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上的时空中点盘相位解释变异性怎么解释?

文化地理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04页免费29页免费27页免费8页免费8页免费16页免费12页免费3页免费6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8页免费16页免费12页免费
文化地理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7.9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2013 地理学时空变化类论文的写作_姚鲁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3 地理学时空变化类论文的写作_姚鲁烽|论​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文化地理学旅游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6页免费38页免费49页免费21页免费15页免费4页免费25页免费17页免费14页免费65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7页1下载券29页免费32页5下载券48页2下载券15页免费
文化地理学旅游PPT|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7.9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
&&&&&&&&&&&&&&&&
/ 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 
也不是基本条件。其主要作用在于一种共同思想使该地区内的所有的人相信 他们属于一个整体。从历史上看,在某些国家,核心区可能对传播这种思想 到其他地方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像在法国、阿根廷或墨西哥一样,核心区 可能继续成为一个职能单位的中心来集中各地区的自身利益,但是,一个国 家的共同思想也可以在没有核心区的地方发展起来。  6.国家意识在政治地理学中的应用:地理学家正是以“存在理由”这 一形成国家的基本思想去分析国家地域。那么,地理学家怎样利用这一“国 家地域”思想呢?地理学家首先要确定这种思想的应用范围,而后,确定其 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最后确定这些区域与该国领土相符程度。  在此基础上,地理学家可以探索政治地理学中最主要问题,即在其领土 的法律范围内的特殊“地域思想”,有的地区由于该基本思想而成为国家地 域的组成部分,而有的地方必须在面对部分区域居民的冷淡或对立情况下保 持控制。  在围绕北极的副北极地区内,不论是阿拉斯加、加拿大、瑞典,还是俄 罗斯,其居民除分散居住的原始部族外,还有少量分散居住的文明人。在政 治组上,这里虽是境外国家的殖民所在地,却没有因旗帜的不同使此地域发 生分化。几乎在所有拉美国家中,热带低地地区也有这种情况。大部分拉美 国家,其未被实行有效政治管理的领土占官方所划定领土总面积的一半以 上。在中美洲与安第斯山山地,划出热带高原上的印第安人长期居住区界限却遇到很大困难。这些土著语言和文化区是作为这些国家组成部分呢?还是 看作是一直没有受到外部殖民控制的地区?此类问题亦出现在比较高度发达的国家。好多世纪里,整个爱尔兰按国际法被看作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其大部分地区实际上确实是一个附属地 区,与受控制的国家不同。如果这个国家的思想是建立在承认一个民族存在 的基础上,那么,要考虑的主要地理问题是这个民族区与这个国家的领土是 否相符。在这个国家内,有没有一些地区其居民并不感到自身是其民族的一 部分?这个民族有没有些地区并不包括在该国内——即民族统一问题?要划出某个民族集团内的民族区并不容易。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须采取间接方式。如果能确定影响该民族的主要因素,我们就能划出每个因素所存 在的地域。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某些地区显然属于某个民族。虽然某民族扩大到整个地区,但与该国内的现有地区相比,则可能有不同的强度。因此,我们不仅要确定民族和国家在地区上的相符程度,还要确 定在某区域中所反映的民族特点是部分的,还是全部的。由此,我们将提出(部分以地图形式)政治地理学中的主要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因素和关系—— 分析该国各个地区组成一个统一体的程度。  7.内部组织:在这一点上,我们碰到另一个必须分析的问题——国家地 域内部地区组织与我们所分析的区域多样性的关系。虽然一个国家内的所有 地区对该国的总的观念表现出完全的忠诚,但是区域间的差异必然引起对该 观念的理解与应用上的差异。  如果这些差异比较小,像法国或乌拉圭那样,各区域可以接受从一个中 央权威来的中央集权政府。如果差异很大,试图加上一种统一的制度有可能 招致对立,危及国家的团结。在多数国家,这种区域差异是很大的,但是, 大多数国家还是试图采用统一的中央政府。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现时,  西班牙则是个明显例子。 某些国家公开承认,允许对国家的总的观念有不同解释,因此,制度和法律的重大差异也就随之而来。这就是瑞士提供的最古老的,美国提供的最 大的联邦制国家制度。在这两个例子中,区域异质性的明显程度由权力制度 的划分来保证。  组织国家地域的可能方式并不限于中央集权制和联邦制,例如,联合王 国,在其长期历史过程中,演变成一个复杂的制度,在此制度下的威尔士、 苏格兰、北爱尔兰、马恩岛和海峡群岛,它们每个都有适合于其语言、宗教、 经济和政治地理的不同程度的自治。在确定一个国家的组织方法时,研究者 必须研究的,不仅是写在宪法中的文字,还要研究政府的实际组织。(二)国家的外部职能  在分析一个国家政治地理的职能方法中,前一半放在国家地域的内部问 题。后一半是国家地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外部关系,这些国家地域也组成一 个国家,但是受域外国家的控制,有的并未组成一个国家。为了方便,将这 些关系归纳为地域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战略的。  1.地域关系:在地域关系方面,我们的叙述首先注意的是相邻国家在领 土范围方面一致程度。所涉及的国家一致程度的大小,最终需要由严格的边 界来确定。在所有国际关系中,那些涉及领土的定位和边界确定的问题是最具明显的地理性。因此,无疑这是地理学家普遍研究的问题。可是,这类研究大多 在开始时有了偏向。在起初边界分类中,地理学家首先注意的是边界划线所 在地带的自然特点。这不是国际边界分类,而是与边界相联系的特点的分类。 如果我们开始于研究国家地域的话,我们可以从边界名称上认清边界的 主要功能:正是那条线,它被所有有关人所接受,因为所划出的这个区的一 切事务都是在一个政府管辖之下,而相对的另外的区,则为不同的政府所管辖。在世界高度发达的地区,边界线的精度可达到 30cm。  因此,要了解一个国际边界的第一件事就是,它为有关各方(即其邻国) 接受的程度,以及由边界位置所确定其国籍的人口。就拿下列的国际边界来说,英国和法国的边界(包括属于英国的海峡群岛);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瑞士和意大利边界(包括特朗诺边界,它从阿 尔卑斯山坡一直往下几乎达到波河平原);最后是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埃尔帕 索东、西的边界;这些边界穿过的是完全不同的自然地带。某些边界与民族 分界十分吻合,某些则不是。但是从国际边界的主要功能来看,它们全都属 于同一类,即它们全都被各自国家和边界地区的人民所接受。  法、德边界(1930 年的情况)是另一种情况。虽然该边界被法国和德国 官方所接受的罗迦诺条约所规定,但人们并不认为德国领导人会接受其为最 后边界,法国政府根据在阿尔萨斯所关押的当地领导人情况,对属于法国的 阿尔萨斯人完全接受与否缺乏信心。德、波边界又是一种情况,在两次大战 期间的边界,根据双方的声称,两国不过都把其当作暂时的领土划分而已。 有的边界线穿过一些原始地区,那里目前还很少有生产价值,但将来可 能会变得重要。为此,我们可能需要确定其类型。有的国家有时对此很关心, 虽然未确定其最后边界,亦未由于消失于荒原中而引起问题,但是,随时可能对明显接受的线提出异议,甚至动用武力。 如果我们根据边界的初步功能建立其分类系统,只是为以后再根据边界不同特点来确定该类边界的范围。例如,可以根据人口的天然隔离情况,民 族的区分,以及国家边界发展的历史。总之,我们希望避免普遍流行的那种 地理决定论的方式。  关于国际边界的第二个问题是其分界功能被边界两边国家所坚持的程 度,也就是商品和人员穿过边界线的所有活动被边界官方有效控制的程度。 在研究时,地理学家当然要观察划线所通过地带的特点对控制方法的难易。 在一个国家的边界达到海洋的地方则出现特殊的边界问题。虽然海洋向 所有使用者开放,但实际上,很少被任何人所使用。因此,正像大多数条约 所规定的那样,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在沿海岸简单地划出边界即可。但是, 为某种目的,如捕鱼、边界控制、海战,在水域精确确定这条线可能是有争 议的。在国际法中,不论是领水的宽度,还是沿曲折的海岸划出这块水体的离岸线的方式,都未取得一致意见。 一艘外国商船,为了进入某国港口而使用其领水这是一个国家使用另一个国家领土的最普遍方式。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为了进入别的国家,或在 某种情况下,为了进入自己国家的另一地区,一个国家的人要利用外国的领 土的愿望和需要而引起的问题。加拿大和美国两国已许诺穿过两国领土建设 铁路。例如,密歇根中央铁路从底特律穿过安大略到布法罗,加拿大太平洋 铁路从蒙特利尔穿过缅因州到不伦瑞克的圣约翰。欧洲国家通常不会容忍外 国铁路穿过他们的领土,但是在波兰,两次大战之间,铁路则为德国用于联 系东普鲁士和德国的主体之间往来。几乎所有国家都承诺为其两边国家提供过境商业服务,虽然这会引起多种控制的小问题。最重要问题是内陆国家通过过境而进入海上的通路。加拿 大的一条铁路不仅穿过美国的新罕布什和缅因两州以达海洋,而且当冬季圣 劳伦斯河封冻时,还要利用缅因州的波兰特港口作为加拿大外贸货物的进出 港,其货运量占该港的大半。在欧洲,某些港口为此做了专门安排。如德国 的汉堡和德累斯登为外国过境贸易做了专门安排。2.经济关系: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是经济地理领域中的主要部分,通常,只简单地当作区域间贸易一种形式来处理。其他国际经济关系形式,如 服务、投资等,在经济地理学中可能很少进行研究,但是,现在却有少数地 理学家企图做这方面工作。显然,一个国家的个人或公司与另一国家的个人 或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对某些国家具有某种特殊意义,但是确定是什么意 义则并不容易。结果,在政治地理学中的许多研究工作者看来别无选择,只 好把该国国际贸易按标准经济地理方式处理。  在分析一个国家地域时,需考虑其与外界地区经济关系应从这样的事实 出发,即在许多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是按其作为一个经济单位与世界其他 经济单位的关系来运行的,可以说,必须按此来运行。