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音乐老师高手解答 下面音值的三连音线是什么

&&>> 学 院 公 告
&&>> 热 点 点 击 文 章 TOP10
&&&&&&&&&&
& → 音乐学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查看方式:&查看:[
]&[双击滚屏]
音乐学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作者:
音乐学院&发表日期:& 15:22:24&阅读次数:&8528&查看权限:&普通新闻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28
总学分数:8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培养音乐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其目的是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同时进行基本乐理的学习,在感性的经验中掌握、运用和巩固乐理知识,以视唱带动乐理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同时具有包括读谱、视唱、听辨、记谱以及对各类乐音构成要素以准确把握的音乐能力。
&&& 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并具有运用能力,并同时具有包括读谱、视唱、听辨、记谱以及对音高、音程、节奏节拍、速度、曲调构成、和弦结构、音阶、调式调性、转调移调、声部进行等各类音乐要素以准确把握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两种唱名法,具有较好的视唱和听辨能力。其中主要包括五线谱三升三降的视谱能力和简谱视谱能力,旋律、音程与和弦的听辨能力、复杂节奏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以及音乐的记忆及感知能力,两种谱式的记写和转译能力等。其课程学习内容的各种知识点和听、唱、写等实际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建成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记忆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⑴ 2/43/89/49/8
⑴ 2/43/89/49/8
⑴ 4/44/89/412/8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 128&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
&&&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建立在充分感知和体验音乐的基础上来确定审美观和鉴赏力,着重以音乐感知力培养为先导的音乐鉴赏力的发展,注重理论、听觉与表达的结合,处理好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听、记、写、唱结合,突出重点,举一反三。
着重于通过听、弹、唱、写、律动等多种方式,结合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体验,使学生从音乐实践中掌握、理解音乐表现的要素、功能,以及一般规律。
以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的双主体,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互动性。
&& 视唱练耳相关的乐理知识学习,多种节奏、节拍的训练,建立良好的调式感和节奏感培养正确的视唱习惯:认识、感知各种音程,学习两种谱式及记谱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有关乐音体系、记谱法、节奏节拍、音程、大小调与关系大小调以及C宫系统五声调式等学习内容。
⑵ 一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
&& 在音程的基础上增加和声的听觉训练,如调内和声音程的连接:熟悉原位和第一转位和弦的结构,感知单个和弦的性质。掌握固定调与首调两种唱名法,学会两种谱式的对译。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调及调的五度循环、五声调式、音程与原位三和弦等学习内容。
⑶ 一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
&& 加强音程与和弦的构唱、听辨能力,能辨别原位和两种转位和弦,熟悉不同调内的正三和弦的连接;能进行移调视唱。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有关调式、调性、同主音大小调、和弦原位及转位、移调等学习内容。
⑷ 两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
&& 加强首调视唱和听记旋律的能力,学习移调记谱:分辨各种三和弦及转位和弦的性质,进行调内和弦的连接的听唱与记谱训练;进行二声部节奏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有关转调及三和弦转位的连接等学习内容。
⑸ 两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
&& 进行二声部节奏与旋律的听唱与记谱训练;熟练首调视唱与记谱;对和弦的性质与音高的听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调内和弦连接的听记及调性分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有关调式变音、增减三和弦及转位和弦等学习内容。
⑹ 三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
&& 在三和弦及其转位和弦的基础上听辨七和弦(原位及转位);加强含复杂节奏性的单声部旋律及简单二声部旋律的听记能力。学习转调视唱,,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有关属七和弦、各种复杂节奏、节拍、转调的学习。
⑺ 三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
&& 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上增加含有七和弦在内的调内和弦的连接的听觉训练,以及多声部视谱即唱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有关各种七和弦的连接和转调的学习。
考核方式:
⑴ 笔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听觉分析与听写.
⑵ 面试:精唱的视唱;视谱即唱;构唱;弹唱.
