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多年看到的文章,是男孩儿遇到一个叫格桑酒店的女孩儿,并且爱上了她,可是男孩儿有女朋友,他本来想

最后更新:
塞宁-人物介绍塞宁2003年小说集《和妖精嘴对嘴》出版,2004年11月获“青年文学新人奖”,2005年3月长篇小说《珍珠饭店》入围“春天文学奖”[来自未来世界的人]  从墨镜至丝袜,从发端至披肩,塞……
&&塞宁的相关标签
塞宁 - 人物介绍塞宁
2003年小说集《和妖精嘴对嘴》出版,2004年11月获“青年文学新人奖”,2005年3月长篇小说《珍珠饭店》入围“春天文学奖”
[来自未来世界的人]   从墨镜至丝袜,从发端至披肩,塞宁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女孩子,犹如来自未来的人,不化妆,却眉目生情。   她笔下的女孩子通常穿着复古衬衫、披肩、蓬松下摆的裙子,脚踩珍珠色平底鞋。长相高贵,却仍旧羞涩,佩带珍珠饰品,喜欢喝奶食桃,不挑剔,亦不热烈。她们总有出乎意料的表现。看她的小说多了就会联想她本人,她是不是有许多固定的习惯,是否内敛,是否喜欢迟到,是否懂得把握距离。   一般她不爱和陌生人讨论自己的生活,联想是每个阅读者的武器。而她的武器就是不剥夺你的武器。   可熟悉塞宁的人知道:她有社会洁癖,难以与陌生人交流;她脆弱而敏感;她喜爱写信;她为了自由勇敢选择放弃学业;她喜欢优雅的人;她太过不在意生活细节而看上去不像个女孩子;她邋遢;她呆在一间小房子里可以一个星期不出去;她看最闷的台湾片也津津有味,她观察导演的情怀,偶尔会纪录一些喜欢的台词;她录音的时候喜欢伏特加兑汤力水;她有一群要好的朋友,都不从事文学或演义工作,她从他们身上学到生活智慧,坚信只要是有爱就可解释一切……   [拒绝惯性事件]   21岁的塞宁做了许多次选择,许多人不解的认为是她青春叛逆。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有她的考量,并不是为了叛逆而做出有悖常人的选择。   事件:   2003年她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和妖精嘴对嘴》,同期与高中在读学校签署了不参加高考的协议。   书出版后,开始了长途旅行,书的宣传因而做得并不成功。   2004年在天津本地两份报纸做特约编辑及撰稿人的她,依然决定辞职,进入了长篇小说的创作。   小说历时八个月写作完成,被音乐制作人发现,搬来北京,开始了唱片录制。   ……   她很少对人提起她的这些人生经历。在她看来,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决定。她并不愤世嫉俗要用自身来对抗体质。她只是不喜欢惯性生活所带来的倦怠。   她说她热爱学校和上学的时光,只是深深感觉到自己的不适应。如果长久不舒服的生活,美好的时光也都蹉跎了。于是她选择退学。   她在长途旅行的时候,喜欢住在一个城市,直到想离开的时候才回家。她一个人住在租赁来的陌生城市民居里,混迹在人群中,渐渐就体会了那样的民俗文化。虽然她去过的城市并不算多,可是到如今她仍然能记得住厦门某个副食店的所在。因为旅行,而忽略了书的宣传。但是她并不惋惜,时隔多年,她倒感谢这一切,与她一同出道的人现在都红透中国,只是还具备创造力的人屈指可数,少年得志给许多人后半生带来了尴尬。她的读者反倒喜欢她的低调,她的淡薄心态。   她旅行回来开始被本地最具影响力的大报找去做特约编辑,每周只需来报社两次。她是全报社恐怕最年轻的女编辑,穿着古怪的衣服,默不作声地在21楼看地毯里的蚂蚁搬家。在版面影响力日渐壮大的时候她却选择辞职。她想得到的历练已经得到,这些准备无非是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做准备。写小说才是重要的事。   后来她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写完了自己的长篇小说《珍珠饭店》,书中讲了一个超现实的故事,在一家名叫“珍珠饭店”的私人电影院里发生的情感纠葛。这家影院所在的城叫做“欢城”,住满被压抑的人。每个主人公都有符合理想的名字:抑郁症女编剧马格丽特、懂得爱的小女子轻微、私奔找爱的蕾丝边、失控的杀人者格桑以及狼狈失宠的男主角杨佐罗。整个故事充满理想主义者的审美关怀,也残酷也温暖。写作过程很艰苦,她只通过电话来和好朋友讲述自己在写作中的苦恼,她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悖论,几次临近崩溃。