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安建分封诸王能五笔看出农历有什么局限性

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该帖被浏览& 5,110&次,回复&11&次
城市之光(政迹篇)    序    城市是我真正的母体,生于斯,长于斯,每天都感受着它的丰富诡谲,并不觉得嘈杂纷纭,因为心安即是家,所以从未艳羡过东篱采菊的宁静旷远。我也曾体验过乡间岁月的单纯静默,却发现生命的浓度被寂静冲淡,以此为代价,才换取了所谓悠长感觉。于是,领悟到世上没有两全其美,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长度和宽度的矛盾统一。倘若平凡的水分被蒸发,生命之酒便变得无比醇厚,令人一饮难忘了。    李秀成,要是他没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末班车,他的命运便是老死家园埋骨青山,除了子嗣无人知晓。假如没有经历过斧钺加身烽烟薰炙,就叫幸运的话,他中年殒命身首异处的结局,实在太糟糕了。可是,时代劫持了他,时势造就了他。当他离开四面高山的家乡时,虽有惶恐:“乡下之人,不知远路,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而何不畏?”但历经多年锻造熔铸,“李秀成”终于名震天下余响不绝,甚至异代、异国之人也与之产生灵魂共振。他若有知,定有不愿回头的无悔和不枉此生的骄傲,因为:一个农夫,在城市里留下了他永恒的印记。    一、天京:我的开始和结束    1851年8月李秀成参军时,距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已经半年多了,作为一个迟来者,须从最底层圣兵当起。他错过了洪秀全3月东乡称王的盛典,刚刚赶上9月永安建制的正规化操作。永安,这是太平军起事以来攻克的第一座城市,农民进城洗尽两腿泥,颇有作为地定制条规、完善圣库、分封诸王、颁行天历……同时也配备王娘、肃清内奸。特好特坏的事都和李秀成无关,他只须背熟十款天条,“坚耐威武,放胆诛妖”(《永安突围诏》),遇再大的困难,都要引叛徒周锡能为戒。    太平军兵锋直指的第二座大城市是桂林,但一月未克遂转向全州,此役原不在计划内,但因南王中炮而哀兵倾城,为报仇屠城三日。接着一路下了湖南的道州、郴州、直至长沙。呜呼,全军尽缟素,西王追悼会。后建立水师,顺江而下,气势如虹,直取益阳、岳州、汉阳、汉口、武昌。首脑会议决议东进,万舟竞发夹江而行,衔尾数十里。半个月攻克千年古城南京,更名天京。    李秀成因战时表现良好而被提拔为下级军官,随春官丞相胡以晃理事,并得东王保举为右后四军帅,把守太平门外新营。太平门,位于天京东北角,紧邻玄武湖,凭临富贵山,面向紫金山,依山傍水十分壮丽。为了拱卫首都,太平军在紫金山第三高峰上筑天保城,又在龙脖子上筑地保城。十一年后,清帅曾国荃便是从这里掀开城垣攻陷天京。是夜,忠王李秀成则利用敌人一时疏忽,亦从太平门偕主突围。这一进一出太平门,便是李秀成军史记录的起点和终点。1853年7月初,清钦差大臣向荣企图由太平门突入,被李秀成指挥太平军加以击退。凭此战绩,两个月后,李秀成升后四监军,接着转到仪凤门(今更名为挹江门东)外高桥驻守。仪凤门位于天京西北角,狮子山下,可见滔滔长江天际奔流。日凌晨,太平军初破南京,仪凤门最先被地雷轰塌。李秀成镇守的两处城门,都是城防最险要处,足见领导对其才干的信任。    从现存资料里寻找一名太平天国下级军官的行踪实在太困难了。今日,唯有登临太平门和仪凤门,再极目远眺悠悠江山,方能与他的视线合一,领略他当年眼底的景致,怀想那浩浩长风中的壮志舒卷……  某年,车过南京城区,突然一块蓝底白字的路牌跃入眼帘-“明瓦廊”!心中一震,“原来你在这里”!路经石头城只为奔赴另一个旅游目的地,未料迎面遇上他的故居。但是却没有勇气启口,请求同行者停一停,容我拾起一块历史碎片。于是,就这样被车带走,心上徒留一道现实与梦想交错时的划痕。    忠王府初建于明瓦廊,在清代著名文学家梅曾亮祠堂一带。明瓦廊之名是因为此地经营“民间盖房嵌于窗户或天篷的一种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蛎、蚌等贝壳磨成薄片制成。据《肇庆府志》记载:“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明初南京城墙建成后,皇帝下令对部分骨干街道进行改造,不仅铺上“监石”,而且在街道两侧盖上了“官廊”,使商客交易时,免受风吹日晒之苦。经营明瓦的就叫“明瓦廊”。 在太平天国期间,镇国侯卢贤拔、天官又副丞相曾钊扬,尊王赖汉英等都住过梅氏故居。太平天国后期,忠王李秀成的删书衙也设于此。天京沦陷之后,梅宅遭到严重破坏。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尚留有朱红大门、一对石鼓和三开间平房,不过现已无从寻觅。如今,明瓦廊以小吃一条街闻名,“寡妇面”享有盛名。    过了红纸廊到评事街还有另一处忠王府,由清江宁府署扩建而成,即今府西街南京市第一中学处。此地曾是李秀成老上级豫王胡以晃的家。胡以晃“初封为春官正丞相,住江宁府署,加封护国侯,改封护天侯,旋封豫王”,是前期八王之一。豫王府署加“绘一龙一虎”。1859年,忠王府新邸建于此,“墙高矗天,袤延数百步”。后湘军攻陷,府衙堂舍告毁。府西街,元代设织锦机构在此称“西锦绣坊”,因位于府衙之西,故称“府西街”。从明初到清末五百年间,江宁府衙基本上均设在此,天京陷后,还一度是两江总督行辕。换言之,曾国藩进城后住在李秀成家里。    英王府坐落在水西门内油市大街,即今升州路南京市中药材公司处,距两处忠王府都较近,保持了早年村里“上下屋之不远”格局,方便彼此眷属经常往来。英国外交官富礼赐夜宿忠王府,不意惊吓到两名忠王爱姬,她们刚从英王府串门回来;忠王次女金好决意要和洋兄弟埃尔私奔时,借口到英王府找人玩才逃出奶妈监视。    富礼赐曾提及忠王府有“一座美丽的凉阁,可望见一个有石山有树木的花园。”宾主于凉阁上用精美餐具享受各种佳肴后,参观王府内部:“各内室置有雕琢甚工的玉器及古铜器多件。吾友-王弟-所用之文具,均有大价值。砚是玉制的,盛水的盂是由红石雕成的,笔是金制的,笔架乃是一块大红珊瑚,装在银座上,水晶和玉的押纸具多具四放桌上。桌上又置有七个时钟,时间却不一致。凡各器物可用银质者皆用银制。”奢华之极的还有“忠王之大床,床褥甚美而软,大红罗帐围绕全床。”当时忠王在湖北主持军事,李明成慷慨地请富礼赐在此就寝。羡煞粉丝。    伶俐曾在忠王府住过,有着更细致的描述:“忠王府是新建成的,极为雄伟美观。我们穿过一道宽大的两旁立有雕刻精致的花岗石圆柱的拱廊,走到大庭院的外门。进门后,又走过一道走廊,直到王府大门。大门旁有雕花镀金的圆柱,顶上绘满中国神话的图纹,灿烂夺目。宽敞的庭院的两旁,绕有彩色缤纷的柱廊,一直伸到后面。中间的正门上,设有刻着金字的匾额,上面书明此项建筑的缘起。门上绘有巨龙藻采,里面的庭院直通忠王的法堂。整座王府显示了中国工匠的巧妙技艺,石刻、窗棂雕刻、木刻、天花板雕刻、墙壁雕刻全都各具匠心,精美绝伦。可利用的空隙,一概布满了木刻石刻的装饰。目前全部工程尚未竣工,估计至少还要费去三年的时间。正门外两侧,置大鼓各一,忠王举行会议或遇有警告的时候就击鼓。入正门后,有一庑廊,直通法堂前的空旷庭院,廊顶是两个巨大的圆穹,金银两色装饰,成螺旋状,上面布满槽纹,赋有中国的神话色彩。圆穹由辉煌灿烂的盘龙圆柱支撑着。法堂的正殿除墙壁外,全都饰以朱红,墙上悬有许多大幅黄缎锦旗,上面记述忠王的勋绩,天王的奖赉,以及中国道德经书的格言,此外还有许多石碑,上刻《圣经》辞句。墙上的空隙处都绘有神话、战争、山水风景的壁画,正如外面的庑廊周围的装饰一样,色彩鲜明,光耀夺目。殿外庭院象府中其他庭园一样,布置有小型的山水园景,种植有丛林,其中有芬芳馥郁的桃树、蔷薇、木兰和色彩娇艳的茶花以及中国特有的花卉草木,全都经过精心的栽培,极为茂盛。小湖被垂柳和含羞草半掩映着,湖边点缀着小小的瓷器城市,湖里闪耀着金色和银色的小鱼。有些小山复满花草,有些小山则是假山石所拼成。树丛中矗立着几座瓷器宝塔。法堂设有法案,两旁排列座椅,全都披着黄缎,法案上空悬有黄红绸缎制成的华盖。天花板上悬有美丽的琉璃宫灯和分枝烛架,上面装饰着繁密的丝穗和丝缨,几乎垂至华盖的檐边,此外还悬有忠王的大旗和军旗多面,折襞下垂,直至地面。法堂正殿后有大厅数间,两旁有许多小书房,为文案抄缮人员的办公处。经过此处,到达另一庭院,庭院两边各设乐队,后面为谒见厅。过谒见厅,则是府内各官员的馆舍,再后则又有另一庭院,庭院直通礼拜堂‘天厅’。最后则是忠王及其眷属的馆舍。府后的花园布满太湖石山,岩窟洞穴,曲折有致。水潭上架有小桥,园中伫立着大凉亭,夏间可在此设筵。凉亭直通两旁的柱廊。我和朋友的住所正面对这个后花园,这里真是南京全城最好的所在。……除天王府外,忠王府是城内最雄伟最华丽的建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9页)    虽说天京忠王府不仅仅是李秀成个人的家,还兼具行政功能,如“忠王举行会议”之所在,以及“法堂正殿后有大厅数间,两旁有许多小书房,为文案抄缮人员的办公处”,但当处于军事上胜负未卜,军需民用物资仍然匮乏之际,王府却拥有两三座精美庭院,到处是华丽装饰,还有眼花缭乱的雕刻,所耗用的人力物力不难想见。    伶俐戴着仰慕者的有色眼镜,只从艺术品鉴的角度看忠王府,华美建筑的确反映了“中国工匠的巧妙技艺”,但心怀偏见的富礼赐却冷静地提出了一个敏感问题,于是揭开了太平天国阴暗面的冰山一角:“早饭后,王弟导我去参观忠王之新邸,时方在建造中者,其地离旧府约一里半。此真是宏伟的工程,其大仅亚广州之总督衙门一筹耳。工人千余人在此工作,有些造上盖,有些雕工刻石,又有数人站在一旁拿着藤鞭在手,凡有懒惰者即鞭之。工程大部分已完。全府气象即如一间中国大衙门,栋梁崇伟,雕刻精致。我问:‘工人得工资多少?’王弟答:‘你们英国人给工资雇人做工,我们太平军人知识多些(意谓工人皆不付工资之强迫工役也)我们天朝是不是很伟大呢?’”这和太平天国诸匠营百工衙的体制有关。有技艺的工匠被强行编入其中,职能分军用和民用两个方向,管吃管住但没有人身自由和报酬。有论者美曰“国营工厂”式,其实是让工人在鞭影下劳动,没有酬劳,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李明成不以为耻还沾沾自喜,可笑又复可悲。华丽建筑投下了奴隶制的浓黑阴影。    伶俐和富礼赐参观忠王府时间约为1861年前后,李秀成封王两年,刚扫平富庶的苏南地区,有资格、有财力大建王府。当时,他手握重兵开疆拓土,风头压过英王陈玉成,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国一哥”。