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笔记、作业等主要方式进行练习;采用期中、期末考试、单元考试等主要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3、能力培养要求:
学习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识读五线谱及简谱。
通过听觉训练,获得运用听觉判断、记忆、分析、听写歌曲及器乐曲片断中基本音乐要素(如音值、音强、音高、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的能力。
通过视唱,准确理解和表达各类音乐术语、表情记号、乐句、分句等。
具有运用首调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进行单声部音乐作品的视谱即唱能力,并从音乐理论上认识、理解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的内在关系
了解多声音乐相关知识,培养多声音乐的感知力。
理解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认同感。
了解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历史与文化知识。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乐器基础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142007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重光编著:《基本乐理》(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② 孙从音编著:《基本乐科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 尤家铮、蒋维民编著:《和声听觉训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编:《旋律听写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从文、谱、图、音、像入手,在阅读、欣赏、听辩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切实可靠的音乐历史材料基础上获得生动客观的音乐历史知识。
2、对音乐历史问题的教学,要有机地结合相关的音乐历史事实、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音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教学,要从作品本身、相应的体裁、表现的手段、产生的时代、作家等予以讲授,培养学生综合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
3、注意中国音乐史知识的掌握与中国音乐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的感情。
4、根据课程教学情况,注意吸收地方性音乐历史教学材料,使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5、中国音乐史及其作品的知识传授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结合。既要使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知识体系,又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教育中的中国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中国音乐历史及代表性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2)上古音乐
① 夏代以前的音乐遗存
② 夏商周音乐的基本情况
③ 乐舞、诗歌、礼乐
④ 器乐与乐器
⑤ 音乐思想理论
(3)中古音乐
①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音乐的基本情况
③ 宫廷音乐、大曲
④ 器乐与乐器
⑤ 音乐思想理论
(4)近古音乐
① 宋元明清音乐的基本情况
② 歌曲(词乐、散曲、小曲等)
③ 说唱(诸宫调等)、歌舞
④ 戏曲(南戏、杂剧、昆曲、京剧等)
⑤ 器乐与乐器(琴曲等)
⑥ 音乐思想理论
(以上内容中,上古音乐的乐舞、诗歌、礼乐、器乐与乐器;中古音乐的诗乐、宫廷音乐、大曲、器乐与乐器;近古音乐的歌曲、说唱、戏曲、器乐与乐器等,分别选择学术界有定评的各类音乐的代表性作品简要讲授)
(5)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音乐
① 概述:传统音乐,新音乐,音乐事业的发展
② “五四”运动前后的音乐:学堂乐歌、儿童歌舞音乐、新音乐的发展及主要音乐体裁
③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歌咏运动、新式歌曲――群众歌曲、音乐会歌曲、多声部合唱曲、电影歌曲,新式器乐,清唱剧
④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秧歌剧、新歌剧、群众歌曲(工人歌曲等)、讽刺幽默歌曲、大型声乐作品
(6)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音乐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的基本情况:传统音乐,新音乐,音乐事业的发展。
② 建国初期(1949―1966):十七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群众歌曲、电影歌曲、多声部合唱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歌剧、舞剧
③ 文革时期(1966―1976):十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语录歌、《战地新歌》为代表的歌曲和电影歌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舞剧等
④ 新时期(1976―2000):二十四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抒情歌曲、校园歌曲、港台歌曲、通俗歌曲、电影电视歌曲、多声部合唱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混合乐队曲;歌剧、舞剧、音乐剧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程,注意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外出参观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
理论:48&&&&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理论讲述为主,结合讨论来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教材课后习题
3、能力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客观地认识音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作品本身、相应的体裁、表现的手段、产生的时代、作家,培养学生综合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中国音乐史知识并与中国音乐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培养学生自身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的感情,使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认识。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乐器基础、中国民族音乐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乐理与视唱练耳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田可文编著:《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杨荫浏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② 夏野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③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了解外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外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乐作品。
2、了解西方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材料、形象、形态、意蕴、价值与功能;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能作出恰当的分析;了解西方主要音乐体裁的特征和历史变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3、学会独立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把音乐史的教学与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掌握音乐的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课的常见教学步骤、教学方法。
4、树立辩正唯物历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1、外国音乐史知识应与音乐名作赏析的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既能总体了解和掌握外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创作风格,又要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2、课堂讲授与课内外实践、作业相结合。通过课堂的互动与讨论、课外资料的搜集、撰写短文或教案等方式,丰富和促进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音乐听赏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音乐欣赏能力。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其音乐审美体验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表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重视学生对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具有西方音乐历史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 &采风、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开设音乐欣赏讲座。
理论:48&&&&&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⑴ 西方音乐历史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相结合。在考察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掌握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评价。
⑵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察。
⑶ 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开设音乐欣赏讲座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以及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
