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贝叶草虫 齐白石 价格的《葫芦草虫》如何鉴赏中国画

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如何欣赏国画?
问题有点大,我来补充下。回答的人可以以某些具体事物举实例作品说明。比如国画常见的题材,金鱼、竹子、梅花、虾、山、鸟。比如,都在画竹子,A大师的竹子比一般之流好在哪里,请具体学术一点,哪怕说的很技术流也可以,但不要装逼格说“气韵”。曾经问过学中国美术史的博士,丫就给我一个“气韵”,我就觉得他学的肯定是二半吊子。
按投票排序
中国画鉴赏装腔速成手册 by @尘与云你认为中国画这玩意儿,需要史哲画论底蕴才能点评出条条大道?错!大错特错!只要掌握以下几组关键例句,你也可以傍着刚认识的文艺女青年潇洒地逛进美术馆博物厅,滔滔不绝一番让其崇拜得口燥舌热,俺不是在教你装,俺是在教你吊丝逆袭呀!本文主旨帮助没有任何画论基础的非专业人士迅速提高装腔能力,所以请专业人士少安毋躁,少喷一点就是为共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了。中国画按照技法分类,可概括分为三种,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按照画种分类,总体可概括为,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工笔画一般只画人物花鸟,凡是看见线条细密分明,你认准喽,这起码就属于工笔范畴。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局部)我个人将工笔分为两个时期,以明代为中线一分为二,妹子听你吹牛逼的时候你这么一扯,逼格绝对破表。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如果看到的是明朝以前的作品(如上图),你就说:“这幅工笔线条优美、一丝不苟、用笔极为工细、设色淡雅、颇有院体画的气质。”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明朝以后的作品(如上图),你就说:“这幅工笔技法工整细致、一丝不苟之余又显得刚健爽朗、风格清闲、渲染用色脱俗、并结合西洋绘画技法,形体精准,线条的精气自然流动,精彩,精彩!”看见没有颜色只有细密线条的工笔画,学名管这叫“工笔白描”。没有颜色怎么扯?墨分五色你懂不懂?不懂没关系,看着继续往下扯。宋-陈容-《云龙图》例句:“这线条尽其精微、墨色浓淡微妙、苍翠秀润、动静巨微、五色之妙、妙不可言”工笔人物大方向讲完了,咱们再根据画种的不同继续细分,先谈工笔人物。工笔人物按其取材的差异分为宗教人物和世俗人物,又可细分为肖像画、故事画、风俗画。再细分又可分成简笔人物,泼墨人物,白描人物和吴装人物等。太他妈复杂了,记不住?没关系,总体分类就三种:南朝-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局部)1.
画里有超自然现象的——踏着云的踩着莲花的剃光头的牵着四不像的,都是宗教人物画,你也可以更装逼一点儿管这叫“道释人物”。如果画中人物衣带飘零随风摆动,这叫“吴带当风”,可以在里头捎上一句“吴装人物”,一般在“吴带当风”前头还得加上一句“曹衣出水”,具体理由说了你也不懂,总体来说就是衣服纹理紧贴白肉,动感十足。例句:“这幅道释人物工笔古拙大方,意象深远。人物造型秀骨清像、用线松紧得当, 气韵生动、形神兼备、颇有禅意。看看这衣纹的处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2.世俗人物画,简单概括为三类,描绘古代女性角色通通可以理解为“仕女图”;描绘一脸臭脸的大老爷们儿的的,叫“高士图”;画熊孩子的叫“婴戏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画肥胖仕女宫廷生活的,一律赞其“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皇家女性华贵之气一览无遗”。清-沙馥-《芭蕉仕女图》(局部)画农家少妇的,一律可以夸其“人物造型严谨,形体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自然,面容清丽、朴实无华”。张大千-《松下高士图》(局部)明-唐寅-《柳荫高士图》画老爷们儿的,多以自然风景相融汇,画中老爷们儿一脸苦大仇深,方能体现出“高士”的精神面貌。可以使用的例句“以XX(高山、流水、瀑布、翠竹、苍松、红梅、白雪)入画,构图疏朗鲜明、用笔清秀爽利,墨色淡雅苍润、画中人物神态安闲、心无权贵,纵情享乐于这自然山水之间,这高士心态,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正可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个中禅意,妹子你懂伐?”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画熊孩子的一般都有祈福求安的意义,没什么好词儿—— “生动活泼、眉清目秀,肤色晶莹透彻、骄憨天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如果画面里熊孩子数量超过三个,还可以添上几句“这画面预示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贺意。”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李嵩-《货郎图》2.
