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色经典话剧剧本 作家之死 英文剧本

【北大戏剧专题】从《作家之死》到《你好,中关村》:北大中文系学生的原创话剧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北大戏剧专题】从《作家之死》到《你好,中关村》:北大中文系学生的原创话剧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 马娇娇 冯颖&& 访问量:
【编者按】自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和《茶花女》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而在这之中,北京大学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国剧运动”的奠基人赵太侔、戏剧教育家和话剧导演陈治策、善著“妙文”的剧作家杨晦到文理兼修的“喜剧之王”丁西林、中国话剧的拓荒者熊佛西、敢与鲁迅“论战” 的魏建功,再到中国人艺第二任院长刘锦云、北京人艺导演英达等人,北京大学为中国话剧界贡献了许许多多的人才。
话剧是北大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大良好声誉的重要源泉之一。北大以多种方式续写着以往的话剧之梦。从话剧教育、北大剧社、剧星风采大赛、中文系原创话剧以及英文戏剧研习社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北大校园话剧正以自己的方式,蓬勃发展。还有那么一些人,因“剧”结缘,为了演好一场戏或者搭造一个最好的舞台,而共同坚持、守候和奋斗,演绎自己心底的传奇。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话剧梦,但是需要一个东西把它唤醒。2009年剧星大赛的评委文武老师说“任何一个登上过舞台的人,他的人生会由此与众不同”,因为喜爱,所以付出,即使不是耀眼的明星又何妨?
从《作家之死》到《你好,中关村》:北大中文系学生的原创话剧
从2006年的《作家之死》到2009年的《你好,中关村》,北大中文系的原创话剧总是能够在校园内掀起一阵讨论的热潮。而那或机智幽默或深情款款的台词,那极为独特的情节设计,那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都成为了喜爱中文系原创话剧的观众头脑中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说到中文系的原创话剧,《作家之死》是永远不能绕开的话题,在很多人看来,那是一个传奇的开始。而当时扮演“作家”的演员刘怀辉则给了《作家之死》这样一个概括——“草创”。
尽管时间仓促,第一次原创剧的舞台表演略显粗糙,但是《作家之死》的成功还是大大超过了所有主创的预期,它包揽了第二届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冠军、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舞美五项大奖。
“我觉得这个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语言靠剧本支撑的。”获得了“最佳编剧”的刘纯当时说:“这个剧本的灵感来自钱钟书先生的小说《灵感》,钱先生讲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作家被自己创作的角色围攻的故事,而我则想通过它讲述自己关于决定与自由的思考。”
在刘纯看来,即便是作家创作的人物也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想法,作家没有决定一切的权力。他饰演的阎王这个角色,也在钱先生的基础上做了很多修改,处理成与作家一样的、也以为自己能够决定别人的人物,但最后作家并没有如他所愿地转世做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阎王和作家在这一点上遭受了同样的失败。
刘纯极为热爱相声艺术,所以在《作家之死》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以两人对话的戏中戏的方式呈现的。而令观众着迷的的,除了这种独特的戏剧形式,恐怕就是它那诙谐幽默又不失讽刺的语言了。当演出中阎王对着死去的作家说“你害怕什么,见鬼的是我,又不是你”的时候,全场观众爆发出一阵开心的大笑。据当年看过演出的观众回忆说,“整场几乎笑声都没有断过。”
在《作家之死》之后,中文表演队又陆续推出了《演员之死》和《编剧之死》,都是一样的完全的室内戏,灯光明暗,或黑或白之间,有着浓郁的“刘纯”特色。而到了刘怀辉的《你好,中关村》,中文系的原创话剧则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
“我就是想把大家的眼光收回来,不要老是去关注一些所谓的创造艺术,关注一些没有共鸣的、没有同感的、没有切身感受的东西,就是要去关注现实社会,哪怕只是简单的感同身受也好,让大家有个想法就好。北大中文系不关注现实社会,总觉得缺点什么。”刘怀辉如是说。
《你好,中关村》落点北漂一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剧,同时也是一个相互找寻的剧。刘怀辉告诉记者,温情的剧本很难写,写的不好就变成了酸。在他看来,很多故事都是相似的,要写出不同的东西,就要自己设身处地的想,在中关村北漂,该是多寂寞的一件事。据刘怀辉回忆,一个和他一起在书店做兼职的北漂的同学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哭了出来,“就是找不到方向的那种感觉”。
