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爱鹅与鹅中,王羲之爱鹅写的“光”字是鹅的什么形态?

王羲之、字、鹅
王羲之的字好是出了名的,而且王羲之喜好鹅,也是闻名于世的。民间传说的关于王羲之、字、鹅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据说王羲之每天要放鹅,晚前需要查点数目。有邻居不能求得王羲之的真迹,便偷偷将王羲之的一只鹅拿走。王羲之晚上发现少了一只鹅,十分焦急,次日写出一榜文用以寻鹅。邻人揭走榜文,将鹅偷送回,便拿到王羲之的字了。如此几番,王羲之方才醒悟:原来盗者乃为盗字,非为鹅也。
当然,也有通过寻找好鹅,以鹅换字的方法得到王羲之字迹的。“羲之好鹅”由此而来。以至后来黄庭坚与苏轼开玩笑说:以前王右军好鹅,每每以自己的字和別人换鹅,人称为“换鹅书”。
传说玉皇大帝要重修南天门,闻听王羲之字好,意欲令王羲之题写“南天门”三字。于是命太白金星下界,变作一老朽模样,又变出二童子及数只鹅。来至在王羲之家门前,王羲之见鹅甚好,询价。太白金星曰:此鹅可以奉送,但须收养此二子。王羲之应允。一日王羲之见二子争论不休,问原因,乃是争论“南”字如何写方为佳。王羲之慷慨,挥笔而就。如此三次,二人赚得王羲之“南”、“天”、“门”三字,转眼不见。后王羲之深思,方悟出原是上界差人要字。
这个传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神仙的能力拉到与常人一样的水平,需要通过小鬼点子来骗王羲之的字。一方面是幽默所必要有的元素,一方面则说明王羲之的字,人间天上,堪称第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 &
& 王羲之的少年故事_3000字
王羲之的少年故事_3000字
作者:& | & &&
159人浏览了这篇文章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
岁开始临池学书,到
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王羲之到了
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王羲之学习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王羲之习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习,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字帖学习。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阴道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
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了。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
岁死时为止,50
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习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
查字典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zuowensucai21486/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考试类型:
作文类型: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稿费提现申请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王羲之爱鹅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观:观赏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C.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D.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2.下面的语句编成四组,不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③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⑤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⑥我卒当以乐死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却欣然命笔。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桌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羲之叹惜弥日
B.我书比钟繇,当抗行
抗:抵挡C.意甚悦,固求市之
D.顷正赖丝竹陶写
赖:依赖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B.烹以待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为写《道德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羲之笑而不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却欣然命笔。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骨鲠称
骨鲠: 耿直B.访之,乃羲之也
访:查访,打听C.雅好服食养性
雅:高雅D.笼鹅而归
笼:用笼装2.与“人未之奇”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多于南亩之农夫C.奚以知其然也
D.恐年岁之不吾与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幼年时不善言谈,但长大后,很善于辩论。B.王羲之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朝廷爱惜他的才能,多次征召他为官,但都被拒绝。C.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师做官,他刚刚到达浙江就喜欢上了这里,有了在此终老的想法。D.会稽山水美丽,名士聚集于此,谢安、孙绰、李充等人以文章名扬天下,都在此建屋居住,与王羲之情投意合。4.翻译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字真有那么好吗?现代人有可能达到吗?
外行,不懂到底好在哪里?为何说他无法超越?
