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的近义词,享年五十有九,求祭文一遍。

现在的位置: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写在2014年母亲节
日。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这一天迟早要来。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这么无奈,这么突然!
一生一世抚育了10个儿女的母亲,却在传说中“爱你一生一世”的的转折点上,永远地睡着了!
日12时23分,母亲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痛定思痛,早就想把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付诸文字,但每每开头,却难受得无法继续。对母亲的挚爱、愧疚、追思、缅怀... ...统统交织在一起,宛若一块伤疤,只希望愈合,不愿意揭开。毕竟,那是我心头永远的伤,永远的痛!
日,淫雨霏霏。中午时分,手机铃声急促响起,一看是弟弟来电(母亲常住弟弟家),我本能就觉察出一丝不祥之兆。果然,弟弟在电话里绝望地语无伦次地说:母亲在卫生间倒下了。急救车马上到... ...
我和LP、儿子随即驾车冒雨赶往老家。众兄弟姐妹先后全部赶到了当地人民医院。
母亲躺在住院部朝北的一个大套间里屋的一张病床上,任凭我们千呼万唤,始终昏迷不醒。她鼻上插着输氧管,身上连着引流袋,床边摆着监测仪... ...弟弟说,一开始救护人员就断定救治无望而不愿收治,好不容易入院后又在第一时间下了病危通知书。主治医生借助脑CT片介绍了母亲的病情:出血点集中在左脑,因年事已高,手术毫无实际意义。已使用药物抑止,企图收敛出血点。但不容乐观,必须尽早作好思想准备。为方便照顾母亲,我们申请调换到朝南的一个单间,兄弟姐妹们一起看护。我和三哥,二哥和五哥分成两组值夜,弟弟机动,其余兄弟姐妹主要负责白天照顾。第一晚,我和三哥在医院值守,一夜未合眼。
第二天,12月17日。大哥大嫂从武汉赶来了。母亲继续在医院与死神搏斗。当夜,二哥和五哥留院值守。
第三天,12月18日。母亲的生命体征非常糟糕。监测仪不时报警,母亲的血压、脉搏、心电图等各项数据不断跳跃变化,我们也跟坐过山车一样忐忑不安。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与死神过招,我们却爱莫能助,无能为力,顿时心如刀绞。上午查房后,院方表示药物治疗未起作用,回天无力,建议我们“顺其自然”。下午,主治医生继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一边听着医生的建议,一边想起母亲健在时曾多次叮嘱我们,万一哪天她不行了,千万不能让她终老在外... ...兄弟姐妹们愁肠百结,再次召开了家庭会议,最后痛苦地决定:听从医嘱,遵照母命,陪母亲回家!
当大妹跪上病榻,含泪告诉母亲:“老娘,我们回你三纺的家好不?”昏迷中的老娘竟然“嗯”了一声。在灌注好了几个氧气包,带上点滴药瓶后,我、三哥、姐姐、大妹一起乘坐救护车护送母亲回家。
兄弟姐妹们七手八脚把母亲抬上楼,安顿在那张母亲睡了几十年带有床顶和围挡的老式床上,并柔声告诉她:“老娘,我们回到你自己的家了。你现在是睡在自己床上了。”石破天惊!老娘竟然微微睁开了自己的眼睛,像是在打量周遭,然后又疲惫地合上了。当夜,我和三哥在家值守,一夜无眠。
12月20日,股份公司、当地教育部门、分公司及有关兄弟单位主要负责人前来探望母亲;12月21日,我之前供职的单位领导和同事前来探望;其间,公司同仁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诚挚的鼓励。我永远心存感激!
12月20日晚,我再次值夜。弟弟在隔壁房间也辗转反侧,时不时过来一起默默守望。母亲静静地昏睡着,偶尔还轻咳一声,除了按时帮母亲翻身以防褥疮,我们都不忍打扰。看着母亲跟平常一样安睡,我们甚至幻想,奇迹要出现,母亲快要好了!
殊不知,这就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因为熬了又一个通宵,翌日早餐后,我就回对面宾馆休息去了。手机静音。原供职单位领导和同事来探望慰问,数次电我,我均未接听到。握别他们后,我想继续补觉,刚躺下,弟弟电话即追了过来:快来!老娘不行了!
