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自己及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试着举出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个例子。

北京阳光热线:社区医院将会发生什么变化?()_北京_新浪网
北京阳光热线:社区医院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http://www.sina.net 日 13:25 北京城市管理广播
  “发表你的观点,规划我们的明天”。9月20日(周三)早上7:30――8:30,城市管理广播FM107.3,AM1026,将在《城市零距离》节目中请来北京市卫生局邓小红副局长、北京市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主任科员李志敬,他们将和广大听众一同来说说“社区医院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直播实录]
  明可:这里是正在直播的《城市零距离》,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明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应该是困扰着各级政府的头疼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才看到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这样一种壮观景象。那么一边是大医院人满为患,那么另一边是社区医院生意惨淡,怎么样才能吸引大家到社区医院去看病呢,注意我们的词是吸引,而不是说教或者是强制。我想这个问题不仅老百姓关心,政府也很重视,北京的社区医院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出门15分钟就会有一家医院,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将在社区医院里挑大梁,不仅如此,社区医院还可以和大医院互通有无。今天我们《城市零距离》节目就邀请到了北京市卫生局的邓小红副局长,还有北京市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的主任科员李志敬,两位嘉宾。那么他们将跟我们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社区医院即将发生的这些变化,您是不是也可以琢磨着,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是否也上社区医院去看病呢,听众朋友也可以用老办法参与今天的《城市零距离》节目。
  让社区医院赢得信任,让百姓看病不再犯难,这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说的主要话题,我上来挺想先问问两位嘉宾,两位有没有经历劝过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说其实你不用去大医院,去社区医院看看病就行了,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哪位?李志敬有,给我们讲讲当时是什么情况,最后你是怎么给这位朋友做的建议,最后他真去了把?
  李科员:是这样,我有个同学他的妈妈患高血压已经三十年了,她经常要去大医院安贞医院去看病,每次看病都不方便,她还得请假,带着妈妈又排队、又挂号,然后一去就得半天。有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他就跟我提起来了,说实在不方便。因为他知道我是做社区工作的,社区医院我能去吗?我当时也没太敢跟她说你到社区医院肯定能怎么怎么样,我跟他说你可以去尝试一下,因为我就跟他介绍一下社区医院做慢病管理的好处,因为社区医生是在你身边的医生,他是提供连续的健康服务,你的健康状况都在健康档案里有记载,你可以到社区建一份健康档案,你每次到社区去看病,医生都可以。
  明可:而且有可能每次都是一个大夫,这个会比大医院的几率更高一些。
  李科员:没错,他到大医院去看病那出诊的专家是不一样的,而且到大医院都是奔专家去的。其实社区做慢管理,做健康教育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明可:后来您这位同学真的带妈妈去了。
  李科员:确实去了,他跟我说虽然社区医院的大夫,自己感觉跟大医院确实有一定差距,但是他认为首先态度还是比较好,而且每次对他的讲解也非常细致,他说不像大医院的三分钟、五分钟就打发出来了。
  明可:因为还有那么多人在后面排队呢。
  邓局长:方便。
  李科员:很方便。
  明可:没有舟车劳顿,
  李科员:对,就是他妈妈自己去,或者是有的时候给大夫打个电话都可以。
  明可:你看,等于这位同学还是在您的建议下真的尝试了社区医院,现在还是留在社区医院做一些常规检查或者治疗。
  李科员:她是定期到社区做一些健康咨询,调调药,或者是社区医生给她做一些基本的检查。
  邓局长:生活方式的引导。
  明可:基本检查,你看我们一说邓局长马上意识到社区医院能给患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邓局长:就是随时测血压。
  明可:这是刚才我们妇幼保健与社区委员处的李志敬给我们讲了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李志敬:你可以叫妇社处。
  明可:大家知道全程,下面我们就叫妇社处,叫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其实从很多大的数字统计上我们可能也能看出这样的例子应该是很多,我注意到卫生部长高强也通报过几个数字,说去年去大医院看病的全国一共是24亿人,那么真正住院的是6千万人,什么比例?就是四分之一,所以通过这个数字说明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就不需要到大医院去治疗。我们换个角度是不是可以这么翻译,邓局长,就是到社区医院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可以这么翻译吗?
