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秀及记忆传承人人何小侠

怀庆府通背——天下武艺之总源&&颜紫元&&&&日
怀庆府通背——天下武艺之总源 &颜紫元&&&
2007年9月19日&
古人云:天道酬勤,果然不虚。
今年来,除练功感觉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外,对拳史上存在的一些谜团,也有豁然开解之感,而且一波推一波,不见停止。这大概是老天对我以往三十余年来醉心于武学,倾大部分精力、心血于其中的酬劳,是对我于武学一片真爱的回报,令我惊喜与宽慰不已。
今年上半年,写《太极拳史—真相大白》时,引发了一篇《姬龙峰创拳之思考》,最近又发现支持此“思考”的证据,欲待成文。因此,本人接触到了怀庆府的通背拳谱。
首先发现原怀庆府河内(现博爱县),唐村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留下的拳谱上之“春秋刀诀”,及李氏十世祖李元善在康熙末年的家谱上,对其祖辈、父辈,于河内千载寺太极宫向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学十三势软手、通背功等记述。
又发现河内王堡村“王堡枪谱”,及其序中所述的王堡枪第一代王仲锦向千载寺太极宫董乾秉老道学六合枪棍、并拜师博公道长学十三势软手的记载。而李氏收藏的“春秋刀诀”,也是来自千载寺太极宫。
此“春秋刀诀”,非但与乾隆年间民间枪术爱好者、“阴符枪谱”作者山右王谱中记载的“春秋刀诀”相同(山右王的“春秋刀诀”谱不全),而且与陈家沟从陈氏第九氏陈王廷留抄下的“春秋刀诀”相同。进而发现,所谓的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炮捶等均与洪洞通背一百零八势长拳、炮捶相同。
又发现陈氏十五世陈仲生、十六氏陈鑫,于道光年间及民国十九年抄写的其祖上的留谱,对照洪洞通背谱,才知道陈氏抄谱的内容,在洪洞通背拳谱中都有,只是没有洪洞通背拳谱全。而洪洞通背拳是乾隆年间,河南怀庆府人郭永福传至山西的。郭永福是怀庆府河内离千载寺七、八里地的月山镇七方村人(该村大都姓郭,该村原来还有王重阳等道教五主堂的道观)。
由此可知,怀庆府河内唐村李氏,温县陈家沟,及河内七方村郭永福的通背拳谱皆源自千载寺太极宫董乾秉老道。
近日,河北石家庄“武学书斋”鲍玉龙君,赠本人古抄本“通背拳谱”。细看,大喜不已。此古谱始著于明崇祯年间,康熙二年最后完成,著者姓周名淮颖,康熙二年时自述其已古稀之年。如去除其序中荒诞附会的白猿仙传拳之说,其第一代始祖姓董名成,字子生,怀庆府籍人,传到周氏已传了五代。其谱内容,与怀庆府河内千载寺太极宫董秉乾老道传陈王廷、传郭氏村(乾隆年间,七方村的郭永福传艺于山西洪洞)的通背拳谱极为相似,只是无“六合枪、三十六势春秋刀”等内容。
更令人惊喜的是,如果说河北鲍君所保存“通背古谱”是“化石”的话,那清代属怀庆府的焦作,发现了“活化石”。焦作有一支通背传人,称为“猿仙通背拳”,其谱记载始祖也是董成。其源流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耋耄之年的董成隐居在河南怀庆府河内的太行山与山西的泽州府太行山交界的山里(古之凤台县,现属修武县),因被毒蛇咬伤,而得山民许守禄救治,董成感其恩,遂将通背拳传给了许家(注:此许家与洪洞通背第七代许方庆毫无关系),并嘱不可轻传,只传男不传女。
据许家历代口传,董成约生于嘉靖初年即1522年前后,是个道人,同时也是个僧人,这大概受与其活动的怀庆府河内县有三教合一的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之影响有关,唐代那个三教合一的寺庙群著名住持李道子便是亦道亦佛,董成也是亦道亦佛。许家还为董成养老送终,董成卒时九十余岁。泽州府的许氏秘传六代后,清乾隆年间许氏二兄弟许秀文及许秀武(约与郭永福同时代人),迁徙到太行山另一侧的河南怀庆府焦作的太行山里,一直秘传至今,已九代(以清乾隆年间迁至焦作的许氏二兄弟为第一代,从许守禄开始,则为十五代)。该支原本称为“白猿仙通背”,但为了与北京及上海的“白猿通背”区别,而称 “猿仙通背”。
焦作的许氏曾有通背拳谱抄本,相叠约二、三十厘米厚。民国32年,因兵荒马乱,当地又闹饥荒,全家人逃荒,将抄本拳谱藏在梁上,三年逃荒回来(许氏十四、五个叔伯兄弟只剩两、三个活着回来)后,拳谱竟全部风化,硬凭着第七代传人许乐敏(上世纪90年代去世,享年90 余岁)的记忆(老人没有文化,但对拳谱却背得很熟)背出来,由其堂孙第八代(总十四代)许伟战,及弟子李培军记录下来。
从其记述的源流上看,焦作这支所述的始祖董成,与河北鲍君所收藏的通臂古谱所述的董成完全是一人,都是怀庆府人,都有“董成得猿仙传授”的附会。
那么同为怀庆府,传授通背拳内容又极相同的千载寺太极宫老道董秉乾,与董成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同一人?
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就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由此可知董老人于万历庚辰,生于与河内(今博爱县)相邻的武陟县(清属怀庆府),沁河边的小董,卒后葬于河内的“王堡村东南域千载寺道士坟冢”。
从焦作记载其第一代明万历年间得董成传授的许守禄,又经历了希、登、月、可、金五代到清乾隆初,许氏通背第七代许秀文及许秀武兄弟(焦作第一代),从山西泽州迁往河南焦作时,许家在泽州已家传了七代。
又从河北鲍君的古谱序中,述其源流时说:“祖……,董讳成,字子生〈怀庆府籍〉,传周藩荆山王〈仝汴梁〉及张大斌〈字明甫,别号廋张,汴梁籍〉,张大斌又传徐行八〈字三那,陈州卫挥使〉及王氏飬津〈徽州籍〉,王飬津又传李继〈字,后泉,河南太康籍〉及谱作者周全〈字淮颖,河南大梁籍〉,周全又传子周久明〈字惟谦〉及余加爵〈字建亭,江南寿春籍〉”。作者周全从明崇祯二年(1629年),开始作谱,前后“二十余载,换数次创为此谱”,于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即康熙二年〈1663〉)孟秋之吉重书,重抄。
在康熙年时,作者周全称自己“今吾年已耋,恐后迷失”,说明他那时已六、七十岁了,想必作者应生于1600年左右(与心意六合拳祖师姬龙峰,温县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年龄相仿),假设董成传周藩荆山王及张大斌时是壮年(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董成五十岁前后),而焦作许氏支的记载是董成耋耄之年所传(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董成八十余岁,董成活了九十余岁,许家为董成养老送宗),那么二者年代上是极符合的。
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及王堡枪谱源流记载,李仲、李信、陈奏廷及王仲景都向千载寺太极宫老年的董秉乾老道学过武艺,因此董成与董秉乾应相差一、二辈,可能董成是董秉乾的祖辈,或父辈,是董成晚年所传(笔者按:董秉乾万历庚辰生,即1580年出生,董秉乾小董成近六十岁。笔者的太极拳业师马公岳梁年岁也比笔者大六十二岁,故若董秉乾十二、三岁开始随董成习通背拳时,董成约七十余岁,即约在万历二十年前后)。
