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 一文表达了哪些情感

语文轩――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高考模拟试卷:
统一命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联系电话: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作者:&&&&资料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文章录入:三明市教师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文章。它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向我们叙述了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也就是出名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其中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款款的深情,这一份真情并非像朱自清看到父亲背影时的那种辛酸和怜惜,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的深深的愧疚和伤痛,正是从这种让作者“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的愧疚和伤痛中,我们领略到作者对母亲深不见底的追思。
从行文思路上看,有人会说,文章要写的是怀念母亲,第一段为何要写“我”的年少气盛、轻易容不下母亲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比自己好?为何又要写母亲夸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儿子好来打击儿子的自尊心?先说第二个问题,说母亲的行为是出于自夸,那是我们像作者小时候年少不更事一样误解了母亲的用意――当儿子在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母亲心中自然高兴,在这个时候说起她自己小时候的骄傲,既有让儿子一起分享自己回想美好往事所带来的快乐的成分,也有鼓励和鞭策自己的孩子百尺竿头更上一步的意味,只不过“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没经验,她想不到这会给“我”的自尊心带来莫大的伤害,结果好事办坏,让“我”故意拿“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这样的话来笑她,还“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所以,打击儿子的自尊心不是她的用意。接着说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自己的年少气盛、轻易容不下母亲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比自己好,那是对自己的莽撞给母亲带来尴尬(从“她就解释”的行为中看得出来)和伤害(“把她气得够呛”)的一种追悔,所以,对于中心表达而言,这不是一种游离,反而是一种铺垫,一种强化。
第二段写“我”病中一心想着写小说,没有顾及母亲想治好儿子的病的那种虔诚和希望的感受,竟然说出“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的话,而且产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的想法,辜负了母亲的一番殷殷心意,也写母亲为治好“我”的病而四处奔波的毫不气馁的精神以误伤了“我”之后的惊惶不安与自责,正是母亲的这一番惊惶不安、自责,与作者一心想着自己的小说创作却很少留心母亲感受的做法形成有力对比。如此行文,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对往昔错对母亲的自责与愧疚。
第三段写母亲对治好“我”的腿绝望之后,极力鼓励和帮助“我”从事文学创作。
文章的主体从第四段开始,围绕合欢树这个意象抒写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之后的深藏于内心的对母亲的强烈的思念。在淡淡的叙述中,作者竭力抑制住内心刻骨铭心的思念。
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内心思念的刻骨铭心和对它极力的抑制?
一、出名之后,作者为母亲无法与自己分享成功而感到烦乱不安,到小公园躲避好心好意的记者并责问上苍的不公,而后到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者并没有尽力宣泄这种令他烦乱的思念,而是极力地抑制它,把思念化为一杯苦水,独自一人慢慢啜饮。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艰辛之后的成功怎么会让史铁生心烦意乱呢?那是因为长大以后,史铁生既明白如果没有母爱、无私而深沉的母爱,在艰难的日子中自己是难以支撑过来的,也清楚自己想获得成功其实在很多程度上就是为了报答这一份无私的母爱,等到熬出了头,可愿望却无法实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是如何围困史铁生的魂灵,我们可想而知。所以,此时的成功带给史铁生的不是喜悦而是心烦。
二、作者“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这“推说”二字就可突出作者内心的情怯,他来到大院是本是想见见小院,想见见母亲生活过的小院,但是与游子近乡情怯相似,他来到大院就再也没有勇气到小院里去,那是因为他怕无法承受睹物思人的伤痛,甚至当老太太们为了抚慰他对母亲的思念而提议他到小院去看看那棵合欢树的时候,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去不太易”。
三、作者为老太太们所提到的一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事所触动,终于鼓起勇气正视内心情感想去看看那棵树,却又因为“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要求人背才能到小院去,会被人窥见自己见到那棵母亲生前侍弄过的合欢树时不能自持的样子,再一次选择默默承受,“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把“悲伤也成享受”。
上面这些行为所透露出来的是强烈的思念和刻意的隐忍的斗争,是坚强与脆弱的矛盾,这把史铁生折磨得好苦,让他愧疚,让他悲伤,也让人从中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那份追思的刻骨铭心。
有人不解:文章为什么要出现“合欢树”?它有什么深意呢?