  邓局长:常见病、多发病应该是在社区解决。
  明可:那现在北京到底有多少家社区医院?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是不是应该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区医院。
  邓局长:让我们小李回答吧。
  李志敬:这样,在正式回答之前我们先简单地纠正一个说法,不管是我们平时接电话还有刚才主持人提到的都叫做社区医院,实际上我们把在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场所叫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明可: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还不一样?
  李志敬:对,是这样的,就是社区里边提供的这些服务跟医院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医院就是过去咱们很多人都认同的,医院是治病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做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的场所,我们统称为六味一体的服务。
  明可:不是说穿白大褂一定是医院,医生所在的就是,我们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李志敬:对,这是我们比较规范的叫法。
  明可:那是不是最理想的状态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服务站。
  李志敬:现在社区的概念从民政局行政区划来讲一个居委会就叫一个社区,但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设置原则是按照一个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还是本着节约卫生资源的这个原则,那么虽然北京的卫生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如果每个社区,每个居委会都设一个卫生服务站,那对卫生资源来讲还是比较浪费的。
  明可:比如说我们这个社区跟我们现在正在搞的城市管理广播联合多家媒体做的魅力社区评选的概念不一样,因为我们魅力社区评选都是按照民政部门的社区划分来做的,但是现在我们提的这个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是按街道。
  李志敬:原则是每个街道每个乡镇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么服务人口过多,或者服务半径比较大的可以再增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覆盖。
  明可:那现在覆盖率怎么样了呢?
  李志敬:目前覆盖率粗酸应该是在80%以上的。
  邓局长:有数字的。
  明可:多少个?
  邓局长:2005年年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17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是2252个,这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包括的农村一些准备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村卫生室,含了这部分,所以数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达到基本满足城镇远郊平原和山区居民分别在出行15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就可及社区卫生服务。
  明可:就是最长30分钟您一定能到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的站或者是服务中心,能进行保健或者是头疼脑热小病的诊治,这是刚才提到了一个现在社区医院的一个情况,应该从数字上来讲大部分的居民是可以就近找到社区中心。那么我们的记者其实在节目之前也采访了一些普通的市民,让我们来听听大家对自己到社区医院服务中心接受治疗,接受医生的建议,他们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听听。
  记者:尽管社区医院比较方便,但是在记者采访的居民中,大部分都认为社区医院医疗水平比较低,所以一般都愿意到大医院去看病,实在因为路途较远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才会去选择社区医院。
  市民:我没去过,都给过那卡,我没去过。
  记者:其他的小医院您也没去过。
  市民:没去过,大医院什么时候去都行,晚上也有值班的。方便。
  市民2:方便还是方便一些,离得近一些,但是总的医疗条件不够。
  市民:你再看看里面的屋子墙上尘土那么厚,有时候苍蝇、蚊子,有时候多让人腻烦啊,那你也没办法,我们这么大岁数,你像他们输液的,他们扎针老扎两次,你说你怎么办,给你鼓了,鼓了再扎一次,你说病人怎么说?你能跟他打一架,这不可能,这只能捱着呗,技术上还得要提高,你说你不来吧,你上哪去都得打车吧,他不打车的话他能走到这?所以说你这个设备条件各方面都不行,那也不行,条件也不行,那厕所挨着他们,那都不灵。
  市民3:不太满意,因为这个是一个卫生所,不像现在所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现在可能还达不到那个标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恐怕还达不到,因为大部分人都到医院去了。
  记者:张大妈家住在花市复国园小区,她的老伴患有脑血栓,一年集中两次输液,他们在铁路花儿社区医院就诊时也碰到一些问题。
  张大妈:我们要的药他没有,经常的,就是说品种不全,我们原来在石景山,那边的药还是比较全的,我们后来搬到这来的,这边的药比那边差多了,品种太不全。我问他,他说他那个药房太小没地方放,搞不清他怎么回事。
  明可:这是我们记者张风采访的一些老百姓,大家提的这些问题是不是邓局长原来您都听说过,这些问题比较有代表性。
