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什么意思快乐的本文是什么国作家什么的作品.

材料作文: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材料作文: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
&&&热&&&&&★★★
材料作文: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5:37:3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60分)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作文评析】
1、君子固穷,得其所乐
真正的快乐,终要归于俭朴,但那时心中的喜悦却与体肤的穷或富无关,纯粹的君子,只因内心贫穷得纤尘不沾,故得大自在。(起笔不凡,有悟性!)
步入现代社会,财富成为了世界的风向标,资本、黄金、利益,种种看似有差的名次下藏着同一种欲望,逐利。但我们可曾思索,富裕真的可以带来生命的快乐吗?我以为,唯有在浩荡的红尘中归守贫穷,才可收货(获)快乐。
固穷,并非把自己打扮得一贫如洗,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我以为,穷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者是桃花源式的封闭式贫穷,因为所知所触极为有限,故恬然安逸;而另一者是从富中脱胎出来的贫穷,那时真正的超然与自在,能够拥有最完满的快乐――于现代人而言,前者已无存在的可能欲寻快乐,只能取后者。何谓于富生贫,那便是一种超脱,是你本心的挣脱与自由,说到底,快乐是源于内心,心若为物质之富所劫,何谈快乐?现代人在名利场中的营营役役,本身便是对快乐的迷失,故而,应当于声色犬马中悟出内心的贫穷,才有可能快乐。
内心的贫穷是何?那时一种纯粹的淡然于圆满,史玉柱开创巨人集团,几起几落,从首富到“首负”,又从负债中挣扎站起,或许于他而言,今日无论是腰财万贯还是身无长物,都能收货快乐――此为快乐的一种,即于得失荣辱之间摸爬滚打,最终本心清澈如贫,收货快乐。当然,也可如白芳礼老人那样,自动通晓维生的艰辛,以数十载的蹬车血汗资助大学生,从中收货快乐――此属另一种快乐,更直接地于贫穷本身去参悟,达于心地贫净如洗,虽躯体沐风栉雨,心却任性自然。
故而,孤贫之贫,乃心贫,是真正从生活的贫富现实中悟出的精神之贫,今天很多人在乞求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仙境,我以为此时不负责人的,也不可能收获快乐,当然,我也并不苟同一些理想主义者的“很穷很快乐”的言论,因为那根本无法解释邵逸夫先生心中的喜悦。(一语切中材料之观点,有鲁迅语言之风)
固穷,固贫,是我所写信的最完满的快乐,有人问这心境贫困的快乐源自何处,或许可如洛克菲勒那样广作善行收取喜悦,或许可像弘一法师那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总之,固守心中的清明有些像墨子的信仰,节俭简约,却其实拥有最大的,最多的财富。
毕竟,乐源于心,心的贫困是物质上只剩财富,心的失德是逃避现实自求安乐,唯有如我所言的固穷,才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或许许手中时有钱时无钱,但内心却沛然充塞天地,此即我于贫与乐之看法:君子固穷,恰得其所乐。
教师给分::吴细华评分:48/毛冰评分:56
读罢此文有三点感受:一曰倍儿爽;二曰凝而思;三曰颔首不已。
曰其倍儿爽,乃文采斐然,由浅入深,似山溪缓缓而来,不时有红叶泛上,流水淙淙;曰其凝而思,是作者对问题思考之深入,层次之分明,逻辑之谨严,不见瑕疵。行文从“物穷”到“心穷”再到“固穷”对于事理的洞悉,至纤至悉。曰其颔首不已,实为多年阅读高三模拟作文,披沙拣金,偶拾佳作爱不释手。
“真正的快乐,终要归于俭朴”出语不凡,“君子固穷,恰得其所乐”结语铿锵。君子之穷是内心贫穷得纤尘不沾,故得大自在,此言令吾颔首不已。“超脱”“超然”“圆满”读罢此文仍在耳边回荡,山溪渐远,而氤氲之气不减……(点评老师:北大附中南山分校张继芳)
著名作家从繁华都市走到偏远小村,触目所及是山青水秀,是黄发小儿、颁白老者怡然自乐,是农妇被炊烟晕红的脸,是南亩农夫锄禾而归的怡然身影。于是他竟以为到了世外桃源,眼中流露出对他生活中从未有过的惬意的艳羡。
偏远小村来了位城里的人,他衣着光鲜,举止文雅,开着县城里也难得一见的轿车,孩子们既胆怯又好奇,碰碰他的衣又猛地跑开,姑娘们羞红了脸,躲在门后好奇地瞅,择菜时又装做不经意间地瞥,老人微眯双眼,细瞧又赞美,男人紧握双拳,何不去闯闯外面的天……于是他们欣喜着客人的到来,艳羡着从没有过的光鲜。
后来客人回到了城里,抒情赞美,引得无数城里人的共鸣,后来村子里的人回到原来生活,纵使想改变也无力改变。他们相互艳羡,他们错过想要的生活。
站在作家的角度,艳羡的是一方心灵的自由;站在村民的角度,平淡看似自足的生活表面下却有着不甘的心。作家眼里的世外桃源是乡民永远走不出的圈,须知那样的生活并不如艳羡的那般美好,只是无奈下所作的顺从选择。
试想,如若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哪个乡村不会选择发展自己,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若给他们走出大山的机会,他们也愿逃离。作家抒情无可厚非,但却无视了贫困生活的艰苦,将他艳羡的一切主观认为是村民自己的意愿。
一个发展着健康的社会,应给予每个人选择的机会。作者艳羡乡下生活却可选择回归繁华,村民艳羡城市富丽,却只能固守三亩薄田。机会从未眼降落在他们头上,艳羡的生活一直在他们的触手之外,而此刻作家的抒情更给人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假若我们真的需要在穷困的生活中追寻心灵的自由,又为何要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假若我们真正需要封闭自我来固守人性本真,又何需开放自己?作家的艳羡的是自由,但这自由并不建立在穷苦生活之上。我们要做的,也并不只是尊重并欣赏着这种自由与快乐,更是帮助乡村发展,让他们有更好更多的机会,给他们选择权,让他们拥有主动追求的空间。
虽然此路漫漫,但可喜的是,我们依然取得了进步。国家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发展,社会免费午餐,手拉手行动帮助乡村学子,更有个人在捐款箱里奉献点滴爱心,在邮局签下旧衣物大温暖的包裹……我也相信着,农民以至所有贫困地区的人一定会有机会过上艳羡的生活。
不仅艳羡,更需发展。抒情并不能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行动可行。也许只有等到作家和乡村里的人不再相互艳羡,只有等到在贫苦中仍有机会,在富足物质中仍存内心澄澈的时候,社会才能真正令人“艳羡”。
教师给分:袁琳评分:38分/马学兰评分:53分
