扬了祖国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的崇高思想和美好心灵。
??全曲共分五段,《草原放牧》为其中的一段。
??2.笙曲《草原巡逻兵》
??这是一首笙独奏曲,又名《草原骑兵》。
??乐曲采用了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主题经过几次变化发展,乐曲最后在渐慢、渐弱的乐声中结束,宛如巡逻兵纵马远去,渐渐消失在一望无垠的草原深处。&
??3.歌曲《草原上》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4.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这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歌表演《草原上》。
2、 唱准3、5、6三音的音高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并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1、 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
师:你们有没有听过蒙古族民歌呢?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 学生自由回答
3、 师:你能随着音乐做动作吗?
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4、 师点题,出示《草原上》歌词。
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
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5、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
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6、边唱边即兴表演。
7、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分小组表演,
&&&小组评比,比一比,哪一组表演得最入情。
三、音乐知识
1、 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 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
3&&&&5&&&&6&&
mi&&sol&&&la
&&看老师用手势来表示这三个音
3、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三个音。
4、 出示&&3&6&5&&&6&35&&&5&3&6&&&6&5&3
教师弹琴、范唱,学生初步感受,再用“啊”进行模唱。
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5、 加上节奏唱一唱
3&6&5&―&&6&2&5&―
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Ⅹ&&Ⅹ&&&&Ⅹ&&―
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
6、 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四、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流畅地唱好《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自编动作表演。
2、 聆听《草原巡逻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草原上》
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三、新歌教学
1、 再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回答。
你能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示呢?
2、 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
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3、 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
4、 再跟琴唱一遍。
重点唱准:
&&6&&0&&&6&&0&&│&5&6&5&&3&&│6&&&5&&6&&&│3&―│
&&草&&&&&儿&&&&&&&青&&&青&&&&羊&&儿&&&&&&&肥,
&&&跟琴模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6、 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7、 分小组演唱、表演,打击乐伴奏,再评价。
四、聆听《草原巡逻兵》
1、 师:小牧民们以大草原为豪,长大后都要做保卫草原的巡逻兵,你们听,他们来了。
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 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 初听全曲。
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 复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学生自由结合编故事
5、 以《草原巡逻兵》作背景音乐,为学生讲故事作衬托
6、 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聆听《草原放牧》
2、编创与活动
3、 本课总复习展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编创与活动ABA
1、 复习《草原上》
要求:边唱边表演
2、 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
要求:边唱边表演
3、 分组活动
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分组排练。
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 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其中有一对小姐妹……
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2、 初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3、 初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4、 复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5、 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 出示3&&5&&6&&三个音符
请学生跟着琴边做手势边唱。
2、 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
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 教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好的予以表扬。
4、 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
五、小结,师生再见。
教&学&目&标?
1.《同伴进行曲》等四首作品,反映了中外少年儿童同伴间的珍贵友谊之情,欢快热情的音乐体现了“友谊”产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2.在实践为歌曲配伴奏及表演活动中,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3.进一步做即兴创作训练活动,巩固上节课所获得的音乐基础能力。
教&学&内&容:?
?&聆听《同伴进行曲》、《船歌》
??表演《噢!苏珊娜》、《原谅我》&
教&材&分&析?
1.吹奏乐《同伴进行曲》
??这是一首用管乐器(包括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及玎击乐器)演奏的进行曲。作者泰克早年曾在军队中供职,在此期间创作了本曲,但起初他们的乐队队长并不欣赏此曲,而且还加以嘲讽。后来,泰克廉价将其卖给了出版商,结果演出后却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作者由此一举成名。乐曲的曲名系以后所加,用以表示对旧时军乐队中同伴们给予他的关心和帮助的感激。
??2.合唱曲《船歌》
??这是作曲家黎英海为我国电影《两个小足球队》所写的一首插曲,它描绘了青少年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真诚友谊和远大理想。
??歌曲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包含各为3小节的四个乐句,旋律线条作波浪形起伏,6/8拍的节奏富有动感,形象地描绘了小伙伴们在水波上划动桨儿轻快行驶的情景。
??合唱部分主旋律是第二乐段的紧缩,在歌中起到副歌作用。“啦啦啦”和“啊”的唱词增添了歌曲轻松、欢快的气氛。
??3.歌曲《噢!苏珊娜》
??这首歌曲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创作中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流传最广的一首。曲调素材精练,易唱,易记,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不仅表现了对朋友的真诚的情意,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向往。
??全曲有六个乐句,其中三个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另两个乐句仅是在句尾的落音上稍作变化,整个曲调五个乐句都是重复第一乐句(4小节)轻快、流畅的音乐主题,只是在歌曲的中间部分有一个对比乐句,它是前半句节奏的拉宽,切分节奏的运用在情绪和旋律的色彩上起到了变化,把歌曲推向高潮,点明了“朋友”这一主题情感的表现。后半乐句又回到了主题音调上,使单一的音乐主题在不断反复之中呈现出起伏,好像在倾诉着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4.歌曲《原谅我》
??这是一首3/4拍美国儿童歌曲,曲调短小精悍,歌词简练,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以往的错,勇于向朋友倾诉,求得原谅的真切心情。歌曲由四个乐队构成的一段体,每个乐句都以弱起进入,采用了“&&”基本节奏,只是在最后一个乐句稍作变化。歌曲的第一、二、三乐句的句首运用了相同的音调,朴实的语言“原谅,承认,以往的一点错”,真实地表达了孩子认错时的那种诚恳的神情。第三乐句在句尾作了“&&”的音程大跳,把恳求原谅的迫切心情推向高潮,紧接着以平稳的节奏及音调进入第四乐句,表现了孩子改正缺点、承认错以后舒畅快活的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1、 听音乐画图形谱
2、 流畅地唱好《噢!苏珊娜》、《原谅我》,编创歌词和舞蹈。
3、 唱好弱起乐句和附点节奏。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聆听《同伴进行曲》
2、 表演《噢!苏珊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同伴进行曲》
1、 导入:秋天,秋高气爽,秋色怡人,真是交游的好时光,我们结伴去郊游好吗?在郊游前,先听音乐,进行列队表演,但得听出这段音乐是齐步走还是跑着走?
