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古诗古诗怎么列提纲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1、朗读、背诵《所见》。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的提议,坚决请求固守。代宗即位后,他又整顿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l&)之军。也先挟英宗逼和不成,被迫释放英宗。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格刚直,颇遭众人嫉妒。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以"谋逆"罪被杀。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四、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寻隐者不遇,所见得古诗怎么写_百度知道
寻隐者不遇,所见得古诗怎么写
提问者采纳
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寻隐者不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对姚桂琼老师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评析& &&彭慧勇 发表 &&&&& 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姚桂琼老师代表玉溪市,参加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的课,也是其探索总结的“三基四步”教学基本模式的一次全面、成功的教学实践。该课由于具有很大的尝试性和创新性,比赛时在观摩教师和评委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争鸣。现就这堂课的设计和实施谈一些我个人的意见。第一,古诗《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极其简短、极其平淡的五绝,它与贾岛的一贯诗风“选题狭小、用词奇险”有很大的不一致。之所以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主要因其具有浅显易懂和具有“师”和“生”(童)的内容这两点。但恰恰是他的“极其简短”、“极其平淡”、“极其浅显易懂”以及“师与童”的这些特点和内容,决定了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难度。要在横向的容量上,在纵向的深度上,在古诗词、诗人、时代历史和文化专业上都把握好,对于一位年轻的教师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第二,姚老师又一次成功地运用她自己探索总结出的“三基四步”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特别突出了“三基”中的“基点――生发点”和“四步”中的“精读――感悟”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教材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环节都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广大青年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实现自身专业成长,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第三,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学法指导落实。按“读――诵――想――演――画――唱”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既符合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语文学习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初读到精读再到品读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古诗词学习由吟诵到理解再到意境想象、情感体会和哲理提炼的一般规律。第四,分析理解、体会感悟都细致入微。姚老师以女教师独有的敏感和细腻,引导学生在“解诗意”和“想诗境”过程中,对其“声、色、境、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领悟;在“品诗风”过程中,对其“平白如话、寓问于答、意境幽远”的语言特点及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领悟;在“悟诗情”过程中,对诗人的情感及其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领悟。第五,姚老师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的老师。在该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可以说是“新意多多”、“看点多多”。最突出的当数“对意境中声与色的分解和融合”和“诗配乐”两项了。“对意境中声与色的分解和融合”,教师作了“先分后合”的设计,既可以对“声”和“色”分别进行细致想象,又可以融合为“境”,再加上一个“情”,不就正好是诗歌完整的“意境”了吗?既新又巧。“诗配乐”,教师为诗歌自编了一首既简单又优美,古典和民族韵味很浓的曲子,并用云南独有的古老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伴奏,师生跟唱一遍后就能深情地唱出,师生兴致极高,效果极新极佳。第六,当然,由于本课自身的难度和师生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现象的差异,教学中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对诗中“隐者”、“童子”、“师”、“只”、“深”等字词的理解在广度发散和深度挖掘上都还不够;二是对“不遇”与“遇”哲理的思辨,没有过程,深度也不够。教师只是用了一段导语:“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千古名诗。从这一意义上说,诗当中还有“理”:有时,憾事也许会变成好事”就带过了,而没有真正从“不遇而遇”、“不求而得”、“意外收获”、“空灵之美”等哲理上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和讨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寻隐者不遇》教 学 设 计云南省玉溪聂耳小学 姚桂琼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是城里的孩子,他们相对农村孩子来讲,可以说是“见多识广”,表达欲望强。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三基”中的“基点――生发点”,“四步”中的“精读――感悟”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能理解古诗,想像体会古诗的“声、色、景、情”。