【点评】好丰富的想象力,好细腻优美的描摹!考生象织回纹锦一样,给我们织出了两幅美丽的画卷:作家眼里村民远离尘嚣的自然幸福图景,村民对城市文明的艳羡与渴望追求的无奈。考生变换身份与角度,探微寻幽,描摹出来的不一样的风景,让我们遐想之余,深思不已。在此基础上,考生也开始了顺理成章的两两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作家“一厢情愿”的抒情,忽视了村民的在穷苦中的追求与选择。然后行文继续深入:国家惠农政策让村民生活被真正的“艳羡”有了希望。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艺术的表达和现实的理性思考有机结合,让文章既感性,又理性,既拓展了心灵空间,又赋予了强烈时代感,呈现出回纹织锦一样美丽精致的光彩。(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范磊)
3、做一个精神贵族
身处蛮荒的西海国、偏安西南一隅、静卧小凉山深处,纵使物质生活清贫简朴,我们依然可做一个精神贵族。
苏轼被贬黄州,生活极为清贫,箪食瓢饮、简衣蔬食。但他仍可渔樵于江渚、仰明月风清、俯鱼虾麋鹿。友人来访、简单款待,只求饮饱,他事便可置之度外。只因他心中有那么一点浩然的精神,所以可以尽享千里快哉之风。
精神贵族,就是这样的一类“很穷但很快乐”的人。“穷”是物质的贫脊,“乐”是精神的快乐。
陈光标高调行善,以自己炫耀的满足灼伤受施者自尊的内心,他虽“富”仍“穷”。“富”只是表象上物质的充溢泛滥,“穷”、却是内在的精神的缺失。这不是精神贵族,纵他万贯加身,终是有爵的乞人。
英国的百姓喜爱安祥的生活,他们通常八点左右便会入眠,从来没有“高强度工作、高强度娱乐”的陋习。只因他们精神富有,他们有引以为傲的光荣革命、有安然自足的骑士传统,即使是乞丐也了无潦倒困窘之色,只有一派万事不挂心的安详。这样的乞丐由于其精神的充裕而成了无位的公相。
贵族的精神,是安然处事、温和接物的精神,是荣辱不惊,中有自足的精神。它不因你身处穷困潦倒之境而减弱,也不因你身处富足优越之境而充盈。它是一种个人内在养成的,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的东西,是纷繁物质生活中的精神的孤岛。
卡天卡说:“理解这种幸福,你所占之地不超过你双足的覆盖面。”吾等何其幸也!人生于四海之内,他需要的物质的,用以维持生存的东西是多么少啊!吃饱是件多么容易的事啊!
所以,为何我们不向卡天卡学习、安潜于灵魂的无人的地下室,不顾物质生活的贫脊与富足,专心修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呢?
颜回安于陋巷,孔明安于草庐,苏轼安于赤壁。
只因他们超然物外,他们的精神超越了思想,成为了一个精神贵族。
教师给分:梁淑萍评分48/林运运评分49
对材料作文之材料的处理方法无非有二:一则以目遇之,一则以神遇之。本文显然是后者,看了此文,顿生“英才代有”之喜,不免又生出敬畏来,学生中那萌芽的智慧,那点点的善意,那渐长的观念,为师的我们可曾发现,可曾保护,可曾发展?亦如本文作者,钻入材料的深处,打捞出一个“精神贵族”来,正反捭阖,尽显识见与聪慧。“精神贵族”就是是有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集义而生不可外求,我想,本文作者必定是“心中有”,所以“笔下有”吧。(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徐国年)
4、箪食飘饮,乐亦在其中
(题目化用典故,暗含观点,小有文气,夺人眼球。)
“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样“很穷很快乐”的描述使人心生艳羡。我不禁思考,他们为什么穷却快乐着呢?
(直引材料,问题导入,开启下文)
快乐的根源在于穷吗?显然不是。且看天桥底下愁容满面的露宿者,贫穷没有给他们带去一丝快乐。“快乐的穷”并不来自于外界(物质的贫乏),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正如孔子赞颜回的那句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引用准确,进扣题目,可惜缺少生发,味道不足。)
有些人的穷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选择的道路,但他们依然很快乐,是因为他们内心愿以贫穷坚守人格。(贫穷―快乐―人格,建立贫穷与快乐的关系,指出贫穷而快乐的根源在于人格坚守)五柳先生一袭短褐,家里中环堵萧然,只为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与朋友饮酒吟时,他依然过得很快乐,甚至比拥有财富时更充实,因为他的人格因“不折腰”的贫穷而变得富有。阮籍为坚守其蔑视权贵的清高人格,在大动乱的时代里坚守不进入核心权力集团,宁愿打铁贴补家用。“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幽幽传递出穷困者的傲骨,让钟会看到,以贫穷坚守人格,依然过得无悔、快活。陶渊明、阮籍这样的人格,足以令为财富丧失道德底线之人赧颜。(引入的材料准确而丰富,且都来自教材,对苦于材料频发的考生有借鉴意义。不足是材料单一,缺少时代气息。)
还有些人很穷但很快乐,是因为贫穷给予他们自由的灵魂。有句谚语说得好:“黄金屋里住着奴隶,茅檐底下住着自由的灵魂。”财富使人飞向高处时,也像拴在脚上的铁链,束缚了灵魂到达更高处。拥有的人往往患得患失,原来触手可及的快乐反而渐行渐远。相反,身无分文的人却懂得体会生活每一丝细微的美好,也敢于怀揣更大更远的梦想。梭罗在瓦尔登糊畔搭起一座小木屋,用贫穷和原始洗刷心灵,与自然对话,与快乐拥抱。梭罗便是得到了贫穷赐予的自由灵魂的人,是真正在灵魂上有而快乐的人。(梭罗的例子很典型,但梭罗与已给材料中的“穷人”似乎不是一路人。)
富有不等于幸福,贫穷不等于愁苦。要有顺应的心态,有毕生愿为之坚守的人格,有自由无拘的灵魂,哪怕一箪食,一瓢饮,乐亦在其中矣。
(结论简洁,照应题目和开头,总结本论部分的内涵,完成了作文思维的搭建,也完成了作文思想的阐述,严整而规范。)
教师给分:潘国惠评分52/冯君评分45
这是一篇构思规范,表达灵动,富有思想的文章。开篇简洁,结语鲜明,论述充实。引入材料丰富,对材料分析到位。从材料可以看得出来,考生平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有较好的思考习惯,对一些文化名人的理解比较到位。更可贵的是,考生能透过贫穷的表表象,挖掘出坚守人格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涵。这已关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和终极追求,其思想高度是本文一大特色。
不足是:对中国西部地区贫民之乐与文中文化名人的贫穷之乐缺少辨析:二者的贫穷是一样的贫穷吗?二者的快乐是一样的快乐吗?简单画等号,恐怕不妥。(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马中华)
5、贫贱之处自有桃花
桃花。是陶渊明为世人铸就的一个梦,那里“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那里“黄发垂鬓怡然自得”。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我想陶渊明必然已寻到了自己的“桃花”,在那躬耕南阳,锄豆田间的贫贱之处。隐约有花香四溢,醉煞世人的韵致。
