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中“绝弦”指的是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7页免费8页免费2页免费7页免费35页免费 4页免费8页免费6页免费6页免费5页免费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查看: 4894|回复: 1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798896主题精华84帖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 &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 &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 &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 &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 &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 &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 &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 &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 &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 &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798896主题精华84帖子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以“绝弦”为线索,体味“知音”情深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 &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 &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 & 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上,是否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对于虚词、实词的理解是否到位?
点击下载: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X2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朗读的作用--《伯牙绝弦》教学片段及反思
案例背景: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湖北省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王玲湘《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文”“言”共生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杜甫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生: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
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还是老师先来范读,给我一点鼓励。(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生:两个词。
  师: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叫做单音词。那该怎么停顿呢?你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接龙读。第一遍同学们读,第二遍老师读,第三遍同学们再读。(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善”是一个多义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 “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好啊!)
  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汉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 “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 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想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始。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指课件)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板:情)
  师: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 “高山”、“流水”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师: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很分明,你们发现了从哪一句开始转吗?
  师:从开头到“必得之”,都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子期死”一句。我们一起酝酿情绪,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