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墓的墓有多大南北多长东西多长

曹操墓葬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遗骨,男性应是曹操。
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发现“曹操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举行“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正式做出回应。
外界普遍对该墓中的男性头骨是不是曹操存在质疑,不少专家和网友要求河南方面进行DNA鉴定。不过在昨日的说明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表示:“对出土人骨标本的DNA鉴定,可能面临一些技术难题。”他表示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所出土的人骨标本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完成、取得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须实验室测试之后才会有结果。其二是必须找到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DNA数据,才能对照比较研究。
针对马未都“关键证物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质疑,河南方面承认八件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有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但其余七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
而对于石牌的字体,河南方面表示这是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并不是网友说的“现代字”。
盗墓史专家倪方六曾质疑该墓缺少墓志和哀册,河南方面表示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专门下过禁碑令,并要求后代对自己的墓茔“不封不树”,所以这一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
目前,最早的墓葬墓志铭是发现于山东益都的《刘怀志墓志铭》,其纪年为南朝刘宋的“大明八年”,即公元前464年,距曹操死亡的时间相差了大约240余年。因此,曹操墓未见墓志铭应该是正常的。
发现说明会
日,“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现场。 12月31日下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就安阳县发现曹操高陵一事召开情况说明会,省内外多名专家出席。所长孙新民称,高陵的认定综合了多学科专家意见,已准备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学科专家参与综合论证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开始对安阳县西高穴被盗古墓进行考古发掘,至2009年12月下旬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前后历时1年。
多学科专家参与综合论证
河南省文物局于2009年4月和6月,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论证。国家文物局于同年11月和12月,两次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参加论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专家。
孙新民表示,对曹操高陵的认定,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由河南省文物局予以公布。同时国家文物局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曹操陵将申报全国重点文保 孙新民称,今后将展开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开展西高穴墓地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以探明规模、布局等,寻找有关地面建筑,确定是否存在陵园建筑等。
曹操陵将申报全国重点文保
其次,开展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尽快开展保护与研究的样品检测等实验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提取历史信息。
第三,将西高穴墓地按程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准备工作。
第四,委托科研单位,根据遗址保护需求,编制科学合理的墓地长远保护规划和具体保护方案,待规划审批后逐步实施。
参与说明会专家名单
参与说明会专家名单
孙新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郝本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
潘伟斌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西高穴考古工作队领队
张志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朱绍侯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杜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韩国河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王立群称相信鉴定结果 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到曹操墓参观。昨晚11时,他在博客上发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立群称相信鉴定结果
王立群的日志称:“当前,有关安阳曹操墓的真伪争议很大,但是我现在仍然相信文物部门的鉴定结果。有争议是件好事情,此墓墓主的真实身份会在争议中逐步得到澄清。要考古学界、史学界完全形成一致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几乎所有重大考古成果,目前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考古研究。而且,考古研究也正是得力于各种争议才能够逐渐深入、逐渐发展的,所以,争议是件好事情,它是学术研究的必然现象。”东方今报
“七十二疑冢”系以讹传讹
“七十二疑冢”系以讹传讹
问:传说中曹操死后有“七十二疑冢”,这次发掘的是不是其中一个?
孙新民:关于“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北宋王安石诗作《将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诗句,可能是最早言及曹操疑冢的。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七十二冢》明确提到曹操有“七十二疑冢”,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并且也使疑冢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个版本。例如,近代较为流行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指的今河北磁县北朝墓群,经考古发掘证明为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墓群,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曹操毫无关系。
关于曹操墓的地理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前曾颁布《遗令》,称其死后要“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我们探讨曹操生平事迹,必须依靠《三国志》等信史,后代文人笔记、小说、诗作等文学作品的史料可信度明显低于史书记载。
近年来,河北、河南两省文物部门先后征集到了后赵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和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前者提到了西门豹祠殿基,后者记录了曹操墓与鲁潜墓的相对位置。两件文物的面世,使有关学者将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推定在了安阳县安丰乡及其与河北省交界的漳河一带。
问:曹操的封号是“魏武帝”,为什么大墓出土的多件刻铭石牌上,铭文都是“魏武王”?
孙新民:在历史上,曹操有封号、谥号、庙号、陵号,这些各不相同,听起来比较复杂。
出土的刻铭石牌称“魏武王”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称“魏武王”只有很短的时间,正是他下葬时的称谓。石牌不大可能铭称“魏公”或“魏王”,更不可能称“武皇帝”和“魏武帝”。
8件石牌非现代人伪造
8件石牌非现代人伪造
问:有人认为,有的出土石牌被盗掘过,上面的铭文看起来也不是当时的文字,其真伪如何确定?有没有可能是盗墓者做的伪?
