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堆落叶满空山 夜寂声不闻

当前位置: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①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①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①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小题1:请简析首联第一句中“冷”字的好处。(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①冷,寒冷之意。(1 分)②此字双关。“冷”字既写出了郡斋气候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冷。(2 分)③ “冷”字字少意丰,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写思念山中客蓄势。(2 分)小题2:(1)对友人的真挚怀念之情,又落寞惆怅之情。(2 分)诗人“念”山中之客,想友人山中生活情景,“持酒”“远慰”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2 分)“满空山”“何处寻”表现出寻找有人而不能的落寞惆怅之情。小题1:试题分析:“今朝郡斋冷”是说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冷”字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出了郡斋气候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冷,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正是因为自己的寂寞,因为“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可见友情之炽热,所以为下文思念山中道士做铺垫。点评:本题是典型的炼字题。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小题2:试题分析:“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因为“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可见友情之炽热,这淡淡的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浓浓的情意。由天气冷,而想到道士,进而想到他们清苦的生活。“欲持一飘酒,远慰风雨夕。”写诗人借酒送暖的心迹: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飘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诗末二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前句写秋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后句写秋思:故人在山间飘零,哪里能寻到他的踪影,自己只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表现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怀念之情。点评: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要大得多,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①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①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5150288044306580118920145179274716落叶满空山(评小河《傻瓜的情歌》)
《90年代》mv:
《黑夜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跑回来》和《寻人启事》可在百度听到
落叶满空山
《外滩画报》专栏
罗永浩说有一回做梦,梦见小河终于又唱民谣了,于是哭醒了。罗胖和我一样,曾经买过十张以上《飞得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背上》送朋友。时隔十年小河终于推出了第二张个人民谣专辑——《傻瓜的情歌》,但是这次我们就不打算买来送朋友了。配上画册、播放器和耳机,另附三首MTV,这张新奇的多媒体专辑售价高达488元。