深夜哭着找不到出口的时候,摸到了妈妈睡在一旁的温热脸颊,她才算稳定了下来。虽然写作辛苦,但是收获很大,通过书的文本,你会因为它所拥有的情怀和思考而震惊,你需要不停地从阅读中停下来,不然你会陷入那个故事的思维方式,难以自拔。   新书《珍珠饭店》中付送一张光盘。是由她做词并演唱的同名唱片。得到音乐人的赏识和鼓励,她来到北京开始学习唱歌。做这个决定她没用多长时间,时至今日,她都无法正视自己的歌手身份,因为在内心深处,她觉得自己只是名作家。可是她的唱片得到了媒体与专业人士的肯定……来到北京后,她从乐理开始,制作人王璐一路搀扶直到完成了专辑。这张专辑有五首歌,制作人作曲编曲,她来填词演唱。五首歌分别以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每首歌表尽了每个女人的一生,感情和唱词都很贴切到位。   她的声音像很小的女孩子,就是那种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历尽沧桑感觉。五首歌五个风格,chill out、dream pop、folk pop、indie pop、jazz……那些音乐做得太精致了,著名乐评人彭洪武在听完之后像孩子一样激动了许久,他说:“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不曾出现的声音。”   电台DJ欧阳在听完样带之后,总结说:“内地一直缺少这样可爱而有个性的声音。”   [独立个性的起源]   照片里,塞宁六岁生日那天,倚住饭桌的犄角,穿着红色的衣服,羊角辫,眼神直击着镜头。她的身材瘦而修长,面目固执。仿佛在六岁那一年,就可以从她的面庞上找到未来的感觉,比如艺术的认真的性情的迟到的梦幻的离奇的……   六岁生日的第二天,她患了心肌炎住进了儿科病房,开始了漫长的职业病人生涯。她不喜欢说话,坐在角落里,看头上插满管子的小朋友被推进手术室里。现在她回忆,也许自己的童年就因为看到太多坚毅而不肯哭的小生命而变得坚强。她的人生就是从此变得独立而勇敢。   印象里的病房很大,她至今记得某个小朋友家长爱用的香皂的味道。她看其他人玩牌,下棋,在一起唱歌,学习英文。那时她还一天的学都没上过,她听不懂他们议论的知识,看不懂他们用扑克牌摆得很高是在算卦。从那开始,她就被孤立了,她一个人看着大家的行为,用幼小的心灵判断他们的举措和心理。她的小世界就是由那些白色的病人服缝制而成的。那些比她大的孩子在她看来,都像山一样坚韧而渊博。她的榜样就是临床一个貌似男孩儿的姐姐。她看着那个姐姐主动脱下裤子一声不吭地趴好,护士将针扎下去,拇指慢慢推动着乳白色的液体,像牛奶一样。护士偷偷告诉她,那种液体含许多钾,非常疼。可是那个女孩子从来都没哭过。塞宁隐约记得那个姐姐光滑的皮肤和有些发育的臀部,是那样的好看。后来半夜里,那个女孩子被抬走了,是死是活没人知道。对于那个女孩子的记忆在塞宁的世界里算是结束了,可是她记得很深很深。   入学考试时,要她背古诗,她在病房里听其他小孩子背诵过《咏鹅》,她记住了就用上了。结果她通过了考试。   一年级刚开学几天,那个夏天很热,她患了肺炎。再次住院的时候她还没上过一节数学课。断断续续病了一年,回到学校时又是夏天,同学升到了二年级。没见过面的数学老师不同意她升级,塞宁的妈妈无助地哭了。最后决定让孩子考一次期末试题。结果塞宁得了全班第一名。后来塞宁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妈妈是精灵》,她说汉语拼音都是妈妈边查字典边自学边讲给她听的。妈妈比她还要坚强。   [仍在造梦的小妞儿]   唱片录制完,她跑到上海,和朋友们一起拍书的插图。今年三月的上海格外冷,他们熬夜做图研究计划,穿着旗袍在苏州河吹冷风拍摄。朋友们的支持给她温暖和支撑下去的力量。制作团队里还有来自法国的化妆师和来自韩国的摄影助理。塞宁说她没想到很意外地得到了一只专业队伍的爱心帮助,在上海的最后一天,她喝了许多酒,抱着好朋友兼模特哭得死去活来。她知道,这一切的努力终于结束了,无论结果如何,她和朋友的青春热情都将被上海的冷风记住,不会忘怀。   塞宁和一群有激情的好朋友创造了一个王国,这个王国叫“寿桃王国”。他们在策划许多新的东西,比如成立乐队,或者分小组旅行,或者搬到一个城市,租间仓库办party……   他们是一群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人。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许多人都是典型的艺术青年,内敛而拒绝外界世界,但是他们彼此喜爱,这样的喜爱就使一切代沟都不复存在。