值此鲜花着锦烈火喷油之际,鸡犬升天,亦有了暴发户的嚣张气象。只是,他们兄弟是否还记得靠舅舅接济才得以建造的三间简屋?也许早已化为灰烟,因为“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自述》)此令断绝当兵的后路,好专心打仗,但也不悖圣经原则。据马太福音19章记载:一少年人想跟耶稣,耶稣让他放弃所有财产,他舍不得就忧愁离去。耶稣评道“财主进天国是难的”。太平天国则要人们放弃目下财产,到小天堂享用更多财富。洪秀全总有本事把真理弄得似是而非。    于是,各位苦力王满怀强烈补偿心理,发达后拼命盖房子搞装修。在史学界,多处豪宅成了李秀成“封建化”的罪证,或客气点的“历史局限性”。其实,早年有了TRAUMA后加以过度弥补,乃人之常情。张爱玲生在破落贵族之家,幼时缺衣少穿,成人后奇装炫人。时至今天,曾因贫贱百事哀的人,发财后岂不也是买更大的房子,换更大的彩电,或有更荒唐的恶补?李秀成难以突破的,不是历史局限性,而是人的局限性。江山能改,人性难移。    英王陈玉成“长不逾中人”,然而就其生活作风高洁度而言,却在太平诸王中鹤立鸡群。他那财色于我如浮云的佳美口碑,以简朴至极的安庆英王府为最好写照,王府的选址只为了观测敌情。“安庆太平军将士必须日夜注视着长江上湘军水师的行动。任家坡地势甚高,英王府南面一段山坡当时叫蒿儿岭,这一带在清咸丰年间是没有房屋的,王府门前道路虽然迂回曲折,但是从英王府门口,却可以毫无阻碍地看到一段长江江面,来往帆樯,尽收眼底。”(摘自安徽旅游资讯网 日“英王府:雄风重振应有时”)    “人皆惮之”,未必因他盛气凌人,只因大家均怀敛财渔色之心,遇到这样油盐不浸的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不免自惭形秽,怕他纯净锐利的眼神刺穿自己的贪,所以畏惧。这样一个少年,面对人间的两大极致诱惑,竟能如此漠然,简直DEMIGOD,需仰视才见。陈玉成的不凡,在于他突破了人性之局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让人在赞美之余又莫名悲哀,因为西谚云:为神所爱的人死得早。他不是最早的,可是最小的。    李秀成让人迷惑又迷恋之处,在于他有多种矛盾性,比如他既重财又轻财。然而深思之,却又释然。忠王府虽豪华,可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想得到却享不到,不过留给家人补偿自己无法朝夕相伴的遗憾。身为统帅,无钱寸步难行。要鼓动军士舍死卖命,革命前期靠天父,东王死后靠财富。在清廷,为争军饷,两位名臣曾国藩和沈葆桢还斯文扫地狠狠掐架呢,胡林翼有句名言“要当战神,先请财神”(《湘军》154页)。天朝财富虽在圣库,可掌管者是只进不出的天王贪鄙两兄,于是分地制成了军事领域的包产到户,你们没钱他们不管,他们没钱只管问你要,即“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帑。伪朝官兵向无俸饷”之谓(《曾国藩奏稿》)。所以太平军主帅既要定战略、用战术,还要筹军饷、买枪炮,更别提克服城市后,巨大的赈济安民费用。军帐中,李秀成不得不左手兵书,右手算盘,没法像诸葛亮轻摇羽扇两袖清风。    此外,太平天国官制复杂,却没设所谓民政部门。每逢战后或遇灾,只能由当地守土官来自筹经费缮后安民。例如李秀成在二次克杭后发粮、发本给灾民,每日施粥饭,官方出资棺殓饿死百姓,都需要大量金钱,并无可向洪秀全报销之说。等到困守天京时,赵烈文记载:“令贫民至其府内领钱十千为度,领米以二石为度,以作小本生意……皆是忠逆出名。”(能静居士日记同治二年七月二十四日)陈庆甲《金陵纪事诗》亦云:“收拾人心笑李猫,假仁煦煦亦无聊。试看通济门前路,买米归来满担挑。”并注:“伪忠王李秀成于湖熟懈溪诸镇搭盖草房,设立米市,转运入城,以资商贾,并给资本。”这刻薄文人把李秀成比作假仁假义的李义府,但事实在焉,李秀成的确一贯慷慨解囊乐善好施,而前提是他必须很有很有钱。    纵观李秀成一生,既靠财富运作了个人事业,也遭遇了财富惹来的杀身之祸。待到逃亡方山慌不择路时,一包财物不够暴民瓜分。与其说是兵败,不如说是破产。天京沦陷后,曾国藩遍寻如海金银而未得,便报朝廷:“惟秀成所得银物,尽数散给部下,众情翕然。”老头子的话,怎么读来那么温和怜悯?唉,千金过眼,依旧浮云。
分享到:&&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三、苏州:我的天堂& & & & 那座有着“江南第一名园”之称的园林一直在为正名而暗战:“拙政园”抑或“忠王府”?& & & & 自古江山如美人,被人争夺被人占,自己哪做得了主?这方宝地亦不例外,或属私家宅第,或为官府衙署,随着园主兴衰,时而容光焕发,时而蓬头垢面。她缺的是岁月静好,不缺的是更迭名号:拙政园、归田园居、蒋氏复园、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吴三桂的驸马府、苏松常道署、复园、书园、吴园……名士钱谦益在此藏娇,南巡的康熙御驾临幸,而曹雪芹则以她为摹本,缔造了大观园。她听过鸿儒谈笑,她见过显贵叱咤,但她也被当作赌注一夜输掉、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被轰炸得面目全非、甚至被长久遗忘……如一位历尽沧桑的绝代名妓,在回眸一笑中她还记得谁?& & & & 第一个主人定然难忘:明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在唐陆龟蒙宅地和元大弘寺旧址处拓建此园,名取晋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除此以外,那些如过客般的主人中,还有谁能令她“只缘感君一回顾,至今思君朝与暮?”& & & & 一定不是富贵泼天的驸马爷王永宁,他构筑的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等,雕龙刻凤穷极奢丽,完全破坏了此地“疏朗自然、野趣横生”的风貌。也不会是一代官僚李鸿章,他把这里变成巡抚行辕,浑忘了构建初衷就是为了远离官场亲近自然。即使是挥洒出如云诗赋的文人雅士,也未必能获芳心,因为他们口称仰慕陶渊明,却从来十指不沾泥。所以,当其他人都在强说乡愁时,只有一位真正来自农村的主人,才让她归复天然、释放真我。……尽管相伴不过三载,缱绻未及一年,她却把他的温存煨在心间,百年未冷。& & & & 有哪一位主人,亲自参加过建园活动?枇杷园见证了忠王李秀成的农夫本色。枇杷园,顾名思义遍植枇杷,相传都是李秀成亲手所栽。透过该园圆洞门南望,可见嘉实亭,取宋黄庭坚《古风》“江梅有嘉实”句,其景观象一幅精致的宋人团扇小品。月洞门两边分别有砖刻“枇杷园”和“晚翠”,出自《千字文》“枇杷晚翠,梧桐早凋”。枇杷为南方佳果,是否寄予了南方人李秀成的思乡之情呢? 但煞风景的是一则时人八卦:“忠殿园囿中栽枇杷十余树,亦榜一联于墙石云:‘枇杷门巷 花柳楼台’。吴人恶谑,其尖刻至此。”(据《嶙血丛钞》卷三)他会生气吗?一笑置之,这些吴越文人,只凶一张嘴而已。& & & & 枇杷园东北有绣绮亭。建于黄山石上,是一座三面敞开一面粉墙空框的长方形亭子。春日亭上四望,园中烂漫似锦,尤其是底下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坛。绣绮亭顶部中央有圆形彩绘屋承,回纹边团凤牡丹图案,和外景呼应。据说是忠王时代的遗物。全园建筑旨趣以归隐林泉为主,可“花王”牡丹暗揭了主人的庙堂身份。真正的隐士怎会造一片城市山林来藏身呢?此间之主非富即贵。亭西柱有行书对联:“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资料没提书写作者和年代,不能乱附会,可用在李秀成身上颇为贴切。& & & & 据李鸿章线报,忠王府有“戏台两三座”。现存两处,各有特色:一是微型水面舞台,一是室内小型舞台。& & & & 那座微型水面舞台即卅六鸳鸯馆,位于西花园,面阔三间,平面呈方形,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形状,弯曲美观,既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弧顶反射声波,增强音效。四隅还建有攒尖顶的精巧耳房,仆从可侯于此处听召。想象一下,主人堂中高坐,地上铺了红氍毹,妙龄女伎执紫玉箫、拍红檀板,莺声燕语绕梁不尽……馆内落地长窗,蓝白两色玻璃镶嵌,兼俱门窗妙用,听完戏,推开窗,可观鸳鸯戏水,可闻薰风荷香。这是李秀成在小天堂里的又一天。& & & & 此外,在文徵明手植藤侧边,王府还有座古色古香的室内小舞台。苏州人通常称为“忠王府戏台”。舞台方形,稍稍高出地面,台角四根圆柱,台中挂“普天同庆”匾。屏面中间一个月洞门,可以开合。打开时,场面就坐在碧纱幕后,设计甚巧。屏风左右扇形的上下场口,挂着半旧红绸饰流苏的门帘。舞台四周有矮围栏,台上铺一块半旧灰台毯,不鲜艳但端重合宜。舞台四面回廊,廊上一排玻璃明窗,用蓝幕遮起。台前左右挂大小十来盏宫灯。观众席是许多错落安排的藤椅。坐在正面与两侧的观众均能观赏到台上表演。& & & & 是不是李秀成也曾在台下品茗听戏,和他的家人,还是部将幕僚?虽然他的人生比戏中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但偶然旁观这些虚构的爱怨情仇,还是有一份置身世外的陶醉悠然。莎翁说:世界就是一个舞台,人人都是演员。舞台上,出将入相,戏如人生。散场后,折戟沉沙,人生如戏。& & & & 当李秀成从历史中淡出后,却成了舞台热点人物。建国前有述李秀成被俘旧事的王玉章杂剧《玉抱肚》,凡二折,此剧属阳春白雪,于民间流传不广,但在戏曲史上有一席之地。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李秀成歌颂的戏剧几可涵盖太平天国故事,仅在上海,就有京剧《忠王平妖记》,淮剧《忠王李秀成》,越剧《万古忠义》等,南京有京剧《天京风雨》。还有欧阳予倩的话剧《忠王李秀成》。(《太平天国文化大观》542页)看与被看、亦真亦幻,生前刀光剑影,身后锣鼓喧天。& & & & 从卅六鸳鸯馆经卧虹桥,来到“留听阁”,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诗意。此阁两面临水,阁内有雕镂着蟠龙昂首图案的十二扇楠木落地罩,为太平天国遗物。落地罩三面相扣,把室内空间分割为环廊形式的船厅,两旁全部装窗或设凳几,为的是凭窗听雨。莲叶田田固然美好,但秋塘枯荷也有残缺美的意境,于此可观秋水凝愁,听冷雨溅叶,品一品那苦寂萧瑟的人生滋味。李秀成日理万机戎马倥偬,多半不会闲得发慌听雨发呆,这份寂寞该属被他四处掠来又遗忘了的姬妾们,她们在1863年的秋冬,思想起尴尬的未来,腮边泪共荷上雨。