想起了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他因《日瓦戈医生》中对十月革命的怀疑态度被国内舆论谴责,被逐出了苏联作家协会,在《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放弃了奖金,荣誉与自由,接受了屈辱,在晚秋落叶飘洒的时节,来到别列杰尔金诺,周围蒙上了一层凄凉的冰霜,这是他把这黯淡的时光当作命运给予他的“恩赐”。
尽管一身徒然,不名一文,却依旧享受这静美的时光,在尘埃之中开出一朵鲜花,这是他的桃花,于贫贱之处默默开放。
贫穷,在很多人眼里代表低微、耻辱。然后,正如古罗马学者塞涅卡所言:“智者以茅屋为居所,只有奴隶才住在黄金屋顶下。”伟大的精神往往栖居于茅屋,他们在贫穷中审视自我,感受世界,物质的贫瘠最终造就了精神的丰富。
林和靖一世未尝为官,过着梅妻鹤子的隐居生活,这才有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娴静淡雅,荷兰人斯宾诺莎宁可以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拒绝了海登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的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终成一代哲学大师;陈忠实放弃了陕西作协的要职,在破败的老家租屋中,思念与黄沙凉月为伴,铸成《白鹿原》这一旷世奇作。也许,就像爱因斯坦所言,“多余的富对我而言,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无尽的创造力。”在世界的偏远一隅,只与简单的粗茶淡饭为伴,了却世界的纷繁与无止境的物欲,这样的人,才能透过红尘,看到真正的桃花。
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的。逼仄的房间限制住目光,行动疲惫的双眼看不清春光明媚,但所有的囹圄都困不住思想的奔跑,压不住精神的超脱脱伟岸。
安徒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在仄仄的小屋中写下了感动整个世界的童话,请让我们也学着沉心静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贫贱之地,也能开出一朵感动自己的桃花。
教师给分:林维评分:56/陈永丽评分:50
张爱玲说,低到尘埃里也能开出一朵花来,这样的花在作者这里,即时时有坚持,处处见自由的桃花。追逐物质的殷实是本性,安享精神的愉悦是境界。人生若能在精神的天地里自由徜徉,是多么惬意而又需要定力的事情。材料中讴歌的是纯净而“万事不挂心”的简单快乐,作者向往的却是精神层面的自由与愉悦,二者相去甚远。倘能从材料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心中有桃花,即便是贫贱,精神生活也将处处芳美。然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倘能如斯,应试的示范效应可能更好。(点评老师:育才中学陈晓华)
6、何妨吟啸且徐行
当代艺术家陈丹青曾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脸,便是他的心。”一个人的心,往往可以从面部窥出端倪。
佛曰:相由心生,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看上去让人舒服的脸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焦躁,欲望、精明,却独独少了许安宁与快乐。要知道,这两样东西呈现在人脸上是多么赏心悦目。(这两段若能稍加调整,会更流畅,)
“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想起了梭罗,这个生活得像棵树一样的人,面容静得像他那面瓦尔登湖。他言财富的多余,他亦不曾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追逐过什么。仅是清贫地徐行于湖边,快乐的细绘阳光。
青灯古卷,闲适僧人。日本法师吉田兼好的面容就如他那“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于人迹不到、水草丰茂之处徜徉便是一天中最大的乐事。此等精神境界,那些个急于前行的人们又怎会理解?
初读吴清源“中的精神”时,便被这位曾经君临围棋界二十余年的围棋大师的清贫所震撼。身在日本,家中几乎无多的财富。世事沧桑,人生如棋,他心无旁鹫,我们又怎能体会他清贫却快乐的生活中,心里的一片镜湖?
“一念一清静,心是莲花开。”我们存于世上,自是来品味世间珍,可又有几人,能真正从容于世,静像云卷云舒之乐?(前面不是举了一些例子吗?所以,此处的表述尚欠妥当。)
在宁夏的西海固,人们没有物质财富的享受,却依然安宁快乐。然而,为什么丰衣足食,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却失去了快乐?(这也是值得文章去探究的原因,分析下去,才能说明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是一个“快”的时代,却绝非一个“快乐的时代”。快递、快速公交、快餐……我们已然迷失在了“快”的海洋里。想到孙俪将儿子的小名名为“等等”,定是希望孩子在这物欲横飞的快节奏时代里,能慢下来,看看夕阳吧――就像四川小凉山里的那群孩子一样,万事不挂心,不为追求物质所扰,宁静地生活着。
何妨吟啸且徐行!匆匆前行追逐的我们到底遗失了多少路边的美好?我们追求储蓄,可多少积累能赢得了自己对明天的恐惧?多少积蓄能跟得上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白居易有诗云:“不想王佼将相外,别有悠游快活人。”掘弃浮华,心静如水,方能荣辱皆忘,做个白乐天口中的“快活人”!
教师给分:欧阳孙琳评分:56/邱涛若评分:47/刘春艳评分:46
【点评】题目化用苏轼诗句,切中材料,且大气傲然,让人心生豪气。围绕着“徐行”,意在阐释:匆匆前行追逐让我们遗失了很多路边的美好,要品读生活的诗意,必得慢节奏静下心来。最为欣赏的就是,作者文中的事例多而新,拈来即用,可见作者心中的素材积淀较多。稍有不足的是,对事例的分析过少,显得支撑稍弱,深度不够。(点评:深圳市南头中学李锦霞)
7、此心安处是吾乡
(题目显出文化味道)
贫穷与快乐,竟是一种矛盾吗?(开篇直接扣题)正如这位作家笔下所描绘的那样,答案是否定的。东坡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意在随遇而安。而我却想给它添上另一层意思,那让我心灵安适的地方啊,便是我的归宿。(从题目所给材料中生发出自己的观点:快乐与贫穷无关,而与自己的内心有关。)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安静。”人生便如一茶杯,要喝多少就倒多少茶,要是等到杯满溢出了,那可就不划算了。(本段一眼读来很有文化味道,引用杨绛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快乐在于心安”。但后半段以人生如茶作比显得不合适,茶的满溢与快乐何关?)
