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描写风景的成语的风景有什么特点

精彩图文推荐: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研指导 && 小学教研 && 语文教研 && 课例点评
《忆江南》教学简案
江西省婺源县赋春中心小学/江有庆
教学意图:
把语感、情感、情操的培养寓于充满生趣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谙”字的音、形、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想象再现词句的意象,探究和感知词意,背诵课文。
(2)通过多形式的吟诵和互动交流活动,引领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开展仿写训练,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动。
二、宣布课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三、简介作者: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
四、启发学生回忆诵读白居易的《草》。比较诗于词的不同,感知词的特点。
五、初读课文,借助注释注意读通读顺和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六、在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试读,谐点一番,给课堂添趣。抓住“能不忆江南?”一句,叠进式渲染烘托诗意。
2、带着这份诗意,教师范读。
3、让学生说说老师读的怎么样?然后要求学生学习老师的样子读。
4、重点引导学生入境、入画、入意地读,力求用读来表达、再现词的意境,表达词的节奏和韵律。
5、创造性地开展和着节拍唱读《忆江南》活动,把吟诵,背诵教学默化这一环节中。
七、让学生比赛背诵。
八、仿写训练,加深学生对词的认识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
下水文:赞赋春
赋春好/春到百花香/邀友亭台赏秋月/泛舟湖畔观鸳鸯/何似在梦乡?
师生共建诗意课堂
&――《忆江南》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江有庆
点评:洪海珍
1、授课班级:赋春中心小学四(3)班
2、学习内容:《忆江南》(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3、教学目标:
(1)认识“谙”字的音、形、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想象再现词句的意象,探究和感知词意,背诵课文。
(2)通过多形式的吟唱诵读和互动交流活动,引领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开展仿写训练,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听我们上课,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胆量回答老师的提问?
师:我先提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回答的问题,想回答的请举手。知道我们今天学哪一篇课文吗?
生:知道,学习《忆江南》。
师:(板书:忆江南,出示课题课件)好,胆子真够大的。我再问一个大学生都不敢回答的问题,看谁还敢举手?我的问题是:你预习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你怎么不敢举手?
生:我不知道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师:哦,你觉得问题简单吗?
师:那我再问你几个问题,你敢回答吗?
师:《忆江南》是谁写的?
生:白居易。
师:(板书:白居易)白居易是什么人,他还写过什么诗词?
生:白居易是唐代人,他写过《草》。
师:(板书:唐代)你能背出古诗《草》吗?
生:背《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预热师生间的情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情调。老师的提问方式很特别,一下子就调起了学生的味口,课堂上漾起了情趣的涟漪。]
师:(出示课件:《草》)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一首词,(板书:词)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诗与词,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诗的每一句都是五个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师:你观察很仔细,还有其它不同点吗。
生:诗一般是四句或八句,而这首词是五句。
师:你真会发现。诗一般是四句,五言七言居多,而词的写法是根据词牌确定的,《忆江南》是词牌的名字,一种词牌就是一种格式,每一种格式对句子多少,长短和音调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学的《忆江南》,大家看看有那些规定?
生:这首词一共五句,第二句和第五句字数相等,第三句和第四句字数相同。
师:你能从词的外表看出它的长相特点,很聪明!谁能从课题看出词的内容?
[相机进行语文知识的适度拓展和链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要点。师生间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在亲切而幽默的交流中,感知文化。]
生:忆江南,一定是写作者回忆江南的事。
师:你能抓住“忆”字思考,推定,你还能从“忆”字知道什么?
生:知道白居易曾经到过江南,而且很留念江南。(掌声)
师:请大家一起读课文,看看白居易先生回忆江南什么?有什么好回忆的?
[由“忆”字入手,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逐步深入课文内容。]
生:(自由读课文)
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生字有注音。
师:有不理解的字吗?
生:有,但都有注释。
师:你们能够借助注释和注音弄懂课文的意思吗?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用笔写写词句的意思,准备好了举手回答。可以任意自选词中一句讲解。
生:(自读课文)
师:(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大家都会读了,接下来做什么呢?
生:要会背。
生:要会默写。
生:要理解词句的意思。
师:你们真了不起,真会给自己提要求。那我们就先来了解词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老师别出心裁,让学生给自己提要求,并不失时机地夸赞学生,孩子们学习的劲头十足!]
生:联系注释理解。
生:逐句理解。
师:(笑)你们真有办法。那谁先来说说“江南好”的意思。(板书:江南好)
生:江南的风景好!
师:你怎么就知道夸的是江南的风景好?
生:我是联系下一句“风景旧曾谙”知道的。
师: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谁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生:江南的风景我曾经是多么熟悉!