& & & & 至此,园中多个与李秀成相关的景点,似乎都落实了史家对他“耽于声色”的批评。一位名叫祝勇的学者,幼年曾醉倒在忠王故事的小人书中,成为他的小粉丝(尽管那时还没有粉丝一词),年长后游览了忠王府,心情十分复杂,觉得这奢华宅园彻底消解了革命圣地的严肃性,那些飞檐斗梁铺排出的气派,分明充斥着人性欲望。他恨不得没来参观,可以避免被真相迎头痛击,遭遇一个偶像的黄昏。最后,他狠狠将太平天国上层领导批判为“红墙之内,他们却原形毕露,是十足的声色犬马之徒”!(《新散文九人集》之“劫数难逃”)& & & & 我理解他的心情,盲目崇拜者最容易信心崩溃,更何况他生长于一个讯息闭塞、神化英雄的时代(两者互为因果),因此,无法接受英雄怎么可以是人?怎么能从战场下班后,宴饮、听曲、夜夜春宵?他应该大公无私,特别是没有私生活。ALL WORK NO PLAY。夫英雄者,DULL也。所以,对于此类一吹冷风就拉肚子的粉丝,以下传说或许能哄他开心:& & & & 话说当年,“见山楼推窗见山,公务繁忙之余,放眼窗外,一园景色尽收,忠王觉得很满意。但是,慢慢地城里的百姓都知道了忠王在见山楼办公,怎么回事呢?原来,一天有个老农在园外北面的土墩上割草,抬头见拙政园见山楼上有一个用黄绸包头的人,正在向外张望。老农仔细打量,那不是进城时骑高头大马的忠王吗?这时忠王也看见了他,冲他一笑。老农又高兴又激动,回去告诉大家:‘我今天看见忠王了!’有人不信,自己也跑去要瞧瞧忠王是否真在见山楼上,果然是忠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都涌到园外的荒坡上看忠王。忠王也挺高兴,与百姓一起隔着墙谈天,从中了解到不少民间真实的想法,太平军因此军纪更加严明。因为有谁犯了军纪,搔扰了百姓,第二天忠王就会知道,严惩违反军纪的人。传说有两个新入伍的太平军,因为强买了虎丘农民挑进城里的两担菜,那个菜农跑到见山楼外的土墩上向忠王说了,忠王问讯立刻派人查明,处罚了那两个新兵。从此,每天来看忠王的人更多了,连拙政园外的那个土墩也被千人万脚踏平了。忠王在苏州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爱戴,流传起这样一首民谣:‘毛竹杆,两头黄,农民领袖李秀成,地主见了像阎王,农民见了赛过亲生娘。’”(《拙政园》王宗拭著,70-71页)& & & & 若置换成21世纪“偶-粉”关系,李秀成推窗应该看见:土墩上,站满了手拿长枪短炮的拍拍垃圾,还有挥舞荧光棒的追星族。从此以后,他每天被“老鼠大米歌”吵得失眠,更衣再也不敢不拉窗帘,更不敢在此召幸爱姬,否则会发生黎明惨祸。此外,天天接受朝拜也不是件轻松事,机要秘书建议用卖门票的方式来控制一下人数。他的卫队改充保安,在李秀成签售“忠王自传”的现场维持秩序……没有比这个传说更能体现神化英雄者对隐私的极度厌恶,他们以集体窥看的方式逼迫英雄保持神的姿态。它也迎合了小民对于救世主的渴望。凡民意上达天听,只有通过非正规的途径,冲动点是拦轿哭诉,斯文点是土墩守望。他们总是相信:人治的力量超过法治。偶像随之诞生。不知李秀成的现场办公会能开多久?连消协也就一年3月15日那天出来一下。还有,向众人暴露自己,怕不怕清妖卧底放冷枪?……用脚趾头想想,都会觉得这种故事虚假得一捅就破。可叹的是,一叶障目者就好这口。& & & & 那么,李秀成为什么要选择见山楼作办公室呢?是园林家的推荐,还是文学家的建议,抑或他独具只眼钦点此地?& & & & 园林家欣赏见山楼的建筑之美。一座江南风格的两层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舒展轻盈;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明瓦窗有古朴之风。(在玻璃尚未普及的年代,明瓦是一种很高级的透光建材。)楼上三间,四面配合和窗,楼下三间带回廊,前后落地长窗。左右两侧月洞门,回廊檐枋间均配吴王靠。为使楼的形体和园中景物调和,上层木构,下层白粉砖墙,且上层较下层收进。楼西侧是一段斜坡云梯,用假山石叠成,没有台阶,取代了楼梯,增添登山情趣,极为巧妙。从布局与名称的角度看,见山楼起到了两种平衡作用:一、此楼处在中花园和西花园的结合部,园中一汪清泉,隔出南北两边,南面远香堂、香洲、玉兰堂皆为高大宏敞建筑,相对来说,池北建筑大都轻灵小巧,例如待霜亭、雪香云蔚亭、绿漪亭等。而见山楼正好是西北部一个高大建筑,起到协调作用,否则花园重心明显偏南。二、据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云,建园之初此地有座“梦隐楼”,后更名“见山楼”,园中许多景点都含有水意,此楼依山而筑并以山命名,水太多则阴气太盛,用了山字则多几分阳刚之气。& & & & 文学家赞美几处点睛了造园构思的楼联。见山楼楼上外侧有隶书对联:“束云归砚盒;裁梦入花心。”上联咏楼之高高入云层,能把白云收入砚盒,居在此室犹如仙境,书法爱好者应该会喜欢;下联咏花香袭人,令人目移心摇恍如梦境。楼下面池廊柱有对联“林气映天 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人。”说的是,树木茂密遮天蔽日,翠竹摇曳竹阴拂地,在这清幽的环境中,漫长的白天仿佛像年一样,水面平静无波,比人还静。人在夏日寂静的午后油然而生莫名的寂寞。楼下厅内有“藕香榭”匾额,因楼处水中央,为赏荷佳处。两侧有柱联:“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春秋佳日 觞咏其间。”上联云,远望城西南的座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联语集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云,无论春秋,在此PARTY,饮酒赋诗,十分畅快。取意陶渊明《移居》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和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总之,一派高情雅致,意境悠远。& & & & 但军事家看重的是见山楼的地理位置。此楼坐落在园中西北部偏僻的角落里,三面环水,北临溪涧。楼上楼下互不相通,安全性高。这里有三条路与外界连接:一是从底层往东北方向的曲桥,到园北部;二是经假山为梯的爬山廊,从楼底层下至西园;还有一条则是通过廊桥到柳荫路曲径别有洞天通西部,或经另一曲桥到达荷风四面亭。人在楼上办公时不受打扰,一旦遇到意外,进攻者从一楼很难立刻上到二楼,而二楼听到动静,早就利用地形之便悄然撤离了。所以,李秀成选择见山楼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讲究风水的话,可研究一下见山楼的形状,楼如龙头,后接九曲桥,好像龙身,王以龙自喻也算实事求是。此外,公务之余,李秀成可放眼窗外,远眺群山近观园景。因为见山楼正好位于南北水景轴的最北端,隔岸相望,从曲桥、小亭、敞轩、石舫、廊桥直至小沧浪水院,人在楼上,君临一切,收所有景物于眼下。& & & & 据说,是李秀成将“梦隐楼”改成“见山楼”的。后人附会:“作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他的抱负与志向与当年建园人的归隐心态迥异,‘见山楼’表现了气度不凡的阳刚之美和锐意进取的意境。”鄙人不以为然。见山,一座山挡在面前,怎么进取?碰壁罢了。园中建筑各名皆有所本,“见山”乃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依然合乎建园“隐逸”的宗旨。附会者还是英雄史观在作怪。包括他的寝殿联,我怀疑乃反清志士代笔。上联:“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下联:“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一股工作狂的劲头。卧室里就松驰些吧,每天扛着天降大任能睡踏实吗?(男人在卧室摆几本PLAYBOY比较正常。)& & & & 造神者是一群最不负责任的人。按理只有神造人,神不会被造。所以,其产品一定是假货,当人们发现时,顿感受到莫大欺骗,难怪祝勇先生那么生气,连带觉得偶像也加入了骗他的行列,于是对李秀成恶语相向。其实,他们的怒火烧错了对象,应该去谴责造神者,因为这些人造完后拍灰走人,不负担祭祀捍卫之职。早一点认识到追慕对象也有七情六欲,就可以平常心来对待他。他的高,永难企及,他的低,亦与我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才能抵抗住不期而至的劈面酷评。& & & & 纪庸先生的散文“记苏州的园林”,有一个关于忠王和见山楼的段落,读来温和可喜,不同于那些面部肌肉僵硬、批判意识浓厚的文章。“忠王曾经在这个园子里办公,历史学家们对于‘忠王府’是十分珍视的。我想忠王岂止是个革命领袖,他也算是一个有意思的艺术家。单说他选择了见山楼来做办公地址这一点就不平凡。这个楼并不富丽,也不太高大,但位置在全园的最后,坐在楼上可以看见肥大的梧桐叶覆在青青的屋瓦上,可以看见几竿秀竹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可以听见不知名的鸟儿在不知什么地方争鸣。要是在夏天,当风雨来时,这里的情境更非笔墨可以形容,蒙蒙的白雾笼罩了一切,那是急雨溅起的飘在瓦面上的水珠。忽而一阵开晴,美丽的彩虹可以让你惊奇地看上好一会儿。” 以常人心态去感受他的情怀,不是很好吗?毕竟这是一篇写于1956年的文章,批斗会还没开幕,人的意识尤在上风,古今之间便有了可贵的相视一笑。& & & & 说李秀成“算是一个有意思的艺术家”并非溢美,以时人观感为证。有个叫沧浪钓徒的苏人,他在太平天国占苏前熟悉荒废的园况,到太平天国失陷苏州后,再去游览,不禁再三称叹说:“园亭花木,无一不精”。李鸿章和平接收苏州,没学萧孚泗般焚天王宫报复,对忠王府的态度是“我来,我见,我赞叹”-“平生所未见之境耶!”赵烈文也由衷地说:“清池缭曲,邱壑甚多,座落不下数十处,布置落落大方,树木卉草尤众,不愧为吴郡诸园之冠”。尽管这归功于苏州造园工人心血结晶,但也不能否认他们的意见,比如继承明代以平淡为主,反对追求绮丽破坏自然的技术,都获得了园林主人的首肯。理由很简单,李秀成起自农村,所以认同“师法自然、因地制宜”地完成这项美丽的工作。该理念也和第一代园主“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旨趣相吻合,这一点同样财大气粗的驸马爷王永宁就没接受和继承。怎能否认李秀成的艺术品味和卓越贡献呢?那些参观者的心中一定还埋了个不敢言明的惊叹:一介武夫,他的铁骑竟没有把这名园糟践掉,反而令她恢复生气光彩照人,不简单!