描绘宏大场景的或者带有故事性且主要人物都是凡夫走卒的,叫“风俗画”。可以使用的例句:“这副长卷将散点透视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构图严谨、且笔法细致,更将远近繁杂景物全数统一整合,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人物错繁有秩,表情神态丰富有趣,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精彩至极!”工笔花鸟花鸟画就是描绘花卉草虫、飞禽走兽等动植物形象的绘画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鱼鸟形象。首先你得有个概念,画花画鸟从来就不是写生,画的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画的是人!有了这个概念基础,事情就好扯了。宋-崔白-《寒雀图》针对画麻雀小鸟儿的,你就说:“工整清丽,落笔细谨,高雅富贵、墨线气力十足,变化丰富,精谨细微,柔韧相宜。花有姿态,鸟有神采,生动活泼,别具风格,好极好极!”明-林良-《双鹰图》针对画老鹰的,针对画面技法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 “笔墨精炼,脱尽窠臼,挥洒自如,潇洒至极!提起老鹰姿态,你就扯“罡气浩然,气势磅礴,鹰目炯炯,枝叶穿插,墨色淋漓”。反正画老鹰的大多都是为了展示这些……宋徽宗《芙蓉锦鸡图》针对画孔雀的,你就说:“这孔雀与花叶交参、疏密张弛、相映成辉。孔雀的羽毛丰美,层层晕染,感觉极为细腻、富丽堂皇间又有一种清雅淡泊的意味。”针对画梅、竹、松、兰、菊、朽木的,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整整斜斜,不专以形似,独得于象外。作者将“士气”寄情于这‘四君子’中,清秀脱俗。”针对画名花的,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画面一花一叶,形象逼真,生动怡人,写实细腻、兼工带写,更洋溢着生动潇洒的野逸之趣”。画牡丹的,你就说“秀韵多姿,端庄绚丽、傲骨丹心”画荷花的,你就说“亭亭玉立,一尘不染、高洁纯净”……写意大写意大写意的绘画题材广泛,但主要还是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我们着重针对枯笔扯:“米芾之苍草入画,笔中有墨,墨中见笔,迂回百转,气神归一,特别是这几笔枯笔,一气呵成,生动自如浑然一体、火候老到!”小写意小写意在注重技法的同时也刻意地描绘物象。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这幅作品节奏鲜明!(随意指着画面的大块面)瞧这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指着画面中的小块面)勒法如勒奔马之缰、(指着画面墨色淡处)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指着画面墨色浓处)重如高山坠石之势,太精彩了!Bravo!Bravo!”。山水简单介绍一些山水,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水墨山水:画面只用墨色。青绿山水:画面只有墨色和绿色。金碧山水:画面只有墨色、绿色和泥金色。浅绛山水:画面只用墨色、绿色和赭石。没骨山水:不勾线,直接以大块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绘物景。对于山水我就不着重分类介绍了,因为都可以用下面的例句和关键字来去套用:“这张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极妙、画面张力十足、并能文以载道(有题字配诗的话)遗形写神,笔情墨趣得当!”最后为了显示自己学问超群牛逼轰轰,你可以点评一下现当代半路子出家的老干部的国画,必须语重心长地长舒一口气,字字铿锵地说“这张作品虽然有趣,但构图欠佳,色彩略乌,境界未到,共勉罢!”总结装逼时尽量少提古人,容易漏涩,你说“黄徐异体”万一妹子问你“黄徐”是谁,你就哑巴了吧?所有关键词最好不要重复使用,哪怕意思一样也要变换字眼调换顺序,四字成章才是装逼的最高典范。深藏功与名。兄弟,俺只能帮你到这儿了,文青妹子听完你滔滔评论之后,绝对对你已是崇拜有加,如何续摊,那就看你个人修为了!加油吧!如果你看的是当代艺术展怎么办?请参看俺的《当代艺术鉴赏装逼速成手册》我们下回再扯!
上面已经说的很好了,大家接触到的更多的是当代国画作品,就补充一下当代国画方面。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从小学习绘画,本科研究生阶段都就读于相关专业,也是看展无数,我自己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画展,拿过一点小奖,算得上是专业人士。仅从个人求学及实践经历,分享关于国画欣赏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对喜爱国画者有所帮助。国画作品鉴赏“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直到现代“好画”的风格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但品评标准在大的方面依旧没有离开“六法”涵盖的框架。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说了这些,大家肯定不懂,下面结合作品来谈。一,气韵生动,工笔人物篇中国画要求不仅要描绘对象的外形,而且要变现出精神,人物有精神,花鸟、山水也要有精神。画面要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就也是形神兼备。何家英老师作品《秋冥》局部某知名画家作品《妙玉》局部大家对比上面两幅画,下面那张就显得目光呆滞,一幅画如果没有体现其内在精神面貌,就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人产生共鸣。何老师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论是天真少女、知识分子、时髦女郎还是家庭主妇、乡村姑娘都蕴含着一种雅致的现代美感。背景清丽幽静,画面人物个性鲜明。雅人看着不俗,俗人看着很雅。何老师笔下的女性都很平凡,但仿佛画笔为她们拂去了平凡。所谓在平凡里超凡,在超凡里脱俗,莫过于此。《貂蝉拜月》好想搬回家挂着,百看不腻啊。下面是知名画家作品《西施浣纱》同样是四大美人图,虽然技法不错,但是形象、意境、构图都很有差距。这种带有模式化的特点(脸都全都长一样),色彩艳丽,迎合市场喜好。虽然很知名,但真是俗到了家。贴一张我和最喜欢的何老师的合影(?o??o?) ?何老师有木有很帅二、工笔花鸟篇,待续