一、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文中“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两句话不显山不露水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能把铺垫做得如此绝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合欢树本身就是明证,也是见证。说是明证,那是因为母亲会为它没发芽叹息,会为它长叶高兴,会为它没开花念叨;说是见证,那是因为它见证了母亲对史铁生无私而坚忍的母爱。
二、合欢树更是一种象征。因为在母亲的潜意识里,这棵第二年没有发芽让她叹息了一回、第三年长出叶子让她高兴了很多天、不能早点开花让她念叨的合欢树,正是病儿史铁生的影子;在作者眼里,这一棵耗费母亲不少精力、让母亲牵挂、如今长大开花的合欢树正是自己的影子。
三、更耐人寻味的是,“合欢”二字,让我们婉婉转转地读出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悲伤:母亲和我总是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一起享受我成功的快乐,可如今……。儿子在成功之日特别想与昔日为他的身体和文学创作而辛勤操劳的母亲共享快乐,可母亲却早已不在人世,合欢树会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掩卷思之,真是回肠荡气,心酸不已。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一、作者对母亲的追思之情深入骨髓,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却是内敛的――心烦、愧疚与悲伤就像轻度发酵的茶叶悠悠散发着茶香那样,徐徐地吐露出绵长而醇厚的思念。二、作品构思精巧缜密。内容上,先叙写十岁和二十岁时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往事,为下文借合欢树抒写追思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只有母亲为儿子作出了身心的付出,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追思的真实与真挚,也成了追思的一部分;意象安排上,合欢树既成为维系母爱、维系儿子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物象,也成了思亲情苦的反衬物。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
本栏目推荐文章
&&&&&&&&&&
最新公开课资料
&&&&&&&&&&&&&&&
网站最新热门文章
&&&&&&&&&&&&&&&
网站最新推荐文章
&&&&&&&&&&&&&&&
Copyright & 2005
www.yuwen888.com
站长:项余岸(温州)
网站名称:&&|&&责编:崔宁
本文由余风几缕贡献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 分行。 2、 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 1、 精美的语言 2、 隽永的滋味 3、 纯粹的情感 4、 深刻的哲理 5、 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 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 独特的价值。 要求静心诵读, 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 、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 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 ,语言总体显得粗糙, 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 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
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 望、 无奈。 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 但却用静默、 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 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世间最可悲的 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 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 至遗弃。 知人论世:抗战时期,1939 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 (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 )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 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 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难句理解: “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 联” 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 “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 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 “无 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 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⑶《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 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 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 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 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咀嚼感悟: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
惑者年 轻人的心。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胀。等待也许是一个 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也许 就是青春本身。 知人论世:作者写此诗时 24 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 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 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 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 的等待和渴望。 难句理解: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以火焰表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突出绿 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也暗示青春的蓬勃气息。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倒装的句式。突出花朵的无穷生命力。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 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缺无处归依”——“永远的谜” ,那是生 命的谜,是青春的谜, “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的组合,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使轻盈不至于轻飘轻率,使厚重不至于板滞沉重。 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 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咀嚼感悟: 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 前仆后继?是理想, 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候, 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 知人论世:作者曾经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8 年初被迫去香港。 结构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 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⑸《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 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 写作年代:1958。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 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知人论世:1938 年进入延
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58 年被划为“右派” 。 咀嚼感悟:两点可以思考:船工的号子和呐喊,是为了让人倾听吗?我们为理想而奋斗, 是为了什么?如果遭遇了挫折,蒙受了冤屈,我们将要如何面对? 妙处点拨:本诗撼人心魄的力量来源,一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的描写所带来的心灵冲 击,那是力量与血泪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诗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发现美的外部条件 2、 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3、 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4、 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安排: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说说你所感受到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写什么) (1) 《贺新郎》 (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 水乳交融,互为映衬。 (2) 《也许》 (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3)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4) 《秋歌》 (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 (5) 《妈妈》 (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一) 《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 又相映衬, 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 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 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 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 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 “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 的深明大义。 (二) 《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 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 对比。 想象。 至柔至痴。 不谐中的和谐。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三) 《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
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四) 《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 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 。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 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五) 《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 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 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 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重点:探究与表达 一、阅读《诗的发现》一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些经典的篇章能够魅力永在。 1、 博大的爱心。 2、 纯真的童心。 3、 独特的观察。 4、 特异的思维。 二、探究与表达 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写道: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闻一多又说:诗人主要的天赋 是“爱” 。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细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谈谈他们 是用什么、怎么样表达对独特对象的爱。 ㈡对比阅读《妈妈》与《生日》 ,从写作角度的选择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㈢诗歌虽然简短,但却有许多诗句写得可感可触、可视可听,它们化无形为有形,化 平淡为神奇。从第一、二单元中任选一个例子,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表达 效果的。 ㈣为你的亲人写一首诗歌。 三、鉴赏表达 从一、二单元中任选一首自己最有感觉的诗歌,结合两个单元的学习所得,写一篇鉴 赏文字。600 字以上。 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从两个以上角度来写。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诗的意象
教学目标: 1、 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 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阅读《诗的意象》 ,了解掌握有关知识 1、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人等。 2、 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
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间接意象 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化抽象 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歌;或单独成 为诗歌的一个部分。 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其特点,或者是具有传统的 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绕的。 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寻味。 ⑶意象的破解 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 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 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 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 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3、意象的选择 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4、 “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
