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被谁杀死的有名的叛徒?

魏延究竟是不是叛徒_百度知道
魏延究竟是不是叛徒
魏延是叛徒吗?
提问者采纳
这个在&&三国志》中便可见端倪。“长史杨仪宿与魏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仪等)追而杀之。”魏延时统率着蜀军精锐,如果真想“举众北附”,是有条件的,但他却“本无此心”,而是主张杨仪“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所以他的被杀,说到底是蜀汉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只是罗贯中为了给诸葛亮开脱,证明他的“远见卓识”,也是为了照应前头的“反骨”之说,硬给魏延安了个不忠的尾巴,让他与马岱商量:“我等投魏,若何?”明眼人看得出来,这完全是“欲加之罪”。 魏延的不幸,在于他始终未能得到最高权力层的认可。纵使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的可叹下场。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蜀汉的悲剧:经过这一场内部箕豆之争,蜀汉元气大伤,魏延之后,再也没有可以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的猛将了,只有一个姜维也是独木难支大厦倾,无法挽救炎刘最终的灭亡。
提问者评价
还是你说得更有道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魏延的相关知识
其他7条回答
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魏延不过是与杨仪争权失败而死。试问兵权落于对头之手,谁人不反。
据说有此心
历史小说, 他杀韩玄是 弃暗投明,他反蜀国被马岱杀,是背叛
这个是以谁为主体来说了。
如果他是反蜀国投魏,历史又是以曹魏为正统,那么他就是 起义 弃暗投明了。
不是,怎样说呢?在三国是时候很难说谁背叛谁的。就比如说关羽和曹操,刘备和刘表。很难说得清的
不是叛徒,以魏延的才能诸葛亮死后他的接班人应该是他,只是诸葛亮看到“延有反骨”好像是后脑勺比较大,认为他死后魏延必反,所以把权力交给了杨仪,魏延因为不服才兵变,诸葛亮在蜀国那就是神他说过的话没人敢怀疑,说以即使争权魏延也得不到好处。
三国志陈寿说的很清楚,而且是正文说的魏延只是想要杀掉杨仪,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面说的什么要叛变,要知道三国演义之所以说魏延是叛贼,那是为了把蜀国不能统一中国这个罪名加在魏延头上,掩饰诸葛亮的过失。不过这是我的看法。按照三国志的说法魏延要杀掉杨仪,夺取大权,然后继续北伐,完成刘备的心愿,这说明他在陈寿眼里确实是个忠臣。但是要知道,如果魏延真的杀掉了杨仪,夺取了大权,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司马昭呢,这个就无人知道了。呵呵,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评价三国时期的魏延?
一直以来认为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说魏延其实很无辜,只是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而已,现在我已经蒙了。。还有 请说明一下魏延智慧和武力在一个什么程度? 魏延的武器看到别人说是 金龙耀日刀,真的是么?
按投票排序
总的来说,魏延这个人,胆大包天,豪气干云,有兼人之勇,是具有一定才能的将领。在蜀汉后期诸将中资历最老、地位非常高,有一颗想要carry全国的心。但同时,我蜀汉除了丞相大人,谁也使唤不动魏延哪。而且即使是丞相,也会被魏延逼逼:“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说实话,这种人就算能力再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性格矜高、不听使唤),何况魏延也并非强到逆天啊。从他跳反后攻击友军、同事一溜边全站杨仪那头来看,他政治智商也不算高。魏延的军事生涯是从入蜀战役开始,蜀书记载他:“数有战功”。相比被描述为:“先登陷陈、勇冠三军”的黄忠,魏延的战功估计也就和赵云等诸将相当,没啥好吹的。(黄忠的功劳,入川诸将亲眼所见,因此他封后将军时,只有没亲见的关羽提出了异议,其他人都觉得没问题,足见黄忠功劳之大。而魏延封汉中太守,军中的反应是:“一军皆惊”。说明入川时魏延的确随军立下了功劳,但并不大,先主派他镇守汉中,对诸将来说是提拔基层将领。)可以说魏延在蜀汉建国初期,诸将具在时,他的能力不如关张、资历不如赵云、家世不如马超、末了战功还不如黄忠。等到关张马黄去世后,他才显名发迹。担任汉中都督期间,没打过仗。打酱油到建兴五年诸葛亮就来接手了。于是整个军事生涯值得一吹的战绩只有:偏师入羌大破费瑶郭淮。很牛逼!然后就没了。┑( ̄Д  ̄)┍.