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在于腹中诗书之多寡。李秀成和他的对手们均以“杀人为业”,前者的各种修养均胜于后者,只不过识字没他们多而已。& & & & 而且,自从王献臣后人输掉园子后,东中西三部分分属不同人家达两三百年之久,直到1860年太平军入苏,李秀成以东部潘宅、西部汪宅和建忠王府,把三部分全归王府范围,有利于名园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但李秀成弃苏后,该园又陷入分裂的局面,于是日复一日地颓败了。一百年后的1960年,三部分再次合并并获得修建,被正式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 、留园)之一、全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等各项桂冠接踵而至,门票趁势飙生。从这个角度看,统一确实有助于建设。认为李秀成只不过为了满足私欲而歪打正着地完善了此地,显然有失公道。其实,修建忠王府是李秀成一生做过的许多具有两面性的事之一,因此也同样承受着无尽的弹与赞。& & & & 历史学家王庆成有一篇论文“李秀成评价和忠王府存废”,提及1964年那场风波后,苏州忠王府被撤销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之前有某位中央领导人说了几句良心话:“我看了此文(戚文),很不舒服。李秀成最终牺牲在岗位,是革命先烈,犯了错误也是先烈……对各地打招呼,像不要收,戏不要停,书不要改。” 这位领导人就是时任中宣部长的周扬。当时刚好发生柯文南送回忠王佩剑一事,说明国际上也把李秀成看作英雄人物。英雄忽被指为叛徒,使接受此剑的事情变得很尴尬。戚文发表后,广西也来请示:当地民间有把李秀成像印为“门神”的习俗,现在能否继续印这样的像?1963年9月周扬在中宣部一次会议上总结: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人物,上溯到184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属于这里面的人物。对这样的人物作否定的评价,不向中央请示,就随便发表文章,是不慎重的,影响不好的。还布置了一些善后措施,无非是不让别的报刊转载之类吧。不久,毛泽东主席表示了意见:李秀成晚节不忠,不足为训。这样一来,周扬多少有点被动。(《几番风雨忆周扬》龚育之)后来众所周知,他也自身难保了。王庆成的论文还提及:有新西兰友好人士路易艾黎和日本学者增井经夫都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他们反对国内对李秀成不公正的评价。时间横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国际友人来苏访问,此园为必游之地。李秀成,墙内开花墙外红。一代名园若有知,该为和你结缘而庆幸还是无奈?& & & & 兜了一圈,其实还是在忠王府的后花园里转悠。偌大王府整体结构包括三大部分,除了上述的园林建筑外,还有宫殿建筑和住宅建筑。(据《太平天国史》之“苏州忠王府”。)& & & & 先说宫殿。据记载,忠王府有一座雄伟的府门,门首盘龙金彩,两个英武的石狮子分立两边。府门前又有两座鼓吹亭。东西两辕门分列左右,辕门之上,各有一座凌空飞展的角楼。从现存的忠王府进去,过了二门,可见壮丽庄严的殿宇。殿宇上都绘辉煌艳丽的苏式彩画,分为正殿和东西偏殿三部分。游人可通过一条小巷从便门进去。在殿宇布局中,正殿雄峙正中,东西偏殿平列左右,气象巍然。其正殿建筑与后轩成工字形,建筑术语称为工字殿。这种平面结构,宋元盛行。浙江金华侍王府也是工字殿。由于太平天国的王府经常召开会议,所以采用这种布置。从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一幅忠王主临军事会议图,可以想象当时开会的场景。& & & & 再说住宅。忠王府住宅是楼房建筑,位置在东西两面偏殿之后。中国古代住宅,多为一层平房,要加造建筑,就必须纵横同时增加,目的是不违背均匀对称的规律,凡上房的高旷,东西厢的排列,回廊的体势,院落的广狭,虽其种类似乎众多不等,但到底归纳到呆板、简单的定例、表现出单调无味的形态。忠王府的住宅建筑却不同,布置得十分灵活精巧,使人置身其间,兴起一种人在画楼中的诗情画意,占的平面不多又各尽其用。李鸿章对这一部分建筑十分艳羡说:“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还说:“数十房眷口,数百人随从,皆住得开”。& & & & 当时,随着太平天国封王增多,苏州王爷们扎堆就近住李秀成隔壁,方便开会议事、打牌搓麻。他们根据地位高低依次排列,占满了一条东北街,延及临顿路。他们占大户宅第,大治宫室,豪华装修。英王在钮家巷有落脚处,听王府把洽隐园包括进去,谭绍光在怡园对面造慕王府,滚绣坊有梁王府……“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直到苏州易主还没完工。(马如飞《劫余灰录》)& & & & 回到本文的开头,关于园名的争执,罗尔纲先生认为:“从前清朝乾隆时,蒋姓把荒废的拙政园修复,还不屑沿用旧名,改为复园。而我们今天,对这个早已荒废的,经过太平天国工人长期精心建造的、做了指挥革命战争的名园,到解放以后,又再经党和政府更大力保护、修理,却仍沿用四百多年前官僚地主所取含有封建意义的拙政园旧名,这是还须斟酌的。”老先生已驾鹤西去,他的更名意见如同他独树一帜的“李秀成伪降说”,同意的心有戚戚,不同意的还是不同意。& & & & 山水无言,楼榭依旧,面对历经四百年沧桑的一代名园,那一股充溢心胸的不平之气突然消散了。这块不大的地方何等诡异,王侯将相守不住,豪门巨富也守不住。园名之争实际上是园主的较量。既然个个都“你方唱罢我登场”风水轮流转,还去计较什么所有权和使用权呢?也许那曾被经幢镇在湖底的鬼,才拥有本园绿卡。& & & & 话说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忠王正园中纳凉,忽然看到荷花池旁竖着一个石刻经幢。于是,他问左右:这个经幢竖在那里干什么?侍从回答道:从前有不少人在这池中淹死了,竖这个经幢是想镇压住这些淹死的鬼魂,不让他们出来四处游荡。忠王知道了这个经幢的来历后,便让侍从将经幢搬走了。有人不理解,问忠王为何这样做?忠王说:人活着正是因为不自由所以要投河寻死,做了鬼还要压住他,不让他自由,这太不公道,夏天时节,也应该让他们出来乘乘凉。& & & & 自从忠王释鬼后,园子中便多了些似有似无的枯影,偶闻若有若无的叹息。他们自顾自地住着,没功夫勾搭穷书生。因为功名利禄是虚空,男欢女爱更是虚空。但他们一定记得那释放他们的人。不知他现在是否安好?虽然他没空回来看望老邻居,可他们无法忘却他那份沉默的关怀。而“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在李秀成和他的隔世知音之间,换一个角度继续演绎着,因为“民不能忘”……& & & & 这句“民不能忘”,曾经镌刻在胥门外的白石牌坊上,后来被李鸿章拆了,也许他是不忿:李秀成占苏不过三年,真正在苏仅一年,何以能与名臣汤斌同样赢得吴人感恩,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因为每到农历四月十三,苏州家家门口都贴着一张黄纸,上面用红色写着“阿弥陀佛”字样,表示对当年太平军攻下苏州的纪念。此风曾相沿成习,有四十年之久,直到民国成立,才慢慢淡出苏州人的生活。周瘦鹃先生曾为此写过一首词:“苏州好,拙政好园林,民不能忘垂百载,忠王伟绩感人深,歌颂到如今。”文不咋地,意思到了。& & & & 也许有一种联系,刀剑割不断,口碑胜石碑。比如一则苏州人赵垂裕《荆芒录》里的传说:“忠王李秀成下苏州后,常微服至北寺山门‘一赞轩’食烧卖。独据一盘,肆吻大嚼。”寥寥数言透露了一个日常而亲切的形象,他喜欢苏州人的家常点心,当然也关心民瘼,知道小老百姓自有糊涂可怜处。于是他亲率数只小艇,深入乡村,苦口婆心劝乡民放弃无谓抵抗。乡民却执械将他围住“随往文武人人失色”,但他立志“舍死一命来抚苏民”,故不许下属动手,只是继续劝解,终于以诚动人“各方息手,将器械收”。七天之内,“以近及远,县县皆从,不战自抚”。苏常虽被战火,百姓却免遭荼毒。& & & & 苏南田赋极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李秀成奏请天王降诏减赋。他还发给田凭,保护佃农取得逃亡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他保护工商业,克复苏州后,首先对阊胥等门外被清军烧光抢光的人民设法救济,恢复生产。他提倡城乡物资交流,船来日多交易日盛,农民满载而归,不止利市三倍。同时,他减轻各卡关税,使工商业流通更畅。所以当日苏南,百货云屯人烟密集,一片繁华的景象。& & & & 他还除霸安良,剿灭枪船。在太湖地区,长期有一种恶霸枪船,在四乡开设赌场,在湖上抢劫船只,危害百姓。太平军来时,枪船还助清抵抗。由于他们熟识地利往来如飞,太平军一时难以搞定。李秀成审查情势,采用欲擒故纵策略,用官爵笼络枪船头目,先稳住他们。哪怕他们暗中与清军联络,李秀成也装袭作哑,使这些匪帮陷入圈套。等到他要回救天京了,便于月间,一声号令,苏松嘉湖各地军队同时行动,立即消灭了多年毒害人民的匪帮,解除了后方隐忧,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这显示了他一贯刚柔并济的手段。& & & & 所以,伲捺能忘记忒伊?& & & & 苏州如一位柔弱婉约的女子,初时听信了荒唐谣言,被他奔腾的铁骑吓得惊慌失措,委地颤抖。可他下了马,扶起她,轻轻为她掠开覆面乱发,拭擦泪痕污迹。骤然间,他看清了她的眉目如画,她明白了他的怜惜之意……她就着他的一抱之势盈盈站起,偎依在他雄健有力的臂膀里。怎奈相逢在乱世,这个劫后余生的故事,未及尽情演绎便嘎然而止。在她哀怨的目光中,他冒着风雪策马远去……但这份天堂里短暂的相知相惜,足以在记忆的旷野上,摇曳到地老天荒。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二、安徽:我的大学& & & & 太平天国“西点军校”位于安徽省境内。校长洪秀全、教导主任杨秀清,坐镇天京遥控指挥。老师:胡以晃、石达开、秦日纲。本期学员:陈玉成、李秀成、韦志俊、吴如孝、涂镇兴、陈仕章、周胜坤。学习科目:军事&民政。& & & & 在这些老师中,胡老师是最亲切的,性情豪爽,会打仗能安民,对教育事业十分忠诚(曾拒绝兄弟胡以D劝其跳槽大清公司的建议),本校尊为“露师”、“豫王”、“高天直人”,可惜好人命不长,1856年他病死临江。