其困难是,因为它必 须按照一个政治单位来运行,可是,一个国家地域又不完全是一个经济单位。 第一个问题是,要确定一个国家地域的经济对其他国家地域依赖到什么 程度,而对自给自足的分析只是个开始。如果人们说,美国生产的煤和铁有 剩余,但是它的锡、镍和锰的供应却大多来自国外,糖和橡胶亦如此。这种 说法甚至精确到百分数,可以说意义不大。如果一个国家有很多煤和铁,它 又能从世界任何生产上述金属的地方正常地获得供应。在战争条件或战争威 胁下,重要的是知道锰正常来自外高加索,锡来自马来亚(今马来西亚,也 可从玻利维亚获得),而镍来自于邻近的加拿大。天然橡胶的充足供应只来  自马来西亚和东印度(即印度尼西亚)的遥远地区,但邻近的古巴则能供应 我们大部分糖的需要。  总之,地理学家应根据某些国家的特殊性,它的区位,政治组合与所研 究的国家的关系来分析该国家地域对其他国家地域的经济依赖情况。  因为所有巩固的贸易都是双方互利的,所说一个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任何 其他国家,则其含意必然是反之亦然。但是,任何商品贸易、船舶服务,或 投资对一国的重要程度,则视有关两国中每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情况而定。所 以“一个国家在经济上是否能生存下去”的问题,只有在上述意义下才有实 际意义,因为在最原始水平以上的任何国家,在某些方面总是依赖其他国家。 虽然,这问题很不简单,但我们也许可以作出两项概括。第一项概括是, 如果两个在国民经济总规模上差异很大的国家,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对经济规 模较小的国家更为重要(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战争情况)。这是因 为这些经济关系虽然通过国际支付平衡可以看作是平等的,但是在经济规模 较小的国家却占很大份额。例如,爱尔兰与大不列颠,古巴与美国的经济关系都是个明显的例子。 第二项概括是,根据这样的事实,贸易的重要意义在于选择的可能性,即为必要的供给而找到其他来源和为必须出售的产品以维持国民经济的运转 而找到其他市场。大多都只想到前者,可是在资本家获利制度下,大多数国 际贸易中,后一条件是比较重要的。其原因是,因为世界生产的大多数商品 只要适当增加花费就会为其供应找到供选择的来源;但是,也有即使在大大 降低售价情况下,也不可能找到可供选择的市场。最后,我们可以注意到,目前世界生产需要技术高度发达的制成品的过剩地区比较少,而生产农、林、矿初级产品的过剩的地区相当广泛,因而初 级产品的市场相对有限。结果,即使初级产品对人们生活是必需品,但是, 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发现,为其产品找到可供选择的市场的难度,要大于生 产与生活关系不大的工业品生产国。随着工业化在世界的传播,这种情况当 然会发生可以想象到的逆转变化。可是,不应当认为,这些粗略概括会给某种情况提供答案。考虑到奥地利在哈布斯堡帝国解体后取得独立所产生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要作为一 个有经济活力的单位生存下来,奥地利经改组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与相 邻地区需要维持一种高度的经济联系。奥地利面临与一些工业优越的欧洲地 区相竞争的形势,使它更加依赖东部的近邻市场。对于东部这些邻国来说, 这种关系对促使它们经济的最大增长也是必要的,但是,对现实经济生活情 况却并非如此。如果从政治上考虑,它们宁愿花较大代价发展自己的工业, 并不情愿与奥地利进行自由贸易。结果,它们做出了不太有利可图的选择, 但对奥地利来说,选择的则是其经济破产。  在 19 世纪,国际经济关系既受国家行动的支持,又受国家行动的阻碍, 但一般仍是作为个人的或公司的企业而运行。由于 30 年代的不景气,极权国 家的兴起,以及上次的战争,越来越倾向于由国家本身直接干预国际贸易和 投资。在这些方面,国家的职能是越来越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所以国家间的 经济关系在国家的政治地理分析中越来越重要。  3.政治关系:一个国家与任何境外领土的最明显的政治关系形式是有效 的政治控制,例如,殖民地、属地、属国,或“保护国”。通常,只把少数 的国家看作殖民国家、帝国或强国:在西欧只有八九个,另外还有美国、日  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两个的作用主要在太平洋西南部诸岛)。德国和 日本则由于一战和二战从名单上消失。可是,如果我们承认一些国家是通过 殖民活动把与其相邻的地区划归其领土范围内,尽管在法律上这地区属于该 国,但实际上,它并不是该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该名单会更长,有加 拿大、挪威、瑞典、南非等。  殖民关系的法律形式,甚至像大英帝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多种多样的。这 些法律形式并不一定反映这种关系的现实,也不一定反映境外国家对其政治 组织控制和影响程度。政治地理学所关心的则是后者。  殖民地区的一个特点就是(从现在观点看)宗主国的政府系统扩大到殖 民地区的程度。许多帝国主义大国就从宗主国来的国民而论,他们总是把他 们的法律制度扩大到殖民地区,所以,在任何殖民地区可能有两种权威重叠, 一种是管辖宗主国的公民,另一种是管辖当地人。  许多国家,根据条约可以认为是独立国,而在职能上也应是个独立国, 但是,它们不是那样,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境外一个强国的政治控制。一个 国家利用其他国家一部分领土为其军事服务就是很好例子,例如,大英帝国 对埃及苏伊士运河区的控制、美国对古巴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控制。相对 来说,最重要的是美国对巴拿马运河区的控制,运河穿过巴拿马共和国的人 口最密地区,而时间则是无定期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境外国家可能并未直 接管辖这部分领土,但是通过顾问对该国的主要方面,如外交、海关或国家 预算实行有限控制。美国在过去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小国在有限期内实施这种 控制。境外大国集团曾多年对中国海关关税实施控制。一般说来,由世界其他国家承认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假定这个国家与所有友好国家维持同样政治关系,并且不受与任何国家组成的特殊的政治组 织所限制。可是,有许多例外,例如,英联邦的自治领已从殖民状态转成独 立状态,可是它们继续保持与联合王国的自愿邦联关系,它们彼此间的许多 政治和经济特权并不扩大到其他国家。最后,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国家当然都已接受某些义务而加入联合国;对所有国家来说,这些义务是普遍的,没有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4.战略关系: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与其他国家处于一种战略势态。虽然 战略势态可能部分由其自身的行动和政策所形成,但其主要部分则由其他国 家的行动和政策所决定。瑞士目前是一个防御力量相对小的单元地区,虽然其防御力量并不太小,但处于一群比较大的邻国中间,对大国的力量扩大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在这种形势下,瑞士发现为自身安全最好是采取武装中立政策,因为这个中 立国对相邻的各强国在防御上是互利的。在很早时期,在 16 和 17 世纪时, 奥地利是与瑞士相邻的唯一大国,它的许多邻国都是小国,瑞士邦联执行的 是一条完全不同的战略关系的政策,它经常是与一个邻国结盟,而与其他邻 国发生冲突。  换句话说,一国的战略关系随时调整,使其必须适合当时的具体的战略 形势。随着德国 1871 年的统一,欧洲的战略地图发生的变化不亚于政治地图 的变化。因为这个新单位在经济、人口和力量的增长都快于其他任何相邻国 家,并且能与奥-匈形成一个横跨中欧强大集团,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其 他国家都被迫改变它们之间的相互战略关系。  三、琼斯的“统一场论”琼斯(Stephen B. Jones)于 1954 年发表其关于国家形成的“统一场论”(unified field theory)。该理论是从动态的发展过程来看待国家形成过 程的,从中可以分出明显的阶段,表达了完整的过程。在政治地理学中,有 较大影响。现介绍如下。  琼斯认为,当时的理论研究并未给地理学带来革命性变化,也未能使其 科学性有所提高,但是一项有用的理论,不论其用途如何,至少可作到三点: 简洁的叙述、启示性解说和为更好研究提供工具。  对目前“统一场论”最重要的是其命名。你可能对其内容并不满意。我 深信,这个理论在这个批判性的世界上,是不可能依靠自身而竖立起来的。 可是,它有自身的用途,就是要通过这条路把它推到公众面前。  虽然统一场论的命名有点自高自大,在模仿理论物理,但它的理论基础 则与物理学风马牛不相及。它的学术依据来自于三位著名的政治地理学家: D.惠特莱西、R.哈特向和 J.戈特曼(Jean Gottmann)。实际上,在标题上, “统一”这个形容词是来自于这种信念,即“场”的概念把这三位的思想统 一起来了,也把他们与政治学联系起来了。在哈特向和戈特曼的思想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哈特向承认流动(circulation)是克服自然障碍把国家整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但是, 他并未把它归入向心力之列,也未讨论它在国家思想发展中的可能作用。他 似乎把流动当作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一种表现来考虑,而不是作为一种第一性 的力来考虑。一个已建立起来的国家肯定会对流动格局产生惊人程度的影 响,即使流通在原先对国家地域的形成有所帮助。在哈特向的理论中,也可 能承认传统形象(iconognaphy)的作用。它既是一种向心力,有时亦是一种 离心力。根据哈特向的看法,流动并不必然带来不稳定和变化。它可能有助 于稳定,例如,加拿大的铁路的情况就是这样。传统形象并不总是造成稳定。 大的传统形象和小的传统形象有可能导致冲突,例如,地方主义和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它们在传统形象上的作用就有这种可能。哈特向另一 思想——国家成熟性——表示一个国家地域与国家传统形象的共存。(一)思想-区域链(the idea-area chain)  在琼斯的政治地理学的统一场论中,“思想”和“国家”位于该链的两 端。哈特向将其间的连字符号看作该链中的三个其他的环。其中一个环就是 戈特曼的流动(circulation),而琼斯则将其称之为运动(movement)。 该链的情况如下:政治思想(political idea)—决策(decision)— 运动(movement)—场(field)(场)—政治区(political area)。这条 链应当形象地看作是些湖或盆地。这些盆地是在相同水平高度上,并相互串联起来,所以,只要进入一个盆地,就可以传到所有其他盆地。 在这个系列中,政治思想的含义不单是国家思想,指所有的政治思想。它可能是国家的思想,或者也可能是国家形成道路上某过程的思想。