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在哪一段

王岐山推崇的反腐名臣:冒死進諫打“大老虎”
  張廷玉(年),安徽桐城人,官至軍機大臣。其父張英曾任文華殿大學士。
  張英張廷玉父子,“不想腐”的典范
  近日,王岐山到訪張氏父子故居所在地安徽桐城六尺巷,這裡留下了他們為官造福一方、治家清廉退讓的故事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王岐山說,要把遏制腐敗蔓延勢頭作為重要任務,形成有力震懾,營造“不敢腐”的氛圍﹔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國,把制度的籬笆扎得更緊,加強監督,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使之“不能腐”﹔最終要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使領導干部“不想腐”。
  王岐山主政中紀委已經700多天,除了“大老虎”,僅2013年,全國就有超過18萬黨員干部被處分,更有數目可觀的司局級以上官員被查處。有媒體甚至總結官員現在的心態是“寧見閻王,不遇老王”,足見“不敢腐”已有成效。
  但人們或許會問:“老王”有什麼辦法讓官員“不想腐”呢?
  六尺巷裡的張英、張廷玉父子就是“不想腐”的典范。張英的第十一世孫、張英第五子張廷瑑(音同撰)的后人張澤國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採訪時說:“他們父子始終秉持著儒家思想,並且身體力行,一旦走上官位,就堅定不移地按照儒家的要求努力去做,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們認為做好事是應該的,是必須要做的,如果不這樣做,就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則和良心。”
  為官之道:不可亂作為,也不可不作為
  張英1637年出生,“幼讀經書,過目成誦”,康熙二年(1663年)中舉人,六年中進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編修,后升任侍讀學士﹔十六年奉命入南書房,康熙稱其“有古大臣風”﹔二十八年擢工部尚書,再調任禮部尚書﹔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有6個兒子,除了四子和六子去世早,其他4個兒子都是棟梁之才,均是進士,並入朝為官,其中尤以次子張廷玉最為杰出。
  張澤國當過桐城市博物館館長,今年64歲。王岐山此次到訪六尺巷,他就是陪同人員之一。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張英和張廷玉都提倡‘廉’字當頭。過去提拔下級官員,往往由上級官員推薦,在此前后,下級官員往往會給上級官員行賄、進貢。但張英從來不參與其中,他看中某位官員,賞識其工作能力,就向皇上推薦,而他推薦了誰,外面的人從不知道。這樣,他既不會受賄,也避免了拉幫結派、形成朋黨。張廷玉也很廉潔。在雍正時期,雍正覺得張廷玉俸祿很少,家裡比較拮據,按規定又不能給他漲薪水,就特別賞給他一些房產,讓他把門面租出去,以增加些收入。”
  張廷玉的作風深得雍正賞識。曾在《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歷史小說中生動刻畫過張廷玉的作家二月河,曾就反腐問題和王岐山交流過。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雍正提拔干部的標准是‘公’‘忠’‘能’,他基本上不說廉,因為在他看來,廉是你起碼應該做到的,不用我來提,你要是不廉,就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張廷玉在中央工作長達幾十年,從來不亂做一件事,也不亂說一句話。他給自己的座右銘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不論在春風得意時,還是苦悶時,他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位置上。”
  2014年8月,王岐山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和委員交流時,有人提到反腐以后,基層干部不作為了,不干活了。王岐山表示,相比而言,亂作為影響更大,當前整治亂作為具有緊迫性,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是整治不作為。
  張氏父子雖然一直謹言慎行,但並沒有“不作為”。當年,康熙為削藩常常召集張英等大臣商討對策。張英總是晨入暮出,勤懇供職,凡有關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情事,皆知無不言。
  在距六尺巷不遠的文廟裡,坐落著桐城市博物館,那裡有雍正賜給張廷玉的一枚銅質印章,上刻著“御賜調梅良弼”。張澤國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調梅是宰相的代名詞,良弼就是優良的輔佐。這枚印章就是雍正稱贊張廷玉是自己的肱骨大臣,是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八年,因西北戰事紛起,設軍機處。張廷玉任軍機大臣,對軍機處的性質、官職、職能、紀律等方面做了嚴格規定。由軍機處辦理的事情,不問大小,“悉以本日完結”,決不積壓。他有時坐在轎子裡,仍批覽文書,“進止無一事壅滯”。雍正稱他:“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未能也。”
  張澤國評論道:“老宰相和小宰相身上對今天最有教益的品質,還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居朝為官,就是要清正廉潔,進退得宜,有所作為,從不忘記‘以天下為己任’,這也是古往今來的官員們應當共同追求的。”
來源: (責編:張超、張鑫)
72小時熱點新聞榜著名景点六尺巷在哪里?_百度知道
著名景点六尺巷在哪里?
我听别人说有一个景点六尺巷,大家知道它在哪里?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关于它有一个典故,其中的诗写的很好,广为流传!是我最喜欢的!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其他类似问题
六尺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哪个阅读器上可以下载_百度知道
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哪个阅读器上可以下载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从掌阅ireader
可以百度然后在书名后加百度网盘
其他类似问题
乾隆皇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哪里有六尺巷_百度知道
哪里有六尺巷
六尺巷在哪里?由来?
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广为流传,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家人飞书京城,说起这四句诗,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不见当年秦始皇。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平等,让他三尺又何妨,下垒建墙!是我最喜欢的,其中的诗写的很好,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退地三尺。长城万里今犹在,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六尺巷由此而来。”家人见书,曾经讲到这个故事,建宅置院。关于它有一个典故。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据《桐城县志》记载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其他类似问题
六尺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一让六尺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