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开设音乐欣赏讲座等形式。
3、能力培养要求: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辩正唯物史观,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乐理与视唱练耳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外国音乐史学基础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2006
(2)主要参考书目:钱仁康著:《》,高教出版社,1991年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一概括认识,培养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审美能力,初步掌握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和民族乐器的一般特点及基本理论知识,结合一定数量的感性资料的欣赏与歌唱,进一步学习和体会祖国人民的音乐语言、表现方法和审美爱好。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与分析能力,积累丰富的传统民族音乐,明确继承优良传统,借鉴艺术经验的重要意义。为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民族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
&&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
&&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三大音乐体系
第四节 中国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
第一章 秦陇音乐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曲目赏析:《脚夫调》、《可怜把众将士一命皆亡》、《得胜回营》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二章 三晋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走西口》、《绣荷包》、《大得胜》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三章 关东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茉莉花》、《道拉基》、《阿里郎》、《江河水》、《满堂红》等
第三节、音乐特征
1、关东汉族民歌 2、朝鲜族音乐& 3、满族音乐
第四章 齐鲁燕赵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小白菜》、《放风筝》、《沂蒙山小调》、《丑末寅初》、《放驴 》、《一枝花》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五章 中州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薅黄秧》、《高山流水》、《百鸟朝凤》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六章 江淮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拔根芦柴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对花》、《夫妻双双把家还》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七章 吴越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茉莉花》、《姑苏风光》、《无锡景》、《盂姜女》、《珍珠塔》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八章 荆楚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澧水船工号子》、《龙船调》、《刘海砍樵》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九章 巴蜀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黄杨扁担》、《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川江船夫号子》、《琴曲&流水&》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章 滇桂黔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猜调》、《阿细跳月》、《水鼓歌》、《约调》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一章 青藏高原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阿玛嘞火》、《酒歌》、《布谷鸟》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二章 北方草原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嘎达梅林》、《美丽的姑娘》、《古娜泰》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三章 新疆高原与绿洲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达阪城》、《阿拉木汗》、《赛乃姆的唱腔》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四章 岭南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雨打芭蕉》、《旱天雷》、《平湖秋月》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五章 闽台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筑海堤》、《思想起》、《一只鸟仔》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六章 客家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曲目赏析:《新打梭标》、《打只山歌过横排》、《出水莲》等
第三节 音乐特征
第十七章 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48&&&&&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注重讲解,又重视对唱腔的学习,组织课堂练习等。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巩固学生对中国音乐基本形态风格的认识。有选择地介绍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和信息,进一步拓展学生掌握传统音乐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初步进行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意识,培养他们正确欣赏、演唱代表作品,具备分析和撰写能力。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鉴赏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2008
(2)主要参考书目:《2003
外国民族音乐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获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观念以及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此来分析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及其特点。
2、在比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乐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3、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多种多样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音乐文化奥秘的志趣,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特性。扩展学生的全球文化视野,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能力。
5、在教师的教学示范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验,养成关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习惯,逐步掌握中小学有关外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48&&&&&&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⑴ 注重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评价与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评价可采取分析作品、写作小论文等方式;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可采取视听分辨、背唱、演奏、课堂讨论等方式。
⑵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外视听感受,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考查、期终考试。
⑶ 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纵向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就以上各方面开展互评及他评。
⑷ 考试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以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含作业、背唱、提问、实践活动、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期末成绩含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项相加之和为课程学期学习成绩。
背唱、提问、实践活动、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有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深化,使学生在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分析过程中,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意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辩正唯物史观,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配器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钢琴基础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王耀华著:《外国民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耀华著:《世界民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28学时
总学分数:8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