孙新民:大墓出土、征集的刻铭石牌及“慰项石”数量多达60件,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这类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也基本未见于传世品之中。除“魏武王”这一谥号外,其它刻铭内容均为随葬用品的名称和数量,种类较多。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其中1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其余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慰项石”是警方追缴而来,其形制不同于其它石牌,但刻铭内容与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类同。
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都是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因此,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等文字材料文物,包括刻有官称的画像石,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再从这些文物的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铭刻随葬用品名称所见内容的角度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人骨鉴定须找到曹操后裔
人骨鉴定须找到曹操后裔
问:何时对出土的男性人骨标本进行DNA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曹操本人?
孙新民:目前,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尽管一些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已经运用于发掘工作,但大量的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室工作尚待展开,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也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现代人类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从生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它取决于两个客观条件:
第一,西高穴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
第二,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为曹操,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能比较研究。
问:为什么没有发现墓志铭?
孙新民: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一般都是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材料。专家认为西高穴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
第一,东汉时期流行墓前立碑,埋入墓中的石刻是不多见的,考古发现更未见典型的墓志铭出土;
第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专门下过禁碑令,并要求后代对自己的墓茔“不封不树”;
第三,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墓志铭葬俗才逐步定型。目前,最早的墓葬墓志铭是发现于山东益都的《刘怀志墓志铭》,其纪年为南朝刘宋的“大明八年”,即公元464年,距曹操死亡的时间相差了240余年。因此,曹操墓未见墓志铭应该是正常现象。
墓葬中两女性身份待考
墓葬中两女性身份待考
问:墓葬中另外两位女性的身份,现在有哪几种可能?
郝本性:这两位女性,(经鉴定)一个50多岁,一个20多岁,她们肯定跟曹操有密切关系,这一点是公认的。但她们是殉葬,是“从死”,还是合葬,现在还无法判断,做结论为时过早,现在能够提供的前提、线索太有限。这个问题今后如何解释,可能还会百家争鸣。
问:曹操墓旁边的M1号墓,现在发掘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墓主可能是谁?
潘伟斌:这两个墓我们是同时开始发掘的,但是M1号墓的发掘工作量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现在工作进行到了三分之二。只要还没挖到最底下,我们就不能臆测墓主是谁,能出什么东西,拿事实说话。估计明年三四月份能出结果。
M1号墓远没有M2号墓(曹操墓)规模大,墓道很窄,不到M2号墓的一半,也没有M2号墓深,墓室比M2号墓小,规格比M2号墓低。
出土文物印证正史记载 问:写进正史的曹操,与传说、野史和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形象有很大反差,曹操墓的发现,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曹操的新视角?
出土文物印证正史记载
朱绍侯:在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受正统观念的影响很大,《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承认曹魏为正统,对曹操的评价就高一些,实事求是一些。《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以刘汉为正统,认为曹操篡汉,是奸贼。从真实的历史角度讲,曹操是文武全才,从历史记载来看,他是非常注重节俭的,东汉奢侈腐化之风很盛,曹操一改过去的习惯。从这个墓葬中发掘的石牌来看,上面有几个字是很特殊的,“魏武王常所用”的“常所用”,指的是他日常所用的器具,他死后随葬的东西,多半是他日常用的,不是专门打造的。墓葬中出土的陶俑,很小很粗糙,跟两汉帝王墓中的陶俑根本不能相比。从规模看是个帝王墓,从内容看非常简朴,他讲薄葬,不是挂在口头上。作为历史评价,我对曹操评价很高。这些出土文物,正好印证了正史的记载。
七十二座疑冢传说
据考证,所谓72疑冢一说,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明显丑化了曹操形象,使得曹操所谓的奸诈形象广为流传,72疑冢的说法,从另一方面而言,也迎合了曹操的这种形象。目前,考古界也尚未发现曹操的疑冢。