非专业人士说下山水画。古典山水画,在国画中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天下第一,远胜于人物、花鸟等类型。但一般人看山水画估计都有一种感觉,这些玩意简直千篇一律,哪有西方什么野兽派,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来得变化多端而生猛,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古典山水画,派别之多,技法之多,以至于到内涵的各种哲学思想完全不逊于西方艺术的衍变,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后面会说。开工。古典山水画历经的较有价值的时期大体为隋唐——南北宋——元——明(包括明末清初)嗯,四个阶段。其中尤以最短命的元朝成就最高。唉,乱世出画家咦?隋唐·肇始的“绚烂”山水山水画公认的肇始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较为著名的有王维和大小李将军。虽然终唐一朝山水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唐朝公认的画圣只有一人:吴道子。那是人物画的巅峰,从此之后,人物绘画便日暮西山,山水画作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并君临天下近千年。来一张大李将军的代表作吧。李将军的山水画被称为“青绿山水”,大家看图自行脑补理解即可。彼时的山水画对于色彩还是极为看重的,不像后期的山水画黑白灰。所以大家拿到一张山水画作,先看用色,如果像这张图这样花里胡哨,要不就是隋唐时期的作品要不就是清朝民国的作品,宋元明时期一般不太推崇如此“绚烂”的上色,如果真的如此“绚烂”,那必然是不值钱的。来一张大李将军的代表作吧。李将军的山水画被称为“青绿山水”,大家看图自行脑补理解即可。彼时的山水画对于色彩还是极为看重的,不像后期的山水画黑白灰。所以大家拿到一张山水画作,先看用色,如果像这张图这样花里胡哨,要不就是隋唐时期的作品要不就是清朝民国的作品,宋元明时期一般不太推崇如此“绚烂”的上色,如果真的如此“绚烂”,那必然是不值钱的。其次注意一下大李将军是怎么画山的。我无法用语言描述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么。。再次注意一下构图布局的感觉,花枝招展倒是和用色很配。最后,这幅图大概是,没有什么意境的。那几朵云画的感觉,大李将军要成仙了。。但无论如何,山水画终究是就此开始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北宋:眼中山水的极致。一般人学画的第一步都是写生,山水画的发展也基本如此,当时山水画初兴,画家主要以游历见闻作画,基本的形式是这样的。图画以表达现实世界为主,但是笔法拙劣,构图单调,以至于连画作的中心思想都极为简单——人物欣赏景色以表现陶冶自然的性情。当然如此残次的现实主义山水画是无法撼动人物画的。图画以表达现实世界为主,但是笔法拙劣,构图单调,以至于连画作的中心思想都极为简单——人物欣赏景色以表现陶冶自然的性情。当然如此残次的现实主义山水画是无法撼动人物画的。但是现实主义绘画却依然有着传世千年的珍品。以上这张图象征着山水画作的第一个高潮。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上这张图象征着山水画作的第一个高潮。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上一张图简直是高下立判,整张图画家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塑造山体的巍峨,而下半部逼仄的空间自然就体现出行旅之艰难。与此同时笔法的圆转如意,笔力之雄更是甩了上一张图几条街。以至于连中心思想也从单调的人和自然的大和谐,变成了人和自然的抗争和奋斗,愈发积极。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山水画的开始。两者有着相同的共性。(1)均隶属于写实主义的范畴。(2)母题均是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显然这两者限制了此类作品的内涵和高度,它们是无法“蹂躏”其他类型国画上千年的。南宋:诗意山水的盛世。毫无疑问,宋朝的艺术成就是极为高耸的。即使后面元朝有着令人心潮澎湃的山水画变革,即使董其昌把院体画全部打入“北派”,即使终明一朝院体画作都被文人画压得抬不起头,但是,南宋的画作,依然是,嗯,富丽堂皇,精彩至极,传世瑰宝。南宋的绘画终于打破了北宋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母题,走向了,嗯,印象主义?以上是一幅扇面两侧,左侧为宋孝宗所诗“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右侧为夏珪所画。是的,这张画作已经不是写生了,而是为诗而作。并且整张图极具构图特色,所有重色的笔墨都集中于画面右下部,而远山则以淡墨描绘,显得画面愈发深远。以上是一幅扇面两侧,左侧为宋孝宗所诗“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右侧为夏珪所画。是的,这张画作已经不是写生了,而是为诗而作。并且整张图极具构图特色,所有重色的笔墨都集中于画面右下部,而远山则以淡墨描绘,显得画面愈发深远。画作的准则已经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了,是的,一首诗而言你哪来的像不像?你可以有一千种“尽日舟横擘岸风”的画法,那怎么评价画作的好坏?构图、笔法、意境成为了画作好坏的评价标准。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的,我们一般人对于绘画的欣赏也就停留于像不像的层次。比如我们往往能够欣赏极度现实主义的绘画,甚至赞叹于画家画的真他妈像啊。可这,是没有意义的,你画的再像无非就是个人肉照相机,不具有任何深层次的精神意义。