他们可以为了不同想法而争执探讨,然后想办法保持一个中和出来的一致性。   他们的生活,我们拭目以待。   最近有许多公司要签她做歌手,她还在考虑。也许她只想做些喜欢的事情,而并不想被一个名声捆绑。对于这样一个有理想有青春冲动的女孩儿的选择,我们只需站在走廊两侧,看她以她的姿态走过。   真欣慰可以在听到这些音乐,看完这本书之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女作家,她并不是浮华的产物,她的小说里充满了试验与思考,现实与梦境。她的文字复古而华丽,长短句的兜转都让人着迷。在娱乐化的文学圈中,无论70还是80年代,这都是一本有深度的好书。   塞宁偶尔会迷茫自己的身份,媒体说她是两栖明星。她说自己是嗓音幼稚的作家。而乐评人彭洪武给了一个更有趣的界定:“塞宁是后文艺时代中具有多重身份的文艺者代表。”   塞宁:身体力行的少年,作家歌手,造梦大王,拒绝惯性生活的女孩。
塞宁 - 专辑
&2005年《珍珠饭店》附送一张专辑,有5首歌曲&&1.珍珠饭店&&2.塞宁&&3.马格丽特&&4.蕾丝边&&5.轻微
2008年5月,易石大橙发行其普通话唱片《萌》,唱片曲目如下:
01.萌   02.小观园   03.小秘密坏脾气   04.那片海域我们一起去   05.轻微   06.玛格丽特   07.塞宁   08.蕾丝边   09.轻微 伴奏   10.萌 伴奏
+1┐├─→14(天格)(火)&┐┌→塞(塞)13┴┐├→(成功运)2(外格)←┤├→18(人格)(金)&│├→宁()5┬┘├→(基础运)│├─→6(地格)(土)&┘↓+1┘18(总格)
暂时没有相关帖子 !
&&塞宁的相关图片
&&塞宁的相关人物
&&塞宁的逸名指数
您需要升级您的Flash播放器插件
&&各地名人
&&热门标签
&&更新名人
&&塞宁的相关新闻
& 天津的名人
&&出生于今日的名人
&&名人生日查询
查找与自己同生日的名人吧
&&同星座查询
&&同英文名查询
找找跟自己英文名一样的名人吧
&&本周热点名人
&&本月热点名人
&&名人评论: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逸名网 当前版本:V3.2
法律顾问: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
王煜 律师&&&&
技术支持:武汉逸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话:027-22002&>&&>&&>&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来源:CCTV&&
央视采访藏学专家
央视记者古兵
  《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
  【演播室】:1959年西藏叛乱事件以后,达赖叛逃国外,继续阴谋分裂祖国,并不断美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把封建农奴制度下的西藏,想象成一个“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极乐世界,甚至把封建农奴制度说成是世界上“最美妙最神圣”的制度。那么,旧西藏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生活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民众,他们的生存状况又如何呢?
  【第一部分】源起
  解说:公元10世纪,西藏拉开了它封建农奴制度的序幕。
  廉湘民:西藏封建农奴制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教合一。
  孙宝印:经历了好多年以后,您再看农奴制度,您觉得西藏当时的农奴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朋:很野蛮,很落后,很残酷。
  解说:朋措扎西曾在西藏生活过38年,他的足迹遍布除阿里地区外的所有地方。(资料)
  孙宝印:我知道您是1951年进藏的,您作为生长在青海地区的藏族,你到了西藏,你发现西藏的农奴制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一种冲击,跟你当地是不一样的?
