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简介电子书

山西出版集团·正式出版李俊杰《长平之战史乘》
本土学者两代人踏寻不倦
李氏父子数十年追求精确
出版《长平之战史乘》专著
1963年,我出生于长平之战古战场腹地、古杀谷(省冤谷)的中心地带——寺庄镇伯方村。从小受长平之战文化的影响,对这场古代战争情有独钟。
1979年,在“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我参军入伍,在空军21师司令部服役。五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一种坚韧、刚强的性格,便对古代战争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空军39302部队复员后,在公安机关从事刑事侦察工作多年,后又从事交通征稽工作。
从小在老家伯方村东房民间绘画大师王连生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山水、人物、书法等书画艺术。见老爸风风火火、认真的拓古石碑、记录碑文,收藏古雅的器物观赏,耳濡目染,受其行为的熏陶和影响,在部队就开始收藏信封、邮票、集古币和收藏兵器,喜欢上了古学。其先,是从收藏古币入门进入这一行道的。断而,又喜欢上了长平之战历史性大课题。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古币背后,我认识到了历史知识重要性,收藏古币必须学习历史知识,没有历史知识则不可断定古钱币的年代和历史背后的文化典故。
1985年,我被分配到山西省晋城汔车运输总公司,从事稽查保卫工作,工作就是秘密监督司乘人员卖票行为,稽查汽车站管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每天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目标,在时间上完全由个人支配。就是这个天大的良机,给了我莫大的考古市场。不仅把山西省走个底朝天,就是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山东等“五省六地市”全部转了个够,没有那个县市区,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山西省乡镇以上的区全部考察过,只到能吃苦,“五省六地市”运输公司的客车、货运车,能跑到的地方都能上车稽查,亮出《稽查证》,可以免票通行。就是在这种吃苦通行的条件下,在1988年间跑遍三晋故地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这点辛苦,对我研究长平之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8年10月,我被山西省交通厅智玉莲厅长选调公安处工作,在公安工作中学习刑事侦查和枪支弹痕弹道学知识等,主编缮打《交通公安简报》,受到交通部、山西省政府领导的多次表扬,成为《中国交通报》、《山西青年》杂志、《山西法制报》等多家媒体特聘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从此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立志与老爸合作完成长平之战历史题材的考察撰写书稿工作,实现《史记》司马迁父子、《汉书》班固父子,创作完成重大历史课题的梦想。
1995年,为了实现写作梦想,我放弃了省城、省府大机关优越的工作环境,要求调回晋城工作任公路分局公安科长,公安科长岗位很好。但是,与社会打交道的机会相对少于晋城交通征费稽查分局,征费稽查局是一个社会窗口单位,与人打交道机会多,社会知识面宽泛,得到的信息机率相对而言比公路分局高,对我研究长平之战宜处多多。
1997年,在交通厅杨继刚副厅长的支持下,顺利调入征稽分局工作。真是老天爷作美,宋三记局长安排让我负责稽查管理工作,在烦忙的工作中又把晋城地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古关隘、古驿道做了详尽的考察,对古上党地貌特征的了深刻的认识。工作太忙,对研究工作必定要受到影响。再次跳巢,在交通厅杜五安厅长的帮助下,选择了一个较为适宜的工作岗位,任高平交通征稽所书记。就在这个岗位上,使我实现了人生梦想,与同志们一道上路稽查,进村入户清缴规费。同时,一举两得顺路深入长平古战场踏迹寻古,又一次对长平古战场进行了具体的实地考察,消除想想做事和靠印象写文章的概念。
节假日对我们父子来讲是一个极好的天机,骑自行车、摩托车、驾驶212吉普车,穿梭在长平大地上,成为一对名副其实的“父子考古兵”。76岁的老爸,早年就读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1949年迁入北京,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聆听过校长、历史学家范文澜讲授,受其熏染,从此爱好文史,乐于考古,在当地很有名望,上世纪70年代,被群众誉为“博古学者”。很多农友认识老人家,一进村、一上山,不用作自我介绍,就知道职业考古。我们先后到过沁水车道、王壁、马邑、安泽、长子、长治、屯留、陵川马鞍壑、关和岭、上党关、天井关、孟门关、壶关等战略要地考察,有些村民积极自愿的给我们当向导。为及时了解省外情况,还到西安、新郑、安阳、邯郸等地收集资料。跋山涉水,在辛苦中寻求乐趣。