政治人物不能单纯的以好坏来评判,因为政治方面的成败,不代表人品方面的好坏。所以我不想分析魏延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想说说魏延在我眼中是个什么特性的人。首先,魏延是个有才的人。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把这短话翻译过来就是:刘备说:“魏先生,我钦定你为汉中太守,吼不吼呀!”魏延说:“吼啊!”刘备以识人用人最让人称道,此处破格提拔魏延镇守军事重地,足见皇叔对他的欣赏与信赖。魏延的确没辜负刘备的期望,他以“实兵错守诸围”的办法守备汉中,使汉中城固若烫金,易守难攻。后来王平抵御曹爽,也是学习魏延的方法。其次,魏延是个喜欢冒险的人,没事总想搞个大新闻。他最初加入刘备时,是带着全部家底来的。据《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部曲”是家兵家臣之类的私人武装。此时的魏延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一样,把仅有的家当全部投到“皇叔”这支股票上。魏延的投资成功了,刘备占领益州后,由“潜力股”彻底变成“优绩股”。魏延也由“小兵”升为“牙门将军”,最终变成了威名显赫的“汉中都督”。后来魏延献计出子午谷,也是他冒险性格最有力的证明。这个后面再说。最后,魏延是个情商很低的人,三国志评价他“性矜高”。魏延不但目中无人,而且还心藏不住话,因此很容易得罪人。在史书中经常能够看到魏延和人吵架,一着急就要拿着刀去砍人的情景。这种人只能当基层,不能当领导,而且地位越高,得罪的人就会越多。什么人可以当领导,看看《三国志》对刘备的记载:“先主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就是领导与员工的差别呀!说白了,就是魏延不懂得闷声发大财。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发生公开冲突,结果没一个站到魏延这边,从而导致了这场内斗的失败。总结:有才能就容易傲娇,爱冒险就容易露把柄,再加上不善交际,必定会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现在很多人认为,魏延和诸葛亮不合。这真是误会武侯了。魏延和诸葛亮只能算政见不合,因为魏延爱冒险,而诸侯亮却偏偏很谨慎,但私交并没有矛盾。要知道武侯可是三国超一流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特长就是“调和阴阳,疏通关系”,怎么会和一个愤青吵架怄气呢?诸葛亮与法正也是明显的“政见不合,脾性不符”,但两个都是聪明人,《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魏延就没法正这么精明圆滑,诸葛亮不用自己的计谋,就公开发牢骚。但即便如此,诸葛亮还经常庇护魏延,魏延和刘琰不合,诸葛亮批评刘琰,并让他给魏延道歉。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诸葛亮爱惜两人才能,经常从中调解两人关系。可怜的大武侯,这是即当国务院总理,又当居委会大妈的节奏。累呀,真是累呀!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就像一个尽心的家长和一个调皮的熊孩子。有一天,家长不在了,这个熊孩子终于捅出麻烦了。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矛盾升级。“老实的熊孩子”最终没有干过“精明的熊孩子”,被扣上“汉奸叛徒”的帽子,不但自己被杀,还被朱灭三族。关于魏延是不是要反叛的问题,其实在当时就已经定论了。《三国志》记载:“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国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并非想背叛蜀汉。”说白了,这是一场内斗,并非公战。一代猛将没有死于战场,而死于内斗,亏不亏?真亏!冤不冤?不冤!关于魏延最热门的话题,当属子午谷了。提魏延不提子午谷,实在有点大煞风景。在此提出一点我的看法:毛泽东曾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谨慎,他在政治方面事必躬亲,在军事方面不出子午谷。关于子午谷之计是对是错,历来众说纷纭。我觉得诸葛也对,魏延也对。魏延是大将,有义务提议或服从。诸葛是统帅,有权力拒绝或接受。后人不能以一个假定的历史,去指责诸葛亮胆小,万一全军覆没怎么办。也不能以此评判魏延冒进,如果这条计策成功,他就是第二个韩信。这就是军事博弈,好比一场赌博。后人可以随意评论,但现实中的筹码却是无数人命。魏延有成为韩信的潜质,马谡有成为张良的潜质。但诸葛亮却想把马谡培养成韩信,也没有资本让魏延去效仿“韩信式”的军事冒险。而诸葛自己是身处萧何的职务,还要身兼刘邦的职责,这就是蜀汉的军事窘境。我为马谡悲,为魏延惜,为武侯叹!