石老师最年轻也最有才,相貌堂堂,文武备足,很多同学都视之为偶像-“独服石王”。本校授予“电师”“翼王”“高天义人”头衔。至于秦老师,才具平平,但忠勇信义可也。高级职称“王”还轮不上,中级职称“顶天侯”而已。& & & & 说说这批学员:陈玉成入校时才16岁,长相好、成绩好、品德好,典型三好尖子生,但人无完人,脾气不太好,同学们都有点怕他;韦志俊排名第二,倒不是因为他“上头有人”,的确颇有才华;李秀成入学时30岁,比石老师大7岁,只因太平天国神童辈出,他只能算晚熟品种;其实老会计吴如孝比他还大8岁哩。周胜坤、涂镇兴和陈仕章生年不详。大家都对他们寄予厚望,但个人发展不一定只靠天资,还有意志品质和时道运气。多年后翻看校友录,我们会有不同的感慨,包括老师们的命运。& & & & 言归正传。该校于1853年秋开学,第一堂课同学们随石老师到安庆学习。石老师一边加强安庆城防,一边安定百姓设官征税,把安徽建设成了当时天京最巩固的军事经济保障,于是民心悦服,“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邹树荣《蔼青诗草》)。次年,洪校长还拿石老师当了回考试题目“翼化如春雨”,对石老师造福百姓羽翼天朝的贡献,作了高度概括和赞美。1854年初春,石老师回天京单独负责城防和外交,把班级交给了秦老师。& & & & 这年春天,胡老师打下了庐州,因李秀成同学“勤劳学练,生性秉直,不辞劳苦”故派他去那里实习。这是李秀成首次单独镇守一座城市。他学以致用,秉承爱民指导方针,在庐州附近当涂县采石镇对面的江心洲太阳河村立了一块碑:“太阳河牛路码头渡船规条碑”,内容是废除码头船户把持,保证长江东西两侧交通顺畅。特别是最后一条:“凡无钱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虽系一人,亦须送去”。表现出他同情穷人的仁爱情怀以及掌控政策的灵活性。但在他日后回忆录里,只是提到“守把安民”,盖因好事做得太多,举不胜举,免得人家讲他“自扬”。& & & &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最好的方法。对于军事院校,还有什么比打仗更能显示大家才能呢?第一场,期中考试:1856年镇江解围战,细节不赘。此役最麻烦的是,史料没记清谁是主帅。看李秀成回忆录,好像秦老师被撂一边,是同学们PUT HEADS TOGETHER,商议后协同作战打垮了清军。有可能当时秦被拘押(教导主任杨秀清很会来事儿),或生病不在前线。总之,此役表现最突出的是陈玉成。他勇敢地冒枪林弹雨冲进镇江,约城内吴如孝里应外合打败清军。我的天,舍死冲杀就为定个约会,发展短信业务何等重要啊!而李秀成也为制定战略方针付出了很大心血。这是他初次从被动变主动参与军事活动,显示了战术灵活和战略远大的优点。鼓掌!& & & & 可气的是,就因为没提威望不高的秦老师,李秀成被说成有意“掠美”。反正,他多写一点,就是自扬,少写一点,就是掠美。学期鉴定:李秀成同学冤过窦娥。& & & & 第二场,期末考试:1856年6月一解京围(破江南大营)。江南大营为天京之痈疽,天朝子民寝食难安,而且它还挡住了大伙儿到苏常打工的致富之路,因此必须端掉这个违章建筑。& & & & 战前有个小插曲:大家镇江考试成绩不错,原想可以放个春假歇歇,可杨主任非要破了江南大营才休兵。同学们回城提意见,碰了一鼻子灰-“违令者斩!”结果证明他是对的,江南大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坚固,太平军各路兵马配合夹击,大营顿时瓦解。又是一个重大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西点军校这批学员可以顺利毕业了,优秀毕业生非陈玉成和李秀成莫属。但是,正当同学们兴奋地等待毕业大典时,发生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天京事变”。& & & & 简述如下:教导主任杨秀清自恃功高,要撬掉校长洪秀全,韦昌辉和石达开一直受杨秀清的气,三人密谋除杨。石因堵车迟到一步,韦迫不及待先灭了杨,又大开杀戒。石很生气,说只杀一个,为什么连杨办公室同事都不能留?韦调转枪头对付石,石逃走了,韦端了石的家属院。这下石火了要杀韦,于是洪出面杀韦迎石。但石回来作教导主任后,洪被杨韦弄怕,不信任他,另外安插两个笨蛋哥哥辖制之。石实在无法,决定离开太平天国,临走前问同学们跟不跟他一起走?有的跟,有的不跟。跟的人最后跟到水里去了;不跟的后来也尝到了石当年被洪欺负的苦头。无论如何,石老师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印象,当他的大渡河噩耗传来时,个个无比悲伤。& & & & 顺便提一下其他学员的结局:周胜坤、涂镇兴1856年战死,陈仕章1857年战死,吴如孝后封顾王1864年战死,俱是铮铮男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有韦俊未死于战场,可他常有生不如死之感。& & & & 正因为天京事变把战局弄得一团糟,导致太平军在湖北和江西战场大溃,江北江南大营卷土重来。但在安徽战场,情况有所不同:除皖南外,安庆及其周边地区基本上都在太平军控制之下,之所以没有恶化,全因陈玉成李秀成一批优秀将士矢志保国。例如,在年间,李秀成困守桐城,面对孤城一座,城外只有太平军营盘三个,能作战的将士不到三千,而敌人每日出兵万余来攻,他积极联合陈玉成,力战力敌,终于守住此城,保固安庆。李秀成更懂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联合捻军,巩固太平天国北部屏障,足见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日益成熟。因为陈李功高,洪封他们为掌率,“提兵符之令”。& & & & 当然,世无常胜将军,陈玉成曾于广济童司牌失利,李秀成亦在大刘村兵溃,但这令他们懂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道理,遂有了“枞阳会议”,地点在枞阳城北金鸡山下的望龙庵。& & & & 如今,踏着春光去访故地,你会看见:“一片白墙灰瓦的房舍依山傍湖,松竹笼翠,恍若桃源。拾级登坪,敲开门楣之上大书‘望龙庵’的山门,像打开一本黑色封面的满清史书,跨过扉页的门槛,走进几百年悠悠历史。…”“与佛殿回廊相接的东侧厢房,一块匾额悬在门首:‘太平天国及枞阳会议军事文物纪念馆’。步入馆内,纵横排列的玻璃窗橱里有旧时的长矛,大刀和土炮,有当年的文告、战图和信函,其中包括众人耳熟的《天朝田亩制度》的部分册页。这些染过风尘硝烟的文物,为历史作默默无语的旁证,向人们勾勒出那场战争的轮廓。我们在历史的传说和文物中盘桓,眼前仿佛浮现了一张张血性男儿怒发冲冠的面孔,耳畔仿佛呼啸着满清时代的风声、雨声、马蹄声。”(安徽下午茶)& & & & “一百多年以前,一群穿着异样服装头饰的起义军将领就在这里商议进军的战略,他们都是年轻人,陈玉成,这位使清军闻风丧胆的英勇统帅当时不过二十多岁,李秀成也只稍长十岁左右,他们都不是彪形大汉,也毫不粗鲁,动作轻快,活泼而优美。他们进行会议也必不采取想象中整齐严肃的形式,总之,应与某种影片或电视剧中提供的情景不同。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以自己的聪明和勇敢彻底消灭了湘军的悍将李续宾和他率领的王牌军,使这个连陷九江、太湖、潜山、石牌、桐城的不可一世的湘军将领不能不在败军中自杀。坐在后殿侧屋里慢慢啜着淡淡的本山茶,头脑里回旋着清军将佐的帷帽,帽上红蓝顶子闪着清冷的光泽,就像窗外盛开的秋菊枝头的花朵。”(黄裳)& & & & “据地方志记载,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卷土重来将望龙庵洗劫一空,烧为焦土,现在的庵宇是民国初年重建而成。” & & & & 裁剪拼贴几段现代人的游记,也许能让坐困钢筋丛林的人萌生思古之情,比重复三河大捷的战斗过程,更教人爱恋这些意气风发的天国英雄。& & & & 要是突然时空变换,我也置身于那次名垂青史的大会中,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 & & 会议记录?我不懂粤语。& & & & & & & & 排兵布阵?我不解军事。& & & & & & & & & & & & 冲锋陷阵?我不想送死。& & & & & & & & & & & & & & & & 烧水泡茶?我自告奋勇!& & & & 于是,我这个历史槛外人便了用武之地。呵呵。()
RE: 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博主的文字功底,我自叹不如.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先贴三再贴二??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四、杭州:我的天堂 苏州,被曹雪芹誉为“红尘中第一二等富贵繁华之地”。既然“苏杭”并称,杭州理应分享此誉。史前的传奇时代,便有大禹王去会稽会诸侯在此舍航登陆的说法;春秋时此地为吴、越分占,战国时楚是她的主人;杭州真正的历史始于秦始皇设钱唐;隋开皇九年,杭州有正名,隋炀帝凿成江南运河,为杭州繁荣发力。此后,大唐“东南名郡”身份,五代钱王都城地位,令她“富庶盛于东南”。宋仁宗赞道“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高宗赵构偏安于此,南宋遂死于安乐;元时,意大利马可?波罗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有了这话,其他西湖均成冒牌货。还有两位大文豪为她折了腰:白居易怀无限勾留之意,在湖畔种下了垂柳碧桃;苏东坡以替美人洗脸的情怀,疏浚了西湖。西湖十景,名美景更美,尽揽人间无边风月,怪不得好色之徒克林顿钦点杭州为访华必游之地……这古今同赞、中外共醉的名城哟!忠王李秀成,他对杭州做了什么呢? 说来竟是唐突佳人,李秀成把杭州吓了两大跳:第一次吓死巡抚罗遵殿,第二次吓死巡抚王有龄。还是和拆违有关。书接上回,1856年6月,太平军一解京围,捣毁了向荣版江南大营后,形势一片大好,可惜洪杨内乱发作无暇他顾,别说没有趁胜东进,就连胜利果实也未能保住,1858年和春版江南大营重新围了天京。清兵挖长濠长达百里,周边大小营盘百余座,密密麻麻看得人头疼。忠王李秀成苦奏出京,召开芜湖会议,定下解围方略:奇袭清兵饷源地杭州,江南大营必然分兵来救,趁其兵力虚弱之际,打破大营。换言之,抄了清兵金库,要他们不急也难。兵法所谓“围魏救赵”战略。