  邓局长:对,我想刚才几位居民的意见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对社区中心的硬件条件不满意,一个是对服务水平不太满意,再有一个觉得他那的药品品类比较少,不能满足需求。硬件条件因为这两年政府开始重视加强社区卫生建设,要加大财政投入,所以很快就会有明显的改善,医疗条件水平的提高我想这是需要有过程的。
  明可:相对那个来讲就慢一些。
  邓局长:首先医学是个实践的科学,不是光靠念书可以念成的,而过去市民都习惯全到大医院看病,这样社区医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包括护士,你想扎一个静脉这也是需要经常操练的,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不尽人意,但是等到我们在社区接待的病人越来越多了,那么这些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也会逐渐上涨,另外我们现在也是要鼓励大医院的医生、护士定期到社区工作,来弥补现在社区工作人员技术不足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关于药品,这个药品确实过去在社区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对我们药品使用的品类是有限制的,那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区站和中心已经进入了劳动社会保障的定点,我们也准备采取全市统一的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来配送社区药品。咱们城市里还有大量的定点药店,所以将来医生开了处方以后,市民可以拿着处方到这些药店里去买药。这样药品品类不全,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也会逐步的解决。
  明可:刚才市卫生局的邓局长给我们概括了一下,记者所采访的六七位市民反映意见的三大类,我想肯定也是因为邓局长之前也对社区医院有过一些了解,所以把这个问题做的一个全面的概括。我倒感觉从我们刚才采访的七八位市民中好像对社区医院硬件特不好,就是非常不满意的,针对硬件倒不是特别多。因为可能大家心里有这样一个承受能力,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可能会比大医院的医疗条件稍微差一点,因为它毕竟规模在也摆着呢,关键就是这个软件,刚才您提到了一个怎么能够让服务水平上台阶,俗话讲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的让他再小,比如有一个大夫让大家感到很亲切,可能老人、孩子、高血压、心血管都能治,这样多好啊,可能就这样一个人在这值班,大家有什么事都上那咨询咨询,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理想状态。像这样全能医生,是不是在咱们卫生系统有一个叫全科大夫这样一个概念在这。
  邓局长:对,过去我们培养医生基本上是从大学一毕业就分成专科、内外、妇儿,在我们国家传统上全科医生是非常少的,而社区目前要实现六味一体的功能,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全科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我们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在全市做过一次调查,目前在社区工作的这些工作人员里,真正获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医生和护士还占不到半数。
  明可:50%都到不了。
  邓局长:对,因此我们准备开展对社区全科人才的培训,这个培训也分几类,第一类,目前在社区在岗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在岗培训,让他从过去的专科医生坐等病人上门服务的形式,变成一个能够主动上门提供全科服务,六味一体服务的全科人才。第二类是丛中小医院或者大医院转岗到社区工作的人进行转岗培训,第三类就是今后凡是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得进行岗前培训,包括要在我们指定的教学医院里进行长达两年多的临床轮转,然后再到社区站去进行全科医师的培训,才能够具备上岗资格,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所有全科工作人员必须得经过岗位培训,而且考试合格,要是考试三次还不合格就要转岗了。
  明可:也就是说以后我们的方向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医生都比较全才,都是全科医生。我之前也看过一些资料,像英国他们推全科医生首诊治快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说95%的病人都是在当地的全科诊所解决了,而且全科医生的问诊量会占到全英国的80%以上,所以您看全科医生在社区里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但是您刚才讲了咱们北京现在全科医生还不占到50%,除了原来一些比如教育的这种方式的影响,是不是还有一些观念,好像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全科医生都不是特别看中,好像要学专、学深才好。
  邓局长:确实就像你说的这和我们过去医学教育体制有关系。在咱们国家因为没有全科的制度,所以全科医生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现在如果要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全科人才就显得非常的紧张,所以卫生部门也是发了文件,目前要求大城市、大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医务人员定期下到社区、下到农村支援一线工作。当然他们原来在大医院也是专科医生,所以他们也要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才能够真正胜任社区工作。
  明可:像您刚才讲的比如说大医院到社区医院或者说刚毕业的学生到社区医院都要有一个岗前培训,目标就让他们能够更全面一些,那这个培训现在已经开始了吗?