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1、 《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 。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 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 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 “蛇” ,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第二节托物言情, “蛇” “害着热烈的乡思” ,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 。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 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 ,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 的乌丝
、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2、 《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 “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 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 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 ,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 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 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 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 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 ,荡然无 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本诗的意象,大都选择自然之物,无俗世之物,组成了充满美感的意境,精致、纯正、 自然,塑造的真似神仙洞府、人间天堂。这很好地配合对心中爱神的情感抒发。其中,许 多句子诗境纯粹,令人心旌动摇,美感顿生,下举几例: 第一节: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比喻、对比,以情驭景。但关键是所选择的意象本身的轻灵安静的特质,为后面的抒 情营造了绝佳的环境。一方面显示了“你”的足音的轻盈,甚至胜过“林叶和夜风私语” , 胜过“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你的足音的敏感——爱神 使然也! 第三节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时间长, 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深沉;歌声以火 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 现。 第六节: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比— —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 ,两个“竟”字流露了“我”极度的失落与惆怅。后两句, 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 色彩。 3、 《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 感更
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 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 ,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 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 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首先是内在的对比。第一部分, “你的窗”的灿烂与无情强烈对比,你的阳光灿烂, 反衬了我的失落焦急; “静夜星空” ,给你“无忧的睡眠” ,我给的却是无望的,而且只能 上默默的徘徊!尤其让人不忍推想的是,夜空带给你的还有“我的怀想”——虽然,也许 你并不在意! 其次是相互的对比。 窗的对比,这是显性的。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我的窗,开想黑夜,开 向无言的夜空。这里没有人声,一切都如此平静,但蕴涵其中的意韵,却真是“此时无声 胜有声” ! 另外,配合主意象的次意象,也是十分和谐地增强着情感的强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景的写法。 如:第二部分, “晚风” ,既如故人,却又只是“幽咽” ,而且只是在“屋上” ,配合的 是“我”这个“故人” ,呜咽在心头。 除了这些,本诗谴词尤其精美。请仔细体会“如一个陌生客”和“如故人”中的两个 “如”字,咀嚼起深意。 4、 《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 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 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 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 ,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 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 《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 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 《双桅船》 。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诗的语言 诗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式: 5、 自读品味法 6、 导读提升法 7、 讨论交流法 8、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 一、阅读《诗的语言》 ,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 为“读解” ;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 1、 多义性 2、 跳跃性 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3、 可感性 具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 ,要通过诗歌的 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 音乐性 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 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 ,原名王昌耀。1950 年参军,任宣传队员。同年赴朝参加抗美 援朝。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 。1953 年 6 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1955 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88 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㈡精读探究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1、 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外在 地域(空间) 巴颜喀拉(源头 ) 躺倒、屹立 滋润、干枯、浩荡
内在 高远 横贯、气势、坚实 雄性美:宽厚、壮阔、博爱 父亲:慈爱、深情 古老、浑厚 饱经沧桑
怀念黄河象 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 通都大邑、驰道 现实 把龙的形象重新推向世界前台 富有使命感 色彩 丰富、华丽 不同流俗 姿态 体魄多毛 粗犷 纵、横、屈曲、下陷、切开 大千众相、包容万端 2、主要的语言特点 ⑴不同流俗 句式:拒绝外
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 紧张中的和谐 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 ,显得不可抗拒, 魅力无穷。 ⑵大气雄浑:雄浑、高亢、阳刚、大气。不拘小节,注重内在。大生命的大气概,有 力的生命律动。 ⑶修辞奇特:拟人、排比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 “母狼” “黄河象” ,原始、血性,突出旺盛 生命力的特征。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 “猎人” “鹰的城堡” 。给 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 “时间” “古迹” “化石” “始皇帝” “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 。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 的原生力量的认同, 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 感知自我的清醒、 珍爱历史的智慧。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 世纪 40 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 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疲倦是必然的, 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 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 ,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 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 “高” “伟岸” 。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 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
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 ,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 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 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 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⑶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 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 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 束,因为它的“直”和“高” ,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 和“高” ,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 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 年生。20 世纪 40 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 称“诗魔” 。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 乡愁 内伤 咯血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冷雾 ⑶意象: 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苦难的琴音
《诗的鉴赏》 诗的鉴赏》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3、 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4、 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式: 5、 自读品味法 6、 导读提升法 7、 讨论交流法 8、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 阅读短文《诗的鉴赏》 ,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1、语言的初步感知 2、意象的显现 3、深层意蕴的探求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 ,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 。 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 感
) ,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 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 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 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2、 表现手法:象征、白描、映衬 象征:群体象征、个体象征(风格) 3、 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情驭景) 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白描、叙事抒情) 4、 语言品味: 要品出诗歌和谐优美的语言滋味,也要品出不和谐的语言特色。 和谐与不和谐是相对的,尤其是不和谐,即异常,往往是要适度的。 和谐:所采用的语言(含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水乳交融,和谐一致。 5、 结构技巧: 总-分-总的一般模式。 先写景,后抒情的一般模式。 虚实相生 动静、曲直、开合、张弛 对照(正反) 抑扬 藏露 6、表达要求: ⑴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 (即上面所说的具体的表达手段) ⑵采用总分(总)的条理。 ⑶分点表达。
教学内容安排: 学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自主品味,讨论表达。 一、鉴赏要点提示: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1、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鉴赏提示: 1、找出反复咏叹的主旋律,体会作用。 2、拟人写法的作用。 3、散文化的语言。 4、可触可感的意象。 注意:本诗写于 1937 年 12 月。 2、略读《老马》 本诗写于 1932 年 4 月。 鉴赏提示: 1、诗中“老马”的象征意义。 2、主要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反语,写实、白描) 3、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意味。 3、略读《憎恨》 本诗写于 1941 年。 鉴赏提示: 1、诗人憎恨什么? 2、诗的末句“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有何含义? 3、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4、略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鉴赏提示: 1、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 2、诗歌中化用了古诗,有什么作用? 3、诗歌中幻觉意象有哪些?它们的组合有何意义? 5、略读《雪白的墙》 鉴赏提示: 1、诗中出现了三次“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2、“雪白的墙”“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 3、本诗的意象和语言有何特色?