动听之极的一张唱片。水在瓶云在天,不刻意不折腾,嗯,不实验。将小河的民谣硬说成是“实验民谣”恐怕是误会,小河的现场确实河水井水相犯,唱民谣时喜欢搞怪,但与其说那是什么实验还不如说是现场娱乐,调戏观众和自己,而玩实验时,当不少像罗永浩可爱多那样的保守乐迷打算掩耳而逃的时候,他又会忽然唱首民谣或流行老歌把他们拉回来。国内民谣中,小河堪称最为灵动自由的一极,但实验是实验,民谣是民谣,民谣好听足矣,傻瓜的情歌无须实验,正如泡妞不必排练,在小河里你可能摸到鱼,以及童年的小鸡鸡,但是确实没有核潜艇。
12首歌就像画册里小河画的12片树叶一样简单,美好。
假如说两年前的双CD专辑《身份的表演》过度承载了实验的野心,那么这一次他想证明的或许仅仅是老掉牙的爱情。小河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的音乐动机总是说来就来,说不来也来,火花四溅,简直是一个动机批发商(艺术空间The
Shop就曾将小河的一个音乐动机拿去卖)。但是《身份的表演》并没有达到小河应有的高度,吉他和人声的实验稍嫌光有动机却没有把动机充分展开。《身份的表演》像个未完成甚至胎死腹中的“胚胎实验”,而《傻瓜的情歌》从嫩芽到叶子,它的青葱恰恰是最动人的。别苛求它不够精致不够丰富,本来这一次他就无需较劲,小河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老妖精,成功地让自己回到一种稚拙甚至残缺的状态——或者说就是爱情中的傻瓜状态——就像是一座黑森林释放出一只鸟儿。
《傻瓜的情歌》玩了一手新鲜的民谣演奏制作方式。用一把古典吉他来弹民谣,不只在音色上,在弹奏方式也借鉴了古典吉他的技法(比如《月儿曲》就是一首古典吉他曲),其他则全部交给了电脑、软件以及midi键盘。近些年小河作为一个牛逼制作人,早就从制作周云蓬的两张专辑中积累了玩软件和midi的丰富经验。在周云蓬的《牛羊下山》中,小河还从网上购买一些真的器乐演奏,这回就只有一把古典吉他是真的,以及《90年代》中的键盘——还记得美好药店首张专辑中,小河曾弹奏过两曲钢琴吗?他的键琴感觉相当不俗——《90年代》录音比现场好就好在多了这段凝重的键盘。
采样,以及吉他和人声的调变叠加,这都是小河的拿手好戏,氛围的铺排则让整张唱片弥漫着电影感(顺便说一句,小河在电影配乐方面的杰出天分还远未被迟钝的国内电影界发现)。而在音乐上最令我惊喜的,是《咯咕鸟》中各种信手拈来的声效,线条和氛围呼之欲出,空山鸟语,万籁俱灵。像这样的无词谣曲,和十年前那首妙不可言的《郭龙所指的那首日本歌》(其实未必是什么日本民歌,而是小河借机发挥)一样,才是“最小河”的,它的味道不属于中国传统民歌,可也别无具体根源,自由的童话属于一只无枝可栖的傻鸟。
《寻人启事》似乎更应该放进美好药店的专辑,它从情歌的后花园悄然打开通往地狱的窄门。就像美好药店的《老刘》取材于北京晚报关于一位老人跳楼自杀的新闻,《寻人启事》取材于中国寻人网,完全实录的失踪者信息。与其说这是什么民谣的社会道德感,还不如说是小河一贯的对畸零人生的“重口味”:疯子、自杀者、失踪者……童年的秋千随着这首歌末尾那三声凄厉的“老太婆”突然荡进深渊,小河的神经像弹弓一样狠狠拉长,惊惧的鸟儿,纷乱的羽毛。
几年前美好药店第二张弥漫着浓烈的90年代气息,小河这次又把一首漫长的情歌命名为《90年代》。他并不知道崔健有一首不那么成功的歌也叫《90年代》。哪怕是“无能的力量”,崔健竭力要表达的也是某种胶着和焦灼的时代感,然而这种“你我同在90年代”的集体意识却表达得苍白,毕竟他更属于80年代。而小河的所谓90年代情结究竟是什么?
是傻瓜的浪漫。实验与民谣的鸿沟对小河来说像跳绳(也可以说“跳神”)一般轻巧,从晦涩到澄澈只是一层纸:取缔形容词,充满了月儿风儿船儿这样简单到近乎童谣的词儿(这让我想到左小祖咒,在《姑娘,我偷到神的钱包》这样晦涩的超现实主义诗篇中,也会唱出“姑娘啊,我亲爱的花朵”这样白痴的比喻),也充满了阿呆的呓语和阿瓜的鸟语。
是上瘾的悲剧感。正如《不会说话的爱情》假如没有最后那句“从此仇深似海”会大为减色,《90年代》也唱出了爱情的虚妄迷惘。这首歌不可能像《不会说话的爱情》那么脍炙人口——或许很少有人有耐心听长达11分钟如此平缓的情歌——更不可能传唱,但这是又一首情歌杰作。“我们坐在漆黑的河边抽烟,车灯滑过照亮指间的烟雾……”与其说这是在抒发90年代,还不如说是对青春的告别。
是边走边唱。但不是每一个80后90后文青嘴里巧克力一般香浓润滑的“在路上”。90年代那会儿,小河周云蓬之流是四处流窜卖唱,而不是如今的全国巡演,更不是怀揣凯鲁亚克去大理。与电脑新世代相比,90年代更倾向于青草和大地,更倾向于野孩子的《眼望着北方》和小河的《德波流浪曲》。
黑夜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跑回来。小河说这首歌的歌词是他做梦梦出来的,“我将成为一个将军,当每颗子弹都穿透那靶心”。小河在正定38军待过5年,早他几年我在同一个部队也待过一个月,我们都当过哨兵,在星空下守护将军的梦魇,掩护逃兵的逃亡。
而幸福就是从梦中哭醒,笑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料峭春风,我和泓,团相约去颐和园散步。
初春的颐和园,有些寂寥,我们沿着昆明湖畔缓缓前行。团问:“你们知道王某某吧?”见我和泓一团雾水,团惊讶地说:“重庆的,那个唱红歌的薄某某一拨的,这可是大事啊。”
&&团开始给我们扫盲,讲起了近日发生的那件大事。
大事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曾经有多少我们认为了不得的大事,如今都灰飞烟灭,谁还会记得呢?
