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歌词感怀诗詹天佑

第五节&课文成诗一举数得
资料提供:北京亿洋文化
E-mail推荐:&&
  为课文写一首感怀诗,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激发孩子作诗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当孩子们的诗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想起了提笔创作。而引发孩子们创作灵感的最佳途径,就是“课文感怀诗”。因为,为课文写一首感怀诗,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激发孩子作诗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可谓一举数得。而这“课文感怀诗”的创意,还要归功于一次偶然的经历。  那天,在我批作业时,不经意间发现一个名叫仇鑫孩子的作业本反面有一首小诗:“今天来小站,山色映春光。人少温馨在,留恋不想回。”显然,这是根据学过的课文《小站》而作的。尽管稚嫩得像一首儿歌,甚至连儿歌最起码的押韵都没有,却仍然令我欣慰莫名。我意识到孩子们的另一种心绪开始萌动,他们已经开始试着自己创作了。于是,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并提出要做他的“诗词经纪人”,把他的“大作”好好“包装”一下。仇鑫听了我的话,也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变成一脸的期许。  在我的帮助下,从押韵到用词,仇鑫仔细地修改了他的小诗。很快,一首工整而充满童趣的小诗诞生了:  小站  当代诗人 仇鑫  今朝来小站,  山色沐春晖。  人罕温馨溢,  留恋不思归。  虽然它离真正诗词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是对一个初次“触电”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下午,我在班上隆重地推出了仇鑫和他的大作。当仇鑫红着脸高声诵读了自己的《小站》后,我&“体无完肤”地表扬了他一番。就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许多孩子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但也有几个孩子发出了不服气的声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写了,苏老师没看到就是了。”借此契机,我当场布置了一项作业:任选一篇课文作一首课文感怀诗。孩子们一听非常好奇,在底下纷纷议论,什么叫课文感怀诗。我说:“感怀,就是写出你内心真实的感受。课文感怀诗,就是把你对课文的感受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经过一个晚上的“课文感怀”,第二天,孩子们给了我一个个惊喜。尽管多数孩子的水平还仅限在仇鑫创作《小站》时的初级阶段,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崭露头角。他们凭借着大量的诗词积累和天赋的语感,写出的诗词已经可圈可点。于是,我在课堂上简单地讲述了诗词创作的基本技法,例如押韵,然后让他们继续创作“课文感怀诗”,并大力表扬其中涌现出来的“诗词天才”。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各成一派,推杯换盏,切磋技艺。于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绝句派”、“律诗派”、“十六字令派”、“散文派”、“元曲派”纷纷涌现,孩子用极大的热情和日渐娴熟的技巧,诠释着对课文独到的见地。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孩子们的课文感怀诗:  苏幕遮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当代诗人 王晨燕  攻隆化,历程艰。主动请缨,接近敌窟难。英勇前进终到达,百折不挠,英雄志比天。又遇险,未慌乱。生死抉择,去留意已坚。克暗堡为国殉身,名垂青史,烈死重如山。  欧阳修追字  当代诗人 关文晟  方圆百里大文豪,  画锦堂前作诗篇。  月上柳梢忽记起,  不看文章心未安。  一字之差心却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千里迢迢终复还,  留得美名千古传。  对于学生来说,自创课文感怀诗的过程,便是一个深入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涵,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课文的重点难点往往不攻自破。这种方式,也让语文教学多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一位充满诗性的老师,能够为学生创造灵感,发掘学生的无限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随着诗作数量与日俱增,单纯在课堂上发表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我了解到大多数孩子在校在家都能上网,便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了特色自创诗网页《五五传奇》。为了提升网络人气,我专门撰写了宣传海报《不是高手不敢来》:“幸会幸会,欢迎参加高手云集的妙笔俱乐部!这里是青岛嘉裕关学校五年级五班制作的特色自创诗网页。这里生长着思维最活跃、个性最独立、行为最新潮、最具发展潜质的新新一族。当你还在做死啃课本的呆呆书虫时,我们已‘进化’成一个敢说敢做、敢想敢写的精灵群体。学习语文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不是负担,而是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因为我们将每篇课文、每次体验都变成了诗,而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新诗集’。我们与课文的作者喜忧共享,在经典的王国轻歌曼舞,这种感觉你一定不曾有过。展示华夏风骨,体现民族气派。我们是中国新生代的代言人,古典文化的发扬者。我们追逐的是笑傲世界、扬眉吐气的经典快乐。来吧,走进我们的自创王国,领略一下未来诗人的卓然风采!别说我们口出狂言,我们的诗作就是最好的明证。