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ppt中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小狗包弟ppt?请举例说明?

《小狗包弟》中的环境描写
《小狗包弟》中的环境描写
巴金的《小狗包弟》有一段环境描写,人教版教学用书中没有提及,上网搜索也找不到相关网页。其实这段描写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把握作品的写作艺术都很重要,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段描写在课文的倒数第3段,摘抄如下: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段环境描写不是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所必需的,正如开头讲述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一样,是另有用途的。教参对开头的那个引子有专门的分析,从思路章法、思想内容和写作效果三个方面说明它的意义。教参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技巧时还说:“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的。”编者说“略述一二”,却只说开篇的故事,虽然接着谈了一系列的写作技巧,却没有一处涉及环境描写。其实这一段环境描写能够很好地证明“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不知编者为何视而不见。
从内容方面来看,这段文字是写“文革”结束不久之后的庭院景象。经过十三年零五个月后,噩梦般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巴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居,但院子里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的凄凉。没有草,没有花,没有葡萄架和葡萄藤,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了爱妻和小狗包弟,一切都了无生气。这个景象与当时的季节有关(文章写于日,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与当时的社会生态有关。粉碎“四人帮”已经三年多了,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还刚刚从混乱中走出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还没有完全的恢复,这段描写正是当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甚至公民的道德风尚也遭受了“文革”的极大破坏,庭院里处处显示了“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戕害,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和隔阂。例如“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新的房主人从新开的窗户“有时倒下一点垃圾”,葡萄藤被人挖走了,“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也许是种花被人们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情调而换上了不开花的树。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处于某种无序的状态。荒凉、衰败的庭院景象,实际上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创伤,是对“文革”危害和遗毒的一种无声的控诉。
从思想感情来看,很容易看出,这段环境描写是用来陪衬人的心境。学生不难找出点明此用意的句子:“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就如刘方平的《春怨》诗,写梨花满地,表现宫女的孤独寂寞,属于王夫之所谓“以哀景衬悲情”的笔法。经过十年炼狱的磨难,巴金回到了他的故居,但他目睹“满园的创伤”,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眼前的物是人非,使他不由得陷入往事的回忆,他怀念妻子萧珊,也怀念小狗包弟,这种怀念都带着深深的歉意。由对小狗包弟的怀念,进而在回忆往事时,巴金先生也深切怀念萧珊,深切怀念那段平静的幸福时光。只是这篇散文是专为小狗包弟写的“祭文”,出于文章主题的需要,作者对萧珊的怀念在本文中表现得非常节制。例如该段有一句话:“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我想念我的妻子萧珊”,而要拐弯抹角,用婉曲的手法?这就是为了避免因对爱妻的怀念,而冲淡了纪念小狗包弟的主题。一般来说,对一个人的怀念,特别是对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的怀念,应当远远超过对宠物的怀念,如果原文写作“我想念我的在‘文革’中病逝的妻子萧珊”,势必使这句话分量很重,从而干扰本文的主题。作者的良苦用心应当向学生指出来。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段环境描写放缓了叙述的节奏,也把读者的思绪从文革的岁月拉回到今天的现实。文章的主体是小狗包弟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用回忆的方式叙述的,但是一头一尾,作者却是立足于今天(1980年),立足于现实,这便是通过“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这句话,将时间由文革期间过渡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时间的转换严密无隙。小狗包弟的故事,特别是它的悲惨结局的叙述,是紧张的,密致的,在此之后,转入庭院环境的描写,使整个文章的节奏有了变化,有张有弛,有紧有松,表达方式也多样了,“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在这种变化中,也使读者有了联想和咀嚼的余地,从而更好地从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思考故事的人文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似乎没有精心的安排和刻意的谋划,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技巧,正如教参所说,“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小狗包弟?请举例说明._百度作业帮
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小狗包弟?请举例说明.
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小狗包弟?请举例说明.