  朋措扎西:不一样,我们那个地方也很苦,因为原来在旧社会,有军阀马步芳,在他的统治之下,生活是相当苦的。但是到西藏去一看,那差距就大了。
  记者:怎么大?
  朋措扎西:那儿都是又黑又小的房子,窗户就是一个洞。每一个小房子里面,准是有一大堆草,跟麻袋片什么都有。我记得我有一次问他们,你们这是干什么的,他说这是我们晚上睡觉的地方。
  解说:仅仅是生活上的巨大落差就让当年刚刚二十六七岁的朋措扎西感到难以接受。然而数百年来,这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就长期存在,黑暗和野蛮的力量不曾间断地统治着雪域高原。(资料)
  廉湘民:我的导师多吉才旦曾经说,他说我们通常说西藏是政教合一,但他认为应该是教政合一,西藏的宗教,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政治。或者说它政治和宗教的结合远远大于世俗政治势力这一块。
  解说:无论是表面的政教合一还是实质上的教政合一,就西藏的封建农奴制而言,都是围绕达赖这样一个精神和政治的首脑而展开的。在这个体制中,达赖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利,而成为封建农奴制度的总代表。(资料)
  记者:这种制度像西藏的农奴制有了什么样的特点,从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农奴制?
  多杰才旦:其他地方不是政教合一,是主要的一个体现在政教合一,回过头来以后巩固农奴制。
  记者:利用宗教的力量巩固农奴制。
  多杰才旦:对,这是很明显了。没有宗教力量的时候,估计这个农奴制早就垮台了。
  解说:然而,如今的达赖集团一直在为封建农奴制唱这样的赞歌,称西藏社会虽然实行农奴制度,但它是具有高尚和利他人之心的农奴制度,叫嚣“政教合一的民主和自由”才是他们的目的。(电影资料)
  记者:那么达赖喇嘛他提到了,过去我们的雪域西藏在佛光的照耀下人们安居乐业,是一种很怀旧的很浪漫的一种表述方式。你觉得反映他一种对过去的农奴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廉湘民:这实际上呢,是在回避或者说歪曲一个事实。就是说,封建农奴制它是一种被现代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这样一种制度。因为这样一种制度,它是高度地侵犯了人权,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藏族文化的发展这样一种制度。宗教一旦和政权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和经济结合在一起。它就成了一种帮助统治者,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控制的工具了。
  解说;13世纪初,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被普遍确立下来,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那么,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西藏这片土地究竟承受了哪些沉重的记忆?那里的人们又曾有过怎样的遭遇,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呢?(资料)
  第二部分:(阶级)
  解说:旧西藏的阶级划分大致为两种,统治阶级为农奴主阶层,根据1958年左右的统计数据,他们占西藏人口的5%,主要是三大领主,包括地方封建政府、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以及他们的代理人。(电影资料)
  《西藏史》主编,藏族学者恰白次旦平措: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是,西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生产资料,占有在,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三大领主手里,同时,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只拥有百分之五的生产资料。是这样的制度。
  解说:这种制度下的农奴主阶层过着奢华生活。有资料显示,有些在拉萨的农奴主,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这里是拉萨以西三百多公里的江孜帕拉庄园。这位老人是藏族摄影师扎西旺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曾到这里拍摄过这座庄园。(资料)
  扎西旺堆:我们到帕拉庄园拍电影的时候,帕拉汪秋夫妇已经去了印度,庄园的管家拿着两皮口袋的钥匙,把一个一个门帮我们打开,让我们进去拍摄。庄园就是庄园啊,太富有了!光酒和吃的就装满了一间屋子。有洋酒、威士忌、人头马等等,非常多。穿的呢,有绸缎的,有普鲁的,有牛绒的,光皮制的衣裳就有90多件,皮子的种类,各种各样,猞猁皮,狐狸皮,羔羊皮,豹皮,水貂皮,有些皮子我根本就没有见过,说是非常珍贵,我们也不知道。
  旧西藏贵族后代桑颇次旺桑培:我叫桑颇次旺桑培,今年67岁,我们家族的全称是德本尧西桑珠颇章,我们家族的房子,在大昭寺难免讲经场对面,房子有1000多间左右,在拉萨贵族是算比较大的贵族家庭。我们在山南的扎囊桑日等地方有六个庄园,这些庄园的管理人员有50多人,在家里也有50多个佣人,我们还有十几个牧场。
  解说:农奴阶层占西藏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的人身依附于农奴主。(把空镜上的说明字幕去掉,并打上资料)
  多杰才旦:农奴要确定他的领主,他是谁的农奴,那个农奴主就主宰他的一切,
  记者:农奴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呢?