三国时期多位英豪墓葬地点均不确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作为考古的专家,除非有一些特殊的科研项目,或须要进行抢救性挖掘的,一般不会主动对陵墓进行挖掘。国家文物局官员也曾表示,不会轻易开挖所有的帝王陵墓。
孙权墓——
吴王孙权墓的准确位置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民间传言说,可能就在南京梅花山。
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朱元璋自己选择墓址时,一些臣子提出,墓址离孙权的孙陵岗太近,是不是把孙权陵墓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与蜀魏形成三足鼎立,算得是个英雄,就留下他为我看守墓道吧。”
梅花山之名源于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遍植梅花时,此前这里皆称孙陵岗或吴王坟。
刘备墓——
公元223年,刘备卒于四川奉节永安宫,他最后身葬何处有三种说法。
一说刘备墓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
第二种说法,郭沫若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从奉节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时间。因此他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
另一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关羽墓——
关羽退走麦城后,为孙权部将潘璋、吕蒙杀害。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曹操敬重关羽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洛阳。
在洛阳,葬关羽首级之冢称为关林,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林”,如孔林、孟林等。洛阳关林占地130余亩,位于洛阳市南7公里,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
此外,在湖北当阳,有葬关羽身躯之冢,称为陵,而古代帝王墓才能称为陵。山西解县修建了葬其魂之冢,在四川成都也修建了葬其衣冠之冢。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国墓葬史上实属罕见。
诸葛亮墓——
公元234年8月(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伐魏时患急病,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54岁。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大多人认为,他死后就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而民间认为,诸葛亮采取了极其隐秘的办法来处理后事。相传诸葛亮的遗嘱是,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4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可以下葬。他真正的墓葬在何处,后人至今没有找到。
为纪念诸葛亮,各地建起了多处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定军山下的陕西省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成都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
曹植墓——
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曹植墓位于山东东阿县城南20公里鱼山西麓。
曹植因受曹丕猜忌迫害,郁郁而死,谥“思”,世称陈思王。在东阿时,他常登鱼山游览,死后其子遵遗嘱归葬鱼山。曹植墓始建于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于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占地1200余亩,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
墓前的碑是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建,高1.7米,宽1.1米,有额无题字,似有画像,已无法分辨。碑文22行,行43字。早年此碑湮没于大清河中,到了清代才被捞出,复置墓前,并建碑楼保护。
曹丕墓——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资料不详。欢迎来到宁夏在线,了解塞上湖城!(宁夏在线提醒:)
在线频道是内容最优质的的网站,专注于搜集整理、、提供各朝代列表 历史上的今天、老、古代、、、朝代、古诗词、成语、神话等、看历史就上趣在线历史频道吧!下面的小编就为喜欢历史的网友整理关于“陵墓为何会有的哭声?墓在哪”,历史上宋仁宗死后谁继位的?”的信息吧。
  朱元璋的墓在哪?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 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千古之谜:朱元璋陵墓夜伴哭声  在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当年朱元璋出殡之后,每到夜里,孝陵里面就会传出一个女人的哭声,特别是在深夜,那哭声凄凉悲苦。有大胆的百姓,夜里就组织着去孝陵的地宫口处打听究竟,在女人时断时续的哭声中,他们这才知道了原委。  洪武31年,朱元璋死后,在遗体向地宫里运送的过程中搞起了“迷魂阵”--在当时南京的13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规格形式完全相同。这当然是朱元璋的一个伎俩,为的就是不让人知道自己究竟葬在哪里。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在他修建的孝陵里面吗?事实真的如此吗?  1.狡兔十三窟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的茅山西侧,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为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老爹给他取的原名叫朱重八,带有一点小农意识。