二、鉴赏表达示例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
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注: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 劳动,创作中断了 20 年。直到 1976 年重又执笔。
从内容上看,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重新获得创作的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表达了对 全国人民从新获得发展的机遇,一切从新出发,必将到达理想的彼岸的热切盼望。 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被硬生生耽搁了 20 年,所以一旦他摆脱了搁浅的境遇,无 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一种人生终于又运动起来的显示,所以,无论是出发还是到 达都令人兴奋、有所期待和憧憬。人生有限,二十年的搁浅毕竟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 而安闲地接受下来的,由艾青再放大到整个社会,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全社会处于 “搁浅”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才华由于搁浅而消散,这种人生被浪费、搁浅而无可挽 回的悲痛,除了悲哀与认命,更多的则集聚成了对“出发”或是早日“到达”的强烈期盼 与呼喊。所以艾青的这首写于 1979 年的小诗放在现在看,只是一首简单的生活哲理 小诗,但在七十年代末,那个全社会处于刚刚摆脱了“搁浅”的特殊时期,就这一首小 诗,引来多少人的共鸣和多少难以抑制的生命的唏嘘啊。 从艺术手法上看,采用了对照互衬的写法,两个海员的“喜欢”各有区别,但又 殊途同归,不论是喜爱出发,还是喜爱到达,都是一种盼望。 语言上看,本诗精炼质朴,却含意深沉。它概括的不仅是海员的盼望,更是人生 态度的提炼。 三、从五个单元的诗歌中任选一首,进行鉴赏,字数在 300 字以上。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散文之部 散文之部
第一单元《那一串即一旦珍珠》 第一单元《那一串即一旦珍珠》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目标: 1、 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辟性。 (形) 2、 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形) 3、 体会散文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 (神) 4、 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式:自读导读相结合。 基本的教学模式: 每单元四——五课时 讲授(单元知识“形与神” )——自读(三篇散文)——导读(提点品析)——自品(文 字表达)——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读短文《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思考并探究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散文的“形”? 注意从形式、材料两个方面来把握。 2、什么是散文的“神”? 注意精神、意蕴、情绪、主旨等。 3、散文的“形”有何特点? 灵活自由。 时间:上下五千年;空间:纵横数万里。 整体与局部。 大与小。 景、事、物、人。 历史与现实,还
有未来。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自由转接。 无所不可。 4、散文的“神”有何特点? 对于内容丰富的复杂散文,神是统帅。往往比较深刻地蕴含在形之中,要注意体会和 提取。 人文的、文化的内涵。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集中表达与分散表达。 (需要直接把握或概括把握) 二、学生自读 ㈠内容把握的要求: 多次阅读,由形而神。 一读,整体感知,不间断地阅读全文,获取初步的感受,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读,感知其形。要求把握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把相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和合并,可以从时间、空间、逻辑等来思考。 三读,品味其神。要求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逐步形成对文章的主旨、内蕴的把握。 要注意对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挖掘,体会出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形容词、动词; 重点句:文章开头结尾的语句、段落开头结尾的语句、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 ㈡艺术技巧赏析的方向: 结构的经营。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的理解。 语言风格的体会。 (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的共同或组合特点。如闲散、悠闲、苍凉、悲 壮、浑厚、深沉、深刻、豪迈等) 异乎寻常的描写或表达。 修辞手法。
导读 一、 《动人的北平》 1、知其形:找出中心句,并对内容加以概括。 ⑴“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第一段) ” ⑵“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第四段) ” ⑶“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第六段) ” ⑷“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第七段) ” ⑸“北平是清静的。(第八段) ” (6)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第九段) ” 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第十段) ” 2、品其神:北平作为一座城市,却有其性格。作者从全方位来写北平,看似材料驳杂 零散,却不是杂乱无章。从第一至第十段,写出了北平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用文中的词语 来概括。 老成、豪爽、宽大、包容。 文中的内容虽然显得比较“散” ,但都与此相联。 3、品其神:除了上述特点外,在作者看来,北平还有哪些特点? 从第 11 段到结尾,北平还有舒适、平易的特点。 从全文看,文章有一种自然流露的故都意识、平民意识,渗透出作者对北平的深沉的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爱。 4、悠闲优雅的文字。 二、 《汉家营》 1、知其形: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⑴第一部分,写从天山下来,到汉家营
的旅途中所见的景物和感受。突出了大西北的 苍凉、沉寂、没有生机、人迹罕至的特点;同时也流露了自己的茫然、渺小的感觉。 ⑵第二部分,写汉家营的特点、历史,与老人、小姑娘的交流。突出自然条件之恶劣, 历史之荒远,以及人物之无言。 ⑶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汉家营时和离开以后的感受。突出对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坚 守的精神震撼。 “难以言状”是极为真实的感觉,但“坚守”二字却烙在心中。 2、品其神: 本文的写法是把多种表现方式综合在一起,来表达深沉厚重的独特情感。 就“形”而言,本文的景色和人物是一种奇特的组合: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渺无人 迹,汉家营孤独地摆在那儿,那一老一少的无言。 但让作者激荡不已的两个字——“坚守”的出现,为如此奇特的组合给出了一个合理 的“神”——汉民族的坚忍。大西北的巨大的荒凉与严酷却难以战胜坚守不屈的习惯和性 格。我们不妨联想:面对自然,人类如此,面对更多的难以承受的东西,我们也同样会如 此。 3、品其神: “坚守”的含义,可以有多样的理解。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理解? 坚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⑴在汉民先祖,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难,地狱外族的入侵; ⑵其后的汉人移民,坚守意味着保卫民族传统不被消解和篡改; ⑶现代的汉人移民(老移民) ,坚守意味着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漠和孤寂;同 时意味着另一个声音——惰性的保持。 ⑷在作者,意味着感受汉民族的文化生命力之强大,在汉家营所见的人与自然的相持 中,感受生命的震撼,汲取“坚守”的精神力量。 4、语言品味: ⑴阳刚与孤独的语言风格。采用异常刺激的词语来表达独特而深沉的感受。 ⑵对比与暗示的手法。 对比:自然与人的对比。 暗示:小姑娘的“破红棉袄”和“黑亮”眼睛。 三、 《特利尔的幽灵》 1、感其形:本文是一篇游记,又不是一篇单纯的游记散文。它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一层(1) ,开篇解释“幽灵”之含义。 第二层(2——3) ,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4——5) ,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 影响。 第四层(6——7) ,写“特利尔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第五层(8——9) ,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2、品其神:本文写的是“特利尔的幽灵” ,但又花很多篇幅写中国的事,是否违背了 形神统一的原则? 本文所涉及的材料十分丰富,但都围绕着“幽灵”展开