我只想说一点,魏延在职场上的处世风格可能和提拔太快有关系。他的汉中太守是被刘备破格提拔,当时谁都没想到的那种程度。(最初他应该是以小兵身份跟随了新野的刘备,直到入蜀有功迁牙门将军。)提拔速度过快导致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去磨平自己性格上的尖锐。如果从底层慢慢熬上来,情况会乐观不少。另外他把刘备的提拔和信念看得太重,放在了人生的第一位,这是不妥当的,以他的性格混职场更是如此。当然如果他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性格,刘备也不可能在小兵堆中一眼看中他了。所以只能怪他跟随刘备的时机太晚,天意。
题主,魏延很简单,你翻看下《三国志o蜀书o魏延传》就可以知道了。武力不清楚,书上没表现;统帅很不错,蜀汉第一档;智慧是个什么鬼,我可不清楚,反正情商不算很高,人缘比较差。当然和诸葛也只是战略不一,没别的太大矛盾。魏延也没造反,只是和杨仪有点矛盾,两个人争权被杀了而已。至于好人坏人,魏延的人品脾气一般啦,普通的坏脾气吧——至于政权论好坏,就看题主对蜀汉政权怎么看了╮(╯_╰)╭还有,三国时期(正史)没几个人的武器名字会流传下来的,人家没准就是随手抄起一把普通长矛长戟上阵杀敌,然后环首刀割下首级请功而已╮(╯_╰)╭什么青龙偃月、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雌雄双股、青釭倚天、龙胆亮银、涯角无对都是统统没有史书记载的,不过典韦的八十斤重双铁戟是有的,张辽也是拿戟的,吕布拿的是矛,画戟这种仪仗队专用的东东我大吕布怎么会用╮(╯_╰)╭
要回答魏延是不是好人,和能力功劳无关,看以下几个问题。魏延善养士卒,然后他养的士卒没有一个肯为他卖命,被王平一句话轰然骂散。到底是蜀人无义,还是魏延无德?魏延勇猛矜高,然后没有威震敌军却让同僚避下之,杨仪对他不服软,便视若眼中钉。到底是为什么他的勇猛善兵多对自己人发泄?魏延国之大将,军中柱石,为何违背主帅军令还攻击友军?到底是把私仇凌驾于军国大事之上,还是暗怀二心?魏延不过与一长史杨仪一争高下而未决胜,却自认诸葛亮死后自己宜代其秉政。视诸葛亮亲命的接班人蒋、费二相如无物。到底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还是根本就被诸葛亮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解决这几个问题,就能解答魏延是不是好人的问题了。
魏延是个实力派,张飞与魏延争取汉中太守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张飞完胜,而刘备偏偏选了魏延,还升了他当镇远将军。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数次担任要职,还提出了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先不说这个谋略怎么样,单从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赏识以及他一个武将提出这么聪明的谋略来看,结论只有一个:诸葛亮死后唯一能够担当蜀国的大任只有他魏延。魏延有资格狂,敢狂,喜欢狂,诸葛亮在的时候魏延还给点面子,诸葛亮走了谁敢得罪魏延?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偏偏出了杨仪这个死逼,这个死逼善于搞后勤(诸葛亮出征的时候后勤被他搞的不错,什么粮草啊、规划呀搞的蛮利索的),搞后勤的人一般很善于搞关系,蜀国一帮大臣都被这死逼哄的服服贴贴的,这就为后来大臣力保死逼而坑害魏延做了个铺垫。说到底还是诸葛亮死的急了点,若是诸葛亮死前留个遗书,说好到底是军队领导党还是党领导军队,那么魏延、杨仪这俩儿基佬也不会打的你死我活!话又说回来,诸葛亮没死的时候为什么不早点安排好呢?为什么凡事亲自动手不给别人锻炼的机会呢?说句实话,我觉得谁能够带领蜀国平复天下(至少不至于迅速衰亡),那谁就是好人!从这点上看,魏延绝对算是好人!魏延死后,蜀国的墓志铭不久就写好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知道九泉下的诸葛亮作何感想?可怜的魏延啊……遥想当年诸葛亮死的时候,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是这样回答的:“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我魏延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了,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最后,我还要批评一下魏延,为什么?治军不严。诸葛亮死了不久,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如果魏延治军严明,大军怎么会因为王平几句话就散掉呢?如果当时大军不散,魏延可帅军直至成都,胁刘禅灭杨仪,蜀国谁敢不服?历史又会怎么记在魏延呢?
对刘备太好,好到想哭。也不知是一见钟情还是初识如故交,第一次见面就把主子(刘襄?)背叛了,跟自己人打了一架想让刘备进城,后来也没进成。之后逃亡到和黄忠一个城的叫啥(都忘了不好意思),刘备这次领兵来打,黄忠和关羽打了好几天,魏延在城里把主人砍了带兵投降,气得黄忠不出门。后人评判他各自有各自的标准,但是就刘备来说,这样的真爱越多越好对不对?