2、 初听,听后交流
3、 介绍创作背景
4、 复听A、B段,边听边看图形谱,听后说说两段情绪是否相同?
分组讨论:用不同手段进行描述
提示:可以表演、画图、语言。
5、 初听C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与前面两段音乐中的哪一段相同。
6、 复听C段音乐,画图形谱。
7、 师:队列开始,请小朋友们进行队列变化表演。
三、《噢!表演苏珊娜》
1、 师:队列表演很精彩,全体出发
放《郊游》,学生边唱表表演。
老师把自己打扮成牛仔
师:请小朋友们猜猜老师是什么打扮?
想知道是从哪儿来吗?
放音乐,教师边唱边表演。
师:我们和他们一起同行好吗?
放音乐,学生做动作。
2、 学唱歌曲
3、 放录音,学生轻唱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能唱一唱吗?
你还有哪一句不会唱?一起唱一唱。
&&&重点:弱拍的附点节奏
&&&方法:采用教师范唱对比,让学生听辫练唱
&&&师:歌中说他们去探望朋友们,说明他们怎样?应用什么情绪来唱?
&&&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唱一边。
&&&指名学生唱,其他学生评价。
4、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分组试敲,
再试着敲双响筒,
合起来演奏。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师:今天我们就玩到这里,下节课继续。
&&&放音乐,学生岁音乐跳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复习《噢!表演苏珊娜》
2、 新歌教学《原谅我》
3、 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噢!表演苏珊娜》
1、 完整地唱一边。
2、 编邀请舞
A、 教师跳基本舞步——跑跳步。
B、 分组设计创作
C、 分组展示
D、 师生评价
三、新歌教学
1、 导入:上次我们碰到了美国人,并学了一首美国歌曲,知道他们很珍惜友谊,看到他们很珍惜友谊,有一个小朋友不禁唱了一首歌曲,我们来听听他唱了什么?
2、 听录音
3、 师:这个学派有肯承认自己的错,说明他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听出刚才这个学派有唱的歌是几拍子的吗?
放录音学生试拍。
放录音学生打三拍子
提示:第一拍不打
用“LU”哼唱。
4、 学唱歌词
放录音轻唱
再放录音,轻唱
找一找难唱处
前三句强拍上的八分音符。
歌中是谁向朋友倾诉“一点错”
所以“我”应唱得重一点,稍长一点。
&&&处理:歌中讲讲我向朋友倾诉自己的“一点错”,如果是你有了一点错,你怎么做?
&&&&&&&&&学生讨论
&&&&&&&&&怎样唱?(带着内疚的情绪,向朋友倾诉自己的“一点错”,表达对同伴的信任,希望得到同伴的“原谅”使伙伴的友谊更进一层。
&&&连起来流畅地唱一边。
5、 学唱歌谱
幻灯出示歌谱
师:第一、二锯的曲调有哪几个音是相同的?有哪几个音是不同的?
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
比一比谁的记忆和模仿最快?
&&&教师范唱
&&&学生跟唱
&&&学生跟琴唱
四、编创与活动
1、 刚才小朋友进行了比赛,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找自己的好伙伴编段新歌,看哪些学派有编得新颖、有趣。
3、 师生评价。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 复习《原谅我》
2、 编创与活动
3、 聆听《船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原谅我》
1、 完整地唱一边。
2、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分组自由选择打击乐器试敲,讨论每样乐器用了什么节奏进行伴奏
幻灯出示节奏谱,逐条边唱边徒手拍
加上乐器敲一敲,三条合起来(方法同上)
3、 交换敲击,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编创与活动
1、 师:学派有玩得愉快吗?下面老师考考学派有,看哪些学派有聪明。
幻灯出示节奏
&&&&&&&&&&&2/4&Ⅹ&Ⅹ∣Ⅹ&Ⅹ∣Ⅹ&―∣Ⅹ&―‖
师:你会用“3&&5&&6”三个音按节奏编自己的歌唱一唱吗?