师:也就是说作者曾经到过江南。作者夜里连觉都睡不着,就是想念着江南的美景,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江南的景色太迷人了。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示课件,引导欣赏,感受)
师:是呀,作者在这里描绘的两幅美景图。先来欣赏“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太阳出来照得江边的花儿红得胜过于火焰。
师:(板书:花:红胜火)想一想:江边的花儿怒放的情景,你能用四字词语说说吗?
生:姹紫嫣红。
师:开得真艳!
生:万紫千红。
师;噢,真美!
生:群芳吐艳。
生:花团锦簇。……
师:大家闭上眼想一想江边的繁花群芳吐艳、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样子。
生:这画面太美了。
[用四字词语描绘花儿怒放的情景,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让学生走进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多姿世界,可谓一举两得。这种特别的理解词意的方法,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师:下来欣赏第二幅画“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板书:水:绿如蓝)边想象画面边读这两句词。
生:(齐读)
师:多美的景色呀!能不忆江南?
生:就是说不能不回忆江南的美景。
师:可以知道作者有怎样的情感?
生: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比喜爱之情。
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能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吗?
生:能。(齐读,指名读)
师:(引导学生感受点评)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愿意听吗?
生:愿意!
师:你们想听吗?
师:你们真的想听吗?
生:真的想!(笑声)
[老师调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很愿意洗耳恭听。]
师:在读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老师读完后,大家要进行点评,要指出老师读的不好的地方,行吗?
师:(范读后)请大家点评。
生:您读“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声音是那么舒缓,柔美,诗意是那么浓厚,把我都陶醉了。
师:你的表扬这么有诗意,把老师都捧晕了,谢谢。请你也像老师那样“舒缓,柔美地读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好吗?”
生:(迟疑了一下)好。“春来江水绿如蓝”(掌声)
师:你读的真好,读出了词句的静态美。大家一起读一读,感受春水的秀美。
生:您读的抑扬顿挫,很有趣。
生:您读书手舞足蹈的,很动情。(笑声)
生:您读书忽高忽低的,特别是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声音蹦得那么高,把我都给吓住了。
师:是吗?对不起呀。不是我故意要吓你的,而是我读到这一句时,情不自禁地就冲动了。你们想想“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景象是多么美丽动人啊!你能不惊叹吗?
生:不能!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表现的是动态的美。让我们用惊叹而又铿锵有力的语气一起读―
生:齐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读书就是要有轻―
生:有重。
师:有缓―
生:有急。
师:还要―
生:抑扬顿挫。
师:还要―
生:绘声绘色。
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语调来读读“忆江南”。
生:(尽情诵读)
[课堂上,学生是无拘无束的小主人,自由地点评、仿读,不仅让学生成功地学会诗意般地朗读本文,还掌握了读好书的技巧,老师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在朗读的指导上,老师注重范读引领,范读教学臻于出神入化的境界!]
师:谁见过古人读书的样子吗?
生:我在电视上见过,古人读书喜欢要摇头晃脑的。
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们读书很用功。
师:对,古人读书很投入,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了课文里了。所以就随着语文情境摇头晃脑了。大家能像古人那样读书吗?
生:(笑而不答)
师:先请大家闭到眼睛,想象一下词句的意境画面,再自己摇一摇,读一读。大家试一试。
生:(闭目,摇头,诵读,发笑)
[老师真的很有创意,仿古人摇头晃脑,边读边想词的意境,学生更是兴趣盎然!感觉如痴如醉!]
师:读也读了,摇也摇了,下面我想大家唱一唱。好不好?
师:知道跟“词”最要好的朋友是那个“字”?
师:不错,他们经常形影不离。“词”还有一个快乐朋友呢?
师:真聪明!歌词(板书:歌词)。古代的词就是歌,还能唱起来,有趣吧。我们班上谁最会唱歌?
生:(推荐)
师:中央电视台有个著名的少儿节目叫―
生:大风车
师:对,大风车里有个主题曲,请你为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唱“大风车呀,吱吱吱……”
师:请大家和着这个调子,用“忆江南”的词,唱一唱。(老师示范引领)
生:(齐唱“忆江南”,课堂充满情趣)“江南好呀,风景旧曾谙……”
[古词新唱,轻松活泼,既能为课堂营造和谐的情趣,又能帮助学生感受词意,背诵古词。]
师:讲了,读了,现在还唱了,接下来就是―
师:能背的请举手。
生:(全举手)
生:(齐背)
师:谁能大胆的站起来背一遍,要富有感情地诵背。
生:(背词)
师:一首词,读得来,背得来,我觉得还不满足,如果我们也能仿写一首词,那该多好哇。大家说是不是?
师:词的语言很简练,几句话就写出了江南的美丽景色。你们敢写吗?