  邓局长:实际上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在1997年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刚才我说了,所有经过培训合格的,还不到我们目前在岗工作人的一半,所以看来今后还要加快这个步骤。我们现在已经制订了一个培训的规划,启动了这个工作。
  明可:这项工作已经启动了,而且这次会比前几年的力度更大,因为大家重视这个问题了,好,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为您直播的《城市零距离》。我们今天说的是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赢得信任,让老百姓看病不再犯难,您可以通过热线电话150833把您的问题直接提给嘉宾,同时您也可以发送手机短信,移动用户请您发送到,小灵通用户请您发送到8821073,小灵通用户请您发送到。
  明可:好,刚才我们说过在英国全科医生首诊治快六十年了,医生对全可诊所解决的问题量也不过是95%,换句话说可能还有5%的病人不是在社区解决的,要解决还是要上大医院,那么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些大医院和一些人员力量相对实力更雄厚的医院还有衔接,那么在咱们国内,在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级甲等或者说和二级的这些医院之间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衔接。
  邓局长:对,我们是希望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形成一个良好的双向转诊关系,也就是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大病以后肯定还有一个康复的阶段,康复再回到社区。当然要真正实现这样有效的双向转诊还需要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目前在咱们北京做双向转诊比较好的像西城区的复兴医院和月坛社区中心,因为这些社区中心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社区医院的主任,那么当地的居民也非常愿意上社区去看病,因为就像小李说的有一个固定的医生为你提供持续的咨询和服务。
  明可:每次不用上来先跟医生把前几次看病的情况再复述一遍。
  邓局长:对,他有很充分的时间来解答病人所有的问题,到需要住院的时候再到复兴医院住院,复兴医院为了减少他的住院床位日,加快周转率,肯定也不希望病人长期的在医院里康复,所以在大病治疗后的康复也可以有效的让他回到社区,这样一个转诊方式是我们的理想。
  明可:好,刚才您讲到是在西城区复兴医院和乐坛齐南的社区服务中心,他们这有这么好的一个合作,除了您说的是人员因为经常交流互通,所以大家都是非常熟悉,对于这些流程大家也非常认可,那么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让这两个个医院,大医院和小医院能够互相结合得这么好。
  邓局长:对,这给我们个启发,实际上大医院和社区要形成有效双向转诊在经济核算上应该是一体的。
  明可:这是非常关键。
  李志敬:医院和乐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是一个机构,人财物是一体的,所以他们形成一个内部循环,复兴医院专家到乐坛也是社区医院的门诊,那么乐坛的社区医生到复兴医院也可以做他的住院医生。
  明可:我们原来也看过一些文章,说社区医院要想做出点眉目来,一定要冲出大医院的重围。其实如果像刚才两位讲的我觉得可能观念不太对,不是说冲出大医院的重围,而是和大医院互通有无,是一个合作的关系。
  李志敬:对,当然我们社区除了看病还有其他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计划生育这样一些工作,所以今后我们也希望在大医院里除了内外、妇儿这些科室以外,应该建立一个全科,那么这些社区的全科医生也有机会在大医院里接待一些全科的病人,受到比较好的临床训练,这样他到社区才能够更好的胜任工作。
  明可:快速的积累经验,刚才邓局长讲的时候我也有个想法,如果真的我们家楼下有一个社区医院,说让我去为他来凑足经验的话,可能有一些人也会有顾虑,不管怎么样说静脉扎两次能扎进去,但是毕竟多挨了一次扎