也许它还很稚嫩,但毕竟是我们的本色之作。还等什么?是高手的就请闪亮登录。WE&ARE&WAITING&FOR&YOU!”  现代教育技术为孩子们诗作的“发表”提供了一个无限深远的空间,网上写诗论诗成了孩子们的一大景观,天南海北网友的热情留言更让孩子们兴奋无比。而在这里,我们也能清楚地洞悉到孩子们自创“课文感怀诗”的几个阶段。  1.&模仿期  “古典模仿秀”是网页的“元老级专栏”,这里容纳了孩子们作诗初期的成果,诗词量的积累给了他们“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灵感。让我们来看几首课文诗的“超级模仿秀”:  可爱的草塘  当代诗人 谭慧  走进绿色大草塘,  野鸡狍子身边藏。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丛赛波浪。  鸬鹚(之一)  当代诗人 刁乾龙  清清玉湖夕阳照,  鱼儿恋湖四处游。  小船才露尖尖角,  早有鸬鹚立上头。  鸬鹚(之二)  夕阳暖照玉湖上,  碧天如水暮云斜。  群群鸬鹚湖面飞,  炊烟散入百姓家。  十里长街送总理  当代诗人 张侃  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  念真情之悠悠,  俱潸然而泪下。  “从这些可爱的‘模仿秀’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于祖国语言天然的敏感性和实践力。”一位网友这样评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模仿不应是母本简单的拷贝,而应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让孩子们在模仿经典中寻求创造的基点,在感知古老智慧中演绎现实的精彩,是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经之路。”  2.&自创期  “本色先锋”所展示的诗作已是孩子们的“完全制造”了。从体式到内容到思想,千人千面,个性飞扬。有的诗词表达之独特,思想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在此仅举一例,以飨读者。  桂林山水  当代诗人 纪建辉  假如青山依旧,绿水难流  青山必为绿水而心碎;  假如绿水长流,青山不再  绿水必为青山而伤悲。  为什么,人和人的心儿  难以灵犀一点,  山和水儿却懂得  彼此相偎?  《桂林山水》作为一篇传统课文早已深入人心。记得在教授本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山水之美,我畅谈了古人对待山水的天人合一情怀:“无论仕途得志还是怀才不遇,无数古人都选择了寄情山水。或荡舟于清江之上,舀一瓢澄澈的江水煮一壶清茶,小饮慢啜;或子清风,友名月,对酒当歌。在古人眼中,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融合,如自然之子。正如辛弃疾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可以看做是原始的环保思想。”当时,我以为自己的诠释已经为课文作了丰富的延伸,然而,当我看到纪建辉的对《桂林山水》的独特感悟时,竟哑然失语。他没有像其他孩子般展示桂林水之静清莹碧,山之奇秀险绝,他不但感受到了山水之美,更感受到了山水之情。正如当代新锐作家余杰在他的《火与冰》中所说的:“成人渴望交流,孩子喜欢独白,从这点看,成人比孩子更脆弱。”当一个孩子用童真的慧眼洞悉出了人情冷漠,用纯真的声音呼唤拆除心灵的栅栏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心的强大和高贵。我把这首诗发到网上后,网友们纷纷跟贴,言辞恳切:“他是个小学生么?太不可思议了!他的思想足以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从今天开始,看山水之美,做山水之人。别让孩子为我们心碎”……  3.&挑战期  鹿柴(和王维)  当代诗人 王宁  朗朗天宇空空涧,  沉沉夜色花入眠。  人烟稀少人语多,  好似清光入林山。  看看这位自称是“王维嫡传”的孩子王宁与老祖宗的同题诗作,是不是别有味道?走进“古调新弹”专栏,与古人叫板者大有人在。不消说,这自然是孩子们诗作的高级阶段了。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古诗新作中,展现了孩子们对语言高超娴熟的运用能力,更展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无穷创意。现摘录其中的几首精彩之作:  咏梅(和王安石)  当代诗人 李小晔  深冬梅花独自开,  洁白明净似层云。  片片雪花比冬梅,  只因暗香无处寻。  暮江吟(和白居易)  当代诗人 宋慧  江边无限好,  正恰近黄昏。  万物皆沉眠,  独留寂寞人。  十六字令 示儿(和陆游)  当代诗人 黄李凯  悲,  至死不见失地回。  难瞑目,  一心盼胜归。  “古典新弹”给了孩子们与经典比翼双飞的辽远天空。神秘光辉的照耀,英雄品质的渴求,理想境界的眺望,成为孩子们诗意赖以栖居、诗词得以创作的深沉背景。  毋庸置疑,诗词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用最凝炼的文字表达最精邃的思想”。所以,课文感怀诗除却以上提到的作用,还有一层更深远意义,就是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这对学生将来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特别是阅读理解,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试想,在高考中,有多少学生面对阅读理解中规定字数的答案束手无策?或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之前经过诗词训练的孩子则可以轻松应对,在短时间内迅速理清思路,精确作答。所以,“课文感怀诗”如同孩子们的思维体操,常做常新,一举数得。难怪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一句心得:“课文恒久远,感怀永流传。”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人民网DD《**报》”、“人民网”的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人民网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