后来他娶了郭子仪的养女之后,感觉这个名字太小家子气,为了与自己的身份相配,就又取了了一个名字叫朱元璋。没想到改了这个名字后,他的仕途是一片光明,慢慢竟然成了吴王,最后一鼓作气,成了明太祖。  自古天子就带着点神奇,朱元璋当然也没有例外。传说他的母亲刚怀了他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给了她一粒仙丹,这仙丹放在手中是闪闪发光,好像珍珠玛瑙似的。开始朱元璋的母亲舍不得吃啊,想这么贵重的东西,一定能够卖个大价钱,于是准备藏起来。白胡子老头不肯,他看朱元璋的母亲不吃那仙丹,就准备拿回去。亏他母亲机灵,一口吞了下去。醒来原来是做了一个梦,不过这个梦还有点现实的味道,朱元璋的母亲一嘴香啊。自从朱元璋的母亲吃了那颗仙丹,朱元璋在他娘肚子里就开始大长,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当时正好是夜里,红光从屋中泻出来,映红了院子。正因为这个不同寻常的征兆,知道的人都说朱元璋这小子将来必定是封侯为将之人。可人家对封侯为将没什么兴趣,直接就朝那个光芒四射的皇帝宝座去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想起自己亲生父母当年死无葬身之地的艰难。为了让自己能在百年之后有个安身的地方,就提前动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了。出生平民的朱元璋对于自己陵墓的选址会不会像他的性格那样,毫不重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朱元璋很关心他死后的“安乐窝”,为了这个“安乐窝”,他把身边的几个大臣集中起来,开了几次辩论会,可是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急得朱元璋的嘴上起了几个水泡。李善长一看,揣摩出原因了,于是就和刘伯温、徐达、常遇春与汤和几位大臣商量,要解皇上的后顾之忧。相关阅读推荐:朱元璋是哪里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在哪里朱元璋后人 揭秘朱元璋的是否还有后代存世 朱元璋定都之谜 朱元璋为何将都城定在南京?揭秘朱元璋死后有多少美女殉葬 残酷的人殉朱元璋死后谁继位 朱元璋因何传位与孙子朱允炆
  经过李善长这么一分忧,朱元璋的陵址很快就确定了,就是独龙阜玩珠峰。当时朱元璋一看,几个人的意见竟然这么一致,不觉心里又生疑了,想他们几个不是一起来糊弄我的吧?于是三天两夜没有睡,在风水先生的帮助下,把个独龙阜玩珠峰研究了很久,这才确信这个地方确是埋葬自己的好地方,不仅可以荫及子孙,还可以保大明江山世世代代。于是,大笔一挥,就把独龙阜玩珠峰作为自己的陵址了,命人马上开始修建。  朱元璋的陵墓为什么叫孝陵呢?传说当时大臣们为他的这个陵名,起了很多名字,最后朱元璋一个都没有看上。有一天,在午睡的时候,他迷迷糊糊看到他的爹娘来到了他的面前,于是心里非常高兴,说:“爹啊,娘啊,’你们知道孩儿今天我是什么了吗?我是皇上啊!你们两个就是皇太后和太上皇了,我给你们修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祖陵,一定不会让你们再在人家的那一亩三分地里看别人的脸色了(朱元璋的父母死后,因为无处可埋,村里一户姓刘的让他们埋到了自己的地里,这样他的父母才有了安身的地方)。  朱元璋的父母很高兴,他老爹慢慢地说:“孩子,只要你有那份孝心,我们在地下也可以闭眼了。”说完两个人飘然而去。这个时候朱元璋就醒了,他看了看周围,这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个梦,正好此时,有负责修建陵寝的官员来问碑上刻什么名,朱元璋说:“就叫孝陵吧,我朱元璋以后一定是‘以孝治天下,,把‘孝心’发扬光大。”于是,孝陵的名字就这么出来了。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动工,至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建成,整个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才算完全建成,历时30余年。朱元璋生性多疑,他做了皇帝以后,怕原来那些大臣将来夺自己的皇位,就很是杀了一些忠臣,事后把自己的儿子、孙子统统派到各个地方担任一方的父母官,掌管着军权、财政,让整个大明江山成了他朱家的了。  在政治上,朱元璋如此多疑,那么在他陵寝的建设上,他会不会也搞一些迷惑人的东西呢?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在遗体向地宫堕运送的过程中,就搞起了“迷魂阵”——在当时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规格形式完全相同。这在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中就有记载,说是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当然是朱元璋的一个伎俩,为的就是不让人知道自己究竟是葬在哪里。有人会说,不就是在他修建的那个孝陵里面吗?这难道还会有假?朱元璋出殡不久,南京坊间就流传出他并没有葬在孝陵里面,这里只是他的一个衣冠冢,他实际是葬在朝天宫三清殿下。后人对这种说法一直持肯定态度,在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全祖望的《从朝天宫谒孝陵》中,他也明确指出朱元璋就是葬在朝天宫的。  在南京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当年朱元璋出殡之后,每到夜里,孝陵里面就会传出一个女人的哭声,尤其是在深夜,那哭声凄凉悲苦。有大胆的百姓,夜里就组织着去孝陵的地宫口处听个究竟,在女人时断时续的哭声中,他们这才知道了原委。原来孝陵地宫里只是放了几件朱元璋的衣冠,他的身体根本就没有安葬进来。马皇后孤孤单单一个人呆在地宫里,因为思念自己的老公,所以才如此悲切。  可马皇后的难题百姓解决不了啊,没有办法,他们只好找了几个得道高人,给她做了一场法事,这样马皇后从此才没有继续悲啼。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当时很可能没有葬在孝陵。但是,出殡那天是十三个城门一起出的,所以朱元璋究竟葬在哪里,在没有实际确凿的证据面前,始终是一个谜。