2.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并通过“想、演、唱”等形式了解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体会诗中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首古诗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读、诵、想、演、画、唱等方式,了解诗歌特点,体会诗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理念:诗歌的文字很少,所描绘的画面也比较单一。而这,只是诗歌的表象,谁都知道,诗歌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怎样才能透过诗歌的表象,去更好地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体会诗中情、感悟诗中理呢?如果我们把教学定格在那较少的文字、较单一的画面中,去就文说文,就景说景,那是很难实现的。诗歌的思维是跳跃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连续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找到一种方法,变跳跃思维为连续思维,化点式单一画面成面式多个画面。&&& 诗人们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这是就写诗而言的,这是一个“场景或感慨-想象-诗歌”的顺向思维过程。就学诗而言,我们也可以运用想象,让学生经历一个“诗歌-想象-场景或感慨”这样的逆向思维过程,有效还原场景,因为“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用这样的方法,把学生带到作者写诗时的场景,引到作者写诗时的感慨中,那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体会诗中情。&&& 本课教学,我采用粗线条设计,利用自己从十多年语文教学中总结的“三基(抓基础、找基点、定基调)四步(初读――通;再读――懂;精读――感悟;品读――升华)教学模式”的变式“读――解――背――想”施教。整个教学过程以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论”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想像、说话、评价等形式,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动笔、动口又动脑,在活动中去感知,去理解,去感悟,去升华,去创造。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现代教育手段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让平面的教材立起来,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从而为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起到更直观的“激活”作用。本次课件设计,我主要通过简单的Flash动画“古诗新韵”打开文学历史长卷营造场景,品味古诗;“寻隐者不遇(文――图)”体会铅字背后的内涵――“有声有色”;“松林图”还原场景,激活思维,深入想象“说了什么”,从而感受本诗的第二个特点――寓问于答,进一步体会诗的“词约旨丰”;“诗配画”和“诗配曲”用来还原诗歌本来面目,进一步体会诗中的画,诗中的歌。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上,尽量做到求真务实,不流于形式。)过程设计:一、&&& 谈话导入师导: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块瑰宝、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再次打开那悠远的文学长卷(多媒体打开“古诗新韵”长卷),去再次体会古诗中的独特韵味。&&& 从进入小学,我们已经学了三十多首古诗了,在所学的古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请背一背,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 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 全班齐背。引导感受诗歌语感。&&&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前后是有联系的,这里所说的联系,有横向联系,有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间的联系。学生掌握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每一门学科的教材编排都有一定的梯度,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纵向联系。从知识层面上看,要是你忽略了这种联系,那么学生所学就是散的,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就像一盘珍珠,若不串起来,就易散、易落;从方法学习上看,忽略了这种联系,你也就忽略了对学生分析、类比、概括、综合等方法的指导运用。)&&& 师导:今天,老师也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我喜欢的古诗,当然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一会儿老师会告诉大家,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出示古诗)&&& 二、 读&&& 师导:学习古诗,先要怎样?(板书“读”)&&& 1. 自由初读古诗。&&& 2. 开火车读古诗。(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撮口音“寻、遇、云、去”)&&& 3. 评价朗读情况。&&& 4. 齐读古诗。(要求:读准音、读出节奏)&&& (“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有位老师曾提出,优秀的老师只是多了一点“琢磨”,即在细微处下功夫,小语姓“小”,要把基础打实。切记不可让形式冲淡了内容。) &&& 三、解&&& 师导:古诗会读了,又该怎样呢?(板书“解”)&&& “猜”是一种理解方法,还可以查阅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 1. 指名自选行初解古诗。&&& 师导:要求甚解,就得要查阅不少资料。&&& 2. 详解古诗,重点理解“只、此、不知处”的意思。(“只”选义项:①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②仅有)&&& 3. 解题:&&& 想一想,“寻隐者不遇”到底是什么意思?“隐者”呢?(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4. 