&&我们开始历数曾经认为的大事。我那时特爱看《射雕英雄传》,里面由翁美玲扮演的黄蓉,聪明伶俐机智可爱快意恩仇,我甚是喜爱,和同学们收集了很多翁美玲的贴画。
&突然间,事业如日中天,年轻美貌的翁美玲自杀了,年仅26岁。那对我们几个小粉丝来讲,是多么天大的事情啊。我们抱着贴画,哽咽难受,怎么也想不明白,她为啥就这样决绝地杀了自己?
&&想不明白,就不想啦。我们迅速回到吃喝玩乐的好日子里了。
戴安娜嫁给查尔斯王子时,着实让我们这些小家碧玉的小妞们艳羡不已。艳羡的口水还没有咽下呢,就传来了戴安娜车祸身亡的消息。
不需要流泪了,艳羡的口水已经没有了。
大街小巷,艾敬唱着:“1997,快些到吧。”我们都热烈地盼望着1997,盼望着香港回归。我们几个伙伴密密谋划,收复香港,我们一定要去香港走一走。
这些都曾经是我们的大事,可如今,谁会记得翁美玲?戴安娜?艾敬?
生的,死的,都那么无关紧要。
汶川地震,是大事吧?谁敢说不是大事呢,死了那么那么多的人。
日的温州动车事故,是大事吧?举国沸腾,当然是大事。
这些大事,时至今日,谁又会谈起,谁又会记得呢?
老子说,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作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作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
那些令我们唏嘘感慨羡慕愤怒沮丧绝望的一件件一堆堆的大事,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里,匆匆地来去,没有痕迹。
如同人们兴趣盎然地讨论着哪个明星今天戴了什么帽子?哪个明星又整成了僵尸脸?
一切,迅速又无情地被忘却着。
初春的昆明湖畔,小草青青峥嵘,尚未返青的柳枝开始摇曳,片片数不胜数的落叶守在树的四周,红的,黄的,枯的,残的,这些落叶静静地融入大地,等着下次生命的轮回。
这样的轮回,微不足道,一年年,周而复始,我们看的漠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些落叶,也曾经鲜活地来过吗?
7月24日,大暑。我,泓,团,依旧漫步在昆明湖畔。
又说起大事。
7月21日的京城暴雨。预报非常到位,预警非常到位,预案非常到位,死亡37人,没有名单,我们不知道他们都是谁?
去年,京城大雨,死亡2人。
北京地铁动物园站,电梯逆转,13岁的吴世博死;河南省严重超载的双层卧铺客车,
41人死;还有,校车事故,等等诸多大事。
仅是一年的光景,谁记得?除了死者亲人爱人记得念着他们,痛着他们,谁还记得念得他们呢?
这个时代,大事太多,我们浸淫在歌舞升平和谐盛世里,都变成了一只只温水煮的青蛙。
自己的疼都忘却了,哪里还会记得他们?记得那些曾经的大事?
后记:日7:00,《朝闻天下》:
1:北京7月21日特大暴雨死亡77人,公布61名死者名单(姓名,性别,年龄,户籍,身份证号码及死亡地点,原因);
2:薄谷开来、张晓军涉嫌故意杀人一案,近日已由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北京电视台播放《直击抗洪救灾第一线大型直播》,风雨同舟,众志成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事皆前定。谁弱&&&
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
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
& 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是我至爱。虽过千年时光,读起来依然理解不难,将任运的人生道理全讲明白了。做一个中国人真好,古人该讲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讲清楚了,不要再琢磨了,行动吧,也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王世德《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所言:“苏轼诗词常有空灵妙境。显然与佛老虚无观念、物我俱忘、天人合一思想不无关系。在这里.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表现在:执著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而不热衷于进退.呈现出荡涤去鄙吝俗气的旷达而空灵的妙境。…佛教用语‘悬崖撒手’意谓面临绝境幡然醒悟。在苏词中就是一种出人意外的转折和感悟,常以超脱的达观消解去感伤悲哀和难解的人世矛盾。”
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禅悟还得靠学人自己,禅是不可传授的,它纯属个体的行为.禅悟的境界也人人各别、最具个性特征。在禅宗自心说等思想的启发下,苏轼词中抒写自我的倾向日趋鲜明:
蝶恋花述怀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
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虞美人述怀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
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行香子寓意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成都卜肆,寂
寞君平。郑子真、岩各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
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
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 &
琴.一壶酒.一溪云。
词题之“述怀”、“寓意”颇为引入瞩目。如果说这些词的小标题或有后人追加之嫌,而我们所熟悉的《定风波·奠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词序则无可置疑地表明苏轼词创造的主体化走向,而这几首词的小标题不管是苏轼或者是后人所加,都同样说明苏轼已经非常自觉地在词中抒写自我了。
一些词中的梦并非足写做梦,而是把梦作为一种喻体,来比喻“世事”的无常,但这“世事”也基本局限于“恋情”一事,如这首
《踏莎行》:
雪尽寒轻,月斜烟重。清欢犹记前时共。迎风朱户背&
灯开,拂檐花影侵帘动。&&&
绣枕双鸳,香苞翠风。从来往& &
事都如梦。伤心最是醉归时,眼前少个人人送。