  多杰才旦:农奴没有什么权利,能有什么权利,没有什么权利。农奴生下小孩,小农奴必须要向农奴主报名字,报告,这样农奴主知道了他增加了一个农奴,等于他又增加了一份财富。娘肚子里怀着他,他是哪一个农奴主的农奴身份都定了。
  多吉才旦:农奴没有一个没有领主的。怀在娘肚子里面以后,就决定了他是属于哪个领主的农奴。(父母亲)万一不是一个领主的,两个领主的,生的女孩儿就是母亲的那个领主的,生下来以后,生个男孩儿,那就是那个父亲的领主的农奴。
  解说:旧西藏的民歌这样唱:“山上有没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农奴阶层主要由三种人构成,“差巴”、“堆穷”和“朗生”。差巴,意思是支差者。这部分人占农奴总数的60%到70%。他们虽然有些贫瘠的土地,但是几乎没有时间好好耕作,他们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为农奴主劳作上。
  解锁:这是50年前的一段纪录片,她叫次卓玛当时是拉鲁庄园的差巴,最近有记者采访了她,。
  次卓玛:(领主)叫我们往东走,我们就得往东走。叫我们往西走,我们就得往西走,他们指向哪,我们就走哪,我们没有说话的权利,只能他们说,我不能做自己天里的工作,领主非常富裕,因为我们给他们干活,他们的收成非常好,我们的日子过得非常穷。
  解说:承载着次卓玛差巴岁月的拉鲁庄园老房子,现在还留在一片农田中,它失去了旧日的气派,却时刻提醒着次卓玛们旧日的苦难。
  廉湘民:她说农奴主叫我们向东我们只能向东,叫我们向西就只能向西。这就是当时农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是在人身自由上,那么在财产上。农奴本身是没有自己的财产的,他们的财产,仅仅只能维持基本的一些生存。
  解说:“堆穷”的意思是冒烟的小户,占农奴总量的30%至40%。他们没有土地,都依附在领主的庄园中为生。堆穷多由差巴下降而来,也有一部分是外来的逃亡户。堆穷可以上升为差巴,但相比较而言,差巴下降为堆穷的比较多。
  解说:画面中坐在地下磨鼻烟的小女孩叫格桑曲珍,当时她只有12岁,从小她就有一个梦想。
  格桑曲珍:我们睡在没顶的房子里,当时就想,能够睡在一个有顶的房子里有多好。
  解说:这样的房子,格桑曲珍小时候是无法想象的,而现在,她却是这里的女主人。
  次仁央宗:他们只要有冒烟的地方就是一个堆穷,他们没有任何土地,只能靠这些政府、寺庙、官人,就是说贵族这三种,靠这个种地还有卖劳役来生活,这是就是依附于土地的。
  解说:差巴和堆穷破产后,还会下降为“朗生”,朗生是“家中饲养”的意思。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农奴主称他们是会说话的牲口。完全被农奴主占有,可以被随意买卖或赠送,主要用于家内劳役。朗生多半来自破产的贫苦农奴。
  解说:朗生尼玛卓玛11岁就被主人送给了别的领主,后来她又被再次转送给另外的主人。
  廉湘民:尤其是在农奴主家从事家内劳役的这样一些朗生。他们通常是居无定所,只是在农奴主的高大的宅院里头,随便找一个,像是马厩啊,随便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继续生存的。
  解说:这位老妇人是朗生奇美措姆,她和女儿、外孙女生活在一起,他们都住在庄园主的牛棚里,祖孙三代都是同一家农奴主的朗生。外孙女叫德庆卓玛,今年她已经51岁。
  德庆卓玛:我的外婆告诉我,她的爸爸妈妈也是克松朗生,我是家族中第四代出生在牛棚里的人。
  解说:朗生的后代一生下来就是朗生,而她死后,家人要立即像领主报告除名。这个朗生抱着她出生不久的孩子来向管家报告登记,从此就决定了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而在领主的账簿上,又增加了一笔财产。
  喜:我母亲他们过去就是给别人当差的。
  解说:喜饶尼玛也是一个朗生的孩子,现在,他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校长。
  喜:我们那个地区叫娃子,实际上就是农奴,给别人做事,因为你的一切都是在别人家里给别人当仆人,我们说他们过的那种日子,经常说,说当时家里边非常的穷,有的时候农奴主把他们吃剩了的,或者说觉得要扔的东西才能给你吃。我的祖母怎么去世的?因为那些农奴主晚上很晚才回来,开门慢了一点,就被打死了。
  解说:农奴主占有着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着农奴的人身,对他们征收各种赋税,强迫他们无止尽的劳役,然而,在旧西藏,农奴主对农奴的剥削并不仅限于此。
  记者:在您的印象当中,农奴主对农奴最离奇的、最过分的一种剥削是哪种情况?