董成万历年间开始传授他创的通背拳,还可以从民国年间抄本《峨嵋通背心猿家拳谱》所载:“玄空道人,后称曰:白猿老人。明朝万历十三年间,玄空道人将通背拳传给河南嵩山少林寺慧可法师,自此少林寺有通背之艺。”之内容得到佐证。即道人“白猿老人”于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将通背拳传入少林寺,自那年起,少林寺始有通背拳。也正因为董成的两位老师张文魁、郭万清是明明英宗1414491457英宗复位1464英宗亡。出家在少林寺的原严州某公子觉远原本爱好武术,在举国白玉峰、李叟入寺传授拳艺。自此少林武术便真正开始,之前只有元代禅宗福裕禅师入主少林寺时带入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养生功,及交流而来的道家许真君立式“八段锦”等,并无武术。详见笔者《少林拳史上存在的谬误》一文)
因此,明万历年间,通背拳创始人董成先后传的弟子,据文字记载的就有:荆山王周藩及张大斌,少林寺某僧,同族晚辈董秉乾,及泽州府山民许守禄四支。很有可能还有没有文字记载的传人。
从山西洪洞通背所留的谱,与鲍君所藏的谱对照看,洪洞的谱较完整,而且多出不少内容,如六合枪棍、三十六势春秋刀决(另有十路春秋刀),但无十三势软手,这说明董秉乾一支传人传郭氏时(郭氏极可能得千载寺太极宫道人所传,此道人当为董成或董秉乾的传人),还未学十三势软手,故郭氏后人郭永福传到洪洞时,也无十三势软手。
同时也说明董秉乾年青时,得父、祖辈董成传授通背(通臂)拳后,另得名师传三十六势春秋刀(鲍君谱无此春秋刀诀。焦作支许氏有通背春秋刀谱二十四势如下:
1& 指空望月&
2&& 乌龙入洞&& 3
& 顺势蹲推&&
4&& 苏秦背剑& 5&
6&& 转换拖刀&&
7&&& 撩裆脚&&&&&
8&& 怀中抱月9& 顺水推舟&&&&&&&&&&&&&&
10 正五花&&&&11&
猛虎掏心&& 12
朝天一柱香13反五花&&&&&
14 关公捋胡& 15&
白猿盖顶&& 16
十字披红17虚实二刀&&18
劈山救母&& 19
关公挑袍&&&
20 横扫千军21拦腰一刀 22 顺风扯旗&& 23
令公提刀&&
其刀长六尺六寸。看来,三十六势春秋刀,或为董秉乾于二十四势春秋刀基础上的增创。有意思的是六合枪中也是三十六枪、二十四枪并存)。
董秉乾也得其他名师传六合枪、棍(当时河南的李克复六合枪十分出名,然董秉乾则得明初“长枪李”五世嫡孙李景隆传内传枪法),及得名师传授张三丰十三势软手(从李氏家谱及王堡枪谱源流序可知,博公道长及董老道同时得传十三势软手)。
从上述内容的秩序上来看,董秉乾老道是最后得传十三势软手的(而李仲、李信、陈奏廷向董秉乾老道学通背功时,还学了十三势软手)。
鲍君的藏谱及焦作支的留谱,无董秉乾的三十六势春秋刀决、六合枪棍、十三势软手。
目前看来,源自怀庆府的通背拳谱有:鲍君所藏的古谱(周全谱),焦作的许氏谱,源自千载寺太极宫道人的温县陈家沟拳谱及洪洞的通背谱,少林寺通背拳谱。另外,还有吉书升道光甲午(1834年)的通背缠拳谱,及咸丰癸日(1853年)年间菊轩氏的通背缠拳谱则来自洪洞的通背谱。上述所有这些通背拳谱,都源自怀庆府的董氏。
在少林古谱上,除有“河南府李”的心意“十大要论”外(每要论下,尚有一组诗歌),还有“二十四字秘诀”,此二十四字,即源自怀庆府的通背谱,但非常有意义的是,此二十四字诀,每字的解释极精辟,是完全对心意六合拳技击的解释,谱上称“心意通背合解”,与通背谱上对此二十四字的解释很大不同。董成、姬龙峰、姬氏徒孙“河南府李”及“河南府李”徒子马学礼,都去过少林寺,因少林寺有“河南府李”于雍正十一年作序的心意六合“十大要论”,故“二十四字秘诀”更可能是“河南府李”留给少林方丈的,“十大要论”、“二十四字诀解”每一“要论”及每一“字诀解”都有诗歌赞。
那提纲要领的诗歌,及用来技击的二十四字诀解,可能因马学礼心意门先辈们太过保守,而未能流传下来,如今完璧归赵,确是心意门极大的幸事。由此也强烈佐证了,姬祖确实向董秉乾老道学过,不仅得传六合枪棍、张三丰十三势身法、得传武经玄机秘宗,还熟知董氏的通背拳及理论,而这些枪法、拳法、身法等理论到姬祖手上一变,由博返约,创造出了内家拳极品“心意六合拳”。
但这创拳,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心意拳谱记载中可知,姬氏可能在中晚年时,才觉得“吾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太平之日,刀槍入鞘,倘遇不測,何以御之?”
于是“變槍法為拳法,會其理于一本,能其形于万殊,拳名六合”,而创拳的。因此也就理解了姬祖在从董秉乾老道学艺,并练成六合枪棍、通背拳后,因通背拳是借鉴白氏五拳及太祖长拳而发展创编的,并且通背拳祖董成还去过少林寺传艺,故引发姬祖赴少林以考察一下白氏五拳、通背拳等的原貌,及切磋一下武艺,并非为了当代人所说的“反清复明”。赴少林寺时,姬氏完全可能在青、壮年,可少林寺武术让姬祖失望,正同传艺给少林寺的明代白玉峰、俞大猷、董成一样。当时少林方丈是有识之士,恳请姬氏将绝技六合枪留下,故少林古谱中有姬老师枪法。(笔者按:少林俗家弟子贾召宣的七世祖贾淑望,于清乾隆年间,在少林寺学的“心意拳”,从动作名称及动作来看,其实是传到少林寺的董成所创的通背拳,可见当时“心意拳”与“通背拳”的密切关系。而且少林寺“二十四字秘诀”上也有“心意号腾挪,通背名闪战”之解,及“心意通背合解”之句。明末清初山东顾殿一道长传河南的通背拳称“六合通背”,而“河南府李”在其《序》中又称是姬氏的心意六合拳为“六合拳”,可见当时通背、心意、六合三者的密切关系!姬氏传少林寺枪法时极可能尚未创拳,姬氏创心意六合拳后,其再传弟子“河南府李”或姬氏四世传人马学礼所传给少林方丈的“心意把”十二大式,在马学礼一支传人中有记载马学礼尊师嘱艺成后赴少林寺试艺,并被方丈要求留下拳艺。惜“心意把”在少林寺只存“一把”了,其余十二种变化是少林僧重组而成,十二种变化中,大部分,是一把“厥头把” 的来回演练,少部分,是大洪拳的动作。这一把“厥头把”即是洛阳心意中的“望眉斩”。也与唐万义心意一支传人纪晋山、何国俊的“岳家四把”中的“翻身砸捶”相同,与焦作支许氏通背的金钢锥也相似。还有一把变化“亮翅把”,与洛阳心意中的“白鹤亮翅”相似,但也有所变质。而仅存的一把“厥头把”,演练时也亮肘,且无中节之束长,可能传承过程中,过于保守而失真、失传。笔者曾访还俗结婚生子的原少林僧释永文于开封,见其所藏少林古谱中有“姬老师枪谱”数页,而古谱的前几项及后几项,均是董氏通背缠拳的内容,姬老师枪谱在古谱中间,这说明姬祖去少林寺时的确传了不仅仅枪法,还有通背拳,而当时的少林僧也十分诚实地记载了这一事实,即通背拳谱不是姬祖创,姬祖必告少林僧是得之怀庆府的,故少林僧记谱此部分未用姬祖名,而枪谱已是姬祖自创,如同王堡枪王堡第一代王仲景编枪谱一样,故少林僧记谱时用了“姬老师枪谱”,以此区别与尊重。可惜,由于少林寺多次遭受劫难,南北朝达摩传的易筋经、洗髓经失传了,明代白玉峰的五拳,现成了南拳了,白玉峰的十八罗汉手、俞大猷的棍术也变质了,姬祖传的六合枪也不见了,董氏通背拳也变质成与少林长拳毫无区别的所谓“少林通背”了,“河南府李”或马学礼传的心意把,也只剩下一把,其余十二种变化大部分动作还是这一把,少部分不同的动作,是加入的大洪拳、炮拳动作,因此说“只剩下一把”。笔者看德建法师的“心意把”视频时,也觉得心意拳的至关重要的核心已失,只剩外形,所谓内劲,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心意内劲了,这从他的视频上也可看出。当然应用时,也就打不出心意拳的风格与气势,这从他与西人的应用散招视频中,可一目了然。为了印证笔者的想法,二零零六年尾,笔者特赴少林寺以期与德建大法师一会,以便切磋交流,惜其时其恰巧回东北老家度假,未能一遇,颇遗憾。笔者对德建大法师在佛学上的了悟,颇为赞赏,德建的言行似与开封的原出家名为释永文其人,有极大区别,笔者将有专文谈“心意拳与少林心意把”)
鲍君所藏的古谱《通臂拳谱》中所载的通臂拳武功体系1c