中文系的原创话剧之所以会取得大家的好评,能够打动人,与它积极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作家之死》受相声影响比较大,那么《你好中关村》则更多取材于电影和孟京辉的话剧。“印象很深的是北影的教授用三节课时间讲红气球,将欧洲导演的一些风格都讲了一遍。还会播放戛纳电影节和一些小电影节上的获奖的小电影,如今年的主题《看电影》等,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和叙述方式讲述的故事,这些关注点其实和话剧都是相通的”。刘怀辉笑着说。
在风格上,《你好中关村》则借鉴了香港鬼才电影导演彭浩翔的手法,让节奏一直往前走,时不时会蹦出几个小高潮。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话剧导演孟京辉善于运用的那种丰富和又唱又跳的形式,在《你好中关村》中也都可以找到影子,如开场时四个人的凳子、人物说话的方式、恋爱戏里把心爱的人绑在凳子上的情节设计等等。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便是北大中文系的教育为他们的原创话剧打下的坚实基础。
毋庸置疑,中文系人有着充分接触话剧艺术的机会。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会提供学习电影、话剧的机会,像《雷雨》《北京人》等经典剧本课上就都会涉及到。还有戴锦华老师广受欢迎的的电影理论批评课程,那些课上所讲的象征、隐喻、内涵以及情节设置等都对话剧剧本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而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法,也都是话剧可以借鉴的,因为文学艺术本就都是相通的。“在这些东西背后,都有一个熏陶的过程,中文系人有自己的感性思维。试想一个整天读唐诗宋词的人,是不会冷血的,反而是敏感而敏锐的,对细节的挖掘也比较好。”刘怀辉这样说道。
北大中文系的话剧传统源远流长,而现在以坚持原创为特色的中文系话剧,正在努力地探索着新的可能性。百年中文培育下的原创话剧,正以一种新鲜而富有朝气的姿态,走在路上。
编辑:李娜
  
 热点新闻排行榜
| 加入收藏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须知 |
| 投稿统计
投稿地址 E-mail:xinwenzx@ 新闻热线:010-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 技术支持: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从《作家之死》到《你好,中关村》:北大中文系学生的原创话剧
8:33:28 点击: 次&
【编者按】自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和《茶花女》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而在这之中,北京大学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国剧运动”的奠基人赵太侔、戏剧教育家和话剧导演陈治策、善著“妙文”的剧作家杨晦到文理兼修的“喜剧之王”丁西林、中国话剧的拓荒者熊佛西、敢与鲁迅“论战” 的魏建功,再到中国人艺第二任院长刘锦云、北京人艺导演英达等人,北京大学为中国话剧界贡献了许许多多的人才。话剧是北大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大良好声誉的重要源泉之一。北大以多种方式续写着以往的话剧之梦。从话剧教育、北大剧社、剧星风采大赛、中文系原创话剧以及英文戏剧研习社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北大校园话剧正以自己的方式,蓬勃发展。还有那么一些人,因“剧”结缘,为了演好一场戏或者搭造一个最好的舞台,而共同坚持、守候和奋斗,演绎自己心底的传奇。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话剧梦,但是需要一个东西把它唤醒。2009年剧星大赛的评委文武老师说“任何一个登上过舞台的人,他的人生会由此与众不同”,因为喜爱,所以付出,即使不是耀眼的明星又何妨?从《作家之死》到《你好,中关村》:北大中文系学生的原创话剧从2006年的《作家之死》到2009年的《你好,中关村》,北大中文系的原创话剧总是能够在校园内掀起一阵讨论的热潮。而那或机智幽默或深情款款的台词,那极为独特的情节设计,那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都成为了喜爱中文系原创话剧的观众头脑中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说到中文系的原创话剧,《作家之死》是永远不能绕开的话题,在很多人看来,那是一个传奇的开始。而当时扮演“作家”的演员刘怀辉则给了《作家之死》这样一个概括――“草创”。尽管时间仓促,第一次原创剧的舞台表演略显粗糙,但是《作家之死》的成功还是大大超过了所有主创的预期,它包揽了第二届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冠军、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舞美五项大奖。