听听老师的歌怎样?
学生同座试编
四、聆听《船歌》
1、 导入:听,远处传来了歌声,你能听出他们在唱什么吗?
放录音,学生聆听
2、 施舍功能交流讨论歌曲所表达的情景(伙伴们真诚的友谊之情和欢快的气氛)
3、 幻灯出示歌词,复听全曲。
师:当很多人歌唱时,他们唱的是同一个曲调吗?
4、 再复听全曲
出示合唱谱,要求学生画出合唱的二声部图形谱
指导学生看书上是怎样画图形谱的,然后听音乐试画
5、 师:请学派有用好艘随音乐划动,表达伙伴们轻松活泼地在船上划行的情景。
6、 复听音乐,学生随音乐划动。
&&&师:愉快的旅行结束了,通过旅游更增进了小伙伴的友谊,希望今后小伙伴的友谊更长久,合作更愉快。
师生再见。
第四课&放&牧?
教&学&目&标:?
??1.本课与第二课《草原》属同一主题,但作品所产生的地区不一样,《小放牛》等作品主要流传在汉族地区,所以其音乐风格与蒙古族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音乐与民族、地域有密切的关系,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在上两课掌握“&&”三音的基础上,学习“&&”三音的音高及八分音符的时值。进的行“&&”的音高听辨,并进行即兴问答创作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教&学&内&容:?
1、聆听《小放牛》、《牧歌》&
2、听辩“&&”的练习
3、表演《放牛山歌》、《小牧笛》
4、编创与活动:曲调问答
5、音乐知识:la&do&re及八分音符时值
教&材&分&析?
1.民间乐曲《小放牛》
??此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时的风趣情景。旋律质朴流畅,活泼轻快。这首歌曲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乐曲就是以这首民歌旋律为基本素材改编而成的。在一段活泼欢快的引子之后,民歌旋律作各种变化与发展,在不同的速度中多次出现。形成三个段落。
?????2.小提琴曲《牧歌》
??乐曲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民歌改编的小提琴曲。原民歌的歌词为:“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撤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乐曲所表达的正是民歌所提示的意境。
??乐曲由钢琴奏出平静舒缓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长优美的第一部分音乐主题,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音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笛声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接着主题旋律在高音区重复一次,给人以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
????3.歌曲《放牛山歌》
??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2/4拍,五声徵调式。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乐、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歌曲为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用“&”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使其具有山歌高亢的特点。第一、二乐句的第2小节与第4小节分别采用了上移一度和同度进行的手法。衬词“哟喂”及“啥”字地方方言语助词的运用,使歌曲增强了浓郁的地方民歌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第三乐句“&&”切分节奏的出现,使牧童在欢乐放牧时的心情得到了欢畅的抒发。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犹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生动情景,热情而又奔放,歌声悠扬。最后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同头换尾的手法,再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抒发了劳动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牧笛》
??这是一首以民歌音调为素材的创作歌曲,商调式,歌曲的结束音使用了下滑音,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词以朴素的语言、简练的手法,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农村风情画,表现了纯朴真挚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山歌风格的民歌。
2、 学习la do&&re及八分音符时值。
3、 编创与活动:曲调回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草原上》
边唱边表演
师:通过唱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我们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上,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它唱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三、新歌教学:
1、 初听范唱
听后学生回答。
2、 师:你能用动作表达一下吗?
生:随音乐一起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
师: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吧。
师生一起表演。
3、 师:你们可知道歌里唱的是哪里的小朋友呢?(四川)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唱一唱四川儿歌《放牛山歌》
4、找出不认识的字进行识字教学
5、跟着范唱轻唱歌词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能唱一唱吗?