(责任编辑:吴少杰(实习))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0条)
匿名发表&&署名:&&&&&&&
&&&&&&&&&&&&&&&&&&&&&&&&&&&&
&&&播客?视频
?& ?胡锦涛为何早看残奥比赛 习近平"党建"为何提毛泽东蔡继明独家回应黄金周争议 世界政要对毛泽东的评价
&&&彩信?手机报当前位置:
>>>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完成小题。(8分)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完成小题。(8分)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心情。B.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C.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D.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小题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意象是“&&&&&”。(2分)小题3: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此句中的“举”字。(3分)答:&&&&&&&&&&&&&&&&&&&&&&&&&&&&&&&&&&&&&&&&&&&&&&&&&&&&&&&&&&&&&&&&&&&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C小题2:风荷(荷花)小题3:“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2分)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1分)(大意对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不是“直接抒发”,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抒写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思念。小题2:试题分析:上片写景,突出风荷;下片抒情,“梦入芙蓉浦”,融情于景。由此可知,联系上下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意象是风荷。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先答出所给字的意思,举,向上用力托起;然后代入句子,说明其在诗句中的含义: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最后写出这个字的情感义:它把荷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出来,也表达了诗人对荷的喜爱。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完成小题。(8分)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完成小题。(8分)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3252225583297828235347238984152051当前位置: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
苏 幕 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消魂。 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小题1: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其中着一“寒”字,突出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汇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内容上的作用是&&&&&&&&&&&&&&&&&&&&&&&&&&&&&&&&。(3分)小题2: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着一“寒”字,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山映斜阳天接水”。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3分)小题2: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4分)小题1:试题分析:“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虚无缥缈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上去也是淡淡的翡翠颜色;金风习习,玉露冷冷,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远处无边的秋色与浩淼的水波相连,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山映斜阳天接水”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不到的地方。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小题2:试题分析:“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让人黯然神伤,每天夜里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洁,反而让人倍感寂寞与怅惘,于是不由得端起酒杯来想一舒愁苦的百转回肠,谁知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反而使自己的愁思更加悲苦。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52093085751239652801652302661462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幕遮 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