师:好。白居易写的是江南,我们来写家乡赋春,想一想,用什么来赞美赋春?
生:(思考)
师:(启发)赋春有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
生:鸳鸯湖,冲山……
师:想一想,鸳鸯湖美丽在哪里?用几个好词说说?
生: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山花烂漫,游人如织,鸳鸯戏水,比翼齐飞……
师:鸳鸯湖是著名的风景区,学了“忆江南”,我就想了美丽的鸳鸯湖,就试着写了一首词。大家想看看老师写的词吗?
师:(出示课件“《赞赋春》”)
附:《赞赋春》词一首:
赋春好,春到百花香。邀友亭台赏秋月,泛舟湖畔观鸳鸯。何似在梦乡?
生:(饶有兴趣地读)
师:请大家读读,想想,说说,再点评点评。
生:(读读议议)
师:你们敢写吗?
生:(部分敢)
师:知道仿写这首词要注意什么吗?
生:写五行,每行的字数要与忆江南相同。
师:还有呢?
生:结尾要打问号?
师:结尾不一定就要用问号。有一点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我们读诗词的时候,都会觉得诗句很―
生:通顺。顺口。
师:对,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就是“押韵“的缘故。请大家找出忆江南中的第二句和第四第五句末尾的哪个字读一读。
生:(反复读)“谙、蓝、南”。
师: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探讨)谐音。
师:对,这谐音就是押韵,因为这些字的韵母是相同的。再请大家在老师写的《赞赋春》中,找出二、四、五句最后哪个字读一读,看看是不是押韵了?
生:“香、鸯、乡”
师:大家在试写词的时候,也要注意押韵。写的内容,可以赞家乡,赞学校,赞美好的事物等等。
生:(试笔)
师:(巡视指导)
附:(学生试作)
长溪好,山水美如画。夏日冰爽似雪飘,秋来红叶胜春花。谁能不爱她?
[多么成功的仿写!正是老师的循循善诱,不露痕迹地巧妙指导,学生的智慧才会自然地在课间流淌。]
江老师的课情趣十足,诗意浓浓!
上江老师的课,学生活泼、轻松自如、笑声阵阵!江老师幽默风趣,课堂形式活泼新颖,学生兴趣盎然,愿学,乐学!课堂上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主人。
江老师牢牢抓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幅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无穷的想象,感受江南风光的醉人!江老师口吐莲花,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境界。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老师别出心裁的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词,形式多样,学生反复练读、老师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边点评边仿读、学古人入情入境摇头晃脑读、和调吟唱,让学生不禁陶醉在词的意境中,如醉如痴!师生共同建起诗一般的课堂,真是美哉!仿写练习,再次把学生带入生活中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忆江南写出了诗人什么的情感-55BBS 我爱购物网
&&忆江南写出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忆江南写出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DD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DD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DD江边的花。  ④蓝DD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渔歌子 张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这两首词都是描写江南风景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老年回忆江南风景写的,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词围绕江南的特征“江花”“江水”具体描写春天景物的美,抒发了自己热爱、怀念江南美景的情感。  《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这首词描绘了春季秀丽的水乡风光,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8条其他回答
表达了作者思想家乡的情感,对景色的赞叹!~~!#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②,春来江水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第一首注释: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简单的意思: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能不想念江南?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时代背景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 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 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 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 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实《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是绝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说的,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皇恩浩荡,来抒发什么因如愿以偿的复出和将开创变法新局面而欣喜异常的感情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而愁绪满腹了呢? 由此再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就知此句的重心在“又”而非“绿”了,诗人并非着意刻画江南美景,因为“绿”本是春天的最常见最平常之景,只是实写,理应毫无特别精彩之处,只是《容斋随笔》的炼字故事使这平常无奇之“绿”字才有了特殊的语言的魅力。其实,讲到写江南春天之美,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词相比,就可看出高下文野之分了。但这里并无贬低诗人之意,只是要说明,诗人写作此句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绿”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遗的乡愁的自然的流露。 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又有了新解:“我们常常引“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形势的大好,其实大违诗之本意,那个又字怎讲,没有了落实。唯此,许多人以欣然之意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并将之作为喜庆美景的喻词,都是有违该诗原主旨的误读误解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八型)*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要答好这种题目你先要了解各种手法及其作用:????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描写手法有:白描彩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常见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此外还有对比、衬托等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白《忆秦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忆江南》)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凤栖梧》)
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浣溪沙》)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作者:杨宾飞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6、《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8、《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9《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1、《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DD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DD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DD江边的花。 ④蓝DD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与无限向往,用 形象的比喻,融情于景,借江南的美表达诗人的爱。结尾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风景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