有正面描写,例如“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引起客人发笑”即是;有侧面描写,例如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喜爱,听妹妹们说的那段故事.《小狗包弟》解读与探究
《小狗包弟》解读与探究
这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
小狗包弟是朋友送给作者的礼物,它伶俐、可爱、乖巧、聪明,深受全家和来往的朋友的喜爱。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风暴之中,作者害怕红卫兵以包弟为借口扫“四旧”抄家,因此不得不违心地将包弟送上了医院的解剖台。对此,作者深深地懊悔,“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和解剖,作者想以此来还清这笔“心灵上的欠债”。这篇文章充分地表现了一代文豪巴金的冰清玉洁、容不得任何渣滓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这篇文章,建议你采用如下方法:
1.深入了解“文化大革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件。它是一个极左思潮泛滥成灾的时代,是一个整个社会价值扭曲,黑白颠倒,人的心灵近乎疯狂、变态的时代。只有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才能理解课文中出现的那些人和事,才能真正理解巴金老人在文中所作反省的深远的时代意义。
2.揣摩朴素中蕴含的深意。这篇课文写的事件很简单,也很平常,但是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它反映了一个时代,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
课文的语言也朴素无华,但却字字血,句句泪,通篇饱含深情。阅读时,要细细琢磨,深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
3.获得写作文的启示。本文给我们写作文以多方面的极大启示: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等等。总之,这是一篇我们可以模拟的好范文。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课文题目是“小狗包弟”,但文章开头不写“包弟”,却宕开去写艺术家和狗,看似离题,实际是以此为引线。]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仅以“很好”、“款待”二词概述艺术家与狗平日平等、友好的相处,文笔精练,又为下文写狗与艺术家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故事作了必要的交代。]“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专政队:“文化大革命”中管制被无理迫害的人们的组织。)[文章细细描写艺术家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蒙受的残酷批斗。在那个没有法制而又失去理智的疯狂时代,说你是反革命你就是反革命,想怎样批斗你就可以怎样置你于死地,不仅人的尊严备受糟蹋,连人的生命也饱受蹂躏,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给无数的无辜者带来的深沉灾难。]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平时相识的人
“都掉开头去”,装扮成陌路之人。文章在写狗之前先写人,用当时“专政队”的残暴,庸人们的冷漠,反衬狗的善良、忠诚。]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通过一连串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狗对艺术家的亲热,与人世的冷漠相对比。]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再写狗对艺术家的无限依恋,与世人在危难关头“都掉开头去”,对朋友背叛相对比。]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被打断一条腿,狗竟也受株连被打断一条腿,作者以此控诉那种“专政”的残忍。]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交代狗悲壮的结局,进一步凸现狗对朋友同生共死的忠诚。]
第1段是文章的第一层,文章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狗再引出自己的狗,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前者写狗对人的忠诚,后者写人对狗的背叛,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这段文字先写当时的“人”是怎样地对待艺术家,再写狗又是怎样地对待艺术家,以此形成鲜明的对照。“十年文革,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在那动乱的年代,父子反目、夫妻成仇、亲友疏远、人情殆尽,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所以,文章开篇描写狗对艺术家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性扭曲的万般世相,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感伤凄凉的基调。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这个句子由写艺术家的狗过渡到写自己的狗。一个“又”字,说明对小狗包弟的思念不只始于此时;重复一个“养”字,言下之意,“我只是饲养过狗,把狗当兽类,却没有善待狗”,潜意识下流淌着懊悔惭愧之情。]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
“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交代小狗的来历和特点,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因为它会作揖,善解人意,所以逗人喜爱而有七年的友好相处;因为它是日本种,来自瑞士,又有一个外国名字,所以暗藏有背上“崇洋媚外”甚至“里通外国”的罪名的祸根。]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写包弟不咬人,又安静,善解人意,与一家人相处很好。“七年”突出时间之长。]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写包弟给客人带来欢乐,讨客人喜欢。]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