它可能 只是一种本能的聚合,是种无意识的表现。“战争首先是在人们的思想中开 始”,一切其他政治亦莫不如此。但是也有许多政治思想从未进入行动阶段 就胎死腹中,仍留在纯思想的领域内,或者为当权者所拒绝。一项美好决策 必然是行动的前奏。一项正式的议会决策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当前政治学中 大量研究的是集中该链的思想—决策这一端的非正式的或无意识方面,即通过政治行为进行研究。虽然在思想和决策两盆地的“渔夫”绝大多数是政治 学家,但戈特曼和哈特向则是以地理学家身份以研究传统形象和国家思想而 进入这两个盆地。  政治学家和地理学家都研究该链的另一端——政治区——这一现象。这 个词是专门用于任何政治上组织起来的区域,不论它是一个民族国家,一个 独立区,一个国家的下属区,还是一个行政区域(行政区)。大体上,可以 包括一般的行政区、特殊目的行政区和战地勤务区三类。所有政治区的一个 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公认的界线,虽然界线不一定是条线,也不一定就是 永远不变的。一个行政区里,一般都有个中心,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如此。  琼斯曾提到,运动基本上就是戈特曼的流通。由于把它放在该链中与决 策相联处使其产生新的转换。每个政治决策都与这种或那种运动方式有关, 虽然也有例外,但是不可能把一切都想到。某些决策带来运动,某些决策改 变了运动,某些决策则是限制了运动,某些决策甚至是引起一种新的运动去 代替或控制旧的运动。运动不一定要卷进大群人和大量的事务(它可能就只 是无线电波),但是,通常情况下,人和物的运动是政治决策的结果。这些 由于政治引发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流通场”。国家公路上巡逻人员运动形成 一个场,军援物资的装运形成一个场,农场补贴支票发送和投递也形成一个 场。有一个具体例子可以阐明各项目组成的该链背后的思想。国家禁酒法令作为一种思想已有长期历史。第十八条修正案和禁酒法令都是最后决策,它 使禁酒法令经历了从思想领域进入到行动领域。毫无疑问,在此之前已有许 多小的决策,而后,必然也实施过这些决策。禁酒法令的即期效果是造成运 动中的彻底变化。酒类的合法装运停止了,原料也不再供给蒸馏造酒,有组 织的非法运动沿新线路进行,执法官员则实行巡逻和稽查。这种运动的场内 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该场边界也并不与美国的边界完全对应。城市的贫民 窟和阿巴拉契亚谷地成为这种活动的中心。邻近国际边界地带是警察巡逻的 重点区。巡逻范围在海上达到 12 英里。运动的效果海外都可感到。虽然国家 领土未变,但是新的管理区却建立起来。如果法律未变,而且要严格执行, 可以想象到关于领海的概念可能会变化。后来,由于石油勘探活动场的扩大 而使领海概念发生变化。早期比较成功的强制性改革尝试——制止奴隶贸易——形成一个公海上的实施场,同时还导致在西非建立一个殖民区。同样,利比里亚的建立是从思想到区域链的突出例证。 在禁酒情况下,美国的政治区的存在给由禁酒法案所形成的场以某种形状。由于相联的盆地在一个水平上,在一个盆地里加入某些东西,它就会传 到另一个盆地。可是,在从思想流向区和由区流向思想之间有一共同特点。 前者基本上是一种控制或形成过程。禁酒法令控制某些运动和形成另一些运 动。让解放的黑人进行殖民的思想就形成了向利比里亚的移民。这种逆向传 播可以叫作制约作用。政治区、场、运动或决策则制约着思想方向盆地中可 以发生的情况。  一个场的基本特点,在物理学上不是运动,而是力的空间变化。重力场, 即使在苹果未落时,它也存在。因为我们不应该将它与物理上的场类比,所 以这特点不应该使我们过于注意。可是,重要的是,运动和场并不一定是同 一现象。民主党人在该党与共和党势均力敌的地方去参加投票的百分数,比 该党占压倒优势的地方要高。走向投票的运动虽然产生一个场,但是这个场  与党的力量场并不等同。  卡尔·德茨(Karl W. Deutsch)曾建议用一种“场”的方法去研究政治 社区。“根据这种观点,可以把每个人看作是一个场中的一个点,而这个场 是由他的信息传递或与其他所有个人的其他相互作用而形成。”德茨建议可 以把这个概念应用于包括家庭、村庄、镇、国家、区域、国民、民族和邦联 在内的大的和小的“群体”。某些群体是政治区,某些是地理区,但不是政 治区,其他,像家庭和国民,不一定会在有些区内发现。  场的存在既有时间上的亦有空间上的。应用惠特莱西的思想,可以说, 它既有时间尺度又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有三个导数:速度、节奏、定时。 公路上的巡逻队,正如上面提到的,形成一个场,但是对法律破坏者和法律 执行者来说,重要的是了解巡逻队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执勤。他们巡逻的 有效时间表是定时问题。整个交通和整个交通规则可以看作是时-空场。(二)在政治区中的应用  该理论在一个新的民族国家中的应用是非常简便的:犹太人的复国运动 是其思想,贝尔福宣言是其决策,允许迁移就是其运动,聚落场、政府活动 场和战争场导致了以色列国家的出现。这种电报式的简略虽然把历史过份地 予以简化,但是似乎是符合该理论的。对一个具有较长历史而又较复杂过程 的国家来说,其历史不大可能如此压缩。该理论为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研 究开辟一条道路,而这条路并不一定是捷径。它不是把政治地理减缩到五个 容易的步骤。它不会把世界政治用五个柱状体表现在图上,在柱状体上冠以 “思想”、“决策”等说明。可是,它可以提供些思路,并为历史、政治和 地理的思维与资料交流的可能性铺平道路。卡尔·德茨已在民族增长的其他政治组织形式中发现八点一致性,其中五点显然属于“场”现象:从生计经济到交换经济,核心区、镇和通讯网的 增长,资金的集中及其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第七点和第八点是“传统形象”(但却有“场”的含义)上的民族意识的增长及其与民族象征和政治义务的关系。第六点(个人自我意识的提高)虽然在个人主义哲学日益增加的一个 框架中所作的决策,会导致原有的场发生变化,也很难与场有直接联系。总 之,民族的整合过程,不论是由像哈特向或戈特曼这些地理学家所看到的, 还是由德茨政治学家所看到的,都可以作为场的变化过程来加以阐明。可以 想象到,政治区的轮廓可能没有变化。前缅甸殖民地也许正在向一个真正的 民族国家前进而不改变其边界或首都,但是对政治场的研究则会显示出某些 变化。  场论的一个优点是,它不限于政治组织的区。它可以毫无困难地应用于 非组织的区,例如,地中海,毫无疑问,它是一个政治场。当然,决策可能 影响整个地中海,并可能形成控制整个海域的运动。可能其思想是各式各样 的:墨索里尼梦想一个新罗马帝国,英国关心海洋控制,美国封锁共产主义 的战略等。雷特西尔(Reitzel)说明美国在地中海的政策,是由于采取小的 决策而取得某些军事战役胜利的累积效果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决策与所 取得的成功的军事运动,把美国卷进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去。苏联取代了轴心 国而成为地中海强权的对手,英国的大国地位有所衰落,而美国则发现自己 已深深陷入地中海政治活动中。支持希、土的杜鲁门主义是其结果,它说明 地中海的海洋权力场的统一性。决策的累积形成一个场,而地中海则限制了 这个场。    在行政区的例子中,政治区可能由决策而引起,很少或不可能有运动介 入其间。新的政府机关在其实际进行工作以前,可能要确定其场的服务区。 许多例子的分析表明,这些场的服务区反映了先前存在的场,例如,被其他 政府部门所采用的区或著名的经济活动场,在许多情况下,其现存的边界会 延续下去。可是有可能行政区直接来自决策,并不反映已有的场。田纳西工 程管理局可能是个例子,除非我们说河流的船民、山麓农民、水文调查人员 等都可以形成一个场。这似乎有些牵强附会;更正确地说,田纳西流域似乎 已宣布是一个政治区,由活动而产生的一个场。可是应当注意到的是,一旦 电流开始,该场的传播就会超出该流域范围。  关于思想-区域链并没有决定论的色彩。某种思想可能导致各种区域,某 种区域可能制约各种思想。在四方统治者统治下的密克罗尼西亚就证明了这 点。在所有四个区中,虽然所统治的区并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相同的。对这 些小岛来说,其可能的用途大多是有限的。尽管如此,四方统治者——西班 牙、德国、日本和美国——则作出不同的选择。它们的场在特性上和强度上 是不同的。如果人们坚持一种理论必须能预测某种行为,那么场论就名不符 实。即使没有理论,一个掌握各种信息并有某种空间意识的人,可能对美国 在密克罗尼西亚的决策进行预测。作为指导研究,场论对此是有用的。(三)国家的权力研究  国家的权力研究可能也符合于场论。有人把权力看作是“参与决策”。 如果权力是参与决策,那么权力就必然是在思想形成运动之前,这就比较容 易地把国家的权力符合于场论。哈特向把政治地理和国家的权力研究作了区 分。他认为,一个地理学家有时可能去解决“一个国家如何强大”问题。如 果没有别人去研究,他在其研究中就“进入一个其核心与目的都不是地理学 的领域,而是军事和政治战略问题。”权力与决策相联系就是支持了哈特向 的看法,即地理学与该链的另一端有了紧密联系。可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把 政治学与地理学拉在一起,而不是将他们分开。如果权力更多集中在决策盆 地,则它决不会在其他盆地中缺失。(四)边界、首都、城市  统一场论也使边界研究符合于政治地理学的总的模型。边界当然是两个 政治区之间的一条线,但是它也是一个区域中的一条线,正如哈特向在对上 西里西亚的研究时认为,边界地区却是一个场,其中位于政治区之间的线严 重影响了流通。一个边界场甚至可能变成一个政治区,如同缓冲国和边疆省 那样。  首都城市的研究也可以表现在场论的各项中。作为首都城市的特点可列 举如下:十字路口、堡垒、仓库和前沿司令部、文化联系中心,还可能是平 衡场所、几何中心。所有这些词汇都具有运动和场的含义,不过有的是显性 的(如十字路口、前沿司令部、文化联系中心),有的是隐性的(如仓库)。 中央行政机关的思想和需要则导致对首都的位置作出决策。其选择则受场的 制约,同时它又可能歪曲或改造场。一旦首都被选定,则首都的场就建立起 来,许多新的决策和运动就会由此而产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会导致首都 城市的形成,它比该国内的其他城市的规模要大得多。  不仅是首都,而且其他城市也可以引入该理论范围。在一个日益增长的 城市中,有许多问题是来自其流动扩展的速度快于其传统形象扩散的速度。 市区范围超出政治范围,则受制于地方的利益和忠诚,使政治扩展遇到困难。  一种“大市域思想”可能出现,通常这会引起职能上的权威,但并不会产生 政治上的整合。简言之,城市问题就是要使其政治范围与其场相适应。对此 有许多供选择的可能,例如,把郊区合并进来,城-乡一体化,大市区,职能 上的权威,国家承认地方的职能。(五)动力学场和动态场  因为政治是各种矛盾和矛盾的解所组成(虽然矛盾和解并不需要伴随以 暴力),但这种基本活动必须通过场表现出来。尽管有许多是思想上的矛盾, 可是在其能促成或阻止运动的决策以前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各个场可能相互 接触,而不相矛盾,也可能相互重叠,并不产生矛盾,如果其运动只是动力 学的。但是,如果是动态的话,往往会产生矛盾。例如,纽约城日益增长的 对水的需求,迫使其在这方面的活动成为动态的,则就会引起它与其他城市 对特拉华河供水需求上的矛盾。国际石油工业,由于必须发现新的油源,所 以其本身就是动态的。其结果是潜在的矛盾,有时矛盾提前,至少暂时获得 解决。