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鼎文,金文是什么。谁帮我看看这些些文字是什么,重金悬赏!谢谢

钟鼎文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钟鼎文[zhōng dǐng wén]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也称“金文”,即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以别后世的。现已发现带铭文的铜器4000多件,金文单字3500个左右。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祭典、征伐、赐命、契约等,涉及到礼仪、制度、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商代的金文是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才出现的,其字体和相近。较早的铭文只有很少的几个字,大都是古代氏族的族徽、人名等,如妇好之类。商代末年始有较长的铭文,最长有三四十字的,内容大体是因受赏而为父辈做器的。如安阳后岗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铭文30字,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者。西周早期出现长篇铭文,如成王时代的《令彝》有187字,康王时代的《大盂鼎》有291字。西周初年的是因袭商代的字体,比较凝重。西周中期族氏铭文已罕见,长篇铭文更多,内容多格式化。铭文字体书写趋于疏散。西周晚期铭文多长篇,如《毛公鼎》有497字,是现存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春秋战国时期铜器铭文,一般都很简短。字体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其内容长篇记事铭文较少,一般以记载督造者、铸工、器名以及使用地点为主。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编钟计有铭文约2800余字,是战国早期金文的一次重大发现,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古代乐律学者作。青铜器铭文是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发展的珍贵资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殷周青铜器铭文)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殷周青铜器铭文???? 收藏 查看&金文(殷周青铜器铭文)[jīn wén]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也叫钟鼎文。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就已进入,铜的冶炼和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早期,下至,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又&&&&名钟鼎文已识别2420字
金文[1]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 春秋、铜器上铭文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金文 (前221年~219年)。
纵然以前已有,金文之始,实在(今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及至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自平王东迁以降,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自是不见于史。殷周金文被铸在的内侧,但是怎样在铸模上上仍然未能确定。根据在工场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所推断,的制造方法如下:
1、利用做一个与大小相若的土胚()。另外再用包裹着,待干透后切开外层的粘土,作为。
2、将削去外层,作为,在刻上图案。组合起外模和,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待注入铜液。
3、将已溶化的注入,将模冷却打破,取出。在上加上文字图案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商周金文[2]由于在青铜器内侧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内模上的文字应该是凸出来的。加上这些凸出来文字的技法,有各种不同的假设:
1、将溶成泥状的粘土,逐渐贴上。此为清朝金石学权威阮元提出的假设,但没有实证实验。
2、在内模贴上薄,再削去多余部份。这是民国以前被提出的假设。中必然会在内模上造成,而上亦必然有之,然实际上并没有。
3、先在或上刻上,用粘土填满后,再将粘土移印至上。经实验证明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没有发现相关的,因此仍只可当作。金文与十分相似。金文早在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与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大字典》[3]铜器上的,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这些文字,在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铭文最长者。《》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铭、《》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最早的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分为西周及──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堪称太平盛世,故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於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正因为如此,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文化落后的文字反而却成为汉字的正统(即使不考虑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的事实,也可以认为,在汉字发展史上,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时代的文字可以大别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战国,六国系乃指战国时的东方各国)一般文字学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後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後,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其以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毛公鼎相较于甲骨文研究而言,我国金文研究的历史更长。据《说文解字·序》、《汉书·武帝纪》和《汉书·郊祀志》、《后汉书·明帝纪》等传世文献记载,早在秦汉之世,已有青铜器陆续出土。自那时起,人们对青铜器及其上铭文的关注也拉开了序幕。但研究者大多认为汉至唐这一时期所出青铜器多被视为祥瑞之物,且缺乏专门著作,并因此忽略了这一时期人们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4]