你还有哪一句不会唱?一起唱一唱。
&&&重点:&&1&2&&3&&2&&&|1&&6.&|
&&&&&&&&&&四&&&&梨又四&耙&罗
&&&&&&&&唱准一音多字处
&&&方法:采用教师范唱让学生跟唱
注意:“啥”“哟喂”等词都是四川的土语,所以在演唱是要注意地方语言的语调和语气。
再听范唱,学生听后回答:小朋友的心情为什么是喜悦的?(因为是他们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
师:你们会不会将喜悦的心情表达出来&&&&&&&&&&&&&&&&&&&&&&&&&&&&&&&&&&&&&&&&&&&&&&&&&&&&
&&用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和喜悦的心情演唱《放牛山歌》。
7、视唱教学:
&&出示&&&3&&2&&1|&2—|&1&&2&&1&|&&6&—|
&&学生读谱视唱&&
&&其余曲调采用跟唱法学习。
四、音乐知识
1、 复习mi sol&&la&&边唱边用手势表示
学习la&&&do&&re&&手势边唱边做
2、 用手势唱准“6&&1&&2&&3&&4&&5&&6&”各音的音高。
从有规律的上行、下行到任意的手势位置唱
开展小组比赛:教师随意指一个音点一组学生唱,看哪一组学生唱的正确率高。
3、 将6&&1&&2&&变成不同时值的音符让学生唱
如:6&—&、6&、6&&&从而学习八分音符时值——“跑”
用圆点将歌谱中的“跑”点出来。
五、编创与活动
1、 唱一唱第一组问答句,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都是由什么音符组成的?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2、 教师唱第二个问句,请学生创作答句,提示:用已经学过的六个唱名和三种节奏进行。
3、 同桌之间相互问答
指明问答,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好的予以表扬。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聆听《牧歌》、《小放牛》。
2、 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放牛山歌》
要求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山歌风格的民歌
三、聆听《小放牛》
1、 导入:
师:刚才我们一起唱了一首高亢的四川儿歌,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
A、教师出示幻灯《小放牛》曲调,教师边弹琴边唱。
B、学生跟琴哼唱,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2、 初听乐曲:
A、 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
B、 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
听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3、 听第一段音乐:
师:这段音乐与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关系?
听完后,学生讨论回答。
4、 听第二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唢呐在模仿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还是第一段主题音乐,但是速度加快)
&&&&&&&&有必要的话可以再听一边
5、 听第三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在速度上又有了什么变化?情绪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6、 复听全曲&
听完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四、聆听《牧歌》
1、 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师:范唱民歌《牧歌》
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
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牧歌》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图形谱。
2、 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
初听音乐。
师: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听后学生回答
3、 复听乐曲
师: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低?
&&&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4、 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对比
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再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五、小结,师生再见。
&&&&&&&&&&&&&&&题材&&&&&形式&&&&&风格
《小放牛》
《牧&&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 听辨“6&&1&&2&&”
2、 歌表演《小牧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放牛山歌》
&&&&要求:边唱边表演
三、新歌教学
1、 导入:
师:边唱歌边放牧可真愉快,这不你们看又来了两个小牧童,请小朋友们听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们还是放牛吗?
初听范唱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听后回答问题。
2、 师:你们可知道牧笛是怎样吹的吗?那赶羊和放鹅的动作都会吧,我们一起来表演吧。
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3、 出示歌词,学生轻声跟唱&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能唱一唱吗?
你还有哪一句不会唱?一起唱一唱。
&&&重点:&&2&&5&&5&&6&&&6&&|&&2&&6&&5&—&|
&&&&&&&&&&我&把&&鹅&&&&&群&&&&赶&下&河
&&&&&&&&四度音程要唱准
&&&方法:采用教师范唱让学生跟唱
师:他们兄弟两个在放牧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那在演唱的时候会不会唱得断开呢?(不会),
所以在演唱是要注意乐句之间的连贯特别是在最后两个“飘飘落”中间可以换气呼吸。
5、 用愉快的心情连贯地演唱。
前面四句请两个学生领唱,一个扮演哥哥,一个扮演弟弟,最后两句一起唱。
6、 找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表演唱,可以自己编创动作,教师做适时的指导。
指名表演唱,其余同学评价,好的予以表扬。
7、 视唱教学
采用听唱法进行。
提出竞争机制:看谁记得快,对最县唱会的学生奖励“聪明星”
8、分小组视唱、歌表演,并进行评价。
四、听辨“6&&1&&2&&”
1、师:我们来进行个游戏,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灵,听得准
&&&出示“6&&1&&2&&”唱一唱
2、进行听辨
&&&要求:当你听到弹奏的是上面一个音时请站起来,听到弹奏的是下面一个音是坐着不动。
&&&两条曲调分开进行
3、 听辨完成后,跟琴唱一唱
4、 上、下两个音分两次跟琴唱一唱,以体验两个音&的高低。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五&课&&妈妈的歌
教&学&目&标?
??1.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祟高品格。本课的五首作品就是表现了“音乐与人”这一主题,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儿对妈妈深切的爱。
??2.在聆听活动中了解女声、男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
教&学&内&容?
??聆听《妈妈之歌》&
??听辨音的高低并由低到高排列唱一唱
??聆听《鲁冰花》、《小白菜》?