若是忠心向主能称为好人的话,我认为魏延算是好人。反叛,得了吧。他有足够兵力造反?投魏?更扯。投魏他的逃跑路线是往南跑?可他是个傻逼,狂妄自大。不是说他能力不够半灌水,而是他有勇无谋,论能力,张飞比他强太多了,更无论关羽马超。诸葛亮死前,剩下一口气心还挂在国之安危上。生前他最怕的是什么,不是曹操和孙权 ,而是益州内乱。北伐至此其实已经被判了死刑,用他自己的话说“此诚危及存亡之秋也。”连老家都保不住了,还想去打曹操?于是他明确表示他死之后,北伐中止,撤兵是一定的了。而魏延呢,一开始他是拒绝的。于是大家听从诸葛亮建议,让他断后,自己跑了。这时魏延憋不住气了,你说男子汉大丈夫的,这点小委屈受不了?跟小孩过家家似的,玩不起。开始玩过河拆桥,开始和杨仪窝里斗。杨仪肚子里算是有点墨水,但他也是被惯坏了的主,干大事并不冷静明智。想当年廉颇蔺相如一文一武配合的多好,可扬仪这文将不识大局。他上书告魏延造反,这下好,最后魏延死了,他自己也没什么好下场。国破,个个如丧家之犬,还暗里想争个高低?这叫让亲者痛仇者快。所以你说他是好人吗?他是。但他傻的可爱,一世好汉落得个壮士扼腕的尴尬下场,死的可恨又可怜。
求帮我解答一下什么是好人?
魏延在蜀中,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而亮为万全策,不许。延志不得伸,心积愤懑。而又与杨仪交恶,深怨葛氏偏袒太甚。凡数年,腹部辄绞痛,发时汗如雨下,鞍马不扶。医者断曰:“将军情志所伤,忧思恼怒,而致横犯胃腑。此吞酸之症也。”延请其方,医者曰:“名姓或有碍。”《魏延别传》云:“魏延,字馈阳,义阳人也。少时慷慨,于乡里乐善好施,多行义举,曾放言曰:“但有寸金,必馈吾乡。”故表字“馈阳”。后,人谓不祥,遂改之。by马伯庸
魏延能打仗,有点子,是个很好的大将,但是情商低,容易得罪人,跟他一起的人都讨厌他,感觉跟关羽有点相似,骄傲自大,最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懂得隐藏,
把蜀汉比作一个企业。一个企业里有这样几种员工:小白兔 疯狗 老黄牛 superstar.小白兔是庸人,混日子的。放在不要紧的岗位就好,不会出岔子。关二爷就吃了个大亏。。。别忘了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疯狗是能力强但是副作用极大的人,需要慎用。用对了有奇效,用坏了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老黄牛是中坚力量,按时按量完成工作,勤勤恳恳能堪大任。Super star是巨星,是灵魂人物,是核心。诸葛亮就是Super star级别的管理者,而魏延就是他麾下最凶悍的一条疯狗员工。他在诸葛亮在世时被各种制约,就在于诸葛亮看清了用他会带来各种风险,而这个风险诸葛亮认为是自己以及蜀汉所不能承受的。比如魏延提出的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的“子午谷奇谋”,就被诸葛亮毙了。对比同期,杨仪也是条疯狗,但是相比魏延会做人,至少让蒋琬费祎一众老黄牛认为是相对靠谱的人。所以阳痿相争杨胜,就在于此。马谡是诸葛亮眼中的未来的super star,可惜丞相用人不当,导致未来巨星被魏国的老黄牛张郃一顿吊打,然后被处决。马谡的死也是典型的处理内部矛盾的结果。蒋琬费祎都是老黄牛,不多说了,蜀汉良臣。姜维,有着老黄牛的本事操着super star的心,但蜀汉确实没人才了,所以最后也马马虎虎接班了。三国还有哪些疯狗?比如斗将甘宁;比如马腾的好儿子马超;比如被沮授鄙视的某河北名将;再比如吕布;再比如孙十万;再比如庞先登;。。。我承认有些是黑。。。帖子主题:[原创]蜀国大将魏延是怎么死的?[参赛]
共&21041&个阅读者&
军号:614464 工分:307167
/ 排名:216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蜀国大将魏延是怎么死的?[参赛]
文章提交者:北五味子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一位有名的上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重用,为何在刘备死后却得不到的重用,反而最终落得被杀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这事说来话长,且听我慢慢讲来。魏文长,义阳人,身材高大,面似重枣,与的面相有几分相似。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他这个人与一样,有点高傲,好出风头、爱表现自己。早年在关云长攻打长沙时,杀死了太守韩玄,救了黄忠,了关羽成为刘备手下的一位,然后就一心一意追随刘备,为他效犬马之劳,赤胆忠心。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忠于刘备深得其依赖和重用的良臣。因跟随刘备东征西战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在刘备夺取汉中,自封汉中王后,需要找一位大将镇守汉中。众多文臣武将皆以为刘备非用张飞,而张飞也有意镇守汉中;哪知到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将军,任命为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地位十分重要。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足以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另外,魏延还是一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却经常受到诸葛亮的质疑和压抑。诸葛亮为蜀国的丞相,军政大权独手揽于一身,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地,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魏延却不知趣地时常在诸葛亮面前献计策,招致诸葛亮十分反感。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讨魏时,魏延献“子午奇计”,诸葛亮弃之不用而错失良机。结果街亭战役大败,使蜀汉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大好时机,司马懿事后都深感庆幸。