、收放。作者对“特利尔幽灵” 的感情——崇敬与赞扬,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这就是本篇的“神” 。从文化历史价值看, 本文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更深刻地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 革命导师的崇拜与景仰上,而是挖掘其思想的难以替代的意义。 这里,特别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来写中国的事。一是因为中国 的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因为,中 国在接受“特利尔幽灵”影响之下,革命历程经历坎坷,而今又别有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一种学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过去的“本本主义” 犯的错误就在于教条地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结合实际情况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博大精深、富有远见卓识,在国家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革命中, 出问题的是具体实践上的歪曲。 3、语言品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形象与深刻并存。
学生对比阅读三篇文章,撰写阅读感悟。任选两题,也可以自己选题,每题字数 300 以上。 参考角度: 1、 从形与神的关系这个角度,谈谈你喜欢哪一篇,说说为什么。 2、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谈谈这三篇文章的各自的特点。 3、 从描写景物的目的的角度,谈谈这三篇文章的异同。 4、自由选择角度,谈谈阅读这三篇文章的最深刻的感受 ……
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心得。 要求: 1、 组内讨论 10 分钟,交流自己的心得,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2、 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3、 最好要出现争论。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 单元《心灵的独白》 现代散文的情与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知人论世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2、 理解文中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3、 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式:自读导读相结合。 基本的教学模式: 每单元四——五课时 讲授(单元知识“情与理” )——自读(三篇散文)——导读(提点品析)——自品(文 字表达)——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读短文《现代散文的情与理》 1、什么是“情”?什么是“理”? 2、现代散文中, “情”和“理”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情以感人(动之以情) 理以启人(晓之以理) 3、一篇优秀的现代散文中, “情”和“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情:独特性、清晰性、真挚性。 理:历史性、现实性、深刻性。 (民族的,人类的,环境的,宇宙的) 4、一篇优秀的现代散文中, “情”和“理”之间
存在什么关系? 相互依存、相映成趣、相映成辉。 有所侧重。情趣和理趣各有特点。 理升华情。 情滋润理。 二、学生自读 ㈠内容把握的要求: 反复阅读,由形而神。 一读,整体感知,不间断地阅读全文,获取初步的感受,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读,感知其形。要求把握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情感和哲理) 。 把相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和合并,可以从时间、空间、逻辑等来思考。 三读,品味其神。要求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逐步形成对文章的情感或哲理的把握。 要注意对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挖掘,体会出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形容词、动词;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重点句:文章开头结尾的语句、段落开头结尾的语句、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 ㈡艺术技巧赏析的方向: 结构的经营。 语言风格的体会。 (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的共同的或组合的特点。如闲散、悠闲、苍凉、 悲壮、浑厚、深沉、深刻、豪迈等。还有热情、深刻、睿智等) 异乎寻常的描写或表达。 修辞手法。
交流讨论与点拨提示 一、精读李大钊《新纪元》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交流主题: 本篇抒发了什么情,表达出什么理?这样的情和理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知人论世。请结合作者的背景材料来理解。 1、背景材料: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13 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 学就读。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 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 。1916 年回国,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青春》一文中 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1918 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与《新青年》编辑,并于陈独秀等创办 《每周评论》 ,主编《晨报》副刊。1920 年 3 月,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 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尊崇。1926 年 “3.18”惨案后被捕,被反动军阀绞杀。 2、参考: 本文抒发的“情”是呼吁人民觉醒、迎接新纪元、建设新中国新世界的大情、热情、 豪情。 本文表达的“理”主要是他的社会主义理想,具体是: 打破国家界限 人类都得一个机会去作工(人人平等) 衣食无侵夺暴掠(分配) 劳工阶级武器在手,调转枪口(暴力革命) 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消灭资产阶级) 劳工阶级联合全世界同胞 民族自决,实现欧洲联邦、世界联邦(民族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 3、思想特点: 开篇高调、文情饱满、大家手笔、高屋建瓴、思想崇高、视野开阔、境界不俗。 4、语言特点: 力度、气势、情感、哲理。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5、探究: (1)怎样理解本文重点“新纪元”一词?作者对“新纪元”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明确:从字面上看,指新的一年的到来。从深层看,是说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第一 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经建立,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言;而在中国,也是“山 雨欲来风满楼” ,满清政府垮台,新文化运动兴起,这些都是“新纪元”的曙光。 作者寄予的希望,一是大家都铲除旧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社会理论;二是将新的社 会理论付诸实施,摧毁旧社会,开创新世界。 (2)读了本文,我们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继承哪些优秀传统? 让自己的思想站在更高远的境界,去思考问题。所谓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足现 在,放眼未来。 二、略读周涛《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断》 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形——结构 第一层(1-23) :时间是什么? 第二层(24-32) :我们怎么对待时间? 第三层(33-完) :时间怎么对待我们? 2、分段阅读:第一层 (1)作者是怎样来描摹“时间”这个抽象的对象的?所用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时间人格化、神化,化抽象为有形。 特点:灵活自由,表现时间的不同侧面、不同特点;未必有科学性、准确性,却有其 形象性、审美性。 (2)在这一层,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对时间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 (3)从这些繁复的比喻手法的使用上,你对联想与想象有什么新的理解? 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展开联想和想象。 丰富性。生动的比喻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用于描摹复杂的事物。 3、分段阅读:第二层 本段写世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列举一些现象,表现世人的劣根性。 (1)时间对待人类的态度如何? 仁慈、慷慨, “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 。耐心。 (2)人类如何对待时间? 不珍惜时间,不珍惜生命,任性、惰性、自私、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3)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写法? 主要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用世人的劣根性来反衬时间的灵性和神圣。 (4)这一部分,作者表达了什么“情”? 对世人不珍惜生命的种种表现的深刻批评和嘲讽,表达了痛心、忧心之情。 4、分段阅读:第三层 (1)本部分写出了时间的那些特性? 伸缩性、残酷性、不公正性。 (2)本部分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时间的这些特性?