  多杰才旦:天灾人祸以后,没有办法,赶快去跟农奴主借钱,一般都是高利贷。
  记者:这种情况很多吗?
  多杰才旦:这个经常听到。对喇嘛寺的债务叫唤得多了,叫唤得厉害,太重了。
  廉湘民:在西藏的封建农奴制时代,它的寺庙不仅仅是接受社会上捐献的,同时他们也进行经营,这种经营本身就是向广大农奴,榨取钱财。
  记者:你说的是榨取,那么宗教这种在寺庙收取,比如说收取劳动者的劳役啊,或者是地租的时候,会不会比一般的农奴主要有所缓和,或者有所放宽?
  廉湘民:这绝对不会,这样一种高利贷,在农奴的一生是叫做无法清偿,或者还不完的,怎么办呢,他就子子孙孙不断的累计下去。这样就使得他子子孙孙,或者世世代代永远都成了农奴主家族的依附产品,依附物。
  解说: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对农奴阶级的剥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名目繁多的税种闻所未闻。比如耳朵税、辫子税,交不起税或者还不清债务的农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时也会选择逃亡。
  解说:色新村原来是达赖喇嘛家族的庄园。现在这里的孩子们轻松愉快。但是,几十年前,这里的一部分村民曾因为不堪农奴生活的艰难痛苦集体逃亡,远走他乡。卓玛玉珍姐弟俩也是其中的两个,当年,根本无法想象她的小孙女能有现在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卓玛玉珍:没糌粑吃,这么苦,同时劳动稍有怠慢,就要埃石头棍棒打。就这样,有这样的情况。后来实在受不了啦,不仅让干活,还吃不上饭,所以忍受不了就逃走了。
  弟弟群培:他们说佛富尧西的人懒惰,逃跑了,这些人太不象话,这些人你们可以杀了,只要留下这些人的头和手就行。在18个县以内,我们的主人已经发出通知,跑不了的。
  解说:一旦逃跑的农奴被抓住,等待他们的将是残酷的惩罚。这些惩罚大都源自于旧西藏沿袭了三百多年的两部法典。
  第三部分:法典
  解说:旧西藏地方政府藏语称“噶厦”,意思是“发布命令的机关”,由地位显赫的僧侣和贵族组成,并拥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法律制度,从法律上保障统治者的权利。《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这两套法典从十七世纪初开始执行,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在法典中,统治者把人划分为三等九级。(空镜头上的字幕删掉)
  等级图配解说:其中上等人包括藏王、大小活佛、僧俗官员和贵族等,中等人包括职员、僧人、商人等,下等人包括农民、铁匠、屠夫等。
  记者:它是以什么依据来分成几级的?(8:33)
  廉湘民:它是认为,人生在世,他也是根据前世的作为,投胎到今世,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上等人的命价呢,就相当于等量的黄金,而最下等的呢,命价只是一根草绳。
  记者:就是在《法典》里边有明确的文字规定吗?
  廉湘民:在法典里有明确的文字规定的。
  解说:法典《杀人命价律》中规定:“上部雅孜王被霍尔所杀,其尸价与黄金等量;”而对下等人的命价则规定为:“流浪汉、铁匠、屠夫等三种人,彼等命价值草绳一根。”
  廉湘民:旧西藏的等级制,我们不仅从社会上,刚才我提到的,农奴和农奴主的关系可以看到,在寺庙里本身也存在着非常深远的等级制。
  记者:你指的是僧侣本身?