这是太平军的传统打法:1855年攻江西救武昌和九江;1857年攻无为巢县救桐城;1858年占庐州定远破江北大营;1859年攻扬州救六合;1860年袭杭州破江南大营;同年攻武汉汉口救安庆;1863年进北攻南。 平均一年用一次,招式不在重复,关键看怎么用。如同英格兰队永远长传冲吊和巴西队不变短传配合,但这两招中国队用来照样输给韩国队。所以说,这招灵不灵主要看操作者功力高下,以及他当时心态。1859年冬,李秀成经过了严峻考验,受封忠王,位高任重,天国存亡系于一身。他又是那种肯担当的人,锐气奋发力挽狂澜,振臂呐喊“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先须联万心而作一心”,众将顿时山呼响应,主攻、助攻、掩护、佯攻完美配合。此外,也有不少运气成份,如“自述”中提及:“攻破杭州,非是人力,实实天成,一千三百五十名先锋打破杭郡,并非人力之能也”。(191页)最关键的是太平军侦知了一条小路,可以比清军更快的速度地奇袭杭州,并迅速返回。 总之,那是一场战争史上的假面舞会:打广德时,正逢当月农历初三,乡民演出祠山大会,太平军扮作香客,从白茅岭偏僻小路陆续而进,集中千余人后突然发难,遂踞此城。分兵驻守后,李秀成领兵继续突进,快到杭州武林门,再换成清军缨帽号衣,打着清军旗帜,号称本队来自宁波。那天是观音大士诞辰,杭州香客纷纷入天竺,还有难民过境,太平军准备混水摸鱼。虽然他们被清将识破,但早安排了福胜勇内应。一听见太平军喊杀,卧底们立刻从怀中摸出红头巾改造型,杀了两浙盐运使缪梓,打开了杭州清波门,太平军大举入城。 就这样,三次换装成就了一场军事狂欢。战争与文艺,从不泾渭分明。没有现实中鲜血淋漓,哪有舞台上慷慨悲歌。不同的是,故事原型只发生一次,而戏剧可以一演再演。当绿草覆盖了战火焚烧过的大地,一切便无迹可寻,这时候由文学替军事来确认曾经的生动细节。李秀成恐怕不会想到,在这次破解京围的全过程中,太平军的行踪被三首诗彼此衔接地记录了下来。 第一首诗来自浙江海盐人朱丙寿的《杂诗八首》之一:(《原稿注》200页)& & 山耸乌回磴道长,一朝暗度似陈仓。& & 村虚上陌人烟少,水咽前溪夜月凉。& & 走险居然如挺鹿,临歧未必类亡羊。& & 平明探骑临安至,底事传烽羽檄忙。 & & 乌回是武康山名,上陌和前溪都是武康地名。太平军不畏险峻抄山间小路,一定是有知情者人引路,这条捷径在此役中作用至关重要。太平军要穿过横亘杭宣湖徽四州的天目山并不容易,东峰从临安入,路宽好走,但西峰从孝丰入,险要偏僻。李秀成由安吉、孝丰、余杭翻山越岭到杭州,惊动江南大营来救,还要迅速回兵,为了兵贵神速,便走这条路,才能趁敌不备奇袭杭州,并且迅速回军攻陷江南大营。此路的来由,据时人薛福成说“己未十月,江南解浙闱乡试,皖南之人赴浙者率由广德四安径从安吉、孝丰山中抵杭,盖小路也。由是人始知山中有途径,而贼亦侦探得知。”(《庚申杭垣之陷》)原来是考生们为太平军开了这条道,“书山有路勤为径”也。 第二首诗记录了李秀成在杭州驻留六昼五夜时的情景。李秀成在杭州借民居暂住,惊惧交加的房东张鼎元虽然满怀敌意,但也不乏好奇,以一首《前敌居行》悄悄记下了和历史的一次亲密接触。(张一文《李秀成》36-37页) & & 武林腰鼓好城廓,钱湖门对松岭曲。& & 穴地攻城势破竹,天昏地黑人鬼哭。& & 贼众狂奔入我屋,不加搜刮不杀戮。& & 但令家人旁舍伏,如坐眢井免溷浊;& & 如入累囚无桎梏,有时食我饭与粥;& & 生死无时何处卜,六昼五夜翻且复;& & 忽见后山行逐逐,肩承器械背囊橐。& & 人声寂然气势肃,静听微窥足缩缩;& & 但见荧然红蜡烛,灶下烂羊头正熟;& & 八珍罗列穷水陆,锦绣横陈灿珠玉;& & 案头一卷未卒读,纪效新书戚公作;& & 案旁生系呦呦鹿,朵朵梅花映毛角;& & 旁堆伪扎与伪牍,九门御林列头目,& & 始知忠王此托足。(另一版本“始知忠逆此托足”。) 太平军攻入杭州时声势浩大,小老百姓吓得要死,原以为世界末日到了,没料到他们没有搜刮财物取人性命。虽然一家人惊魂未定,但实际上并没受到真正伤害。房东得空还偷偷张望这批长毛在干啥?房里点着红蜡烛,厨房里红焖羊头,桌上有鱼有肉美味不少,服饰用具都很华贵,那大头目还在看书,看的是一本戚继光将军的《纪效新书》,钻研业务很认真啦。桌子旁边系了头小鹿,是他的宠物还是准备宰了吃的?在一些太平天国的公文和书信上,写着这个大头目的衔:九门御林什么的。哦,这下明白了,那位大名鼎鼎的忠王光临寒舍啦!问他讨个签名吧。不过,杭州五日游并不是李秀成的目的,当他听闻张玉良万余人马从江南大营被吸引出来了,立刻回师北返,走前还设了一个空城计:“遍布城头的鲜艳的旗帜,都是李秀成在杭州逗留期间赶制的;那些武装整齐的太平军战士,原来竟是穿着太平军号衣的泥菩萨,有的居然是稻草人;而昼夜不息的战鼓却是倒绑着的羊的前腿擂响的。”(庐山《忠王李秀成》183页) 虽说上面所录是小说家想象,但和真相八九不离十,因为李秀成自述:“次日午时,将杭郡新制造旗帜以作疑兵,此是兵少退兵之计。不意张玉良果中我谋,退出一日一夜,未敢入城,我故而得退不碍。”(《原稿注》191页)这次杭州奇袭战真是充满艺术气息。先是一出“更衣记”,在服装化妆上大做文章,然后有长诗帮衬当“画外音”,之前还埋下不少“无间道”,临走时道具布景音效俱全,美工地道得很。除了李秀成没有亲上城楼唱一段,和诸葛亮原版“空城计”有得一拼,张玉良不被李秀成玩死才怪。有阵子各种戏曲都拿李秀成说事,定是剧作家发现了他身上的文艺细胞。 第三首来自顾我愚的《孝陵卫杂咏》(《原稿注》205页)讲述江南大营被破的全过程:& & 冰雹摧残九仞功,长城崩自凤台东。& & 鼓笳丧气烟尘起,人马争奔壁垒空。& & 计阻黑旗难纵鸽,命怜赤子不如虫。& & 曳兵夜走京江道,回首营烧遍野红。 建平大会后,五路太平军抵达天京外围,城内太平军也准备好冲出来,内外夹击式的总攻开始了!日,白天晴朗,晚上突然风雨交加还夹杂冰雹,给大会战制造天人感应的壮阔气势。诗中的“冰雹”反映了当时天气状况。“凤台”是最早被攻陷处。“黑旗”为清军表示危急的旗语。当时长濠被破,黑旗摇荡在凄风苦雨中,魂为之消。最后,和春丢盔卸甲奔往镇江逃命,宣告围困天京两年的江南大营再次溃败。同时,太平军还缴获了大量弹药白银,天兵天将乐不可支。诗人就象乌贼,一受刺激就要喷点墨,让文学把战争变成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洪秀全也能诌两句,革命前期有几首楚楚可观,但后期写了那么多深宫烂诗,却没有一首歌颂浴血奋战的将领们的辉煌胜利。从这一点上看,他也是个不负责任的主子。 历史上,李秀成没有留下诗句,留下的,用不着清将诬蔑,也肯定无韵而俚俗。但不会作诗的人未必没有诗意情怀。当李秀成心愿得偿,领兵飞马出杭州清波门时,有没有想写点什么纪念这次“美事”呢?(《原稿注》198页)没有的话,这个多情的城市会赠他一首现成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眼前宛如有支霜雪皓腕,旖旎地挥动着,不知是别还是招…… 此情此景必令他怦然心动,暗暗许了个尽早东归揽你入怀的心愿。若以为李秀成年西征时三心二意,是留恋西子般的西湖,或向往西湖般的西子,那实在太小看忠王荣千岁了。为了某种缘故,李秀成在自述里把东征苏常写成为人驱遣的无奈状,“自六解京围之后,天王严诏下颁,命我领本部人马去取常苏,限我一月肃清回奏。人生斯世,既为其用,不得不从。”(《原稿注》207页) 其实不然。李秀成有个宏大计划,铺陈开来讲一讲,要把国共两党吓傻掉。二破江南大营,和春吊死,张国梁淹死,太平诸王笑死。日登朝庆贺,互喷香槟。洪仁\记述了最高层会议决策:英王后院着火,必须得救;侍王老想回家,欲取闽浙;“独忠王从吾所议”。难得英雄、狗熊偶尔所见略同,“惟东距苏、杭、上海,不及千里之远……乘胜下取,其功易成。”(《洪仁\自述》)可见李秀成早有东进之意,理由是切身体会:一千余人能把杭州攻破,足见守卫清军何等不堪一击。苏常乃膏腴之地更是天下共识。李世贤的闽浙论虽然与他有异,其实还是搭界,因苏浙本是近邻。所以,在这次会议中,若投票,一票对二票半。陈玉成是少数派不奇怪。小伙子本来人缘不佳,又无血缘可倚。伶俐若旁听会议,就不会瞎编什么“陈玉成是洪仁\侄女婿”。否则,历史当从这里分叉,进入另一个宇宙。 太平天国后期江河日下并不在于战略究竟对不对,而在于每个部署都没有被彻底执行好。比如这个东进计划,讲好是“苏”、“杭”、“上海”三大目标,李秀成建立苏福省时,“杭”和“上海”还是没着落,他怎甘心只兑现三分之一呢?被俘后,赵烈文询问何以不解皖围时,他回答“时得苏州而无杭州,犹鸟无翼,故归图之”,确是“真实之语”。撤兵东归只不过是完成没完成的任务,于他并无道义上的障碍。一旦取了杭州,得陇望蜀能图上海。上海夹在苏杭间,一座孤城左右无援,容易被攻取。之前,还可以顺下宁波。上海和宁波是两大对外通商港口,抽海关关税可资军费。顺利实施的话,洪李之计未必不好。换个角度看,死咬安庆,岂非也如了曾国藩“攻敌之必救”意?在参加会议前,李秀成很可能已有一个规模甚巨的军事蓝图:要把在天京以东,包括上海在内的一千公里疆土,全部纳入太平天国版图,然后徐徐南扩,李世贤亦偿入闽心愿。当年时候未到贸然北伐,唯一收获是革命先贤祠里多了两个英雄,太平天国本应耐心等待。一旦与清王朝划江而治,天朝决不吃亏。纵观中国版图,长江以南正是中华大公鸡最肥的腹部,要不怎么对外通商五口(上海、宁波、广州、福州、厦门)全在南方?接着,太平天国搞好经济建设、增强军事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和大清拼GDP谁高,CPI谁低,圣宝和通宝的兑率……等到万事俱备,再来场南北战争,结局肯定和美国不一样。再不济,南北分治一百年,国共两党确实无戏可唱。(骨肉分离无所谓,我在北方没亲戚。) 李秀成的眼光高过同时代的人,起码比“进川”和“入陕”都要高明。前者或许可再造独立蜀国、成就孔明二世;后者则越走越远,弃天京于不顾,有追随林凤祥李开芳的苗头。可惜的是,李秀成一番大手笔,终成纸上谈兵。超越时空俯瞰人世,王图霸业无不风流云散,英雄豪杰归于一个土馒头。但看穿一切则会失去很多游戏乐趣,因此我喜欢看李秀成奔忙筹算的劳碌命样子。虽然他不知道,当他豪情万丈立马清波门上时,足下正踏着事业的巅峰,在后来的日子里,命运牵引着他,无可奈何逐级而下……但身在局中,人依然兴致勃勃地记叙与回味那份辉煌。关于克杭过程,李秀成在家信中说了个大概:“官兵自到杭郡以来,日战日胜,城外妖穴,一概扫平,杀死无数,活拿者数千,自降者数千,已将该城围困,内外不通,成功在即矣。”(“李秀成谕子侄书”)最后一句欢快得如同高唱“哈利路亚”。在自述中还有细节:如何单骑入衙,厚敛巡抚,释放清兵等。 其中,最意味深长的记录是一段王有龄和师爷的对话。王有龄:“托信于忠王,叫忠王其免害杭城军民。”师爷:“大人此信何写?两国交兵何以称呼?称其不好,其重害尔民;称得其好,皇上罪尔投他。”王有龄:(无言捶心)“不必写文,杭城不能保守定也。坐在大堂,等忠王入城,视忠王何等之人,见其人而死。”师爷:“此人入来,万不与尔死。”(言下之意,你还是自己了断了吧。)