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摆祭礼有家里不能摆放哪些东西西

河北工人报--内容页
第3B版:燕赵文化
&&&&&&&&&&
民间祭祀成就最大扁鹊庙会
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作者:
&&&&■士商工农数十万民众云集庙会&&&&■传统庙会富有多种文化内涵&&&&农历三月初一,河北内丘县鹊山脚下扁鹊庙前,士、商、工、农数十万人云集,东西绵延10公里,庙里庙外更是香火缭绕,热闹非凡。&&&&历时一个月的扁鹊祭祀庙会,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达到鼎盛。&&&&前来参加庙会的人员不仅覆盖周边几个省市,还有一些华人华侨也不远万里前来祭祀扁鹊,庙会规模之大国内罕见,而这里也成为当地风俗以及扁鹊文化研究的圣地。&&&&因春秋时代名医扁鹊大半生居住于内丘县,这里关于扁鹊的历史传说非常多,扁鹊死后头颅埋葬于此的“神头村”;医晋国大夫赵简子受赐蓬山,后改名鹊山;救虢太子“暴厥而死”,太子苏拜师于扁鹊,留下太子岩、太子楼等遗址……鹊山脚下的扁鹊庙,始建于战国时期,是全国建筑面积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扁鹊祭祀、纪念活动场所。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会(内丘扁鹊祭祀)被定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庙会&&&&&&二月二刚过,扁鹊庙里香火就开始多了起来。据庙前出售山货的村民讲,这时候来得多是周边乡邻的散香客,前来上香祈福。&&&&民间将扁鹊称为“药王”,因其能够妙手回春,可治百病,所以争相祀之。在邢台当地,“药王”有求必应的名气很大,更是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寄托。&&&&鹊山庙会一年数次,其中三月初一规模最大,十月初一庙会次之。每逢三月初一庙会都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因此会期也不断延长,庙会的起止日期逐渐提前,从二月初二开始,到三月初二才算结束,历时一个月。&&&&内丘扁鹊祭祀活动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至今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以朝山拜圣,祭祀神医扁鹊而兴起的群众性聚会,后演变成崇拜扁鹊及后土神的庙会,即鹊山庙会。&&&&内丘县文联主席和莲芬介绍,汉代道教的兴起,使鹊山祠由单一祭祀扁鹊变为供奉多神体系,经不断演变、发展,鹊山庙会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传统庙会。&&&&以前,内丘境内通往鹊山祠大路的沿途村镇多设有茶棚,有外地人购置地皮所建的永久性建筑,也有借用当地人的房舍,茶棚所接待的来客大部分都很固定,即使临时性茶棚的借用关系也会世代沿袭,频繁改变者较少。现在交通发达,沿路茶棚已不存在。居落式茶棚在土改时已经收归各村所有。只有临时性茶棚有增无减,会时,距鹊山祠较近的神头村、西营村几乎家家都设茶棚。也因此,这里形成了独有的茶棚文化。&&&&■民间祭祀力量庞大历久不衰&&&&庙会期间,在朝拜、祭祀扁鹊的同时,还常常要举行一些内容丰富的宗教仪式。其中有为神的诞辰举行的祀典,有为官府和民间信徒举行斋醮以祈求太平、风调雨顺或祈福消灾,还有民间的烧香拜神等活动。&&&&今天,官方斋醮已经不再举行,而民间祭祀和烧香的活动拜神却逐渐增多。&&&&除此之外,每届庙会还会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中有外地为庙会助兴而奉送的民间艺术表演,也有祭祀者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他们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娱神,以抒发自己虔诚的敬神之心,因而在表演的形式和表述的语言方面均含有不少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艺术表演则由各社团或香会自行组织,分散举行。庙区以内稍微宽阔的地方都被作为表演的“舞台”,你刚唱罢我就登场,几乎整天都不间断。&&&&正因为民间祭祀的力量庞大,才使鹊山庙会历代经久不衰。战争年代,鹊山庙会曾一度萧条。1982年,鹊山祠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存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庙会规模逐渐恢复。1985年,经中共内丘县委、县政府批准,内丘县文物保护部门号召群众自愿捐资,保护、维修鹊山祠,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人们捐款热情空前高涨。通过四年努力,将后土前殿、百子殿、药王庙和扁鹊殿台基修复一新,庙会规模随之扩大。&&&&1995年,神头中学迁出庙区,祭祀、朝拜医圣的场所完全恢复,重修古建的规划日臻完善,扁鹊庙会一下子规模空前,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人数达几十万人次。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现在。&&&&■本报记者刘艳惠&通讯员石晓鹏&&&&相关链接:扁鹊文化产业园区&&&&扁鹊文化产业园区位于内丘县西部山区的南赛乡神头村和报子口村,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园区包括扁鹊庙景区、神应王养生度假区、中草药文化产业园、太子岩生态休闲度假区和神头长寿村民俗文化区等五大部分。