作为一个人肉照相机那不是画家,撑死了算个画匠,艺术应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是真理。西方高于生活的体现表现在了野兽派,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等,这是非常激烈的体现。而中国,则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体现了,只是,他喵的一般人看不出来唉。但无论如何,此时对于山水绘画的评判标准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去你的“像不像”,老子们想要的是“好不好”。元:变革·心中山水·再也未曾逾越的巅峰元朝很短,元朝很乱,但是元朝的画家很多。元四家自不必提,赵孟頫也是拓荒者,还有个绝对的绘画天才:盛懋,说实话若是答主给中国古典山水画家做个排行榜,这六位估计都能进前十五。元朝之前的山水画大体面临以下三个问题(也就是之前说的三个评价标准):画面整体较为扁平,不够纵深。(构图)山体塑造较为平面,不够立体。(笔法)画作内涵较为单调,不够深刻。(意境)而元朝短短百年间就全部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用了三个人: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其中黄公望和倪瓒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给出了最优解,是的,古往今来的最优解。第一个人:赵孟頫。他的评价请参考:,他一生都在做师古探新的尝试,一河两岸的构图纵深就在他的手上达到小成,此处不再废话。第二个人,嗯,《富春山居图》哦,黄公望。看了两个局部,我们发现了两个特点——极度的疏薄,极度的立体。真的是太牛逼了。做个对比,西方绘画怎么凸显立体:光面、灰面、暗面——只有暗面暗下去,光面亮起来,物体才能立体。可这幅图的山体呢,几乎没有暗面,只有线条,只有线条啊艹。就靠着外形的勾勒,线条的聚集,就把纵深的山体(甚至山体的转折)都刻画得惟妙惟肖,送你把钢笔蒙上草图纸,他喵的对着拓也拓不出这种效果啊。大师,无解的大师。这就是笔法的力量。看了两个局部,我们发现了两个特点——极度的疏薄,极度的立体。真的是太牛逼了。做个对比,西方绘画怎么凸显立体:光面、灰面、暗面——只有暗面暗下去,光面亮起来,物体才能立体。可这幅图的山体呢,几乎没有暗面,只有线条,只有线条啊艹。就靠着外形的勾勒,线条的聚集,就把纵深的山体(甚至山体的转折)都刻画得惟妙惟肖,送你把钢笔蒙上草图纸,他喵的对着拓也拓不出这种效果啊。大师,无解的大师。这就是笔法的力量。拿着这张图再对比下《溪山行旅图》,变化之多一目了然。但是一般人的思维都是,哦,这两张图画的都是山嘛,有毛变化,这他喵的就是误区唉。黄公望笔力之牛逼,真的是到了反自然的地步了。后世明朝无数画家以黄公望画山的技法为终身追求的至境,显然,再也无人能够把“疏薄淡雅”和“立体构成“两者做到如此统一。元四家之首当之无愧。只是在答主心中的第一却是下一个人,倪瓒。直接上图,《容膝斋图》,倪瓒一生的巅峰之作,一河两岸构图的巅峰之作,文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答主心中最好的山水画作。直接上图,《容膝斋图》,倪瓒一生的巅峰之作,一河两岸构图的巅峰之作,文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答主心中最好的山水画作。嗯,这幅图就是山水画作极简主义的代表作品。画家把一切多余的元素都删减了,只留了一树、一亭、一山、一水,就用了这四样元素做出了经典至极的构图和画作。画作给人以非常淡雅而宁静的感觉,一言以决,返璞归真。山体的刻画甚至比黄公望更为疏薄,但同时也足够立体,树木的高度刚好能够连接一河两岸成为画作上下部分的过渡,留亭而去人,使得观画者仿佛能自己代入画中沉思禅境。构图、笔法、意境均至大成。至此文人山水画终于打通了任督二脉。我们不妨来小结一下。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再也不是单纯的写生了,比如倪瓒的作品,这么质素的场景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是画家自己“造”的。这就是“心中山水”——用常见的元素(山水树石亭)自己搭建一个不是自然肖似自然甚至胜过自然的场景。这其实是极为艰难的一件事情。———————————————————————————————————————————关于审美:在我眼中,西方的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相比中国是较为简单的,因为他们已经不追求形似了。比如蒙德里安的方格子,确实极为精彩而平衡,但是一般人看不懂。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一般人看了甚至会受到惊吓,甚至就是较为原始的野兽派其大胆的用色也让人心中不适。更不要说后来一众走火入魔的画家,画几条直线告诉你是极简主义,然后售价上千万,还有一众捧臭脚的。可惜,中国的文人山水画却几乎无人研究甚至欣赏。是的,文人山水画一直追求要有形。但画家追求的不是形似自然,这些山水不是写生,是自己造的,而且造完之后还要让观众不明所以的以为这就是真实世界中出现的。这他妈太难了啊。你以为那些古人不会把树画成三角形,把山画成正方形,把水画成S形吗?这他妈多简单啊!可是人家不屑于如此,他们要追求更高的一步,就是把树变成三角形然后再变成树(默念三遍)。他们其实是在所谓的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里又往前走了一步,这一步是致命的。要走出这最后的一步,需要大量的笔法研究,需要精湛的构图技巧,需要胸中意气的铺垫。他们要把各种三角形、正方形还原成各种元素,同时这些元素还要彼此和谐,并且最后形成的效果要有内涵和意境。最关键的是,一般人能看懂并能体会,要给人带来舒适。能看懂,能体会,能舒适。这是国画的基本准则,而这三点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致命的挑战,(想想西方那些蛋疼的画作吧)。但无数人由此认为这些画作不像西方那样张牙舞爪具有艺术性,古典画家们就是在描摹写生等等。这实在是无比悲哀的一件事。不客气的说西方艺术史中那套流派的衍变,山水画中都有体现,并且又往前走了一步,就是多走的这一步,让无数人产生了误解甚至是诋毁,呜呼。———————————————————————————————————————————明·天才辈出·难脱樊笼明朝的山水画堪称群魔乱舞,哦不,群雄逐鹿。