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蒜臼送财神有什么讲究究

家家机器渐停歇,栾家石臼路在何方
来源:潍坊新闻网
◎太保庄街道石器加工历史悠久,产品曾出口
◎随着原料禁采利润剧降,产业陷入低谷
特殊石材做石臼,富了不少人
潍坊新闻网5月1日讯 太保庄街道原属于昌邑市,现划归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地处昌邑、安丘、高密三市交汇要冲,境内有泰山之脉峡山、草山、鞋山,有水量丰沛的峡山水库。这里地下矿藏丰富,矿泉水、石灰石、铁矿石、白云花岗岩储量大,质量好。当地村民的独创特色石制品蒜臼子、小石磨曾销往全国各地,并打入国际市场赚取外汇。
4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峡山水库北侧的太保庄街道栾家山后村,一条不宽的南北通村公路两边是五六个石头制品摊点——蒜槌、蒜臼、小石磨,石笔筒、石制烟灰缸。各式蒜臼形状不一,小的拳头一样,大的形如头盔。摆摊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摊前鲜见有人光顾。
公路西边第一家摊位的主人是76岁的村民栾守贵,他一边悠闲地喝茶一边等待生意上门。看到有人过来,以为是来了买卖,老人赶紧放下手中的茶碗起身,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老人依然热情不减。“我干这个已经30多年了,这些年的酒钱都是这些家什带来的。现在没有过去好了,有时好几天卖不了一个。”老人对记者说,在栾家山后村,像他这个年纪从事石货生意的村民有很多,这么多年来村民靠山吃山,这行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规模,很多村民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只是眼前的光景没有过去好了。以前,附近几个村的特产就是这些东西,满街满路都是摆摊的,来买的人也多。
栾家山后村向东不远处的甘棠埠盛产白云石,这种石头洁白如云、质柔坚韧,是加工石货的好材料,最适宜做蒜臼子、小石磨。改革开放前一直没得到开发利用。20世纪70年代初,村中一些村民开始从山上搬来石头,叮叮当当一番敲打后,加工成了专门用来捣蒜泥的小石臼,这些小物件是当时农村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有些心细的人发现,这些加工之后的石臼在周边农村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村民也反映用它捣出的蒜泥香辣可口。
有需求就意味着有市场,看到石头也能赚钱,许多村民纷纷拿起锤头和凿子,干起了加工小石臼的行当。靠着这些石头,附近的涝埠子、前甘棠、后甘棠、栾家山后、凤凰岭等村庄的村民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还有了积蓄。
用上机器成产业,远销国内外
循着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记者来到栾家山后村村北路西,一位老汉正戴着老花眼镜、手里握着钢钎、铁锤乒乒乓乓地敲打着一块煎饼鏊子大小的石头,记者趁他喝水的工夫与他攀谈起来。“唉,老了,干了三十多年的活计了,舍不得放下啊!”老汉用手摩挲着那个即将成形的磨盘,如同抚摸拥进怀里的孩子。
“现在都机械化了,我也是闲不住,敲打敲打也算是活动活动筋骨。”老汉活动了一下左右手告诉记者,他叫栾相运,今年70岁了,“日子最难的时候,靠着这些石头我也养活了一家人,现在是干不动了。虽然儿子有时候也干点,但生活不能全依靠它了,因为靠手工挣不了几个钱。俺村做石头最有本事的是栾洪新,青年人白手起家,硬是凭着脑子活络又肯吃苦发展起来。他上了加工机床,购买货车铲车,联系销售路子,做大了也发达喽!”顺着老人的指向,记者来到了村头不远处的栾洪新的石料厂。
眼前的栾洪新个子不高,眼神深邃。厂里七八个汉子正在休息,他们边喝水边闲聊,记者也凑了上去,“一会儿就干了,要做一百多个模子(蒜臼子),做一个模子能赚个三五角钱。”记者算了一下,使用机械,一会儿工夫就能有10到20元的收入,一个人一天下来就是100多元钱。
看着这些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汉子们脸上的笑容,栾洪新同样笑眯眯的。“今年莱阳石石料价格上涨了,销售虽然还算稳定,但成品价涨不上去。一年下来,就赚个十万八万的,我们村还有几家石品厂销售还算好,出口到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咱这些成品货全是临沂那边定期来取货,收入不如从前了。”栾洪新告诉记者,他是从1993年开始做石头的,那时候,全村没有几个不干的,随便一个老头在家里干一天也能赚个十元八元。1996年他把加工厂搬到路边,省吃俭用、吃苦受累,一年就盖上了小楼房。从2003年开始,石料什么的开始涨价,他的生意也渐渐做大,不断进设备,原来那套手工活计就换成现在的大机器了。2007年,峡山划区,当地产石料的甘棠埠封山,村里三分之二的厂子无法运转而停产。
