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的读音前两句美在那里

引导学生自悟古诗——《鹿柴》教学片断--《小学教学设计》2009年25期
引导学生自悟古诗——《鹿柴》教学片断
【摘要】:正在教学《鹿柴》时,有学生对前两句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产生了疑问:既然是"不见人",那为什么还有说话的声音呢?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有价值,但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似乎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有学生猜想:"这好像不合常理,大概是诗人随便想出来的吧。"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播放一小段录像)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几个小学生在晨跑……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2【正文快照】:
在教学《鹿柴》时,有学生对前两句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产生了疑问:既然是“不见人”,那为什么还有说话的声音呢?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有价值,但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似乎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有学生猜想:“这好像不合常理,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清波;[J];少年儿童研究;2005年08期
葛黎霞;;[J];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06期
窦宪忠;[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4年06期
李利琴;;[J];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25期
黄义正;;[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3期
许洪达;[J];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2005年Z2期
;[J];江西教育;2005年11期
心悟;;[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12期
金成梁;[J];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07期
李妙;;[J];音乐天地;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国球;;[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贾祖德;;[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陈静;;[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顾卫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侯传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黄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杨小荣;;[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国俊;;[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周洪武;芮红花;;[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赵玉桂;;[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林金炎;[N];潮州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徐德明;[N];天津教育报;2009年
永城双桥郭楼小学 郭旭邻;[N];商丘日报;2005年
徐士强 王秀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朱旭 甘肃省镇原县开边中学教师 张志勇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陈旭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博文双语学校特岗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孔凡玲;[N];伊犁日报(汉);2008年
赵文汉、刘重庆;[N];湖北日报;2004年
曲靖市麒麟区珠街乡西海小学 张雪媛;[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苏军;[N];文汇报;2009年
泰州市高港区刁铺镇中心小学 戴玉琴;[N];江苏教育报;2008年
于洪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路海东;[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杨治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陈宝义;[D];吉林大学;2005年
林刚;[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周泓;[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陈仲;[D];浙江大学;2005年
关荣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王勇;[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刘电芝;[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左志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远峰;[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李莉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叶建朋;[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窦喆;[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孙爱莲;[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赵丽;[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罗桃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吴光超;[D];扬州大学;2006年
胡雁波;[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邢旭升;[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
鹿柴?王维|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鹿柴》由创作,被选入《》。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栏目。
  《鹿柴》是唐代诗人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zh&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头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另一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的某些山水诗,颇有忘情世事的味道,甚至流露出幻灭之感。《辋川集》中,这一类句子随处可见,本篇外,又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这是王维诗歌创作消极的一面。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是王维的一个住所。
  全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正面从视觉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表现了山的空寂冷清。&空山&二字既表现无人,也表现诗人视野开阔,可以一视无碍。&不见人&是山空的具体化。虽然山是空山,但也不可能死寂无声,所以下句紧接&但闻人语响&,而且从&响&与&空山&也可猜测景物形势&&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这从听觉打破了这片空寂,其实是以动衬静的手法。细想,这&人语响&过后,又将恢复到万籁俱寂的境界。在听觉上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这就更加突出了空山的静. 这两句以视觉和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方法展现了闻声不见人的客观环境。&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投。&是由上句的听觉转为视觉的。写傍晚深林反照,与树下青苔斜晖相应。初想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森林带来了一点生气。但仔细一加体味,发觉不然,余辉照射,投射在地面上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也因此显的十分幽邃。青苔&&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阳光的结果。要知道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幽暗,而当一抹稀少的光亮射入时,造成那一小片光影和无边的幽暗所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亮衬静的手法。
  这首诗贯穿了反衬手法,写出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体现了诗画乐的结合,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
  鹿柴这首诗写作于王维官场失意后归隐山林,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奇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他闲适的心情和淡然的心境。全诗通过对傍晚时分深林中景色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大自然的和谐之景,使人放松,令人向往。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平淡朴实,说明了山中无人迹,十分的祥和宁静。而这个&空&字值得我们玩味。王维的诗中不乏此字,多次出现。例如《山居秋暝》的第一句&空山新雨后&,这个&空&,不仅写出了山中无人,还给我们一个空间辽阔的感觉,表明山是十分的空旷,很大的。而《鸟鸣涧》中也有这么一句&夜静春山空&,这个&空&字带给我们一种空灵感,同时也能够给人一种画面感,夜晚在空旷的山林里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温暖。王维对空的运用十分的传神入木三分,也给整个诗带来了一种空间感和空灵感。而&不见人&似乎更是对空山的一种深入体现,因为空,所以连人也没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句&但闻人语响&,笔锋一转,立马打破原先的那种平淡。&但&字很好的转折了下面要描绘的,虽然山里是空空如也的,但是却能听见人的声音。鹿柴也做鹿寨,是一个地方名,这首诗本描绘的就是鹿寨这个地方的自然景色,所以还是会有人声,只是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这不仅不会给人一种尘俗的嘈杂,更体现出一种意境。更突显出山的静和空。山若不静,在这样空旷的空间里怎还能听见人声呢?