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除了普遍认为诸葛亮的谨慎心里外,还应有更深层的原因,他怕魏延夺了取长安灭曹魏的劳太大,盖过了他这个军事主官的风头,所以诸葛亮他决不能把这个机会给魏延,绝不能让魏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出风头。诸葛亮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爱偏听偏信,杨仪深得诸葛亮的信任,但是魏延与杨仪的关系不太好,经常与杨仪闹分争。诸葛亮在世时经常调和二人的分争,以求平衡。诸葛亮病危时,召开秘密会议,安排他去世后的退军方案。这样重要的会议,只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参加,把官阶、爵位高的魏延排斥在外。足以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反感和不信任。魏延是文武兼备的人才。而一直以知人善认著称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他是不会让魏延成长起来的。在蜀国决不能再出现第二个比他有能力的领导人,以挑战他的权威。只能有一个诸葛孔明,你看看蜀国上下,除了能征善战的五虎上将、一个死了放心的庞士元、还有几个能站得出来与吴、魏豪杰之士争勇斗智的像样人物?魏延应该是一个,但被扼杀了,姜维也是一个,但被耽误了。后来的蜀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政界、军界出现了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诸葛亮五丈原撒手归天之后,竟然要让北伐大军全军撤回。三十万大军,千里北伐无寸功而返,实在可悲,而如此狼狈的局面,难道不是诸葛亮压制人才造成的吗?小说三国演义里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罗老先生虚构,但也实际相差不选。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后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反叛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英雄一路走好!======================================================================================================================================================================================================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想必每位战友都对那些英雄豪杰、谋臣猛将自有一番评说。聊聊您最津津乐道、最感慨万千的三国历史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评价、议论或设想(拷贝他人资料不纳入考评范围)。只要您的帖子能引起讨论,有精彩的内容,您即有机会获得62式军用望远镜等精美礼品,机会难得不要错过哦~提示:本次活动鼓励原创,您的文章可以尽情驰骋在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活动奖励一等奖1名 1只二等奖3名 1副三等奖6名 1只注意:请在""版面发布主贴,我们将会把优秀的帖子推荐到相关频道让更多网友能看到您的作品!本文内容于
9:01:51 被小编a17编辑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蜀国大将魏延是怎么死的?[参赛]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39345 工分:463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蜀国之亡!确实和诸葛亮有直接关系!魏延确实很可悲!但最终可怜的是刘禅!一个聪明的孩子!遇上了一个在忠字光环照耀下的独断者!还能怎么办?坐视自己的江山沦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78291 工分:447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拿着演义当历史讲,总是怪怪的。干脆就只谈小说算了。楼主这个帖好,纯粹讲小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04901 工分:2657
左箭头-小图标
魏延的死证实了诸葛亮的奸;明知蜀将人才缺少,文官武将不合。却挑拨离间设小人之计斩杀魏延,制造蜀国领导层相户残杀,是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17858 工分:10051
左箭头-小图标
三国后期,蜀汉能征善战的将才凋零代谢完了,魏延是蜀汉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位大将,结果还被诸葛亮给灭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就是这么来的。诸葛孔明干的好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52351 工分:47400
左箭头-小图标
魏延的偷袭长安策略风险太大 万一不成功可是要担政治风险的 魏延能担得起?不要总是没做过的就是对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2796 工分:77
左箭头-小图标
不要把三国演义当历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78596 头衔:中国文化特约撰稿人 工分:1451930
/ 排名:108
左箭头-小图标
魏延,天生反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9108 工分:52289
左箭头-小图标
