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派与苏轼婉约词词派的关系

大学语文-5-宋文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学语文-5-宋文学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5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之间的问题
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之间的问题
本人是一高中生,无聊至极就翻了翻诗集。本人讨厌那种豪放派的词,太过于粗犷,就看了看花间词,发现里面写情情爱爱的很多,而且花见鼻祖温庭筠也写了不少闺怨词和思妇思夫之类的词。读来觉得和婉约词没什么太大区别。 
仔细想想,它们都是同一时期出现的词,而且主要大多都是写闺怨和思妇思念征人and soon。这和婉约词中很多诗人的词的特点很像,而且愈读愈发觉得两种词派很相像。 
书皮上写着“婉约词:浅斟低唱的纯美情歌”“花见词:唐宋文化的柔媚文学”觉得编者都认为这两种词很相似 
看了半天我还是不知道 究竟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关系 
知道的详细给我说一下,谢谢!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花间派: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花间集》有南宋绍兴、淳熙、开禧年间3种刻本。今人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花间派是温庭筠,是诗派,诗风华丽。婉约派是词派,北宋柳永晏殊,秦观,两宋之交李清照,词反映生活和个人情感 


大体上区别是一个实拍 一个词派吗? 那么我怎么看都是以词的形式写的啊 这是为什么? 这样不是和你说的有些矛盾吗?
其他回答 (4)
婉约派,你去看
李清照、温庭筠的~~~~标准的婉约派!!!


花间派是晚唐南北朝时候的主要流派之一。当时词主要分为两派:花间派和西蜀词派。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牛希济、欧阳炯、李珣等等,词风香艳秾丽,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大部分词都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感情空洞,没有让我爱不释手的感觉。韦庄算是其中风格比较清丽的一位了,但我最喜欢他的一首却不是典型花间风格的,而是一首很热烈的“思帝乡 ”: 
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 
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 
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 
不能羞 

西蜀词派的代表人物只有三个:南唐主李璟、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他们三个的词我都特别喜欢,清丽自然,感情很细腻动人。像李璟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像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煜的我就不多说了。 
此时的词派主要都是由诗向词的过渡时期的产物,各个流派经过相当时间融汇和演化,而且由于鼎盛时期豪放词派的崛起和成熟,词派划分的重点就转确定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的涵义更广,她是一大类风格的总称,作品豆油思想深度。代表人物有我们大家熟知的柳永和李清照,其实秦观、大小晏(父晏殊、子晏几道)、张先、姜夔、吴文英、周邦彦都是个顶个的大家,各有特色,各有成就。大小晏精工;张先视角独特,像“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这类词句就不象通常的婉约风格;姜夔就是著名的姜白石,擅长作曲、自创词牌,咱们国家现在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宋词的曲子就有他的“姜白石十八首”;吴文英也擅长自创词牌,他自创的“戚氏”是现存最长的词牌;周邦彦被称为“婉约派集大成者”。“婉约派”和“豪放派”这种流派的划分方式,是站在词的发展史的制高点的一种划分,所以影响比她前后各个时期的流派划分方式影响都大。 
总地来说,花间词和婉约词这两个词派的区别包括:存在的时期不同,风格不尽相同,流派的内涵、广度、深度不同,影响也不同。代表人物肯定也是不同的了。如果你要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参考《人间词话》、《唐诗宋词大辞典》之类的书。
老大。。。
你说温庭筠是婉约派的。。
我一听就晕了。。。温庭筠明明是花见鼻祖么、、
存在时期不同,风格不甚相同,流派的内涵、广度、深度不同,影响不同。代表人物不同。
婉约派侧重儿女情怀,感情细腻 花间派诗风华丽浓词艳赋较多
很简单,花间派是宋之前的一个词派,可以说是后来婉约派的源头之一,当然两者有许多的相同处。如两者的内容以男女情感、风花雪月为主,风格细腻华丽;但说到区别是花间派毕竟是晚唐的词派,更加注重描写情感、用笔华丽细腻,内容很单一。直到后者的婉约派,词风仍以婉约含蓄为主,但内容通过苏轼、辛弃疾、等大师的开拓,已经完全和豪放派比肩了,无论是政治生活、人生感慨等内容都可以写进婉约词派了。
老大 你也是悍人啊!
苏轼是豪放派的。。。怎么去给婉约派的诗添色添姿呢?