“之所以继续坚持,一是我当初投资太大了,没法一下子抽资出来,二是别人不干了,正好是我干大的时候,再就是又联系上临沂那边的销售路子,就又投资买了大货车、装卸车,专门到莱阳等地拉石料,雇村里几个老行家来帮着干活,再加工细化赚个工夫钱罢了。”栾洪新说完吐了一口茶叶末,招呼大家开始切割石材。一位包片干部告诉记者,600口人的栾家山后村,如今从事石材加工的只有12户了,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干这行。
栾家山后村一加工厂的工人正在打磨石磨。
栾京香老人介绍自己做的石臼。
村民家中积压了不少石头产品。
到峡山游玩的谢先生夫妇在挑选石头产品。
栾家山后村村东的一家加工点的师傅正在切割石臼模型。
◎背景资料
栾家石器加工传承数百年
据相关资料考证,该地栾姓自明朝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昌邑南部峡山之阴,起村名山后栾家。明崇祯年间,因潍河水患,又东移至今下(营)小(关)公路两侧,改村名为栾家山后。
昌邑栾家始祖栾德明,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石匠。当地人们传说,他雕刻的石牛晚上可以拉犁耕地,官府差人强行将石牛拖走,想观牛犁地取乐,哪知衙役们打断了几根木棍,石牛仍怒目而视,纹丝不动,于是,官府以欺上之罪捉拿栾德明,他自知性命难保,连夜出逃,徒步来到峡山脚下避难。他发现这儿有丰富的花岗岩,这种花岗岩白里透青、透紫,人称白云花岗岩,柔韧、耐击耐磨,加工出的石器不仅实用,而且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他就以加工石器为生,栾家手艺于是传入昌邑。昌邑方圆百里历代所用的石碾、石磨、石臼等,皆以栾家出产为最佳。
这儿的石器受人青睐,不单因其做工精细,其独到的药用价值更是无与伦比。白云花岗岩中含有极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锶、碘等,做成的蒜臼用来捣蒜,因蒜泥中含有了多种微量元素,其味清香,隔夜不变其味,经常食用,可祛病防癌,所以太保庄街道石臼在全国独树一帜,蜚声海外。每年广交会期间,所陈样品都被外商抢购一空,并纷纷定购。难怪华侨只要一踏上这块土地,无不将石臼视为珍品。
当地政府曾以栾家山后为中心,呈辐射带动之势,发展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栾家山后、凤凰岭、前甘棠、后甘棠等十几个村从事石器加工,机床200多部,从业人员近2000人。峡山商贸区中,以石臼为主体的石制工艺品批发零售市场占有重要位置。每逢集会商贾如云,尤其在峡山物资交流会期间,各地客商慕名而来,争相订购。全国各大城市都有销售太保庄石臼的网点摊位,并通过集装箱,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年销售量也曾达300多万件,年产值400万元。只不过这都已经成为过去。
台湾著名艺人、导演凌峰先生数年前到太保庄街道庞家山后村探亲时,到峡山游览观光,并摄制了专题记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看峡山石器工艺品》,在台湾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或许用不了多久,曾经辉煌过的小石臼真的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落寞的也不仅仅是那些为了美好的生活付出过艰辛的石匠们。
不少人另谋职业,其余薄利多销
栾家山后村村北头有一家石材加工厂,厂门口处堆满了碎石、废品下脚料等。不大的庭院里,四五个工人各自埋头工作,他们有的正在使用现代工具打磨料石,有的在用凿子精雕细琢,北边的仓库中摆放着上千个已经打磨成型的石磨。
有点杂乱的场地中央,一位工人正在用砂轮打磨石磨,阳光下石粉飞扬,就像大雾弥漫,他的脸上、胡须上、鼻孔里粘满了白色的石粉,护眼的墨镜片上也落满像霜一样的粉尘。这位叫栾洪军的师傅告诉记者,他今年正好60岁,在这个厂子干了四五年了,以前也做过蒜臼子,因为用机器加工的人多了,他就放下手工进厂干起了工人。
“我一天干8个小时,像这样的石磨能做30多个,一天收入80元,足够我们老两口吃的了。”栾洪军告诉记者,这些石磨是南方客户早就订下的,他们正在赶工期,一盘石磨能卖三四十元钱。