&“从来往事都如梦”,单看似乎是很深广的感叹,但联系整首词,其指向之单一便显而易见。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苏轼之梦幻感更彻底、更深重,更具思想深度与哲理内涵,也更发人深省、启人觉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凤叶已呜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南乡子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方渐消风力软,飕&&&
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
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 &
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艰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具体来看,苏轼笔下的梦大多不是具体的生理之梦,而是一种比喻.而且他说的是整个的人生——“世事一场大梦”、“万事到头都是梦”、“笑劳生一梦”,自己已经度过的时光——“十五年间真梦里”,这就使得他的梦幻之喻具有一种深度、广度与力度,绝非泛泛之论,而与深刻的人生体验相连。苏轼梦幻之喻既是吸取《庄子·齐物论》中“蝴蝶之梦”影响的结果,卫更多地加入佛禅因素。
为了说明“所有相”的虚幻不实.佛禅做出了很多比喻,如《维摩经》:“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相生。”禅师语录中。梦幻之喻更是随处可见。如牛头法融禅师之“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赵州从谂禅师之“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可以说,佛禅的梦幻之喻与苏轼的更为相似.均是从整体上否定现实的虚幻不实。
《木兰花令》之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二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 &用电光来比喻人生虚幻。
《点绛唇》之“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
有年年雁”,
用空花来比喻世事无常。另外.在其诗文中,还有“泡影”、“浮云聚沤”、“露电”等佛禅式比喻,如《六观堂老人草
&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
&可见苏轼的人生空幻感的确较多地受到了佛禅的影响。可以说,只有到了苏轼手中,词中才第一次出现了这么深广、这么沉重的人生感悟,给人的心灵撞击也绝非之前的恋情之梦可比。
苏轼承认人生的虚幻不实.目的不是为了否定现实人生,而是为了追求达观,这在他的文章中有很清楚地表露:
&洞庭春色赋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 &
其何限。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
世事悠悠,浮云聚沤…--眇万事于一瞬,孰能兼忘而独游?爰有达人。泛观天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觞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
我观此幻身,已作露电观……若见冠非冠,即知我非我。五浊烦恼中.清净常欢喜。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当他悟得世事如“泡幻”、“浮云聚沤”之后,不是否定现世人生,走向避世,而是要做个“达人”,拥有“达观”之心,从而“寄逸想于人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筋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清净常欢喜”,
心态平静超然地面对人生世事;其次,由于认识到了“富贵功名一幻耳”,所以放弃了对功名富贵的执著,心头的重负解除了,人一下子变得自信、轻松起来,这时词人登台远望,不是捶胸顿足、拍栏长叹,而是那样的胸怀畅然:“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平日里随便走走,便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适意,眼前的一切也显得异常平静、和谐: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星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满庭芳》是苏轼表现这方面心态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事皆前定。谁弱&&&
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
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
& 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词中表现的即是词人放弃了功名利禄之后的轻松愉快心情。明代钱允治《类选笺释草堂诗余》卷三记载:“诗僧号晦庵者.亦有一词名《满江红》云:
&‘扰扰劳生,待足何时是足。接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防世事多翻覆。枉教人、白了少年头.空碌碌。&&&
谁不顾,黄金屋。谁不爱,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使心机闲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又何须、采药访蓬莱.但寡欲。’
&此词亦是达观之见,俗以此曲与坡词作对刊碑刻云。”说明苏词与僧人词主旨的近似,均以勘破生死富贵之达观而警人,而苏词比之僧人词更多出一种潇洒自在、超然自得的意味,艺术上也更为圆熟。在苏轼词中甚至还出现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样充满生活热情的句子。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一个放弃了心理重负、自我折磨而笑对人生世事的人.怎能不积极乐观!