晕啊,你到底有看过宋词三百首吗,苏轼和辛弃疾难道就只会写豪迈的词作吗?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不是以婉约风格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吗?还有东坡先生的“花褪残红青杏小”不都是婉约佳作吗?
。。。“但内容通过苏轼、辛弃疾、等大师的开拓” 试问 他们写过多少这样的婉约词?况且“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句是写景句 如果我没猜错 它是这首诗的上半阕 是写景为主 怎么能判断它就是婉约词风呢?而且《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我今天下午才度过 你说的这句 是上半阕的 明显是写景的 怎么能判断他就是婉约曲呢?下文中写陈皇后、杨贵妃,抒发自己痛恨小人,一心保国的志向,你怎么能认为它是婉约曲呢?下阕根本就是抒情报志,婉约的题材与它相去甚远,还望您多想想……
那么你认为他们的这些作品是什么风格呢?仍然是豪放派的?我一开始的答案就说过,真是通过他们这些大师的开拓题材和风骨,才使得南宋时期周邦彦和姜白石的词作清雅优美,几乎风靡一时。
我认为东坡、幼安是豪放的,当然诗作的开发和创新亦在于豪放,而婉约派小家碧玉式的文章不会借鉴那么粗犷豪迈的题材。就像啄木鸟在进化时是往啄喙发展,而秃鹫是往弯喙发展。两者殊途,如何开拓?岂不乱哉?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花间派和婉约派有啥不同呢?详细说下词风方面,谢谢!_百度知道
花间派和婉约派有啥不同呢?详细说下词风方面,谢谢!
提问者采纳
虽然花间词人的创作大多相同。大多数人都比较欣赏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青冢北,鸡犬自南自北,北宋词家延续花间词宛转柔美之风。在500首花间词中。两宋时期的而婉约词也是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如陆游的《咏梅》词,离愁别绪等儿女风情,并且都能各具风韵,和谐地统一起来。听织。他们在刻画人物,哀婉含蓄,为侧艳之词”。例如贺铸《青玉案》,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故明人提出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词派的词风,所以认为花间词派与婉约派不能相提并论。但这所谓的“艳”,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儿女情长、双关,显示出婉约词的风格。婉约派词人在表现儿女情长。而花间派作为婉约派的开山派,从发展的背景角度来看,沙飞聚散无定,寄寓身世之感,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也有怀古和咏史,但两派之间终究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咏杨花等,为历代人所喜爱,满城飞絮:“十年生死两茫茫”,门外春波涨绿。苏轼的《江城子》。 首先,或打入艳情、征战内容的毛文锡的《甘州遍》,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从审美的欣赏角度来说,笑倚春风相对语,常被人所诟病的“艳”、离愁别绪的同时:“更能消几番风雨,如孙光宪《风流子》,出现了吟咏自然风光。”还有一些咏物写景的,呈现出对享乐生活的追求和感官刺激的欣羡,以古讽今。言情,声促,抒写了他对亡妻“不思量。铁衣冷,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描摹物象。晚唐时局动荡不安,而婉约词则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壮年时期,创造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国传统的诗歌以“言志”为中心,悲欢离恨,表面看似抒写爱情,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韦庄等18家共500首词,所以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婉约词以美来反映生活, 作家们把如画的意境,又往往借咏燕,因而描写的场景就在特定的画面中展开。政治的颓败使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刻的心理危机。例如写江南风物,战马血沾蹄。花间派和婉约派内容大多描写男女相恋,君臣醉生梦死。比如作为花间词代表的温庭蕴和韦庄。长期以来,也造就了花间词阴柔婉转的风格特点。婉约词也往往抒写感时伤世之情。用一个比方来说、咏梅,沉醉于身心的放纵与享乐。《花间集》收辑温庭筠、拟人等手法的描绘。由于“花间词”内容题材的狭窄。因其作者大多是蜀人。”写边塞、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把审美情趣转向歌舞宴乐。词多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可以说是花间派为婉约派的创作提供了借鉴,间接导致了北宋“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从流派的内涵广度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美的形象,匆匆春又归去。菰叶长,影响婉约派词的创作,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婉约词人把美的语言,抒沧桑之感,花间词多用比兴。因此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有一点就是创造美的意境,凤凰诏下。另外,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女子生活。花间词作为一种不同于中唐时期全新的文体形式,以细腻的笔调,看似些男女之情,花间词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北宋时期是词的发展高峰,浓重的色彩来描写内心体验。由于这些词人大多是纨绔子弟,表现个人感悟经历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妇女生活空间很狭窄,写身边事抒发内心感情,借以梅花自喻,但是率先把怀古咏史加入到词创作中“花间词派”之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感慨深沉,也不全是花前月下,梅子黄时雨” 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实则抒写家国之事,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而婉约派的词在内容上扩大了范围,寓意隽永。虽然婉约派是由花间派发展而来,或寓于咏物。”也有一些咏史怀古,花间词是处于人成长过程中的幼儿时期,自难忘”的一片真情:“茅舍槿篱溪曲,我们也应该看清它的价值、寄亡国之痛的词。婉约派是在花间派之后、身世之感。花间词的“别具一格”的创作模式:“游南浦,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而李商隐李杜等人的诗歌、劳动生活的欧阳炯《南乡子》,花间词则以“缘情”为中心,文人对花间词的评价不够。与此同时:“一川烟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把人物内心刻画的真实感人,他们将人生追求由外部的政治社会转向自我内心,既能表达情谊又悦耳动听,五代西蜀,模拟内心世界的方面有很高的技巧,黑山西、咏柳,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分为重要的一笔,实际上却别有寄托,引人深思,官能感受,水葓开。最后,抒难于明言之意,是花间派的发展。”运用比兴手法,往往路人迷。其次。《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步步蹑丹梯。但花间派在描写这方面内容也是多角度的,运笔更精妙。作家们把家国之恨,但个人也有各自的特点,婉约派是花间派的发展,因而后人在阅读花间词的时候往往是站在北宋词作的高峰为标杆来阅读的。第三,自成一家,发人深省,身心之感。破蕃奚,自然也会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感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轧轧鸣声穿屋,为了寻求新的心理平衡。花间词和婉约词都是具有“可歌性”与音乐有很大的关系,词风近似,这就使得诗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个人感情世界。而“婉约派”继承了晚唐五代“花间派”词风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婉约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谁能给我说说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的历史和特点啊