按投票排序
如果你不知道书法艺术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和创作观,直接去谈王羲之用笔多牛多厉害、能写二十多个”之“还不重样等等,这个问题你永远也无法理解透彻。“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人书具老。”
——孙过庭《书谱》加粗的部分很重要。为了体现它很重要,我又加了下划线。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在这句话中将学习书法中“分布”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求平正——追险绝——复归平正。所谓书法中的“分布”,可以理解成厨师做一道菜时,将菜中各个原料、调料进行调配,使他们达到自身最合适的状态,从而当结合在一起时能形成整道菜完美的口味——“分布”就是把一个字看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将这些部分在位置施放上进行合理调配;于奇正、方圆等对比上加以适当安排,从而使这个字在视觉效果上变得悦目。按孙过庭的说法,在初学书法时,由于不熟练和缺乏形式概念的缘故,会把字写得杂乱无章,此时要努力做到结构平稳对比适中把字写平正,这就是第一阶段。求得平正后应开始第二阶段:将字的组成部分在上文所说的调配和安排上放开胆量,将形式的运用放至最大,使字变得更丰富、视觉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此即孙过庭所论“追险绝”。 可是……好不容易从求平正做到了追险绝,竟然还要复归平正。为啥呢?因为: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人书具老。 看出来了吧,在初学时努力做到的“平正”和最后高级阶段回归的“平正”其实是两个概念。初学时的“平正”和平稳的意思差不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的“平正”意思是一个字包含了万千种变化,却能把变化埋藏在平和的状态下。好像人在小孩子的时候欲望都很简单、单纯,只想和爸爸妈妈快乐生活、有吃有喝;成人之后欲望变得多样,不断去追求各种目标;到了老年,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追求、跌宕,又回归到欲望单纯、只想和家人快乐生活有吃有喝的状态。但老年时的单纯的状态和小孩子时的单纯不是同一个概念,是经历了超心冶炼后的一种平和。孙过庭说的“复归平正”的状态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他把这个高级的状态称为“会通”,并且说“会通之际,人书具老”,更体现了书者和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说了这么多,和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什么关系呢?首先要知道,我们常说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是唐代的冯承素的摹本,真迹还在土里埋着呢。我们暂且认为冯摹《兰亭序》是对王羲之《兰亭序》接近百分百的还原。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认为当时的王羲之已经达到了书写的最高境界——会通。他已经做到让自己的字在充满对比、变化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平和的状态。以下是有助于理解的图片对比。我选取了一些《兰亭序》中的字,和王羲之其他比较险绝的作品同样的字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怎样在其他作品中先做到“险绝”,又是怎样在《兰亭》中把“险绝”蕴藏在“平和”之中的。为便于理解,我把它们细化成结构、形式等等小的分类,其实这些就是上文所说的“分布”。
结构的布局a.位置的施放上面《二谢帖》中“青”和“争”错落明显,《兰亭序》中的则不然。b.奇正的区分《丧乱帖》中“雖”字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倾斜的右边是正的,以此来达到“险绝”的效果,《兰亭》中则把这种对比压缩到很小很小。2。 形式的调配a.
简繁对比《丧》中左边简化成一竖,同右边连续的几个弯折形成对比;《兰》中则采用了几乎不可察觉的左边比右边复杂一点点的对比方式。b.
疏密对比这个不需要多解释了。c.