张季鹰曾官居一品,前程大好,可他没有无休止地往杯里倒茶,一日,秋风起,张季鹰突然想念起家乡莼菜羹、鲈鱼脍的美味了,于是感叹一句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里写的那只在“上帝的庙堂”高原上风干的豹子。(原文如此还是打印有错漏?本句不流畅。)海明威问:“到这样高寒的地方寻找什么?”豹子冻僵前最后一个目光投向远方温热的故乡,在那里,又有许多豹子正出发去别处寻找些什么。(本段依赖引例的文化气息取胜,细品却觉得与写作材料及要求有距离。张季鹰辞官归家,乞力马扎罗上那只冻死的豹子,这如何与“快乐在于心安”联系到一起?需要一定的文字论证。)
(二三两段其实是在探寻人的欲求过多而影响了快乐。)
停一停狂热的步伐吧,我们是否忘记了什么,是否忘记了快乐原本的坐标?陶潜把快乐留在桃源,嵇康把快乐洒遍山林,公交车司机把快乐嵌在方向盘里,包子铺老板将快乐塞进肉馅里……台湾作家舒国治,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环游世界“沐浴新的情景,勾撞原遇的远方”,只要在需要路费时写写文章的他生活很富裕吗?但他的快乐是不需解说的。(本段排例,含蓄点明“快乐在于心安”,其实完全可以点明这些人的快乐的与贫穷无关,这样就可以再度明确中心观点。大量的例证起到提亮文章的作用。引用台湾散文家舒国治这句让人因费解而惊讶的语句也能让人有“不明觉厉”之感。原句“以是人要再踏上路途,去淋沐新的情景,也去勾撞原遇的远乡。”)
每个人都无权同别人讲,你不快乐,你需要名,你需要钱,无休止地倒水,茶杯中溢出的不是快乐,是痛苦,是暴戾。(用“你”,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只是茶杯溢出的为何“是痛苦,是暴戾”?请说服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快乐和成功。像是严子陵告诉刘秀的那句“道不同,何致相迫”,也像苏子那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千个人中有一千种关于快乐的定义,你无需听从他人的指示,因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结尾回扣题目与开头,再次强调“快乐在于心安”。)
教师给分:何端芬评分:53/祝滨评分:42/王宜茹评分:50
把本文放在阅读速度为每篇60―120秒的阅卷场上,它的亮点很明显:大量有文化气息的引例,显示了作者丰富的阅读库存量;语言表达也流畅典雅,能看出作者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在众多古板论证观点的平淡作文堆里,它很容易让老师眼前一亮。
但如果细加分析,本文也有明显的应试弱点:点题不多,扣题不准。作者开篇貌似要探讨“贫穷与快乐”的关系,但接下来却有点忘记了这个论题,而去探讨“心安”的重要性。而“贫穷”呢?在后面的文字里再也没有出现。在引用事例时,没有及时展开论证,反而让阅卷老师去慢慢分析落实,这种写法在应试场上其实是不值得提倡的。(点评老师:深大附中陈霞)
8、快乐不惧穷
一位著名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了宁夏西海固贫穷山区里,大人小孩都安详生活的画面,这优美画卷中,他们贫穷,但他们快乐,快乐不俱穷。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和西海固一样快乐的生活,呼和浩特的草原上,有追赶牛羊奔跑的孩子;在西北沙漠中,有骑在骆驼背上伴随微微驼铃声的老人;在江南古朴小镇,有走在湖边自照的秀美姑娘。倘若你踏足那些看似不富裕却安宁和谐的地方,也能被那安详满足的气氛渲染,得到一种快乐的感觉。
活在贫穷的地方,并不意味着没有快乐。相反的是,因为在小小的世界,你不必担忧太多。追求的东西不是财权名利,因为在这儿,它很渺小,你的心可以小到只关注岸边的野花的颜色,河流送去多少路人,甚至家前栽种何种树。快乐在这变得简单,金钱获取不易,但在这儿,你无需用金钱购买快乐。
马克•吐温说“有好书,好友,和一个淡泊的心,这就是理想的生活。”我认为,他的理想生活也是对快乐的一种阐释,显而易见,金钱不在理想生活之列。作家笔下总有一个无关金钱的快乐世界,像《哈利波特》的主题是魔法,《老人与海》中主题是个人意志,《围城》的主题是爱情。金钱并没有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在时代记录者的笔下,贫穷但快乐的世界是十分吸引人的。
杨绛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贫穷的快乐世界便像一座围城。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城里人已经从中逃出来,在城市中苦苦工作挣钱糊口,而许多城市的人,在忙碌的生活里亦会想象生活在那恬静的地方享受慢生活,贫穷而快乐。当然,真正去做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贫穷的快乐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致甚至有人, 不相信它的存在。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纵便你不会放下全部去追逐它,空闲时候也可去旅游体验一下。城市中富裕人们的到来,也可为贫穷的人们带去更多快乐。
快乐是人人追逐的梦,难以用言语形容。假使你有一颗淡泊名利而易快乐的心,贫穷也罢,富贵也罢,身在哪里都是快乐。快乐不惧穷,穷亦快乐。
教师给分:崔宁情评分:50/王文雄评分:48
特别赞赏小作者第四段内容,尤其是这一句:“我认为,他的理想生活也是对快乐的一种阐释,显而易见,金钱不在理想生活之列。”还有一些语句充满小哲理,例如“作家笔下总有一个无关金钱的快乐世界”;“金钱并没有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在时代记录者的笔下,贫穷但快乐的世界是十分吸引人的”;“贫穷的快乐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致甚至有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从本文可见小作者是一个肯思考的人,不是简单地赞同作家的抒情,而是深入到“贫穷”和“快乐”之中去寻找两者的关系,尽量去解说“贫穷”与“快乐”俱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做到了有一定的说服力,这就是一种思考的力量。(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张莉)
9、幸福不为外物所扰
借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台词,看啊,那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就在我们内心深处,他人无法达到,那就是幸福。幸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颗种子,不为外物所扰。
贫穷不能干扰。在一些偏远山区,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完善的医疗,没有富足的生活,但那里依旧有阳光,照耀在每一张幸福的脸上。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他们贫穷但却不迫于谋生的压力,落后却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病痛不能干扰。史铁生的一生在轮椅上度过,病痛早早夺去了他美丽的生命。然而在他的笔下,没有颓唐和戾气,没有尖刻和敌意,没有愤满和不平,他说:“这就是你不能单单从中抽掉痛苦的世界。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对病痛的超脱和对生活的感恩。不可否认,他是幸福的。杨{说得多好啊,人多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幸福就飘扬在这天堂里,无声地流转,黑暗无法靠近,外物更无法触及。
重压不能干扰。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一天都要做无数重复的工作,在生活的重压下感到焦灼,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被众神惩罚,每天要将巨石推到山顶,可是被当巨石达到山顶,它就会重新滚下山去,西西弗斯每天重复着这看似索然无味的挑战,直到有一天他在这种较量中体会到一种舞蹈般的美感,他开始享受这种挑战,而巨石也便不再滑下。加缪曾如是说道:“单单将巨石推到山顶的奋斗本身就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我们应当承认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们的生活不也如同在推一块巨石吗?如果我们能够把生活的重压看作是生命的鼓舞,也许我们能收获更多的恬静,满足和幸福。
可见,贫穷、病痛、重压都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轨迹,但却无法剥夺我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也许幸福并不在很遥远的地方,或许它就在一片阳光、一日生活和一场挑战自我的过程中。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不为外物所扰,花开不败,沃野千里。
教师给分:王宜茹:52分/杨在宏:47分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同样,一个人感觉幸福与否,也取决于他对世界的态度。考生从山区人幸福的角度入题,联想一系列材料阐述佐证。从《肖申克》的台词到王尔德的引言,从史铁生的人生到西西弗斯神话、加缪的评述。考生一直围绕与幸福相对峙的因素――贫穷、病痛、重压来阐述幸福观的重要。这样就很切“贫“与”快乐”“抒情”的中心词。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阐述心态决定生活本身的观点论述时有些无限制的拓展,如果只是紧紧围绕贫穷和幸福关系来阐述则更符合题意。因为,假如去除文章首段山区材料部分,换上“招兵买马”“队伍”的材料,再把各段中心句稍做改动,把此文当作第一道作文题目的写作,也是符合题意的佳作。这提示我们二点:一、高考作文备考,素材观点无须多,关键是要学会根据材料文意转用,这样可以减轻压力、一举多得;二、紧紧围绕素材写作是高考取胜的不二法宝。(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范磊)
10、追求精神的富足
温饱所得到的满足感是维持生命的需要,但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而为人的最高目标。该作家显然只看到了温饱于人的重要性,却未明白,只有精神的富足才是我们应穷尽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追求精神的富足,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享受人生,不羡慕他人的财富。当下的社会,物欲横流(这样的话读得太多了,似乎青年学生对当今社会的认可度不高,多看到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常常艳羡成功人士的优越生活,却忘记唯有紧握自己的所能,方能拥怀天地。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腿和女儿的廖智,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的脚步。组建残疾人舞蹈团,奔赴雅安地震再去(灾区),她被评为“最美志愿者”。被采访时她坦言:“我只是盯着自己所拥有的,梦想与爱。”
说得多好。我们何尝需要尝遍山珍,坐拥豪宅?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努力为他人创造价值,不就是享有一颗美丽心灵的绝佳途径?
