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书字帖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16.30 [2.6折][定价:¥65.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唐楷书字典
查找同类商品
楷书是现在所用文字的标准体。以学校的教科书为首,日常的文件、报纸、杂志的字体全都是以楷书为标准,是最广为人知的字体。而且这种楷书的母体继承的是唐代样式。唐代是楷书字体的成熟期。以著名的唐代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为代表,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家,留下了无数的书法名作。楷书的典范就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唐&褚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高清版欣赏
点击图片放大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多写)不神而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应为“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漏写)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应为“期”)圣,我不以奇其(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少“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褚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高清版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
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
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  ,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
“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遒逸多变的《大字阴符经》
褚遂良(596—658)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初著名书法家,曾任秘书郎、起居郎、谏议大夫、黄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因反对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被贬官外地不久就死去。&&
褚遂良的书迹传世不少,真正可靠确为褚遂良所书的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等几种碑刻。对褚遂良的书法,历来评价极高,他上继欧、虞,下开颜、柳,是唐代书法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清刘熙载《艺概.》云:“褚河南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褚遂良的书法艺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众多中晚唐乃至唐代以后的书法家。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可以用“遒逸”来概括之,遒为遒劲,逸为飘逸。魏征向唐太宗推荐褚遂良善书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刘熙载评价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书法说“欧其如龙威虎震,褚其如鹤游鸿戏”,鹤游鸿戏则为逸也。&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墨迹本有《倪宽赞》和《大字阴符经》两种,但都不能确定为褚遂良的真迹。&&
《大字阴符经》的真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沈尹默在1947年和1948年两次为《大字阴符经》题跋,肯定此卷为褚遂良所书“必于可信”,但他也说,如果自己的判断不对的话,“后之明鉴如海岳者必能正之,姑存愚说亦无所为嫌也”。
徐无闻于1983年撰文《褚遂良书法试论》,其中有对《大字阴符经》的款识及书写风格和卷末题跋的分析考证,他认为《大字阴符经》和后面的题跋均为后人伪作。(见《书法》1983年第6期)此卷《大字阴符经》不是褚遂良所书的观点,现在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它是什么时侯的人所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唐代褚派书人仿写之作。徐无闻则认为“这位书写者是学褚的,但还可能学过颜、柳甚至学过米芾”,这就是说此卷的书写者也有可能是宋代以后的人。&&
但不管此卷《大字阴符经》是否为褚遂良所书,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即该卷具备褚遂良书法的主要特点,并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对欣赏、研究乃至学习褚遂良书法很有助益,有人称临写此帖为学习褚书的一条入门捷径。