?游戏:《跳格子》
??表演《妈妈的心》
??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材&分&析
1.歌曲《妈妈之歌》
?《妈妈之歌》又名《阿哈巴拉》,流传于宁蒗县。由于当地的摩梭支系婚姻风俗,民歌中以“阿哈巴拉”为名的很普遍,常用这类腔调演唱情歌或歌唱母亲的恩情。《妈妈之歌》通过母子两人的对答,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间的真挚。&
??2.无伴奏合唱《小白菜》
??这首民歌在我国北方流传极广,几乎是家喻户晓。全曲仅6小节,歌词生动而简朴。前4小节的节奏按3/4与2/4拍合成的5/4拍特点。先短后长“&&”,基本不变;后两小节则转为4/4拍。三、四字一句,基本为一字一音,非常口语化,具有童谣歌曲的一般共性。旋律线条级进下行,每句落音依次下跌,形成带有哭泣性质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一个旧时农村中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悲凉凄苦的心情。这首歌曲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为领唱与无伴奏合唱的多声部歌曲,曲调与歌词均略有改动。
?3、歌曲《妈妈的心》
??是一首结构规整,曲调流畅,主题鲜明的儿童歌曲。它以第一人称的内心表白,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歌曲为2/4拍,宫调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在四个乐句中,都运用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第一乐句到第二乐句的八度跳进,及第四乐句的旋律上行和充满深情、富有儿童语气的自白,表达了儿女对祖国妈妈发自内心的崇敬情感。第二乐段、用“啦啦啦”衬词和跨小节切分节奏,在旋律上下移动三度的模进,在音调上节奏的松、紧变化,唱出了“妈妈的歌”、“儿女的歌”使人感到心潮起伏,激动万千,把情绪推向高潮,与前段形成强烈的对比,点明了主题,歌声在儿女们对祖国妈妈的祝福中结束——祝灿烂的祖国永远昌盛繁荣。
4、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2/4拍,徵调式。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歌曲在8小节平稳的音调引子进入第一乐句后,中间的八度大跳即刻营造了一个宁静如画的夜晚。第二乐句的切分音节奏的运用富有动感,进一步渲染了宁静的情景。第三乐句(第9-14小节)节奏变得紧凑,旋律呈现起伏,唱出了主人公对妈妈的一片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要让妈妈好好安睡的内心情感的流露。句末节奏、音调拉宽又趋平静,形象地描绘了妈妈入睡时孩子露出甜美微笑的生动情景。歌曲的尾声采用了第一、第二乐句的音调,在节奏上进行变化,用“呣”抒发了孩子对妈妈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四分休止符
2、 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3、 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小牧笛》
边唱边表演
三、新歌教学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知道妈妈的心中最牵挂、最关心的是谁?
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妈妈的心》,听后说说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内容?用什么速度演唱?
2、 听录音
师生交流上述设问
3、 听录音范唱两边,学生轻轻跟着录音哼唱
注意区分:&&5&&3&&3&.&1&│2&&3&&0│&
妈&&&&&妈&的&心&里
5 3.&3&│2&&3&&0│&
我&&&&&&的&&心里
4、 跟琴连唱
5、 设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有“0”?板书“0”
讲解:休止符,音乐中用休止符表示停顿,在简谱中就是用“0”表示,“0”是四分休止符(板书)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6、拍打节奏:&&&ХХ&0∣ХХ&0‖
0&ХХ∣0&ХХ‖
&&&“0”先说“停”拍打,然后默想在心里拍打。
7、再听录音范唱,轻声跟唱
&&&要求:看到谱上“0”要休止
&&&师生讨论:这首歌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怎样的心里状态?
&&&教师小结:这里四分音符表达出儿女与妈妈心心相印之情
8、设问:歌曲中“儿女”“妈妈”“祖国”三者的关系能理解吗?你能唱出对妈妈、对祖国的爱吗?
&&&有感情地连唱。
9、学唱歌谱
&&&教师范唱
&&&练唱第一乐段
练唱第二乐段
10、用打击乐器伴奏
徒手操作,注意第一声双响筒的强拍休止。
打击乐两个声部敲击合奏。
教师弹旋律,学生用打击乐进行合作排练。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跳,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表演《妈妈的心》。
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四、聆听《妈妈之歌》
1、导入:老师又带来一首《妈妈之歌》,听后说说歌曲又唱了什么内容?
&&&师生交流歌曲所反映的内容。
&&&师:这是一首云南纳西族民歌,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民歌中以“阿哈巴拉调”抒发对母亲恩情的歌腔。
设问:这首歌是男声唱?女声唱还是童声唱?
5、 再次复听
学生看歌词跟录音轻轻哼唱,体验母亲的深情。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妈妈的心》
2、学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进行情景表演
3、听辨音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妈妈的心》
1、指名学生唱,其余学生评价
2、边唱边表演
三、听辨音的高低,并由低到高排列唱一唱
1、导入: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在比赛前先来唱一唱下面几个音。
2、出示:&6&&1&&2&&3&&5&&6&&
&&&要求:学生边做手势边唱
3、教师弹奏以上几个音让学生听辨,并一一找到图上的卡通人物。
4、按卡通人物的大小高低,排列出音的由低到高并唱准
5、学生板书,其他学生板书在自己的课本上将音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列书写,并用手势配合唱准“6&&1&&2&&3&&5&&6&&”的音列。
四、《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导入:讲故事,放背景音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伴奏
&&&&&&&&&我们这个故事编成歌来唱好吗?