  2.引领500年帝陵格局  不管朱元璋到底葬在哪里,他的孝陵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在的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木质结构的地面建筑物已经不存在了,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来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也完好如初。这么多年没有受到盗墓者的破坏,应该与当年十三城门同时出殡有极大的关系吧,朱元璋终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了盗墓者一局。  当时为了保卫孝陵,光护陵驻军就有5千多人。陵内植松十万棵,养鹿千买,每头鹿的脖子上都挂着“盗墓者死”的银牌。当日如此恢宏的建筑,现在还依然存在吗?经过六百年风雨的洗礼,今日的孝陵又是什么样子?  孝陵的墓区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孝陵的入口处是下马坊,“下马坊”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让前来祭祀的诸官下马的地方。在这里有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这块额枋曾被毁坏,后经修复才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  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就是四方城了,是存放神功圣德碑的地方,因其为四方形,所以也称四方城。四方城四周墙形如壁垒,在城内有一大石兽,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就是是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功德碑。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在南京地区现存的这块石碑是最大的一块。  神道在四方城的西北,从四方城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就是。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彤地势的完美结合。同其他帝陵一样,在神道的两侧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像生,它们分别是: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左右对成,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在中国古代帝陵中,神道两旁的石刻都是呈直线对称分布,而明孝陵的神道石刻却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B1时代孙权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类似北斗七星。孝陵的神道两旁的石刻为什么会是这样安排呢?沿着神道折向北,有华表(望柱)一对在前,紧接着就是四对巨大的石像,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这些石刻的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  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经过多少年的人为或者自然的破坏,棂星门已不存在,仅有6个石柱础站在那里,昭示着当年的雄伟。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过御河桥向北,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了,孝陵的地宫就在这里。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到了1999年,政府又重新进行了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改为5个门洞。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到了清朝时期,改建了碑殿,为三开间的红墙小瓦建筑,亭内立有5块碑刻。其中中间的一块上刻“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这是1699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的御题。康熙为什么会屡次来拜谒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呢?原来,在康熙即位之后,由于汉人不服满人统治,所以时常会有怨言。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决定和汉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因为光靠马上功夫,他认为是征服不了汉人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以才有了康熙6次南巡,5次拜谒明孝陵的感人之举。那块刻有“治隆唐宋”的碑还跟曹雪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原来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享殿是孝陵的主要建筑。原殿已毁,现在尚存3层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在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现殿内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空地的尽头有一座石桥,过了石桥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方城、明楼、宝顶。孝陵的方城是以大条石砌成的,在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修有台阶共54级。整个方城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在隧道口的东削两面各有石级可登城顶。这也是孝陵与其他帝陵不同的地方。方城顶部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无奈风雨无情,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都已经毁坏,现仅存四面砖墙。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视野开阔,中山陵、梅花山、中山植物园、“宝顶”,四面环绕,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给人一种如临仙境之感。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这个大土丘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不过马皇后应该不是很寂寞的,在她不远处的梅花山上,就有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陵墓,两者仅仅相隔300米。明孝陵打破了以往帝陵的祖制,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第一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一个新的陵寝格局:“前方后圆”,并由此影响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这是自大明建立以来,第一座拥有自己个性的皇帝陵寝。