余风 高中选
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还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但却是对时间的形象和特点作更深入的探讨。 (3)本部分与前一部分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 (4) “鼬鼠” “皮筋”这两个比喻是本部分最重要的比喻。它们好在哪里? 形象、深刻。 前者不可捉摸,难以掌控;后者凸显灵活与伸缩性,是对“时间是最公正的”这个命 题的反动,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闪烁着创新的光辉。 5、难句、经典句的理解。 请学生画出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进行品析和讨论。 6、本文的哲理性是怎样表达的? 从全文来看,本文的表现是诗化的,内核是哲理的。 即深刻的哲理思考是通过诗化的语言来表达的。 作者不止是殚精竭虑地挖掘哲理的内涵,而且还竭尽全力地寻求语言的文采。 这主要体现为一种文与质的交融:外在的美和内在的深刻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极富 理趣。
自读思考,交流探讨 略读曹明华《美》 要求学生从“情和理”的角度,阅读思考: 美是什么?这篇散文美在何处? 参考的角度: 1、情与理的完美结合。 (把对美的歌颂与赞美,和对美的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这一点 从开头的“她爱美。她懂得美”就已经看出来了。 ) 2、描写与抒情、议理的完美结合。 (本文对景物、人物神态、人物语言、人物心理的 描写十分优美,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关于美的哲理十分吻合。 ) 3、话题的多义性。 (一、美是如何发现的。二、美的种类。三、女性美) 4、文章的哲理性。 (生活中要爱美,懂得美,懂得发现美) 5、文章的启发性。 6、文中每个片段的开头的神态描写,起什么作用? (这些神态描写包括“蹙起了眉” “抿紧了唇” “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 “凝神的微笑和 轻轻颤动的睫毛”等,他们的作用,一是铺垫,二是连缀。所谓铺垫,指写神态、写情景 便于后面的述理,即缘景述理、缘情入理,使“理”的阐述水到渠成,不至于沦为空穴来 风;所谓连缀,是指全文的现实场景和联想场景,通过两种场景的相同的神态来联结,十 分巧妙。这些共同的标志如同熟悉的记号,把文章贯穿起来,也便于读者阅读。 ) 要求,每个小组要有一个人发言。欢迎辩论。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对比阅读与鉴赏表达 1、从“情”与“理”的角度,对比阅读本单元的三篇散文,写一篇鉴赏文章。 要求:对比出“异”或“同” ,侧重从一个方面来阐述。 2、课堂交流。 把写好的鉴赏文章交换批阅,并给出评语。 每个大组选出篇好文章,推荐到班上交流。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现代散文的小 现代散文的小与大
教学目标: 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 2、体会分析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3、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教学方式:自读导读相结合。 基本的教学模式: 本单元四——五课时 导读(提点品析)——讲授(单元知识“形与神” )——自读(三篇散文)——自品(文 字表达)——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阅读史铁生《合欢树》 ,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感知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一、朗读全文。 二、概括一下,本文写了“我”和母亲的哪些小事?这些小事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十岁那年, “我”和母亲的一次小争执。异常,似乎与歌颂母爱无关,甚至相 悖。 第二段:二十岁,双腿残废。母亲为给“我”治疗费尽心思,显得唠叨甚至盲目。正 常,不放过任何一点希望;惊惶,因为竟然差点害了“我” 。异常, “我”不理解母亲。 第三段:母亲支持“我”写小说。目的是为了让“我”忘掉“我”的残疾的腿。顶雨 冒雪,不辞劳苦,也抱了希望。内涵:鼓起“我”生活的勇气。 第四段:三十岁,写作成功,但母亲已经不在了。对比,异常,淡然中含无限的伤悲。 第五、六段:想念母亲,想象,不想回家,悲怆。 第七段:搬家之后回到大院儿,却不愿去母亲住过的小院儿;第一次出现“合欢树” 。 关键词: “心里一阵紧” 。 第八段:母亲种树的往事。关键词: “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高兴” “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悲痛” “忘记” 。隐喻:希望。 第九、十段: “我”想去看合欢树,但没能看成。后悔,遗憾。在这里,树成了我寄托 哀思的一个重要的物件。没看成,意味着更大的失落。 第十一段:不急着回家。 “悲伤也成享受” ,含义深刻而悲怆。 第十二段:结尾。写那个孩子,看似与主题并无关联。对比。他会想起自己的妈妈, 会去看树。 “树”和“妈妈”联系起来了。 “我”也一样。 “他”不知道,但我永远记住, 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些小事的特点:极为细小甚至琐碎,甚至还不和谐。但它们都与我对母亲的思念 密切相联。我的极为清晰的记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深刻的思念和敬爱。 三、在“我”遭受双腿残废的以外变故前后,母亲有什么变化? 前:母亲聪明、好看,甚至天真,表现了她原本幸福。 (第一段,和儿子的争执) 爱养花种草(第八段, “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 爱梳妆打扮(第一段, “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 后:一切“闲情逸致”都被奔波劳累替代 迅速衰老(白发丛生) 鼓励我、支持我。 意义:双腿残疾是儿子的悲剧,更是母亲的灾难;它改变了儿子的生活,也彻底改变 了母亲的命运和性格。突出了一个“变”字,而隐含在“变”之后的则是浓浓的母爱。 四、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有什么是深刻的用意? 合欢树是本文寄托情感的主要象征物,以此为题,饱含深情,含蓄深刻,同时也寄托 了作者的希望和怀念,是文章的“文眼” 。 合欢树和我像患难兄弟,有极大的相似处。 合欢树曾经寄托母亲的希望。 合欢树象征着母爱。 合欢树寄托着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 文中三处提到了 “那个孩子” 说他 , “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结尾还说 ; “他” 长大后“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的妈妈” ,又说“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 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比衬托。 “那个孩子”的童年是幸福的,健全的;而我的童年也曾经是幸福的。我希 望,在母爱和合欢树的呵护下,他会健康成长。但“我”又是不幸的,遭受了残废与丧母 的双重悲剧。由此,突出了母亲逝去的伤痛。 升华情愫。结尾, “我”联想孩子长大,回忆童年,会想起妈妈,想起这棵树。这是十 分温馨的。但这棵树对于“我”的意义, “我”对这棵树的特殊情感,却永远都没有别人 知道。而“我”对母亲的怀念,将永远与这棵树一起,成为“我”的生命之重。 六、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⑴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所选之材均属于日常生活之细琐小事,甚至连寄托情感 的“合欢树”都为寻常之物,但表达的对母爱的深刻的理解,却博大无边。 ⑵本文多处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 “我”残疾前后母亲的变化;我的心情沮丧、不理 解母亲与母亲坚持奔波、不断鼓励的对比;这些都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⑶细节的剪裁富于深情,富于震撼感。 ⑷开头结尾的经营别具匠心。开头的轻快的生活情趣与后面的沉重对比,是反向铺垫, 是蓄势;结尾余味隽永,悲怆之情深蕴其中,令人不忍卒读。