本课程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及校内外音乐活动所需的多声部音乐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表现及创作的能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1、了解多声部音乐的结构要素及形态。认识、理解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及技法的演进与音乐文化的关系。
2、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了解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在借鉴、吸收欧洲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和表现技法,适应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点方面一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3、能分析常见的中外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及和声结构,认识和声表现技法在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表达方面的作用,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学习音乐材料陈述及展开的基本手法,把握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及结构类型,认识音乐材料及曲式结构与音乐表现的一般关系,能够分析中小型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了解复调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具备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体裁复调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
6、能运用所学的和声知识为编写或演奏歌曲简易伴奏选配适当的和弦。
7、能将单声部的青少年歌曲或民歌编配为简易的合唱曲。能将乐队总谱简化为适宜于中小学生演奏的小型合奏谱,或能根据多声部乐谱编配为中小学生常见乐队使用的简易合奏谱。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绪论 多声部音乐概述
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在宏观上有所了解,并懂得多声部音乐包括横向与纵向两种形态。
基本内容:
1、多声部音乐的概念、范畴
2、多声部音乐的横向结构:音乐随时间展开的过程――从局部到整体
3、多声部音乐的纵向结构形态:主调音乐、复调音乐
第一单元 主调音乐(上)
第一章 一段完整音乐的横向结构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一段式音乐作品的横向结构在宏观上有所把握,能够识别乐段的结构。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动机 乐节(乐汇) 乐句 乐段
第二章 多声部音乐作品中静态的纵向结构
基本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调式的和弦构成,以及功能,并能熟练写出四升、四降内的和弦及其转位。
基本内容:
第一节和弦及其排列与转位
第二节自然调式基本的和声材料
第三节自然调式基本和声材料的功能关系
第三章 四部和声常识
基本要求:掌握四部和声的声部写作,识别两升两降内的正三和弦,掌握和弦的三种排列法、重复音,熟练正三和弦的连接。
基本内容:
第一节四部和声简介
第二节声部进行与和弦序进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基本和声材料与旋律的一般关系
基本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陈述过程,并掌握终止式的类型、构成等,以及熟练识别和弦外音。
基本内容:
第一节 陈述的过程
第二节 终止式
第三节 和弦外音
第二单元 主调音乐(下)
第一章 基本和声材料的扩展
基本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和弦离调、转调的过程,识别转调;掌握变和弦的分析。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离调
第二节 转调
第三节 变和弦
第二章 为歌曲旋律选配和弦
基本要求:学生掌握钢琴织体的基本形态,学会分析,运用;能够为常用体裁的歌曲配写伴奏,最好写出织体。
基本内容:
第一节 钢琴织体
第二节 为不同体裁的歌曲旋律旋律和弦
第三章 多声部音乐作品调性的识别与和声分析
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对多声部作品的调式、调性进行识别,同时掌握和声分析的基本方法,微观――中观――宏观。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调性的识别   第二节 和声分析 && 第四章 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常用的手法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音乐材料常用的陈述手法、展开手法,并对乐句的材料要会分析。
基本内容:
第一节 陈述手法
第二节 展开手法 && 第五章 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曲式结构的原则。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并列原则
第二节 再现原则
第三节 变奏原则
第四节 回旋原则
第五节 奏鸣原则 && 第六章 规范化曲式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分析乐段、单二、单三、复三、回旋、变奏曲式,对奏鸣曲式的构成、发展有初步了解。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一部曲式  第二节 单二部曲式  第三节 单三部曲式  第四节 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  第五节 回旋曲式  第六节 变奏曲式  第七节 奏鸣曲式  第八节 奏鸣回旋曲式 & 第七章 非规范化曲式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混合曲式、自由曲式的分析。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混合曲式  第二节 自由曲式&&& 第三单元 复调音乐 & 第一章 复调音乐的类型及在作品中的运用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的类型。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对比复调
第二节 模仿复调第二章 对比式二声部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掌握对比二声部复调的分析和简单写作。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结合原则
第二节 写作
第四章 模仿式二声部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模仿二声部的基本形态,并会简单的写作。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特性
第二节 类型第五章 复对位及其变体形式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复对位复调的形态,掌握4-8小节的复对位写作,同时学会分析复对位的变体。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复对位
第二节 复对位的变体形式
第六章 复调音乐的主要体裁及结构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常用复调体裁,并且把握分析的要领。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小型复调乐曲
第二节 卡农曲
第三节 创意曲第四单元 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第一章 中、西常见的组织形式与总谱排列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中西乐队的编制、总谱写法,常用乐器的音域。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管弦乐队第二节 西洋管弦乐队第二章 移位、移调乐器与总谱识读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移调乐器的移调度数。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八度移位阅读的声部  第二节 移调乐器与总谱识读中的移调读法&& &第三章 具有普适性的中小学生乐队用谱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编写中小学生乐队的总谱,或者将总谱改为简单的学校乐队谱。
基本内容:
1、选择常用中小学合唱谱改变
2、 由总谱改写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128&&&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⑴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书面阅评、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价,使评价达到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程完善的目的。
⑵ 形成性评价是指平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或考查)、学年考试(笔试,开卷或闭卷)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
⑶ 评价标准主要以本课程七项具体目标为依据,随教学进程的展开,合理确定评价(提问、讨论、书面作业、考试等)的内容和形式。
⑴ 课后习题
⑵ 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进度,复印谱例进行音乐分析