&&&&目前,扁鹊庙和太子岩景区经十余年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具备休闲、观光、朝拜等多项功能的游览观光区,扁鹊庙景区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神应王养生度假旅游景区一期工程神应王生态旅游度假酒店已建成开业,内有生态会议室,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养生菜,可供200人同时就餐。景区修建了通达各景点的沙石车行路、水泥路面,石砌水泥勾缝台阶步游路也已通达瓮山主峰,已建成塘坝5座和养鱼塘1座。&&&&扁鹊药园占地面积7000亩,目前已修建环山沙石车行路,栽植薄皮优质核桃14万株,栽植32种草本药材,养生药膳体验中心,药材加工厂和养生会馆等休闲、体验和科普、生产设施也正在修建中。&&&&神头长寿村民俗文化区已对神头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改造,整修了长达2公里的九龙河(襄河)河道,铺设了宽6.5米的沿河水泥路面,可容纳300辆汽车的生态停车场已修建完成,独具山区地方特色的农家饭馆、农家乐可同时接待300人就餐和住宿,可提供高纤维、低热量和高维生素的农家养生饮食服务,形成年接待游客3万人的接待能力。(材料提供:内丘县旅游局&郝立峰)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你知道“社”字的起源吗?“礻”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交“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你知道“社”字的起源吗?“礻”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交“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
你知道“社”字的起源吗?“礻”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交“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请推测他们的意思。
1.旦: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2.臭:在《说文》中的解释为:“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它是个会意字,从自从犬。“自”是鼻子的象征,犬与鼻子组合,意思是说狗的嗅觉最灵敏,能用鼻子嗅出自己足迹的气味。最初是表示的嗅义,后来用作形容词,与“香”相对。 3.“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隶变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恼、莫非、莫测、莫逆、莫若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4.“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只盆的形状(皿),上部是只手的象形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示"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家”字的起源。 宝盖代表屋脊,下面是豚字的缩写,代表猪。猪的生育能力强,代表人丁兴旺。 “富”字的起源。 从宀,表示与房屋宫室有关。畐声。声符亦兼表字义。“畐”本像人腹满之形,合“宀”为之,以示富人安居宫室,丰于饮馔之义。从民间祭祀看商洛民众的信仰风俗
信仰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以相信为基础,是对某一崇拜的思想、事物、偶像产生的价值信念。信仰风俗属于精神民俗范围,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现象。在许多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史的著作中,儒、道、释三家思想被认为是汉代以后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信仰,但对大多数民众而言,真正影响他们生活的是民间特有的信仰风俗。因为商洛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商洛民众并不虔诚的信仰某个宗教,而是"见庙就烧香,逢神就磕头",把传统的信仰与各种宗教信仰及鬼神信仰结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十分杂乱的俗众信仰体系。民间祭祀活动是展示信仰风俗的主要载体,是俗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探视人的精神世界和民俗心理的重要窗口。商洛民间祭祀活动十分普遍而复杂,是建设商洛经济和商洛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商洛民间祭祀活动形成及内容的粗略考察
商洛民间祭祀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祭祖。祭祖源于祖先崇拜,是原始崇拜的一种。随着历史发展,祖先崇拜与儒家倡导的孝道伦理结合,丰富了祭祖的内容和意义,对民族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祭祖是商洛民间最重要最普遍的祭祀活动。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堂屋正对大门的后墙壁正中间贴一张大大的中堂,中间竖写一行大字“天地君亲师位”,两边则是用小字体书写的"某氏堂上宗祖,九天东厨司命",供桌摆上祭品、香炉和油灯。遇上大事及重要节日,都要在家里给祖先上香、点灯、供祭品、烧纸钱。特别是在过年期间,祭祖最为频繁,吃年饭时,当家人行祭拜礼之后才能开席,正月初一吃水饺也要先端给祖先摆在神柜上中堂前。上坟也是祭祖的主要活动,清明节和过春节时上坟祭祖最为隆重。