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天才辈出的时代,虽然高晓松认为明朝的名士仅听过唐伯虎一人,当然,一般人也就只知道老唐一人。明朝(包括明末清初)文人山水画家最著名的有“三个四”:“吴门四家”、“四王”、“四僧”。其中以吴门四家和四僧的成就最高。吴门四家:沈周、仇英、唐伯虎、文征明。这四个人代表了明朝画作的主流方向——解构元朝的文人画。就以沈周为例,沈周在明朝画史的地位那是宗师级的。图片好大。。沈周的作品之一。看看!眼不眼熟!眼不眼熟!这尼玛就是黄公望+倪瓒啊!整体布局是倪瓒的一河两岸,只是把亭子变成了人。山体的画法临摹黄公望的笔意明显。再看!再看!图片好大。。沈周的作品之一。看看!眼不眼熟!眼不眼熟!这尼玛就是黄公望+倪瓒啊!整体布局是倪瓒的一河两岸,只是把亭子变成了人。山体的画法临摹黄公望的笔意明显。再看!再看!我可以很负责的说,以黄公望或者倪瓒为母题的画作在明朝简直是汗牛充栋了,其中尤其又以倪瓒一河两岸的布局为多无可多,数不胜数。所以同志们,如果你们看到一张山水画作,是类如倪瓒式的布局,那你们大可以装逼的说,哦,我知道的,这应该是明朝中后期的作品,仿的是倪瓒的画意,唉,不过可惜,意境还是不足啊。逼格满满有木有!!倪瓒套装倾情大放送这是我觉得承继倪云林笔意最好的,徽派画家,四僧之一,弘仁的作品。这是我觉得承继倪云林笔意最好的,徽派画家,四僧之一,弘仁的作品。这是在倪瓒基础上继续做减法的,文伯仁的作品。这是在倪瓒基础上继续做减法的,文伯仁的作品。这是明朝山水画理论家董其昌的作品。。这是明朝山水画理论家董其昌的作品。。总之凡是明朝的画家,你没一幅仿倪云林笔意的山水画,简直就跟没身份证一样。。由此可以看出明朝虽然天才辈出,但大部分的都一直在干一件事,剖析黄公望和倪瓒,然后在黄公望的笔法和倪瓒的母题里做变化,各种变化,加减乘除开根平方,换着花样的玩,玩的不亦乐乎。但这是很悲剧的,因为他们虽然优秀,比如沈周,董其昌可以很好地承继元朝两人的作品甚至更好的发扬光大,但终究还是在黄,倪二人的根基之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或者说,都没能,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可是,还有一人,差了半步,就能成就无上大道,将山水画作再次推上更高峰——石涛:“四僧”之首,号,苦瓜和尚。先来张小清新的图。先来张小清新的图。这图能看出倪瓒的影子,但是山体已经完全和元明的画法决裂了。再看这一张,石涛已经开始自己的变法了。笔法渐渐的变少,墨色渐渐的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倾向。大家稍微有点常识的都能感觉到,包括清末民国以至于现代的国画对于墨色晕染都极为重视,但很少再有画家以形如倪,黄二人的笔法作画了。再看这一张,石涛已经开始自己的变法了。笔法渐渐的变少,墨色渐渐的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倾向。大家稍微有点常识的都能感觉到,包括清末民国以至于现代的国画对于墨色晕染都极为重视,但很少再有画家以形如倪,黄二人的笔法作画了。而这一切的开始,大体可以追溯到徐渭徐文长,但是真正以之作画并发扬广大的,是石涛。多说一句,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那画作也是杠杠的,只是在他那个时期,水墨画作还不受主流待见。但后世无论是石涛,还是齐白石都对徐渭的绘画推崇备至,尤其是齐白石曾说”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当然后世另外一个画家也对石涛的绘画推崇备至:傅抱石。所以徐渭——石涛——齐白石,傅抱石,他们大可算是一个体系的,而这个体系则成功的影响了明末之后的山水画作:由笔法变为墨色,直至如今。但为什么说石涛始终差了倪黄半步呢?因为石涛自始至终无法立法。石涛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做:”我用我法。“显然,这时候的石涛已经怒了,明朝三百年,无数画家都在折腾倪,黄这两个人,但没一个人折腾出一条新的道路来。所以,还得我来,我不能再循着元朝的画法走了,说实话,也做不到更好了。所以,石涛要变。变很容易,但难得是,变完了,再立法。黄公望立法了,《富春山居图》里山体通透立体的画法就是他的法,被称为”石有三面“的画法。倪瓒更是立法了,一河两岸的构图天下无敌,一山一水一树一亭的立意更是冠绝古今。所以明朝的画家能在他们的基础上把山水画作发扬光大。石涛也想立法。但太难了。构图布局如何形成自己的逻辑?山体晕染,但如何晕染几分黑灰几分白?山水画作的画意又怎么革新,做减法还是加法?大量墨色的画作又如何给人带来美感?这些都是石涛苦恼的地方。他知道山水画该变了,他也确实变了,但他一直无法把这种改变,变成一种体系。所以我们看到了石涛晚年的作品《万点恶墨图》。我想彼时的石涛应该已经是倾尽全力了。他辛苦一生,立志改变山水画作,立志画出一幅能称为“我法”的作品。他将山体解构了,他把树木解构了,他更将笔法也解构了。他要跳出樊笼,他要自创天地。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副似乎略显荒诞的作品也便理解了,他在做最后一搏。所以我们看到了石涛晚年的作品《万点恶墨图》。我想彼时的石涛应该已经是倾尽全力了。他辛苦一生,立志改变山水画作,立志画出一幅能称为“我法”的作品。他将山体解构了,他把树木解构了,他更将笔法也解构了。他要跳出樊笼,他要自创天地。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副似乎略显荒诞的作品也便理解了,他在做最后一搏。这幅山水画我不想多说了,石涛所有的变或者不变,法或者无法,都在里面了。他一生的抗争都在里面了,他尽力了。所以,对于艺术家们,不要说他们画的像不像,不要说他们画的美不美,也不要说自己看不懂就是好或者不好的,我们要了解艺术的过往,了解画家的过往,不要轻易置喙,起码保持尊重。尤其是,那些中国历史中的画家们,不要动不动就来一句,他们那些画,哪有西方画的好啊,这是很可笑也是很悲哀的。———————————————————————————————————————————中国山水画的脉络大体到这里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从展子虔伊始到石涛为止。那些曾经的岁月,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画作,曾经的变革,巅峰也好,低潮也罢,他们都告一段落了。清朝200多年,再无可称道的山水画家,山水画作渐渐走入历史,成为遥不可及的名词。最后,我还是想把一头一尾的两张图放在一起。展子虔的《游春图》和石涛的《万点恶墨图》。历时千年,山水画作的思想,技法,布局,意境哪一样没有惊心动魄的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简而言之就是画面从“青绿山水”——“笔法山水”——“墨色山水”构图从“平面构成”——“纵深构成”——“弱化构图”意境从“人和自然”——“诗意山水”——“质素禅思”其中最重要的节点就是元朝倪,黄二人,他们的风格决定了明朝大部分山水画作的倾向。以此为节点可以基本分出元前与元后的作品。以石涛为节点,从墨色笔法又可以分辨出明朝和清朝以后的作品。这也是山水画两次重要的改革之处。中国古典山水画,不朽。