&2、出示歌词,请小朋友们选一段歌词试试编一编,可以小组讨论后派一个代表唱一唱,其余学生评价一下。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旋律,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范唱录音,学生交流。
3、你能用动作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吗?
&&&听录音,学生自由表演
4、再听录音,听后说说是谁在唱摇篮曲?唱给谁听?
&&&学生交流
5、用“Lu”哼唱曲调
6、 放录音,轻声哼唱
找一找自己喜欢唱的乐句,唱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评价。
哪句不会唱,谁来帮帮他?
重点练唱:&3&&5&&&1&&7&6&│&5&—│
&&&&&&&&&&&月儿&&&当&头&&&&照
&&&&&&&&&&唱准低音“5”
3 3&&2&&5&│&2&&5&&3&│&2&—&│&2.&0&│&&
妈妈&&屋&里&&&静&&&&悄&&&悄
唱准低音“5”、切分音、“2”时值唱足。
&&&&&&&&&&&&&&最后的哼名音要唱准,唱的时候,眉毛稍微抬起一点。
&&跟琴连唱
7、这首歌曲是小朋友看到妈妈工作很辛苦,因为劳累而睡着了,于是把桌子当成摇篮,边摇边唱,说明小朋友怎样?
&&&学生交流
&&&为表达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和表现夜晚的宁静,应该用什么情绪演唱?速度呢?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选择。
&&&用深情、轻柔的情绪,慢速有感情地演唱
8、看歌词,设问:歌曲中有几个人物?
&&&学生交流
&&&你能把歌词改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讲故事,老师放背景音乐
你能把刚才讲的饿故事进行情景表演吗?
提示:表演中有几个动作?
分小组合作进行情景表演设计,
9、学唱歌谱
&&&师:能把这首歌曲的情绪表达得这样好,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写得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它的旋律。
&&&教师范唱
&&&学生跟唱
&&&慢速连句成段。
&&&&师:看到妈妈工作得这样辛苦,我们除了给妈妈唱摇篮曲,还应该怎样做?
&&&&学生交流(不再麻烦好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集体歌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五、小结,结束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听辨音的高低
2、聆听《鲁冰花》、《小白菜》
3、游戏跳格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指明学生演唱
其余学生评价
边听音乐边唱边表演
三、聆听《鲁冰花》、《小白菜》
1、师:老师今天又带来两首歌曲《鲁冰花》、《小白菜》,请小朋友们听后说说这两首歌曲讲述的内容好似什么?
2、师生交流
&&&师:这两首歌曲的歌名都是两个主任翁的名字,一个叫《鲁冰花》,一个叫《小白菜》,这两首歌曲都是对妈妈的思念,但背景不一样,谁能分析一下?请大家再听一边。
3、复听这两首歌曲。
&&&师生分析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背景。
&&&师:这两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自由回答
&&&幻灯出示图片,让学生选择。
4、设问: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再次复听,在心里跟录音哼唱
&&&师生讨论演唱形式
5、师生小结: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听辨音的高低
1、复习“&&6&&1&&2&&3&&5&&6&&”
&&&要求:边做手势边唱
2、教师弹奏以上音让学生听辨,一一找到图上的卡通人物
3、按卡通人物的大小高低,排列出音的由低到高并唱准
&&&学生板书
其余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将音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在书上
用手势唱准“&&6&&1&&2&&3&&5&&6&&”的音列。
五、游戏:跳格子
1、导入:刚才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跳格子》,看哪个小朋友跳得最棒
2、游戏规则
格子中的“Х”是一个代号,可以是节奏,可以是任意唱名或模拟动物的叫声等等“0”代表休止符
&&&教师示范
3、方法:可以任意一个方向切入跳格子
&&&A、教师执棒,学生跳格子试一次
&&&B、学生执棒,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最准确
&&&C、依次轮流,从不同方向进行跳格子。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六课&四季的歌
?教&学&目&标?
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无限的生机,本课四首作品反映了少儿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地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2.尝试自己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乐趣。唱唱自己编的歌,更是其乐无穷,这就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教&学&内&容?
聆听《樱花》??
??1.先介绍樱花。&
??(1)樱花的形状与颜色?
??(2)什么季节开花?
??(3)是哪一国家的国花?
??2.先欣赏合唱曲《樱花》,初步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可以让同学小声随录音哼唱,熟悉曲调。
??3.再欣赏器乐曲《樱花》,在复听前设问:
??(1)歌曲的旋律出现几次?
??(2)每次出现的速度是否一样?