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写包弟不仅全家人喜欢,不仅中国的客人和朋友喜欢,而且日本的朋友也喜欢,说明包弟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朋友,而且是人类共同的朋友。]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①,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①三年困难时期:指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大刮共产风而造成的经济困难时期。)[在十年动乱的年代里,作者不仅失去了爱犬包弟,也失去了爱人萧珊,这里特别点出萧珊也喜欢包弟,进一步渲染一种悲痛的氛围,同时也与结尾想包弟也想萧珊遥相呼应。]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突出包弟对自己的亲热和忠诚,以反衬下文写自己对包弟的寡情和背叛。]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层,写自己和包弟七年的友好相处。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包弟乖巧、可爱、忠诚的特征,它给大家带来欢乐,大家对它都非常喜爱。可就是这样一条与人类友好相处的小狗,人类竟然不能容允,竟然将它当作“革命”的对象,竟然将它扫地出门,竟然将它送上解剖台,这是为什么?作者越是写出包弟的可爱,就越是与包弟悲惨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就越是激起人们和作者心灵的拷问。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这是过渡段。“你的小狗怎样?”用顶针的手法紧承上段,“然而”一转,自然地引出小狗的悲惨结局。]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①”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①四旧:指“文化大革命”时对所谓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和旧习惯的简称。当时的红卫兵常常以“抄四旧”为借口,任意抄家,一旦发现所谓的“四旧”,便随心所欲地对当事人进行批斗。所以,弄得人人自危,诚惶诚恐。)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七年来给全家带来欢乐的包弟,一瞬间成了大包袱。在那个时代,种花、养狗都被称之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加上包弟是外国种,更有崇洋媚外的嫌疑,自然被列为“四旧”,最容易成为红卫兵抄家的借口。所以,作者不能不“胆战心惊”。]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①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①靠边: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在“全面专政”的年代里,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成了“革命”和“专政”对象的小狗包弟,哪里能找到它的容身之地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礼物变成了包袱,欢笑变为了眼泪,在一切都被扭曲的年代里,作者几多酸楚,几多无奈。]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描写抄“四旧”的场面,亲自目睹了“红色风暴”的“可怕”,这是将包弟送上解剖台的客观原因。]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写最后的决定。“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表明内心非常恐惧害怕。“这一夜我想得更多”,说明作出这一决定十分艰难和痛苦。“最后决定”意味着曾设想过多种方案,这“最后决定”是不得已而为之。]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这句话描写刚送走包弟时的心情。作者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抄家,可以保护家人和自己,因而感到轻松,不必再为此担惊受怕了。“反而”一词,写出了一种被扭曲的非正常的心态。]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这句话描写自己在良知复苏之后的沉痛。为了求得自保,竟然将相处七年、对自己友好而忠诚的包弟出卖了!一旦良心发现,作者怎么能入睡,怎么能不深深地受到良心的谴责?这里的“包袱”指的是心灵的自责、内疚,对包弟所欠下的良心债。]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这里通过幻觉的描写来表示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把包弟送上解剖台的同时,作者把自己也送上了解剖台。小狗包弟受的解剖是在身体上的,而作者所受的解剖是在心灵上的。]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洁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这是本文的精粹所在,是作者对自己在文革十年中所作出的最深刻的自我解剖,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精神瑰宝,内涵非常丰富。每一个从动乱中走过来的人,都应该躬身自问:你保护了你应该保护的同志吗?你为了保护自己出卖过自己的同志吗?面对汹涌而来的“红色恐怖”,你是逆来顺受、顺水推舟,还是砥柱中流、挺身而出?我们每一个对历史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公民,学学巴金老人吧,像他这样严肃地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心灵的拷问,进行心灵的解剖吧,何况巴金先生还只是没有善待一条小狗呢!至于那些曾经父子反目、夫妻成仇、视亲朋战友为猎物的“最最最革命”的“同志”啊,回想起当年用别人的血泪染红自己的“顶子”的时候,面对巴金老人这面明亮晶莹的镜子,你的感想又是如何呢?你能拿出这样的诚实和勇气吗?]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在十年浩劫中的辛酸遭遇。作者想用“丢车保帅”的办法,通过舍弃小狗包弟来避免抄家的危险,但是这一天真的愿望很快便化为泡影。“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意思是说自己也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1970年春节后到上海郊区劳动改造;1972年8月,妻子萧珊病逝,巴金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历经九死一生而没有死去,所以作者说“倒是我的幸运”。]
