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翻译为现代诗歌翻译技巧

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和现代诗歌_百度知道
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和现代诗歌
要出名一点的作者,像李白什么的(古诗词)
提问者采纳
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山河破碎风飘絮; 常思奋不顾身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死去犹能做鬼魂。——范仲淹《岳阳楼记》 僵卧孤村不自哀,双鬓向人无再青,尚思为国戍轮台; 朱门酒肉臭,何由成名.____司马迁&lt.____陆游&夜泊水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gt,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 愿得此身长报国,后天下之乐而乐,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身报国有万死?____李白&报任少卿书&书愤& 国耻未雪,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商女不知亡国恨,但悲不见九州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但使龙城飞将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捐躯赴国难.____林则徐 壮心未与年俱老;独漉篇&gt,而殉国家之急.____陆游&lt,路有冻死骨.____杜甫&lt,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死去原知万事空。王师北定中原日,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身既死兮神以灵,.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臣心一片磁针石._____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曹操的《蒿里行》陆游的《示儿》
闻一多 《死水》
忧国忧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学校:二中
授课人:王后录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 课时安排:三课时
情景导入&&&
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包括诗题、作者、内容)
请学生站起来示范朗读(注意断句)
&&& 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能力提升
一、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4、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扩展提问: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
2、解读第三、四句
扩展提问:第三、四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扩展提问:第五、六句中,“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解读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扩展提问:最后两句有何特色?
一、《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二、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责,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说: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感觉距离产生美本诗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准备默写
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
导语设计&&&
身处动乱时代,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常常会感叹人生的短暂,有的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甚而有的归隐田园山林,消极避世然而世上还真的有不惮于前驱的真的猛士的存在他们珍惜岁月,发奋努力,拓展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试看,身处动乱时代的曹操是怎样奋发图强、拓展人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短歌行》
&&&一、导学目标
1、学习目标①、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②、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③、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2、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②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3、学法& 吟诵分析法
4、知识链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导学过程
衿jīn&& 呦yōu&
掇duō& 陌m&
&阡qiān& 讌y&n&
匝zā& 哺bǚ
2、诗歌鉴赏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3、思考问题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③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4、拓展练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还,同旋。  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⑶本诗有什么样的风格?
四、作业1、背诵本首诗。2、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情景导入&&&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诗的语言上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以致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感受他独特的魅力的同时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故事导入&&&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而且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知识积累&&&
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字词解析&&&
少:指少年时代&&&
通:适应、迎合&&&
俗:世俗&&&
韵: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一去三十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有人疑为“十三年”,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彭泽县令,是十三个年头
羁鸟:笼中鸟&&&
池鱼:池中鱼&&&
故渊:鱼原来生活的水潭
守拙归园田:守住自己的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守拙,守住愚拙,这里是谦虚的说法&&&
暖暖(a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世俗的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一、“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
(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
(1)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2)哪一句是点题句?
(3)归西圈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请学生自由阅读全文,按照顺序解读全诗内容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淡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学生讨论并归纳写景的特点
明确:①诗中的景物普通:草屋、榆柳、鸡鸣、狗吠等②层次分明:诗中的景有远近,有动静,有图有声③色彩淡雅、冷色为背景,缀以暖色
学生讨论并总结诗人是采用何种手法表达感情的
明确:①叙事抒情,②写景抒情,③言志抒情
分析鉴赏本诗的写作特点
一、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背诵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
2、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并尝试翻译鉴赏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三首》答案
&&& 《涉江采芙蓉》
信息筛选:
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扣《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
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宛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合作探究:
诗歌翻译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
&&& 一、4、
涉江采芙蓉
& 踏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吧
回头望望远处那曾经的家,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至终老
二、1、明确: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可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明确:延续着第一、二句”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
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号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明确:这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家人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l
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羊、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4.明确:这是痛苦的浩叹,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的叹息!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明确:当读到结句时,让人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在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
规律总结:&&&
一.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砍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常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二.明确:可用以下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拓展探究:
明确: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衷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短歌行》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附:拓展训练答案
⑴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⑵运用了典故,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
⑶风格质朴,沉郁悲壮。
&《归园田居》&
明确:标题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这首诗的题眼
一、1、明确:尘网,樊笼
(1)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要特别注意,“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来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自己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他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明确:”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1)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翻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于是,此时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了环境之劣.时间之久.催促着他确实应该归向园田了!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明确:“守拙归国田”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耙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渊明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固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明确:归向园田
(1)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卡余亩,草屋八九同,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予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
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1.解读明确:“少无适俗韵”是写少年时我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点明少年天性纯真的本色着一“少”字,又与后面成年后“误落尘网”形成对照也暗含对少年时天真质扑的追忆和留恋;“性本爱丘山”,这句诗中的“性本”二字,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喜爱丘山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归园田”;“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则把不幸落入尘网、走进官场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包含诗人不自觉、不得已之情
2.解读明确: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把官场中的自己比作是关在笼中的鸟,是水池中的鱼;而把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说成想念的旧林、思念的深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解读明确:前四句先写居住的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房后种植有枝高叶密的榆树柳树,屋前排列着桃红李白的果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是另一个天地下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观,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不时飘出缕缕炊烟,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树顶上啼狗吹鸡鸣一如榆柳桃李那样普通而常见,但较之“尘网”来说却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美好景物
4.解读明确:“户庭”即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杂务,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琐事虚室,,,空寂的房间,实指无官一身轻没有人事滋扰的悠闲跟《归国田居》之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5.解读明确:“樊笼”即上文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处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欣慰在“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乌惊”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陶渊明神往的
作业设计:
2.答案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薅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衣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叉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蒿里行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