禅思想来说,主要是一念净心(无念、无相、无住)、直下承当(安心)、随缘任运、随处解脱。“一念净心”是苏轼化解人生烦恼的重要法门,这个法门的获得是词人潜心钻研佛禅典籍的结果。
苏轼的文集中曾多次提到“一念清净”的学禅体验:&&&
道子,画圣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者也。观《地狱变相》,不见
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能于此间一念清净,& &
岂无脱理,但恐如路旁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耳。元
丰六年七月十日.齐安临皋亭借观。
予过济南龙山镇,…·屠者卖肉,娼者唱歌,或因以悟。
若一念清静,墙壁瓦砾皆说无上法.而云佛语深妙,菩萨不及,岂非梦中语乎?&
& 乙巳至今二十八年.书经三十二人,逝者几三之二。
梦幻之喻,非虚言也。惟一念归向之善,历劫不坏,在在处处常为善友。元祜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若能一念,了是法门,于刹那埂,转八十藏,无有忘失,一句一偈。东坡居士,说是法已,复还其经。元祜七年四月
二十五日。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一词:
玉筋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比。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
当初本不来。
&“一念还成不自由”与“一念清净”说明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坛经》中“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自由与不自由全在一念之间。“无念”、“无相”、“无住”是惠能吸收佛典理论而提出的重要成佛法门。《坛经》中言:“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乌台狱后,苏轼痛定思痛,他寓居佛寺之中,研读佛教典藉,“盖归诚佛僧,求一洗之”(《黄州安国寺记》),在佛禅思想的浸润下,在对忧患人生的反思中,苏轼形成了坦然面对现实苦难的人生哲学,即随遇而安,超然乐处。
《定风波》心境的表露:
&&&&奠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不管是风雨还是彩虹,不管是泥泞还是平坦,不管是炎热还是寒冷,词人都不会为之左右,改变心情,“清净本心”永远是不变的。要识自本心.就要做到“念念不住”,“一念清净”、“直下承当”的结果便是内心不再有困扰、矛盾、痛苦,而是做到了“心安”.“随缘放旷”,时时处处都能够心情安适、逍遥自在。
“心安”的宁静:浣溪沙
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
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愿为辞社宴春秋。
常羡人问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
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
奘。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两首词都是咏写“心安”精神状态的。正如足适可忘屦,腰适可忘带.心适自然可忘“世事烦恼”。正是学会了“心安”,苏轼才能够处处表现出洒脱开朗、随缘任运的精神风貌。“心安”或“安心”是禅宗用来说明达到禅悟境界的心理状态,达摩为二祖慧可安心的公案众所周知,苏轼也应该非常熟悉。
& 他的诗《书蕉山纶长老壁》说的就是“心安”的道理: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归来被上下,一夜无着处。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
长着长胡子的人本来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胡子问题,每天睡得很随意,突然有一天被问了“睡觉时胡子这么长怎么放”的问题之后,便再也不能安然人睡了,因为他开始思考胡子的放置问题。这也就是被“念”所缚,心有所住,所以不能获得清净本心。从诗中可知,这是苏轼与禅师之间的一次对话,苏轼正是拿这则小故事来说明“心安”禅理的,并且得到了“法师一笑许”,也可见苏轼对禅理确有会心。所以黄宗羲说:“子瞻深悟禅宗.故独超脱。”我们读苏轼的词作,往往为其“超脱”的情怀所感染.这与其对禅宗的深刻领悟有密切关系。
禅悟的第二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九尊者 , 食已璞钵 , 持数珠诵咒而坐 , 下有童子构火具茶 ,
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
& 颂曰 : 饭食已毕 , 璞钵而坐 , 童子著供 , 吹禽发火 。我作佛事 , 渊乎妙哉
,&空山无人 ,
水流花开。&
这是苏东坡《十八大阿罗汉颂》中的两句。《彦周诗话》有过这样的评论: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如东坡《罗汉赞》云:“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八字,还许人再道否?