《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在道教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历代有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考证和注疏,朱熹曾著《阴符经考异》一书。《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旧题为黄帝撰,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注家中前五家都是历史上的赫赫名人,他们之注当为伪托。第六位注者李筌是唐代道士,道教理论家,他自谓《阴符经》是他受之于骊山老母,此说当然不足凭信,很可能此篇《阴符经》就是李筌自己所写的。李筌号达观子,是唐代著名道士,有多种道教理论著作传世,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是隋末唐初人,一说他是唐玄宗、肃宗时人,两种说法相距100余年。&&
《大字阴符经》包括篇名和题款共计461字,它的风格比较接近于褚遂良晚期书法《雁塔圣教序》。由于是墨迹本,其笔墨痕迹、转折萦带的运笔着力方向,毫发处清晰可辨,虽非褚遂良真迹,但能较好地体现褚书的特点,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褚书《雁塔圣教序》。笔者在为《大字阴符经》击节赞叹的同时,也不免为这位不知名的书家扼腕叹息,如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仅凭此卷《大字阴符经》足可立于史上著名书法家之列而无愧,何必假托褚河南之名,让此卷的书者成为后人的不解之谜呢。
《大字阴符经》的书体,有人认为是行楷。比起唐初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甚至和褚遂良的楷书《雁塔圣教序》相比,此卷的字笔画较为灵活生动,变化也多,但其字字独立,成行成列,笔画清楚,判定其为正楷是没有问题的。
《大字阴符经》的风格特点个性鲜明,其主笔横画大多写成向上微弓的形状,显示出较强的弹性,如“三”、“不”、“其”、“要”等字。有的横画入笔很轻,运笔行进中稍稍加重,显得很轻灵,但又不失力度,如“有”、“圣”等字。
其竖画起笔褚书的特点很明显,起笔时笔尖稍偏向左,侧锋入纸,行进中变为中锋用笔。有些字左侧的竖画上端成s形,如“郎”、“根”、“斜”等字,这是运笔轨迹的表现,有灵活生动的意味,这种褚书特有的形状,在本帖中更为夸张。
《大字阴符经》的撇画一般都写得很轻盈,如该卷第一行的“天”字的撇画,起笔轻轻向下,到下边时稍稍加重,同时明显有个弯曲的角度,向左下方撇出,笔画虽细但力度不减。
&&&&&&&其捺画特点鲜明,虽然不同的字的捺画起笔有不同的变化,有轻有重,有粗有细,但最后一捺都是重重按笔,一波三折,节奏分明,有角有棱,力度十足,显示了书者驾驭笔毫的功力。许多字的撇画和捺画配合得巧妙妥帖,相得益彰,如“天”、“水”、“火”、“人”、“文”、“发”等字。
其点画写得灵活生动,形态各异,有时轻轻一点,有时重重一按,左右呼应,顾盼多姿,八面出锋,极尽变化,每字不同。如“心”、“气”、“性”、“於”等字。&&
《大字阴符经》书法的最大特点倒不在以上所谈到的具体笔画如何写法上,而在每个字笔画和结构的丰富变化上。卷中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不同的变化,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全卷23个“之”字,15个“天”字、14个“人”字,13个“生”字,几乎字字写法都有不同。本卷中其他相同的字也是这样,写出了许多种变化。这虽然好像不露形迹信手写来,但显然是书者的有心为之,是他努力求其变化的苦心安排。能写出如此之多的变化而不失褚书的整体风范,需要书者有熟练的技法和高超的功力。
&&&&&&&徐无闻谈到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用笔特点时说:“这个特点就是有法而又无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的横画、直画、点、钩、撇、捺,不同的形态,比欧、虞、颜、柳诸家都多;各种点画的轻重、长短、粗细、正斜、曲直、方圆,都随手取势配合,没有固定的程式,这是后人最难学到家的所在。”(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大字阴符经》虽然并非褚遂良的真迹,但在变化这一点上把褚书学到了家,其变化的丰富多样程度甚至大大超过了《雁塔圣教序》,这也正是《大字阴符经》的高超之处和价值所在。
【博客】漫步艺术世界
【微群】绘画书法篆刻
【空间】漫步艺术世界
【Q群】绘画书法篆刻
我的更多文章:
( 09:03:00)( 19:12:09)( 21:29:34)( 20:58:39)( 23:26:49)( 14:17:31)( 20:52:31)( 23:34:14)( 17:31:30)( 22:50:5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唐楷书字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唐楷书字典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页&&&&数&930页出版时间&(日)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版 (日)
平装: 93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尺寸: 22.2 x 16 x 4.6 cm
重量: 1.3 Kg译者:周培彦 编者:(日本)梅原清山《唐楷书字典》对唐代(618至907)的楷书文字进行了分类整理。收录对象的资料达190种,字母为5840字,字例是从46000余字中严格筛选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记载了其出版。对于收录文字原则上选择完好的文字,不清晰文字听好割爱。
对于同一资料相似书风的文字,经过比较对照选择重要的。
对于异体字、则天文字等特殊字形的文字,收录其中的比较普及的。收录资料中还包括了孔子庙堂碑的文字,覆刻的文字及后人描摹的文字各自标注。
关于文字大小,写经等手笔资料基本按照原尺寸登载,其余大多数登载缩小文字。毛笔资料中也采用包含行意的楷书。
为了不损坏原来文字的风采,原则上不进行任何修改。但是为欣赏方便,对文字周边的污渍及欠损部分做了适当的修正。拓本文字采用黑白色反转方式登载。
考虑到读者的方便,卷末附总画索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楷书练字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