教师引导认识本首诗的第一个特点――平白如话(板书“平白如话”)&&& (“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为了“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通过查、议、说等方式,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能更好、更深入地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四、背&&& 师导:读了那么多遍,老师相信已经有同学会背了。背,是今天学习的一个要求(板书“背”)&&& 1. 同桌互背。&&& 2. 指名试背。&&& 3. 全班齐背。&&& 五、想&&& 教师引导:古诗会读、会解、能背了,是否就学完了呢?如果就到这儿,可以这么说,你还浮在这首诗的表面。&&& 怎样才能深入体会它的内涵呢?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种新方法――想(板书“想”),有句广告词这样说,“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通过“想”,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历史画面中,你的感受会更多。&&& “想”什么呢?诗歌,是“有声有色”的(板书“有声有色”),它的“声、色”在哪儿呢?&&& 1. 请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说一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颜色?(云白、松翠、山青、草绿、花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谈话声、风声、泉声、松涛声…)&&&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会说些什么呢?&&& 体会古诗的第二个特点――寓问于答(板书第二个喜欢的理由“寓问于答”)&&& 师导:古诗内容很少,但在这很少的铅字后面,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多媒体出示古诗文熔解到图的过程)&&& 3.师导:诗歌“有声有色”,我们如果把“声、色”融合起来,就能再现古诗中的情境。(板书“有境”)&&& 师设置情境(多媒体上用“松林图”还原情境),请两位同学演一演对话。&&& 师引导:事件有了,可还缺点味:&&& 想一想:作者的感情变化(因慕而寻: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板书:有情)&&& 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 4.小结:诗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声”有“色”,有“境”有“情”,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板书“意境幽远”)&&& 5.师导: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千古名诗。从这一意义上说,诗当中还有“理”:有时,憾事也许会变成好事。&&& 可见,古诗虽然字很少,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词约旨丰(板书“词约旨丰”),这也是古诗为什么被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的原因。让我们再来带感情诵读《寻隐者不遇》。&&&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不同。在交流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些都是孩子心灵和课文碰撞产生的火花,它没有好坏之别,没有对错之分,是最珍贵、最纯真的心灵独白。&&& “启迪思维”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也带着问题出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教室,跳出课本,跨越时空,去任意驰骋……)&&& 六、 形象延伸&&& 面对自己喜欢的好诗,怎样才能长久地记住呢?除了“读、解、背、想”,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两种形象记忆法:&&& A.“画”(多媒体进行诗配画“古松、远山”示范);&&& B.“唱”:&&& a. 列举四年级所学的文包词:苏轼――《水调歌头》,师生哼唱。&&& b.(多媒体出示教师为《寻隐者不遇》谱的曲,播放葫芦丝伴奏)师生哼唱。&&& (何为“诗歌”,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描述:“文学体裁的一种,可歌咏,可吟诵。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最早的诗歌多是用来唱的,如《乐府诗集》。根据诗歌的定义,按照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去“歌之”、“颂之”……)板书设计: 古 诗――词约旨丰 读&&&&&&&&&&&&&&& 有声 背&&&&&&&&&&&&&&& 有色 解&&&&&&&&&&&&&&& 有境 想&&&&&&&&&&&&&&& 有情 …… …… 平白如话 寓问于答 意境幽远练习设计:发歌谱,回家填词(默写)。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一开始我在“想”的环节中加入了“添诗”活动,因为这一首诗,是一首“古绝”,它属于绝句的一种,相对来说,它不受格律的束缚,所以,它不像我们以前所学的诗那样讲究押韵、对仗等。因此,可以大胆地抓住“答”来寻“问”,来开展“添诗”活动,由“绝句”变为一首“律诗”,记得当时学生是这样添的:“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在“添诗”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绝句”(四)和“律诗”(八)的形式特点,有一定的兴趣。并且最后通过一“添”一“擦”,更感受了诗句的精炼。&&& 可为何要把这一环节删去呢?一方面,尽管句式简单,有些格律对教师来说,都觉得难解,更何况是对学生,那么做,无疑是拔苗助长;另一方面,“添诗”本意是体会诗句的精炼,却会产生歧义,变得繁琐,且“添”的过程中“重字”现象无法避免,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因此,最后我决定删繁就简,留下时间给学生由面及里,逐步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以上是《对姚桂琼老师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评析》的详细内容,《对姚桂琼老师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评析》是拇指教育的编辑和众多的网友会员精心为您奉献。请记得收藏本站。更多有关《对姚桂琼老师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评析》方面的资料,请在网站栏目中查找。转载本文,请注明: 感谢支持!
与对姚桂琼老师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评析相关的精品文章
无相关信息
& |& & |& WA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