??(3)能听出每次的主奏乐器吗?
??(4)每次出现表达的情景你能描绘吗?&
??4.复听后师生讨论。
??5.小结:
??四季中的日本一景——春。
??聆听《雪花飞舞》&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
??(1)你能从音乐声中想像到雪花在飞舞的情景吗?
??(2)怎样的曲调代表“雪花”,你能哼一下吗?&
??3.复听乐曲。
??设问:高音区的音乐代表什么?低音区的音乐代表什么?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4.复听乐曲。问:能听出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同吗?
??5.小结:
??四季的另一景色——雪。&
??表演《四季童趣》&教学基本要求?
??1.这首带有通俗歌曲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演唱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不要按小节或音节为单位进行学唱,不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2.可反复多次听范唱录音带,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在这基础上再随教师的伴奏学唱。演唱时要表现出天真活泼的童趣,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引发学生进入角色,注意强弱的力度变化,让学生以发自内心的喜悦唱出对生活的热爱。
??3.分组编制回旋曲:
??分组编制春、夏、秋、冬四季的情景动作,可以是小品,也可以是造型、舞蹈等。然后与《四季童趣》为主部A,组成回旋曲式:A→春→A→夏→A→秋→A→冬→A。&
??编创与活动:编自己的歌
??1.这是一个按五声音阶创作4小节短曲的作业,它的要求有两点,即在&&的范围内,包含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组合,因此其范围非常宽,可以是五声中的任何一个调式,节奏变化更是多样无比,课文中例子的羽调式仅仅是一个说明而已。
??2.编歌活动强调即兴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不要加以限制,符合要求的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自制乐器:“碗琴”
??1.课前先通知学生每组带五个相同质体的器皿,教师也准备几组器皿,上课时供学生选用。
??2.在器皿内注入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器皿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要求把五个器皿发出的音高组成do、re、mi、sol、la。
??表演《捉迷藏》&教学基本要求?
??1.三拍子的歌曲,流畅地唱好强弱弱节奏感是至关重要的,不然就不能表现圆舞曲的特征。其基础是熟练地唱好曲调,唱出每小节的强拍,这样每小节第一拍的附点节奏也自然地唱好了。
??2.在熟练的基础上,用稍快速度来演唱,就能达到流畅。但由于很多处是一字一音,所以对吐字清晰的要求较高,其要领是:开口不要太大,声音靠前,这样才能表达清楚。
??3.用口风琴为歌曲配伴奏,先要口风琴单独练习,两个声部可以两支口风琴各吹一个声部,基础好的同学也可以吹双音。注意因为是1=F,所以先要告知do在口风琴的键盘上的位置(如图示),然后找到mi、re、la、sol&各音的位置,先慢速练习,逐步加快,不能操之过急。
??4.还可加上打击乐器鼓、小铃等,使气氛更为热烈。
??5.在伴奏熟练的基础上与歌曲合作。可以分组交换进行,如A组唱、B组伴奏,然后交换。还可加舞蹈伴舞,一切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教&学&建&议?
1.四季的景色做成多媒体课件(或找相应的图片),教学时及时插入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使他们投入角色。
??2.两首歌曲两种风格要确切地把握好,以体验不同的音乐语言风格。
??3.两首欣赏曲也是两个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樱花》是传统的作品;而《雪花飞舞》是现代印象派的作品。因此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音乐文化。
??4.本课宜用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表演《四季童趣》。第二课时:聆听《樱花》,表演《捉迷藏》。&第三课时:表演《捉迷藏》,聆听《雪花飞舞》;总复习。
教&材&分&析?