我觉得吧,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点,确实是气韵,这可不是什么装逼格高之类的,只是那位博士可能没有详细给你说说气韵是个什么鬼吧。从技法上讲,气韵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留白,请注意,不是抹白或者涂白,而是“留”。油画或水粉什么的为了突出其立体感,往往是用颜料一块块地挞上去的,而在国画中,由于没有西画的投影这个概念,主要讲究的也非是否立体,所以在国画当中,颜料的用量是不多的,尤其是白粉,往往是一点不用直接通过留出来的(画国画的都很吝色)。废话可能有点多了,我们回到气韵这个东西上,举个国画中最能体现气韵的画科——山水画。不动如山,不动如山,从这个词语就可以看出,一座山你哪怕画得再生动它也是动弹不得的啊,生动不了,怎么办呢?就必须靠水动云动来体现啦,气韵气韵,这就是所谓的气了。用白粉来画水云?挥洒自如,似有型实则无形谓之气,用了白粉明显僵化了这个所谓的气了,不如不用。再来谈韵,韵者余味也,韵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这幅画更耐品,在这点上,留白法无疑能够做到最好(当然也有其他方法,下面会说到)。为什么呢?这个更好解释,道家有个很经典的学说:给你个空碗,你能盛物,给你个实心的碗呢?在国画中也一样,留了白所能承载的内涵就更多,因为这内涵包括了看画的千千万万个人的想象力。一句话我说一半,剩下的一半让你们想,无疑可以让更多人来品味我这一句话,这也是中华自古以来独有的婉约之美,词以婉约为宗,画更是如此。留白法我吹了这么多了,我也该发张我认为把留白法运用得极好的画了:
南宋陈容的《墨龙图》: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这些云是用白粉来画的,流传了千百年后的今天,还会这么生动吗?云能卷能舒,又岂是一团白粉所能画出来的?好了,说完了气韵的问题,我们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气韵生动与否仅仅是评价一幅国画好坏的其中一个点,而还有另外几个点,下面就会说到了。说到好画,无疑与审美有关,燕瘦环肥,各有所爱嘛,但这有个前提,首先这人得有一定的判断力,你总不能找个瞎子来问哪个女人更好看吧?这明显行不通嘛,尤其是在有着“曲高和寡”“美誉”不仅要看,还得会品的艺术行当中,哪怕是好多自称“下里巴人”的艺术家,如齐白石,他们的画相信也有不少人理解不了,因为艺术家们或许会为了迎合世人的审美而做出一些改变,但并不能影响他们自己对自己风格的那份执着,更不会因此而降低对画的要求,否则则不能称之为艺术家。可以说,艺术家们对画的要求就像一个个门槛的,一幅画一旦跨过了这一个个门槛中的一个,不管这个门槛是石头做的还是木头做的,这幅画就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殿堂,世人也将称之为:好画。而观画的人假如跨过了这个门槛,则可能成为新一代的鉴赏家。我们下面就来谈谈这几个门槛的其中两个比较主要的(前方大量对比,如家中挂画者须谨慎往下看,心脏病发恕不理会。另外,艺术毕竟不是数理化,不可能有具体的标准,就像问你一个美女哪里长得美,你能说具体吗?):门槛一号、笔墨。笔墨这东西说起来玄之又玄,其实看多了好画,再看行画,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了。吴冠中老先生曾经提出“笔墨等于零”这样的惊人之语,而范曾先生却予以“不敬先贤‘的批判,作为还远不能为人师的我来说,这两个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的这场争论,我并不想也并没有资格去下定义,我能做的,便是守着先贤的遗法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画。创新神马的还是等我足以为人师之时再谈吧,吴冠中老先生有他的资本可以不敬先贤,我却不行。回到正题,笔墨笔墨,笔为一道,墨为一道,笔墨皆能者,可为师矣。我们下面来看看什么是有笔有墨的画,而什么是无笔无墨的画。①②③③乍眼看,好像是③号作品色彩更鲜明更好看啊,而②号作品明显连葫芦的形状都抓不稳,①作品黑黑的,更不好看,相信很多朋友买画回家的话,肯定会选择③号吧?但是,在真正懂画的人眼中,①号和②号作品会完爆掉③号作品,这并不是因为①号和②号作品上的”白石“二字,我相信,哪怕没有了落款,收藏家们也会考虑买①号和②号作品,而决不会花一分钱在③号作品上。为什么呢?前两幅作品好在哪呢?③号作品又坏在哪呢。没错啦,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笔墨。上面的白菜图虽然是黑白单调的,但是仔细看看,黑白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颜色呢?(不要理那只卖萌的蚂蚱),国画行里有句话,叫做墨分五色,说的就是假如把墨色运用好了,能画出五种不同的色彩,曰:干湿浓淡焦,焦墨这上面没有体现,但白石老人通过墨的浓淡就直接显出了白菜的质感,又以笔的干湿夹以金石笔法刻画出了葫芦藤的苍劲和葫芦叶子的水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好听了是老人自身笔墨情趣的体现,说难听了就是在炫技(毕竟技法越高超便越难有人模仿,不可复制性一直是艺术品价值的最主要体现)。而下面的画呢?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是做画廊的,这种画在广州一般是十几二十块一幅的批发价,这并不是说价格便宜的画就是差的,梵高的画连卖都卖不出去到他死后不也真的成为了无价之品嘛。