&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在禅悟上又进了一步,虽然佛尚未寻到,但水流花开,这一生动的直观,已是一个无欲无人的声色之境,从而传达出了对我执、法执有所破除的消息。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 &
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垂乱。&&&
起来携素手.庭
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 &
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虽涉女性世界,极易写得浓艳,但苏轼却出之以清丽淡雅,这主要得力于词人审美情趣的清雅。写女子.脱去脂粉浓艳。尽显冰清玉洁。再村之以疏星朗月的静夜,时光无声流失的细微感触,使整首词透出清丽淡雅的韵味来。所以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说东坡:“间作媚词.却洗尽铅华”。
& 另如《行香子》之“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渡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念奴娇》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均呈现清旷空灵之审美境界。
&对禅宗“无住”精神有所领悟,才使得苏轼形成了“通达无碍”的思维方式,创作出“畅达”风格的作品。正如其《哨遍·为米
折腰》所云:“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这与其文中“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相类,正是一种“无所住心”的精神境界。这种“无住”精神表现在词体风格上.形成了苏轼词作的“畅达”之风,如其《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自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 &
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评之日:“突兀雪山,卷地而来,……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赞美的即是苏词“卷地而来”、“至情流出”、“不假熨贴”的畅达自然之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无疑得益于苏轼“无住”的创作思维方式。
&苏东坡这个人性格直爽,总是嘴给身子惹祸,总是不经意就得罪了当朝权贵。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大老婆答:“文章。”二老婆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围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张炎《词源》卷下评日:“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寂奇,直是压倒古今。”苏轼词的“奇”就在不同寻常,打破传统:其起句“似花还似非花”就非同一般.不是从杨花的形态人手,而是别开生面,引人遐思。以下句句双关.不仅写出之间,也即他所提倡的“神似”。相对于词坛上流行的追求“形似”的咏物词来说,无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其次,张炎这里用禅语“机锋”来说,透露出苏轼受到禅宗机锋公案影响的信息。绪论中已经提到,“机锋”是禅家话头,指的是禅师之间斗智斗能的行为。
佛禅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轼的人生旨趣与生活态度,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了苏词的境界与风格。元佑五年,苏轼应诗僧清顺之请赋《减字木兰花》词: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首二句写幻,词人化静为动,本来静止的古松却有如两条巨龙冲天而起,在风雨中飞腾,极具劲健飞动之势。接下“疏影微香”、“幽人昼梦”二句写实,烘托环境之幽静。下片先写风吹鹊噪,隐然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致。结尾两句则似动实静,借凌
霄花的轻轻飘落烘托出环境之静谧。宗白华指出:“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这首词喧寂相衬,动静相形,即是受了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且全词泯灭了词人的主观感情,没有得失忧乐之情,一切都自由自在,鹊自噪,花自落,物我两忘,超然自在,这正是禅境的活泼泼的艺术表现,可与王维《辋川》诸诗参看。
《三部乐·情景》: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
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却,一份香雪。何事散花却病.雏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
&检《维摩诘经》,其《观众生品第七》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听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又《方便品第二》云:“其(维摩)以方便现身有疾。”…综合观之,散花之天女未尝有疾,而苏轼云“散花却病”,维摩亦由“现身有疾”变为“无疾”,苏轼反用佛典究有何意?依薛瑞生之说,此词似为朝云而作,从“乍见掩暮云”,“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问为谁减却一分香雪”,“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诸句可知此词当写美人迟暮之慨,故“散花却病”意指朝云因愁而病,“维摩无疾”暗示自己身体尚健,虽用佛典意实与之无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尊)还酹(l&i)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圆觉经》中有“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之语。,喻事物空虚寂灭之本质。而苏轼用之形容曹操失败,用其语不用其意。
章质夫,福建蒲城人, 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
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 ? 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
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 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
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 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
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 ? ?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
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 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
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 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
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 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
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 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
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 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
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 “压倒古今”的名作。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 黄州。当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
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 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
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次 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
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
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
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 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 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 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
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 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
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
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 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 (魏庆之《诗人玉屑》).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围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相比章质夫的原词, 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 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 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 是不仅恨的意思。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
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 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来在"三分春色"中,
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 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 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 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
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
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 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
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 拟人抒情咏物之作名咏杨花,暗咏思妇,更隐
然寄托了词人身世坎坷、命 运沦落的寂寞幽怨。
一休和尚颂东坡和黄山谷:
&东坡山谷同题
海内文章汝面前。谁知锻炼独天然,说法上堂法堂上,如来禅兴祖师禅
【注】苏东坡,黄山谷
书画今日尚惊群,赤壁玉堂如片云,海内先生广长舌,挥毫八万四千文
【注】&&&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
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时明月之空山鸟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