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按察司司签事是多大的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5分)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2分)是宋朝哪位皇帝创设的?(1分)指出其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2分)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乐乐题库
&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 &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习题详情
10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59.2%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5分)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2分)是宋朝哪位皇帝创设的?(1分)指出其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2分)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3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天津市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问考查秦汉政治制度。关键信息:置御史大夫、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一职。内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描述官职即可;关系则理解汉代监察体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继承性。(2)本问考宋代政治制度,关键信息: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材料二反映苏掌握地方监察权,故应是宋代通判官职,意在加强中央集权。(3)本问以明代监察制度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关键信息:“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特点从机构的设置、官吏的选拔等方面归纳;时代特征应从加强中央集权这角度思考分析。(4)本问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认识。对于监察制度的认识应全面、客观地评价,即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理解监察体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其只是皇帝加强统治的耳目与工具,也具有消极影响和局限性。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主要考察你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与“(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相似的题目:
按照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
我国古代的某一选官制度,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针对的是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初社会经济凋敝节度使权力过重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5分)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2分)是宋朝哪位皇帝创设的?(1分)指出其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2分)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5分)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2分)是宋朝哪位皇帝创设的?(1分)指出其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2分)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相似的习题。知州是多大的官?_英雄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9,332贴子:
知州是多大的官?
五品吗?&& 是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市长?
豫康吧的友友们欢迎吐槽...
不算电视上的
应该就是我们单位亚太地...
楼主先来,只有19哦,
今天路过北站看一群当兵...
坤造:壬子 甲辰 辛未 ...
看图,我猜中将级吧。。
不一定是本地人,在你们...
吾祖乃封神之人——姜子牙!
下周欧冠重新开打,切尔...
允许我无耻的借机脑补一...
七品知州,市长级的吧
七品明明是县官!知州是五品
就是电视里的县太爷
九品是什么
知州比现在的县长大
自己看书去,野狗说的是7品
刚查了下,明朝的知州是从五品,知县才是正七品,怎么回事
说实话是6品,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看了下百度,不是县太爷 我错了。府  知府 一人 正五品 府   同知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推官 一人 正七品 府   经历 一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府   司狱 一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州  知州 一人 从五品 州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州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州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州县  知县 一人 正七品 县    一人 正八品 县   主簿 一人 正九品 县    一人 未入流 县
县长 知县 7品市长 知州 5品省长 知府 4品
明朝有的县令是正五品的,如河南叶县,其县令在明朝就是正五品的官,相当副地级,管理五个县。知州是正七品也没什么奇怪,因为可能常那个时候还是太小了点。
哦,原来咱卢傻傻当过市长,恩……以后就叫卢云卢市长,如何?
查一下就知道了明史·地理一:元,属江浙行省。领州一,县七。这个州是,所以(英雄志里是长州)只不过是个县而已。所以卢云只不过是个县长。明史·职官一:六科、经历司、工部营缮所、太常寺典簿厅、各署、各经历司、各县,俱正七品。知县七品,没错。
既然是长洲县那为什么卢云会被叫做知州。
所以说卢云的那个长州应该不是苏州那个
回复:18楼这是《明史·地理一》:。倚。西北有,又有,又有长荡、阳城等湖。东有娄江,源出。东南有运河。又北有吴塔、东南有陈墓二巡检司。又东有唐湖巡检司。后废。这是《英雄志·金榜题名·春风轻拂杨柳岸》:卢云坐在车里,拿起州志去读,念道:“长洲隶,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五,口十二万四千九百八十五。长洲倚西北虎邱山,滨长荡阳城等湖,东有娄江,源出,东南畔运河……”他念了一阵,心道:“我此番受印为官,定须为百姓好好干一番事业,绝不忘昔日穷苦时的志向。”可见完全是一个地方,至于为什么是知州,可以看作孙晓出错了,这个不该是州志,而是县志。“洲”也不等同于“州”。
难道卢云干的是县级市的市长。。。。
哥来告诉你们吧。市委书记,你们懂得。正处级。
就一县老爷,不能叫知洲大人,大人是及以上的称呼,即抚台大人,臬台大人,省长
真相,市长级。但按当时人口和城市规划看,和现在的县大小一样。
百度小说人气榜
本书排行: 第名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清朝的按察司经历职敕授文林郞是什么官职?_百度知道
清朝的按察司经历职敕授文林郞是什么官职?
按察司经历职正七品,掌管文移出纳事务,员额一人,文林郞是散阶,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变成了封赠。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其封阶名称是:文官封赠十八阶: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授征仕郎;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武官封赠十八阶: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
坑爹。从二品授奉政大夫。。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一楼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导读: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而现在呢?县长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 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 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 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 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 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 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 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 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下为 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 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 头人担任。 在品级上,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公)【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之类】;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 事大臣【中央机关事务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注1:顺治初年定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 三旗每旗2人。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 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又称三孤);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又称太子三师)【荣 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副职主席】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 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又称太子三少)【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 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 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 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 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 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 部司长】、太医院院使【301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市委第一副书记】、土同知、直隶州 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 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 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 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 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人文社科、外语学习、旅游景点、教程攻略、考试资料、党团工作、行业论文以及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按察司副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