政治动态关系就像资源需求和人口压力那样重要,当然需要不断进行 研究,统一场论只是将其研究纳入场的概念中。  美国人对待世界政治的总的态度是,如果可能的话,是将动态问题通过 协定降为动力学的状态,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把动态场转化为动力学场。关于思想的量值是没有上限与下限的。人们很容易想到世界政府,可能梦想到宇宙飞船和星球帝国。对于决策、运动、场和政治区是有其上限的, 然而这些事务的范围则随事件而变化。例如,就宗教、民族主义、自由主义 和共产主义等思想来说,都能产生决策和运动,都能形成场。人的空间思想 也是从最初的区域的转变成世界的,并进而转变成三维的、四维的。哥伦布 的思想、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的决策、新大陆的发现航行、终于出现了一个 新的场、一个新的帝国。这种过程也可以形象地比拟于一个化学家的思想、 一个企业家的决策、一项试验、一个新的产品销售场,最终,一个经济势力 圈的形成。许多最有影响的思想都是综合的,即“文化思想”。例如,西方文化不只是资本主义、民主和基督教。它是由这些或其他因素所组成。汤因比认为, 每一种文化都有趋向成为它的“世界国家”(universal state),即一个与 文化大体共存的势力范围。如果这是符合实际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另一例证 说明,一个链从思想开始,通过许多决策和运动,形成场并导致政治区,即 该文化的世界国家的出现。(六)统一场论的用途  一个可靠的理论,无论多么小,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为简明的叙述、为 解释提供的提示和为更好研究的工具。如果该理论只是提供专门用语,则它 只满足了第一个要求。也许它只超出提供术语。它可能将一些人对政治地理 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明显多样性有所减缩。它可能不仅有助于政治地理学的理 论上的统一,而且也助于理论上的概括。它可以将形态与功能、区域与过程 之间建立充分的联系。它也可能表示“伟大思想”(grand ideas)与地球表 层之间的一种关系。  统一场论不只为解释提供的提示,如果其即使达到这方面成就,它也不 可能为任何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但是,与有关学科相联系,表示出其间的关 联,就可能显示出线索。该理论的使用者至少可以使其避免单因素的解说, 并促使其从相关学科中寻求贡献。    关于作为更好研究的工具,这是琼斯对其统一场论贡献的最大愿望。该 理论在其词汇链中所表示的是一套清单——check-list(也许用控制系—— check-system 更好些),通过它,人们可以确定自身方位,并指出其应当进 一步探索的方向。在考虑到一连串的盆地类比时,人们可以知道通过哪一个 盆地进入和知道通过什么地方可以退出。如果人们是从政治区开始研究,则 思想位于另一端。如果研究从运动开始,则学者会知道应向两个方向进行探 索。如果在某些盆地,人们可能需要从其他学科获取信息,但是至少人们有 了这链图作指导。该理论告诉地理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者,他们彼此需要学习 些什么,每一方应增补些什么,而不是每一方将自己封闭起来。  该理论对地理研究另一可能的效果是,可能激发出新型研究和编辑新型 的地图。许多地图不是表示就是暗示一个场,但是思想上如考虑到思想-区域 链,则可能向他们提出新的资料来源:民意测验、出版物的内容分析、重要 物资的输送、政府官员的操作、金融业务交易等等。该理论的地理性在于它 通过场的概念,那些本身不能以地图表现的思想和决策,其结果都可以制作 成地图。  可以想象,该理论的总体计划可以扩大到政治研究以外的领域。实际上, 近期在经济地理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学科提出了相似的理论。思想-区域链可以 在一个概念中把地理学理论两个主要部分(可能论和区域论观点)统一起来。 可能论集中在人对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性作出选择。选择就是决策。选择和决 策就意味着思想,必然导致运动。区域的和分布的方法以研究区域开始,通 过运动导致决策和思想。最后,统一场论可以用于其他学术领域。有助于评价外交和战略方面的思想与计划。这是一种热望,可能是种幻想。可是,外交和战略也是从思想 开始,导致决策,终成运动,因而产生场。反过来,外交和战略受政治区和 陆地场所限制,它制约着可能的决策和实际思想,毫无疑问,这种思想向高 层次发展并不求助于我们的理论,但是也许这点思维上的指导会有助于说明 某些事例。四、K.德茨的国族成长的论述  K.德茨是哈佛大学教授,于 1953 年发表的《国族的成长》一文中谈论政 治和社会的整合,把它视为国家成长的必要条件。他谈到,在许多地方和时 期,部落的合并形成民族(peoples);而民族的成长则成为国家(nations)。 在某些方面,这种程序似乎表现出许多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普遍的过程。这种 过程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政治形态,这些形态不仅重复出现,而且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  这种重复出现的整合形态,像历史上其他相对一致现象一样,引起历史 事件的可比性或独特性问题。可是,在政治学和历史学中,对此类相对一致 现象的研究在这些学科中,基本上是属于学术方面的探索。要写出历史的和 政治的分析,必然要使用那些其中包含某些一致性观点的概念。诚然,此类 重复出现的形态提供了一个相似的背景,针对这种情况可能出现不同的见 解,研究人员也可以对国家的或超国家的整合的各个事例评价其特点和独特 之处。同时,在研究国家增长中可能反映出累积性变化。有人可能提出,在国家主义范围及超国家组织的可能性两方面,目前是个独特时期。对研究当前 政治情况的学者来说,进而可以提出对国家级或国际级的社会和政治整合过 程中的特殊问题和政策作些研究。  在讨论国家问题的重复出现情况以前,最好须注意所使用的若干术语的 含义及彼此的差异。社会是指已习惯于一起生活的人的群体。社区是指彼此 能对广泛问题进行有效交流的人的群体。地区(country)是表示一个经济上 有较大的相互依赖,在商品和服务上有多重市场的地理区。民族(people) 是指具有互补性交往习俗的人的群体。国族(nation)是指一个民族已控制 某些社会高层组织,并最终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民族国家。国家主义(nationlism)是指在社会活动和经济竞争的世界中,该国族及其成员受财 富、权力和声誉等价值观影响,将竞争利益置于外部人之上,以致将个人安 全和集团认同的目的与该集团所获得这些价值观联系起来。  虽然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可以存在民族,但是,国家主义和国族则只出现 于近几个世纪。一个国族就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成分在社会动员过程中 转化的结果。  部分社会动员和国族的建立过程已是历史上重复出现的现象,至少具有 某种普遍性特点。在过去这种国族成长中,我们能发现有哪些一致之处?在 当前的国族成长中,与过去的任何时代的国族成长方面,在方式上有何差异?在国族成长方面,可以发现的共同之处有八点。(一)向交换经济转变  在我们所发现的广泛的国家整合中,由自给农业向交换经济转变似乎是 所有事例的特点。在交换经济开始时,卷进大量居民,并使其中许多人处在 各种商品和服务方面相互交换之中,我们就在那里看到出现了民族语言(至 少是区域语言)和文化觉醒,仅此就为足够数量居民进入交换经济,它们的 频繁交往,使其无法同化于其他“外来的”语言和文化。在这些转变发生的地方,种族形势和局部语言情况似乎变得松散和软弱,有可能落入新的和完全不同的性状。(二)社会的深入动员和核心区的整合  由于广泛的交换而出现的向一种经济和文化的转变,在不同地区不仅发 生的时间不同,而进行的速度也不同。其结果往往是,在比较“先进”的地 区的旁边存在着不太“发达”的地区。而比较“先进”的地区则往往成为一 个中心,在文化和经济上吸引不太“发达”地区的人,因而前者成为进一步 整合作用的核。该作用的“时间”是重要的,有时比该作用出现的“地点” 更重要,社会动员和部分整合过程则是纯历史的,因为每一步都在很大程度 上受制于前一步的情况。  政治地理学家已对历史过程中大国顺利组成的核心区进行过很多研究。 这类核心区的特点有特别肥沃的土壤、密集的农业人口、大量的余粮供养大 量的非农业人口;地区地理特点是有利于军事防御、重要交通路线交叉的节 点。这种核心区的典型例子有巴黎盆地,或伦敦地区。  应当注意的是,构成核心区的密度不仅是密集在土地上保守的村民,还 有交通和通讯方面原因。因此,人口密集的尼罗河谷地作为广大地域整合中 心的作用并不太有效,而人口稀疏的阿拉伯地区的麦加和麦地那,虽然人口 占该地人口比例不大,但却因其流动性大,活动性强,加上交通方面原因, 反而起着更重要的整合作用。    可是,核心区理论并不能解释某些国家有长期存在的持续性,而另一些 国家则衰败的原因。重要的是应考虑每个核心区产生的情况,特别是其城镇 所起的作用。(三)城镇的成长、流动性及城乡之间的联系  不论现在或过去,城镇有相当大的发展,在城镇间有巨大的流动性,在 城乡之间的社会流动性,交往和多种经济交换上的联系日益加强。因此,没 有城镇,可以说,就没有发达的国家。  有了城镇,但在城镇中,这些条件并不完全存在,则国家的发展在某种 程度上就会不完整,受阻、延缓或停滞。反之,在城镇内、城乡间、流动性、 交往日益加强,则国家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加速。(四)基本联系格局的形成  大多数国家似乎并不是从一个中心区发展起来的。许多国家有几个首 都,在其历史进程中,多次转移其中心区。即使像法国这样围绕一个中心区 而成长的典型例子,长时期内,却有两个首都城市:巴黎和奥尔良。法语统 一的重要阶段发生了查理曼时代的集市,而商路正通过该地区,法国南北商 路及南北的联系,对巩固北方对南方于 13 世纪宗教战争的分离分子和阿尔比 异端分子的胜利起了作用。拿德国来说,并没有一个核心,这点很容易看出。可是其交通、交往等通路格局却是明显的,这点在考虑德国时应当注意。这种情况,在研究中国、 俄罗斯、瑞士、加拿大、美国的统一时是很有用的。另外,这种情况在研究 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地区其联系格局与不完全统一和近期的分裂的关 系时是十分有趣的。没有人提出,联系格局本身就能形成一个国家。照例,在这里,文化上的最低和谐是十分需要的。在许多情况下,口语之间存在足够的相似性,就 有可能在大量的人口中出现一种共同的语言。文化和语言本身的特点当然是 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所赋予的。可是,我们知道,在瑞士语言和文化差异十 分明显,但在国家的形成中成功地跨越这方面的困难,带来了一些充分有形 的和无形的好处和机会,从更大的财富、安全、自由、声望到新的形象、向 往、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神秘的吸引力。(五)资金、技术和社会机构集中现象上的分异  今天,在国家的差异和国家自尊心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生活水平上 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各阶级间的差异;有的考虑的 是一个社区的社会、道德,或传统方面的“最基本”的组分,有的则注意其 “享受”的组分;在相对富裕社区被认为是贫穷的人,可能对生活必需品和 服务的感受明显地好于贫穷或经济落后地区相对富裕的人的感受。  