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说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

城乡关系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理论在城乡关系是如何论述的?_百度知道
城乡关系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理论在城乡关系是如何论述的?
主要观点有哪些?
提问者采纳
  城乡关系的内涵是指:1、城乡生产力布局2、城乡就业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4、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5、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  城乡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里城乡是对立的。马克思  恩格斯指出,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  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是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  征。早在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时期,城乡  之间的对立就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是城  乡对立的,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在经济上剥削  乡村,“农业服从于工业,乡村服从于城市”。  第二,城乡对立是可以被消灭的。当时的米尔  伯格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城乡对立是自  然的,是历史上形成的,消灭城乡对立的思想是一  种“空想”。针对这一错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坚定  地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  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  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  求  第三,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乡对立“把一部分  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变为受局  限的乡村动物”,“与集体制的社会制度是相抵触  的”,所以在未来社会里应该被消灭。正如列宁所  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在这方面的一个基  本原理,即城乡的对立破坏了工农业间必要的适  应和相互依存关系,因此随着资本主义转化为更  高的形态,这种对立将会消失’马克思恩格  斯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未来社  会的重要特征。“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  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  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  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  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  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  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  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城乡融合,显  然是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才能实现。  第四,重视生产力发展在消除城乡对立中的  作用。他们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  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  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会在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后得到改变。“把每个人的生产力提高到能生产出  够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或六个人消费  的产品;那时,城市工业就能腾出足够的人员,给  农业提供此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学终于也将大  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  他们还重视生产力的协调安排,把“大工业在全国  尽可能平衡的分布”看作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  的条件。  第五,强调工业和农业的结合。恩格斯曾在给  友人的一封信中指出,消灭城乡对立的最重要条  件是,不仅使工业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而且使农  业生产资料也由社会占有。在此基础上,使工业生  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通过把工业  同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  正如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的,“公民公社将  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  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  点。”!&#$%&&’(他们还强调城市工人与农村生产者之间  的联合,提出要把农村的生产者“置于他们所在地  区中心城市的精神指导之下”,使农村生产者在城  市有工人作为他们利益的天然代表者。  第六,重视城市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恩格斯  曾热情地赞扬了城市在提高英国经济实力、创造  生产力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像伦敦这样的城  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 万人集聚在一个地  方使这 ) 万人的力量增加了 他们把伦  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 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城市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  愚昧状态,城市的发展对人的现代化具有极大的  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大城市,没有它们推动社会  意识的发展,工人决不会像现在进步得这样快。”  资本主义生产使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  来越占优势,城市“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由于  城市有以上的积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是支持城  市化的发展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  道:“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  样,是城市乡村化。”  第七,重视科学技术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科学  技术的进步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蒸汽机  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现代工业如棉纺织工业的迅  猛发展,使几个西方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大  加快。城乡之间逐渐改变了数千年来的相互封闭、  相互隔绝,彼此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加。电的发明和  应用是科学技术的又一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敏  锐地看到了它对城乡关系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他们指出,“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  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  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  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  有力的杠杆。”!’
提问者评价
谢谢,请问有出处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马克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
A.蒸汽机的发明B.电的利用C.蒸汽轮船的发明D.内燃机的发明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主要考查你对&&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爱迪生,贝尔,汽车,飞机)&&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爱迪生,贝尔,汽车,飞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①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②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③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④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 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发现相似题
与“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4653137098143634115988120477135691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哥伦布认为“是上帝给了他独一无二的天恩,让他去完成托付给他的使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
——林壁属《哥伦布西航思想的形成》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他在一九八四年的一次集会上说:“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当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而他们手里有了土地。”材料二 很少有领导人会像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那样看上去不适宜承担革命领导的任务,因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他的力量来自于他几乎不了解的一种集体的追随力量。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像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材料三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犹如一颗炸弹落在神学阵地的心脏。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教义以沉重的打击。正如霍登(W.HORTON)所指出的那样,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中古时代的大爬虫的地位,似乎比十字架的地位更重要。