追求精神的富足,追求更高的境界,攀登心境的险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塑造一个大写的人。
曼德拉在狱中的几十年中受尽折磨,过着请(暗)无天日的生活,然后,当他走出狱门时,却坚持要宽怒(恕),从(删)未对白人们进行报复,尽管内心曾反复挣扎,碾转反侧,但他为了祖国与人民,放下了仇恨,用一生的道德锤炼,塑造了一个大写的人。他用自己的一声(生学会了宽恕,追求精神的富足,终为南非建立起新的道德坐标。而王石选择到哈佛再深造,马云,史玉柱研究领悟到太极中仁和的思想,并将其实践,又何尝不是在充实内心,努力做一个“完人”?
张天麟曾言:“中国不患物穷而患心穷。”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日胜一日。但我们是否可以裹足不前,沉浸于物质享受中无法自拔了呢?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声称将室友置于死地未超出自己的道德底线;都市白领有“宁可坐在宝马中哭”的豪言;以恶搞为趣,一批批“啃老族”屡见不鲜。试问,不追求精神的富足,只贪图物质享受,助长唯利是图之风,那么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又何以撑起中国未来的蓝天?
人生于世,衣食住行固然是生活所必须的。但只有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追求精神的富足,方能真正立于世。
教师给分:韩旭阳评分:52/范磊评分:49
此文入题用一个转折句表达观点,利落而且鲜明,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两个分论点分别从“珍惜自己的拥有”和“充实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展开去,扣紧中心“追求精神的富足”,论证颇为严谨。不足点没有紧贴材料写开去,材料中作家的抒情“穷但很快乐”一字未提。其实针对西部偏远山区的贫穷,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不是生活在千百年的封建农耕时代,不能让时代抛弃他们。不患物穷而患心穷,此语当警今人!(点评老师:北大附中南山分校张继芳)
【佳作展示】
第一组:精神比物质重要,幸福与金钱无关1.给心灵放个假高二6班 刘伟锋(50分)
欲望是绳,束缚心灵;欲望是网,套牢心灵。人便是有太多的欲望,心灵才会被黑暗包裹,我们为何不给心灵放个假?
科技飞速发展,手机款式几个月更换一次,高楼一幢比一幢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的土地正被侵蚀,安静详和的郊区也渐渐不见。世界在发展,人们在追逐,然而发展的速度快得让我们追不上,留下的只是心中无法实现的欲望,留下的只是被欲望笼住的心灵。时间久了,我们才发觉跑的只是肉体,而心中还只是遗憾,抱怨以及困惑;我们才发觉跑的只是时间,它夺去了青春,黑发转眼已变白,可我们的心还停留在那喧闹的城市。
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了纷乱嘈杂的闹市,离开了尔虞我诈的官场,抛弃了心中的欲望,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一个假,选择了一个安静的环境,过着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闲暇时光还可以欣赏美景,饮酒赋诗,但是,世界上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使人难以放下下。唐代柳宗元,仕途不顺,屡遭贬官,到了偏远的永州,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但篇中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消极心理,被心中的欲望束缚的他也郁郁而亡。所以,我们何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桃花源,让自我的心灵得到休息,得到洗涤。
生活就像旅行一般,选择了特快列车,虽然可以实现心中欲望,但却发现损失了一路上优美的风景,所以我们为何不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步行其中,欣赏街边风景,领悟人生的道理,给心灵彻底放一个假,打破(冲破)欲望的束缚,你便会发现当中的美好,你放下了心中的欲望,丢掉了心中的杂念,没有名,没有利,也没有诱惑,但你却得到了心里的安详,身体的放松,(身体的放松,内心的安详,)欣赏着这青山绿水,倾听鸟语与小溪奔流(潺潺)的叮咚声。所以,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你才能禁得起城市的诱惑,放得下心中的欲望,追逐心中的梦想,不会再被外界迷失的自我。
让我们冲破欲望之网,摆脱欲望之绳,给心灵放个假。养了身,醒了神,静了心,何乐而不为?