清明时节,每家都上坟祭祖,用白纸或彩纸剪成“清明吊”插在坟上,同时培土扫墓,防止坟丘被雨水冲坏,让其保持一定的高度,民间认为祖坟的坟茔高大表示后代兴旺。没人祭扫的坟墓是很凄凉的,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寒食行》中所写:“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到腊月底,商洛农村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祭祖,焚烧纸钱,点燃香拄和蜡烛,还要放鞭炮。商南县丹江河南的村民,祭坟时还在坟头上压放一张火纸,据说是留给祖先“赴宴”时做擦嘴纸巾用的。还有人祭坟后作背人状,虔诚地“请”祖先回家过年。在农历七月十五(下湖人)和十月初一(本地人)“鬼节”的前一天夜晚,人们还在道场边或路口用草木灰画圈烧纸祭祖,或用白纸剪成衣服状焚烧,为亡亲“送衣”御寒过冬。有些地方,长辈去世三年内,年节每餐都在上席空位摆上碗筷、酒杯给祖辈留下,由家长说一句请祖先回家过年之类的话,然后才开席。祭祖的意义在于让人不忘本,永远牢记和秉承祖先的功德,还在于激励后人奋进,以喜人的功绩回报祖先的养育之恩和殷切期望。商洛俗语中的“羞先人”,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祖先崇拜的习俗。汉时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可见,这种永记祖先功德、保护祖先声誉的传统,已渗透于当代商洛人的民俗心理。
2、 祭神,即神祗崇拜,是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商洛民间祭神活动十分普遍,而且很庞杂,大体可分为天、地、人三类。 天上神祗。在商洛,民间仍有对日月崇拜的遗迹,虽然没有典型的祭祀活动,但在农村太阳被称为"爷",晒太阳叫"晒爷",可见村民对太阳的敬畏。民间祭祀天神主要集中在喜神、财神和灶神。大年初一,凌晨时分,家家户户都按照历书所载方向和时辰,在门前,对着某一方位摆好香案,供上果品和刚出锅的饺子,烧香叩拜,大放鞭炮,隆重迎接喜神和财神。往往在这个时候会出现村民比拼放鞭炮的现象,天大亮以后,人们在村里转悠,看那一家门前落下的炮皮厚,炮皮厚说明响的鞭炮多,意味着日子好过、前景光明。有的村民还在中堂旁边贴有印制的喜神、财神画像,在平时祭祖时一并祭拜。祭祀灶神是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商洛民间把灶神称作灶火爷,对灶神的祭祀有较为固定的程式,一般是腊月二十三日祭送灶神上天,大年初一五更接回。据民间传说,他是由天帝派往各家的监察大员,负责监视一家大小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平日里就有不能在灶前骂人、大叫,不得将污脏之物带进灶房等禁忌。到了腊月二十三,即灶神上天之日,人们都要举行祭灶活动,为灶神准备纸马,备下丰盛食物,其中糖或甜饼是必备之物,意味着灶神把嘴吃甜,不言人间坏话。到大年初一五更时分再虔诚接回。之后,在灶房帖一张灶神像,两边还有“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的祈幅对联。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社诗》较为全面的记录了当时民间祭祀灶神的风俗,竟与商洛祭灶神的风俗十分相似:“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浑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8年版)。门神是家庭守护神,也受到商洛民众的普遍敬祀。一般在年三十早晨贴对联时一并贴门神像,晚上还在大门两边插上香,这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门神画像大多是披甲执兵、状貌威严的武士,承担的是驱鬼避邪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门神驱鬼避邪的色彩逐渐减弱,祝福喜庆的含义逐渐增加,出现了福禄寿等形象,体现了民间信仰习俗由“迷信”向“俗信”的转化。
地上神祗。地上神祗阵容浩大,因为,地上之物几乎均有“神”,但商洛民间祭祀的地上神祗主要集中在土地庙、娘娘庙、城隍庙和一些宗教性质的庙宇。在商洛,村村有土地庙,民众认为土地神是神系中最基层的小神,或是巨石之旁,或是崖边地头,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搭建简陋的石房木屋,在初一、十五祭祀,焚香烧纸供祭品,燃放鞭炮,还常有“还愿”(兑现对神灵许下的诺言)的信众为土地庙挂上红布,十分醒目,以示感谢在土地神的保佑下风调雨顺,家畜兴旺。娘娘庙也几乎村村都有,一般也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祭祀,有的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子女健康平安,有的是为求神赐子,更多的则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意,所以,每到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庭主妇都要带上年幼的儿孙,到本村或者当地影响较大的娘娘庙祭拜,这已成为村民春节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平日里,有的老年人也会在儿孙生病时到娘娘庙求神去病。