以上几段是文章的第三层,是全文的高潮,叙述自己为了自保把小狗包弟送进医院、送上解剖台的经过,抒写自己在良知回归之后进行的心灵拷问和自我解剖。作者对自己的解剖是诚实的精神境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的体现,揭露了“文革”对人性的“异化”与摧残,也表达了作者对“文革”时非人的环境的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这是环境描写,下文“满园的创伤”几个字点出了这园中景物的特点。作者虽然仍是这里的主人,而且在这里又住了十三年零五个月,但是景物却失去了当年的光彩,它是凄惨的、荒凉的、衰败的,毫无生机的,而且还改变并增添了新主人。物非人也非,一切都昭示着大劫过后的创伤。]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①,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①同我一起散步的人:指作者的妻子萧珊。)……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是心理描写,抒写自己对已经失去的爱人和爱犬的思念。作者把对包弟的思念和对萧珊的思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包弟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文革中作者既失去了爱人,又失去了爱犬,前者失去的是亲人,是战友,是知己,后者失去的是良知,是良心,作者要还清这笔“心灵上的欠债”,就是要检回那曾经丢失的良知和良心。“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既概括了园中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痛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作者用园中荒败衰微的景象衬托备受煎熬的心境,更见其内心的痛苦,也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揭示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还清心灵上的欠债”。“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表明自己不管今后再遇到什么风险,也要顽强地活下去的决心。]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结尾强调自己的反省是诚实的反省,对包弟的歉意是真诚的忏悔。“说谎成风”是文革的流毒之一,林彪、“四人帮”鼓吹“不说假话做不成大事”,事实上,林彪、“四人帮”一伙就是一群政治骗子。巴金老人对自己的心灵进行诚实的拷问和解剖,其本身就是对文革流毒的一次清算。]
结尾几段是文章的第四层,事件的尾声,抒写作者永远的忏悔。倍受良心的谴责长达十几年之久,说明了文革给一代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心灵上造成的千疮百孔。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忠诚地向小狗包弟表示歉意,表现了正直善良的巴金老人的勇气和胆量。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本文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读者只是感觉到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而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可以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例如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正是它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的艺术性,而在于它的深刻的思想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方面,认识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乖舛、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我们这些高中生在内的现在的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像我们不应该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革那样的社会动乱的局面是早已结束了,但是精神家园的动乱并没有结束。人性扭曲,人性异化的现象触目惊心。你对此有没有警觉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第二方面,道德价值。这表现在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性格,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老年巴金显示出来的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可以启发我们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我们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了这篇课文,对照巴金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你有什么启发呢?
探究思路:
第一个方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目的在于提高我们的历史责任感。
对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巴金的《小狗包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虽然相去不远但却是十分陌生的时代,那是一个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曾经亲历的不忍再回顾的浸透了血和泪的时代。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内乱,它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造成的危害和创伤,无论怎么形容,都不算过分。但是,其中最严重的、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它对人性的扭曲,对价值观念的扭曲。在那个一方面大树特树,一方面大批特批、横扫一切、全面专政的时代里,没有了亲情友情,没有了互助关爱,有的只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在这样的情势下,还谈得上什么民主、平等、自由?还谈得上什么良心良知?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良知的死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金的《随想录》和他的《小狗包弟》,就是启发那些失魂落魄的人们招回那失去的魂魄!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拿十年内乱同现在的一些人对照,就很容易发现,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在的本质却是一样。许多的人,在商品大潮的裹挟下,物欲钱欲色欲权欲恣意泛滥。一个个被扭曲的畸形儿,如群魔乱舞。他们也讲爱,但他们真心挚爱的却是钱是权是色;他们也讲良心,但那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当他们搜刮民脂民膏,鲸吞国家资财的时候,那颗歹毒的心比狼还狠,比墨还黑。
对于这些歹毒心肠的家伙,当然不存在什么招魂的问题,他们的魂早已被狼吃了,被狗噬了,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它们揭露出来,绳之以法。问题是,我们还有许多的人,他们本质也许并不坏,但是,经不住这些东西的诱惑,也被卷入其中,造成世风日下,党风日下,民风日下,这是最令人忧心的。我们年青一代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年,鲁迅把疗救麻木作为己任;今天,能不能说,在同腐败分子进行坚决斗争的同时,唤醒良知的复苏,催促人性的新生,让一些误入迷途的人良心发现,也是摆在我们年青一代面前的历史重任?