“本地的石材早就不准开采了,就是甘棠埠上的那些石头。没办法,现在干这个的加工厂都从莱阳等地购买原料。早些时候一车8吨石材才要800元,现在涨到了3000多元。下脚料干什么?一样也瞎不了啊,碎石头做石子,再小的磨成石粉,浪费不了。”家中同样开办石材厂的栾芳云告诉记者,由于石材成本上涨,造成利润急剧下降,不少手工制造业户已另谋出路,留下来的不得不靠薄利多销来生存。除了手工加工,加工厂还不得不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生产,否则便无钱可赚。
栾芳云告诉记者,目前像凤凰岭、涝埠子等村庄里最早进行石材加工的很多村民已经另谋职业,石头加工成了他们永久的记忆。
一位当地村民说,蒜臼子一家一个能用一辈子,北方人喜欢大蒜,有些地方就不喜欢。利润低销量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市场饱和了。
料坑上要建水景公园
77岁的村民栾京香还坚守着他的石货摊点,卖的都是自己家的产品。他举起一个精美的绿色石臼告诉记者,这用的是河南玛瑙绿石材,这个石臼得卖30多元钱,比起产自当地石材制作的石臼要贵很多,但质量不见的好多少。“这几年,区里有了大规划,做石臼需用的石材不准开采了。”栾京香有些无奈地说,之前的30多年,他的石臼、石磨都是用本村东北部甘棠埠岭上的石头。
为了便于销售,当地人把这些“石货”摆在村中道路两侧,一公里多长的路段成了露天产品展示大厅。“别看这些小东西不起眼,可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生活用品,我们村的石臼都出口到了新加坡、韩国等好多国家,我原来每年都能卖上万个,卖石臼就能挣出一家人的生活费,现在不行了,批发1000个能挣300元钱,不挣钱了。”栾京香说起他的石臼很自豪,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这里的石臼生意在国内已有很大名气,但目前做石臼用的石材供应得不到保证了。
这些年来的无序开采,甘棠埠岭已经形成了一个方圆数百米、70多米深的料坑,当地政府对这里进行了新规划,要在料坑原址上建水中央公园,目前已经开始动工。“原料产地没了,就需要从外地进石料,生产成本高了生意就不好做了。”栾京香说,目前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石臼,利润约0.3元,还不够工夫钱。不过,石磨销路还好,因为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自己买石磨在家里磨豆浆的也越来越多。
造型不抓人需要创新
在栾家山后村村民王大姐的摊位前,记者遇到了从寒亭区来峡山风景区游玩的谢先生夫妇,他们正准备挑选捣蒜用的石臼。谢先生告诉记者,出来游玩路过这里,看到这些石臼非常喜欢,虽然家中已有一个,但是好多年以前朋友送的,模样也不好看,这次路过还是忍不住想再买一个更漂亮的。
“这些笔筒、烟灰缸就算派不上用场,摆在家里也挺好看的,制作如此精美,就像一件工艺品。”谢先生说,这一个个石制的石臼、小香炉、佛造像、烟灰缸都令他爱不释手。王大姐告诉记者,谢先生夫妇是她今天的第一拨顾客,卖出一个也挣不了几个钱,她家的门头房下还堆了好几千个蒜臼子,都是老样式的。
记者看到,不止王大姐家,其他村民家中同样堆有不少石头产品,有的已经积了灰尘。
说起当地的石头制品,在峡山风景区游玩的北京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也买了三个,准备带回去送给朋友。他看一些报道说,大蒜只有在切碎或者捣烂后,再经过约10分钟的氧化才能产生对人体有很大好处的“大蒜素”,送蒜臼子给朋友就是送健康。
王先生说,大概40年前,一位当地的村民到北京当街卖蒜臼,他的父亲花了3元钱买了一个,是那种又粗又笨又黑的老式蒜臼,一直用到现在。他觉得当地蒜臼子外形不出彩、不够档次,如果抛光或是外形雕花的话价格肯定翻倍!外形缺乏艺术性,或许是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现在老百姓生活提高了,厨房里也上讲究了,把蒜臼子做成一件艺术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姿色,或许是蒜臼子的新出路。
(记者 齐文 戴江西)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捣蒜的蒜臼子碎了有什么讲究吗好不好_百度知道
捣蒜的蒜臼子碎了有什么讲究吗好不好
用那么大的劲干嘛。没啥讲究的,悠着点劲砸就好,是砸蒜还是在蒜臼子碎了就换一个呗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那是因为木头不是好木头,不要用了,很可能有有害物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夏至吃面有哪些讲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具体日期是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此,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并不是说&夏天来了&,而是代表着夏天已经过了一半。夏至以后气温会逐渐升高,将进入最热的时段,真正的暑热是指夏至到立秋这两个节气直接的时间段,也就是俗话说&热在三伏&。夏日炎炎,温度高,天气燥,容易急躁上火。