人鬼神祗。随着灵魂崇拜的发展,有大量的人物死后被作为神祗崇拜。大部分的人鬼神祗,是以其在人间的本来人格转化为神格,如鲁班之为木匠神,孙思邈之为药王神,还有关公、岳飞等都成为全民的崇拜神。可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成了神就能一灵百灵,不管你生前如何,村民要求雨、求子、辟邪、禳灾、保佑等,都希望能得到灵验,成为千神一面。人鬼神祗中还有一类是地方性的,即原本是当地的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或因乐善好施,或因才能特异,或因德高望重,这种人死后被当地村民敬奉为神祗。如商南县马家坪村曾有一位叫李旦儿的异人,据说是从武当山下来的道士,生前独来独往,生活清贫,专心行善。每到晚上,在床上打坐,身体会发出祥光,而且身体会上升至卧室顶棚。死后,当地村民集资把他埋葬在一个小山包上。据年长的村民讲,最初是通过托梦指点给村民解决难题,村民开始祭祀祈求,把他称为李旦儿神或李旦儿爷。后来,名气越来越大,每到初一、十五,村民就自发得到李旦儿坟上去祭拜。尤其是春节期间,香火特旺,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香客不断,附近百里的人们也驱车赶来祭拜或“许愿”、“还愿”。这半个月里,鞭炮声不绝于耳,炮皮竟有一米多厚,焚烧的纸钱灰也高如小山,各种祭品更是不可计数,李旦儿成为远近闻名、老少皆知的地方神祗。
二、从民间祭祀看商洛民众的信仰特征
商洛的民间祭祀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其一,商洛民众信仰的泛神性和实用性。一方面表现为商洛民间祭祀范围广泛,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古树巨石、山水道路,以及房屋的各个位置,无处不有神,无物不有神。另一方面,商洛民间祭祀的诸神体系,是一个融传统信仰及佛、道等宗教于一炉的大杂烩体系。佛、道诸神并没有在商洛民间取得独立的地位,而是经过改造纳入了民间俗众祭祀的神系,如商洛民间广泛祭祀的道教玉皇诸神和佛教的观音菩萨等就是宗教神民间化的典型例子。对一般的信众来说,他们已不在注意自己信仰的是哪方神灵,而只关心是否灵验,是否能带来利益和平安。这种民间的泛神崇拜和民间祭祀的实用性紧密相连,民众敬神,是因为相信所谓的神能为他们禳灾祈福,保佑平安,功利目的非常明确。在商洛民间祭祀的神祗中,龙王、药王、财神爷、娘娘爷、土地爷、城隍爷以及门神、灶神等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就因为这些"神"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使用价值。还有很多民众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祭拜的是什么神灵,只要香火旺,就会祭祀,而且带回一块红布,系在自己的车子和大门上,相信它能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好运。
其二,商洛民众信仰的威严性和娱乐性。一提起“神”,人们会自然想起凶神恶煞这个成语,的确,上面提到的大部分“神”都是冷冰冰、恶狠狠和怒发冲冠式的,和颜悦色的很少,这些神像本身就给人产生一种威严。而“神”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神秘感,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因为"神"能惩恶扬善,能知晓一切,所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威严感。另外,人们祭神总是有所求的,因此不敢有一点冒犯,要小心翼翼,毕恭毕敬,敬神时一定先洁手净身,以免因为对神灵不敬而导致祈福不灵验甚至招罪。另一方面,民众在祭祀时又带有一定的娱乐性。首先表现为祭祀时总有一些娱乐活动,附近还有商业活动,可以见到平日里难以见到的人,人们都是一脸的轻松,相互打招呼开玩笑。其次,有不少人去敬神是抱着出去走走看看的心理,在忙碌之后借机放松一下。因为山区没有公园和娱乐的地方,人们聚集的庙宇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正如我国著名学者顾颉刚在他的《论中国的旧历新年》中所说:“何况从前的妇女是不许出门的,终年受着监禁的人们忽然可以借着烧香的名义,到庙里去松散松散,把呆板的生活调剂一下,这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是极有益的事情,这个益处远超于迷信的害处以上,我们哪里忍得菲薄它呢?还有从前是没有公园的,而庙宇正是公园的替代” [2] 。
其三,商洛民众信仰中的畏惧心理和依赖心理。在民众心里,神鬼是人世社会的真正主宰,执掌着人的福禄寿夭,人的一切行动都要受到神鬼的监视,一旦有违背传统道德或者亵渎神祗的举动,就难以逃脱惩罚。这种观念在受到佛教的地狱、轮回果报之说影响后,更引起了民众对神鬼的畏惧,并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种建立在信赖基础上的畏惧,又使许多民众对神鬼产生了依赖心理。在这种观念中,“总习惯于用必然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把事物于现象之间的偶然联系,解释为必然联系。” [3]他们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由神鬼的意志主宰,非人力所能为。从而幻想通过虔诚的奉祀,以求得幸福和平安。一些民众生病时,不是及时请医生治疗,而是去祭拜神灵讨要“神药”或者请方士“驱鬼”。家里出了事情,也要请阴阳先生查看房屋并给“摆治”(商洛方言,指整治改变之意)一下,然后心理才安稳。做生意的人也总要在家里坚持敬奉着“财神”,以为把财神敬好就能带来财富。这种对神鬼的依赖心理,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不发达,不懂科学,无力把握但又想依赖未知世界的神奇力量,或者只是求得心理安慰。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30
[2]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民俗学刊[J].澳门出版社2003(4).
[3]马晓宏.天神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间故事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