是的。我们年青一代一定要也一定能挑起这个历史的重任!
第二个方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内省的自觉性。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内省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智能。对个人来说是立身处世,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内省智慧强的人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形成较强的自律自控能力和自尊自信的品格。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今成就大业者无不具有超人的内省智慧,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一个人必须这样,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也必须这样。所以,我们要养成内省的习惯,坚持写反省日志,自觉地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唯有如此,方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天天进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作揖(yī)& 狂吠(f&i)
&血泊(pō) &&&&弹冠相庆(guān)
B.浩劫 (h&o)叱骂(ch&) &教诲(huǐ)&&
&绿草如茵(yīn)
C.拍摄(ni&) 租赁(l&n) &解剖(pāo)
&&&罄竹难书(q&ng)
D.修葺(q&) &舔舐(sh& ) 创伤(chuāng) 怙恶不悛(quān)
2.深入体会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回答括弧内的问题:
A.据说艺术家信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各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为什么前面用“养”,后面用“款待”?)
B.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才”能否替换为“就”?“第一件事”可否删去?“看望”可否改为“看”?)
C.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的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两个“包袱”意义有什么不同?)
D.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解剖”一词在句中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请说说加点的虚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意义。
A.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
B.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C.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D.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4.体会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意,回答括弧内的问题。
A.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
B.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为会么“想笑”?为什么“流泪”?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C.两年以后,她瑞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就笑了。……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宅区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徜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文中三次出现了“您的小狗怎样?”这三次问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呢?)
D.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文革”结束后,作者写到院子里的“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其含义是什么?)
5.衬托,是常见的表现方法,文中也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方法,请你对作些具体的分析说明。
&6.在极左路线泛滥成灾的疯狂年代,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都被扭曲,人性也因之而异化变态。请你结合《小狗包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作者在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答:
(2)作者在描写小狗包弟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答:
(3)作者为什么写日本朋友对小狗包弟的关心和怀念?
(4)上述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
8.巴金的《小狗包弟》通过一条小狗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来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深沉灾难,这种取之于日常琐事来表现一个深刻主题的写法,对我们有很大启示。请你回忆一下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也写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
&解析与答案
1.解析:C项“摄”应念sh&,“剖”应读成pōu。其余几项有些字要防止误读,A项莫把“揖(yī)”误读成“辑”(j&)。D项“创伤”念chuāng,不念chu&ng。“怙”念h&,“悛”不念j&n。
2.解析;题中列出的词语看似平常,实则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可谓炉火纯清。认真体会,将有助于加深文意的理解。
答案:A.“养”,饲养、喂养,表示人与狗之间仍是一般的人与畜类的关系。“款待”表示艺术家已经不是把狗当畜类,而是当朋友、当客人。正因为如此,狗也才会把艺术家当朋友,才会有下面的悲壮的故事。
B.“才”表示关押时间很长,释放出来很晚。“就”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第一件事”不能删,第一、它说明狗在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忠诚给艺术家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第二、这个词还暗示了,在那个危难时刻除了狗,几乎没有什么人伸出过友谊和温暖,因而也没有什么可回报的。“看望”含有尊重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了艺术家对狗的那可贵的品格的敬意。“看”则淡化了这分情感。