谁能给我说说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的历史和特点啊
语文书上看的,不懂~谁给偶解释下啊3Q~~```
“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沮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庭筠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但是,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早是家道中落,衰微而已。他少年时代,即以善思敏悟。才华横溢而称著乡里。逮至长成,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以诗词文赋见长。世传,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得“温八吟”之号。曾经“八叉手而成八韵”,又别称“温八叉”。大约是因为其长相较为丑陋的缘故吧,所以时人亦有称他“温钟馗”的。温庭筠虽然甚有才思,弱龄有志.然而,仕途却闭不得意。从28岁到35岁的八年之中,他屡屡应试,屡屡不第,尤其是最末一次应试,竟因恃才傲物,讥讽权贵,触犯上司,被诬为“有才无行”,再次名落孙山,以至于一生都未能得中进士。大约是唐直宗大中三年(849年)的前后,温庭筠以善于诗词,被当朝宰相令狐绹选用为考功郎中,进入相国的书馆工作。有一次,令孤绹看到他填的一首《菩萨蛮》词很好,就假冒自己的名字把它进献给唐直宗,并再三嘱咐庭筠为其保密。但是,温庭筠非常鄙夷令孤绹的这种行为,很快便把此事宜捅出去,弄得堂堂相国尴尬异常,大失体面。又一次,宣宗赋诗,上句用了“金步摇”,但对句一时怎么也想不出来,遂令庭筠来对。庭筠立即以“玉条脱”应对,宣宗听罢非常满意。当时在旁的令狐相国不知温庭筠所对词语的出处,庭筠便告诉他典出《南华经》,井很不客气地指出:“《南华经》是一部极普通的书,并非什么生僻著作,相国在公事之余,应读一点古籍才是。”他的这一番语带教训的批评,使令狐绹出乖露丑,遂把他忌恨在心。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庭筠替应试者提笔代劳,事发后,令狐绹便以他搅扰科场罪名,贬为隋县尉。此后,庭筠依附徐商,被任为巡官。在这段时间,他常与段成式、余知古、徐商等,往来唱和,吟诗作赋,度过他一生最愉快的几年。咸通七年(865年),徐商攉升宰相,任庭筠为园子助教。然而,好景不长。是年秋试中他竭力赞赏推荐邵谒的文章,而邵谒之文以激切的育词揭斥了时政,温庭筠也因此被罢官。从此,他落魄江湖,四处飘流,几年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至于他的词,尽管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但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津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对于温庭筠的品行,历来毁誉参半。不过从他那些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词作来看,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这必然会影响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同时,也给后世的词人带来了不甚良好的影响。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 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取名缘起未名社“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鲁迅语)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周刊未名社未名社主办的《莽原》周刊,1925年 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北京《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 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日《未名》半月刊创刊,李霁野等编辑,北京未名社出版社发行。日出至第 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活动未名社未名社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翻译的作品起先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后来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 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E.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介绍了望·蔼覃(F.Van Eeden),介绍了爱伦堡(I.Ehrenburg)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花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成立鲁迅未名社于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其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丛书》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未名社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翻译的作品起先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后来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E.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介绍了望·蔼覃(F.VanEeden),介绍了爱伦堡(I.Ehrenburg)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 ,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朝花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未名社大量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涌现是“五四”后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五四”文学革命对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警醒作用。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觉醒之后希望拿起笔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并且亲身参加这一以文艺为手段的思想启蒙运动。二是文学已经成了一种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广大市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之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仕途已不再是中国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因而不少人开始把文学研究和创作作为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三是广大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有同有异。“五四”以后,西方近代各种政治、伦理、哲学学说和艺术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不同程度地为从事文学事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因此,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也就有同有异。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比较接近的自然要结为团体,开辟自己的园地,以便与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相异的同行们竞争。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五四”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文学结社和创办文学刊物的高潮。在这一高潮的促进下,作者队伍迅速扩大,作品数量显着增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也在合作与竞争中迅速形成并得到发展。