⑶ 自行创作习题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初级阶段四部和声写作与分析、初级曲式结构的划分、初级复调写作与分析以及简单的配器能力。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乐理与视唱练耳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合奏与指挥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钢琴基础、乐器基础、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合唱与指挥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徐武冠、高奉仁编著:《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美]库斯特尔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杨通八著:《和声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③ 桑桐著:《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④ 杨儒怀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⑤ 钱仁康、钱亦平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⑥ 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⑦ [俄]伊?斯波索宾、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符?索科洛夫合著:《和声学教程(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⑧ 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⑨ 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⑩ 张准:《配器》,高教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一门必修课。是以合唱、指挥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内容,在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合唱与指挥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音乐演唱者和指挥者的双重身份来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这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培养合作协调能力,提高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合唱与指挥》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合唱训练与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与指挥合唱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正确分析和处理中、外合唱作品;并根据声部特点进行合唱训练;明确合唱队的组织形式、声部(含童声合唱)划分及各声部在合唱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合唱训练及合唱的表现手段而达到合唱音响的谐和、统一与均衡等。能够掌握正确的指挥姿势和规范的指挥动作,明确指挥击拍和收拍的基本原理,能较熟练掌握各种拍子的指挥图示;较准确的指挥预备拍、起拍、收拍,达到双手的协调配合,最终使学生具备组织、排练一般性合唱队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要求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与方法。掌握合唱作品二度创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2、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与表现技能。学习合唱团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在参与和观察合唱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从事合唱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4、在合唱和指挥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5、激发学生对集体性、合作性艺术表现形式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把握指挥与被指挥群体的合作关系,尊重每一位参与者,认识合唱艺术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独特的社会功能。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合唱、指挥两方面的内容。
(一)合唱内容
1、合唱学基础理论:合唱艺术发展简史、合唱声部、统一、均衡、协调、色调、音准、咬字吐字等
2、合唱团基础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3、练声曲以及不同组合形式的合唱作品的演唱
4、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5、合唱作品分析与教学方案的设计
(二)合唱要求:
1、把握作品的音准和节奏(变化音级、特殊节奏的精准,调性的把握等,这是合唱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
2、 注意演唱中声音的控制(声音强弱与均衡、音色的统一等)
3、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作品的色调、强弱、快慢、演唱法等)
4、注意各声部的清晰与流畅(声部的主次、穿插等)
5、整体音响的均衡与统一
(三)指挥内容
1、合唱指挥知识:指挥艺术发展简史;指挥的作用和任务;作品排练的准备工作;合唱团组织与训练的基本方法;各类学校合唱活动的特点等
2、合唱指挥技术:基本姿势、基本图式、起始与收束、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作品处理的相关指挥技术等
3、乐队指挥的基本常识
(四)指挥要求:
1、掌握正确的指挥姿势和准确的起拍、收拍动作;
2、掌握正确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基本指挥图式及其变化形式;
3、掌握复拍子、混合拍子、变化拍子的指挥方法;
4、掌握休止、分拍子、合拍子的指挥要领;
5、掌握拍子的音型化处理及指挥预示;
6、掌握速度的渐快渐慢,力度的渐强渐弱指挥方法等。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1、应用多媒体手段对合唱、指挥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2、组织学生观摩校外合唱排练、比赛等活动。
3、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合唱的排练实践。
4、在小组课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实践机会。
理论:64&&&&&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鉴于合唱与指挥在教学中的不同特点,课程应分别安排为集体课(约占总课时的2/3,人数一般在60以内为宜)与小组课(约占总课时的1/3,人数以8―12人为宜)两种授课形式。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4学分。全部学程为2学期,每学期2个学分。
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相互的配合,注意学生在课堂上和日常教学、艺术实践中的表现。由于个体的态度与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人,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出勤率等方面的评价比重,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本课程的考试成绩通过学期中、学期末进行的考查、考试以及教学、艺术实践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定。
本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合唱与指挥方面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排练中去理解、消化和吸收,故在习题的布置与完成中,要考虑以下几点:
⑴ 每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尽量贯穿在作品排练中进行(如合唱理论中的谐调、色调、吐字咬字等;指挥中的基本姿势、基本图式、起拍与收拍的动作、渐强渐弱、作品处理等)
⑵ 教材中选作上课内容的合唱作品,在每首作品排练结束,应反复复习该作品的演唱,并在下一节课回课
&& &⑶ 指挥课中,每次上课的指挥动作及作品处理,应都在课后很好复习与巩固,培养双手控制音乐的能力
3、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本课程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理论联系实际,技法渗透理论,强化基础训练,从合唱音准、声部协调均衡入手,加深学生对合唱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⑵ 通过对合唱作品的排练与艺术处理,引导学生对合唱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⑶ 学以致用,将指挥技术语言运用到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中,使学生在生动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指挥的技巧和设计处理作品的方法。
⑷ 充分认识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加强合唱与指挥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唱教学阶段的作品,应尽可能与指挥学习阶段的内容相衔接。
⑸ 从培养学生合唱教学能力出发,注意指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体察教师教学中的教学组织过程与教学方法,为掌握合唱教学方法和指挥技能奠定基础。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合奏与指挥、和声学、歌曲写作与改编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徐武冠、高奉仁编著:《合唱与指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陈万桢、 陈弃疾编著:《合唱》,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② 马革顺著:《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周沛然著:《合唱指挥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④ 秋里编著:《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⑤ 韩德森著:《合唱的训练与指挥》,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⑥ 徐定中编:《指挥与合唱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课程任务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激发音乐学习的热情,充分认识与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操作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特点;力求在关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践,调研学校音乐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力求使音乐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要掌握教育教学原理,也要坚持联系教学实践。在有目的地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加强见习、调查、试讲、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鉴于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堂教学经历,此课程学习之前,最好有教育见习作为预修课程,使学生从教学现象和问题思考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60&& &&实验:&&&&&&& 上机:&&&& &&&其它:&& 4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