诸葛亮五丈原撒手归天之后,竟然要让北伐大军全军撤回。----不撤又如何,东线吴军已经撤退了。正面有无法前进,继续相持冬季要到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104594 工分:30
左箭头-小图标
你说的挺好可那些军队将领们有几个读懂三国呢只会在电视上瞎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5487 工分:3156
左箭头-小图标
此人才能确实不在关羽之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39345 工分:463
左箭头-小图标
蜀国之亡!确实和诸葛亮有直接关系!魏延确实很可悲!但最终可怜的是刘禅!一个聪明的孩子!遇上了一个在忠字光环照耀下的独断者!还能怎么办?坐视自己的江山沦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73417 工分:6806
左箭头-小图标
投大耳哥哥,死路一条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78291 工分:4477
左箭头-小图标
拿着演义当历史讲,总是怪怪的。干脆就只谈小说算了。楼主这个帖好,纯粹讲小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2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蜀国大将魏延是怎么死的?[参赛]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魏延不死在蜀汉是否能继续进行诸葛亮北伐大业,蜀汉不被灭国_百度知道
魏延不死在蜀汉是否能继续进行诸葛亮北伐大业,蜀汉不被灭国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随后,魏延因为与杨仪争权而成为叛徒,兵败身死。作为诸葛亮一生最后一次北伐的最后一声余韵,魏延之死显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开门见山地说,种种迹象表明,魏延是被诸葛亮刻意设计的逼反杀掉的。 杨仪当政,是魏延作乱的主要原因,陈寿当年已经替魏延在一定程度上平了反:“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而杨仪与魏延之间的水火不容,诸葛亮是早就深知的,明知这一点却在临终之际安排杨仪统帅诸军撤退,这一举措要么属于失策,要么就是刻意为之。 杨仪的个人品质很成问题。杨仪早年因个人才干出众而被刘备选为尚书,但他却和自己的直接上司尚书令刘巴搞不好关系,无法开展工作,最后只得外放遥领闲职虚职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部)太守。魏延死后,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首级,破口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如此行径,可见杨仪还是个小人。据此可以粗略判断,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主要责任应该在于杨仪。 对于二人交恶的起因,史书如此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的矜高似乎成了祸端的导火索,其实不然。当时,除诸葛亮之外,刘备时代的老臣重臣们基本上已经全部消亡殆尽,唯魏延一枝独存,资历最深。魏延确实有“矜高”的资本,他获得这样的尊重其实并不过分。但作为诸葛亮身边极亲密的红人(丞相长史),杨仪很清楚魏延在诸葛亮心目中不被重用的尴尬地位。以杨仪一贯的“狷狭”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样去尊重魏延;相反,杨仪很可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魏延的蔑视。所以,魏、杨交恶的主要责任人是杨仪,不会有错。 魏延和杨仪之间交恶到什么程度呢?《蜀书·费祎传》如此记载:“时值前军师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次并坐争论的时候,魏延往往愤怒地举起刀向着杨仪比划,杨仪则往往泣涕横集。费祎经常在二人之间做和事佬,终诸葛亮之世,能够各尽魏延、杨仪之用,全赖费祎的匡救之力。”魏延举刀相向,有欲杀杨仪之心,可见二人仇隙之深,已是水火不容,无法化解。 让杨仪为首统帅三军撤回汉中,是诸葛亮临终时的安排。这一安排,必然会激起魏延的反对和抵制。但这一安排的意义如果仅仅止于临时应急,以求蜀军全身而退,其实还不足以完全令魏延武装“反叛”。事情的关键是诸葛亮在杨仪身上的这一安排其实还另有文章:借此暗示众人,将杨仪打扮成自己最热门的继承人人选。杨仪能够当政,这一点才最致命。魏延深知,杨仪当政,自己不可能再有好日子过了。诸葛亮在世之日,最多让自己怀才不遇,不获重用罢了;杨仪一旦执政掌军,自己就可能只有一种结局--死定了。魏延绝对不能坐视杨仪慢慢找机会砍掉自己的脑袋。不反杨仪是个死,反杨仪最多也是个死,选择后者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从安排杨仪率军后撤,到将其打扮成自己最热门的继承人人选,这一切都不是诸葛亮病糊涂了之后的失策;相反,这是他刻意所设的一个局,为魏延所设的一个死局。 第一,诸葛亮召集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商讨自己死后的退军事宜时,没有通知魏延。魏延身为北伐大军的前锋大将,理应参加这样重大的会议。当时魏延的前锋大营仅仅“出亮营十里”。策马往来,十里地其实最多不过二十分钟的时间。如此短暂的距离,却不通知魏延参加,岂不可疑? 第二,如果诸葛亮有意保全魏延,寻求蜀军的团结,那么他应该选择杨仪之外的其他人作为统帅三军回撤的人选。丞相府司马费祎、丞相府参军姜维均可胜任。尤其是费祎,此人在魏、杨二人之间斡旋多年,用他为统帅,自然可以同时兼顾到魏、杨二人的情绪,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但诸葛亮指定的却是这三人中间最不合适的人选:杨仪。 