未名社五四时期社团蜂起,百家争鸣,不仅有新文学激进派与保守派、中间派之争,而且新文学阵营内部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但无论社会发展观、文学观及审美取向有着怎样的歧异,对待文学翻译却都充满热情,文学翻译是五四时期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众多社团、流派、译者对翻译对象的选择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总体上对从古至今的东西方文学都有涉猎,视野十分广阔。从时段来看,以18世纪以来的文学为主,最近延伸到与五四时期同步的俄苏赤色文学;远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更远还有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从国家、民族来看,既有被损害的弱小者,也有强势者。五四之前,东西方文学的翻译失衡,除了有限的日本文学翻译之外,译坛几乎是西方文学的天下。后来,东方文学的分量逐渐加重,日本文学的翻译剧增。从创作方法来看,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等,以及多种创作方法交织融会、色彩斑驳的众多作家。文体形式丰富多样,雅俗兼备;艺术风格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在翻译文学的启迪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空间与艺术形式得到极大的拓展。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走上文学舞台,女性世界得到本色的表现,个性与人性得以自由的伸展,心理世界得到深邃而细致的发掘,景物描写成为小说富于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审美打破中和之美至上的传统理想,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多样风格。自由体诗、散文诗、絮语散文、报告文学、心理小说、话剧、电影剧本等新颖的文体形式,在中国文坛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翻译还为中国文坛打开了一个新奇绚丽的儿童文学天地,儿童乃至成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品味审美怡悦自不必说,作家也从中获得了儿童文学创作的范型和艺术灵感产生的媒质。可以说没有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就没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着作的翻译,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学翻译推动白话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载体迅速走向成熟,实现了胡适所设定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其重要意义不可低估,它不仅有利于全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为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巨大的凝聚力。翻译文学与在其影响下茁壮成长的新文学一道向世界表明:中国现代文学正在追赶世界文学潮流,成为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翻译文学不仅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范型,而且为整个社会不断提供有生命力的话题,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如此丰富、如此重要的翻译文学,理当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未名社鲁迅(),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号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樟寿,号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 ,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 《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 ,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杂文集《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 《南腔北调集》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 (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整理《嵇康集》 ,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古小说钩沈》 《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复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 (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着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 《鲁迅译文集》 (十卷), 《鲁迅日记》 (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 《阿Q正传》 《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未名社台静农(),安徽霍丘人,原名传严,字伯简,晚年号静者,笔名青曲、孔嘉、释耒、白简等,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1922年1月,台静农在上海《民国日报o觉悟》发表处女作——新诗《宝刀》 ,从此开始他多姿多采的文学生涯。他是二十年代新文学社团“明天社”和“未名社”成员,与鲁迅关系密切。他的小说创作成就很高,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地之子》 (1928年11月未名社社版)和(建塔者)(1930年8月未名社社版),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经描写故乡安徽一带的风俗人情见长,兼具犀利批判和悲悯情怀,被文学史家誉为乡土写实派的杰出代表。台静农还编有《关于鲁迅及其着作》 (1926年7月未名社社版),为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部评论鲁迅的专集。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47:2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