C.两个“包袱”用的都是比喻义,都是指的精神上的包袱,但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害怕红卫兵因包弟来抄家;第二个“包袱”指的是将包弟送上解剖桌之后在心灵上引起的愧疚。
D.第一个“解剖”用的是本义,第二个“解剖”用的是比喻义,指的是精神上忍受的痛苦和煎熬。
3.解析:虚词看起来意义很虚,但是它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上题提及的“才”与“就”,表达的效果就完全相反。
答案:A.“据说”表示这是听来的,不是亲见,情况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还是有根有据。“说”表示这是单方面的片面之词,是别人强加的。
B.“就”表示反应快,说明包弟善解人意。“会”表示可能,不是说“一定”。
C.前一个“反而”表示这是一种心理变态,后一个“反而”表示事出意外,事与愿违。
D.“终于”表示最后,结局无法避免。“倒是”表示反常,事属偶然。
4.解析:第2题和第3题侧重对课文中词语意义的体悟,本题则是强调对句子的理解。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都是阅读的基本功,需要反复训练,才会有长进。
答案:A.反复这句话是为了强调自己只是饲养过狗,把狗当兽类,以此与艺术家“款待”狗,把狗当朋友相对照。
B.“想笑”是因为包弟机灵可爱给自己带来欢乐。“流泪”是因为包弟成了扫“四旧”的对象,成了自己的包袱,却又无法为它找到新的出路而伤心。一个本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带来美的享受的小动物,竟然要被人毁灭,反映了人的审美价值观念的扭曲。
C.第一句是由起女士的问话,说明日本朋友对小狗包弟的喜爱,从侧面表现包弟的可爱。第二句是作者的回想,反映了作者对包弟的怀念。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重复,借以过渡到下文叙述包弟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D.文革之后,近邻之间由过去的篱笆改成“无缝的砖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感情的隔膜。
5.解析:这是一道表现手法的综合分析题,要求对“衬托”这种表现手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并且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加强此类练习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答案:衬托是本文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自责自贬是建立在“文革”这个大背景之下的,作者通过叙述弃狗这段往事,使我们看清了这件小事的本质──背信弃义、委屈求全的“羞耻”。在动荡的年月里,夫妻背叛、朋友反目的事都经常出现,弃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对自己的行为一点也不宽容,由此我们更能窥见作者心灵的高雅。所以,事件本身的意义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衬托出来的。作者用一段较长文字详细描述了另一条(艺术家邻居的)狗,为了艺术家而忍受棒打脚踢,甚至不食而死之事,来反衬作者当年为保全自己而弃狗的懦弱。狗忠于人,而人却背叛狗,相形之下,孰高贵孰卑贱,不言自明。这一方面揭示了“文革”运动导致人们产生恐惧乃至变态心理的罪恶,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作者当年弃狗时的无情无义,从而透露出作者自我忏悔,即写《小狗包弟》的缘由。文章还处处把失去爱犬包弟和失去爱人萧珊联系在一起,二者相衬相映,更见其哀伤。文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也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6.解析;本题要求我们透过课文的内容去探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对课文进行“吸收”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消化”,提出一些具有创意的见解,这是对阅读的高层次要求。
答案:略。(请参看“问题探究”栏目)
7.解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研读课文,养成认真揣摩的好习惯。
答案:(1)包弟“不咬人”;它善解人意,“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包弟安静,“夜晚……有人走过,……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包弟机灵可爱,逗人喜欢,“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包弟忠实于主人,我们去广州过春节,“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高兴亲热得“不住地摇头摆尾”。
(2)有正面描写,例如“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引起客人发笑”即是;有侧面描写,例如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喜爱,听妹妹们说的那段故事。
(3)作者写由起女士等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心和怀念,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包弟的可爱,说明包弟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朋友,不仅是中国人的朋友,而且是全人类的朋友,借以揭示包弟之死的悲剧意义。
(4)起了过渡的作用。文中重复上段的最后一句“您的小狗怎样?”用顶针的手法紧承了上段,段末用“然而”一转,自然地由写平时的包弟过渡到写文革中的包弟。
8.解析: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是要能以小见大,因此,它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提炼,要有从日常生活琐事发见深意的能力。“小”是现象,“大”是本质,以小见大,就是透过现象,发见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力。我们许多同学为什么拿起笔总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写?其原因,就是缺乏这种生活的感受力,而多写此类文章,养成多思多想的习惯,正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答案: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狗包弟优秀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