G'il&o为:六路母法(解明附)、六路递法(解明附)、六路破法、六路破中递法、六路破中破范总拳(明堂)、六路擮法总拳、六路法、六路进法;变拳十款(一二进三走四彀五开六*七要八揽九蹗十问);随拳器械目录器械名堂(七寸金、明机、通臂子、藏机、鏎锅挝、檐枪、宣府双刀、枣穣槊六路母法、魏华棒前六路谱、汉室五门单刀谱、金家小枪九路等等内容。);演重手法说(行功十段锦、练手洗药方、英雄大力丹、壮药奇方、贾力方、贾力法、授射心法)。并附有通臂正拳跌打揽*手法释详总目(共计一百单八着)、开递手法目录共记三十六法等。其中,通臂拳扣法第四解明包含有六把总扣分为三十六拿总歌及诸多拿法;*法序此法亦同内河占衣十八跌也、六*附一十八跌总目等等。《通臂拳谱》中的“六路破中破范总拳”附注为明堂,而当今的通背拳中则有明堂功,另该谱中多次出现“劈山”这一通背拳常用术语。
从鲍兄,及许氏通背的藏谱上可知,当时董成创通臂(背)拳时,主要参考了宋太祖长拳(应始于元末明初,托名为宋太祖创。太祖长拳,民间又称大红拳),及白氏五拳(后托名为“紧那罗王”创,又化名为“武备”。正宗白氏五拳,主要是地趟拳),翻而复之,创优于上述二拳的通背拳。
由于白氏五拳,主要是地趟拳,故通背拳谱乃至姬祖的心意拳谱都提到了,三十六拿擒拿、九滚一十八跌法等。
在阅读鲍君所藏的古谱时,笔者还欣然发现,谱中所载的通臂(背)武功体系,有两项熟悉的字眼:“六路”及“行功十段锦”。这使本人联想到了清初黄百家所著的“内家拳法”,而其书中主要是“六路”及“十段锦”。其六路的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主”,并且黄百家注释说:“通臂,长拳也”,而董成的通臂拳,正是借鉴了宋太祖长拳等所创,其通臂108势,也称“长拳”。因此,黄百家所学的“六路”、“十段锦”,应与通臂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鲍君的藏谱及焦作许君的藏谱,都开宗明义地说道,董成是姓祖,字子生,号公德(去除猿仙所授的附会)。而张松溪的老师是孙十三老,陈州同也是明嘉靖年间人,因此孙十三老与王宗时同时代人,张松溪与陈州同也是同时代人,张、陈二人是不同支传下来,难怪行黄宗义写到张松溪老师时,含糊其词地说:“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显然,黄宗义没把张松溪的师承搞清,虽然将陈州同、张松溪放在一起,但并没有说明二人在师承上有无关系。
四川、上海均有“松溪内家拳”传授,有意思的是其理也概括为:“敬、紧、劲、径、切”五字诀,与黄百家所说的五字诀一字不差,与焦作许氏通背五字诀基本相同。笔者观松溪派传人四川潭本伦先生的拳术与洪洞通臂十分相似,跌法也相似,可为通背拳、“松溪内家拳”密切相关之一个佐证。
另外,清末光绪七年(1882)冬,武当“功家南派”祖师邓钟山先生,应当朝两江总督左宗棠之聘,从湖北武当山至江宁府传艺,所开办的学堂于仓巷桥,教徒百余人,武艺突出的有终老人、杨拐子、姚中源等,然其嫡传弟子:第一代为黄春燕、赵石城、李老六。第二代为邓继侠、李义侠、李燕侠、李松如、李钟奇。
邓钟山的武当“功家南派”,主要拳种也为六路。据传,邓钟山为明末武当邓道人的第九世。又据李松如老先生介绍:黄百家述之“六路拳”,与邓钟山所著《功家秘法宝藏.补遗》中所载的“邓家六路拳”,在练手法、练步法、身形方面似大同小异。看来此“六路”,也与董成的的六路有密切关联。董成的弟子周藩荆山王的封地是在湖北与武当山相邻。在王堡枪谱上也记载了董秉乾老道曾“南遊楚南荆门”,这可能就是邓道人得传“六路拳”,并后来在此基础上再自创缘由。
至此,明嘉靖年间,河南怀庆府董成所创的通背(臂)拳,因传给周藩荆山王(仝汴梁)及张大斌(汴梁)、怀庆府武陟小董人董秉乾(千载寺太极宫道人)、泽州府许守禄、少林寺,及明末清初曾随董成或其传人习艺的山东人顾殿一道长(据广平县卢氏传谱载,顾道长传的是六合通背拳),共五支存焉。
许氏一支几乎一直在许姓中传授,近年来才开始传外姓,可谓一直未变。
董秉乾一支传了姬龙峰,传了河内唐村李氏,传了河内王堡村王氏(王氏未学通背),传了温县陈王廷,并数传到了河内七方村的郭永福,也可能传了千载寺太极宫道门中的人,共四、五支存焉。这董秉乾传的这四、五支中,有的将董道人的通背拳、养生功(源自千载寺唐代的李道子)、六合枪棍、张三丰十三势软手,相关经谱,及武经玄机秘录等,全得授了。有的只得授其中一部分。
从现存资料看,姬龙峰显然得授了六合枪棍、通背拳等。而焦作许氏的留谱更说明心意门的一些内功,总体的练习顺序,及武经玄机秘录中的有些内容,在董成时似已有雏形。姬龙峰祖师由博返约,中晚年由枪化拳,创造了心意六和拳。
姬祖早年将通背拳及枪谱传给了少林寺,中晚年将心意六和拳、枪、棍、刀,及总结了通背谱、武经玄机秘录等而形成的自己的理论(称为‘原论’或“神拳谱”),留在了济源勋掌,并传给了南山郑氏,三传至“河南府李”,四传至马学礼、李存湖,而使心意六和拳深深扎根。姬祖徒孙“河南府李”,也将心意把,十大要论,及心意通背合解二十四字秘诀,传给了少林方丈,被视为少林寺绝品。其十大要论不仅指导了后来所有的少林拳,而且也被社会上各拳派引用,或创立拳派时引用。如清乾隆年间出现的阴阳八盘掌、戳脚等。
心意六和拳在咸丰年间,有一支变化形成形意拳。
阴阳八卦(盘)掌,理当为怀庆府一带(王屋山、云台山、千载寺太极宫)的道人所创(详见本人‘阴阳八卦掌与八卦掌’一文),其理论、拳技几乎是心意六和拳的一种偏门练法,身法也是一身备五弓,是心意六和拳的一种补充,极为优秀,阴阳八卦(盘)一支,在同治年间由董海川变化成八卦掌。
咸同年间河南人祁信(有说山西人、浙江人)得传六合通背拳,后来祁信避祸去了河北,传陈庆,子祁太昌。陈庆传王占春,张策先从杨建侯学太极,后从陈庆学通背,未几,陈庆故世,张策又随王占春学了九年。笔者心意门的师叔杨肇基的好友田作霖,是张策早期的高徒,田曾告诉杨师叔他这支的传承时说祁信是河南人。
清末,河北吕四爷传刘玉春,刘玉春传任鹤山、李金富等,任又传给上海的孙云鹤、鲍关元、冯玉华等的合一通背(此派还有虬龙棒、苗刀,苗刀是刘玉春得自谢氏。笔者曾见孙前辈练过,孙先生与笔者吴氏太极恩师马岳梁为好友),此派也是源自董成通背拳的某个支派。
在上海、北京流传的白猿通背,也来自是董成的周藩荆山王及张大斌支后的传人中的一个分支,即周藩荆山王及张大斌支中的一支传人,于明末清初传山东潍县吉志通,吉传张洞峰,张洞峰于清乾隆年间传鲁云清,故有白猿老人传拳一说。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自清末民国初以来有鬼谷子、陈抟、韩通等多种荒诞附会的说法。
如在修剑痴先生的《通背宗派之根源》中载:“吾宗术法虽创于鬼谷子先师,而推阐变化臻厥大成者则以祁君讳信(生于前清道光年间)大枪为首屈一指。”
又如《通背猿猴拳术解说》中载:“通背猿拳自宋毫州真源人陈抟(号稀夷先生字图南)传习后传四川峨嵋司徒玄空(白猿老人)”。
再如崔寿山先生的《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载:“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
试以北京牛街的白猿通背为例,对这些附会做一简要分析:
据侯成鼐拳谱抄本(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夏历五月叙於故都),峨嵋通背心猿家拳谱载,“唐末宋初,有陈摶、字图南、安徽亳洲真源人,赐号希夷。初游太山岭、长松下与安期黄石辈论出入世法和不死药,曰:安能出入轮廻间哉?乃弃家业,携一石鐺而去。遇鹿皮处士,谓:武当山石崖可隐。游往栖焉。服气避谷,凡二十餘年,感五气龙君,授以睡法拳法,睡法为运转法,拳法练通背心猿二十四式,运用十二周天,五代之末,由武当山移居华山后,将此拳传给白云即五龙飞空先生。后到周世宗建朝,赐号白云先生。一日乘驴游华川,闻宋太祖登基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后游峨嵋山遇一人,姓:司徒,名:玄空,陈摶将此功传给玄空道人,后称曰:白猿老人。明朝万历十三年间,玄空道人将通背拳传给河南嵩山少林寺慧可法师,自此少林寺有通背之艺。后玄空道人又将此拳传与白玉峰、贺春连(贺春连传其子,子传孙至第七代贺元方、贺之方,至清同治年传河南祁寿川)。清顺治年间白玉峰传吉志通