  3.那些惨死的妃嫔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就命人以两名王妃殉葬,以陪伴自己躺在地下的孤独的儿子。等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本人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大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炊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但是当时场面混乱,加上负责此事的官员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已经生育过的妃嫔,也有不少在陪葬之列。对于陪葬宫女的具体数字,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虽然从朱元璋开始,对殉葬的妃嫔宫女,朝廷从精神物质上给予褒奖,但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随意剥夺人性命的劣性。明孝陵的殉葬妃嫔,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内设置的一个“龛”,供后人祭祀。今天这些“龛”都设在哪里呢?  明孝陵的妃嫔、宫女是怎样殉葬的?现在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吊死的,另一种说是往陪葬者的体内打水银,究竟是采用了哪种方法呢?  第一种说法是吊死的。据有关专家分析,在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单的宫女和妃嫔都被集中到一个地方。在殉葬之前,他们给这些殉葬的人准备了最后的晚餐,这也相当于死刑犯那最后一顿丰盛的大餐。在侍臣太监们的监督下,她们勉强算是吃完了最后的一顿饭,虽有速度比较慢,或者因为心情难以下咽的,但是时间一到,那些负责此事的侍臣太监就把宫女妃嫔带到一个早已安置妥当的屋子。这个屋子里安放了一把把太师椅,每个太师椅的上方都悬挂着七尺白绫。宫女妃嫔们在侍臣和太监的逼迫下,无奈地站到太师椅上,然后将自己的头伸进了那早已系好的套扣由……当然,有的宫女会被这样的场面吓呆了,颤抖地坐在了地上,这个时候那些太监都开始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几个人扶持着,强行把宫女扶上太师椅,然后把那个套扣套在了宫女的头上,随后搬走了椅子。  第二种说法就是他们在宫女妃嫔的体内注入了水银。为了保证陪葬的宫女妃嫔容颜不变,有人想出了一个恶毒的方法,就是在她们的体内注入水银。这个建议被那些执行命令的侍臣和太监采纳,于是他们在给那些陪葬的宫女妃嫔的茶杯中下了安眠药之后,这些人很快就睡着了,等到她们一睡着,那些太监就开始往她们的体内注入水银,这样这些陪葬的人就一直睡了下去。既然在朱元璋的孝陵中真有陪葬的宫女和妃嫔,那么她们死后都安葬在哪里呢?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研究所的贺教授介绍:结合前人作过的明孝陵、明东陵考古发掘资料,明孝陵妃子、宫女墓大体葬于3处:一是南京植物园内;二是明孝陵陵宫墙外西南角;三是总体妃子墓区,位于明孝陵右侧,与东陵遥遥相望,形成左辅右弼的建筑格局。&& 事实上朱元璋的妃子们真的葬在这三个地方吗?  1937年3月,有人在明孝陵东侧的紫霞湖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墓室高约3米,分内外二室,不过墓内空无一物。1976年,在距离明孝陵西侧约300米的山麓处,又发现一座砖砌墓葬,在这座墓葬里,出土了大批雕金,其中金镯的内部印有“匠作局”三字。因为这个地方在明代属于禁区,所以非皇亲国戚是不能入葬该地的,因此专家判断这两座墓很可能就是明太祖妃嫔之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里发现了一个石雕的无头赑质,专家推测这个赑质原来驮的碑可能是朱元璋嫔妃墓的神道碑。这尊赑屃高2米、宽1.2米,有2吨多重。从它兽背很高,三只爪子拼命撑着,专家发现这是典型的明初风格的石刻,而且其风化程度和所用石料的材料,均与孝陵中的其他石刻有相同之处,因此可以断定是明代遗留的石刻。不过从发现的资料来看,专家判断这座妃子墓并不是陪葬墓,而是单独的一座墓,可能是死在朱元璋之前的一个妃子的。所有已经发现的资料都无法证明那些陪葬的宫女和妃嫔究竟葬在哪里,于是专家就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那些陪葬的宫女和妃嫔都葬在了孝陵中的地宫内,而那些老死、病死的就葬在了地宫上面宝城的东西两侧。难道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4.已知的答案未知的谜  直到今天,虽然考古专家已经通过先进的考古仪器找到了朱元璋的地宫所在,但是在没有彻底挖掘之前,孝陵依然存在着无数的谜。据史书记载,在孝陵的东侧约80米的丛林中,有朱元璋的儿子朱标的陵墓,称作东陵。朱标是死在自己的老子朱元璋之前的,所以他的陵址应该是朱元璋所选。朱元璋为什么让自己儿子的陵墓在自己的东面呢,为什么又起名为“东陵”呢?有人说朱标死前为东宫太子,或正是以此为其陵墓起了“东陵”,也有人说朱标的陵墓在孝陵的东面,所以叫“东陵”。究竟哪一个正确,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了。朱标因为自己的儿子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所灭,所以陵墓自然没有受到重视,孤零零的一直到今天。:“朱元璋陵墓为何会有女人的哭声?朱元璋墓在哪”由宁夏在线小编整理发布。希望各位喜欢历史的网友喜欢并收藏我们。
十分钟内大家都在看:
30分钟内其他用户正在看:
Copyright(c)2013 宁夏在线 All Rigths Reserved.
地址:银川市房产交易大厦2427室
技术+营销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元璋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