  嘉宾:僧里本身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等级制,只有上层僧侣他才是农奴主。在寺庙里,在旧西藏还有很多下层僧侣,他们终生也就是从事劳役,从事一般的劳动,他们甚至连“学经”权利都没有。所以他们也是实际上是农奴身份。
  解说:七十多岁的老僧人江阳多杰到寺庙里几十年,一直是扫地背柴,他衣衫褴褛,日子很艰难。而像这样的僧人在寺庙里还有很多。
  喜:很多人实际上到寺庙里去,当时旧的西藏,到寺庙里去,根本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到了寺庙以后在下层做寺庙的一些杂役,在寺庙待了很多年,可能就基本上没有念过什么佛经。
  色拉寺僧人强巴云登:我叫强巴云登,今年76岁,当年父母把我送到色拉寺,色拉寺有我的亲戚,就把我托付给他们,当时我才8岁,到了色拉寺,我做了五年的劳役,比如提水、烧火等等,当时生活比较困难。寺庙一年发给我四斗青稞、糌粑,这些粮食不够的时候,家里就来帮助我。
  解说:《法典》严格的等级划分,维护了农奴主阶层的利益,也是造成旧西藏社会严重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
  多杰才旦:贵族的那些人,高头大马褂,穿的是绸缎,彩红的衣服,但是穷人啊,穷得简直是……在八角街,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拉萨市里面什么最多,两个最多,一个是乞丐最多,一个是狗最多。有的时候乞丐一万多人,拉萨城那时候一共才有三万多人。
  解说:有一首藏族民歌唱到:“太阳照到的地方,是三大领主的地方;水流到的地方,是三是三大领主的地方;农奴祖祖辈辈,没有一块立脚的地方。”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依然制定出一整套向属民摊派、索取差税和罚金的特殊政策,并从法律条文上固定下来。《使者薪给律》规定:“凡讨税者所到之处,纳税者除为官吏及随从人员缴纳狗、马、骡之费用外,还令其提供一条羊腿和一驮货物。”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农奴对领主充满着恐惧。
  朋措扎西:比如说有一次,洛措山丹,是达赖的哥哥,我到他那儿去有一件事情,我到他那儿去,有几个农奴来见他,结果不是本人,他那个是管家说,来了什么人啊,那几个农奴就连话都不敢说。
  解说:《法典》规定了刑罚的程度,朗孜夏是旧政府的办公场所,后来变成了拉萨最黑暗的监狱所在。这里所使用的刑具就不下50种。其顶楼上是审讯、拷打犯人的法庭。楼下是牢房,在牢房里,被认定有罪的人忍饥挨冻,这里见不到一丝阳光,白天他们戴着脚镣、手铐,晚上沉重的木枷把几个人的脚连锁在一起,丝毫不能移动位置,在这套刑具上还留着饥饿的囚犯啃食木头的痕迹。由于病、饿、伤痛而惨死的农奴是不计其数的。
  朋措扎西:刑罚残酷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特点。
  记者:您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朋措扎西::比如说,有人偷了寺庙的东西,这样就把他手给断了;还有呢,就是有一种刑罚,把它眼睛给挖了。
  喜:像这个法典,很多时候都是非常残酷的,有时候是神来断,一个事做不好,烧油锅,油锅里放的黑白的石子,摸出是白的,要证明你的清白就敢去摸,抓住石子,抓住白的,证明你是清白的,抓住黑的,你还不是。法典里都有一套,非常残酷的制度。
  次仁央宗:那时候西藏实行挖眼睛,不光对农奴,甚至可能对贵族也会实行。像近代来讲,贵族像龙夏事件,龙夏是一个贵族,而且当过嘎伦,像他这么高权位的人,触动了权力的时候,也就是统治阶级政权的时候,照样会受刑。
  解说:虽然统治阶层的人犯法也会受到惩罚,但是这种法典维护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统治阶层受到刑罚的几率要比农奴阶层小很多。因为农奴阶层的人犯上的话,法律的惩罚是极为严酷的,而对于上等人侵害下等人的行为,处罚则从轻甚至可免除刑事责任,这等于变相承认了私刑的合法性。
  记者:在什么情况下他会动用这些私刑呢?
  廉湘民:只要农奴不服从,他肯定就要动用各种私刑,
  记者:严厉到什么程度?