  邓局长:但实际上我们每个病人到大医院看病扎针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因为大医院也不可能全都是老医生、老护士,他们也是在岗位上培训成长起来的。
  明可:这是我们未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从业人员医生有大致的培训计划和方向,刚才有位听众朋友打电话来向我们的导播留下了问题,他咨询社区医院的大夫今后晋升职称会不会又优惠,因为他可能觉得社区医院医生承担的责任也是挺大的。
  邓局长:优惠谈不上,因为职称晋升是和他的技术水平挂钩的,但是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全科医生的职称系列。以前为什么有些全科医生在社区待不住,就是因为我们晋升的时候只有内外妇儿这些专科的职称系列,结果他在社区工作老半天,等他考职称的时候还得去考某一个专科,这对他们说实在话是很大的困难了,目前人事部门已经同意在北京市有这样一个全科医师的职称系列,所以即使是在社区工作也可以以优异的成绩、比较高的水平,最后获得主任医师这样的职称。
  明可:这个新的职称评定已经从现在开始了?
  邓局长:已经设定了乙级的职称系列,全科医师、全科主治医师,全科副主任医师和全科主任医师这五级职称。最近人事局牵头联合我们几个委办局共同下了一个文。
  明可:第一批拿到全科医生职称的这些人真的是值得祝贺,而且我们也觉得就说这全科医生寨社区里面确实是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些方便。说到这其实我想听众朋友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现在我们短信平台上已经很热闹了,大家有很多的问题,我们8:30之后在直播气象后继续和两位回答大家的问题,也欢迎您关注城市管理广播正在播出的《城市零距离》和即将播出的《直播气象》。
  明可:这里是有问题可以和嘉宾直接交流的《城市零距离》,今天我们和大家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是北京市卫生局的邓小红副局长,还有北京市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的主任科员李志敬。在中间节目间歇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朋友打来电话、发来短信,我们接下来一一回答大家的问题。有位听众打电话来问,说昌平有一家由个人承包的社区医院,他反映医院的用药很不规范,问社区医院个人承包是不是合乎规定,如果说有不规范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我们请卫生局妇社处的李志敬为我们回答一下。
  李志敬:我们新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设置与建设规划中明确要求,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但是鼓励社会力量来参与,那就是说在设置规划的标准之内、范围之内,假如说政府没有力量在这个地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他没有机构可以来转建的话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去办,但是要执行政府的各项标准。
  明可:也就是说对他用药管理规范和公立医院是一样的,那这位朋友刚才反映的是具体的医院,我们下了节目之后会把他具体的名称和具体用药不规范的情况转给我们今天的嘉宾,然后局长回去也可以帮我们这位听众调查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再来看手机平台上9743说了,社区医院是开发商承诺的配套,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给两位出了一个主意,说卫生局可以让建委支持一下。
  邓局长:将来像社区的这些设置归委、建委都要实行全市的统一规划。
  明可:所以办社区医院的力量首先要有一个地方,然后再来看有没有力量,要不然说招标过程中连找地都让社会力量解决的话难度就更大一点了,最后还是影响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手机平台上0287问专科大夫会不会比专科大夫水平低,又是一个偏见的问题,是偏见吗?