(王有龄下,吊死树上。) 真是一出精彩的独幕剧。把王有龄的无奈犹豫,师爷的狡诈冷血,刻画得淋漓尽致。千年礼教吃人两字,失节如失身,纵然无罪也要死了才干净,容不得人性有一丝求生之念。可以想见,当王有龄自挂东南枝,周边俱是无动于衷的眼睛,麻木地看着他的双脚蹬踢,直至僵直。这就是中国节义观定义的“不避死义”(王充)。此时不死,后死会死得很难看。这些细节的宏观历史价值并不大,但李秀成还是仔细地把它们写了下来。在他生命倒计时里,这一闲笔耗时稍稍有点奢侈。可能他对这个插曲有些莫名感慨。今天看来,却像他个人的隐喻。当李秀成也处于十字路口时,有那么多看客,道学家和史学家,都像那个师爷一样,齐声高呼:“李秀成,快点去死!去死!”令他们失望的是,李秀成稍一迟疑,晚了十七天,他的命运果然就和他那些到点走人的同事们,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白衣飘飘升入天堂,他还在炼狱里,烧不尽的杂质,洗不尽的污点! 可是有人曾对我说,自己要是干革命,给敌人抓住前一定服毒自杀,因为他没有勇气和意志去面对严刑拷打,一打必招;也可能不打就招了,因为瞟见了刑具。我点头称是:酷夏时分,敌人不必碰我,只要两天不让我洗澡,我立马叛变。-我们这一代人,在灵与肉上日益软弱,有什么资格,催促他人往地狱里去!人道主义即是对生命的珍惜,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作为军人,李秀成不得不杀人,但若能不杀他尽量不杀。所以一旦休兵,便无敌我。1861年夏,当进军江西高安阴岗岭时,俘获清将李金D,李秀成赠银放人;这次克服杭州,他又礼待浙江布政使林福祥和总兵米朝兴,与他们聊天,允许他们随意去留……因为李秀成对伶俐说过:“宽待战败者即勇敢之明证。”可见,征服人并不在于是否消灭他的肉体。结果呢,李金D、林福祥和米朝兴回去后都被清廷杀了。他们也是一批“后死者”。 今天的人如果对“后死者”仍然充满了贬低,那么其思想水准无疑还还停留在大清时代。但令人欣喜的是,毕竟时代在前进,对于李秀成释放清将的举动,写于1985年的《李秀成评传》(苏双碧)和写于2000年的《李秀成》(张一文),有了迥然不同的评价。 (苏双碧)“但过于宽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用封建思想来解释对他们的宽厚,其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把农民反对地主的战争,看成是‘各扶其主’,‘不得不由’,抹杀了这场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界限。……在太平天国几个主要将领中,李秀成的敌我概念是很模糊的。王有龄是清朝官吏中的死硬派,他自缢身死,说明他甘心充当腐朽清王朝的殉葬品。……有些论者对李秀成此举大加赞赏,认为可以瓦解敌人的士气,是什么宽容大度的胸怀等等。其实,恰恰相反,对敌我双方在激战之中,甚至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敌军中顽固分子的优厚体恤,只能增强敌军的顽抗而不是相反。李秀成这样做是他封建思想的暴露,而不是什么宽容大度的胸怀。……李秀成攻进杭州,在处理敌我关系时,是丧失原则立场的。这种敌我不分的思想的滋长,对他以后军事生涯走向破产,不能不认为是产生很不好的影响的。”(150-152页) (张一文)“李秀成执行的优待俘虏政策,在太平军方面来说是个创举。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来,对清军官兵一直执行镇压政策,故清军官兵或逃散,或顽抗,或自尽,降者寥寥。如今李秀成礼待俘虏,将有利于分化瓦解敌军。这一政策,较之清军对待太平军俘虏一概杀害,甚至凌迟处死的野蛮行为,不仅高明得多,而且也文明得多。”(70页) 虽说当时李秀成并没有达到“分化瓦解敌军”的目的,但不能否认他这种行为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这是“乱世中一缕人性的光芒”,打破了战争即屠杀的等式,重申了战争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相隔15年,一弹一赞。步子虽小虽慢,到底在进步。联想到本世纪美军关塔纳摩基地的虐俘丑闻,倒退得厉害,简直是物种沦丧,令人怀疑是否有进化一说。 李秀成想不到百年之后的美国同行那么禽兽不如,也没想到自己当时那么超前。他总是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忙忙碌碌安抚难民、棺葬满城饿殍,担米救济穷人,借给贫户资本救生,分发免息短期贷款……那年的雪特别大,他回忆道:“此时十二&一&年十一、二月之候,雨雪交加,不能行动;苏杭河小水浅,下雪冰冻,不能行舟。此时在苏&杭&省,往&住&十日有余,而方启行。”(《原稿注》263页)所以穷人的日子更不好过,他一定要把他们安排妥当才放心,因为他对缺衣少食感同身受。 然而,李秀成是否想起来,这个城市有个天下闻名的西湖。你来的时候,正好是赏湖最美的季节,所谓“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有空的话,放一放如山的案牍,游一游初霁的“断桥残雪”吧?在那个晶莹朗彻的世界里,一片银装素裹铺琼砌玉,我想陪你踏雪寻梅,感受沁人清芬。一句“经年尘土满征衣”是否会引起你的共鸣?诗的作者也长眠在这美丽的城市里。那些徒有匹夫之勇的清将都被你惜为英雄,你不该去拜祭一下这位真正的大英雄吗? 事母极孝,精忠报国,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被催命金牌从前线召回,主子倚靠他又把他视作眼中钉,养子是少年英雄,女婿是麾下爱将,陪着父亲征战沙场……说的是岳飞,还是李秀成?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奇异的酷似,令人不寒而栗。更惊心的是枉死牢狱的命运,也追逐着你的背影。“正邪自古同冰碳,毁誉于今判真伪”(岳坟对联)。 传说岳飞死后,有狱卒藏其遗体。而你,托身在何处?在杭州的青山秀水间还有一位和“忠”有关的人物。万历年间他的谥号为“忠肃”,成化年间为他立了“怜忠祠”,明朝历代皇帝都觉得对不起他,因为他在危难之际救了国家,国家在升平之时杀了他-他就是以“谋逆罪”被明英宗戮于东市的于谦,他说过“要留清白在人间”。 今古映照,似乎凡和“忠”字相涉的一干名臣,都冤得要死。你们爱国,国不爱你们。这是便“忠”的代价吗?童谣云:“蝴蝶飞过墙,江南作战场。”也许你的心总是在温柔与暴烈中无奈地挣扎,仿佛玫瑰与枪炮之并存,但那茫茫白雪已经覆盖战后满目疮痍的城市,如同你广阔的慈悲抚慰了不幸的苍生。等到红日升起冰雪消融,你已飘然远去,可是涓涓雪水将滋润大地,生命不息地轮回于枯荣之间,你的爱因此长存天地、人心。(下一节 上海)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五、上海:我的梦想每当想到我所居住的城市,曾让忠王李秀成梦寐思之,就觉得有几分飘飘然。上海,襟江带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海纳百川的气质,最早通商五口之一的身份赋予她熏染欧美风气的机缘。一百多年前,在大清北方被掩鼻视作腥膻的“洋味”,在这里却散发着无穷魅惑力。正如罗马不是一日造成,上海这个渔家女,也是一步一步从海潮中升起,袅袅走来,年复一年,愈见妖娆。她是巨龙长江在奔流入海之时,嘴中所衔的东方明珠,爱不释口如珍似宝,要摘下她谈何容易?所以,她令李秀成心底隐隐作痛。为了她,李秀成三次征伐功亏一篑,颜面受伤屡被欺辱,万不得已黯然铩羽,开始了个人军史的荣誉滑坡。这一场爱的徒劳遭主上斥责,被同僚讥嘲,“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赖文光自述》)在史家所开列的“天朝十误”中,恐怕也占一席之地。想到他的满腔郁闷,我不敢坦白“您忠实的粉丝来自上海”。历史充满悖论,如同史学家一边谴责李秀成自述失节,一边在论文中频繁引用。关于上海的悖论就是-上海拒绝了李秀成,但上海要感激李秀成。据一则《上海闲话》的笔记记载:上海市面之兴盛,通常认为是归于英商眼光远大,其实不然。上海开埠后的最初十年里(约年),住户零落商市萧条,租界甚至与芦苇为邻。直到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之役,才开始了上海繁荣的第一步。换言之,小刀会的城市暴动将上海县城的难民,从租界外挤入了单纯的外侨聚居区;太平军东征苏常(年期间),又将江、浙包括长江两岸的逃亡人群驱赶进了上海地域。由于洋人和太平天国有个辛酉年(1861年)互不侵犯约定,上海顿时成了长江三角区一个巨大的避难所,无论富贵贫贱“相率偕来”“丛集沪城”。据可靠统计,当时上海华洋两界总人数超过100万,达到本地人口增长一个峰尖。(《太平天国史迹真相》231-234页)于是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处,人口形成人气,人气带来市场、资金和劳动力。后两者分别由江南富户和贫民提供。万事具备,上海商业随之迅速崛起。学者华强以一句“太平天国从恶的方面推进了上海近代化”概括了这个现象。(论文“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也许李秀成以未见上海真容而抱憾终生,最接近处是“军到周家汇&徐家汇&,隔上海十八里屯扎”。但读到自述中一些交战的地名如“徐家汇”、“漕河泾”、“江湾”、“高桥”、“吴淞”、“泗泾”、“七宝”、“罗店”和“虹桥”等,我不禁哑然失笑。佳人以楚腰纤细为美,但城市的吸引力却在于胖大能容。随着人口膨胀和工商业日益发达,百年多来,上海城市空间拓展规模极大。其实,忠王曾经在上海中心城区住了一个礼拜,自己却还不知道。以徐家汇为例,李秀成驻军于此,并开始进攻上海。时人上海王萃元“星周纪事”卷上清咸丰十年七月初八记道:“是役也,伪忠王率贼……直抵上海,设伪馆徐家汇天主堂,指挥贼党,环攻七昼夜。”时人更有亲见其事:“予读书徐家汇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略杭、嘉、湖、苏、松、常地曾驻军徐家汇,一宿即去,人尚和蔼,教堂及地方人民亦无惊扰。忠王龙袍红巾。告示用印长尺余。予等年少,争出往观,清早祈祷,惊为奇事。乡人有曰:‘我等信上帝,念耶稣经,王爷何也信上帝,念耶稣经?’忠王闻之,一笑。”(《逸经》第31期)上述轶闻据一名98岁老人马良口述而录,其中“一宿即去”是他误记。军队来去温柔不扰民,忠王为人和蔼可亲,集体晨祷的宗教氛围,给少年和乡民留下了美好而奇异的印象。