“我觉得这个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语言靠剧本支撑的。”获得了“最佳编剧”的刘纯当时说:“这个剧本的灵感来自钱钟书先生的小说《灵感》,钱先生讲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作家被自己创作的角色围攻的故事,而我则想通过它讲述自己关于决定与自由的思考。”在刘纯看来,即便是作家创作的人物也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想法,作家没有决定一切的权力。他饰演的阎王这个角色,也在钱先生的基础上做了很多修改,处理成与作家一样的、也以为自己能够决定别人的人物,但最后作家并没有如他所愿地转世做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阎王和作家在这一点上遭受了同样的失败。刘纯极为热爱相声艺术,所以在《作家之死》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以两人对话的戏中戏的方式呈现的。而令观众着迷的的,除了这种独特的戏剧形式,恐怕就是它那诙谐幽默又不失讽刺的语言了。当演出中阎王对着死去的作家说“你害怕什么,见鬼的是我,又不是你”的时候,全场观众爆发出一阵开心的大笑。据当年看过演出的观众回忆说,“整场几乎笑声都没有断过。”在《作家之死》之后,中文表演队又陆续推出了《演员之死》和《编剧之死》,都是一样的完全的室内戏,灯光明暗,或黑或白之间,有着浓郁的“刘纯”特色。而到了刘怀辉的《你好,中关村》,中文系的原创话剧则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我就是想把大家的眼光收回来,不要老是去关注一些所谓的创造艺术,关注一些没有共鸣的、没有同感的、没有切身感受的东西,就是要去关注现实社会,哪怕只是简单的感同身受也好,让大家有个想法就好。北大中文系不关注现实社会,总觉得缺点什么。”刘怀辉如是说。《你好,中关村》落点北漂一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剧,同时也是一个相互找寻的剧。刘怀辉告诉记者,温情的剧本很难写,写的不好就变成了酸。在他看来,很多故事都是相似的,要写出不同的东西,就要自己设身处地的想,在中关村北漂,该是多寂寞的一件事。据刘怀辉回忆,一个和他一起在书店做兼职的北漂的同学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哭了出来,“就是找不到方向的那种感觉”。中文系的原创话剧之所以会取得大家的好评,能够打动人,与它积极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作家之死》受相声影响比较大,那么《你好中关村》则更多取材于电影和孟京辉的话剧。“印象很深的是北影的教授用三节课时间讲红气球,将欧洲导演的一些风格都讲了一遍。还会播放戛纳电影节和一些小 电影节上的获奖的小 电影,如今年的主题《看电影》等,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和叙述方式讲述的故事,这些关注点其实和话剧都是相通的”。刘怀辉笑着说。在风格上,《你好中关村》则借鉴了香港鬼才电影导演彭浩翔的手法,让节奏一直往前走,时不时会蹦出几个小高潮。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话剧导演孟京辉善于运用的那种丰富和又唱又跳的形式,在《你好中关村》中也都可以找到影子,如开场时四个人的凳子、人物说话的方式、恋爱戏里把心爱的人绑在凳子上的情节设计等等。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便是北大中文系的教育为他们的原创话剧打下的坚实基础。毋庸置疑,中文系人有着充分接触话剧艺术的机会。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会提供学习电影、话剧的机会,像《雷雨》《北京人》等经典剧本课上就都会涉及到。还有戴锦华老师广受欢迎的的电影理论批评课程,那些课上所讲的象征、隐喻、内涵以及情节设置等都对话剧剧本的写作有很大影响。而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法,也都是话剧可以借鉴的,因为文学艺术本就都是相通的。“在这些东西背后,都有一个熏陶的过程,中文系人有自己的感性思维。试想一个整天读唐诗宋词的人,是不会冷血的,反而是敏感而敏锐的,对细节的挖掘也比较好。”刘怀辉这样说道。北大中文系的话剧传统源远流长,而现在以坚持原创为特色的中文系话剧,正在努力地探索着新的可能性。百年中文培育下的原创话剧,正以一种新鲜而富有朝气的姿态,走在路上。&编辑:李娜
阅读上一篇:阅读下一篇:
找课114全国免费课程咨询热线,为您推荐口碑最好的中小学课外辅导、少儿英语、成人英语、出国留学机构(其他课程咨询恕不接待)
北京 400-001-&上海 400-001-&广州 400-001- 深圳 400-001-&天津 400-001-&杭州 400-001- 南京 400-001-&苏州 400-001-&济南 400-001- 青岛 400-001-&武汉 400-001-&重庆 400-001-
成都 400-001-&西安 400-001-&宁波 400-001-大连 400-001-
温馨提示:拨打招生免费咨询电话方法,先拨通400-001-9911,再根据语音提示按分机号,等待接通,欢迎您的来电。(电话接听时间段:周一至周日上午9:00―晚上20:00)
??????????