自清代学者阮元提出“自汉至唐,罕见古器,偶得古鼎,或至改元,称神瑞,书之史册”以来,学者多从其说,言金文研究必从宋始。然而,考之典籍所载,此说恐非全部事实。[4]
自汉到唐末的1000多年时间内,陆续被发现的青铜器见于史书记载者,确实数量有限。据晚清学者方濬益所举,汉至唐间史书记载古器之事者有20多次。其中,所涉青铜器的具体数目已不可考。不过,笔者据史书记载的大致情形推测,其绝对数量或应在50件以上。这些青铜器有被视为祥瑞之物而荐宗庙,甚或因之改元、因之立祀者,如《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时曾“得鼎汾水上”,由此更年号为元鼎。《汉书·郊祀志》亦载,“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事。”但是,最后因“此鼎细小,又有款识”而“不宜荐见于宗庙”。可见,并非所有青铜器都被视为神瑞而获荐宗庙,汉时已然。事实上,自汉至唐青铜器已被视为玩好,进入了私人收藏领域,此风并非自宋才有。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就藏有古铜器。如今,在发掘的汉墓中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现过商代的青铜器物,也证明了早在当时,青铜器已经成为私人收藏的重要器物。汉之后亦然。如《南史·宋武帝纪》载,元熙二年“竟陵郡江滨自开,出古铜礼器十余枚……于是归诸瑞物,藏于相府”。[4]
汉至唐1000多年间虽未留下青铜器的器物图和铭文,整体上看以金文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氛围亦极其淡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此期间对金文做过大致正确释读者不乏其人。比较突出的如前文所述《汉书·郊祀志》记汉时“美阳得鼎”之事,当时好古文字者张敞对此鼎(即尸臣鼎)进行了大致准确的释读。他据该鼎所出之地而断定其为周器,并据铭文指出此鼎是周王为褒赐大臣,大臣的子孙铭刻其祖先之功而作,并将其藏于宫庙。他的断代方法和铭文释读基本是正确的,并对后世学者的研究产生影响,事实上已进入了金文的研究范畴。另外,在金文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且有典籍可考者,除汉代张敞外,还有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南北朝时期的刘显、刘杳和刘之遴、江淹,以及唐代的封演和陆广微等。尽管对他们具体释读方法未有详载,但其释读结果的正确,也反映了其研究方法应包含不少合理的因素。在五代梁朝时期,曾盛行收藏和考证古器之风。《梁书·刘杳传》曾记刘杳考证郑玄所谓象尊之事,结果虽不准确,但证明了当时考证之风已然兴起。梁时已经有对古器物的辑录,如江淹的《铜剑赞》等,其中所论与史实相合者亦较多。可见这时金石之学至少已处于萌芽状态。[4]
汉唐间的金文研究尽管是零星进行的,带有一定偶然性,尤其无专著问世,但这些零星研究及其贡献在学术史上不应该被忽略。宋代金石之学大兴,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正是汉唐间青铜器的陆续发现和被收藏,以及部分研究者释读、考证金文的尝试和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为北宋初期金文研究最终正式形成专门学问作了学术上的积累和铺垫,是长期积淀而致的必然创获。[4]
吴式芬把商周编成《》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早。金文下限断在,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和薛尚功《钟鼎篆韵》。清代由于《》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 不断出现专家 ,如吴大?《 字说》、《说文古籀补》,《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等,皆有创见, 突过前人 。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淮南子说山训一则》窦中亮作品金文,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1]
周灭以后,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
洪运凯金文《登岳阳楼》
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金文是什么时候发现的_百度知道
金文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 不断出现专家 ,如吴大《 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名原》等,皆有创见,
突过前人 。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2、 金文,女,1935年生,浙江省温州市人。1953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59年毕业留校,1965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任教。年脱产在成都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一年。1993年晋升教授。年先后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6年开始协助指导中西医结合内科硕士生的工作,1991年任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硕土生导师。1989年起,兼任成都市生物化学学会理事。
他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中医、针灸、骨伤、五官、中药、中药药理等专业主讲《生物化学》课程,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发表或会议交流的教学法方面的论文4篇,如“如何上好一堂课”(《成都中医学院教学资料选编》,1981)。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生物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1995)。1992年为研究生编写了《临床生物化学》教材,并首次为研究生开设该课程。
年,主要从事针麻原理的研究,主要论文有:“经结感传与气血关系的探讨”(《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电针与留针对家兔镇痛作用的观察”(《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等8篇。科研项目有:“脑力苏片研制”并发表相关论文4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分子物质的与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中医和临床撰写了多篇论文,译文“疫苗基因”等4篇,还有医疗管理方面的译文.