教育见习2次,每次两学时。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采用分环节试讲、分专题试讲、小组试讲、以及模拟课堂试讲中,对学生的备课、说课、讲课及教学反思进行自评、互评、他评。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读书笔记、阅读卡片、课堂教学设计、模拟试讲、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和程度,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出整体性的学习评价。
3、能力培养要求:
包括学习态度和教学创新能力、音乐课堂教学基本操作能力、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水平、教材分析能力的质性和量化评价。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钢琴基础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教育实习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教育概论、学习心理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②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⑤ 金亚文:《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 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⑦ 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⑧ 金亚文、龙亚军:《音乐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声乐基础理论》课是作为音乐学专业同学的基础课程,主要用于传授与声乐艺术有关联的基本理论知识,该课主要介绍声乐生理、心理歌唱医学、歌唱音响学、歌唱美学、声乐发展史、声乐体裁形式、及声乐表演理论等。通过学习歌唱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声乐理论素质水平,对嗓音歌唱训练也能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理论: 32&&&&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结合ppt幻灯和多媒体手段,把与课程有关的图片和音频及视频资料一一结合课程内容加以展示。课程紧密结合演唱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章节留些思考题,在每堂课的前15分钟以分小组进行课堂汇报,让学生上讲台讲演,讲演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分章节给学生布置课外思考题。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技能技巧的同时,能了解声乐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相关的声乐文化,扩大视野,提高声乐艺术修养。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 声乐基础、声乐演唱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刘大巍、黄常虹著: 《声乐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② 著:,1997年版
③ N.K..著: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④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⑤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⑥ 俞子正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声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的主干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与表演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旨在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发声技巧及一般的声乐作品的演唱,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与课外声乐辅导工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培养健康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2、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歌唱发声、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技能技巧,学会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进行演唱。
3、以自然声区训练为基础,重视强化中声区训练、强调喉器的相对稳定。
4、加强歌唱的听觉训练,逐步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辨别声音的正误能力。
5、在运用普通话演唱的基础上,尽可能早的进入意大利语的训练,以使声音流畅、圆润,咬字、吐字正确规范,力求做到字正腔圆。
1、进一步加强声乐的机能与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正确的歌唱发声、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技术方法。
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做到声区统一,要求声音连贯、流畅,音色优美圆润。
3、在嗓音训练与歌曲演唱中基本做到元音正确、语言清楚、字正腔圆。
4、注意渗透歌唱教学、歌唱艺术表现与处理的方法、手段等内容,使学生逐步熟悉歌唱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要求,了解灵活的教唱手段。
5、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机能,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艺术表现中去,力求较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6、每学期要求练声曲5-7首,中国歌曲3-5首,外国歌曲2-4首。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加强艺术实践,不定期举办声乐专场音乐会,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音乐艺术审美以及演唱、舞台表演等能力。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64&&&&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他项目: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本课程为个别课、小组课授课方式教学,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为主。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针对发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肯定和否定并给出解决办法,尔后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进一步完善声乐课教学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发声,以及演唱、表现声乐作品内涵的方法。
考核方式:第一、三学期期末为考查,第二、四学期期末为考试。每学期期中由任课老师随堂考查,每学期期末的考查与考试均为年级统一集中考核(舞台演唱形式),全体任课老师当场按百分制评分。期末考查成绩:教师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制评分,(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教师按百分制评分,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练声曲,歌曲。
3、能力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正确的发声技能技巧,能够独立分析一般声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具备一定的演唱、范唱能力,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
4、与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演唱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理论、乐理与视唱练耳、意大利语音、朗诵与正音、重唱与表演唱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① 肖黎声主编:《声乐?必修曲集》1-2册,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②《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1-3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③《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1-3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尚家骧:《意大利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55年版。
② 刘大巍、夏美君等编著:《声乐教程Ⅰ、Ⅱ、Ⅲ、Ⅳ》,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 1、从全方位认识钢琴键盘及五线谱开始,通过键盘的综合移调练习,使学生对调式、调性有一定的认识,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基本演奏技巧及熟练运用键盘的能力。
&& 2、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与演奏技巧,使学生基本具备演奏中等程度的练习曲和乐曲的能力。
3、具备理解和表现中小型钢琴作品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4、掌握初级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胜任基础钢琴教学,能辅导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要求掌握钢琴
(2)钢琴基本演奏方法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演奏基础及能力的差异,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第一学期:音阶、琶音完成一升一降;完成教材第一册1―4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键盘图
(二)钢琴弹奏的基本姿势
(1)坐的的姿势
(2)弹奏姿势与手势
(3)错误的弹奏手型
(三)指法标记
(四)认识键盘
(1)键盘上的黑键与白键
(2)键盘上的升号和降号
(五)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1)非连音的弹奏方法
(2)连音的弹奏方法
(3)跳音的弹奏方法
(六)键盘练习
(1)非连音练习
(2)双音练习
(3)连音练习
(一)大小调音阶的前五音
(二)键盘练习
(三)练习曲
(四)乐曲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1)C大调音阶