第三,临死之前,诸葛亮早就把密表送到了刘禅手中,指定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但退军之际,军中以及社会上却到处流传着杨仪最有可能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执政者的消息,而且杨仪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领军顺利撤回汉中,诛讨了魏延之后,杨仪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朝廷送来聘书,让自己“代亮秉政”。当最后的结果是仅得一中军师虚职的时候,杨仪变得极其愤怒,“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这些连杨仪本人都深信不疑的流言是偶然出现的吗? 第四,杨仪的怨愤之言中有这样一句:“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话中的“魏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曹魏,一种说法指的是魏延。其实当是魏延无疑。若指曹魏的话,应当称之为“曹氏”或者“魏国”、“魏廷”,不应当不伦不类地称之为“魏氏”。杨仪此言隐隐约约泄露了一个重大的天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设计魏延的计划。 第五,陈寿似轻似重地记了这么一笔:“(诸葛亮交待)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似乎当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了魏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魏延这样的反应难道不正是诸葛亮所一直设局寻求的吗? 诸葛亮如此费尽心机设计逼反魏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正当的理由除掉魏延。除掉魏延的动机很明显:诸葛亮死后,魏延将成为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元老,而且魏延本人又确实有大将之才。名位寡微的蒋琬继任自己执政,必然无法驾驭魏延这类人物;魏延也素来好立功名,不会甘心完全听命于蒋琬的节度,此人在诸葛亮死后,必将成为引发蜀汉集团内部动荡的一大隐患。诸葛亮治蜀,从来将政局的稳定摆在第一位,对于这样的隐患,从来都是坚决消除。昔日劝杀刘封、彭羕时有着这方面的考虑,如今除掉魏延,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魏延兵败身死,随后接过其执政接力棒的,先后是蒋琬和费祎;接过其北伐接力棒的,则是姜维。 蒋琬东伐 蒋琬自建兴十二年以尚书令身份总理国事,至延熙九年(246年)去世,执掌蜀汉政权达13年之久。这段时间蜀国极少兴兵,主要致力于经济恢复和百姓的休养生息。延熙六年十月,蒋琬似乎认为蜀国国力已经有所恢复,再次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行营自汉中迁至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在此修缮城池,大造舟船。 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认为诸葛亮数出秦川,道路艰险,粮运难继,故而多次劳而无功,所以不如另辟蹊径,顺汉、沔二水东下,袭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进窥荆襄。蒋琬这一伐魏计划,兵锋东指,故而被称之为“东伐计划”。 但此时的蒋琬与诸葛亮在世之时威望与权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计划刚刚出炉,就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刘禅也派了尚书令费祎和监军姜维前去向蒋琬“谕旨”此事。迫于压力,最终蒋琬放弃了这一计划,同意回到当年诸葛亮出秦川祁山、进窥雍凉这一既定的传统方针上来。 对于蒋琬别出心裁的“东伐计划”的前后始末,史书上交代得头是头,尾是尾,因是因,果是果,条理清晰,逻辑充分。 尽管如此,此事仍有三点甚为可疑之处: 第一,蒋琬虽然不再坚持水路“东伐”,但自己却没有就此拔营离开涪县,而只是升任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令其前往汉中,负责联络凉州羌、胡及其他北伐事宜。蒋琬上奏刘禅:“如果姜维北征,与魏军相持于河右,臣我当率领大军作为姜维的后镇与援军。涪县这个地方水陆四通,交通便利,可以做到唯急是应,倘若东北方向(作者注:由长安方向入侵汉中,正好是东北方向)曹魏来侵,赶去救援也相当方便。”于是乎蒋琬继续坐镇涪县,并在此一呆就是整整3年,直到去世。 涪县真的如蒋琬所说,地理位置那么左右逢源、极其便利吗? 第二,蒋琬将大营自汉中迁至涪县其实早有计划。延熙五年正月,监军姜维就已经督率一支偏军作为先锋自汉中回撤,驻扎到了涪县。22个月之后,蒋琬也亲自回撤到了涪县。随后,蒋琬自己坚持留在了涪县,回到汉中去主持“北伐”事务的却正好是之前回军涪县的先锋姜维。 这些人事调动背后会不会藏有什么深意? 第三,蒋琬如果真的有意“东伐”东三郡和荆州的话,没有理由不和东吴互通声气,以求得东吴荆州军团的支援。但东吴自始至终没有收到蒋琬发出的照会,也没有见到蜀汉就此派来的使者。以至于东吴的重臣骠骑将军步骘、车骑将军朱然等人误以为蒋琬回撤涪县的真实意图是有意顺流东下侵略自己,于是频繁上书孙权,请求早作应战准备。 若此行本意确实在于“东伐”曹魏,蒋琬做事怎么会如此毛手毛脚、粗枝大叶? 先说涪县的地理位置。涪县绝非蒋琬所说的那般交通便利,在此驻军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到蜀汉各个方面的危机。倘若真有一个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诸葛亮在世之日为什么没有发现并加以利用呢?真实的情况是:涪县距离汉中的路途还相当遥远,并且蜀道难行,一旦有警,根本做不到及时救援。蒋琬回撤涪县的次年,魏国就趁汉中守兵大减的良机(不到三万),由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余万步骑军大举来犯。汉中诸将大为惊恐,皆主张弃关入城固守,以待涪兵救援。临时全权负责镇守汉中的大将王平力排众议说道:“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有赖王平此番调度,拖延时日,随后援军陆续赶来,汉中方保无事。