至于依靠宗教进行战前动员的细节,可与1860年8月初,李秀成在苏州准备东征上海时,给在嘉定宿卫军大佐将陆顺德所下的命令互为印证:“前文饬弟预择一空阔地方,可容数万人伫瞻跪拜之处,并饬各队官兵预备鸡、猪、檀香等物,一切军伍戎行,务须严肃,伺兄到来,以便率众官兵大齐欢呼,敬拜天父,并讲道理,开导愚蒙,即仰仗天威,扫除群丑,清肃海疆,以报天恩、主恩之高厚也。为此特颁谆谕,仰弟赶即择一空阔地面,预备各事,以俟兄临,万勿有误。”这种祷告上帝的方式,让全体将士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求上帝保佑“交战胜利,恢复江山。”(《北华捷报》520号,日)如同今天的PEP RALLY。有人说李秀成宗教意识淡漠,但他不是没有信仰,他也乐意利用宗教力量促进军事行动。当时的徐家汇为沪西南荒僻之地,太平军逼近上海时,难民蚁聚蜂屯,视为安乐之土,遂成集市。以后日新月异,宛然洋场风景。那座中世纪哥特式的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6号,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但它不是李秀成当年征沪的司令部。因为该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也许原址也是教堂,那么李秀成在此逗留的七天里,相当于流连了今天圣爱广场周边。要致富,先修路。上海修建大马路亦拜太平军所赐。为了华洋联合保护上海,上海道台准许工部局在租界之外“修筑军路,以利军行”。于是,工部局趁机相继开筑静安寺路(南京西路)、新闸路、极司菲尔路(万航渡路)、英徐家汇路(华山路)、法徐家汇路(徐家汇路和肇嘉浜路)等多条越界之路。特别是静安寺一带,“本一大丛林,无所谓市也。粤匪时,英商开辟马路(即静安寺路),渐成集市”,变为“春郊走马,暑夜纳凉”的娱乐场所。(《太平天国史迹真相》239页)毋庸置疑,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之地,房地产快速发展。如今上海人对高房价叹为观止,最初推动力来自李秀成。等到战争结束,上海道想买回路权,却遭工部局拒绝。在此后三十余年中,工部局进一步利用筑路方式扩张租界,设警、征税、发洋财。一百年多后,租界已经成了历史名词,但走在浓荫蔽日的衡山路上,观赏着路边一栋栋美仑美奂小洋楼时,既赏心悦目又感反讽意浓,盼着上海多几条衡山路,可代价是一张丧权辱国的条约和一场万民惶恐的兵灾。也许历史的荒谬正合了PAULA VOGEL的剧本“HOW I LEARNED TO DRIVE”的主题PEOPLE CAN RECEIVE HELP FROM THOSE WHO HARM THEM.(人能从伤害自己的人那里中获得益处。)李秀成三次攻沪功败垂成,原因是他错失了第一次天赐良机,此后良机不再第二次敲门。1860年出发前,他没有料到要打一场军事、政治、宗教、道义等诸多因素交集的复杂战争。从军事方面看,当时苏常新克,太平天国军威正盛,而清方和洋人尚未媾和,上海城防正虚,只要太平军按着常规战来打,的确“犹如探囊取物”(“李秀成致英美葡领事书”)。而1854年刘丽川以万余人尚坚持斗争一年多,足见清军在上海防务不强。(田原《洪秀全传》270页)从政治角度看,通商五口是洋人禁脔,不告而取大大得罪外方,所以反复陈明,前后数张布告多次致函。(详见“日致上海各国领事通告”、“日致英法美三国公使书”、“日徐家汇天主堂的布告”、“日致英美葡三国领事书”、“日致上海各国领事通告”。)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实质是:只要太平天国不贩毒,洋人就不和你好。从宗教角度看,李秀成认为都是上帝子民,手足相残被人耻笑,遂有投鼠忌器之心。其实基督教内派别林立内斗频仍,翻翻英国史,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残杀染红史册,今日北爱犹未熄火。从道义的角度看,李秀成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他以为仁爱宽厚能把洋人感化,未料他们不吃这套,是他的个性因素妨碍了军事进展。还有,一次天时地利人和俱不备的交战,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忽言&然&明天暗雨,风雷振动,大风大雨,兵马不能企身,立却&脚&不住,后未进兵。”而且,“清军通我未成,此事未举,这班人马概被抚台杀之”,正逢嘉兴告急,转身回援。后终因天王严诏救京围,1860年8月李秀成从上海无奈撤兵。既然君子外交和使无间道都不能奏效,那么只有真刀真枪干一场了。可是由于天王答应了1861年不打上海的迂腐约定,正中洋人缓兵之计,容其与清廷磨合、结盟、加强城防。于是,辛酉年的上海铜墙铁壁,已不是庚申年弱不禁风的城市了。上海,势利而时髦,她不像杭州,柔声问一句“何日更重游”?上海斩钉截铁地说:一张旧船票别想上我的客船。时隔一年,1862年的新船票价格陡长。最后,太平军付出的直接损失是官兵伤亡无数,付出的间接损失是安庆失陷后,太平军忙于东征无人西顾,导致英王殉难,天国倾斜,李秀成独木难支。所以不奇怪,太平天国在上海留下的唯一遗迹是一座令人伤感的坟茔。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县高桥镇屯粮巷。碑文记载:太平天国壬戍十二年二月谭绍光和吉庆元统领万余将兵驻扎高桥,英法侵略者及华尔常胜军携带轻重武器进攻高桥,两军鏖战四日,太平军败北,牺牲150余人,后葬于一块无主坟地,当地人称为“长毛坟”或简称“长坟”。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墓立碑,1983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重修此墓又立新碑,碑文是:“太平天国烈士碑”。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我在1996年和1998年分别去过。第一次单身前往,骑着自行车一路摸索,问当地人。老伯指路,不解地望着我说:几棵松树,一块水泥地,没啥好看的。但我还是在那里呆了一个多小时,天高云低阴风惨惨。一个椭圆形的大土包,周边砌了圈水泥地基,人正好坐在上边,屁股对着英雄们。坟头有一个碑亭和一块碑,居然还有束枯萎的花和一点焚烧东西后的残迹。是谁如此多情?我自愧只带了块垫饥的巧克力,供不得,烧不得。当时我还和一来此玩耍女童,进行了友好交流,并分享了巧克力。临走时,最后望了一眼那座长坟,如果是透视眼,大概能看到累累白骨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他们多不幸,无名之人只能作为一个团体被历史记住;他们又是幸运的,他们的主帅尚不知埋骨何方,教人欲祭无处。直到我看了丁抒写的“从‘史学革命’到‘挖祖坟’”一文后,这遗憾才彻底解除。文中说:1958年开始的“史学革命”将所有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甚至科学家、文学家,通通打成“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或“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毁掉他们的身后名倒也算了,竟然糟践他们的身后身。“挖祖坟”原是英裔学者戴乃狄比喻中国人自毁文化遗产的话,未料一班红卫兵荷枪实弹地干了起来。海瑞、包公、于谦、孔子、霍去病、诸葛亮、王羲之、岳飞父子、朱元璋、袁崇焕、张之洞、康有为等等名人的坟都给炸开或者挖了,帝王将相或许手上都有些血债,那些一生孤苦的古代文人怎么招惹无产阶级了?连吴承恩、蒲松龄、吴敬梓、武训、詹天佑等人的坟都未能幸免。更可怖的是,文中提及,红卫兵“刨开康氏(康有为)墓,将他的遗骨拴上绳子拖着游街示众。革命小将们一边拖着骨头游街一边还鞭挞那骨头,好象相信康氏灵魂附着在骨头上似的。”他们如此处置张之洞:“张是个清官,墓里没一点珍宝,(红卫兵)遂命令‘黑五类’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张氏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直到被狗吃掉。” 阅之毛骨悚然。葬得越好的,在那场浩劫中待遇越惨。幸亏李秀成除了名声什么都没有留下来,一本手稿多亏带去了台湾,否则的话真会象洪秀全那样,被文革中的李臣典们糟踏掉。忽然懂了有些大人物为什么要后人洒掉自己的骨灰,为的是世风一变不要留下任何物质给人污辱。第二次来,与人同行,发现周围砌起了围墙,俨然一座墓园,也开始收门票了。朋友问我,有什么好玩的吗?我说,没什么,走吧。()结语-“追梦人”-凤飞飞演唱,罗大佑词曲,出自专辑“告别的年代”。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让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的红颜飞去飞来的满天的飞絮是幻想你的笑颜秋来春去红尘中谁在宿命里安排冰雪不语寒夜的你那难隐藏的光彩看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青春无悔不死,永远的爱人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我的天,怎么成这个样子了?晕倒……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愤怒!本人帖子不是验证码错误就是没购买它什么东西。总之不能发!虽说在此蒙版主错爱,得以推荐,但系统不友善,无可奈何,从此别过!有兴趣关注下文的读者,请访问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忠王李秀成之西风东渐               忠王李秀成之乱世红颜         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忠王李秀成之遗韵悠悠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在庐州附近当涂县采石镇对面的江心洲太阳河村立了一块碑”。楼主未看地图,庐州与采石远着呢。
RE:忠王李秀成之城市之光 (天京-安徽-苏州-杭州-上海)
楼主对太平天国似乎很有研究啊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封制的局限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