在生活水平差异的背后,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供给因素上的差异。生产 力上的差异可能涉及一些地理因素,如土壤、供水、森林、矿藏和交通的方 便。可是,所有这些地理因素只有依赖于特殊技术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人们 知道如何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话,那么每种自然资源的集中就需要生产技术 和知识的集中,如果需要使用资金的话,则资源和技术就需要资本投入的集 中。  应当清楚,由于技术的进步,生产中人为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增加。正 是这种原因使我们相信,今天生活水准的差异很少是由天然生产因素造成 的,更多是由于有技术的劳工、教育、住房等条件方面差异造成的。民族和  国家可能会围绕着资金、技术和社会机构的集中而具体化。这些因素的集中 也为个人追求其所企求的商品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可以从世界各不相同 的地方看到,民族是围绕某些社会机构或某些经济机遇的集中而成长的现 象。  在工业革命前,不同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效果早已存在,但是随着工 业革命的到来其效果在增加。在经济或工业大发展的地方,这种发展对该地 区的人的生活提高起着“扬水泵”的效果。这就吸引人口移入该地区就业和 定居,并使新来者与当地的主体居民间产生强烈的经济和政治接触。这种居 民间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接触会带来文化和语言上的某种后果:要么导致民族 的同化,如果民族的同化作用不能与新来者的某些集团对其需求增长同步而 行,则“扬水泵”效果就难以实现,最终还会导致新动员起来群众中出现新 的民族主义。这也可能最后将先前的独立集团同化掉,不是继续成为具有重 要地位的少数民族,而是成为“觉醒的”群体。  新近被动员起来的群众所形成的造反的民族主义拒绝统治民族的语言和 文化,可是,却分享了统治民族的价值和企望或获得统治民族的财富和机遇。 这种分离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不同情况下,导致 民族同化的动因。民族主义和同化作用在经济和心理意义上是相互矛盾的。 追求相同的财富和声望的方法并不相同:民族同化是通过分享来达到的,而 民族对抗则是由权力来获得的。在一个收入和生活水平急剧分化的世界里,民族主义的强度和要求也许与区域和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成反比,与阻止文化同化和经济与声望在阶级、 文化和地区间的差异程度成正比。由此看来,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国家的成长都有某种半自动特点。因为稀有回报由于经济和历史的过程其分布是不等的;人们已知道企求同等的回 报;由于他们未能被主体集团的语言和文化所同化;由于他们成功地被其他 具有更适应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习俗的人所同化;由于这些过程的进行,适 宜于民族主义成长的环境也就出现了。(六)自利思想和自觉经验  一个国家的思想是和一个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的。城邦和君主国的非国 家的或原始国家的机构包含着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所有这些国家的,或城 市的利益也包含着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本身只有在历史的某种发展过程中 才能逐渐获得其现实意义。即使今天,不同的地区和文明给予个人利益以不 同的意义,在未来也许会失去其目前的意义。  实际上,利益也许是反映一种情况,人在竞争的情况下,使彼此相互对 立,其中某些人能够改善或维持其地位,而另些人则必有所失。“利益”这 个词表示改善或维持其个人地位的总机遇超过其对手。这种竞争就如比赛是 难以预测的。  市场和权力的竞争类似竞赛,它对部分参与者的某种行为有利,并教给 他们某类习俗和价值。例如,像西方现代文明那样,高度竞争的文化常常赋 予某些具有进取和竞争行为的人以高的权力和声望,而其他文化有时却对此 持怀疑态度。  但是也有另一种现象。例如,自由市场和不受干涉的工业主义的竞争, 虽然在西方社会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在工业革命以来,经过若干世代,这 种竞争性的经济制度已使人们产生一种对竞争和不安全的心理反感。竞争性  的机构不知不觉地给人们带来一种非竞争的,甚至反竞争愿望与行为。结果, 这种机构的运行在这种思想状态下难以继续,因而自由的私人企业又为各种 社会主义或“福利国家”机构所取代。  这种似乎是矛盾的现象,也许表明的是同一现实的两面。当人们离开村 子和民间文化的安全,转向流动,进入不确定的城镇和市场,参与为改善生 活、政治、福利等条件而竞争,他们发现进取和自强会给其带来更大的机遇 与回报;可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开始感到孤独,失去了生活中的和谐 和意义,并把他们带入新的生活方式。  国家主义是一种对机遇和不安全、孤独和权力这种双重挑战的特殊反 应。人们迟早会发现,在政治和经济竞争中通过联合可以获得更大利益。为 了使联合更牢固,就要向个人或集团在竞争中提供最大的资产和最小的债 务。为了使大多数有前途的竞争集团形成最巩固的联合,似乎需要实行正确 的长期战略。依靠这种战略形成牢固联合的集团绝不能随心所欲,在政治和 经济上,这种牢固联合很大程度上取决社会交往、文化形态、参与者的性格 特点、交往习俗。他们成功的机会则依赖于民族、民族性方面的联系。  民族或国家方面的组织绝不是竞赛中唯一的结盟形式。在一切可能的组 织形式中,民族或国家的结盟往往是把最大的力量与对竞争性社会的最大的 适应能力结合起来。只要竞争性机构继续流行,国家主义就能比许多竞争型 组织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上更有效。国家主义的潜在回报的增长与其民族 成员可能获得潜在财富和权力成正比。要发展一个地域和一群民众的经济、 意识和军事力量,就只有在更广泛、更彻底的基础上,把广大群众组织成一 个更紧密交往和互补的网络。在传统社会背景下,迅速变化的社会动员时代形成一个新的时代,它也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日益增加自我怀疑和自觉。出现的问题有:我是谁?我 像谁?我能信赖谁?在人们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他需要自问,盘问其记 忆、偏爱、习俗、特殊印象。由于旧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礼仪都已成了问 题,自我探索必然导致回到儿童时代的回忆,因此,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在 某种意义上,由此就形成个人的特点和个性。在人们寻求自身时,就可能发 现其民族性。自我怀疑和自我探索阶段,可能以转向新的宗教、思想意识而结束,也许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和传统。例如,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出现就是个例子。 其自觉地同化到一个新的民族性中的现象,也可以在向海外移民中看到此类 例子。还有,在其原来的土地上却选择与接受另一种语言与传统,例如,印 第安人转说西班牙语,接受对秘鲁或墨西哥国家的忠诚。总之,自我怀疑阶 段和自我评价阶段之后紧接着的是决心阶段,有意识地与一集团联系在一 起。随着与原来的宗教或地位上的联系减弱,可能按照语言和交往习俗而重 新划分其原来集团。(七)从集团意识到民族国家  个人对其语言和民族的意识,即使社会环境使这种意识更为增强,但仍 属于个人的心理方面。而集团的意识却属于社会机构方面。某些第二象征从 属于集团生活的某些方面,并且由一个组织或机构一再进行宣传和传播,其 目的往往与民族性无关,甚至与其相反。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机构可能发 生变化或消失,这种象征的有组织宣传可能停止。这时,该象征已经形象化, 其传播已证明是不可逆转的。记忆的作用已开始发挥作用,使其重现,只要  该民族的基础继续存在,社会动员和交往就会继续将其成员联合在一起,国 家意识就会在那里存在。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中,在个人日常的生活经历中, 如人们的个人事业、语言、交往、思想、经验等已为更广泛的象征和国民意 识提供基础时,一个更广泛的超民族的忠诚才可能取代民族意识。  如果有了这些条件,集团意识的象征和机构就会十分自然的产生。社会 动员过程,不管其原来的目的,它会将现有的象征和机构改变成促进集团意 识的组织。因而,有时一个超国家的教会也会推动国家主义的发展。  由于战争、继承和婚姻而使领土合并,产生的王朝统治的偶发事件,可 能带来类似的国家主义效果,但是,这些国家主义效果本身绝不是偶然的。 在欧洲,几乎每片领土都在某个时期与其相邻的国家有过合并,但是,只有 某些合并带来或激起其对民族的忠诚和印象。那些在事实上或感情上得到支 持的合并,也正是那些在社会动员和整合过程中由于其他要素作用而增强的 合并。于是,这种合并本身由于增添了政治记忆、象征、苦难和历史合法性 反而加强这一过程。  在过去的某些帝国或王国中,早先的行政区同样具有长期效应,后来的 行政领导人大多对过去与行政区相适应的人口聚集、交通路线等都给予特别 注意。可是,也有许多老行政区的消失并未引起与其相关居民间与民族方面 的问题。如果为国家的觉醒而赋予了其他条件,则即使受到损害的象征也可能起着组织的功能作用。这些象征影响可以增强的地方就会出现现代经济生活机 构和现代国家机构。所有这些机构都需要与大量的农民、工匠、纳税者有比 过去更多的交往。一旦集团意识过程开始,也就出现了慎重的先驱者和国家觉醒的领导人。在象征方面、国歌、国旗和向国旗敬礼的出现,通过非正式集团压力和 由大众媒介及国家的强制权力、公民义务教育系统进行的教育而给民众及儿 童以深刻印象。(八)政治的强制  政治强制过程怎么完成?其目的是什么?当一个国家建立时,当国家由 于强制权力充分实施而得以加强时,它必须完成四件事。第一,一个比较大的人类社区出现时,社区就能使彼此进行有效的交往,控制着足够的经济资源来维持这个大的社区,并把互相交往的能力传给其后 代。换句话说,就是有了一个大的、综合性的、非常稳定的人的交往网络, 并使其渠道能够维持和发展。  第二,对经济资源有了较多的积累,对人力有了足够的社会动员,为了 使其过程能存在和继续下去,对社会劳动应采取必要的分工。  第三,对记忆与符号和对个人与社会的设施有一种社会积累和整合,目 的是使以上事物和现象的保存、传送、重组能符合其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动员 和整合的水平。  第四,至少,对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的重新定向,重新分配或形成新 的组合力有某些发展,对知识、习俗或思想的符号和项目,即学习能力有某 些发展。