????????????????????
??????????
??????????
???????????????
音频公开课
6824
2434
3176
2092
2562
2597
4047
2555
10434
3329
5261
4890
4631
10542
9040
8875
8029
15140
12969
12912
三百六十行,欢迎各培训机构加盟今夜,我们为戏剧而存在_北大商学在线官网
今夜,我们为戏剧而存在
被阅览数: 5196 次 来源:
,&&2007-10
今夜,我们为戏剧而存在
&&& 第二届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决赛在4月16日晚顺利落下帷幕。华丽的舞台、精湛的演技、阵容庞大的嘉宾以及一直为此辛劳的主办方北京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都让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今夜见证了一个个星光璀璨、夺人心魄的瞬间。
&&& 北大的剧星决赛,在中国戏剧百年之际举行,别有一番意义。本次比赛得到了老、中、青众多戏剧名家的友情出席,他们给予了比赛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戏剧的新生”。赛后,北大新闻网记者采访了著名电影、电视剧、小品演员朱时茂。
<IMG height=267 alt="
<IMG height=450 alt="著名演员朱时茂接受北大新闻网采访
朱老师仍保持着一贯的成熟持重,微笑的嘴角显示着他对这次比赛的意犹未尽。当被问及对哪一部剧印象最深时,他颇感为难:“每个剧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表演上看,最后一个剧《三人一对足》的表演相当成熟;而从编剧、整体上来说,《作家之死》这部戏则十分成功。”朱时茂表示,《作家之死》的编剧刘纯带给他不小的震撼:“我想说,这部戏的作者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这部戏构思特别完整。我个人最喜欢《作家之死》和《三人一对足》这两部戏。”
朱时茂老师坦言,参赛选手出色的舞台表现和对戏剧的精确把握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高校学生的戏剧演出可能会包含比较多的娱乐元素,然而北大学生的编剧和表演却没有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他们甚至超越了职业的作家和演员。”“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在北大这所百年名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最为丰厚的营养源泉,从而有利于舞台艺术真正实现多元化、社会化。”言谈中,朱时茂老师毫不吝惜对北大剧星决赛精彩演出的溢美之词,也更进一步肯定了北大的戏剧发展:“北大的话剧发展可以领导大学生话剧的潮流。”
当晚最大的亮点分别是《作家之死》和《三人一对足》。记者分别采访了两部戏的的主创人员。
<IMG height=267 alt="“最具潜质演员”曹思未(中)
《三人一对足》的导演之一兼主演——2004级数学学院本科生曹思未获得了“最具潜质演员”称号,谈到一路走来的艰辛过程,他感慨万分。
“为了这个剧,我们都付出了太多努力。”他未卸妆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成就感,但也透出了一丝疲惫,“从去年十月至今,我们无时不刻都在修改剧本、完善表演。我们是出色的团队,我们有着惊人的默契,可也会为了表演上的分歧而争论不已甚至吵架。”
“曹思奇”这一女性化的角色显然成为了他在排戏过程中的最大挑战:“这个角色很女气,这和生活中的我是十分不同的。演好这个角色比我想象中的要困难许多。”而阻碍他的不只是角色本身,“在第一次演出这个角色后,别人都认为那就是我生活中的样子。这让我十分苦恼,巨大的压力迫使我开始讨厌这个角色,甚至刻意地把性格发展为另外一个角色的模式来摆脱角色对我的影响。但是当我再次站在舞台上,想到能够为台下的观众奉献一场精彩演出的时候,我又再次回到了这个角色。而这次的我更加从容。”
调整好心态后的曹思未在角色的把握上更加游刃有余,他对角色本身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角色所表现的,不过是在主人公在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的反应。而我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把人处于弱势地位时的性格特征极端化了而已。”
一举夺得冠军、“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等多项大奖的《作家之死》剧组在台上台下备受瞩目。其中“阎王”的扮演者——剧组编剧,中文系本科生刘纯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IMG height=450 alt="《作家之死》编剧刘纯(中)