油尽灯枯。最后的时刻到了!10个兄弟姐妹疯也似的全部涌入母亲房间,儿媳、女婿、孙辈们含泪拥在门口。母亲在奈何桥头艰难地与死神作最后的搏斗。四哥探手进被窝,把住母亲微弱的脉搏。泪飞顿作倾盆雨。在母亲弥留之际,从老大到老十,每个儿女泣不成声地依次向母亲作最后的诀别。
当大哥自报名字喊着“老娘”的时候,母亲的眼里立马流出了两滴清泪。大哥给了母亲初为人母的欢乐,也是全家第一个大学生和第一个研究生。大哥上大学后就一直远离家乡,独力奋斗,先后考入航空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衔至大校。他承载着家族的荣耀、母亲的念想。
当小妹说“老娘,我是你最小的女儿。我也成家了,也生了女儿做了母亲”时,母亲又流下两滴老泪。小妹排行老十,一直待字闺中,孑然一身。曾几何时,网络做媒,远嫁上海,诞下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可惜,母亲近几年因脑退化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小女儿始终是母亲的牵挂!而今,母亲终可放心!
日月接力,香火传承。大家庭里的10个兄弟姐妹,演变成了10个小家庭,10个小家庭又进一步衍生出了N个小家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曾孙女应有尽有,共计30多人组合而成四世同堂!他们从上海、武汉、东莞、南昌等地纷至沓来为老人家送别。辛苦操劳了一生一世的母亲,您累了!请您好好休息!
12月21日12时23分,母亲挣扎着用尽最后一口气,在七儿三女的恸哭与呼喊中,溘然长逝。
天佑好人。12月16日,母亲倒下,赣天泣血,抚河洒泪,雨打尘埃;12月18日傍晚,母亲回到家后,风歇雨停;12月19日,阴转多云;12月20日完全放晴;12月21日母亲驾鹤西去;12月22日依俗入殓;12月23日出殡火化,入土为安;12月25日封山“圆坟”,皆风和日丽,一路晴朗。母亲从不愿意麻烦人,选在周末乘风而去,也方便了前来吊唁、送别的亲友。老人家在天之灵,定会佑护大家身体健康,幸福吉祥,生活和美,事业兴旺!好人一生平安!
母亲与爷爷、大奶奶、奶奶、父亲安葬在同一块墓地,依山傍水。
母亲去了天堂,而我们下了地狱。
母亲走后,日子过的茶饭无心,索然无味。起初真的无法相信母亲已撒手人寰。我总觉得她还在弟弟家,打个电话就能问安,回去了就能拎着大包小包去探望她,握握她的手;而弟弟端起饭碗就想着要先跟母亲添上一碗;睡觉前要去母亲房间看看,仿佛母亲健在,需要嘘寒问暖;天气好的时候,姐姐妹妹就想着要去帮母亲洗澡、梳头、晾晒... ...
然而,逝者已矣,物是人非。
母亲忌日满月、除夕、清明节... ...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总要缅怀母亲,寄托哀思。
2008年,母亲82岁时,我心潮澎湃,一气呵成《母亲——写在母亲节前夕》,第一次对母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记述。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在此对母亲二三事再作追思。
母亲一生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10个兄弟姐妹努力工作,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向上,知难而进——这一切均源自母亲的言传身教。
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为了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把10个孩子全部拉扯成人,母亲当年曾多次弯下腰来。母亲的每一次弯腰,都是为了换取更多次昂起头的机会!母亲做到了!
母亲是一个漂亮小女人。她虽然个头不高,但模样端庄,五官周正,身材匀称,极有女人味。母亲很爱美。她对着镜子,能把自己收拾的一丝不苟。1985年寒假,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回家过年,给母亲买了当时最好最流行的黑呢中长大衣,她试穿的时候,羞得跟少女似的不好意思抬头,但心里却乐开了花。成家后,天气最冷最热的时候,我一般会接母亲来省城小住一两个月。每每回老家探望母亲,我必跟母亲合被而卧,靠近她,温暖我。那是母子连心的幸福之夜!
80多岁后,母亲开始显现了脑退化症状,但她身体健康,能吃能睡,没有老年人常见病,生活仍能自理。LP给母亲买新衣服,她满心喜欢,但唯恐春光乍泄,总是害羞地把扣子扣至颈项。我陪她去逛超市,她东瞅瞅西瞅瞅,处处觉得新鲜。正要去付款时,我突然发现还有东西忘记买,就让母亲在原地等待,自己返回去选购,她就很紧张很认真地守着购物篮,唯恐别人顺手牵羊。我告诉她别那么辛苦,反正没给钱,东西被人拿跑了也没关系,她才恍然大悟:“哦,这样呀!”