学习能力的某些发展储存在人的头脑中,是不可见的;那些流行于 人群中的文化习俗和形象却是可见的;还有些是体现在有形的设施和特殊的 制度中。总之,所有这些就构成该社区能够生产和接受新知识或新目的能力 与采取相应措施的能力。    根据这四点,十分明显,国家代表一个比过去封建的部族的地方主义要 有效得多的组织。就这点,在不同国家之间可能有很大差别。在各个国家, 为模仿已建立的制度,经济实践和强制方法上的社会模式,在本质上全都与 那里当前流行的文化传统与主体社会阶级有紧密联系。不论是企业阶级,还 是农民或工薪阶层,对资源的积累,对那些使用效率高和有生气的新事物, 更易接受的不仅依赖于各阶层所流行的观点,而且(有时在紧要关头)还依 赖于某国内某阶级所接受的某种文化目标和传统。可是印象仍然是,即使最 差的领导的国家都比先前任何民族的或社会的组织形态具有较多的人口,较 大量的社会交往设施,经济资源和社会学习能力。  这过程的目的何在?国家的价值在于它是社会前进的工具。在一个生活 水准存在极大差异的世界上,人们多利用国家作为提高自己与其相邻国家相 比的生活水平的一个工具。这一过程的内在倾向在现在最成功的国家形成类 似蘑菇云的社会结构。蘑菇杆是由该国最贫穷的和中下层之间的“国民团结” 所形成。不论在城镇还是乡间,最贫穷的人数相对来说是不多的,社会对其 成员提供“垂直提升”的机会,比其他不太成功的国家要多。而对中上层来 说,则成为蘑菇的顶盘,他们比其他国家相应的阶层来说,则更多地向着水 平方向分散,进入更优越的地位,控制新的领土、新的人口或重要资源。这 种过程使中上层建立起自己优越于其他人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建立与其他人 “分享”的关系。至今,一个永恒的过程是,使一个国家暂时获得位于邻国 顶盘上的相同过程,随后这个过程就会提高其他国家的地位,以削弱或破坏 以前居于邻国顶盘上的国家。综上所述,初看起来,似乎国家的兴衰全部过程是循环的,仔细观察,情况并不如此。根据所调查的事件和过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暂时的推论。 K.德茨最后认为,许多国家主义者关于国家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天然的和普遍的形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另外许多富有思想和著名的观察家另一种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国家只是现代时期与西方文明的产物——也值得怀疑。 他的看法是,西方文明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在国家道路上比其他文明走的道路 要远一点。西方文明不仅把其国家文明带给其他国家,并且也从其他国家吸 取许多重要的文明成果。也许西方的特点不仅在于它能够创新,而且也在于 它能革新,即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在现实意义上,西方文明包含有其他文 明的一些传统,在世界上,它的危机也是所有文明的危机。目前普遍的现象是,近 50 年来,各国在人口、总的经济生产、国家意识方面都有很大增长,这种持续增长是得力于近 50 年来科学和技术的扩散所提 供的新的资源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在进一步发展,在每个民族中,各个阶层 都已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被动员起来。凡是在社会动员取得进展的地方, 从先前继承下来的权威和特权就会被削弱。今天,已出现了世界历史上从未 有过的国家发展时期。第七章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在新航路发现之前,全世界除较近的地区外,不论是政治组织,还是居民,彼此往来与交流是 很少的,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更谈不上往来与交流。因此,从政治地理学来说,那时国家间的 空间关系只能是有限的、地域性的。有些国家和地区,如欧、亚之间,由于相距遥远、水陆交通又很 不发达,不是越过千山万岭,就是远隔重洋,彼此的交流也只限于供统治阶级与上层社会人物所享受 的贵重奢侈品与奇珍异宝,谈不上政治联系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了解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是 带有“天方夜谭”式的神秘色彩的。
对美洲、澳大利亚,那时还根本不知道其存在。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也只是从商人、游客 中了解到的只字片言,往往夹有荒诞无稽之说。甚至怀疑,人是否能经受致命的日光和翻腾的海水。 可是,西欧当时对黄金与香料等的需求,驱使其突破阿拉伯人对东西商路与贸易的垄断,开辟新航路。 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达到印度的卡利卡特,麦哲伦航行世界一周,使 人类开始真正认识地球与世界,并使人类在世界各地可以相互交往,接着把世界纳入全球的政治地理 范围,开始形成全球的政治地理联系与全球的政治空间体系。这也是政治地理学的划时代的开始。一、西方扩展的背景与条件  在欧洲的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到达新大陆之前,阿拉伯人 已牢牢地控制着欧、亚、非之间的水、陆运输与贸易。那时,中国明朝的郑 和却早已率领庞大的船队,奉命七次出洋,遍访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亚、 非一些国家。但是,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并没有以其优越条件与有利地位进入 世界,继续前进,反而被欧洲取代,最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地位, 这一点值得分析。西欧,在 15 世纪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原来,欧洲的农业耕作制度采用二圃制,即耕地一半耕种,一半休闲,以保养地力,并且每年相互轮换。从 8 世纪开始改为三圃制,即每年 1/3 耕地实行休闲。这样,由于耕种的面 积增加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其次,从 12 世纪开始,对低地,特别是沿河两岸 及河流下游的沼泽进行排水,垦为农田。同时,又清除低矮森林,焚烧灌丛, 使耕地面积有较大增长。另外,改进马的挽具,使用马掌,带有锋利铁尖的 重轮铧犁的发明大大改进了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 16 世纪开始,西欧的生产力由于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和发现而获得空前发展。在 15 世纪末,纺线和卷线合二为一的自动纺车代替了手摇纺车;卧式 织布机代替了立式织布机;漂洗呢绒用水轮带动的重木槌代替了人工搓洗。 这些使纺织业在西欧兴起。采矿业中使用畜力或水力推动抽水机,提运矿石 绞车。冶金业中使用水轮或风力的风箱,提高了炉温,改进了熔炼质量。结 果,使金属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农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发展就 推动了商品交换,加上人口的增加,大批城市随之兴起,于是整个经济就活 跃起来。城市的兴起,居住于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随之强大起来,以封建庄 园为基础的领主与贵族地位下降。市民阶层与国王联合向封建割据的贵族进 攻,开始建立权力集中、国家统一的民族君主国。  正是这种由技术推动生产,由生产推动商品交换,由商品交换带动城市 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导致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变革。这 一环环的连锁反应最终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不仅进一步促进和巩  固新的发展,而且还促进商业经济活动向外扩散。这也就是西欧国家发现新 航路、发展贸易、实行殖民主义的背景与条件。  位于亚、非两洲接壤及东、西贸易转折点的西亚地区,阿拉伯及伊斯兰 国家,尽管当时曾控制住东、西方的交通,垄断亚、欧两洲间的贸易,但是, 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社会经济状况停滞不前,结果,他们逐渐失去其在 东、西方之间交通与贸易上的优越地位,反而由于其政治上的腐败,终于沦 为西方殖民地的地位。  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虽然郑和的船队已达到非洲的东岸,其规模之 大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欧,可是,这时的船队航行并不是为经济和贸易,只是 作政治上表现中华威望的手段,结果,这种庞大船队远洋的航行,带回的只 是些奇珍异宝,不但未能增加财富,反而耗费巨额的财富。由于中国社会本 身缺乏发展对外联系、对外贸易的机制与动力,所以,最后又实行闭关锁国 的政策。其结局也像西亚情况一样,在西方打开其大门之后,也沦为半殖民 地的地位。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统治(一)新航路的发现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于公元 8 世纪在其控制整个北非以后,就渡 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建立其在该地的统治。于是,从 9 世纪 开始,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与阿拉伯人展开斗争。 这里也是阿拉伯人与欧洲人、伊斯兰教徒与天主教徒在欧洲展开的斗争的地 方。这种斗争一直进行到 15 世纪末,经历了 7 个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 才把信伊斯兰教的摩尔人赶出半岛,并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长期的斗争形 成了信奉天主教的伊比利亚人与伊斯兰教思想上的对立,使其成为推动伊比 利亚人向外扩张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欧洲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对东方的贵重商品的需求,特别是热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成为上层社会的生活必需品。由于运输困难、中间商 的垄断,价格昂贵,遂形成西欧与东方的贸易的大量入超。这种贸易逆差只 有以黄金来支付。而此时,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对货币的需求。因此, 黄金既是制造货币的原料,又是平衡贸易的手段。这样,当时欧洲流行东方 “遍地黄金,香料盈野”之说就成为西欧开辟航路的重要推动力。