一、阅读短文《现代散文中的小与大》 ,讨论: 1、现代散文中的“以小见大”有哪几层的含义? ⑴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 ⑵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思想感情哲理等) 。 ⑶“大处着眼,小处着墨”的写作方法。 ⑷“以小喻大”的写作技巧——抓住了“小”所可能蕴涵的内在意义。 2、你认为,我们学
习散文写作,如果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在选材方面应该注意些什 么? 注意选材的典型性(材料虽小,却包孕深意) 注意选材的表现力(材料虽凡,力量异常) 注意选材的情意感(材料虽俗,感情丰富) 二、自读余秋雨《都江堰》 要求:认真阅读全文,从“小与大” (即选材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 、 “耐人寻味的语句”等方面仔细思考,设计出相应的题目,与同学交流。 参考: 1、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 ⑴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物,表现了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 ⑵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 ⑶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特点: ⑴层层推进,脉络清楚。 ⑵虚实互补,相得益彰。 ⑶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2、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 的价值,参观后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 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好处? 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而且全文以对比为主。 一是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多处的对比。 二是将都江堰之水与大海之水进行对比。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三是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 20 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 四是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送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 典籍”对比。 五是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 慈、透明”的指令对比。 作用: 从各个方面充分地表现了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使读者在对比中获得感悟。 4、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何特色?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 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 ,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 ,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 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 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 “审读”能力。 本篇以对都江堰的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 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充分 展现了“有我之境”的魅力。
5、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既富哲理又极为生动的风格,大气睿智,富有文采。 ⑴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语言进行“陌生化” 处理的艺术匠心,显得形象幽默、福含哲理。 ⑵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使用。大量使用,气势磅礴。 ⑶比喻手法的使用,新鲜形象。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 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 现代散文的虚与实 现代散文的虚与实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散文中“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 2、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 教学方式:自读导读相结合。 基本的教学模式: 本单元三课时 导读(提点品析)——讲授(单元知识“虚与实” )——自读(三篇散文)——自选(自 选文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阅读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现代散文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是相对的一组概念。它们的不同特点如下: 实:有、有形(具体) 、人物景 虚:无、无形(抽象) 、情思理 2、现代散文中的虚与实有何关系? 由实生虚,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3、现代散文是如何实现虚实结合与转换的? ⑴留出空白。虽然是写实,但却不写尽,而是留有余地,留有空白,以引发读者的想 象和思考。 ⑵运用暗示。所写的实(具体的人物景事)是富有暗示性的,能引发读者阅读思考的 方向。如《合欢树》 ,其中有关合欢树的描叙,以及“合欢树”这个词本身,都具有暗示 性,为读者理解作者的感情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⑶合理联想。 “实”往往是芜杂的、平凡的、粗糙的,要通过联想与想象,挖掘或提炼 或赋予其中的“虚” 。这里很重要的是相似点或相关点等能够触发联想与想象的“触发点” 的把握。如《吻火》中的“吻火”这个词,这个行为,与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起 触发点就在于二者存在相似点。 ⑷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阅读本单元三篇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本单元三篇文章分别写了哪些“实” ,表达了什么“虚”? 2、本单元三篇文章的虚与实结合,各采用什么方法?有什么特点?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讨论本单元三篇文章。 一、本单元三篇文章分别写了哪些“实” ,表达了什么“虚”?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⑴《森林中的绅士》 ①实: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和生活状态—— 头、背、尾多刺(2) 踱方步、边走边哼、潇洒悠