——张秉伦、汪子春《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1)根据材料一说明宗教在世界近代史上为促进世界整体化起过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中“他的运动”指什么?这一运动的原因有哪些?对西欧现代化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教会宣扬的“神创说”,除此之外,这一理论还产生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三说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得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卵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部的最适合于他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 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造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非洲绝不是一个因为其居民的天生缺陷或低劣而一直处在人类发展进步法则之外的某种野蛮落后博物馆”,非洲史学者巴西尔戴维森提醒人们:“非洲与任何其他大陆一样,拥有需要对之进行严肃研究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历史学家只研究那些留下了书面记录的社会,而没有书面记录的时代和地区则交给了考古学家。……非洲史学家们以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其崇尚,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强调利用能告诉他们非洲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任何形式的证据。
——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材料二 西方心里学包含着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 需要,那就是把非洲当成欧洲的陪衬,当成一个既遥远又不了解的虚无缥缈的地方,以此来烘托出欧洲自己的智力优越性。
——阿契贝《年论文文集:希望与障碍》
1)依据东非的考古发现,许多现代学者认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在下表中填写支撑该观点的论据。(4分)
2)起源于非洲的人类与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质检存在着怎样的关联?(2分)
3)上述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怎样的史学方法?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什么样的证据?(4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惨案遗址中,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的广岛和平公园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数多。
——朱成先《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材料二&&& 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每个被提名的遗产英:……风和对设计、材料、工艺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委员会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此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特别是那些对众多游客开放的遗址,涉及的有关国家英提供的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财产的管理、保存和开放度。
——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大屠杀期间共有多少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4分)
(2)&&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属一种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哪一条规定进行申报?这类遗产的特殊作用是什么?(2分)
(3)&& 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叹道:“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依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其中哪些规定?并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4分)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史记·商君列传)
&&&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 ——《魏书·高祖纪上》
&&&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 ——《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 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 拿破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一百多年以来,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拿破仑这些英雄人物……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国内的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象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 ——恩格斯(德国状况》
&&& 材料三& 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 材料四& 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的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1)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的历史功绩。(4分)
(2)据材料二、三,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评价有何不同?两人为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4分)
(3)材料四中,史学家的看法反映了历史研究有何特点?(2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 ——钟婴《fP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 材料二& 人烟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隐匿着庞大的玛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
&&&&&&&&&&&&&&&&&&&&&&&&&&&&&&&&&&&&&&&&&&&&&&& ——记录片《失落的玛雅文明》
材料三&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儿,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 ——[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及其依据。(3分)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3分)
(3)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4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明太宗永乐七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时太宗择寿陵,久不得吉壤,而仁孝皇后尚未葬。礼部尚书赵以江西地理术人廖均卿至昌平,偏阅诸山,得昌平东黄土山最吉,遂即日临视,定议封为天寿山。
&&&&&&&&&&&&&&&&&&&&&&&&&&&&&&&&&&&&&&&&&&&&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七十
&&& 材料二& 在平津战役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特意通过地下党派人去询问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哪些地方需要保护,粱思成给了他们一张画满圆圈的地图,这张地图很快就挂在了作战指挥部的墙上。后来,北平和平解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 ——(百家讲坛》
&&& 材料三& 在永陵陵寝围墙之外,却赫然坐落着一个占地超过10亩的养猪场。养猪场周围是由破旧的砖瓦砌起来的一人高的院墙,其中离永陵围墙最近的地方仅有10米左右的距离;院墙内几排平房里养着数百头小猪,大量猪粪堆在永陵围墙脚下。……在昭陵、景陵附近,大片民宅紧邻陵寝的围墙,而在一些陵外更是建成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设施,以便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 ——《明十三陵皇家景现遭人为破坏》《华夏时报》日
(1)据材料一,明朝统治者选择十三陵陵址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十三陵体现了哪些建筑设计思想?(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为此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有人说,十三陵是一部明朝兴亡史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政府之所以需要非常的行动,正因为它是处在战争的状态中,它所以不能服从划一的和严格的章程,是因为它周围的环境是急剧发展的、变化无常的,特别是因为它必须不断采取迅速有效的手段来消除新的严重的危险。”
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中文版,第159页
  材料二  日法令允许按人口平均分配市镇公地,使每个居民都能得到一份土地。……6月3日法律虽然同意穷人可购买二十至五十公亩土地,地价分多年付清,但到了9月13日,国民公会又从财政考虑出发,收回这个让步,改作发给他们一张分二十年偿还的票面为五百里弗的无息借据,权充购买国有产业之用。
G.勒菲弗尔《法国革命史》
  材料三  雅各宾派执政后,反法同盟攻入北方,英军占领土伦港;国内叛乱的蔓延之势未能控制,物价继续飞涨,马拉又遭到暗杀。当时雅克·卢的《现今法兰西灾难的缘由》请愿书这样写道:“当一个阶级可以不受惩罚地使另一个阶级挨饿时,自由就是虚幻的。当富人可以利用囤积垄断操纵其同胞的生死大权时,平等也是虚幻的。当反革命日益操纵物价而3/4的公民无力购买时,共和国同样是虚幻的。”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必修)教学参考书
  材料四  “那些恶毒的人想断绝巴黎的生活资料未能得逞,就又使出新的反革命伎俩。他们在制造生活必需品的工人中间到处散布叛乱和不服从的情况,根据革命法律,这是要处死刑的。我们看到,烟草工、面包工……差不多同时向各自的雇主要求超过法律规定额的工资,他们举行非常集会,以罢工甚至以根本拒绝干活相威胁……我们向全体工人宣布,作为法律的工具,我们将像法律本身一样铁面无情。我们将把违法罢工的任何工人立即送法庭治罪。”
沃尔金,塔尔列《一七八九到一七九四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五  热月政变后不久,塔里安在国民公会发言说:“难道共和国连同它的一百几十万武装公民,还怕一小撮贵族吗?是继续保持使人人自危的统治好呢,还是基于正义的统治好?……如果要求政府按照战争的方式去行事,那就等于要求我们继续骚动的行为,就等于要我们继续把法国当成一个战场,也就等于我们用骚扰人民的办法来为人民尽职尽责。……难道这适用于一个正常的、自由的、人道的政府吗?”
基佐《法国史》第六卷,216~217页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五,指出罗伯斯庇尔和塔里安对雅各宾派的专政措施各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2)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雅各宾派专政措施的必要性。
(3)恩格斯在总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时曾经指出:“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按:“反动”意为反方向移动,不含贬义),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之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9页)结合恩格斯的论述和材料信息,扼要说说你对雅各宾派专政的看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恩格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