轻重对比《妹至帖》中通过粗细变化造成左边重右边轻的、偏简单的对比,《兰》中将这种对比丰富成左上角最轻、右上角其次、右下角偏重、左下角最重的效果。通过以上的图片对比就可以稍微看出王羲之是怎样在《兰亭》中把“险绝”蕴藏在“平和”之中的。如果还是不能理解就看看王铎临的《兰亭序》,再看看八大山人临的《兰亭序》,应该会有点感觉。--------------------------------------------------------------------------------------------------------------------------------------------《兰亭序》之所以备受推崇,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核心因素,还是其本身的艺术水平。而如果想理解其艺术水平到底比米芾、赵孟頫、苏东坡董其昌等书家高在哪里,除了分析其用笔精致、结体讲究以外,更多要从书法的传统审美理念和创作观的角度去分析——在完成这幅作品时,王羲之能将险绝蕴藏在平和之中,达到一种“会通”的状态。这是其他书家始终未能超越他的原因。总结起来一句话:好看很难,既好看又耐看,更难。------------------------------------------------------------------------------------------------------------------------------------------------------------------------------9月24日更新。答案已经结束了,下面只是几句牢骚。有朋友在评论中说我的观点存在问题,并且说我是“没临过帖的人”。我一直在知乎回答关于书法方面的问题,但板栗兄在评论中说我根本没临过帖,为了避免他的评论影响到其他看帖的人的看法,使别人觉得我是个不负责任乱答题的人,我决定在此贴出几张我的习作。写得不好,但应该至少能够证明我还是临过帖的^O^几种书体基本全了,里边还有两张和《兰亭》有关,最后四张是我自己做的尝试,属于瞎玩,大家看个乐吧。
你站在五十公里之外看泰山,觉得泰山看起来不怎么高。你一步一步走近它,它渐渐高了起来。等到只有五公里的时候,你发现泰山真高啊,当你走到山脚下的时候,泰山已经高的遮天蔽日了。而如果你站在五十公里外,未曾走近过一步,你还是会笑着说,“泰山也不过如此嘛。”
王羲之的字真的很好看,而且王羲之之后的楷书和行书,都是以王羲之的写法作为后世书法的审美标准。现代人能不能达到?能!甚至能比他写的更好看,但是好看不代表着超越。凡是学过书法,或者是认真练过字的人都知道,其实一篇文字写下来,从来都没有完美的时候,即使一个字一个字看,每个笔画都有再优化一点的可能。那么把王羲之所有的作品都拿出来,按照最严格的笔画和间架结构重新逐字,逐笔的优化,然后将优化出来的这个结果交给一个受过专业书法训练的人去临摹,临摹上千次,上万次之后。他是会写出比《兰亭集序》更好看的完整的一幅书法作品的。但是,这有什么用么?我们能说这么训练出来的人写出的这篇东西超越了王羲之么?当然不能,因为人家是开代大宗师,建立和推广了楷书和行书的一系列标准,后人写得再好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后世无论“颜柳欧赵”等人写的字在怎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都冲击不了王羲之的地位。而且什么样的字好看,什么样的字不好看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假如说少将同志穿越到晋朝替代了王羲之,他的字迹在当时受到无数士族追捧,而且后世也推崇备至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书法大赛上看到拿奖的字迹会是这样的。而其它写法都将成为小众流派和奇淫巧技,书法比赛中专家的评判会是这样的。观此墨宝,古朴高雅,毫无雕琢之气。浑然天成,丝毫无浮躁匠气。大家风范,一言难道!天地之大美!落选作品将会是这样的,此作品,于笔画,间架等处,过度匠气雕琢,奇巧有余而失之天然。卖弄有余而失之浑厚。此作品,于笔画,间架等处,过度匠气雕琢,奇巧有余而失之天然。卖弄有余而失之浑厚。小家气十足,难等大雅之堂!以上是开个玩笑,只是想说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是有主观性的。当然中国人审美再怎么退化,魏晋风流再怎么不羁。人类对美的共识是与生俱来的,不至于真会出现少将的字迹成为标准的情况。以下咱们说点正经的,为什么说王羲之是开代大宗师。这得从书法的历史说起,甲骨文以及之前更早的文字,咱们就略去不说了。从金文开始说,西周出现了篆书,一种是铸造青铜器时候用的金文。比如说四大国宝之一的散氏盘上的字迹。一种写在竹简上的,例如睡虎地秦简。一种写在竹简上的,例如睡虎地秦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一律用小篆。但是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实在是很难写,于是同步推广了隶书,作为官吏记录事件时使用的文字。但是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实在是很难写,于是同步推广了隶书,作为官吏记录事件时使用的文字。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整个汉朝都是用隶书的。所以说“汉隶唐楷”。马王堆出土的汉简,马王堆出土的汉简,汉武帝遗诏,当时最高规格的官方文件,字迹依然是隶书,而不是我们熟悉的楷书和行书。