,清康熙年间吉志通传张洞峰。清乾隆年间,张洞峰传鲁云清。清道光年间,鲁云清传石鸿胜。清同治年间,石鸿胜传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韩洞一。”(笔者按:世之流传陈摶二十四修真图,为导引养生健身之法,非拳法。在这里谱序者托名陈摶是通背拳创始人,并是“感五气龙君,授以睡法、拳法”,显然是受了清初黄宗義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张三丰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影响。在清末民国初托名陈摶为其创始人的还有“心意六合八法”拳)
笔者认为上述拳谱讲的“唐末宋初的陈摶(871-989)在武当山修炼创拳,将拳传给‘五龙飞空先生’
即‘白云先生’,以及‘司徒玄空’,即‘白猿老人’” 中的“白云先生”与“白猿老人”是一人,是在口传中因“白云”、“白猿”口音之混淆而被误为两个人,并因此而编出相关故事。换而言之,就是后来这支编谱的人,拉进唐末宋初的陈摶为创始人,说他传给了五、六百年后活动在明万历年间的“白猿老人”,而“白猿老人”是个“道人”)
从“白猿老人”开始有明确年代记载,即“明朝万历十三年间,玄空道人将通背拳传给河南嵩山少林寺慧可法师,自此少林寺有通背之艺” 。后玄空道人又将此拳传与白玉峰、贺春连(注:暂时勿论“慧可、白玉峰”是否是明万历年间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老道“白猿老人”于1585年将通背拳传给了少林寺,这便是少林寺通背拳的起源,它来自道家。)
而后来“白猿老人”又传的二个人,一个是贺春连,贺春连家传七代至贺元方、贺之方,再传给清同治年传河南祁寿川。即从“白猿老人”到同治年传河南祁寿川已传了九代。笔者认为“河南祁寿川”就是“咸同年间的河南人祁信”( 有记述说,祁信是河南开封祁家镇的人),也有后人将通背拳石鸿胜同治年传的白云观老道韩洞一称为“韩老道”,并误认为是“祁信”的老师。显然祁信(祁寿川)的通背拳老师是贺元方、贺之方,与称为“韩老道”无关。祁信一支再往下传,代代有更明确的记载了。
“白猿老人”传的另一个人谱称是“白玉峰”,并说“清顺治年间白玉峰传吉志通”。暂勿论“白玉峰”,是不是明末清初人,但说明“白猿老人”另一传人于清顺治年间传了吉志通。吉志通传张洞峰,张洞峰传鲁云清,鲁云清传石鸿胜,清同治年间石鸿胜传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韩洞一。即从“白猿老人”开始同样传到同治年间,传了七代。
再从笔者武友、北京牛街白猿通背传人张信斌先生(笔者也曾向张君之师张贵增先生学过通背杆子鞭)的“三支一脉演白猿”一文中写道:“明万历年间白玉峰传山东潍县吉志通,吉传张洞峰,张洞峰于清乾隆年间传鲁云清,因年代较近,所以谱中对鲁记载较详”
看来,有“明万历年间白玉峰传山东潍县吉志通”与“清顺治年间白玉峰传吉志通”两种不同说法,二者相差几十年,但可能性都存在。笔者认为,此谱上的“白玉峰”,应该是被后人托名为“白猿仙”或“白猿老人”董成所传的周藩荆山王、张大斌一支的传人,或者是千载寺太极宫道人所传。
张信斌先生文中还写道:“鲁云清;姓:鲁,讳:云清,别号任小侠,山东济南府潍县周村人,村中习武成风,故称行者村,村中总教习为鲁云清。人称;小任师父。鲁云清以经商皮货为业,云游四方。于清道光年间云游至京,住永定门南下洼子,行贸於彰仪门(今广安门)内,增寿寺夹道,王顺成皮袄一店,皮店帐房先生石鸿盛,家住西砖胡同一号,排行在七,人称大个石七爷,每日在皮店后,一个宽约数丈的土坑内。操练三皇炮捶,拳脚鏗鏘有声,鲁云清过而观之,脱口声叹;好虽好,可惜短,石鸿胜负气与鲁云清较之,鲁云清身材矮小,两臂特长,目光如电,出手深奥,身形莫测,石鸿胜接手处,如逐风捉影,而自身要穴处印满掌印,心悦诚服,当即拜鲁云清为师,学艺六载,艺成之后,鲁师返回故里。清咸丰六年1856年,时置太平军起事,清皇下詔书,石鸿胜应詔(注:为曾国藩军前大将),胯下马掌中枪,血战沙场,同治三年太平军平復后,清皇念其对朝廷有功,赐广安门外葛薪地一块,月银五十两,颐养终年。石七爷退役后,在京传徒授艺,所收弟子:韩洞一(白云观老道)、刘子英(中医大夫)、张文成(皮店张三)、项仲山、马晓合(牛街回族人)。马晓合入门由挚友刘子英的胞弟刘子杰引见。马晓合原练潭腿,五户老架,稟赋甚好,石七爷见后喜欢,既收马晓合为徒。马晓合清道光年生人,卒於光绪二十九年,即一九零三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废除武举制,解散善扑营。跤术在民间兴起,牛街云集了众多位摔跤高手,在与武术广泛的交流中,互相学习。自此,白猿通背拳在牛街地区经二、三、四代拳师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打中有摔,摔中藏打,打摔结合的独特风格。马晓合为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一代传人,从此,白猿通背拳在牛街地区又经二、三、四代拳师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摔打结合的现有风格。马晓合所传三人:王贵祥、张少三、侯希荣。王贵祥所学为一百单八手散手单操,张少三所学为白猿通背二十四式,侯希荣所练为三十六手拆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弟子各人禀赋不同,老师因材施教而各成风格,一方面亦反映了一方面亦反映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老师因种种原因而保守,不愿和盘托出,但又恐拳艺失传的矛盾心理。然而,尽管当年马晓合的传人事实上所学各不相同,传授者却又唯恐弟子们真的以为自己所学就是白猿通背的全部内容,从而使此拳原貌失真,故在拳谱中特别提醒:“心猿、心意、与心极,二十四式藏妙意。拆拳、连拳同一理,并非分门别有奇”可见当年老前辈们这样做,是很费了一番苦心的。”
张君此文给我们理解下一段通背拳谱之记载提供了方便:
据另一通背拳谱,通背拳传承中还有“心猿、心意、心极、心劲等四支传拳”的说法。从张君“三支一脉演白猿”之文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心猿、心意、心极、心劲”四支中的前三支都是来自马晓合一脉。所谓第四支“心劲”,也是此脉传人侯成鼐拳谱抄本中指的“明朝万历十三年间,玄空道人将通背拳传给河南嵩山少林寺慧可法师,自此少林寺有通背之艺”之少林寺一支。
“心猿、心意、心极、心劲四支传拳”说法始自清末民国初,源自通背老拳谱中所提及的“四猴混世”。“四猴混世”是:1.通背心猿,即白猿通背,又称“通背猿猴”,乃宋朝陈抟老祖所传,称 “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靡弄乾坤”。 2.通背心极,即少林通背,又称“赤*马猴”,乃少林寺慧可所传,称谓:“会人事,晓阴阳,喜出入,避死延生”。3.通背心意,即劈挂通背,又称“天产石猴”,乃明朝费大恒所传,称:“通变化,识天时,知地理,移星换斗”。4.通背心劲,即串拳通背,又称“六耳弥猴”,乃明朝司徒玄空所传,称谓:“善灵犀,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查“四猴混世”的记述与《西游记》中的记述颇有关联。《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写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可见,“心猿、心意、心极、心劲四支传拳”与“四猴混世”都是故弄玄虚清末民国初的说法,皆是荒诞不经的附会,不是通背拳正史。