2.简单快乐高二6班 林 瑶(50分)
快乐是什么?是勇攀高峰,一览众山小所带来的自豪感;还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天下,以众乐乐为自己所乐的博大胸怀。但我想说的是,快乐没有那么复杂,快乐其实很简单。
鱼儿在水中畅游,便很快乐;花儿在大地回春之时争奇斗艳,便很快乐;小鸟在林间穿梭嬉戏,便很快乐。天地万物间,快乐是简单的。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爱在朝为官,只愿在小山村过着隐居生活,“种豆南山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快乐的生活。对比起那些在朝为官,整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人,陶渊明的生活虽然粗茶淡饭,但也简单自在。
但总有的人自命不凡,或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便向更高的方向靠近,甚至为了达成目标不择手段,或许有一天他们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权力、金钱、地位……但之后呢?他们真的快乐么?失去了原本的简单,也就找不回原本的快乐了。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在乡村的女孩因对生活的不满,决心改变。她努力读书最终以优异成绩去了国外留学。她不愿与人交往,因怨恨父母偏心弟弟,在出国后也不曾回去看望父母,她的生活暗淡无光。在心理医生的劝说下,她热泪盈眶,明白这些年她只为拼搏,却忘了简单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简单快乐的生活。快乐真的很简单,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的窗户,我们就能感到生活的美好,这便是简单的快乐。当好朋友默契的相视一笑时,便是简单的快乐。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快乐其实很简单。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我们生活的一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其实快乐真的很简单。
3.快乐,由你选择高二5班 李嘉雯(48分)
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都不同。有的人因金钱而感到快乐;有的人因名利而感到快乐;有的人因劳动而感到快乐;有的人因团聚而感到快乐……
金钱与名利能够带给人无尽的虚荣与奢侈的物质享受,许多人因此而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贫穷与劳作或许会给人带来劳累与病痛,许多人不愿意接受,但有的人却因此而感到快乐。快乐与满足并不是金钱名利或贫穷劳作带给你的,更多的是你自己给予自己的。
一位著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在偏远山区、荒山深处等等贫困地区人们“很穷但很快乐”的温馨画面。荒山深处会有大量的金钱、丰富的物质享受吗?并没有。但在作家笔下的贫苦人们却生活得很满足很快乐。而这些快乐正是由贫穷、劳作堆砌而成的。无论是在劳作的过程中或是劳动后一家齐聚着吃饱喝足后的片刻的休憩,都能让他们快乐一上整天。他们的物质生活固然是贫困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富裕的。
我认为,被金钱名利堆砌的快乐远远不如人们因满足而享受生活所得的快乐。作家笔下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快乐也许是许多追求金钱名利后却空虚的人们所梦想着的。
如果是我,我更愿意选择过着为生活梦想而追求奋斗,在忙碌后享受的片刻的憩息与宁静。
为生活梦想而奋斗的人有许多:失去双臂却仍然坚持用脚弹钢琴的刘伟,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不追求名利的山西村官段爱平,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
这么多的人面对生活,选择了努力奋斗,不畏艰苦,你能说他们是不快乐的吗?
快乐,由你选择。
第二组:赞同作家的“抒情”4.穷亦快乐高二5班 神燕萍(47分)
贫穷,不是我们一生的全部;快乐,才是我们的主角。快乐至上。生活的不幸,中途(人生)的坎坷,就像一个个黑暗的角落,只有当我们坦然面对,乐观看待,快乐才会像一缕缕阳光渗入这一个个黑暗的角落,心灵的黑暗才会骤然明亮。快乐精灵洒下馨香的花粉,舒适,安然。
对这位作家的抒情,我是赞同的。即使是穷,却很快乐。我喜欢,我向往。我喜欢那温和得如新生羔羊的目光;我喜欢孩童们纯真至善的眼睛,细看下去,似有一股股清流在他们眼睛里流淌;我喜欢农民们纯朴至真的热情,一颗心红彤彤的,如岩浆般炙热,即使是寒山的雪也顷刻融化,却又如温泉一般,温暖怡人。我向往那安然的生活,只是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看看蓝天白云,呼吸着山灵的灵气,我就会很快乐了。我真的很喜欢那“穷却快乐”的生活呢!
在城市里,鸟儿的鸣叫声早已被交通工具的汽笛声所掩埋,路旁的树木的叶子脱去了新装,不知被谁换上用尘埃制成的衣衫,灰头土脸,令人感伤。路上的行人,秉承着时间可贵的精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似乎在路上对美丽的风景望一眼,也都成了他们值得反省的事。反省什么?反省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看风景上。是吧?愚蠢极了。我想,当我问上一句:你这样做,快乐吗?或许当中的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快乐!那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前仆后继呢?想必是扯上了金钱吧,那些用快乐换来的金钱!
若是将富贵与快乐放在我面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快乐。快乐地活,贫穷又算得了什么?
这位作家的抒情是我所欣赏的,也值得我去认同和赞扬。他告诉我们:即使贫穷,也可以很快乐。抒情的笔调像一串串优美的音符,在水波上扶(激)起一圈圈涟漪,慢慢的,越来越大。快乐不也如此么?安详地坐,亦或轻歌曼舞,亦或是辛勤地在田间劳作,任由汗水湿透衣衫。那漫山遍野的花骨朵,在风的传送下,也欢乐地散发着它身上的馨香。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贫穷面前,快乐仍在!
第三组:不同意作家的“抒情”5.学会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高二6班 白求用(50分)
天黑了又亮,小草枯了又青,太阳升了又落。这些是都自然界的表面现象,要想真正地了解大自然,必须从本质开始。同样,要想真正地知道人们的内心世界,必须学会倾听他们自已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某著名作家描绘的那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图,难道画图中的他们真的很快乐吗?难道他们真的只要吃饭了就万事不挂吗?我想这些都应该被质疑。著名作家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就轻易地得出“很穷但很快乐”的结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想了解他们是否真的过得很快乐,还必须从学会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开始。
他们是穷,这是现实。难道想过这样的日子吗?但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社会各界应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他们快乐吗?我想,他们并不快乐。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不满足导致他们并不快乐。每当看到山区孩子那双渴望得到知识的眼睛,却又很无奈时,就可以知道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浇灌。这才是他们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
新春走基层节目,贴近百姓,倾听百姓内心深处的声音,了解百姓的生活所需,了解百姓的精神所需。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事物的本质,学会了倾听百姓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而不像某著名作家,从事物表面现象就轻易得出结论。民国时期,国民党总统蒋介石很少走到百姓当中去,他没有学会倾听百姓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是在总统位上“瞎指挥”,这也是他得不到民心的关键原因之一。而毛泽东不同,他深入到群众之中,为群众排忧解难,学会了倾听百姓的心声,所以他获得了民心,最后成立了新中国。由此可见,要想知道人们所需、所愁,就必须学会倾听他们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要从认识事物本质开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那就是本质。我们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对它乱下结论。对于人,本质就是他们内心发出的声音,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们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6.廉价的快乐高二5班 彭嘉慧(48分)