闲、方正持重(3) 自我保护:守势(4——8) 弱点:肚皮没刺、鼻子脆弱(7) 镇静、无病呻吟玩(9) 绝种之忧及原因(10) ②虚: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绅士们”的行为、举止、精神本质,从而讽刺现实 生活中的所谓绅士风度,揭示道理——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 局。 本篇写于抗战胜利前夕() 。抗战胜利是
日本签署投降书。因此可 说这是有所针对的。 ⑵《云霓》 ①实: 去年夏天(1934)长达两个月的“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 (2-3) 人们因“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而不绝望(4) 人们因云霓终未变成雨儿空欢喜,最终“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 (4) 天终于下雨,但已于事无补,大荒年出现,人们等候蚕熟和麦熟(5) ②虚: 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 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 活前途的一线希望。 ⑶《埃菲尔铁塔沉思》 ①实: 登临铁塔的过程及作者心理感受的变化。 登塔前:先抑后扬,高度、气势、骄傲;默默企望(1—4) 登塔中:拟人化——穿过、突破、抛开——快;惧怕,怜悯(5—9) 登上塔:高、大;岿然不动;不露声色的老父;雄奇,孤独(11—19) 一百年前标新立异的怪物——永远矗立的丰碑(15、18) 当年被强烈排斥和憎恶——成为巴黎城市的象征(20) ②虚: 哲思。 人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6) 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8) 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17)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你没有接近过它, 你便没有权利情势。 它雄奇,却也孤独。 二、本单元三篇文章的虚与实结合,各采用什么方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⑴《森林中的绅士》 :拟人化手法,暗示手法。以物喻人。 ⑵《云霓》 :寓理于事、于物。留出空白。含蓄。 ⑶《埃菲尔铁塔沉思》 :合理而独特的联想与想象。借物、借事说理。 三、拓展阅读。 要求每位学生课后找出一篇文章,理解虚与实的关系。
交流课外阅读所得,加深对虚与实的理解。 一、小组交流。 每个学生都要把自己找到的文章和自己的思考所得与其他同学共享,并推举一位同学 发言,在全班交流。 二、班级交流。 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在全班交流。要求把精彩段落读出来,并
从虚与实的角度进行说 明,讲自己的思考所得。
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 单元《自然的年轮》 现代散文的疏与密 现代散文的疏与密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散文中疏与密的关系及其表现。 2、理解现代散文写法的多样性。 3、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教学方式:自读导读相结合。 基本的教学模式: 本单元三课时 讲授(单元知识“疏与密”)——导读(提点品析——自读(三篇散文)——自选(自 ) 选文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研读短文,理解“疏”与“密”及其关系。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思考以下问题: 1、现代散文中的“疏”与“密”有何内涵?请分别从素材剪裁、语言使用、笔法运用、 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阅读短文,找出关键词,进行讨论。 教师明确: 从素材剪裁的角度看:疏为集中,密为繁复;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疏为简洁,密为细腻; 从笔法运用的角度看:疏为单纯,密为多样; 从结构安排的角度看:疏为疏简随意,密为精细紧凑。 2、从写作角度看,如何做到“疏密相间、疏密有致”? 学生阅读短文,找出关键词,进行讨论。 教师明确: ⑴心中有疏密。 ⑵剪裁有主次轻重的取舍。 ⑶语言使用繁简得宜。 ⑷笔法运用注意节奏,不可过于单调,也不可变化过多过快。 ⑸谋篇布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学生阅读三篇文章,体会疏与密的具体表现,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和深入做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课文的疏密特点。既可以说明其优点,亦可指出 其不足,要求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一、 《葡萄月令》 教师参考意见: 1、谋篇布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全文按月份分为 12 个大的层次,但不是每个月份平均使用力量,篇幅呈现出详略的区 别。1、6、7、9、10 为略写,其余为详写;凡是详写的,都有其独到的构思。如 5 为全文 最详,涉及的行为是“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而 6 的行为也大致相同,但因有重复, 所以,就做减削了。 2、语言使用 ⑴长短结合,繁简适宜。 本篇的语言使用,句式长短变化,短句甚至只有一个词,极为简省(如 2 的“碧绿”; ) 而长句,则不惜泼墨,不嫌其繁。 ⑵多用修辞,雅俗不避(如 4 的第三段) 。 二、 《光》 参考意见:密的典型 1、优点: 总体上是语言精细、绵密、细腻。
余风 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局部(段落内)优点突出——感觉敏锐、丰富、特别擅长联想。 2、不足之处: 全文写了从黎明到天
黑的各种光,但我们不知作者有何寄寓,主旨是什么。 从剪裁的角度看,详略不分,主次不明,难以突出重点。 语言使用繁简控制不当,一味的繁密,令人气紧。 三、 《树(节选) 》 参考意见:疏密得宜的佳作。 ⑴详略得宜,重点突出。 本文一共写了 5 种树,详写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树,略写了桑树,提及了松树。 详写的三种树,都与信仰相关,象征着某种理念,从而也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和道 德评判。 ⑵剪裁注重主次轻重的取舍。 每一种树,还有许多可写的方面,但作者根据本文的需要,选取了最富有象征意味的 部分。如: 写菩提树,着重写外形的特点,却与其苦难和坚韧相联。 写圣诞树,突出对现代商业和化工技术的扭曲的反思。 写棕榈树,则侧重表现其倔强的性格和阿拉伯民族的坚忍不屈和执着。 ⑶句式变化合理,能突出主题。 以第二部分为例。 9——12 段,一律为独句段,按时间排列,又有空间的区别,突出其在近现代的“繁 殖”。 18——21 段,也是这样的独句段的排比。从信仰到生存状况到民族特征到象征物,表 现对基督教殖民主义的最全面最彻底的反抗和执着。 可谓外形相似而内容不同。 而其他段落则为长句长段的详述。 ⑷语言疏密得当。 有的描写极为细密(如写菩提叶) ,而且生动;有的叙写又十分疏阔,时空跨度极大 (如两处排比段) 四、其他方面的问题 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象征意义? 菩提树:佛教—人本思想—历尽苦难、省思透彻、普渡众生——安详静穆—景仰 圣诞树:基督教—原罪救赎—现代物化,殖民手段—深深的忧思、批判 棕榈树:回教(伊斯兰)—倔强、忍耐,历尽劫难,不可屈服,信仰执着—同情和感 佩 桑树:朴实、清严—怀念而钦敬 松树: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化身—向往
本文相关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欢树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