从上述部分的源流叙述中可知,是托名陈抟所传。陈抟也不可能隔几百年,再传给明中末的白猿老人司徒玄空。这明中叶的“白猿老人”的真实姓名,显然就是明中叶的通背拳创始人怀庆府的董成。以此部分源流叙述,还可知白猿老人董成的通背与少林寺及白玉峰有关,只不过将年代及关系搞混了。从周怀颖及许氏的所述通背源流记载中可知,董成是在得到“太祖长拳”(托名“宋太祖”即“敢废“所创),及明中叶白玉峰于少林寺创的“五拳”(后托名为“紧那罗王”即“武备”)二支传人(张文魁,郭万清)传授的基础上而创的通背拳。白玉峰应比董成早二、三代,是明英宗被掳后朝廷开始提倡“武备”时人。而“慧可”更是南北朝时期在少林寺周围山上活动的达摩之弟子,是禅宗第二代祖师。然而此部分说“白猿老人”司徒玄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传拳给“将通背拳传给河南嵩山少林寺某法师”,倒是在时间上极为吻合,因为董成正是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开始传艺的,如传给周藩荆山王、张大斌、怀庆府河内的董秉乾、泽州府的许守禄,均是在万历年间得董成传通背拳的,而白猿通背所说的贺春连及得白玉峰所传的吉志通,完全可能是周怀颖谱上记述的董成所传这支及所传千载寺太极宫道人那支传人所传的分支。
除了上述清末民国初的“陈摶”伪说外,民国年间修剑痴先生的“鬼谷子”说、清代咸丰年间伪书“宋福居禅师十八家拳祖韩通”之说,都是荒诞附会的说法。
上海仇必松先生的白猿通背有:白猿通背六路总手、八手、十二连拳、十二连炮、六趟拆拳、二十四式等拳套,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
其训练方法分三个阶段: 1.
单式练习,强调练用结合。2.
操桩打袋。3. 穿甲喂招(穿甲,即穿护具)。
其理论要求:“通背”、发劲时要求“三部丹田五步运气”、“冷脆快硬”,讲究“整”,要能“发起根,发于腿,通于背,达于稍”;要“抱着形(猿形)打”,“抱得紧,打得严”,身法上要求“前胸空、后背绷”,
“肩如扶担、琵琶骨活如扇”,“吸胸沉气、探背松肩”,“提裆垂闾”,表现有“挨邦挤靠、闪展腾挪”,手臂要求,“手不离胸、肘”,“离肋”,“手似镰,腕如粘”,“两手川连似星串”,“不拳从口内发,撤回归肋下”,“出手要求,行气要醒”,“腰似行腿似钻,出手自当有奇变”。腿部要求:“掩裆合膝”,“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随步擦拉永不换”,在步法上表现有“窜纵跳跃”;在眼神上要“观颜察色,见景生情”,整体配合上要求“三尖对正一条线”“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散则成风弥六合,聚则成形神贯通”。
上海仇必松先生的白猿通背也应是周怀颖谱上记述的董成传到此支系上的传人的一个分支。
另外,清道光年间由东北小横山李龙仁传至河北省唐山近郊常各庄常振芳的猿功拳,也无不与董成所创传的通背拳有关。猿功拳很隐密,除十二趟拳路外,其不少器械,是地躺动作(洪洞的通背传人程涌泉即以通背地躺拳著名)。猿功拳传人张国栋著文道:猿功拳出于清道光年间,刀、枪、剑、棍等,拳以地趟为主。套路短小,刚猛激烈,刚柔相济,拳脚并用,十二趟猿功拳,每趟一个往返,二三十个动作,龙蛇腰身,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鼓腹收臀,尾骨前顶,猿功拳的步法称为鱼鳞步,地如冰滑,前冲擦拉。
而上海仇必松 先生的十二连拳、十二连炮,与十二趟猿功拳应有密切关系,仇必松白猿通背的腿部要求:“掩裆合膝”,“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随步擦拉永不换”,与猿功拳的步法“鱼鳞步,地如冰滑,前冲擦拉”同出一源。“四六步”即是“鱼鳞步”的别称,都要求随步“擦拉”,两拳有着惊人的相似处。
而且,猿功拳与阴阳八卦(盘)掌,用的都是鱼鳞步,这两门拳都与董成的通背拳有关。
有意思的是,合一通背传人也称其拳为“太祖拳”,而董成的通背拳源自“太祖长拳”及“少林五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合一通背传人也称其艺为“太祖拳”。这情形与白猿通背说其艺与白玉峰有关,是一样的。只是因年代久远,被混淆了而已。
洪洞的通背,源自董秉乾的一支传人郭永福。道光年间,陈家沟十五世陈仲生,及民国十九年陈鑫所抄的其家传拳谱,是其第九世陈奏庭与河内唐村姑表兄弟李仲、李信一起,在千载寺向董秉乾老道学来,还向董秉乾学了十三势软手(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及《又一个惊喜的发现》二文)。
因此周怀颖一支的通背、焦作许氏通背、洪洞通背、北京、上海的白猿通背、祁信的通背、吕四爷传刘玉春的合一通背,无不源自董成老道,是老祖董成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于怀庆府、泽州府凤台县太行山中所创传的通背拳。
另直接受董成通背拳影响的还有,陈氏太极、济源神拳、张松溪内家拳、少林寺通背拳(也称长护心意拳)、弓力拳、苌氏武技、两仪拳,并且最优秀的内家拳如心意六合拳、阴阳八盘(卦)掌,无不与董成所创的通背拳有深厚的关联。而董成的通背拳来自太祖长拳及白氏五拳。
太祖长拳是民间武术家创自元末明初,与目前流行在怀庆府的大洪拳、炮捶、黑虎拳、金刚拳等有密切关系(山东武城县黑虎大屯有三趟少林五子拳,五趟单拳即:衣衫母、水浒拳、金刚拳、翻拳、黑虎拳传授)。
白氏五拳则是白氏吸取了明中叶名拳术,如:“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的精华所创而成(而白玉峰之“白氏五拳“及董成的“通背拳”在清初,又由原明皇室朱氏痛禅上人结合道术,发展成梅花拳。清中叶,戳脚又从梅花拳中演变而成,后戳脚又与源自八番闪的翻子拳结合形成戳脚翻子拳门派)。
清初发源于博爱月山寺的八极拳,及其所传承的六合大枪,也无不与董成的通背拳,及董秉乾的六合枪有关。就同心意六合拳、阴阳八盘(卦)掌一样,是在董成老祖所留下的通背拳及理论基础上的改创。八极掌的创始人是清初月山寺的一个亦道亦僧的张月山。这位创八极拳的张月山,极可能是后来传河北沧县孟村吴钟的“癞”道士的师父。吴钟(1661-?)从“癞”道士学艺十年后,又由“癞”的弟子,“癖”传授“六合大枪”及赠给《八极秘诀》一件。吴钟曾在杭州某寺击败该寺住持和尚少林派名手,并得锦旗一面。
吴钟在北京与康熙皇帝第十一子,武艺出众的允题比试,被允题奉为上座,拜师学艺,在北京被称为“神枪吴钟”后回乡传授八极拳艺。
有一说法,认为八极拳是在金代由月山寺住持苍公所创。然对此说追根究底,才发现持这一说法者,唯一的依据是金代的苍公曾中武进士,从河北来月山寺,因为苍公是武进士的原因,因此便被联想成是八极拳创始人,毫无其他任何证据。
试想,从金代到清初有四、五百年,竟不见只字记载有八极拳流行,明代的唐顺之、戚继光记载了当时的拳术,也无八极拳。
苍公的石碑只记载了他是武进士,却只字未提创八极拳一事,而中华大地上各寺庙主住、出家的道僧多有武艺功名,按此逻辑推理,不都能成为某拳派的创始人?
