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苏轼,江城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翻译 》

苏轼《江城子o密州出猎》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江城子&密州①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审美赏析
&&&&&&&&&&&&&&&&&&&&&&&&&&&
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审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因干旱到常山去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词。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题。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词作上片主要写词人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所表现出来的举止神态之“狂”。词的开篇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词人自称,当时苏轼四十岁。
“聊”即姑且。“狂”即豪情。其中,词人用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奠定了这首词豪迈的气概。词人接着写道:“左牵黄,右擎苍。”
“黄”即黄犬。“苍”即苍鹰。意思是说,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出猎的雄姿。接着有写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即头上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即身穿貂鼠皮衣。这种服装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形容跟从的骑士很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这里也描写了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这里描写了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雄壮场面,从而表现了打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接着写道:“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说,为了酬答我,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而我亲自射虎,请他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其中,“亲射虎,看孙郎”应该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即孙权,这里词人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词人自己)。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苏轼“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是实写,下片由实而虚,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词人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尚”即更。意思是说,极兴畅饮,胸怀更加开阔,胆气横生。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接着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云中”即汉时郡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意思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这里,词人用了《史记·冯唐列传》中的典故。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由于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为之辨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我们知人论世,苏轼当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任密州太守,所以时常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最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即会当,将要。“挽”拉。“雕弓”即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即圆月。“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借指西夏。《楚辞·九歌·
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借此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所以,词人在最后几句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然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这样结尾,卒章显志,更好地表达了词人决心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
在艺术上,首先,词人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叙事、言志、用典)形成豪放风格(要知道,一个作家的风格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艺术手法上)。其次,多角度、多层次(语言、行为等)表现了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豪气。再次,注重空间距离,拓展词境,提高词的品性。第四,卒章显志,不但表现了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词作意蕴突出。(分析时,参阅了《苏东坡传》相关章节)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本诗赏析: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甑男胖兴担骸敖雌淖餍〈剩湮蘖呃煞缥叮嘧允且患摇J涨埃杂诮纪猓衿亩唷W魇且汇祝疃葑呈康终贫僮愣柚档鸦鞴囊晕冢淖彻垡病!本褪侵傅恼馐状省苏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不和。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序: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拓展与延伸?苏轼的代表词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趣闻逸事:苏东坡和佛印禅师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妓女,无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史,博学多才。熙宁年间,因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始前来京师暂住。那时,东坡在直史馆任职,佛印慕名来访,受到礼遇。他们一见如故,互相敬重,又经常一起论文赋诗,遂成了莫逆之交。一回,佛印听说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东坡爱吃的红烧酥骨鱼。鱼刚端来,东坡恰好走到门外。佛印听到东坡的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佛寺中钵形的乐器),顺手就把鱼藏进磬中。东坡早闻到鱼的香味,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磬却倒扣着,心里自然明白;却佯作不知,坐下来就唉声叹气,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佛印感到奇怪。他素知东坡是个乐天派,笑脸常开,可今天怎么啦?不由得关切起来:“大诗人,为何愁眉不展呀?”“唉,你有所不知,早上有人出了一个上联,要我对下联。整整想了一朝,才对出四个字,所以心烦。”佛印半信半疑地问:“不知上联怎么写?”“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听了心中好笑,这副对联早已老掉了牙,谁人不晓,无非存心耍我,且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也若无其事地往下问:“那么,对出哪四个字呀?”“积──善──人──家……”东坡故意一字一顿地念出来。佛印不假思索地大声接着说:“庆──有──余!”东坡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既然磬(庆)里有鱼(余),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尝尝呢?”此时佛印才知中计。接着两人抚掌大笑,开怀畅饮。又有一回,东坡吩咐侍妾王朝云,用姜葱等配料,做了一盘清蒸鲈鱼。刚要举筷,忽见窗外人影一闪,是佛印来了。心想,这和尚倒有口福,待我也耍他一耍,于是赶紧将鱼放到碗橱上面。佛印眼尖,早已看在眼里,只当不知道。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上坐,问道:“大师不在禅堂念经,却来这里为何?”佛印一本正经地答道:“贫僧有一个字不会写,今天特来请教。”东坡不知有诈,忙问:“不知是哪个字呢?”“就是你姓苏的苏字呀。”东坡眉头一皱,深知佛印学问渊博,绝对不致连“苏”字也不会写,里面定有玄妙,但依旧装作很认真似的回答:“啊,这苏字嘛,是上面一个草头,下面左边一角鱼,右边一束禾。佛印也装糊涂地问:“啊,是这样。要是把那条鱼放在上头呢?”东坡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指指碗橱说:“既然不能放在上头,那还不赶快拿下来呀!”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东坡平生喜欢吃猪肉。后来他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时,曾戏作《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佛印深知东坡不只喜食猪肉,而且喜食烧烤的猪肉。所以,东坡每次来寺,佛印常以烧肉招待。一天,佛印一早就派人买了几斤上等好肉,烧得红酥酥的,还打了几瓶琼花露名酒,专等东坡前来,好痛痛快快地美美吃一顿。谁知等东坡应邀来到时,烧好的猪肉竟不翼而飞。有人说,小和尚见猪肉烧得那么好,实在馋得很,便偷偷地吃掉了。也有的说,某施主见了,说,和尚吃肉,有污佛门圣洁,叫人拿走了……佛印有点过意不去,抱歉说:“烧肉真的吃不成了。但这回我可没把肉藏在磬里啊。”东坡二话没说,乐呵呵地吟一首小诗,赠给佛印。诗云: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忙。东坡和佛印两人,就是如此幽默有趣。感悟苏东坡: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苏东坡烧的鱼叫“东坡鱼”;(五柳鱼)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七碗茶)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蜜酿酒”)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为甚酥)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 ……没有一个文人象苏东坡这样更有人情味了,他不但活在诗词歌赋案几尺牍中,还活在一个个普通的百姓的生活里。他毫无疑问是阳春白雪,但他却在下里巴人中也能找到知音。这些以东坡为名的什件都可以在古文中找到记载,也可以在百姓中听到传说,何故?苏东坡太聪明了,他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而他高可凌云的才华偏偏又是我们这个受到多少年文化浸没的民族的一种期盼。中国人评论一个文人,喜欢用的一个词语就是才华。才华二字寄托了中国人的向往,寄托了中国人的浪漫,寄托了中国人的敬佩。中国人喜欢苏东坡,而他的才华、他的道德、他的功绩,也足以让我们可以喜欢。于是,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向往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所以才出现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不仅如此,我们还编造出了一个“苏小妹”,编造出这个才女洞房夜难倒秦少游,津津乐道。而事实上,“苏小妹”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而我们说“苏小妹”的才华,不就是为了衬托苏东坡的才华吗?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清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可望不可及;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都是他的后生学生,还能有几个人敢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的着,感觉得到。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说他开“一代词风”,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文章:“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这是说他的文章?难道不是说他的人吗?“不十分用力”而成大家,除了说苏东坡聪明还能说他什么?而事实上,“不十分用力”正是苏东坡的性情,也是他成为大家的必然,试想,如果苏东坡事事斤斤计较,时时处心积虑,那还是轻旷神逸洒脱不群的苏东坡吗?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余秋雨)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林语堂)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正文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作者: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注释、、在线朗读与赏析
说明:本文为华语网[]飘零书生604老师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原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 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 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作者简介】:&。
【朗读节奏划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作背景】: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翻译二】: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朗当年射虎的英姿。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在线朗读】:
【简析】: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文章录入:飘零书生604&&&&责任编辑:Gaoge&
相 关 文 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