  邓局长: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实际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别不一定非得要找专科医生,所以全科医生也可以有很高水平,当然在社区有他的条件限制,一些化验检查、物理检查设备,所以有时候需要到大医院去转诊,我们的转值方针是小病先到全科医生看,全科医生看不了的经过他转诊到大医院去就诊,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分流我们的病人。
  明可:所以我们提了一个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叫小病治得了,大病误不了这样一个标准。其实刚才说到一个转诊,我们再来回答一下7910朋友的问题,他说朝阳区芍药居北里社区医院能不能往大医院转诊,这非常具体了。
  李志敬:任何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和某一家或者几家大型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开展双向转诊,所以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都必须保证病人有效及时的转诊。
  明可:都必须的,具体到他问到芍药居北里社区医院能往哪个医院转,这需要具体查询了。
  李志敬:这是朝阳区在设置定点支援机构的时候确定的。
  明可:换句话说我们要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都要有大医院之间有这种转诊的关系,但是现在只是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
  李志敬:因为现在双向转诊确实是比较困难。
  邓局长:还有个过程。
  明可:经济一体化。
  邓局长:对,社区和大医院在经济上是没有关系的,所以现在转诊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就是病人就医习惯也还没有转变过来,多数病人可能还是希望大病、小病全往大医院转。
  明可:先上大医院,然后看没事了再上小医院来治,其实这程序是倒了,应该先上小医院然后再上大医院。这也是专家给大家的一个建议,手机平台上6639的朋友,他的问题是因为涉及到报销的问题,那么在医疗保险手册上需要写上社区卫生中心的名字吗?第二问是药费、挂号费、住院费是不是比较低。这个其实说到费用的问题,还有一个朋友说到类似的问题,4933说社区医院是不是平价医院,比三甲看病要便宜很多吗?
  邓局长:要不要写名字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规定,据我所知是要注明的,在他原有医疗机构名称后面要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卫生服务站。那么关于社区的费用是不是比大医院便宜,因为现在北京市的收费标准就是按照分级收费的,三级医院有三级医院的收费标准,社区基本上是原有的一级医疗机构转建的,他要按照一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执行。
  明可:便宜的比如说挂号费和诊疗费这一定会是低一些的。
  邓局长:在社区我们提倡是不收挂号费的。
  明可:您看不光挂号方便,连挂号费还都不收,所以大家头疼脑热的小病可以上社区医院看一看。我想可能说到社区医院的价格大家确实很关心。我们也注意到像东城区,它的十几家社区医院有过统计,说整个的要价也好,当然挂号费是免了,说药价居然还能比有些医院低到10%到20%,这个数字可是不小。邓局长您掌握的数字也是这样吗?
  邓局长:对,这是可能的,因为现在大医院政府投入不足,都是按照以药养医的政策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也就是说他可以合理合法的在进药的价格上增加15%的批零差价,社区现在实行的是零差价销售,所以肯定比大医院便宜。另外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我们对社区用药采取了一个由于政府集中采购,这个采购直接可以从生产企业进货,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费用。再加上到医院以后不允许他批零差价销售,因此比大医院就要便宜。在社区用药是出厂价。
  明可:那通过两位嘉宾刚才介绍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如果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看病的话,它的药价要真的跟大医院一样的话,它是不对的,我能这么理解吗?