汉武帝遗诏,当时最高规格的官方文件,字迹依然是隶书,而不是我们熟悉的楷书和行书。而有史以来最出名的楷书的创始者,是三国名人钟繇,是曹丕时期的太尉,太傅。与华歆,王朗并列三公。被贾诩推测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有些小伙伴可能听了这样的描述对这位老爷子还是没什么印象,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他就是著名的钟会,和邓艾一起灭蜀的那位他爹。钟繇的字迹是这样的,现代人看来,这个字迹也不是很牛掰到不行的样子啊!很多书法家写出来的,好像都比这个好看啊!但是,人家是开创者,后面的都是继承者。人家牛就牛在这上了。因为汉朝随着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在竹简上书写逐渐让位于在纸张上书写,钟繇的楷书就是与时俱进,比适合在竹简上书写的隶书更符合时代潮流。但是,尽管如此。楷书在三国时期还不是主流。这是曹操写的字,这是曹操最喜欢的书法家,梁鹄的字迹。所以,三国时期,隶书依然是主流,钟繇的楷书只能是小清新。作为晋朝人,王羲之功绩是推动了楷书的进一步普及,为后来唐朝楷书大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且最关键的是对行书的贡献。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因为隶书和楷书都曾经是官方用字,在碑刻,公文上广泛使用。行书只是私人间使用的写法,要是没有王羲之,可能行书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出现的时间要晚很多。同时,后世有很多楷书大家,一个比一个牛,写法也各有千秋。很多人可以推测某个楷书大家,说他写得比王羲之要好,(其实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楷书按现代审美来说,就比他爹强)但是没有人敢说行书写得比王羲之好。实在是因为楷书有一定之规,勤于练习,一笔一划的来,没有太多挥洒空间,所以差距不那么明显。但是行书的发挥空间极大,错落,轻重,贯穿,挥洒。有一样做不到在气势就不行。可能也只有王羲之那种,东床坦腹,狂放不羁的人才能尽得此间之妙吧!即使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看对《兰亭集序》都不惜强取豪夺,到了晚年甚至是用恳求的语气跟太子说要拿《兰亭集序》陪葬,说明他自己都清楚的知道,让这样的作品陪在自己的陵墓中,从此不见天日是一个过份的要求。可见《兰亭集序》之魅力。对于王羲之的楷书,我们可以说是古朴高雅,后世诸多大家在某些方面都有胜出之处。但是单论《兰亭集序》,真的是无人可敌,什么叫神来之笔,这个可能就是最好的注释了。即使先我在一开始说的那样,后人可以将作品中每一个字都放大到像素,按照最最严格的书法要求进行优化,在王羲之别的作品里可能还行的通,但是在《兰亭集序》里,大部分单字都妙若天成。比如下面这个悲字,你就是放大到像素级,把进行优化的任务交给我的话,我真的是找不到什么下手的地方,真叫个,“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真叫个,“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更别说全文中,二十一个之字,从形态到笔意,无一重复。这种美感直触人类审美的最深处,怎么看都好看,也不知道真正原版的《兰亭集序》哪一天能重见天日,到那一天是不是还保存的完好,这篇中国历史书最伟大的书法作品可能真的不是属于人世间的产物,是神借着王羲之醉后的手和笔呈现给世人的。对比出真知,我们看看排在《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和第三行书。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贴》别看第二行书,好像潦草不已,那是颜真卿在听闻噩耗之后,心情悲痛之下,笔代浓情的结果。不能仅仅看字,还要看全篇和逐字中流露的悲痛和情绪。但是对比之下,可见《兰亭集序》中字迹的优美和挥洒真是甩开其它所有作品好几条街。即使中国古人崇古思想严重,但是文人相轻,文无第一的情况下,所有人面对《兰亭集序》,即使再狂放不羁的文人都不敢说半个不字。所谓牛掰,估计莫过于此了。最后在贴一个,后世里唯一以行书出名,稍微接近王羲之的人的字迹赵孟頫临帖临帖