夏至到来后我们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条件的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
夏至时节,体内水分丢失快,要特别注意补水、防暑;还要保持良好心态,少发火,注意清淡。
说到夏至的饮食,离不开面。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可以说,夏至吃面是种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正如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说法的,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人们从夏至开始调整饮食,以热量低、便于、清凉的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夏至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条,山东人吃面条要过,俗称过水面。
面条是由小麦粉为原料制作的,属于谷类食物,主要为我们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营养并不全面。因此,吃面关键在于吃面的配菜。
配菜其实都是很平常的:几个鸡蛋,打匀炒成碎碎的;一小把韭菜切碎,急火快炒;一根黄瓜、本根胡萝卜切成细丝;一点咸菜,切成碎末;剥几瓣蒜,放在蒜臼中砸成蒜泥,然后放到小碗中加醋,&&,配料基本上就备齐了。黄黄的鸡蛋、绿绿的韭菜、红黄色的胡萝卜,五颜六色,再加上食物的香味,马上就有了吃的欲望。
面条煮好后,马上放到晾凉的中,盛到碗里,加上各种配料,不仅口味颇佳,而且营养基本达到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所在位置:
咋做腊八蒜来学两招 看起来简单其实很有讲究
新闻热线:7
&发布时间:日 17: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月11日是“腊八节”,省城不少居民有做腊八蒜的传统习俗,今日,记者特意探访了几位巧手居民,向他们请教腊八蒜咋做好吃。“做腊八蒜,看起来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家住杏花岭区太行路社区的居民袁女士说,三十多年来她每年都会做一大坛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的时候邻居们都会来要一些。她告诉记者,蒜要选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瓷实,泡出的蒜脆香。用一般的蒜,泡出来,别看瓣大但口感不脆,颜色还发紫。
  袁女士特别提醒,泡蒜用的醋最好是米醋,因为米醋颜色淡,泡过蒜后色泽橙黄翠绿,香气浓而微甜。“以前我也用过咱山西的老陈醋,可是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袁女士说,这也是个人习惯,大伙如果喜欢颜色浓的也可以倒陈醋。
  放蒜的容器最好是带盖的坛子,将大蒜去皮、洗净、剥瓣后,倒入米醋,以没过蒜瓣为宜,然后把坛子盖好密封起来。“以前我就放在家里阴凉的地方,这几年用冰箱冷藏,效果也很好。”袁女士说,一般保存十来天就可以食用了,如果放到除夕拌凉菜或者吃饺子时蘸着吃,那时味道最香浓。
  家住胜利桥东社区的居民刘凤兰,是5年前从河北老家来太原定居的,她那里也有做腊八蒜的习俗。“我觉得做腊八蒜放糖比较好吃。”刘凤兰说,先把蒜瓣剥去外皮、切去蒜蒂,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再找一个家里常见的玻璃瓶,洗刷干净。把蒜瓣倒进玻璃瓶,再倒上醋,加入白糖。“糖和醋的比例大概是1:10就行。”刘凤兰说,把醋和糖拌匀后,放在室温为10摄氏度――15摄氏度的房间里,泡10天就好了。“隔着玻璃瓶看到蒜瓣一天天变绿,感觉过年的气氛特别浓厚。”刘凤兰笑着说,泡好的蒜颜色为淡绿色,味道酸甜辣俱全,十分可口。
  几位居民特意向记者提醒,腊八蒜虽然好吃,但有一些人不适合吃,如患眼疾及牙龈疾病的人、脾胃热的人,口腔和舌头有炎症的人也应尽量少吃。
  (记者 张婉)
编辑:【田晓培】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蒜臼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