  廉湘民:有施用各种的酷刑,比如说,砍手,剁脚,挖眼,实际上是屡见不鲜的。
  解说:在布达拉宫下面有一个地牢,是专门用来惩罚贫民的,人们称它为蝎子洞。这里爬满了毒蝎,贫民被扔进这样的地牢,很快就会被活活蜇死。
  廉湘民:在旧西藏,农奴主对农奴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占有,也有超经济的强制行为,他们在世俗领主的庄园也好,在这种宗教领主的庄园里也好,它进行一些这种,刚才我们说的私设刑罚这都是非常普遍的,都是非常常见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农奴的悲惨境遇的一个标志。
  解说:旧西藏农奴阶层的生存状况不堪回首,那为什么这样一种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在旧西藏得以长期存在呢?
  【第四部分】
  解说: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同一般意义上的封建农奴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廉湘民:在这样一种社会,人们是没有任何的思想自由的。农奴对自己的信仰是没有选择性的。
  喜:对宗教的强制性,在法典当中明确地规定要按照效忠于历代地方政权的传统,如果不按照这个做,不信奉佛法,就会遭到惩罚,就是你不能够改信其它的教派,不能够改信其它的宗教。在这些问题上他是做了明确的规定的。
  廉湘民:那么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大量的农奴,他由于接受了这样的一种重要的观念吧,他可能会认为自己之所以这一辈子遭受苦难,完全是因为上辈子或者前世,造孽的这样一种结果。
  解说:农奴几乎没有机会去学习和判断自己命运的因果由来,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必须听命于主人的呼喝,。而更不能理解的是,他们似乎并怀疑自己是否就应该这样悲惨一生。
  廉湘民:农奴比如说他只是用前身作孽这样一种观念进行解释,他对自己的这种悲惨遭遇的这种认识应该说是比较肤浅的。
  记者:这种解释是谁告诉他的?
  廉湘民:这种解释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三大领主,尤其是作为封建领主的这种寺庙上层对他们进行的一种灌输,是一种思想的教化。
  记者:这样一种农奴制之上,再加上一种宗教的意味的话,
  多杰才旦:特别是宗教
  记者:会使农奴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多杰才旦:就是把它凝固,更加凝固了,
  喜:西藏统治阶级的头子就是达赖喇嘛,达赖喇嘛下边,他既是宗教人士,又是政治人物,政教合到一个人身上,下边有一个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地方政府里边有我们藏语叫嘎夏,嘎夏里有四大嘎伦,也是省属合存的,首席嘎伦是僧人,其它三个嘎伦是俗官,就是僧官和俗官,僧官是首席的,在下边机构有一个译仓,翻的译,仓库的仓,译仓,翻译过来的,还有孜康,译仓实际上就是一个秘书处,译仓四个叫做宗译其谋,宗译是秘书,其谋是大秘书,这四个僧人他们在很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因为他们要直接跟达赖喇嘛商讨一些事,汇报一些事,所以你看到政府机构里面,包括下边的一些机构,比如说军良局、邮政局,都是一僧一俗,很多都是一僧一俗,政教合一。
  记者: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说宗教对农奴制的影响是纯宗教的话,我们也会听说,尤其是佛教讲的是以慈悲为怀,按照这种思路下去的话,农奴过的是更加宽松、舒心的生活。
  多杰才旦:慈悲它是不讲的。它就是讲你苦是因为你上一辈子造的孽,这辈子还,不能说你现在苦,给你发发慈悲,没有这回事。根本不讲这个。
  记者:那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宗教本来是这样的一种理念,但是结果现实当中,形成很大的反差,如何实现的?
  多杰才旦:因为对这个社会的控制力。
  记者:就是说宗教和政治的一种结合?
  多杰才旦:结合,控制力。
  解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世代生活在高原与世隔绝的西藏农奴才逐渐了解了自己身处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廉湘民:我们知道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封闭的西藏,开始对外开放。在西藏生活的人们,开始接触到了外界新鲜的空气。所以正是在逐渐开放的过程中,西藏的广大农奴认识到了,自己所处地位的不平等,是因为政教合一的西藏封建农奴制度造成的,是因为农奴主作为压迫者给他们带来的。所以他们就发出了强烈的要求,要求改革这样一种制度,要求推翻这样一种封建农奴制度。所以这样才有了我们说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西藏的民族改革,所以民族改革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西藏社会从封闭到开放。
  解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已经成了过去。如今,在祖国的大家庭中,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享受着平等自由的生活。
责编:雍莉
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桑次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