对“经典”的看法其实历来并非统一——比如王。对于王书,每个学习者耳熟能详的评价似乎都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武帝评)和“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过庭语),但很少有人会关注“羲之俗书趁姿媚”(韩愈诗),“右军固新奇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亦可恨”(刘有定注《衍极》)这样的评价。为什么截然不同的评价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呢?显然三者所持的具体语境是不一样的。倘若我们亦更贴近古人的“心”去理解他们的“语境”,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个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眼中的“王羲之”。再通过对王羲之本人从各个角度的挖掘——无论是细致的历史考证手段,还是时代思想对其影响的深浅探求——毕竟,其人、其书离我们这个时代是那么地远,我想,若这样深入地理解其 “心”,才能更进一步贴近“其人”、“其书”。而这样的“书圣”,则是更为血肉丰满的,并非是有意捧上“神坛”的字帖上那冷冰冰的几行字。其实我要说的只是——“王羲之”并不是由冰冷的“点画”拼接而成,我们需要的不是膜拜,而是理解
(黄庭坚)(黄庭坚)(米芾)(米芾)(唐寅)(唐寅)((王羲之)(文征明)(文征明)(智永)(智永)(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还有些字帖样张,就不再上传了,请自己做对比。
右军的字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绝望。人生有些你知道努力是能得来的,有些则不能,而有些不但不能,当你明白终其一生都无法触碰他的半根毫毛的时候,真是深深的绝望。生于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世家,长于魏晋风骨之下,心性灵慧之高,俯仰体察之细,几千年来,一个也就够了。魏晋是中国人心性最自由,最灵慧的年代,有人些总要以长年战乱为由来说明魏晋风骨的来源,那你看一下今天的伊拉克再乱个三百年是不是能出个竹林六贤还是八贤。书法到最后是心性。技巧纯熟运笔自如的人如山如海如恒河沙数,但是古往今来最好的字,都不是故意写的。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那天的天气那么好,惠风和畅,心头一块大石放下,众人和乐,微醺之中,提笔作修禊之集的草序,当下的心性照在笔端,所以之后再写,没有三月初的天地生发之气,没有心头的宽愉,没有微醺的状态,便写不出比当时再好的字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颜鲁公隐然为楷书第一大家,但是鲁公最好的字,却是一篇草书的草稿,《祭侄文稿》。安史之乱时,颜鲁公之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鲁公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其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祭侄季明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的。这本不是一篇有意的书法作品,千载之下,后世却认为它是鲁公最好的字。冠绝古今的字只能是冠绝古今的人在非常时刻,神明之下,身上的炁流出笔端而成。现在不是魏晋,也不是大唐,心性和古人的距离,不是一点半点,所以现代人,没有办法写出比右军好的字,可以从小练,可以纯熟,但是没有可比拟魏晋或盛唐的心性。
要谈王右军的字,不得不先谈他的出身,琅琊王家,东晋屈指前三的大世族,最出色的王谢核心子弟之一,生而玉堂金阙,钟鸣鼎食,来往世家子,言谈皆清玄,那个年代的世族地位直逼皇室,自诩门第清高远胜皇族,常拒不与皇族通婚,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一般人习他的字很难得那股现代人仿不来的气韵。虽然现在没听说哪里还有王右字的真迹,但史料上对其字体的赞美可归纳为“登峰造极”四字,几近圣化,今天的人们对书圣的字却只能空想而不能得见,憾甚。据史料描绘,王右军的字最妙在韵上,秀雅清媚,独创一笔鹅,灵动若有神,尚可从一些碑文上看到一二。由于没有好的图片照片,就不传图了。
前面的答案毫无学术性,我转篇比较学术的吧。王羲之之所以被称为书圣,与其书风多变抽不开关系,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王羲之的墨迹王羲之丧乱帖王羲之丧乱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羲之得示帖王羲之远宦帖王羲之平安帖。王羲之平安帖。王羲之姨母帖王羲之姨母帖不难发现王羲之的作品可谓是每一幅都有一个面貌,这是他别于普通书家最大的特点。无论是其后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都有自己固定的书风,很少有能做到王羲之这般风格多变的。而且王羲之的书法上承隶法,线条非常高古清远,这是后世书家所望尘莫及的。而其对于结字的把握更可谓一字一奇,在险绝中求平稳,平稳中求险绝。为什么说王羲之书法无法超越?第一,王羲之书法,尤其是他的,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其笔触的处理是最为细腻、最为精到的。