我们生怕母亲在家孤独烦闷,电视机一直开着让她看。但凡我们出门上学上班时,她总央求我们关掉,说一个人看太浪费。对于家里的大屏幕电视机,母亲总会不厌其烦地打听价格(因为她转瞬即忘),然后会说:“钱不会走错路。你这电视机大,里面的人都比小电视机多了好多!”电视小品里的赵本山,她坚持说是她街道上换煤气的那个人;而李咏,她则一口咬定是她当年在居委会的熟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只要说再见,母亲也一定会频频点头回应:再见!再见!春节期间,晚会节目好戏连台,往往会说:“恭喜发财”!母亲必会拱手回拜,迭声应道:“大家发财!大家发财!”让人忍俊不禁。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百感交集... ...
日,在“回归园”,当披麻戴孝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一行几十人齐刷刷跪成一片送别她老人家徐徐进入焚化车间之际,我们禁不住悲声大哭,三嫂、姐姐按习俗高喊“老娘快跑”!那一刻,才能刻骨铭心地体味“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伤!即便不差钱,谁又能够挽回终将逝去的生命?
母爱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厚、最真挚、最温暖、最纯净、最无私的爱!
母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是烈日下的一把伞,是黑夜时的一盏灯,是沙漠上的一杯水,是汪洋中的一条船,是生命里的一座碑!
母爱只能珍惜,不能挥霍;只能传承,无法超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爱我妈,我爱我家;母亲不在,何以为家?
珍惜当下,珍惜母亲健在的日子!常回家看看!
有一种节日,是儿女回家与母亲团聚的时刻;
有一种音乐,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呼唤!
有一种幸福,叫做“上有老母”;
有一种痛苦,叫做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
推荐纪念馆
1989 - 2010
同分类最新文章中国慰安妇揭露日军暴行:15岁遭奸污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中国慰安妇揭露日军暴行:15岁遭奸污
  雷桂英
  “60多年过去了,我雷桂英心中的仇和恨永远忘不掉……我活着就是人证,死了还有物证(高锰酸钾)。只要我活着,就要去日本打官司,我不怕他们。”――雷桂英,南京惟一一位以自身遭遇公开揭露日军暴行的原慰安妇2006年说
  今年7月5日,设立于上海师范大学内的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开馆。这是原海南籍慰安妇林亚金在开馆仪式上。
  当年的侵略与灾难渐行渐远,血色正在冲淡,但惟有铭记,惟有拒绝篡改与遗忘,惟有直面曾经的苦难与污浊,一个民族才可能在新的台阶上站起,历史才不会重演。垂暮的老人,正是为了这一点,才重提当年的屈辱。
   二战时期,日军推行的“慰安妇”制度,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中最丑陋、最肮脏、最黑暗的性奴隶制度。整个东亚地区大约有40万名妇女被日军掠为慰安妇,其中中国战区受灾最重,约有20万名妇女被强迫成为性奴隶。
   当时代车轮“隆隆”驶进21世纪,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一心想掩盖“慰安妇”制度、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暴行,重温“大日本帝国”的幻梦,成为和平年代里的不和谐音符。
  老人曾相信能沉默至死
  今年4月25日下午3时12分,雷桂英,南京惟一一位以自身遭遇公开揭露日军暴行的原慰安妇因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79岁。
  记者从雷桂英生前口述的两份材料中翻开历史一页(1941年至1943年)―一份是雷桂英于日在江宁区公证处,将慰安妇经历做了证据保全的口述历史《雷桂英口述历史的见证》,一份是《雷桂英访谈记录草稿》。《雷桂英访谈记录草稿》中的提问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博士。
   雷桂英口述的摘要如下――
  我7岁那年父亲病死了,母亲被李岗头的人抢去了。我没有家,在外面东讨一顿西讨一顿。见我有一顿没一顿,汤山有个老奶奶对我说,高台坡那里有吃有喝,你去那儿看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就去了高台坡,我进去的时候大概是1941年秋天,还不到13岁,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叫山本高台慰安所。那里的人不喊名字,都喊“姑娘”。我在里面洗碗、扫地、抹桌子、送烧饼、带山本儿子玩。