世界上有许多贫苦但满足而又快乐的人,可这并不包括那些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的人们。
近日,一位著名作家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认为,自己以十分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小山村里人人自足,虽然贫苦,却十分满足的生活状况。
然而,这位作家没有看到,在那些本就贫穷的边远地区,他们这样“贫穷但很快乐“的人,实在是太难,太苦。
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无法获得很多的食物,他们从小要做许多家务。他们的愿望很简单,有食可吃,有衣可穿。这样廉价的快乐,这样心酸的生活,他们甚至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即使有,又用什么支付那高昂的学费呢?这样安静祥和的生活,说是快乐,不如说是无奈。谁愿意每日忧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谁愿意自己的快乐如此廉价?所谓万事不挂心,不过是无事可挂罢了。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他们连明白的机会都没有。在那样的山区,吃饭看天,生死由命,随便一次天灾,都能够致他们于死地。卑微地活在世上,用“廉价的快乐”来支撑自己活下去,可这样的意义是什么?繁衍后代?若是只为繁衍后代而活,那么,人与兽又有什么区别,没有知识,没有思想。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否与他们格格不入。
“贫穷但很快乐”这样的形容不该用在他们身上。他们是最弱势的一群人,这样廉价卑微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它充斥着许多无奈和迷惘。甚至,它正在告诉社会,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生活在基层,他们无法提高我们的GDP――因为他们甚至无法自给,他们无法创造出更新奇的物品――因为他们甚至无法识字,他们甚至不明白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思想。
愿这世上,再也没有这样廉价的快乐。
第四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7.著名却不是名著高二6班 刘 蓉(47分)
现如今,许多作家都被冠以“著名”这个头衔,只要经过媒体大众的多大肆宣传、包装,人们便一股脑地支持夸赞,也不探究文章是否优秀,只要文章是某某著名作家所写,写上作家名字就是一篇好文章。而事实却是并非著名就是名著,著名当中也有不少“豆腐渣作品”。
有一位著名作家这么写道:“在小凉山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有人评价作家用了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而我并没在从他的描写当中感受到人们的贫穷,且不说人们快不快乐。现实生活中当真存在这样那么悠闲、宁静的画面吗?据我浅略的了解,大山深处的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早起下了干活,没有哪个人会优哉游哉地坐着晒太阳,人们都是很忙碌的,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而那位“著名”作家描写的却像自己臆想出来的画面,根本没有反映生活,贴近生活。画面美好却不真实。
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尽可能反映生活,从基层人民的酸甜苦辣出发,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不过分迎合某一方,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总结感悟。而一个失败的作品,往往脱离实际,胡编乱造,给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这样的作品如何能吸引人?如何引起共鸣?真实不是不允许虚构,故事可以不是真实发生的,但即使是虚构的也要可信,而不应虚构(编造)出一种完全不符合实际,违背常理的作品。
要减少像本文所说的“著名却不是名著”的作品,需要人们一起努力,不因作家的名望高就不看作品本身妄加推论、随意赞美,也不因作家不见经传就否定他的作品甚至对他的作品不屑一顾。我们应该随大流,客观看待作品本身,得出自己真实的结论。
著名不一定是名著,我们要看内在而不是表面,要看本质而不是现象,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抵制所谓“著名”,支持“名著”,才能让文学作品熠熠生辉。
第五组:精彩段落与严谨构思【摘要展示】《真的快乐吗?》(高二6班蒋楚瑶,42分)开篇部分:
快乐是什么?而什么又是快乐呢?农民回答说:“快乐就是看到农作物丰收。”上班族说:“快乐已经业绩提高,工资暴涨。”清洁工回答:“快乐是让道路变得干净、明亮。”而老人的快乐却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
而我觉得真正能维持许多年甚至可以永恒的快乐是拥有理想的人生。
《回到“最初”》(高二5班谢嘉瑜,47分)主体段落:
生活的无形压力,逐渐把我们推到悬崖边沿,而社会的各种问题,又把我们推入无尽的深渊。官场的腐败,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安全问题、人生的冷淡等,都让我们愈发严寒,疲惫厌倦,使我们对社会失去信心。我们渴望回到最初,回到那虽然偏辟(僻)、贫穷,但处处充满温暖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不再担心食品是否添加了防腐剂,不再担心建筑会不会因为偷工剪(减)料而倒塌,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安祥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个盹,没有任何烦恼。
《想象与现实的距离》(高二6班邓伟琳,46分)结尾部分: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愿我们能把(让)现实走得离想象更近一些,去寻找想象的美好,那么两条平行线也会变成相交线,神笔马良手下的事物亦会成真,陶渊明所想象的世外桃源才会真的存在。
《精神比物质重要》(高二5班林志敏,46分)首尾呼应:
(首)人活着,需要物质,但更需要有精神力量,而且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它是一种信仰,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尾)乐观的心态,将使人心理年龄永远年轻。其实,拥有积极的态度,就会发现那片天很蓝,脚下的水很清。我们要记住,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就能愉快地度过每一天。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幸福不在于物质》(高二5班林文君,47分)结构提纲:
什么是幸福?是拥有一座豪宅,还是一台豪车?或许这些外在的物质能给你带来满足与幸福。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并不在于你所拥有的物质财富,而在于你精神上的财富(而在于你精神上的富足)。
有的人,很富裕但很孤单。(某一富商的事例)当他离金钱、名利越来越近的时候,就是他离家人、朋友越来越远的时候。当他不择手段得到了金钱与名利的时候,就是他失去亲情、友情的时候。就算你所拥有的金钱再多,也挽回不了那最初的快乐与幸福,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你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有的人,很贫穷但很快乐。(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刘盛兰的事例)虽然老人将自己的钱都捐了出去,自己的生活十分贫困(自己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我认为他是快乐的,幸福的。幸福并不在于他对物质的追求或生活过得好不好,幸福对于他来说,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虽然他很贫穷,但他很快乐。
幸福快乐其实很平凡,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做事,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去装饰,一切都是很平凡的。
《穷,但很快乐》(高二5班陈丽璇,46分)结构提纲:
“很穷但很快乐”,这是一位著名作家近日的作品中描绘的一幅画面。画中大人和小孩吃饱了便安祥地晒太阳,别无他想,好不惬意。这幅和谐的画面让人无法相信竟是在一个贫穷的山区里。老实说,这确实让我很羡慕。
古往今来,物质基础贫乏的人数不胜数,但并非所有人都因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杜甫……虽然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他却十分充实。
陶渊明……过着贫穷的隐士生活,但他却很快乐。
刘盛兰……视频中那张淳朴而又满足的脸,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我穷但我很快乐。
如此“穷但快乐”的人如同浩天中的繁星,一颗颗渺小无比,但它们确实发出光芒,哪怕无法照亮大地。
作家的“很穷但很快乐”大概也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一切。贫穷的人只要内心有着执着的理想与梦想,做到“穷则独善其身”,那么他这一生也不枉为人,他这一生便也可以很穷但很快乐了。
2014年深圳一模考试作文阅卷反思及作文讲评材料