第二,王羲之介于古今之间,其书法无论从笔法还是从造型看,其丰富性也是无可比拟的。
第三,王羲之时代的书写方式、书写工具、作品形式都处于一个过渡性时期,这决定了他书法中很多特性是后人难以达到的。
第四,王羲之书法是相当贵族化的艺术,这种贵族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他的时代的人只能摹仿,不能得到其本质与气息)从王羲之人格可以看到,他与后世的官僚文人书法家如、、赵孟颊、都是不一样的,“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骨子里贵族的傲气是后人难以想象的,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因为自己素来瞧不起的王述当了自己顶头上司,就自行公文,遣使者向朝廷请求将会稽从扬州治下分出,别为越州不遂,即称病去郡这样的事放在颜真卿、苏轼、赵孟颊、董其昌身上,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王羲之书法作品在艺术上那种高贵、典稚气息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如果比较的话,王羲之是贵族气,颜真卿更多是官僚气、苏轼等人都是文人气,米带还有些野气、江湖气,赵孟頫有些迁腐气(过于平正,则流于腐),董其昌则有有些袖子气(所谓禅意,总有些寒俭气在其中),因此从气息上,后世书法家再也不可能达到王羲之的那种高贵之气,人们喜欢说的“时代R人”,可能更多的应该是在贵族时代已然过去,后人再也无法重复贵族时代的那种精神文化这一层面来理解当代社会受商业文化的熏染,当然更不可能有这样的贵族气艺术产生。
因此从其艺术的细腻高贵、纯净超脱这种崇高气息上,可以说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具体来说王羲之在三个方面是不可超越的:
一、在小幅行书或今草作品上。
二、在笔触上的细腻的感觉上。
三、在精妙、雅致的字形结构上。
那么,后人可以从哪些途径进行创造,对王羲之进行超越呢?大致说来应该有六种途径:
一、在大幅作品上〔、王羲之作品都是手卷形式,据说最早的大幅立轴书法作品是南宋吴据所作,后人在这一形式,开拓的空间较大,像元代张雨,小幅作品不出二王、赵孟颊范围,而在创作大幅立轴时,则自然逸出前人,虽略有不协调之感,但毕竟有新意在其中,而明清书家,同样大书其巨轴,、徐渭、王铎、傅山,无不大幅作品中荡溢其才,放纵其笔,克尽其思。
二、在篆上一虽然多有论者认为王羲之是精通篆隶的,但此说实出于对东晋六朝社会风气、文艺风气的不了解所致)其实,东晋六朝是一个尚新求异的时代,自渡江以来,有一种文化断裂的情况,所谓王羲之北渡,学习中原碑版,实出后人臆造。直至梁武帝,才鉴于趋新之风,日盛一日,力倡复古,此风才略有转变,但总的来讲,整个东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竟尚新异而不尚复古,古学不讲的时代不仅六朝,整个东晋以后,直至清代碑学兴起之前,篆隶之法,总体趋于没落而清代邓石如,吴昌硕等人,才力学秦汉,通过对汉隶、石鼓以及两周金文的学习,开创了篆隶书的新貌,清末民初又发现了商代甲骨文,1949年以后,随着马王堆更多汉代简帛的发现,再到众多战国楚、秦简帛的发现,对上古手写体的学习也有很大开拓空间随着书法脱离现实实用,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运用,篆隶等古体书法也将显现出更重要价值。
三、在整体视觉效果上_王羲之书法,其优长在丰富、细腻、华丽、精致的用笔细节上,和文雅、秀润的章法上,而后世书家,从高闲开始,在笔法上即多有破笔等现象出现,当然在笔法的严谨性上后世书家大多无法与王羲之相比,但另一方面,正是在这种不再谨严的笔法中,开始了对书法作品中整体块面的有意无意运用,而形成了更宏阔、更大气的整体视觉效果这一探索自高闲起,明清书家于此多有创获,徐渭的“旷如无天,密如无地”,郑板桥的“乱石铺街”都是通过块面安排中的美学运用,形成整体视觉效果的的例子,,币明清诸大家祝允明、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黄慎等也都是善于发挥整体视觉效果的高手。
四、在墨法上对墨法的研究,至少从苏轼就开始了,画法与书法的融汇,使有意识的墨法运用逐渐在书法创作中显示出其重要性,明代的徐渭、董其昌、王铎都在墨法上有所创立,而现代书家,更把墨法作为可以突过古人藩篱的重要手段,黄宾鸿的弟子林散之,即是墨法运用的大师,其草书成就中真正最富创新性部分,亦当在墨法方面。
五、在狂放、怪诞风格的创造上。古人对王羲之的评价,是“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是“尽善尽美”,所以,狂放、怪诞,不是王羲之的特点,正是在这一点上,为后世书法家留下了开拓空间,尤其是在强调个性的时代,狂放、怪诞都不再是缺点与短处,后人正好将这两种风格放到极致,打破“尽善尽美”的审美标的,创造出新的审美境界。从唐代的“癫张狂素”到宋代苏轼的“石压虾蟆”、“长蛇挂树”,再到明代徐渭、郑板桥以狂怪自喜,狂放、怪诞的风格,在王羲之 “尽善尽美”规范之外,亦可谓占足了风头。