(2)C大调琶音
(3)C大调和弦
(二)键盘练习
(三)练习曲
(四)乐曲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1)a小调音阶
(2)a小调琶音
(3)a小调和弦
(二)键盘练习
(三)练习曲
(四)乐曲
第二学期:音阶、琶音完成两升两降;完成教材第一册5―8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1)G大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2) e小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1)F大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2)d小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1)D大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2)b小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第八单元&&&&&&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1)降B大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2)g小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第三学期:音阶、琶音完成三升三降,完成教材第二册1―4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五)键盘练习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升f小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五)键盘练习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降E大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五)键盘和声练习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c小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 c小调钢琴小品
(五)键盘和声练习
第四学期:音阶、琶音完成四升四降,完成教材第二册5―8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五)键盘和声练习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五)键盘和声练习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五音旋律练习曲
(五)键盘和声练习
(一)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
f小调音阶、琶音与和弦
(二)练习曲
(三)乐曲
(四)四手联弹
五音旋律练习曲
(五)键盘和声练习
3、钢琴弹奏技巧与综合技能要求&&&&&&
① 掌握正确的读谱方法,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拍与节奏,分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② 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及初步掌握弹奏不同音色声音的方法,培养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
③ 熟练演奏四升四降以内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循序渐进地进行视奏、键盘和声移调训练与四手联弹练习。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1.课后布置相应程度与数量的作业
2.定期举办钢琴教学观摩演奏会
理论: 64&&&&&&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取小组课(“一对二”)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加现场演奏考试的综合考核方式。
(1)音阶练习
(2)练习曲
(3)中小型乐曲
(4)四手联弹
(5)视奏训练
(6)键盘和声练习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钢琴基本演奏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为进入高年级钢琴演奏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四手联弹的训练,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通过视奏训练,提高视谱的能力与练琴效率。通过键盘和声练习和移调练习,培养学生对调式,调性的初步掌握能力,并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的即兴伴奏或原谱伴奏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表演实践的训练,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钢琴即兴伴奏、钢琴原谱伴奏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乐理与视唱练耳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唐重庆、张慧等主编:《钢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车尔尼初级练习曲》(作品599,教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车尔尼流畅练习曲》(作品849,教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小奏鸣曲集》(教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教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布格缪勒钢琴练习曲》(作品100,教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⑥《钢琴基础教程》(1-4册,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⑦ 司徒碧春、陈朗秋编著:《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在教学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演奏基础及能力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作品的类型、数量和具体曲目,能力训练等。此外,作品类型与难度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作品的选择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1、课后布置相应程度与数量的作业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32&&&&&&&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1本课程采取的授课方式
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的钢琴程度担任声乐或器乐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或音乐会的各项伴奏任务,教师根据学生伴奏曲目的难易程度、完成的数量、质量与整体艺术感染力等方面综合评分,40%
3、能力培养要求: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声乐基础、钢琴基础、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合唱与指挥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钢琴演奏、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2)主要参考书目:
①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1―2册,中国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1―3册,外国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尚家骧编译:《意大利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④ 蒋英编、邓映易译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⑤ 蒋英编:《舒柏特歌曲选》,邓映易译配,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⑥ 喻宜萱、蒋英编:《法国艺术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⑦ 喻宜萱、陈复君选编译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⑧ 吴慰云编著:《中国声乐作品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版。
⑨ 杨鸿年编:《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中国),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⑩ 杨鸿年编:《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西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乐器部分)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28
总学分数:8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 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高,与学生演奏水平相适应、具有训练价值的乐曲为教材。
2、关注民族器乐发展的前沿动向,不断引进学科新成果,注意选用有代表性的新作品来充实教材。
3、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通俗易奏、风格浓郁的代表性乐曲为教学内容。
4、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强调课程内容选编的针对性,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为教学曲目。
(二)课程基本内容
中国乐器主要包括: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
各乐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1、基础理论与知识
包括乐器概述、发展简史、乐器构造、发声原理与演奏方法,乐器定调、乐器维修与保养,教学理论与方法、演奏欣赏、作品的演奏风格等。
2、基本技能与方法
① 培养正确的演奏姿势,良好的演奏习惯,规范的持琴、按弦、持弓、运弓等基本演奏动作、原理与方法
② 左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号的识别。如:揉弦、换把、滑音、颤音、泛音、拨奏等
③ 右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号的识别。如:分弓、连弓、长弓、断弓、顿弓、抛弓、颤弓、跳弓等
④ 掌握D(15弦)、G(52弦)、C(26弦)、F(63弦)bB(37弦)五种常用的调性与弦式。
① 熟悉琵琶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定弦,学会假指甲的戴法
② 通过第一、二、三、四相把位的按音练习,熟悉各把位的音位,掌握正确的持琴姿势和按弦方法