因此,所谓“苍公创八极拳”之说,纯是个别人不符事实的联想罢了。稍有武术史知识者,就知道中国套子武术实起源于明代。
清初“侠士张”传到河北沧州地区的“外家六合拳”,也源自董成通背拳。
清乾隆年间,山东岱岳人孙通所传的“猊猔拳”,也无不与董成老祖所创的通背拳有关。“猊猔拳”也称“迷踪艺”,也有着“在山中观白猿相斗,而启悟创拳”的相似说法。笔者曾从“猊猔拳”一代宗师卢振铎学艺,其艺便刚柔相济,与一般少林拳术的刚猛不同,却与董成通背的一支传许伟战君所练的通背拳,在刚柔上十分相近,当是在通背拳基础上,结合其他拳术的再创。
董成所学的二支拳术已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拳术的精华,并且开悟而创通背拳。
通背拳,如其周怀颖之谱所指出的,其所创,又胜于前二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董成中晚年又与张三丰十三势传人王宗岳有交流,故在传许氏一支通背中,可见有受十三势影响的董成晚年所创的“通背柔拳49势”。
总之,董成的通背,吸取了当时几乎所有中华武术的精华。而其各至传人又发展成各派武术,尤其是除十三势外的其他所有内家拳。因此董成是中华武术史上最了不起的祖师之一,称其在怀庆府所创的通背(臂)拳,为天下武艺之源,当之无愧。
笔者也由衷希望各派通背传人,能从此摒弃源流上的附会,能认祖归宗,去凤台县为老道董成老祖立碑纪念,让这位中华武术的巨人得到应有的承认,让其在天之灵从此能安息。
附一:许氏通背“中拳”
通背拳法谁敢当, 御敌无形柔与刚.
虚灵含中应机发, 就是神仙也难防.
&&&&迎敌我使中拳护, 入界我用十拳攻.
敌若上下左右来, 保住正中取敌中.
彼若轻急奇中破, 彼若沉缓使称称.
彼若来虚中不动, 彼若来实中拳赢.&&&&&
&&&&&&&&&&彼若来刚柔中破,& 彼若来柔中门冲.
&&&&&&&&&&敌拳微动我先动,& 彼若守静引诱灵.
&&&&&&&&&&进退攻防不离中,& 中门之路妙无穷.
敌人若用中拳进,& 急变之中保正中.
&&&&&&&&&&五行土能生万变,& 万变归一是正宗.
&&&&&&&&&&浑然形圆轻灵就,& 任凭敌人内外凶.
识得此中神奇术,& 玄妙尽在一呼吸
附二:据牛瀚章老师传少林拳谱记载:&&&&&&&&&&&&&&&&&&&&&&&&&&&&&&&&&&&&&&&
“少林拳統系,中岳嵩山少林寺為總院,南少林寺為下院,并有分院:山東龍潭寺,洛陽同福寺,京西潭柘寺,山西五台山。有覺遠上人,以嚴洲某公子因事剃度于少林寺,性愛武術并精劍術,又敦請南北武術大家到寺,融匯軟硬功夫,气功等,并各种器械,遂成為一大派。”(笔者按:在蘭州遇武功高人李叟,又經李叟推荐,同去拜見游俠于洛陽的白玉峰,后白玉峰、李叟及李叟子隨覺遠上人同歸少林寺,傳授少林寺僧武功。)
拳谱又记载:“五拳十八手出于白氏之手,名曰白玉峰,系山西太原人,白氏好交游,凡过客之有能者,无不养之,致家道中落。后漫游四方,其技益进。至洛阳,授徒自给。當時大河南北莫比倫,少林之精華多由其編纂、匯集,后有數位寺內達于上乘之功者,園性禪師,痛禪上人,即明皇族朱德疇、洪慧禪師、覺遠上人、一貫禪師,俗家有鐵齊氏、曹王廷,陝中人在少林寺學藝,傳寺外俗家滕黑子。清末俗家劉慶朝,字閣臣在少林寺學藝,系山東壽縣人,傳俗家本縣(饒陽縣)人張峻巍,字鳳岩,傳俗家牛瀚章(笔者按:牛老师生于1898年,卒于1975年)。
五拳之精意,白氏曰: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須交修互練,始可臻上乘之境,否則江湖野技,不足留法傳世也必矣,以是創此五拳,內外并修而技乃神。今述其秘傳之拳法精意如下:
龍拳練神---練時周身無須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潑,兩臂沉靜,五心相印,即手心,足心与中心是也,如神龍游空,夭矯不測。
虎拳練骨---練時須鼓實全身之气,臂堅腰實,腋力充沛,一气整貫,始終不懈,起落有勢,努目強頸,有怒虎出林,兩爪排山之勢。
豹拳練力---豹之威不及虎,而力較虎為巨,蓋以豹喜跳躍,腰腎不若虎之弱也,練時必須短馬起落,全身鼓力,兩拳緊握,五指如鉤銅屈鐵,故豹式多握拳,又名金豹拳。
蛇拳練气---气之吞吐抑揚以沉靜柔實為主,如蛇之气,節節貫通,其未著物也,若甚無力者,一遇物則气之收斂過于勇夫,有經驗者能知也,練時柔身而出,臂法腰靈,駢兩指推按起落,若蛇之有兩舌,且游蕩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所謂百練剛成繞指柔,即此拳寫照也。
鶴拳練精---此拳以緩急适中為宜,蓋以鶴之精在足,鶴之神在靜,學者法此,故練時須凝神鑄精,舒臂運气,所謂神閑志暇,心手相應,獨立華表,壁息千仞,學者冥心孤往,久練精熟,自能于言外得之,非倉促所能領悟也。
此五拳習之既精者,則身堅气壯,手靈足穩,眼銳膽實,倘与人搏,出其一指半足之功,便壓倒群流,如至乎神化之境,則其效更不可言也。在學者苦心孤詣求之。幸勿視為小道而棄于半途也!”