但是,我们要说一点,梵高的画是不能批发的,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③号作品,我可以说,那真的是流水线上的,用钢笔定稿,定完稿交给下一个人上色,手绘是手绘了,但是笔墨一点不见,藤条软弱无力,整幅画不说浓淡干湿,甚至连最基本的色调搭配都没有,色彩鲜明是鲜明了,但看久必厌,不信?你到葫芦棚里拍个照,再用美图秀秀弄一下,绝对能比这个颜色鲜明,然后挂在客厅试试看能忍它多久。既然说到颜色了,我们就可以接着讲下面一点了乍眼看,好像是③号作品色彩更鲜明更好看啊,而②号作品明显连葫芦的形状都抓不稳,①作品黑黑的,更不好看,相信很多朋友买画回家的话,肯定会选择③号吧?但是,在真正懂画的人眼中,①号和②号作品会完爆掉③号作品,这并不是因为①号和②号作品上的”白石“二字,我相信,哪怕没有了落款,收藏家们也会考虑买①号和②号作品,而决不会花一分钱在③号作品上。为什么呢?前两幅作品好在哪呢?③号作品又坏在哪呢。没错啦,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笔墨。上面的白菜图虽然是黑白单调的,但是仔细看看,黑白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颜色呢?(不要理那只卖萌的蚂蚱),国画行里有句话,叫做墨分五色,说的就是假如把墨色运用好了,能画出五种不同的色彩,曰:干湿浓淡焦,焦墨这上面没有体现,但白石老人通过墨的浓淡就直接显出了白菜的质感,又以笔的干湿夹以金石笔法刻画出了葫芦藤的苍劲和葫芦叶子的水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好听了是老人自身笔墨情趣的体现,说难听了就是在炫技(毕竟技法越高超便越难有人模仿,不可复制性一直是艺术品价值的最主要体现)。而下面的画呢?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是做画廊的,这种画在广州一般是十几二十块一幅的批发价,这并不是说价格便宜的画就是差的,梵高的画连卖都卖不出去到他死后不也真的成为了无价之品嘛。但是,我们要说一点,梵高的画是不能批发的,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③号作品,我可以说,那真的是流水线上的,用钢笔定稿,定完稿交给下一个人上色,手绘是手绘了,但是笔墨一点不见,藤条软弱无力,整幅画不说浓淡干湿,甚至连最基本的色调搭配都没有,色彩鲜明是鲜明了,但看久必厌,不信?你到葫芦棚里拍个照,再用美图秀秀弄一下,绝对能比这个颜色鲜明,然后挂在客厅试试看能忍它多久。既然说到颜色了,我们就可以接着讲下面一点了门槛二号、色彩古人貌似没有冷暖色调这说法,但我们可以看看山水画科中最具装饰性的两类画的名称:金碧山水和青绿山水。青和绿、金和碧恰好就是今日我们所说的冷暖色调,可见古人诚不欺我啊。虽然呢,金碧山水和青绿山水在后来一直被文人墨客们诟病,究其原因,是其”太过漂亮“,但从其在作为中国画坛巅峰的两宋画坛中仍能占有一席之位的地位来看,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是有着不可置疑的艺术价值的。下面我们老规矩,来看看两幅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图片太大,传不上来,只能取其局部,想要高清全图可加QQ,我承诺不收费,你也得承诺不能把图片发上什么昵图网啊之类的盈利性质的售图网站)不知道是谁的《旭日东升》不知道是谁的《旭日东升》《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局部图中看到,虽然没有用多少皴法,也没有浓重的颜色,只有青、绿、赭石三色,但通过这种冷暖色的搭配,就已经把山的质感给烘托了出来了,整体给人的感觉更是异常清雅。但下面的那幅《旭日东升》呢,恰恰相反,颜色重得吓人,远方还有个红太阳,皴法虽然用得多了,但因为一眼望去,由于颜色太重,看上去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平面,而且可能为了使得画更加”喜庆“,一律用的暖色调,这就更加把画弄得俗不可耐了。还是那句话,不如美图秀秀啊。好了,说了这么多了,我也困了,就不继续了,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拉到本文的最后,找到我的联系方式,一起交流交流,我也会时常在自己的平台上更新些对国画的见解,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看重。《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局部图中看到,虽然没有用多少皴法,也没有浓重的颜色,只有青、绿、赭石三色,但通过这种冷暖色的搭配,就已经把山的质感给烘托了出来了,整体给人的感觉更是异常清雅。但下面的那幅《旭日东升》呢,恰恰相反,颜色重得吓人,远方还有个红太阳,皴法虽然用得多了,但因为一眼望去,由于颜色太重,看上去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平面,而且可能为了使得画更加”喜庆“,一律用的暖色调,这就更加把画弄得俗不可耐了。还是那句话,不如美图秀秀啊。好了,说了这么多了,我也困了,就不继续了,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拉到本文的最后,找到我的联系方式,一起交流交流,我也会时常在自己的平台上更新些对国画的见解,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看重。最后,有一段答者的话奉献给爱或不爱国画的各位,希望大家也看看。答者的话:这几年来,总有些人喜欢黑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说什么中医都是骗人的啊之类的,扯着扯着,就扯到国画上了,什么中国画就是随便能画的,就是唬人的,齐白石不会画画,黄宾虹只会涂鸦,西洋画就比中国画写实多了漂亮多了,甚至连难画多了这理由都给说了出来。对此,我只想说,骚年,你太年轻了。关于写实这东西,素描虽然是到近代才由徐悲鸿引入国画教学基础当中,但是并不代表,国画在此之前就不写实了,恰恰相反,在两宋时期,中国画是异常写实的,而在徐悲鸿引入素描之后,画坛上国画的水平反而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画是得画一辈子的,从线条到笔墨,都是得积年累月地练下来的,把素描引入了国画,则使得学生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在素描上,而忽略了笔墨和线条,这是得不偿失的。没有了素描,国画靠什么写实?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下下面这几幅画,你就会知道,单靠线条,也是能把画画得精细无比、活灵活现的,也当做是本次答题的”片尾“吧(请注意细节部位,比如鹰的腿、蝉的翅,牛的尾),至于什么齐白石不会画画啊,国画难度低啊之类的话,下面的画里也会有你想要的答案的:宋徽宗的《鹰》齐白石的《蝉》齐白石的《蝉》韩滉的《五牛图》(局部)本文未得授权请勿转发,希望各位也尊重一下我的苦劳嘛。本文未得授权请勿转发,希望各位也尊重一下我的苦劳嘛。我的微信:。我的QQ:。这是我的首答,欢迎各位加我微信或QQ交流指导。