  第一次被鬼子糟蹋,大概是15岁吧。一天下午,来了几个鬼子,5个姑娘不够,他们就来拖我,强迫我,我不肯,拼命反抗,但弄不过他们。他捂你打你,急起来了,拿个腿顶你肚子,你就狠不起来了,吃不消的。当时山本他们到上海买东西,没回来。后来,他们又弄过我几回。鬼子多的时候,就瞎来了。布帘子是挡外面的,里面没挡。这个日本人和这个姑娘,另一个日本人和另外的姑娘,中间不挡。大床上有4个姑娘,都不穿衣服。
  山本夫妇怕姑娘得病,给一种药(高锰酸钾),我看见有姑娘在水里面洗。一次,山本婆子把那药扫出来,我捡起来,拿个瓶子装着,一瓶哎。
  后来高台坡几个姑娘都走了。鬼子就到陶庐军人俱乐部去,但还是有鬼子强迫我。一次,三个人跟我一个人,我又哭又喊,他们腰上别着短枪、挂着刀。头一个鬼子睡过了,就是第二个鬼子,第二个睡过了,第三个就来蛮的,拿刀背戳我。这个腿就是那时候戳的,还戳我头。
  给鬼子糟蹋后,我就想逃跑,但到处有人看着,跑不掉。一天中午,我趁鬼子睡觉,从后门厕所那个地方跑出来了。我总共在高台坡呆了一年半。
  雷桂英17岁结婚,婚后不能生育。她丈夫叫唐启明。唐启明1982年去世,至死他都不知道妻子严守的秘密。守口如瓶的雷桂英自信她在高台坡的经历“就几个老人晓得”。她甚至幻想知情者晓得的仅是“我给日本人带孩子,大家看见我带小娃子出来玩”。她在努力遗忘,同时亦希望知情者失忆。
  雷桂英自信她能沉默至死。
  打破沉默成为“活证人”
  2005年年底,60多岁的某村民首次向雷桂英养子唐家国透露雷桂英的历史遭遇。唐家国措辞谨慎地问母亲是否有这回事,雷桂英以“你要死呀”的激愤语言骂儿子。雷桂英雪藏记忆的原因之一是“两个孙女都没成家”。2006年春天,雷桂英雪藏60多年的记忆开始融化。
  日,记者首次登门揭痛,雷桂英叙述中伴有泪水与“丢人哪,真丢人”的自嘲。6月,张连红博士问雷桂英,从守口如瓶到告白天下,其间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雷桂英回答张连红:“我就想我们中国人要讨一个公道。”
  “讲出来后,感觉怎样?”张连红问雷桂英,雷桂英答:“以前胸口上像压着东西,现在没得啦,里面亮堂多了。”日,雷桂英首次踏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她将收藏的山本婆子扫出来的高锰酸钾――日军暴行物证交给该馆馆长朱成山。雷桂英解释,此为当年清洗自己下身的消毒剂。
  [后记]
   雷桂英的标本意义
  雷桂英逝世翌日,南京有媒体报道“最后一个慰安妇走了”,引起专家不满:“这是误导读者”。
  王炳毅,南京民间史学研究者。1987年开始采集了65位南京原慰安妇史料。迄今,65位中的健在者不足10位,其大多生活在南京郊区,且拒绝作证。迄今,南京原慰安妇人证中,公开站出来的国人仅有雷桂英。无疑,雷桂英的标本意义在于她以勇敢、觉悟、承受力、包容心打破沉默;无疑,她的离世致使慰安妇研究留下遗憾。
  12岁 据称,中国最小的“慰安妇”当时年仅12岁。
  20多个 日军当时在中国的20多个省(市)设立慰安所。
  35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13年来找到了一百多名中国“慰安妇”,现在他找到的幸存者当中,大部分人已经去世,只剩下35个人。
  149个 上海是“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和最大受害地,日本在上海设立的慰安所现已发现的已达149个。
  1万个 日军当时在中国设立的慰安所不少于1万个。
  20万名 中国至少有20万名妇女被逼充当“慰安妇”,她们其中大部分被日军凌虐至死。
  徐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中国曾有许多妇女被迫当“慰安妇”,但现在真正站出来的只有几十位,而且许多甚至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因此如果再不站出来控诉,这部分证据就会失掉,而她们的见证就是最有力的、最生动的、最直接的证据。
  松井耶与里(日本亚洲女性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我们认为日本政府在等这些受害者都死去,目的就是不想解决这件事。
  杨大庆(华裔学者):“你看看吧,争论始终没有结束,日本右翼对南京大屠杀的否定也始终没有结束。”
  慰安妇制度的始作俑者
  “慰安妇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冈村宁次。1932年,日军侵略上海时发生了严重的强奸事件,这些事件引起各国舆论的严厉谴责,为防止此类事件及性病蔓延而影响日军的战斗力,时任日军上海派遣队副参谋长的冈村宁次决定设立一些为日军官兵提供性服务的场所,后来日本天皇又正式颁布诏书,将这一“试验”上升为一种“制度”。
  (本版稿件综合《扬子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报道)
】【】【】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世长辞的近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