白氏五拳即:飛龍地躺拳三十五手,黑虎地趟拳三十五手,金豹地躺拳三十五手,
蛇形地躺拳三十五手,鶴形地躺拳三十五手,五拳共一百七十五手。另有地躺專操姿勢六十勢(笔者注:目前少林寺中五拳從德虔所整理的“少林武術大全”一書中可看出,其動作与長拳沒有區別,体現不出龍拳練神,虎拳練骨等的特點,已完全失真,真傳少林五拳仍在民間流傳,難度大,其招勢全部是跌扑滾翻)。
&&&&&&&&&&&&&&&
试列飛龍地躺拳三十五手如下:
上勢附手:雙龍出水,大鵬展翅,五花擔山。
1、獨立龍像 2、青龍探爪 3、青龍翻身(地下烏龍跤柱、單手踏地旋身)
4、青龍升云(附手坐馬高躥摘星)& 5、烏龍翻江(地下爬虎,掃堂腿起)
6、青龍收水(地下蜈蚣直跳,烏龍絞柱起) 7、蛟龍擺尾(附短馬左右反拓掌) 8、黃龍伏身(地下平翻蛇形搖身前行迭脊起)
9、黃龍搖身(二起十字叉、滾身起) 10、黃龍穿云(地下大叉、掃堂腿、五花旋身) 11、黃龍隱顯(身体活潑,兩掌盤翻、夭矯裊娜)
12、黃龍游蕩(地下單手輪,飛燕抄水) 13、黃龍踏水(短馬行動、兩掌抓扣、剛力拍動、活潑為功)
14、黃龍翻身(地下蜈蚣橫跳,雙飛燕起)
15、蛟龍開河(地下伏身伸直捧掌,逛進前行,縱起浮跳)16、蛟龍轉身(地下仰身金蛟剪,變單臂旋轉)
17、蛟龍劈水(五花右劈掌,左插掌,均以剛力為功) 18、蛟龍縱身(地下二起十字叉,抱足滾翻,后掃堂腿)
19、蛟龍擺尾(身向后仰,搖旋一圈,帶雙拓掌)20、蛟龍搖首(搖身旋轉,矮馬拍山,前、后、左、右運掌)
21、蛟龍縮身(地下左右掃堂腿) 22、蒼龍探海(斜身出爪,翻身飛腳) 23、蒼龍盤柱(地下平天轉、反身迭脊起)
24、蒼龍出水(地下爬虎、元寶、旋轉、伏地挺身縱起、短馬) 25、蒼龍行雨(短馬開臂拍行)
26、蒼龍行云(矮馬開行、兩掌開合、變虎托掌) 27、老龍拍爪(踢腳前行、鴛鴦 奔腿連環) 28、蒼龍升天(走穿云掌兩臂活潑夭矯風流)
29、烏龍擺尾(地下絞柱、搬叉滾翻) 30、烏龍鬧海(地下仰臥,兩腿橫沖豎踹) 31、烏龍翻浪(兩臂外翻,踹腿仰身,前伏雙推掌)
32、老龍巡海(單腿旋轉翻身飛腳) 33、老龍沖浪(地下反折勾卦連環,伏地縱起,前趨 奔腳)
34、烏龍搜底(后掃堂腿、仰身倒貓、坐馬雙劈掌) 35、烏龍斗寶(兩手抄揉,五花旋身,收勢歸元)& ” (注:從此譜內容看,少林五拳均為地趟動作,所謂“姬龍峰在少林寺根据少林五拳而創心意六合拳”之論可休矣。)
牛老師所傳少林拳,師承統見“少林五拳譜”,其拳法內容非常完整,主要有:樁功(八字、一字、川字、子午樁)、溜腿架(十字,四正、四隅三套)、十八段童子功、十八段羅漢功、羅漢十八手、變化十五手、少林五拳、醉八仙、正宗少林拳十趟(1四旬開進式,2六旬四方式,3八旬盤身式,4八方變通式,5化頤六合式,6陰陽中合式,7鴛鴦進步連環腿,8盤膝陰手式,9震伏順意式,10震靜机動式)、十八趟羅漢拳(1-18趟分别为38手、39手、36手、39手、48手、42
手、39手、43手、45手、37手、42手、38手、39手、38手、36手、37手、36手、40手)、少林刚柔二十四势、少林三十六手行门过步、少林裁手法十六手、三百六十散手、大少十八般器械(八仙剑、八仙醉剑、穿云双剑、六路进化戟、开山大斧、朝天大钺、连环钩、檀香双拐、流行锤、鞭、锏、锤、抓、镗、狼牙棒、搠镢、棒、花枪、单刀、七节钉、三节棍、匕手、钩镰枪、梢子棍、铁尺、连子锤、板斧、子午鸳鸯钺、判官双笔、手拯子、鹅眉刺、双蓝、少林缩身摆莲地躺剑、少林地躺双刀、少林地躺七节鞭)、內功气術、交手法訣等。另有李叟所传少林棍法,又名八盘连环棍,分七法八点、棍诀歌、并有66势棍谱名称。
牛老師一生不事他業,精研武術、書法,曾在吳佩孚部任武術教官,在天津鐵路局教武術,晚年隱居授徒。牛師曾曰:“此乃拳家正宗,千万不可輕視,古者大俠犯禁,千金易得,一訣難求,此譜須善自保存切勿誤傳非人!”
牛老師平生于器械最善劍、槍、虎頭鉤,曾云:劍為百刃之君,槍如游龍,劍如飛鳳,刀似猛虎,曾傳歌訣。
劍術精華歌訣:
劍法純熟功夫深,活潑玲瓏透体神,猶如飛鳳變化巧,人隨劍行傳授真。
舞劍活潑歌訣:
舞者著法似燕翻,神龍穿云美名傳,鳳凰起落梧桐樹,劍似梭蝶在花間。
至于醉劍,牛老師云:
更須身法裊娜,方為得式。
牛老師所傳的醉八仙及醉仙劍,風格十分古朴,是原始的醉八仙及醉仙劍,醉俠神韻极濃,非近世武術運動員自編自創之娛樂性醉拳所能相比。
自南北朝时達摩禪師東渡駐錫少林五乳峰,遂傳弟子易筋经,为少林寺镇寺之宝(唐初的李道子得傳易筋经,见千载寺李道子碑文),而慧可独得“洗髓经”(为禅们顿悟心法,非后世伪编的“洗髓经”功法)。
明中叶白玉峰又将达摩《易筋经十二势》,及传入少林寺的由晋代道人许真君创的的立式八段锦,化为十八罗汉手又名十八法。
牛瀚章老师传少林谱拳记载白氏传留十八罗汉手,为:
“1、朝天直举(一手)2、排山运掌(共四手)3、黑虎伸腰(四手)4、鹰翼舒展(一手)5、辑肘钩胸(一手) 6、挽弓开膈(一手)7、金豹露爪(一手)8、腿力跌荡(三手)9、钩腿盘旋(三手)
以上合为十八法,又名十八罗汉手,此白氏效达摩禅师之开宗手也。自白氏至寺,少林拳术之大为变化,创增五拳,内外交练,遂成为少林派中之神妙绝技,分名之为龙、虎、豹、蛇、鹤五行,而斯道乃集大成,此白氏之功,传留百世不灭也。”
白玉峰创了健身功“十八罗汉手”后,便被少林寺托名为“达摩所遗十八罗汉手”,这大概是最早将达摩拉入少林派武术中的传说。
同时,真正达摩所传的十二式“易筋经”,却在少数达摩禅宗弟子中秘密相传,并传入民间,每代不绝。达摩传“易筋经”为元代福裕禅师入住少林寺后镇寺之宝,虽不同于每代只传一位的“洗髓经”(顿悟大法,慧可为第二代,至第六代慧能发展成禅宗),但也非普传,只有少数高僧、民间高人才得传“易筋经”。
到了明中叶,喜欢技击,并精剑术的某严州公子(后称觉远上人),因事剃度于少林寺后,觉得自己的武技不足,遂持资外出,四处访名师。当白玉峰、李叟(中洲人)及李叟子(后皈依少林,法号澄慧)与觉远上人一同归少林寺后,开始传十八罗汉手及五拳,这五拳是白氏集当时的武术精华而创的。(注:明戚氏等的著述中所提到的,当时流行的拳术名目中并无“少林拳”或“五拳”,可见略早于戚氏的白氏所创的五拳,尚未被社会所闻)
因白氏精气功,所以结合当时流入少林寺的晋代许真君所创的“八段锦” 及达摩《易筋经十二势》,而创“十八罗汉手”,并隐去只有少数高僧得传的“易筋经十二势”。当时白氏所创的“罗汉十八手”与“易筋经十二势”、“八段锦”一样,只是健身而已,但“罗汉十八手”、