六、在高古风格上。从梁武帝开始,就想越过羲、献,直接到钟环那里去学习,后世书家多有高古自许,力图从高古风格上来突过王羲之的。在唐代,刚刚见到了新出土的石鼓,韩愈就唱起了“羲之俗书趁姿媚”的高调。米带曾学沮楚文,南宋朱熹,曾学习曹操书法。元代又有学习章草书的风气,这都是企图从所取法的时代上越过王羲之,从高古风格取胜的努力。真正更加自觉地努力迈向高古,而终于有所成就的应属明末黄道周,他取法钟拜和皇象,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高古书风。清初八大之书亦有高古气息,论其出处,当是来自对高古的线条的精神沿袭。清中期以后,金石学兴盛,碑学大炽,书家无不以高古自期,其创作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里的创造性的核心,就是有意识地与王羲之“今妍”书风拉开距离,以高古相期,以朴胜妍,以力掩媚,以篆隶笔法营造出宏大气势,突过王羲之书风的文秀面貌。碑学的成就,从邓石如到吴昌硕,都以对高古作为追求目标,而与王羲之“不古不今”的书风不同。
以上所说六种途径,对王羲之,其实都取回避态度,因为创造的空间就在于朝向与王羲之书法审美风貌不同的方向努力,这大概也可以看作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的一种体现吧,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王羲之确实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即使反对或所谓超越,也还是为了要有意识地要与王羲之不同,要与之相区别!这种影响的焦虑,是始终存在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王羲之书法是不可超越的。
(参考来源: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
我高中的时候就弄懂了牛顿三大定律,而且我还知道牛顿搞了一辈子的炼金术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我的科学水准早已碾压牛顿爵士。
王右军的帖,你看第一个字永远无法想象到他第二个字会怎么写。但其他很多书家,看多了其字,一般看了第一个字能大概猜出来下一个字怎么写。
我们来看兰亭序里出现的“之”字吧,你试试也写二十个姿势出来看看。
书法是指古代的书法,我认为清朝开始,这个世界就没有书法存在了。古代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那么怎样的字才能够称得上书法?用什么来衡量?凭直觉吗?这样来说吧,这世界上就那几十个书法家的字是真正的书法。凭什么呢,就凭他们的字里面流淌着王氏书法的血液。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在书法上被任何一个人超越过,古代书法家没有一个不是模仿他的,模仿到最后却不是超过他,而是变成了一种彻彻底底的膜拜。王羲之的境界有多高,这水就有多深。因为他定义了书法。米芾,苏轼,颜真卿.....这些人都是冠绝一代的书法天才,轻轻松松分分钟钟秒杀前五百年后五百年所有碰毛笔的人,董其昌可以在自己笔记里说骄傲地说:“俺的字就是比赵孟頫牛逼”米芾对皇帝骄傲地说:“俺的字就是比苏轼牛逼”,大家可以互相看不起,撇着嘴指出对方的弱点,但是这些天才心里都供奉着王羲之的牌位因为对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来说,提高自身书法水平的捷径莫过于直接向王羲之学习,你学任何书法家(古代的),其实都是在间接的向王羲之学习,等于是在嚼别人嚼过的口香糖,你觉得味道还可以,那是因为你根本没嚼过原味的。闭着眼睛在兰亭序上随便挑一个字,然后,要么在隋唐五代宋..所有的碑帖上找找有没有能够超越这个字的,要么自己把这个字反复地练上五百年看有没有可能超越。当你明白兰亭序有多恐怖时,你就会知道最明智地作法是这辈子都不要碰兰亭序(给你五百年你都练不好其中一个字),要追晋人恐怕化成一道光也追不上,退一万步去攀唐人宋人也高不可攀,结局是穷尽一生最后老死在歧路上,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一学哪些“现代书法大师”们,写一写隶书,篆书,魏碑。。这样至少可以糊弄一下没写过毛笔的人,自欺欺人。书法就是残酷的,入不了门练一辈子最多也就是个看客,评论家。历史上真正超一流的书法家,把门槛放低一点也就是35个左右而已。凡人永远追不上天才,天才永远追不到上书圣书圣整个历史上就一个,书法天才大多在唐宋扎堆,元明则是几百年出一个,清朝开始没有书法,