在科学技术方面,这时,中国的罗盘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已有地图把中国和印度画在大西洋对岸,表明向西航行即可 达到东方。  1.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在探寻通向东方航路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 人是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进行的。葡萄牙在驱逐摩尔人于其国土(1249 年) 早于西班牙(1492 年)。由于葡萄牙位于大西洋岸、地中海与西北欧往来海 运的中间,加上其先后占领休达(位于直布罗陀对岸,1415 年)、马德拉群 岛(1419 年)、亚速尔群岛(1432 年)、布朗角(位于西撒哈拉西南部,1434 年达到)、佛得角(1445 年)。葡萄牙人于 1444 年成立“皇家非洲公司”, 垄断了对西非的贸易,特别是掳掠黑人作奴隶的贸易,大获其利。这就大大 刺激其设法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发展与东方贸易的欲望。在国王的支持与组织下,葡萄牙的远征队于 1471 年越过赤道,1483 年越过刚果河口,1487 年由巴托罗缪·迪亚士所率领的远征队终于达到好望 角。在西班牙支持的哥伦布船队于 1493 年返回欧洲,并把发现新大陆消息传 来,就更加促进葡萄牙人加速进入印度洋的行动计划。  由于葡萄牙国王已派人(1487 年)冒充穆斯林,随阿拉伯商船经红海到 达印度的卡利卡特,又由印度到东非的索法拉(在莫桑比克),于 1491 年回 开罗后,便把印度洋上的航线情况以及非洲南端有条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航 路的信息转报回去。这就给达·伽马后来实现其绕过好望角,经印度洋达到 印度的航路的开辟打下基础。达·伽马的远征队在国王支持下,有 4 只船和 170 人组成,于 1497 年 7月 8 日离里斯本。船队 11 月 12 日绕过好望角,经莫桑比克及肯尼亚的蒙巴 萨,在肯尼亚的马林迪由阿拉伯领港员指导渡过印度洋,于 1498 年 5 月 20 日到达印度港口卡利卡特。该船队于 8 月返航,到 1499 年 7 月至 8 月回到葡 萄牙,尽管此时只剩下两只船和 44 个人,但是,其运回的香料获利竟达其航 行成本的 60 倍。  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受当时的一些地理书籍的影响,他坚信 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最终会达到东方。关键是向西航行多远才能到达东方。 他根据当时的一种说法,从里斯本往东到中国杭州约 10000km,向西经大西 洋到东方的日本只有约 4800km,日本到亚洲大陆为 2400km,即到亚洲不过7200km(其实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上海相距 228 个经度,约为 22400km,少估了约 15200km)。他原先求助于葡萄牙,希望获得支持其向西航行。但葡 萄牙人掌握的知识正确估计出其计算的错误,认为向西航行路更远,往东的 路还是绕道非洲最近,而不是横渡大西洋,未予支持。哥伦布只好转而求助 于西班牙。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鉴于葡萄牙在海上贸易上的成就,急于直追, 就支持了哥伦布的设想。1492 年 8 月 3 日,有 3 只船和 90 个水手组成的远征队就出发了。经过70 天的航行,于 10 月 12 日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接着又发现了 古巴和海地。1493 年 3 月 15 日,哥伦布的第一次远征队返回到西班牙。在 1493 年、1496 年和 1502 年,哥伦布又三次组队去寻找他所追求的东方各国,虽然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诸岛和中美洲的洪都拉斯、 巴拿马,以及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的沿海地区,他认为这里就是其所发现的印 度。可是,直到他于 1506 年死去还不知道其所到达的地方是人所不知的新大 陆。后来,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于
年为葡萄牙人远航到巴西。经过调查,肯定这一地区不是印度而是一个新的大陆。从 1507 年起, 人们遂称这个新的大陆为“亚美利加”洲。  3.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经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证 实不是亚洲,虽然没有实现西班牙人在与葡萄牙人竞争中发现东方的香料产 地的愿望,但却引起西方一股探险热。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曾提出绕过南美 洲南端可以达到“香料群岛”的想法。1513 年,巴尔沃亚探险队翻过巴拿巴 地峡发现了太平洋。正是这种情况,西班牙人为防止自己在与葡萄牙人争夺 香料战中彻底失败,就支持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探险活动。  1519 年 9 月 20 日,麦哲伦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领 5 只船、265 名船员, 由塞维利亚的圣卢卡尔港出发,船队越过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在南 美洲南端穿过风急浪高的麦哲伦海峡。在太平洋上航行了 3 个多月始到关  岛,于 1521 年 3 月 16 日到菲律宾。麦哲伦由于参与岛上内讧,在 4 月 27 日战斗中死亡。后来,船在摩鹿加群岛(现称马鲁古群岛)受到葡萄牙人的 阻挠,剩下的两只船中,仅一只船装满香料返航。通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 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船与幸存的 18 个船员于 1522 年 9 月 6 日返回其出发 港——圣卢卡尔港。三年的艰难航行西班牙人终于从向西航行寻找到东方的 香料产地,更重要的是证实了地球真正是个圆球,向东、向西航行均可以殊 途同归,使整个地球上的各个地方从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相互联系 的统一整体的时代。  在新航路与新大陆的发现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这 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葡萄牙是找到绕过好望角的新航路,因而垄 断了西欧与东方的贸易。西班牙发现了新大陆,尽管未找到到东方香料产地 的航路,却获得大片新的领土。结果,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各自发展。早在 葡萄牙沿西非海岸南下寻找去东方通道时,教皇于 1454 年就下过训令,授权 葡萄牙人占有他们在沿非洲海岸向印度进行时所发现的一些地区。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未弄清其情况时,西班牙国王就担心葡萄牙人插 手其间,分享其利益,遂请求教皇承认西班牙对该地的专有权。教皇亚历山 大于 1493 年 5 月 4 日(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于 3 月 15 日回到西班牙后的不 到一个半月)经调解确定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 100 里 格(按罗马制,相当 5.5km)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线东、西 分别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称“教皇子午线”。后来,葡萄牙 对此表示不满,经谈判,于 1494 年 6 月 7 日西、葡两国签订了《托德西利亚 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约在西经 46°)。正是根据此条约,巴西后来曾 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该条约只划了西半球,但西班牙声称该条约的分界线是环绕全球的,希望麦哲伦去开辟向西通往亚洲航道时,找到位于分界线西班牙一边的香料群 岛中的一些岛屿以分享葡萄牙人的利益。当麦哲伦抵达摩鹿加群岛以后,西、 葡又发生争执,遂于 1529 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以该群岛以东 17°为 分界线。虽然菲律宾在该线以西,但西班牙于 1571 年征服其地。这样划分势 力范围原是西、葡两国的事务,但是,其对世界各地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二)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在达·伽马发现新航路后,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独享其利,葡萄牙人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葡萄牙人在其航行路线上,建立了一系列据点。 葡萄牙人在沿非洲西岸南下时,就在其沿岸地方建立一些商站作为据点。在 好望角以东的印度洋的沿岸也根据其在非洲西海岸的经验,建立许多据点。 这些据点多是港口与岛屿。其中包括非洲东岸的索法拉、莫桑比克、桑给巴 尔、蒙巴萨、摩加迪沙;西亚的索科特拉岛、马斯喀特、霍尔木兹海峡,在 南亚,有印度的第鸟、达曼、果阿、卡利卡特(现称科泽科德)、柯钦,另 外还有锡兰(现称斯里兰卡);在东南亚,有马六甲及苏门答腊、爪哇、摩 鹿加群岛的局部地区和中国的澳门。为了管理这些据点,在果阿设立总督府, 并下设莫桑比克、马斯喀特、霍尔木兹、科伦坡与马六甲 5 个省督。  其次,利用其船只与武器打击阿拉伯等船只的海上贸易。此时,欧洲在 造船、航海设备、海军装备方面有明显改进。欧洲原来载重量为 150~200t 的狭长体帆船让位于 600~800t 的圆体帆船。葡萄牙人还改进了阿拉伯人的  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在逆风中航行。这样,船的规模大、速度快、操作灵活。 船的航行靠帆,而不用众多的划手,不仅节约人力,而且可以减少口粮等储 备,增加了载货量。  中国罗盘的引进,星盘与象限仪的使用,精确航海图的出现都有利于远 洋的航行。原来海上战斗依靠攻入敌船在甲板上的肉搏及小型炮火。由于炮 小,不能击毁船体,只能起配合作用。这时,炮大、弹重、爆炸力强,能击毁 270m 射程内的船体,造成船毁人亡。因此,炮战遂取代甲板上的战斗。正 是利用这种优势,葡萄牙人烧杀抢掠印度洋上的非葡萄牙人的船只,攻占战 略要地,击败土耳其、阿拉伯和印度联合舰队的进攻,成为印度洋上的霸主。 第三,葡萄牙人利用印度洋沿岸各地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与软弱,采取武 力、欺骗以及笼络等手段,取得一些地方的统治权与贸易特权。他们利用这 些权力对其所管辖地区通过征收捐税来收集当地土特产,强迫当地居民种植 其贸易所需的香料等物品,建立垄断性的市场,低价收购其所需的商品。