  邓局长:你可以同品牌的来比较。比方说都是青霉素都是华北制药厂出的,同样剂型、规格的应该比大医院便宜。
  明可:这其实也是检验我们身边社区医院是否诚信的标准。如果真的跟大医院同类药价格一样的话,那就是自己没有执行零差价的规定。
  李志敬:是,但是目前只有在东城区做试点,其他的区县很快也要实行。
  明可:太好了,在其他的区县,刚才有朋友就问朝阳区,那以后在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会享受到要价比三甲亿元便宜的优惠,这样我想也会吸引很多朋友在小病的时候,头疼脑热的时候到社区医院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还有手机平台上6870的朋友说,车道沟南里的社区医院哪都好,就是没有急诊,而且你休息他也休息,我听出来了大家是希望我们休息他不休息。
  邓局长:他说对了,因为急诊、重症和住院服务是大医院的任务,社区里解决的是常见病、多发病,所以真有急诊的话是应该到大医院就诊的。
  明可:由于说我们没有强行要求,或者社区亿元没有责任和义务,或者他的能力也不允许他开急诊。
  邓局长:我们规定急诊是要在大医院就诊。
  明可:这是一个规定,那么对于刚才6870朋友所说的我休息他也休息的这种情况呢?有没有限制。
  邓局长:我们在要求的时候,也是提倡社区要实现全周日服务,24小时服务,但是目前的状况是社区由于医务人员力量不足,包括医生、护士人数也不够,药房收费这些周转不过来,所以现在好一点的可能能执行12小时服务,当然下一步规范我们会把这些问题通盘考虑到。
  明可:刚才李志敬说到一个社区医院一些现状和苦衷,有时候也想工作,但是人不能一年365天天天这么上班,所以要稍微休息一下,我们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采访了社区医院,也听到了他们的苦衷,我们来了解一下社区医院的医生心里的想法。
  记者:记者走访了重温区铁辘辘办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介绍说他们这个只有12名工作人员的社区医院目前不能够满足周围患者的需要。
  站长:人员还是有点太少,我们现在病人每天都在一百多人。新建的小区不断的产生,我们现在负责的是东花市北里东区、西区两个居委会,一共是9955人,同时我们周围有复国园小区,有经典花园,有白桥,还有本申花园,这几个校区都是新建立起来的,他们有很多病人都到我们这里来。
  记者:除此之外,这位站长介绍说由于体制等原因,许多药物他们无权开给患者,双向转诊制度又不畅通,所以社区医院难以吸引患者前来就诊。
  站长:首先咱们药品不能保证,药品的种类少,太单一了,咱们只有三四百种,大医院没法和他比,是几千种药品,有的病人在大医院诊断了以后或者拿药,肯定是拿不全的,这样多多少少有些患者有意见,再有双向转诊存在一个弊端,一个居民有四个定点单位,你说转到同仁医院但是他不一定去同仁医院,他可以自由选择,像外国的制度比较健全,必须有全科大夫,有我的诊断我给你转到哪去必须到哪看,然后再转回来,现在咱们做不的。再有大医院和下面没有互通,他处理完了也就处理完了,很少说是你这个需要到社区去治疗,再有社区化验、其他设备跟不上。
  记者:记者了解到收入低也是长期困扰社区医务工作者的问题之一,一位社区医院大夫对记者说,他的奖金是一个二级医院大夫的十分之一,硬件水平不高,收入差距过大,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受到以后。
  站长:社区也要引进一些年轻的水平较高的大夫进来,这样利于社区的发展,现在社区普遍存在着岁数偏大,职称偏低的现象,等到过几年以后会更突出,有一部分已经退休了,完全可能出现断档现象。现在引进人才到社区首先是待遇问题,你待遇不给他提高,即使说新毕业的大学生,哪怕是外地人口也不愿意在社区,都是削减脑袋挤进大医院。
  明可:这是我们刚才听到一个站长的苦衷,提到这段采访的时候邓局长也在频频点头。
  邓局长:我觉得这个站长说的很多问题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很关键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在不断调整社区为,包括整个大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和体制上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不光是卫生部门,还有和其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解决的一些问题。
  明可:而且刚才这个站长提到了体制问题、待遇问题,这个待遇不光有自己员工的待遇,还有整个大环境对社区医院的待遇,比如说提到了定点医院和大医院的关系,是不是能够在一个起跑线上。
  邓局长:目前还谈不上一个起跑线,但是从我们刚刚召开的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已经宣布了这样一个政策,就是今后社区卫生是要由政府主办的,目前东城区已经实现了政府主办,首先就是要求社区卫生工作者吃皇粮,他的所有收入目前是分工资和奖金两部分,如果你要是工作绩效好的话,两部分加起来大概是一年人均收入四万一左右,基本上和目前区属医院的收入水平是持平的,这样就可以稳定这支队伍。
  明可:这是现在的一些想法,我们其实在采访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讲的是他在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医院看病的时候遇到的一个他觉得挺不方便的事,两位也听听他的不方便是不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市民:我和老伴都是公费医疗的老人,今年都78岁了,我们根据我们的病情就想到友谊医院,我们去报销,报销人员说我在社区医疗服务站输液花了五百多块钱是不能报销的,理由是我们已选了友谊医院就不能在社区医疗服务站看病了,在社区医疗服务站就医就不能在友谊医院,现在政府提倡大病去医院,小病去社区,为什么我们选了一个友谊医院就不能在社区医院看病了呢?