成绩非常优秀的刘纯在“我们文学社”、曲艺协会都担任重要职务,对相声艺术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谈到对这次比赛的最大感触时,他说:“实在是十分感动于这次中文系的团结,正是由于两个团队能够合作得这么默契,才有了《作家之死》的成功。”而关于这次创作的灵感起源,他说要感谢钱钟书——他钟爱的作家。“这个剧可以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了,大约两年前开始我就在计划着这部戏的出炉。钱钟书启发了我,而它的进一步充实并完成应该得益于我平时的积累和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思考。”
以“love for need(因为需要,所以热爱)”为宗旨的北大剧星大赛已落下帷幕。人们将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群深爱着戏剧、深爱着生活,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使戏剧在今夜燃烧,让梦想之光在今晚绽放。精彩和感动在这一刻成为永恒。
<IMG height=267 alt="
摄影:王宇
联系电话:010- 、微信号:QQ 、 下载:
上两条同类新闻:
报名电话:010-
& | && | &
版权所有 & 2008 (EDP)项目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话剧梦:北大剧星即将呈现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话剧梦:北大剧星即将呈现
日期: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胡晓培 黎潇逸 赵文婷
“生活凝剧,非你不星,欢迎关注北大剧星!”年度的剧星风采大赛,三角地校学生会文化部成员的齐声高呼中拉开了帷幕。由校学生会文化部主办的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已经陪伴北大人走过了六个年头,成为了北大的一项品牌活动。
剧星风采大赛目前已经进入了初赛阶段,各参赛队将在12月上旬在初赛中展开对决。然后到明年3月底4月初开始进行复赛,五月初将进入决赛。
剧星风采大赛主要负责人、北大学生会文化部部长杨春雨介绍道,今年一共有23支剧目参加了剧星初赛,除了团体报名外,还新增了个人报名,然后通过设立个人交流会的方式,使报名的演员和导演“相互选择”,组成新的参赛队伍。这一全新的报名方式为众多热爱话剧但又无法“找到组织”的同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扩大了剧星风采大赛的辐射范围,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原创or改编?剧本是这样写成的
大多数参加剧星的同学都只是话剧爱好者,并无多少专业基础,所以有的剧组选择了借用或改编经典剧本或电影。例如本次初赛中,经院队和某支个人队不约而同地选择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剧本。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剧组还是选择了走原创路线,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剧星舞台上积累了一定经验的表演队们。比如中文系代表队,2006年至2009年间,以刘纯的原创剧目《作家之死》、《演员之死》、《编剧之死》 的“之死三部曲”,席卷了各类奖项,被称为“一个时代的开始”。刘纯毕业之后,这支老牌队伍由刘怀辉接棒,在上届比赛中以原创剧《你好,中关村》一举拔得头筹,今年他们仍然选择“将原创坚持到底”。至于初赛剧目《苹果》的创作缘由,刘怀辉介绍,是受去年《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报道《疯人顶罪》启发,觉得精神病是个可以在话剧中好好利用的元素。为了写好这个剧本,刘怀辉特地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心理卫生类书籍,利用了很多精神病学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剧中自杀者的遗书就借用了现实中一位自杀的大学教授留下的真实遗书。最后成型的剧本也是融合了异地恋、自杀等多种元素,表达了对爱情、生命、自由和等待的理解。
他特别介绍道,剧中苹果这个角色非常重要,它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思考:现代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轻易得到,于是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就会流于表面和浅薄。在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是“你知道苹果的滋味吗?”确实,我们虽然经常吃苹果,却很难说清楚苹果的滋味。剧中的女演员面对着一个苹果盯了三天三夜,当她终于拿起它咬了一口时,她说出了苹果的滋味。“异地恋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问异地恋人他们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小事,他们会很快说出来,因为他们会珍惜他们在一起的不多的时光。而如果问一对整天腻在一起的情侣这个问题,他们却未必能回答的出来。”
