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资治通鉴特警里面有没有协警哪些关于用人方面的文章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欢迎来到作文网!
全站搜索:
> 字数分类:
> 体裁分类:
当前位置: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最新高中读书笔记作文
热点高中读书笔记作文
热门体裁作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作为吸收历代兴衰成败君王得失的一面镜子。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笔的名著古书,不单有名家编写,更有那成千上万的爱好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手中出名书&《资治通鉴》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当然,编写史书那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多而广的历史文献,所以,司马光从小就发奋读书,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为今后编写《资治通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书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万字。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例如:刘邦,字季,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龙颜,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对人友爱宽厚,喜欢施舍财物,心胸开阔,素有大志。司马光通过寥寥几笔的人物形象描写,反衬出往后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
《资治通鉴》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名著古书,写作技巧也不逊于司马迁。其书中有这么一段:当汉武帝处死昭平君后,但仍然悲痛难忍,周围的人也一起跟着伤感不已。待诏官东方朔上前祝贺汉武帝:&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奖赏不回避仇人,惩罚不区分骨肉。《尚书》上说:&不偏向,不结党,君王的大道,坦荡平直。&这两项原则,古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都非常重视,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都难以做到,如今陛下却做到,这是天下的幸运!我东方朔捧杯,冒死再为陛下祝贺!&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接着又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将东方朔任为中郎。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精炼,同样是一句祝贺之词,却被写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同时,也反映出东方朔的机智,汉武帝善于用人,聪明果断的一面。可见司马光的文字功底可谓深厚。
《资治通鉴》作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败的镜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对历来荒淫君主的斥责。其中就有一段:吴主每次宴会群臣都要把大臣们灌醉,他设置了黄门郎十人,专门负责搜集大臣们的过失,严重的被判刑、处死,轻的也要罪状记录下来。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黄门,司马光以&黄门郎十人&数字中,突出了当时奸臣当道,君主无能的历史场景。
读史让人明智,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后,对历代君王的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详细的知道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其卓越贡献的结晶。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为从现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点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换个角度从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发,司马光的行为不仅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在处理历史痕迹)上,因为中国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当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书以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历史材料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时又经过历世的焚毁和辗转。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在皇帝的支持下选择材料,编辑整理和撰写了这部宏伟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为。现代的史学评论仅仅因为他是保守派而将他评论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
现在,我读的进程不是很快,仅仅读到第37卷(西汉末年时期),非常有意思地觉得编写历史和记载历史的人应该是比较顽固的人,否则不是这么详实地分毫不差地编录帝王和群臣的错误史话。相信史学者其实是想更多地记载他们的优点,但因为要尊重事实所以就偏偏记录了那么多的缺点,而且是重复往复地进行类似的错误。有些是比较肯定的,不管现代的史学者们还是古代的史学者们,比如对待王莽的定位。古代人对王莽进行口诛笔伐是因为王莽犯了古代知识分子所最为不齿的诛君篡位,(但是在诛君篡位这类事情里,杨坚也是,怎么风评就要好过他呢),现代史学者们批判大概因为王莽开历史倒车的缘故。我在读王莽的那段中,很难理解一个人能够集中这么多的缺点,诛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乱杀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亲这点是很愚蠢的,还有他那个蠢到家的外交政策。对待中国百姓所遇到的问题,他不但不闻不问,甚至是用很荒谬的复古来处理,同时对待外邦问题摒弃了一贯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则,而做出了令人发怵的行为(动用国家财产来让人家单于改名字来沽名钓誉,还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条例),这类缺乏常识的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用发昏发疯来解释他这种行为。然而最让人发寒的不是王莽的行为,而是滋生王莽的环境。
滋生王先生的环境应该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起到元凶的则是人性呀。这边我只是说说历史,并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人的心理和历史的心理,只是在这里提一下。人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就要读《资治通鉴》,真的是一点都不错呀。读了之后觉得,我到底在骄傲什么呢?文明也好,文化也好,历史更多留下来的是教训,这些教训则是我们后世人的财富。前人的血泪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避免过失而创造现实的文明和文化。地大物博带来的不是人民的富足和强盛,而是历经几千年的磨难。我们的民族有着建立在苦难上的骄傲和自强不息精神,也有着建立在禁锢思想下的辉煌文明。现代的人,珍惜了什么?舍弃了什么?遗憾了什么?虚荣着什么呢?最后问一句,保留了什么?
编辑推荐:
更多进入:
更多进入:
注意本文有无分页。原文地址
献花:0 朵
扔蛋:0 个
与“《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相关的作文:
论 (点评可用QQ等账号登录,安全便捷)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习近平用人标准&就在这篇序言里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习近平为近日出版发行的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写了序言,据海外网介绍,这是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之后,首次作序。这篇序言里究竟写了什么?海外网文章透露,此文既然是给各级党政干部看的,可视为习近平的用人标准,其核心论断在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序言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
文章认为,这篇序言在两会前刊发,意义更加明显,便是为今年的全面从严治党宣誓。
习近平给领导干部教材写的序言,说了什么?
以下为海外网“金台2号”栏目文章
(原标题:习近平首次作序透露哪些政治动向?)
全面从严治党的口号已经打出,问题是怎么从严治党?