??1.歌曲《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人民最喜爱的花。每年春天,在日本满山遍野地盛开樱花,或白或红的花朵,三五朵组成一个伞状花序,千万个花序蔚成花海,千姿百态,艳丽夺目。日本人民总喜欢在这个时节去赏花。《樱花》这首民歌纯朴而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人民珍爱樱花,趁三月春光结伴前往观赏的喜悦心情。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间“都节调式”(其音阶为“&&”)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4/4拍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平稳匀称的节奏,从容不迫的速度,使人联想到木屐的步履。“4”、“7”的奇特落音和偶尔出现的增四度跳进(&4-7&),都使这首短小的民歌增添奇异的色彩。&
??2.器乐曲《樱花》
??这首乐曲是根据同名民歌的旋律改编的。歌曲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用日本民间乐器大正琴主奏;第二次则以木琴为主奏乐器。这两段音乐速度缓慢,清幽宁静,充满了对樱花的珍爱之情。第三次旋律出现时,速度稍快,调性下移小三度,旋律由大正琴和木琴先后奏出,乐队伴奏中低音部节奏加强,描绘了人们兴致勃勃地赶去观赏樱花的热闹情景。
??3.钢琴曲《雪花飞舞》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1910年为5岁的爱女创作了一套钢琴曲集,题名为《儿童乐园》,反映和刻画孩子的童心世界。《雪花飞舞》就是其中的第四首。乐曲表现孩子在冬日里凝视室外漫天飞舞的雪花,热切盼望春天早日来临的心情。
??乐曲开始,轻轻响起“&&”四个音的上行序列,随即衍化为用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好像雪花纷纷扬扬,越下越密。一会儿,左右手做反向进行,打乱了原来的序列,使人联想到悄悄飘落的雪片随风飞舞。穿插在十六分音符中的长音与和弦也渐渐明朗,变为一支简单朴素的、孩子们吟唱的儿歌:&
?&乐曲的中间部分在象征雪花飘飞的节奏音型衬托下,高音区奏出主要由三连音节奏组成的下行音调:
?&而低音区接着出现上行的旋律,有如孩子们的对话:&
?&在4小节不断上升的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引导下,乐曲再现了第一段音乐。结尾时音区移高,力度减弱,曲首的“&&”依稀可辨。风已止息,最后几片雪花缓缓飘落。&
??4.歌曲《四季童趣》
??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4/4拍,五声徵调式。歌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一年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歌曲中的第1-4小节与第5-8小节旋律的变化重复,及“&&”、“&&”两种不同切分节奏运用,使得曲调富于跳跃感,把孩子们在春风中放飞风筝和秋天打枣、摘苹果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第9-12小节音调上下三度音区移动进行,旋律呈现起伏,抒情而又欢乐。第20-21小节的节奏突然紧缩,小节内曲调重复,形成了相互的呼应,更增添了玩耍、逗乐、滑雪的欢乐情绪。紧接着旋律起伏舒展,句尾结束在主音上。那欢乐的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歌声时时在“我”耳边回响。
??5.歌曲《捉迷藏》
??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活泼而又轻快的歌曲。歌曲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比拟成四个顽皮的小娃娃在玩捉迷藏游戏。形象生动,很有童趣,也表现儿童对美好的大自然充满着热爱的情感。
??歌曲是3/4拍,F宫调式,为四个乐句构成的二段体。第一乐段为两个乐句。第一、二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模仿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四季娃“冬躲春来”、“秋躲夏呀”,“你找我来我找他”玩耍游戏的情景。歌曲发展到第二乐段时节奏稍宽松,第一乐句分别运用六度、五度的跳进与第二乐句的向下八度跳进形成了旋律上的较大的起伏,它不仅通过“花丛”、“草帽”、“谷堆堆”、&“棉褂褂”揭示了四季的特征,仿佛让人们还感觉到四季气候的变化,融自然科学知识于情趣之中。
第七课&钟&声
教&学&目&标?
??1.钟声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本课题的四首音乐作品,都围绕中外特定的环境下的“音乐与自然”——钟声而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乐(歌)曲。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提高审美的情趣。
??2.唱准&音高。唱准&的自然音列,并进行实践创作活&&&&&&&动。???
3.初步感受圆号、小号等铜管乐器的音色。
教&学&内&容?
??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
表演《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
编创活动:编自己的歌?
教&材&分&析?
1.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
??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维也纳的音乐钟》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
2.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
3.歌曲《钟声叮叮当》?
??这是一首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6/8拍,大调式。歌词&“叮叮当”模拟了悠扬的钟声,仿佛使人聆听到美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全曲只有二个乐句,基本节奏型相同,在旋律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移三度的模进,每乐句中都有一个四度的音程跳进,在平稳中呈现出起伏,仿佛动听的钟声在不断地敲着。歌曲的合唱声部,只运用了同音的支声“1”、“&”作为衬托,丰满了悦耳的钟声效果,犹如交织成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在人们耳边久久回响。?
4.歌曲《美丽的黄昏》?
??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歌曲的音域仅六度,开始的4小节是全曲的主要素材,由do、re、mi、fa四个音组成,第5、6小节是第3、4小节的完全重复,主要节奏型“&”,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6小节的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6小节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由于歌曲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三度模进,所以当二部轮唱时,二个声部非常和谐协调,歌曲通过简炼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有感情地唱好《钟声叮叮当》。并用轮唱形式表演“黄昏钟声”的情景
2、 唱准&4、7、1音高,唱准do—do,并进行实践创作活动
3、 二声部和谐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 复习歌曲《捉迷藏》
边唱边表演
三、 音乐知识
1、 按教师手势唱do、re、mi、sol、la
a、 按音阶唱
b、 打乱顺序唱
2、 学习fa、si、do
在音乐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5位朋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认识另外三个朋友
出示4(fa)学生跟唱,教师介绍4和3、5是邻居,做一做手势,请小朋友回忆哪首歌曲中有“4”这个音,唱一唱《哦,苏珊娜》《原谅我》
出示7(si)学生跟唱,介绍4和6是邻居,唱一唱6、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欢快的钢琴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