王羲之是制定「行業標準」的人。後代的人,的確有可能把字寫得跟他一樣好,比如趙孟頫,趙氏的字直追右軍,神形兼備。但是地位就差了很多。因為只能按照「標準」來操作。王右軍是「書聖」,趙松雪是「楷書四大家」之一。挑戰「標準」可以嗎?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當然可以。但是重新樹立一種標準,不能同時改變大眾審美的話,新「標準」勢必要遭遇失敗。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王羲之的字不比退休老干部的好多少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元3651年,华强北的一个人炫耀说,你看我造的iPhone4s,是不是和苹果做一模一样,我要是穿越回2011年,也不比乔布斯差。其实造iPhone也没多难。王羲之是303年出生的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1、王羲之的字前无古人。当时的官方文字是隶书,而行书楷书都被当做民间非主流写法。王羲之没有可以借鉴的大家,类似武林之中开宗立派的张三丰式人物。2、他之后再无来者。自他横空出世之后,基本就把所有后代写字的都灭了,在电脑普及之前,文人拿毛笔写字相当于普通人用筷子吃饭。再也无人可以开创汉字的另一个高峰。类似的例子就是西方的油画,当前辈大师把印象派玩烂了之后,毕加索竟然可以重新开创一个立体主义时代。说白了,退休老干部依然在用1700多年前的技法,还是用那时候留下的审美。3、兰亭集序无法超越。从技法、节奏、张弛、情绪等等都集大成。类似的例子就是李白的诗,只有他一个人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写的这么潇洒。作品本身也有点类似清明上河图,都是横空出世的作品。后代只能模仿研究沿着他的思路走。
就像iphone4一样,不但自身质量顶尖,而且重新定义了手机并且成为后来者的标杆和国际标准。虽然这么形容不太恰当,但是王羲之的字如果不能自己欣赏的话只能从这个角度来谈了。。
1.王羲之的字真有那么好吗?没错,王羲之的字确实好! 2.现代人达不到吗? 这是肯定的,现代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原因很简单:以前的字首先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写到一定程度才达到了艺术的高度,而现在的字就是一门地地道道的艺术,从娃娃抓起的那一刹那,就是直奔艺术而去的,所在看现代书法家的字,灵性有余而魂魄不足。特别是当代,其实在近现代尚有一些书法大家可直逼魏晋,甚至于一些仅用来写字之用的、拿出来即可完爆所谓的“当代名家”。而书法以后的发展想叫板魏晋,只能做笑料罢了。
我不懂书法。但是我知道王羲之的情怀是古代文人墨客共同敬仰的,我们都想追溯那种至高的境界,所以他的诗,他的字都让值得后来的人追捧。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追捧毛泽东的字一样,在这部分人的价值观里,看他的字好像受到了释迦摩尼佛的点化一样。谈到王羲之的字为什么那么火,我想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上来说,大概与他是最早的书法大家有关,我们知道纸是东汉才开始有的,到形成文房四宝这个过程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到晋的时代才具备成熟的体系,他本来就是最先进去书法领域的人物之一。再加上后来唐太宗追捧他的字,让那个时代的所有书法大家都来临摹,就等于直接把颜真卿等人都给框在王羲之的成就之下了,后来日本习唐,王羲之的书法又传到扶桑再次被重新裱一边金边,这就注定了王羲之书法的不朽地位。
嘿,你还别说,真就写不过人家。毕竟人家过去天天写的就是这种书法,现在社会有哪个天天用书法作为日常工具的?不要跟我说天天练,那也没什么卵用,我也总练,但是顶多也就一周几篇小楷就不行了,写多了真累。说句难听的我找个过去的老秀才,到现在那都是书法家。
等你写个十年,就知道二王完全无法超越了。没错,是完全无法超越,给我们200的寿数也无法超越。小时候听说王羲之抽王献之的笔抽不动,我不信,这两年开始相信了。因为自己笔力也涨,自然而然指力就上来了。之前见过郑盙的隶书觉得好屌,后来见到真迹还是震撼到了,原来这么屌!影印跟真迹完全是两种东西。皇家为啥出一流名家?宋徽宗,宋高宗。见的真迹太多了,还有当时一流书家陪着玩。康雍乾其实也都是大书法家。王氏父子环境太优越,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从小就能受卫夫人指点。自身修养学问底子又好,兰亭序文章本身也入古文观止。自身天赋努力又非常人可及。水涨船高,当代最好的书家放历史上没有三流之前的,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大环境重要。在美国同样天赋篮球水平会比国内高,在欧洲足球会比国内强,一个道理。另外前人每天都毛笔,现在都是圆珠笔。训练时间的差别太大,后人如何超越。
一只雄鹰飞得很高,它身上有一只跳蚤突然跃起,看上去高过了雄鹰。但实际上,你懂的,跳蚤不会飞。王羲之就是这雄鹰,我们都是跳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羲之换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