  前两句很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意味深长,让人玩味。
  后两句结合起来看&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将整个景突然跳跃的拉到深林中,傍晚落日余晖的光线穿过树林照向深处,又反射到了青苔上面。这样的画面极具张力,将此景描绘的十分美妙浪漫。前两句写过声,这两句又写色,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将整诗的意境推向高潮。乍一看写的落日余晖朝日深林反照在青苔上,细想这幅画面,其实王维此处并非是在描绘深林多么的光亮温暖,实则是在反衬出幽深阴暗的深林难有光照入,而苔藓上有光线照射是多么的难得。这不免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惆怅感。以温暖的色调来突显冷色调,更显得幽暗和阴冷。就好像前两句以人声衬林静一样,更显得林子的寂静和空灵。
  王维的诗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大唐诗作的特点,宇宙万物的变化在短短几句诗中不乏体现,更深刻的是他的诗作充满了禅意和体悟,叫我们回味深长,如若不好好体味,还真看不出其中的精妙和诗人那对世俗失望的冷漠与淡淡的惆怅。
  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林幽深静寂的景色。
  诗的前半部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字突显了山的清静,&但闻人语响&,通过听觉感官的感受,衬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视觉上是&不见人&,在听觉上是&闻人语&,将人的感受与情境结合,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诗的后半部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的是诗人返回到深山树林之中,看到夕阳照在青苔上,初看与前半部分矛盾,诗人由于身处空山深处,造成视野狭小,无法看见行人,只能听到人声。而后面却又写返回山中,给人感觉前后境界不一。仔细想,应该这么理解:诗人应该看到天色渐晚,便起身往回走,因为在深山之中,视野不开阔,只听到路人的说笑声,但不见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觉返身走回深山树林中,便看到夕阳&复照青苔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样一理解,全诗仅仅二十字,诗人内心感受却经历两次转变,由前两句映射出的寄情山水发展到后两句因空山景象而触发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这首诗应是其后期所写,前期诗人热衷政治、有远大抱负,因安史之乱,诗人隐居山林,生活热情没有完全消失,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
  此诗后两句寄情于景,作者对国家未来、对自己的远大理想犹如这夕阳余晖复照&青苔&。并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国家能像夕阳一样仍能发光,自己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一展宏图。全诗流露出诗人的一丝无奈。
【作者介绍】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英汉对照】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DEER-PARK HERMITAGE
There seems to be no one on the empty mountain....
And yet I think I hear a voice,
Where sunlight, entering a grove,
Shines back to me from the green moss.
------分隔线----------------------------
唐诗三百首相关文章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由韦应物创作,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
元稹的《遣悲怀?其三》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全诗可谓言...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鹿柴》前面两句的诗意谁知道?_百度作业帮
《鹿柴》前面两句的诗意谁知道?
《鹿柴》前面两句的诗意谁知道?
《鹿柴》前面两句的诗意谁知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旷的大山中,看不到人影,偶尔的可以听到有人的说话声,说明山林幽静景色宜人.古诗《鹿柴》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百度知道
古诗《鹿柴》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鹿柴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这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林幽深静寂的景色。  诗的前半部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字突显了山的清静,“但闻人语响”,通过听觉感官的感受,衬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视觉上是“不见人”,在听觉上是“闻人语”,将人的感受与情境结合,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诗的后半部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的是诗人返回到深山树林之中,看到夕阳照在青苔上,初看与前半部分矛盾,诗人由于身处空山深处,造成视野狭小,无法看见行人,只能听到人声。而后面却又写返回山中,给人感觉前后境界不一。仔细想,应该这么理解:诗人应该看到天色渐晚,便起身往回走,因为在深山之中,视野不开阔,只听到路人的说笑声,但不见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觉返身走回深山树林中,便看到夕阳“复照青苔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样一理解,全诗仅仅二十字,诗人内心感受却经历两次转变,由前两句映射出的寄情山水发展到后两句因空山景象而触发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这首诗应是其后期所写,前期诗人热衷政治、有远大抱负,因安史之乱,诗人隐居山林,生活热情没有完全消失,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  此诗后两句寄情于景,作者对国家未来、对自己的远大理想犹如这夕阳余晖复照“青苔”。并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国家能像夕阳一样仍能发光,自己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一展宏图。全诗流露出诗人的一丝无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鹿柴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年级上册)
长春版三上:《鹿柴》教学设计
《长春版三上:“鹿柴”教学设计》摘要:林在傍晚十分的幽静景色。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这种反衬手法所表现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 ◇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2)、收集连接王维的生平资料。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空山的幽静之美。
  三、 教材分析
  鹿柴是王维晚年所隐居的辋川的一个地名。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十分的幽静景色。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这种反衬手法所表现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读讲结合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你知道鹿柴是什么意思吗?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教师范读古诗。配乐/music/gz.mp3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尤其是&柴、景 、深、苔&几个字的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3、看插图,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这里有&空山&一词,似乎王维特别喜欢这个词,大家想一想他的哪些诗中还有这个词?百度赏析《山居秋暝》让学生在朗读诗的基础上体会山林的幽静空旷之美。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4)交流课后的讨论题&空山不见人&,为什么会有声音呢?
  第二句的&但闻人语响&&但闻&二字颇值得玩味,应该让学生体会,在学生理解&但闻&二字的意思后,让学生交流课后的讨论题&空山不见人&,为什么会有声音呢?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前两句的理解。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4.背诵古诗。
  五、写字指导
  板书设计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如深林,
  复照青苔上。
  六、 教学反思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鹿柴》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音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我在备课中也曾注意到王维的&诗中有画&,因而设计上,运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去品味《鹿柴》所体现的绘画美。于是,诗的三、四两句中所描绘的幽暗的环境美。尽量让学生也会品出一些味道。 但是,由于我对诗句中散发出的音乐气息缺乏敏锐的嗅觉,因而对一、二两句的理解只停留在空山的杳无人迹上。对于&人语响&中反衬出的空山的幽寂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品赏,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好时机。
&? &? &? &? &? &? &? &? &? &? &? &?
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猫型机器人,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和各种奇妙的道具帮助大雄解决困难。哆啦A梦的故事将人们带进一个奇妙、充满想像力的世界...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鹿柴的读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