其他类似问题
金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商周时期,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 ),又叫钟鼎文,是研究( )历史的珍贵资料_百度知道
商周时期,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 ),又叫钟鼎文,是研究( )历史的珍贵资料
提问者采纳
商周时期,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提问者评价
O(∩_∩)O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金文文献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金文文献
、、、时代 (即约公元前16世纪~前221年)以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等。铸有文字的青铜器种类很多,主要有烹饪器(如鼎、 鬲、 甗)、盛食器 (如簋、 簠、?)、酒器 (如尊、彝、 卣、壶、觚、斝、爵)、水器(如盘、盂、 匜)、乐器(如钟、镈)、兵器 (如戈、矛、戟、剑)、度量衡器 (如升、斗、权)等。除兵器和度量衡器外,有铭文的青铜器多用于祭祀、燕飨等礼仪。&金文&起初指成篇的铜器铭文,后又转为铭文字体的总称。从文献角度宜称为青铜器铭文或金文文献。参考书目《殷周金文集成》出版书籍《考古》、《文物》
铭文的字数多寡及其内容,因器物的不同作用和时代风尚的变化而异。大体上说,商代青铜礼器自盘庚以后开始出现铭文,文字简短,最短的仅一字。内容多为器主族名、作器者名和受祭者名。商代武乙以后,开始出现十几字乃至几十字的较长铭文,在说明作器原因时带有记事之辞,其内容多与祭祀、赏赐等有关(见)。西周时铜器铭文较长,百字以上的已有不少。已知铭文最长的是西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铭》,计497字。西周铭文的内容多数在于说明器主为受祭者作器的时间和原因,并告示后裔珍用。铭文常在说明作器原因时叙述祖先功勋、天子的赏赐册命、贵族的诰命盟誓、宗庙祭祀等事,而以对祖先或君主的歌功颂德为常。春秋时代的铭文以夸耀祖先为荣而不再尊崇周王室。一些青铜器上还铸刻有法律、赐命方面的内容。战国时代的器铭渐趋简短,通常是作器坊名、地区名或监制、冶铸者的职官名。度量衡器多标明容量、重量或监制工官工匠名。但也有内容丰富,篇幅很大的铭文。例如战国中山王?十四年铁足铜鼎,计469字,仅次于《毛公鼎》。青铜器铭文内容广泛,涉及邦国地理、贵族世系、外交盟誓、战争征伐、经济财货、 刑法狱讼、 职官爵禄、宗教祭祀、度量乐律、月相历法及许多重大史实,有的可印证、补充传世文献的记录,有的则为传世文献所未记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商代盘庚至秦代统一中国,这段历史是汉字从奠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代,金文文献作为这个时期语言文字的最重要的载体,对研究汉语言文字及文献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也是最可靠、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金文文献在春秋时代已被引用。在汉代,金文被作为古文字资料而受到学者注意。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北宋时,开始出现著录青铜器图谱及其铭文的著作。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吕大临的《考古图》(1092)、王黼的 《宣和博古图》(1123)、 王俅的《啸堂集古录》(成书年代不详)、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1144)等。后两种只录铭文未录图像。到清代,出现了较大型的青铜器图录。比较重要的有梁诗正等奉敕编纂的《西清古鉴》40卷(1755),著录清宫所藏商周至唐代的铜器1529件。其后有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10卷(1804)、吴荣光的《 筠清馆金文》5卷(1842)、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3卷共9册(1895)、吴大澄的《愙斋集古录》26卷(1917)等,都是收录较丰的金文文献集,其中后两种均收录千件以上,除旧传金文以外,当时新出的铜器大半收录书中。20世纪初,随着青铜器出土增多,著录金文文献的书刊多达一二百种,总计收有六七千件青铜器,其间在收集金文拓片和汇编资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推文物收藏家罗振玉、罗福颐父子。30年代初罗振玉命其子福颐将所藏金文未见于诸家著录者编为《贞松堂集古遗文》凡3编(包括《补遗》及《续编》,计22卷)。其后罗氏父子又将所有旧藏及新增的金文拓片汇编成《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收录金文拓片4831件,是30年代集大成的金文集,该书资料丰富,印刷精美,但无器物图像、铭文释文和著录说明,应参考罗氏另编的《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郼草堂吉金图》(1917)和《贞松堂吉金图》(1935)等。1934年郭沫若精选金文 320余器编成《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1935),所录西周铜器据器物本身并参以字体、形制、花纹等推定其时代,按王朝为序,东周铜器按铭文所反映的国别分为30余国,各国铭文仍按时代为序。该书开创了科学的金文文献断代法和编纂法,影响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陕西、河南及其他各省发掘出大量有铭文的青铜器,图像及铭文多刊于《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刊物上。其中出土最多的是陕西、河南二省。1979年以来,这两省的考古研究所、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博物馆成立编辑组陆续编成《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计划编6册,1990年底已出4册)和《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计划编3册,1990年底已出1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出版的徐中舒主编的《殷周金文集录》,汇集了年底国内书刊上新著录的青铜器铭文973 件,但不录图像,而且全用摹本,属于通俗性的金文集。继罗振玉父子所编的《三代吉金文存》之后,新编的金文文献的集大成著作,在80年代主要有以下3种。严一萍编的《金文总集》收7996器,邱德修编的《商周金文集成》收8974器,这两种在1983年由中国台湾出版,但由于成书仓促,收录并不完全,也不录图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编辑成新的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华书局出版,计划出17册,截至1991年3月已经出版了10册。该书广泛收录了国内外各博物馆、图书馆、其他机构以及私人所收藏的青铜器铭拓片及其图像,收器总计超过1万器。凡原先用摹本、缩小本发表的铭文,都尽量改用原大拓本;凡成组铜器著录混乱者,也重新加以调整归类。全书分为&铭文集&、&图像集&、&释文和索引&三大部分。铭文部分逐一说明所收器铭的字数、时代、著录、出土、流传、现藏、资料来源等内容。《殷周金文集成》是迄今最完备、最科学的金文文献集大成著作。夏鼐:殷周金文集成·前言,《殷周金文集成》第1册,中华书局,北京,1984。  吴镇烽: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概述,《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第1册,文物出版社,北京,197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文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