哈哈,你问的那个中国美术史博士说得没错啊。只不过他没有用你可以听得懂的方式去讲而已。中国画不像西画那么求变,这个跟民族啊地域环境有关,在此不多说。国画自古讲求“神韵”,从东晋的顾恺之的“写神论”,到南朝谢赫的“六品说”—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摹写。再到五代荆浩的“气,韵,思,景,笔,墨”最高准则都是“气韵”二字。艺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形态,中国画受儒家,道家,文学,书法,等很多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推崇“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画要有“诗意”,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另外,从绘画工具角度来说,中国画是用毛笔和宣纸作画,而且国画的色彩也不像油画那么多姿多彩,但是国画色彩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墨与笔结合,分为“焦,浓,重,淡,清”五色,还有“渴笔”—从字面可以理解就是用干笔沾墨,“湿笔”—水分很多。还有就是,国画从内容上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从形式上分为工笔和写意。绘画的方法从观察角度来说是“散点透视”。特别是山水,不像西方的风景画讲究写生,多是画家游山玩水后在家里默写出来的。而花鸟,特别是写意花鸟,不仅求形试,更求神似,等于是给植物赋予了生命,可以看下徐渭的大写意,影响到后来的八大,扬州八怪,乃至近代的黄宾宏。如果说怎么鉴赏,除了了解美术历史,作画方式,还要有一个方法论。就拿郑板桥的竹子和齐白石的虾来说,用笔构图这些都不是主要了,关键的画家经年累月不断感受,思索,尝试之后的灵动。最后还有一点,国画讲究“留白”,特别是水墨写意画。你可以看下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留白很多,而且都是用墨画出来的。还有齐白石的虾,画面根本没有任何描绘水的用笔,但是那些虾就是看起来像是在水里游动。不能用欣赏油画的那套方式去欣赏国画,去研究用笔啊结构啊什么的,也没有什么123可以给其下定义或者框框的,更多的要观者去想像
没错,首推气韵。技法没到一定程度,谈不上什么画家。有成就者,必有气象。李诗飘逸,杜诗厚重是此。云林荒寒,老莲高古也是此。什么?云林是什么,老莲又是啥。兄弟,多读书多了解,不是我不想跟你讲,而是讲了也没用。咱不玩虚的,我跟你讲此人作画,线条老辣不失苍润。有啥用。宾虹浑厚华兹的气象,你看着是一团乌黑么。近一点,何家英线条挺拔的力度,小写意中又非常舒朗。在你眼里跟百度图片的仕女画有没有区别。更不要提符号化语言,构图,精神内涵等等。能几句话跟你讲明白,也太容易了吧。
多看,多感受。下笔生风,入木三分,气韵生动等不是敷衍之词,当中大量含韵总结在数字之内应能算是中国文化特色。自然而然最好,当你看见能留住你眼球的画,那就是你审美所在。
对于没天分又没基础的人来说,任何标准对你都是忽悠。(对于写意画来说,气韵肯定是衡量的标准之一)。所以最有用的做法是,找古代近代(千万记住不要现代!!)的各一大师的正品作为参照,不用多,你很快就能初步辨别好坏,顺便还能装逼。举例啊?待我查查《1天教你看遍100幅中国床事名画》。写意花鸟找八大,你感兴趣的竹子找郑板桥;工笔花鸟看宋徽宗老板落款的,白描看李公麟,重彩工笔山水看《千里江山图》,写意山水看华仔志玲的《富春山居图》等等。是吧,有个标杆后,谁吹牛逼咩谁,比推荐看中国艺术史有用多了。
& 收藏如何欣赏国画浏览:2047|更新: 16:17在我国,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淘洗和不断创新,国画俨然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如何欣赏国画?国画固然有形有色,但如何才能品得其中的味呢,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点欣赏国画的角度。四个角度欣赏国画1.注意欣赏作品的气韵美中国山水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如何欣赏国画?由此,神韵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也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2.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美如何欣赏国画?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她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3.注意欣赏作品的笔墨美山水画同人物画不一样。人物画讲究用笔精确,细腻传神,它的束缚很大,而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同的。4.注意欣赏作品的诗合美许多的中国山水名画,都附带着诗词在其中,其珠联合璧,诗情画意,也是人们审美享受的一大方面。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以上介绍的就是关于如何欣赏国画的一些讲解,我们在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假装可以欣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白石工笔草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