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蒋琬所谓的涪县“水陆四通,唯急是应”是纯粹的谬谈。 相对于距离汉中的千里之遥,涪县距离成都倒是相当之近。据《蜀书·刘璋传》记载,涪县其实距离成都仅仅360里而已。当日刘备由垫江水入川,刘璋就亲自自成都至此迎接。事实上,蒋琬所看重的并非涪县在战略上的便利(实际上也并不便利),他看中的,正是涪县和成都之间的这段更近的距离。也就是说,蒋琬此次东伐的真正目的不在军事层面,而在政治层面;不在外部敌对势力,而在内部政治斗争(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 姜维是延熙五年奉蒋琬之命率军回驻涪县的。我们要想找出这场政治斗争的端倪,自然也得将目光锁定在延熙五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极其敏感但却容易让人忽略的事情:庲降都督(庲降军区司令)马忠回朝。 马忠这个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恰恰是这个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却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蜀汉集团后期,马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诸葛亮时代,他先后以出众的个人能力担任过丞相府参军和长史(副)、益州治中从事等要职;建兴十一年,马忠出任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府是蜀汉集团在南部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羁縻州府。因为关系到蜀汉政权后方的稳定安全),任期内马忠颇建功绩,爵位屡屡升迁。 更让人敏感的是,马忠既非荆楚士人,也非雍凉寄寓士人,而是益州本土巴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士。巴西素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等大姓,马忠则同时兼有马氏和狐氏的双重身份--马忠父亲姓马,母亲姓狐,他自小在外婆家中长大,故又名“狐忠”。 诸葛亮治蜀,重用荆楚士人和寄寓士人,而刻意打压益州本土士人。其原因在于:益州本土豪族执政,凭借着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和本土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极其容易演变成为威逼人主、篡位夺政的权臣,而荆楚士人和其他寄寓士人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马忠手握重权于外,如今突然入朝,自然会引起蒋琬、费祎、姜维这些既是诸葛亮嫡系、又是现任执政者的密切注意。 最重要的也是蒋琬必须率军自汉中回撤到涪县的原因,是马忠入朝的背后隐约有着蜀主刘禅的影子。 自延熙年间开始,刘禅开始逐渐告别诸葛亮时代的乖乖形象,转而极力谋求亲政。诸葛亮在世之日,刘禅老老实实地为刘备守了整整三年的孝;诸葛亮一死,刘禅“四时之祀,或有不临(谯周语)”,连例行公事的对天地祖宗的按时祭祀活动也懒得参加了。这也可见刘禅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对刘禅这种“数典忘祖”的悖逆之举,蒋琬等人拿他毫无办法。而且,刘禅还开始耍起了政治手腕,开始玩弄权术。蒋琬最初以尚书令身份总揽政事,而刘禅却连续升任他为大将军、大司马;相应地,刘禅又令费祎顶替蒋琬留下的缺空,费祎一路升至尚书令、大将军。众所周知,大司马之职和大将军之职其实是并列和重叠的(光武帝所创设),大司马就是大将军,大将军就是大司马。两者品级相同、权限相同、职责相同,仅仅是名称相异而已。当年光武帝同设大司马和大将军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战时诸将出征时名号不足的问题,蜀汉政权仅仅一州之地,根本用不着设置这种重叠官职。所以只存在一个解释:刘禅希望蒋琬、费祎二人能够互相牵制。可惜的是,蒋、费二人并没有出现刘禅所希望见到的争权夺利、互相扯皮的局面;相反,二人一内(费祎留守成都)一外(蒋琬驻守汉中),在政事军务上配合得相当默契,每逢大事,费祎总是和蒋琬商量着办。 延熙五年,刘禅召庲降都督马忠入朝。同年,马忠前往汉中,面见蒋琬,传达刘禅的诏旨。回来之后,刘禅立即加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传达了一次诏书就加官升爵,刘禅扶植马忠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也是同年,蒋琬令姜维率领一支偏军回撤到涪县,以防成都生变。将汉中之事安排好了之后,次年,蒋琬自己也率军回撤到了涪县。对于这次动作,蒋琬对外宣称其目的在于“东伐”。刘禅对蒋琬率军回驻涪县甚为反感,于是借机发难,大造“东伐”不可行的舆论,意图逼迫蒋琬回到汉中。蒋琬不得不承认“东伐”的不现实(这是个草草寻找的借口),于是取消“东伐计划”,将姜维打发回汉中去负责北伐事宜,自己继续赖在涪县,不再挪窝,直到去世。 这就是蒋琬那场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东伐”背后的真相。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诸葛亮北伐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不可能,当时已经到了大一统的趋势,以弱小的蜀汉是完不成这个使命的,所以历史选择了曹魏以魏延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阻止历史的
不可以 魏延的谋略太差 武力也不行
官位也不大所以他活着没多大用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希望可以解决您的疑惑
魏延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死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延是好是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