  邓局长:他这个问题说实在话应该由劳动和社区保障部回答,因为现在目前在咱们保障体系里,公费医疗和劳动社会保障,就是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办法是不一样的。公费医疗确实每个人只能够选一家医疗机构,所以这也是今后要调整的,才能够方便更多的老人能够就近就医。
  明可:我们现在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希望大家在这里多看病,小病在这里解决,但是实际上真的不是卫生局一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前不久国家也开了一个有关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大型会议,据我们了解真的是有十几个部委都要在这里一起商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是一家能解决的。但现在我们能够看出来是把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突破口,从这帮助大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们现在手机平台上还有一位朋友,提的是一个软性意见,手机尾号8103,他说方庄地区东方医院不愿意去,说社区医院的大夫比大医院的医生还要冷漠,他就觉得这怎么好像应该是我们讲的,到社区医院没有那么多人在后面排队了,多跟我说两句,大医院有时候也不一定完全的板着面孔,因为现在对医生的服务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他可能有时候就是三两分钟一定要把你这个病看完,所以大家觉得对我的病情不关心。那么在社区医院以后这标准提高一点,吸引大家到就近的,比如说那东方医院看看病呢?
  李志敬:东方医院是一家大医院,它不是社区。
  明可:它只不过是因为在方庄地区。
  李志敬:对,它是三级甲的医院,但是它是一家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的医院。
  明可:那如果说真是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些人他可能意识到了我需要通过服务,刚才您还讲了鼓励他们主动上门服务来赢得患者,那么是不是还有些人其实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没有人来,我就越坐冷板凳,我可能还图个清静呢,也有这样想法的人吧。
  邓局长:服务不热情我想这在各个行业都是存在的,所以必须还得有一个非常好的激励机制,绩效考评机制激励这些员工热情的为当地居民服务,这个制度我们也在逐步的探索和建立过程中。
  明可:是,我也看到有一篇文章介绍英国皇家医学会的全科医生格兰特布莱尔,因为他不久前在宁波的一家社区医院坐诊了三天,说当时真是反响很大,不光是因为是一个黄头发高鼻梁的大夫,同时他对病人的态度对大家非常震撼。比方说有一个老伯常年高血压腿肿,那么这个布莱尔在看老伯病的时候,他把老伯的腿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老伯就想往回撤,觉得自己的脚搭人腿上,结果这个格兰特布莱尔医生说没关系,我们都是这样看病的。所以我觉得社区医院要更加在亲和力上下工夫。
  李志敬:是,我也曾经在国外学习,接触过很多全科医生,他们全科医生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也是看中了它是和人打交道,和家庭和社会打交道,不单纯和疾病打交道。
  明可:所以它有它诱人之处,我们也希望今后考全科医生职称的人越来越多,不光是对大家的一种发展,其实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好,今天《城市零距离》就结束了,我们也感谢参与我们节目的两位北京市卫生局的邓小红副局长,还有北京市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的主任科员李志敬,嘉宾也非常感谢听众朋友收听和参与今天的节目。
 相关链接
在线交流:  
志友集团寻色谱分析仪器 8 曲先生
鹏城建筑寻建筑垃圾再生项目
新能源投资公司寻汽车变速箱
       
投资公司:  
      更多投资公司>>
     
| 业务介绍:、、、
| 业务咨询:010-90、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梦两三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