就在前几天,人民日报罕见地在头版推出全面解读四个全面的评论员文章,每篇都长达20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人民日报代表的是中央的声音。这种规格,相信大家对背后的意思都懂的。
问题在于,在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分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讨论过,且都有着成熟的方案,现在已经进入施工期和攻坚期。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总目标,这个相对较虚,只有内涵而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或者说实质性的内容,是被后面三个全面所支撑。因此,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了。这是因为自教育实践总结大会宣告之后,这个层面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解释。
除了这几篇评论员文章,一个重磅消息是,习近平亲自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稍微检索一下就知道,这是习近平自就任总书记之后,首次作序。
如果说这篇序言,因为有柴静的《穹顶之下》和深改组审议足球改革方案等消息,被大家忽视。那么,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座谈会上,对这篇序言重新作了解释,并且定义其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劝学篇’”,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对于列入政治序列的书而言,要了解其目的,首先要看的并不是作者为谁,而是其读者群是谁。换言之,是谁来读这本书。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二十四史中,《史记》和《资治通鉴》一般被认为最重要的两种书。(观察者网注:《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是,《资治通鉴》的重要性,历来超过了《史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看的,是帝王教科书。而司马迁作《史记》,虽有“为后世立法”的深意在,但终究讲得隐晦,其初始的意图,并非为帝王执政所做。这是一个极大的区别。对于这个序言,同样应该如此来看。
不用说,此序言是给各级党政干部看的。习近平亲自作序,毫无疑问,提高了这批教材的规格。其首先的意义,即再次告诉世人,习近平的用人标准是怎样的。其核心论断在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修身”是德的方面,“增才”是才的方面,这是与党长期以来的用人原则一致的,即德才兼备。此外,“益智”成为一个标准,尤其要注意的是,它被放在了第一位。对于政治语言,顺序往往代表重要程度,不可等闲视之。何谓“智”?至少有二,其一为政治智慧,比如识才用人,把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位置,再比如对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的遵守;其二为专业知识,比如运用金融知识盘活有限的财政资金。这是一个新标准,值得关心。
接着,要看时间。这篇序言,早在1月18日就已写就,却到2月27日才予以刊发。两会前,又是年初刊发,意义更加明显,便是为今年的全面从严治党宣誓。其中,习近平在序言中,开篇便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这是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逻辑,并无意外。有意思的是,习近平向各级领导干部宣告了,在这样的困难出现时,需要什么,“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落脚点就是“本领”。从严治党,路径是什么?增强本领。目的是什么?客服困难。这是这篇序言的第二个落脚点。
既然是写给干部看,看什么?当然是看教材,教材的内容是什么?来看看书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领导力与领导艺术》、《建设美丽中国》。既有中国梦的内容,也有领导艺术的内容,更有永葆政治本色的内容。基本上围绕理想信念(亦即思想建党)、作风建设、制度建党、干部管理和纪律等方面。
虽然,这个序言只是一个纲要,但纲举目张,从中可以一窥这些新的政治动向。(文/林亦辰)
翻页阅读习近平序言全文
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
(2015年1月18日)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干部学好用好这批教材,帮助广大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
2.习近平用典:常提儒家名言苏轼名句最多
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
<img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mpp//02/ca287f10-b8a3-4d53-9cc7-35ee8e5a1fac_size50_w400_h500.jpg"
TITLE="习近平用人标准&就在这篇序言里" />
《习近平用典》昨日举行首发式
原标题:习近平用典:常提儒家名言苏轼名句最多
新京报讯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作品——《习近平用典》昨日举行首发式。该书分13个篇章,从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
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为编写该书,主创团队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遴选出135则典故,分敬民、为政、立德、廉政等13个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人民日报评论部专栏室主编张铁说,每一则典故的解读篇幅控制在3条微博的字数内,力求提炼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精髓。
负责组织该书释义部分编写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立新说,中国古籍版本多,且现存原典有许多很难查找,“我们用近一年的时间找到习近平讲话和文稿中的用典出处,查阅了上千册古籍善本。”
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鞠天相表示,编辑出版这部《习近平用典》,旨在对总书记用典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用典有何偏好?
儒家名言最常提 名人名句看苏轼
记者梳理《习近平用典》一书发现,习近平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
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立新说,这段话是《晁错论》的首段,表达的思想是“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敬民篇】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679; 原典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9679; 释义
《咏煤炭》是明代名臣于谦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
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作者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媲美。
&#9679; 解读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引用这句诗,就是要求各级干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一个人当官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面的许多困惑,比如抱怨待遇低、埋怨进步慢等就可能迎刃而解。权力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如果想着一己之私,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如去干别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为官发财应两道,就是这个意思。
【为政篇】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9679; 原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9679; 释义
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9679; 解读
习近平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立德篇】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9679; 原典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南宋]吕本中《官箴》
&#9679; 释义
吕本中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9679; 解读
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虑,谨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领导干部做到这三个字,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
【廉政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679; 原典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9679; 释义
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清廉刚直,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这篇檄文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9679; 解读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习近平还曾以“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提出过同样峻切的警思。现实中,少数干部总以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节”上疏于防范,认为吃几顿饭、喝几瓶酒、收点小东西无伤大雅,其结果往往是“小节不慎,大节难保”,最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所以习近平不断强调,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资治通鉴里的改革家吴起这篇文章里的游学求仕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资治通鉴里的改革家吴起这篇文章里的游学求仕是什么意思
改革家吴起这篇文章里有写道吴起曾外出游学求仕,那这个游学求仕是什么意思啊?
游学求仕是指古代(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才能的士人四处奔波,向各个国家的国君献计献策以谋求官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在初中或在高中,我们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或诗歌_百度作业帮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在初中或在高中,我们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或诗歌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在初中或在高中,我们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或诗歌
初中高中都没有他的文章。
北宋司马光撰
《孙权劝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蛤蜊里面有没有寄生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