③ 结合各种节奏的训练,初步掌握弹、挑、双音(八度)、夹弹、夹扫、摭分、摭扫、扫拂、半轮、长轮等基本指法。结合各种指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④ 熟悉自然泛音音位及弹奏方法。学习换把练习,跳把练习,移指练习,音阶练习(D调、G调、C调、F调、)。结合各种指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⑤ 学习吟、揉、带、擞、推、拉、绰、注等左手技法。学习夹弹练习,过弦练习,并结合弹挑的音量变化作mp--mf的练习
① 熟悉扬琴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
② 通过单竹、双竹的练习,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姿势
③ 结合各种节奏的训练,初步掌握单竹、齐竹、轮竹、颤竹等基本技法。根据各种竹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④ 学习弹轮、顿音、琶音、泛音、反竹、拨奏等技法
⑤ 熟练掌握C调、D调、F调、G调等音阶
① 熟悉古筝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定弦,学会假指甲的戴法
② 掌握勾、抹、托、大撮、小撮、刮奏等右手基本的演奏方法
③ 掌握常用演奏技法符号。
④ 掌握颤音、上下滑音、回滑按音等左手按弦的基本技法。掌握七声音阶的按音练习。学习摇指的演奏技法,由慢渐快,由短到长
⑤ 学习左手基本的弹奏方法,并掌握左右手简单的配合练习。掌握基本调(D调)以外的G、F、C、A等常用调,配合学习常用调乐曲。
① 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及正确的呼吸方法
② 掌握正确的吹奏口形以及风门、口劲、口风的运用
③ 掌握正确的运气方法
④ 掌握常用指法与调
⑤ 掌握常用演奏技巧及乐曲的演奏方法
3、艺术表现与审美
⑴ 了解所选乐器的演奏及其音乐审美与鉴赏的基本知识
⑵ 具有理解和分析乐曲的初步能力,能较完整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⑶ 具有对所选乐器的演奏形式、作品体裁、代表性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4、教学实践
⑴ 掌握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活动的基本教学方式和方法
⑵ 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该乐器和乐队的训练方法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 1、任课教师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根据不同乐器种类和学生实际,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应完成的音阶、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周进度和阶段进度,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等。
2、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循序渐进,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
3、加强对乐器发展史的介绍和器乐作品的赏析,注意提高学生的视唱、视奏、即兴演奏、音乐表现等能力,提高对乐器演奏及器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4、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该乐器的教学。
5、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相互观摩、交流,使学生演奏技能的练习与教学方法的思维相互交融。可适当进行课外辅导、讲座,介绍学生阅读有关乐器的理论、技术书籍,欣赏有关音响资料,观摩中国乐器演奏的音乐会。
6、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基础,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理论:64&&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
器乐学生必须参加相关实践类合奏课的排练及演出,并且记入艺术实践课的成绩,按正常上课一样的考勤制度。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3、能力培养要求: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器乐演奏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各类乐器的练习曲及乐曲书籍
(2)主要参考书目:
(西洋乐器部分)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28
总学分数:8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 ) ) ) ) f)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64 &&&实验:&&&&& 上机:&&&&&&&&&&&&& 其他: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
器乐学生必须参加相关实践类合奏课的排练及演出,并且记入艺术实践课的成绩,按正常上课一样的考勤制度。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3、能力培养要求: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器乐演奏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各类乐器的练习曲及乐曲书籍
(2)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音乐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这门课是以舞蹈的训练方式来塑造形体,为了达到多方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形体形态,纠正不良习惯,了解一定的舞蹈基本常识和训练基础,掌握一些较为典型的舞蹈的基本舞蹈语汇,素材和其风格特征,提高身体的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严格地按照科学规范的形体训练方法,使各类动作体现出艺术的特征,充分展现大学生协调、韵律、柔美、优雅的健美气质,纠正错误的形体动作姿态,使大学生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姿态更加优美,并陶冶情操。
通过形体艺术课教学,要求学生较好的掌握形体姿态的训练方法,为终身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形体艺术课的学习,塑造学生的体型,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
通过教学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热身操:
1、头部练习
2、肩部练习
3、臂部练习
4、胯部练习
5、关节部练习
要求:每练习16小节,每小节2拍。
(二)地面训练:
1、站立姿态与身体的关系
2、脚的位置
3、手的位置
4、脚位的规范性要求
5、手位的规范性要求
6、勾、绷脚的练习
7、腿的外开练习
8、压腿的练习
9、踢腿的练习
10、腰、背肌的练习
11、下叉的练习
(三)把杆训练:
1、脚的练习
2、Demi-plie&&&&&&&&&&&& &&&&&& (蹲的练习)
3、Battement tendu一位向旁做 && (擦地练习)&&&&&&
4、Battement tendu一位向前做 && (擦地练习)&&&&
5、Battement tendu jete分解做 & (小踢腿练习)&&&&&&&&
6、Battement tendu向后做&&& &&& (擦地练习)&
7、Battement fondu分解做&& &&&&(控制练习)&
8、Ground battement jete&&&& && (大踢腿练习)
9、Releve&&&&&&&&&&&&&&& && &&&&(半脚尖的练习)
(四)中间部分:
1、Port de bras 1 &&&&&&&&&&&&&&(姿态练习)
2、Port de bras 2 &&&&&&&&&&&&&&(姿态练习)
3、Demi-plie&&& &&&&&&&&&&&&&&&&(蹲的练习)
4、Battement tendu &&&&&&&&&&&&(擦地练习)
5、Port de bras 和点地的舞姿
6、Galop&&&&&&&&&&&&&&&&&&&&&&& (跳跃练习)
7、Temps sauté&&&&&&&&&&&&&&&&& (一位小跳)
8、Pas echappe&&&&&&&&&&&&&&&&& (一位变二位跳)
9、Changement de pieds&&&&&&&&& (五位换脚跳)
(五)外国代表性民间舞:
1、俄罗斯舞&&&&&&&&&&&&&
2、匈牙利波尔卡&&&&&&&&&&&&&&&&
(六)中国古典舞训练
1、呼吸组合&&&&&&&&&&&&
2、手臂组合&&&&&&&&&&&&
3、绕圆组合&&&&&&&&&&&&
4、协调组合&&&&&&&&&&&&&
(七)中国民间舞
1、维吾尔族民间舞
2、蒙族民间舞
3、藏族民间舞
4、汉族民间舞
5、傣族民间舞
6、安徽花鼓灯民间舞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 通过形体训练,让学生练习舞蹈节目,经常参加演出实践。将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引入教学。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
四、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64&&&& 实验:&&&&&&& 上机:&&&&&&& 其它:&&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以言传身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采取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配合学生之间的观摩和课堂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方式:第一学期为考查。 第二学期为考试。
每周课后形体练习。
3、能力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形体训练塑造体形,掌握舞蹈形体的基本语汇,提高软开度和力度,增强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无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无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无
(2)主要参考书目:孙国荣、余美玉著:《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没有上一条记录下一篇:没有下一条记录
&【公共评论】[目前共有336条评论] [发表评论]
&,,&[YfojBOPu& 14:46:40]&,,&[YfojBOPu& 11:06:39]&,,&[Zvzpv9Qq& 14:03:34]&,&[6uUDvflw& 7:04:59]&,&[TZaeRLa7& 5:20:20]&,&[TZaeRLa7& 2:28:45]第1页,共56页,共336条评论&1&&&&&&&&&&&&&&&&&&&&&&&&&&&&&&&&&&&&&&&&&&&&&&&&&&&&&&&
Copyright&
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站长:音乐学院 建站时间: Powered By: 音乐学院苏ICP备5640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连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