根据各作文阅卷小组提供的阅卷小结,结合本人对考生作文的浏览、分析,我对2014年深圳一模考试作文阅卷情况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供各位高三老师参考。
一、阅卷整体情况
1、阅卷量:试卷总数接近30000份,加上二评、三评以及四评,实际阅卷量近70000份。150名阅卷老师,原定人均阅卷量440份。实际结果是,125名老师达到或超过这个数量。其中,阅卷量最多的是南头中学李锦霞老师,达到660份,中午都没有休息;阅卷坚守岗位最好的学校是罗湖外国语学校,人均阅卷任务超过550份,其次是平冈中学,全员超量完成既定任务,且70%的老师阅卷量在550份以上。没有按规定要求完成任务的有35位老师。
2、阅卷质:阅卷前就下发了作文试题分析和评分标准,而且比较具体,还预先准备了一组“样卷”,老师们对评分标准把握得较好。从抽查的300余份试卷看,没有发现较严重的误评试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分区间相对集中于37―44分之间,标准掌握得过严,比较多的优秀作文被雪藏。个别阅卷老师阅卷速度过快,偏重于作文的“外形”,一些有较好的语言形式,却没有思想含金量的作文也侥幸得了高分。
3、平均分:39.66分。
4、高分层:54分以上偏少。
三、一模作文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
(一)审题立意不够精准,不够深刻
虽然两道试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审题立意上有深度、有新意的作文并不多。相当数量的作文立意肤浅。第一道题,只要理解到位,写作素材应该很丰富,几乎所有的名人、伟人,都可以说是“活得像一支队伍”,他们应该都有“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的经历,可以写得十分精彩,如例文1、例文3、例文6。但相当多的作文只是简单地把“不气馁M有召唤M爱自由”排列成三段文字,其思想认识水平难以达到一类卷标准。(这类问题老师们可以参照例文20进行讲评。)
第二道作文题,内容上与2011年深一模“黄东邪钟情于桃花岛”的材料十分相似。从我抽查的学生作文情况看,赞美作者“抒情”的文章要稍多一些,立意大多侧重于写这种生活对净化人心灵的作用,理想化的程度更多一些。如例文2、例文4、例文5、例7、例8等。其实,相对而言,如果是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有说服力,更深刻。如“清新时代贫穷走下神位”、“不穷才快乐”、“不对等的抒情” 等。大部分学生不敢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可能与我们平时作文训练过多强调“求稳”有关,也暴露出考生思维方式、方法还有局限。
(二)分析说理阙如
从抽查的学生作文来看,“理不够,例来凑”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老师们点评的考场作文来看,即便是得分相对较高的作文,也存在这类问题。如,例文9、例文10、例文11、例文15、例文16、例文18、例文19等。很多议论文,只满足于事例的堆砌,而分析说理明显不足,以致“讲理”的议论文少之又少。
以我本人抽查的议论文来看,大多数是“观点+材料+标签式结论”,而鲜有深刻的剖析和精辟的说理。不少议论文,结构松散,缺少逻辑谨严的脉络句。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议论文如何真正“讲理”,而不是貌似“讲理”,应作文高考前训练的重点。高三老师要加大审题训练、思维训练的力度,引导学生从人生、人性、社会、文化、哲理、审美等多层面去解读试题,力求有独到而深刻的发现。
(三)华而不实,文面欠佳
有一部分议论文,开头、结尾与题目(材料)有一定关联,中间几段文笔十分精彩的段落,大部分内容与题目(材料)无关,或者胡乱与题目(材料)勾连,变成填充式的‘“馅饼作文”,也有部分阅卷老师被这些考生“貌似说了理”的作文蒙蔽,给分明显偏高。一些考生片面追求辞藻,缺少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不能自圆其说,空洞无力。
近四分之一的考生作文文面欠佳。其一,书写不规范,字写得歪歪扭扭,标点不占格;其二,对作文疏漏处的修改没有体现出高中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胡圈乱改;其三,标题不写居中的位置,个别考生甚至不写题目。
(四)文体选择一边倒。
我抽查300余篇文章,全是议论文,没有看到用记叙文等文体写的文章,这一点也应引起高三老师的关注。其实,一些优秀的记叙文,在高考中也能获得高分,而且得高分的几率更大。
四、作文从“思想肤浅”走向“思想深刻”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生学会追问,训练审题
其一,叩问试题。1、为什么命卷人为什么会命这道题?这道题与现实生活,与我们学生有何关联?2、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如何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我倾向于哪一种?哪一种我掌握的材料多,有话可说,可以扬已所长?其二、叩问中心论点。我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与我中心论点相近、相反的观点是什么?有没有可取之处?如果没有,错在何处?其三、叩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坚持这个中心论点?(因果推理)为什么与我相反的观点不对?(假设推理)其四、叩问“怎么做”。一般人怎么做?对还是错?古今中外的智者怎么做?(正反对比)(辨源流,观前后,顾左右,识彼此,比异同。)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学生该怎么做?还可以追问: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集体乃至国家民族该怎么做?其五、叩问“如果不这样后果如何”――反向思考。
(二)教学生巧妙运思,力求思想贯通
其一,打造“立骨句”,力求言之有物。所谓“立骨句”,即能体现作者思想走向或中心论点的一组句子,“立骨句”乃文章灵魂所系,彰显作者的认识、见识、胆识、才识。下面结合一篇文章来具体分析“立骨句”的在贯通思想方面的表达效果。
其二,设计“思想流程”,力求言之有序。(1)段落转换讲究章法。如,段落之间转换,一般要教给学生七种方式。其一、由此及彼。其二、由正(反)及反(正)。其三、由浅入深。其四、由近(远)及远(近)。其五、由具体(抽象)到抽象(具体)。其六、由特殊到一般。其七、由一面到两面(补笔、辩证思维)。(2)思维方式合理遣用。目的不同,思维的切入角度不同。需要从概念入手的题目,一般在阐释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需要从情景入手的题目,一般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需要从对比入手的题目,一般在利弊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需要从问题入手的题目,一般在探求解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需要从结论入手的题目,一般在依理求证的基础上印证结论。结构不同,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如递进式结构,可采用“类因法果”式思维流程。对照式结构,可采用“纵横”式思维流程。需要辩论的问题,需要“两分式结构”,可以“辩证思维”。
其三,设置行文“节点”,力求文脉清晰。一篇作文的成功常体现在行文中某个关节点上。反之亦然。作文的节点是材料的拓展点、思维的创新点、主题的升华点、文采的展示点。“节点”训练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⑴广泛阅读,积累常见的“节点”语言。如:“由此我想”“我心中的”“更主要的问题是”“在我看来”“其实”“可见”“遗憾的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也是”等等。⑵细细品味,体会“节点”的运用效果,经常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训练。⑶强化积累,拓展“节点”的空间。如,高考作文强调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如果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将社会现实进行概括,记录于册,铭记于心,恰当使用,形成“节点”思维“语意群”。
(三)教学生文趣理趣并茂,力求思想深刻。
其一,学会引理说理。(1)引导学生读点哲学类、时事评论类文章,站得高一点。(2)积累思想,学会站在文化、哲学、生活常识等等角度解读社会现象。
其二,学会以“文”显理。打磨语言,其实是在打磨思想,因为语言的准确其实是思考准确、事理明晰、观点清晰的反映。以议论文为例,因思想表达的需要,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几种:议论文观点要明确,则少不了“立骨句”;议论文观点表达强调“一以贯之,理直气壮”,则少不了文脉句、问句、诠释句;议论文注重观点的正确性,故多用引用句、四字句、反复句、排比句、对比句;议论文注重观点的思辨性,故关联词多;议论文注重观点的针对性,故提及我、现实生活的材料多;议论文注重说理的趣味性,故讲求用例新颖,比喻说理;议论文要分要析,故常分类别,做对比;议论文注重说理的缜密性,故多用限定词。可经常性进行作文升格训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贯通文脉,准确表达思想。
(四)教学生彰显个性、独抒己见。
打动阅卷老师的关键是――自主。所谓“自主”,就是写“自己”。其一,写“自己”的生活。其二,扬“自己”的特长。其三,抒“自己”的“拙见”。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乐飞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