“八段锦”, 与“易筋经十二势”,在练法上有极为显著的区别。据笔者自身的体验,笔者所练的“华佗五禽戏”、“许真君八段锦”,及白玉峰的“十八罗汉手”皆为中国式的导引气功术。而笔者练的由竺云飞恩师传下的“易劲经”,有着强烈的瑜伽功特征。竺师曾言,正宗“易筋经”据代代相传,为达摩当时集印度古老的瑜伽术之精华而篡成“十二段易筋经”。
李叟是河南人,精大洪拳(红拳)、棍术、擒拿术。大洪拳即太祖长拳,发源地在河南山东一带,那一带发明的拳术还有黑虎拳、金刚拳、通背拳。而大洪拳或太祖拳中还包括炮拳。而这些拳种只是在明早、中叶始被发现的,说明李叟不可能是金末元初人(详见本人“白玉峰是明代人”一文)
觉远上人在白氏“十八罗汉手”的基础上,推增而成包含技击作用的七十五手罗汉拳,由此为少林罗汉门的发端(据牛师留谱记载:罗汉拳派后发展有“十八趟罗汉拳”并有详细动作名称。本人早年所习除白氏“罗汉十八手”外,另有纪晋山老师所传的金罗汉、长眉罗汉、护法罗汉、矮罗汉、伏虎罗汉等十八趟罗汉掌,唐金元老师所传的峨嵋派三十六先天罗汉拳,李春兴老师所传的一百零八势罗汉拳(又称“弥陀拳”,海灯法师早年曾恳请李师传其弟子范应莲此罗汉拳)。
因此明中叶时,少林派的武功除气功易筋经十二势、八段锦、罗汉十八手健身功外,拳术有白氏创的五拳,李叟传的大洪拳、擒拿术、棍术(牛老师留谱对李叟所传有详细记载),觉远的剑术、七十五手罗汉拳等。到了清末传到牛老师这支时,已发展成一个体系完备,内容庞大的少林拳派。而牛老师所留得少林寺谱,在内容与理论上,是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化,前后最一致的少林派拳系。因牛老师的传人只有二、三位,而只有一位还练,也六十多岁了,忙于贫困的生活,也时练,时不练。本人因放在拳术上的精力都集中在董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吴氏太极拳、阴阳八盘掌、易筋经、十三太保功上,无精力再练牛老师及其他老师传下的外家拳精华。如今少林寺僧忙着篡钱,国家武协忙着推广竞赛套路,没人愿理会它。牛老师一支的拳系,经过近四百年的磨难,由萌芽到发展,清末达其顶峰,到了文革后即将绝灭,其情形让人想起“霸王别姬”的电影,只能无奈地摇头。
少林武术自民国被冯玉祥的部下石友三下令毁灭后,便一厥不振,众僧星散。少林武术落入民间,少林寺反而绝传。一九四九年至文革结束所剩的僧人,又被强制还俗结婚,少林武术基本上被彻底摧毁。
现在少林武术,基本上是京剧样板戏似的国家武术套路。传统的武术,就笔者见到的而言,五拳彻底变质了,现少林寺反释德杨练的十八罗汉手,既非姚氏“先天罗汉十八手”,也完全不同白氏、觉远的十八罗汉手。七十五手罗汉拳、十八趟罗汉拳也失传了,传到少林寺的六合拳、通背拳等无一不变质。笔者曾见少林僧练易筋经十二势、八段锦的视频,无不失真。而姬氏再传弟子隐士“河南府李”于雍正、乾隆年间所传少林住持的“心意把十二势”,也只剩一势“蹶头把”了。就这一把,见少林僧德建练起来只蹲身翘臀,而无缩尾及中节之束长,已失心意把之精义。
所幸“河南府李”另有“十二大势”传人(非马学礼一支),本人稍晚些会撰文详诉。看来老天不欲绝些艺也。
至于少林寺的“六合枪“更是名目全非,其余不再一一描述。总之少林寺的传统武术包括易筋经十二势、八段锦已基本失传,尚剩的,虽名同而质不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少林寺竟无人去民间诚心拜师学艺,将散落在民间的原艺拣回少林寺,都忙于望文生义般的创新及表演舞蹈化,令人慨叹不已。
附三:姚氏先天羅漢十八手拳譜為:
&1、混元一气勢&&&&&&
2、仙掌推云勢&&&&
3、三盤落地勢&&&&&&
4、兩手擎天勢5、拈花托葉勢&&&&&&
6、瞻前顧后勢&&&&
7、仙猿摘果勢&&&&&&&
8、偷天換日勢
&9、靈獼護腦勢&&&&
10、推窗尋月勢&&&
11、斂爪藏鋒勢&&&&&
12、猛虎扑食勢
13、回風撥水勢
&&&&14、倒海排山勢&&&
15、雙峰插云勢&&&&&
16、黑虎攢心勢
17、獨貫三台勢&&&&
18、寒离獨步勢。
附四:唐金元老师所传的峨嵋派先天罗汉拳
1、出爪亮翅&&&&&&&
&2、雙手托天&&&&
&3、佛光普照&&&&&&&&
4、皈依吾佛
5、三盤落地&&&&&&
&6、推窗望月&&&&&&
7、荷花手&&&&&&&&&&&&
8、摘星換斗
9、餓虎扑羊&&&&&&&
10、懸崖勒馬&
&&&&&11、蝴蝶穿花&&&&&&
12、推山填海
13、犀牛望月&&&&&&
14、烏龍抖甲&&&&&&
15、伏虎羅漢&&&&&&
16、倒拽九牛尾
17、童子拜觀音&&&&
18、左右白鶴亮翅&&
19、巧托肘&&&&&&&
&20、黃鶯落架
21、鐵牛耕地&&&&&&&
22、小纏&&&&&
&&&&23、踩蓮腳&&&&&&
&&24、怪鳥收云
25、羅漢抱傘&&&&&&&
26、挽弓射雁&&&
&27、長手羅漢&&&&&&
28、羅漢打盹
29、白貓洗臉&&&&&&
30、海底撈月&&&&&
31、二龍搶珠&&&&&&
32、獅子張口
33、羅漢上殿&&&&&&
34、左右頂心肘&&&
&35、金蛟剪月&&&&&&
36、雙龍出洞
37、巧上蓮台&&&&&
&38、雙捧肘&&&&&&&&
39、移花接枝&&&&&&
40、橫插門栓
41、春雷惊荀&&&&&&
42、左右披拳&&&&&&
43、手按雙獅&&&&&&
44、鶴立雞群
45、神龍游空&&&&&&
46、降龍羅漢&&&&&&
47、雙風灌耳&&&&&&
48、對口拳
49、左右白蛇吐信&&
50、恨步震元錘&&&&
51、臥云&&&&&&&&&
&52、落地蒼鷹
53、大鵬展翅&&&&&&
54、手捧金缽&&&&&&
55、小鬼折肘&&&&&&
56、皈依吾佛
57、達摩面壁
在结束本文之前,谨向赠送本人明末清初通臂拳古谱的鲍玉龙先生、许氏白猿仙通臂的传人许伟战兄,以及赠给本人《六合神枪谱》的王君等表示深深的谢意,没有这些性情中人提供资料及支持,本人对拳史的研究将寸步难行。
2007年9月19日初作
2007年11月30日完稿
参考资料:
唐村李氏家谱。
王堡枪谱。
鲍君通背古谱。
许君通背拳谱。
路平“明朝古籍探秘《通背拳谱》”。
张信斌“白猿通背源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