刘怀辉坦承,选取精神病作为切入口是一种比较讨巧的方式,为了便于观众理解,他也进行了很多改动,使得剧本的内涵得到更清晰的表达。不过他也表示,希望观众能够从他的剧中自然地得到启发和体会。“如果什么都说出来还有什么意思呢?这跟剧中苹果的寓意是一样的,越容易得到的东西,理解反而会越不深入。只有经过思索和沉淀,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感受。”刘怀辉明年就要从北大毕业,或许这是他在剧星舞台上的谢幕演出。未来的后继者们能否延续中文系戏剧的辉煌?答案还尚未可知。
因为爱剧,我们走到一起
《局部地区晴》剧组是一支个人组织形式的参赛剧目,反映了一个存在于人们身边而又不被重视的人群。剧中男女主人公有着各自的缺陷:男主角不爱表达自己,女主角则过度依赖别人的评价……
剧组领队李晨照介绍,剧本完成后,经由中文系的同学改稿才最终确立,剧名之所以叫《局部地区晴》是因为剧中会以天气的形式来暗示情节的发展。说起定稿的过程,李晨照笑言,这是导演李洋晶和中文系的一个同学深夜十二点从小西门走到东门一路“争吵”的结果。李洋晶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为了使剧本更加精彩、更加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她付出了很多心血。目前剧组正处于紧张的联排阶段。
提到最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事情,李晨照说:“冬天的早晨很冷,早上起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有些演员的排练时间是在早上的6:30,天还没有完全亮,异常得冷,但大家都在想办法克服。看着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另外,李晨照还透露了一个该剧的亮点:在演出时除男女主角外,大部分演员都会用面具将脸部全部遮住。问及具体原因,他诙谐地说,“先卖个关子,到现场看了就明白了。 ”
个人组队中有进展顺利的剧组,也有遇到困难的剧组。完全由个人报名组编成的《爱情疯人院》剧组,却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在离初赛还有一星期的时候临时换剧本。对此,导演王杨也很无奈。但她仍然希望能够为同学们呈现出更好的剧组状态和话剧演出。
古装剧目:关于桃花不得不说的事
古装话剧的出现是今年剧星大赛的亮点。《桃花杀》的导演,08级本科的王若竹介绍道,当初她考虑过《暗恋桃花源》,但是因为觉得这部剧的古代部分是搞笑风格的,而她希望的更多是一种古典风,所以她选择了《我爱桃花》作为改编的基础。提到被分在同一场的《暗恋桃花源》,她表示:“两个剧的剧情有相似的部分,同台竞技只能说给我们更大的挑战了吧。”
《桃花杀》并不完全是古装剧,而是几个现代人排练古装剧的故事。古代部分的脚本取自《型世言》,讲的是一女子偷情,按剧情应该是情人把这女子杀了,但是在现代部分,这两名演员因为毕业前途不同刚刚分手,于是女生总是无理取闹影响排练,导致剧目一遍遍重排,而最后她终于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戏剧可以一遍遍重来、改编,但是生活,是没有如果的,再怎么努力,也退不回到当初。整部剧由古代部分和现代排练部分组成,戏中有戏,语言和表演的冲突性也都很强烈,相信会给观众们带去不一样的体验。
问及《桃花杀》这个有点特别的名字的由来,王若竹解释道,原剧本叫《我爱桃花》,但是经过改变之后跟这个题目很不相符了。“杀”是来源于剧情的,因为剧中古代部分情人杀死了偷情的女子,现代部分女演员杀灭了自己对挽回感情的幻想。而桃花并没有实体的寄托,更多的可以理解为艳遇、爱情、美好的校园恋爱等等的寄托。
目前,《桃花杀》已经进入精排阶段,王若竹评价,要说满意肯定还差很远,即便是到上台那天也一定不会完全满意。但是演员们都很投入,也都能了解剧目的精神,所以表演感觉的方向上是没有大问题的。
“希望我们剧组的人能更热爱戏剧,热爱剧星,而观众不会认为我们为北大学生戏剧丢脸,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因为我们这个剧而关注中国传统的文化,无论是服装、诗词还是音乐。”这是身为导演的王若竹最大的期待。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话剧梦。”学生会文化部部长杨春雨说,“有人选择站在台上展示自己,有人选择坐在观众席上感受和体会话剧的氛围。剧星风采大赛正是为大家提供这样的一个接触话剧的平台。希望所有的北大学生大学四年中都能登过一次舞台,看过一次比赛,感受到剧星带来的话剧魅力。”
编辑:知秋
&#160;&#160;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 加入收藏 |  |  | 
投稿地址 E-mail:xinwenzx@ 新闻热线:010-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家之死剧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