同时,又采取各种办法及高额税收等来阻挠、排挤非葡萄牙的商人。 葡萄牙人在东方航线上的贸易可以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是非洲沿岸,特别是西非沿岸、用简单的商品换取非洲人的黄金和奴隶。第二类是印度洋 及东南亚,特别是印度与马六甲以东诸岛,主要是获取香料。由于葡萄牙人 的垄断地位,使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的收购香料量陡减 2/3,而在里斯 本的市场出售量则占整个香料贸易量的 2/3。由于葡萄牙的商品在印度与东 南亚市场上相比之下,是质次价高,香料贸易不得不用黄金等贵金属与之交 换。恰好这时,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活动中掠夺了这些贵金 属,补充了香料贸易中的赤字。第三类是马六甲以东地区的贸易。这里贸易 特点不是以东、西方的贸易为主,而是中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之间的相 互贸易。葡萄牙人在这里起着贸易中间人的角色。为此,葡萄牙人不仅占有 中国的澳门,还在日本的九州设立了商站。除了在西非的殖民活动,葡萄牙还根据《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在南美洲的巴西开展殖民活动。巴西的情况与亚、非的条件有很大不同。亚、非人口 比较密集,文化发展程度相对比较高,政治组织发展比较完善,葡萄牙只能 采取武力与欺诈等手段,建立其不同的统治与管理制度,利用收税、垄断、 交换等方式来榨取财富,收集东西方贸易所需要的物资。为了其统治、管理 与贸易的需要,只在少数据点进行少量的移民。但巴西当时尚处于原始公社 阶段,在热带雨林及稀树干草原地区开发程度甚低,人口稀少。葡萄牙殖民 者不得不靠移民及建立直接统治。从 1530 年,葡萄牙人建立居留地,将土地 分给从葡萄牙来的人们作为世袭领地,实行封建统治。为了掠夺当地财富, 殖民者强迫捕捉来的印第安人从事采矿等繁重的奴隶劳役。由于奴隶大批死 亡与逃入丛林,劳力不足,又运入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进行采矿与种植劳动, 遂使该地黑人成分大增。(三)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哥伦布抵达了西印度洋群岛后,西班牙就开始了在那里的殖民活动。开 始来的都是些形形色色的掠夺财富之徒,很快他们就占据了加勒比海上的大 小岛屿。在这些岛上并没有发现他们原先设想的大批香料,便转而向印第安 人进攻,掠夺他们的财富,榨取他们的黄金,猎取他们作奴隶。在遭到印第 安人的反抗后,就进行疯狂的屠杀。这是 16 世纪 20 年代以前对西印度洋群 岛进行的殖民活动,属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殖民活动以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为主。这里是美洲的古文明 的地区之一,即当时是阿兹特克人的住地。  当西班牙了解到墨西哥高原上有个印第安人集中地区,在那里可以掠夺 到大量黄金的信息时,埃尔南、科尔特斯就组织了 500 多人的队伍、几门炮与 16 匹马,于 1519 年 2 月由古巴出发,4 月在韦拉克鲁斯登陆。他利用印 第安人一些部落与阿兹特克人的不和,采取威胁、利诱、贿赂等手段组成一 支反阿兹特克人的联合大军,向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出发。阿兹特克人首领 蒙特苏马由于迷信,未予抵抗,反而把西班牙人迎入城中。科尔特斯囚禁了 蒙特苏马要挟阿兹特克人,但遭到当地人进攻与包围。科尔特斯突围后于1521 年再次进攻特诺奇蒂特兰,并屠杀大批居民。西班牙遂在该地建立殖民 统治。  第三阶段是西班牙对南美洲古印加帝国的侵占。为了掠夺南美的财富, 皮萨罗于 1531 年率领 180 名士兵和 50 匹马从巴拿马出发到秘鲁登陆。皮萨 罗利用两王子争夺王位之机,突然扣留新国王,勒索巨额的金银后将其处死。 然后,皮萨罗趁其全国混乱之机控制其全国。后来,西班牙人经过多年的镇 压活动,直到 1549 年才在南美建立除巴西以外的全部地区的殖民统治。  西班牙人为巩固其殖民统治,于 1535 年在墨西哥城建立包括从墨西哥到 巴拿马以北,及加勒比海诸岛在内的新西班牙总督区。在巴拿马以南的南美 洲,于 1542 年在利马建立管辖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殖民地的秘鲁总督区。于 是,西班牙就成为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掠夺印第安人的财富,西班牙当局遂把其侵占的土地分给贵族与殖民者使用,并给予他们以征税、开矿及奴役印第安人的特 权。西班牙贵族和殖民者获得大片土地后,建立大庄园,使印第安人沦为农 奴与奴隶在自己的庄园中劳动。最使殖民者感兴趣的是对矿山的开采和冶炼金银。因为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运输,这对当时尚未进入工业社会,对原料缺乏需求而对财富 则十分贪婪的封建贵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可以用其在市场上换得所需 求的各种消费品。同时,也是为了平衡与东方贸易的入超。可是,为了掠夺 这种贵重的黄金、白银、大批印第安人被驱赶到矿山、深井。加上在庄园的 残酷劳动以及欧洲人带来的痢疾、疟疾、钩虫病和天花(当地人对此类疾病 缺乏抵抗力),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有人估计,在 16 世纪,印第安人留下 的不到 1/4。特别是在加勒比海的诸岛上,所剩无几。相反的是,拉丁美洲从 1503 年至 1660 年,运往西班牙的仅注册黄金就有 200t,注册白银有18600t。正是这种人口的下降遂导致从非洲运进大批黑人作为奴隶。特别是 后来种植园经济发展,种植甘蔗、棉花、烟草、蓝靛等经济作物,以满足欧 洲市场需求而形成奴隶贸易的高涨。  从上可以看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亚、非、拉的殖民活动情况并不相同。 在拉丁美洲,由于那里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分为许多部落和部落集团。其中 比较先进的印加与阿兹特克人亦刚进入奴隶社会不久。对金属的使用仅限于 铜,而铁器的制作尚未开始。人口密度低、组织程度不高。西班牙和葡萄牙 的殖民活动遂采取全面的直接统治的形式。大量移民成为大大小小,不同层 次的统治者,而当地的印第安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沦为农奴或奴隶,处于社 会的最低层。由于殖民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屠杀和疾病,人口大量减少。 由于劳动力不足又引入了黑人作为奴隶。因此,在拉丁美洲人口中,原来的  土著人,并不占绝对优势,形成白人、黑人与印第安人三种人组成的社会。 在亚洲,当地人口多,文化水平较高,社会组织程度高,殖民者只能采 取间接统治。当地人仍然是其社会的主体。在非洲,海岸地区不是热带雨林, 就是干旱沙漠,除沿河流外很难进入,加上白人难以适应其气候及传染病, 白人只在其沿海地区建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然维持非洲人原来的社会与文化传统。(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 16 世纪两个殖民大国。一个掠夺了拉丁美洲的大 量的黄金和白银,另一个则垄断了东方的贸易,大发横财。但是,好景不长, 它们在 16 世纪后半期开始走向衰落,最后被荷兰和法、英所取代。  当时西班牙王国是由卡斯蒂利亚王国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国国 王斐迪南二世联姻,于 1479 年合并统一了西班牙。斐迪南与伊莎贝拉死后无 子,王位由其嫁给哈布斯堡王室腓力为妻的女儿胡安娜所生的查理继承西班 牙联合王国的王位。查理于 1516 年除继承了哈布斯堡王室在中欧的世袭领地——奥地利、施蒂里西、卡林西亚、卡尼奥卡四个公国(后三个公国位于奥 地利东南,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一带)和蒂罗尔州(意大利的东北), 西班牙联合王国的领地(包括西班牙、撒丁、西西里以及意大利半岛南部的 那不勒斯)与拉丁美洲西班牙的殖民地外,还继承了其祖母勃艮第玛丽的勃 艮第领地(包括位于法国东部的弗朗什孔泰、卢森堡、尼德兰)。查理还于1519 年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样,查理就成了欧洲自查理曼帝国以来拥有领土最大的国王,特别是这些领土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了法国。当 然,这就会招致欧洲其他王朝的反对,特别是法国的反对。法国为反对查理不顾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对立而与奥斯曼帝国结盟。因此,查理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在意大利发动四次战争,与奥斯曼帝国在北 非及维也纳东南多次发生战争。最后,查理在镇压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运动 中失败,不得不于 1556 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于其子腓力二世,将神圣罗马帝国 让位于其弟斐迪南一世。腓力二世的即位后继承其与法国、与新教进行斗争。在与法国的关系上,腓力继续与其争夺意大利。在新教问题上,由于尼德兰接受了新教,腓力试 图强迫那里的居民放弃新教接受旧教而发生冲突。加上,当时西班牙在欧洲 进行战争急需财源,就不得不向尼德兰加重税收。尼德兰在税收上和宗教上 受到了西班牙的双重压迫,遂于 1566 年爆发了起义。到 1581 年,尼德兰北 部各省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与西班牙展开新的斗争。经过艰苦斗争,于 1609 年迫使西班牙在休战协定上签字,事实上承认了联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的 独立。  在西班牙镇压尼德兰的起义活动中,尼德兰特别得到英国的支持。这不 仅是由于英国也信奉新教而出于宗教上的考虑。更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 因,因为英国很清楚,只有利用尼德兰的起义才可以牵制西班牙与葡萄牙(葡 萄牙于 1580 年被西班牙征服,1668 年始重新独立)和削弱它们,也才能为 英国找到发展的机会。而西班牙当时对英国在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 抢劫其运送金银的船队,袭击其据点,支持尼德兰起义十分不满。为此,西 班牙于 1588 年 5 月以大批船只组成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企图击败英国,维 持其海上霸权。结果,则事与愿违,西班牙大败,反而加速其衰落。除去上述西班牙在欧洲争霸中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失败促使其衰落以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