日国庆长假,作者与《太行日报》王春平记者,一起考察壶关羊肠坂古道时,自驾的晋E39557号新款本田雅阁骄车,自燃失火,惨祸没有上我们惊恐。次日,照旧借车与朋友王保国到太行山天井关羊肠小道考古。日,与晋城公路局李国荣朋友一行到安阳考察,回返时大雪封山,被困在太行山一个隧道内二天,只有冰水和面包充饥。一次次的不顺和一次次的新喜,真让人难以忘怀。艰苦的考古生涯,犹如一杯五味子酒,只有对学术的追求,才是最高的享受,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财富。
&&&&1998年初,晋城市十杰青年、晋城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贵庭同志也特别喜欢长平之战文化,见我们十分投入,考察观点新颖,积极加入到了李氏父子考古队伍,并成为我们得力的、重要的成员,在撰写、摄影、考察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黄贵庭同志的合作下完成《新考长平之战》初稿创作。
盘点文稿和走过的路,从日,在《太行日报》发表《我替老拜孔庙》、日发表《老家逸事》等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文稿开始,已经13个年头。从老爸开始研究长平之战的时间算起长达数十年之久。艰辛的努力,不懈的追求,终于在2005年理出头绪,开始按《新考长平之战》的创作思路整理书稿。但是,在2006年6月高平市政府出版了《战国长平之战新考》一书,又使我们进入迷茫。
2007年,我们经过反复的讨论,改换思路,重理书稿,决定在2008年完成任务出版《长平之战史乘》任务。要提起完成出版《史乘》书稿任务一事,完全是个人的一种自我约束力所致,并没有什么人给我们下达创作任务的倒计时,是个人对事业的无限追求之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给了我们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任务和责任之比,这种任务却比任何事物都显得尤为重要。
我和黄贵庭同志不在同一个系统工作,早年从事地方古文化研究,对长平之战情有独钟。工作之余,我们却能够默契的配合,不计交个人得失,不计交付出多少。各自把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经常加班加点,你追我赶,完任务,抓机遇,抢时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责尽力,先干好本职工作。利用夜间和双休日、长假时间,再来完成外出踏途寻迹考古和学术研究,《长平之战史乘》这本书的时间是“偷”着“挤”出来的,是李氏父子与黄贵庭仨人共同合作的结晶。
《史乘》小样刚出炉,曾得到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史进前同志的帮助和先秦史研究学者孙皓晖老师、红军老妈妈王定国、工农红军、空军司令员王定烈老将军、《解放军报》社总编、社长、总政治部副主任华南老首长的支持,以及《太行日报》记者王春平、《山西日报》记者李春耕、《山西晚报》记者李吉毅、《三晋都市报》记者王正伟、长治上党古文化研究学者李金虎、高平城西王保国等等同仁、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一表示衷心的感谢!
史老在《军人寄语》中中肯的评价说:“《史乘》一书鞭辟入里,首先用地名图解的方式客观再现了战国的历史,基本准确的切中长平之战的战略趋势和战争走向,同时阐明了秦赵双方所使用的外交战略手段。鞭辟历史,为深层次研究和挖掘古代军事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本书弥补疑阙,有超越常人仅靠书本作学问的地方,也有几项实地考察发现之举让人记忆,可谓良史之作。”另外还说:“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古战场的本土学者尽地教之力,为我们研究长平之战开辟了一条有价值的借鉴之路,有些考证观点和论证依据值得我们参考。”&西北大学著名法学教授,国家首批特殊津专家、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先秦史学者、136集《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老师在《精神守望者》序言中中肯、客观的评价说:“这本书图文并茂,汇集了李俊杰父子数十年的踏勘成果与研究所得。就全书内容而言,全部围绕长平之战的史实考据与其后的史料演变展开,形成了一个质疑与考证的非紧密系统,具有立足实际踏勘与史料求证的鲜明特点。这一点,是通常所谓专业学者们缺乏的。这一结构特点,使我依稀看到了一种古老的司马迁求实风格——信则存信,疑则存疑。通观全书,我们很难说李俊杰先生的每则史料质疑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很难说每则考据都能为主流史学家所认可。但是,这本书提出的每个史料疑点,无疑都是真实的;每则考据及其所推断的新论点,无疑都是言之有据的。从这一点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中国之历史研究源远流长,辄遇人物事件,必有诸多争论。因此,对任何一则史料持有不同看法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必须言之有据,不做虚妄之谈。这一点,李俊杰、黄贵庭的《史乘》是真正做到了。”
李玉振老人生前自评其书时说:“我认为《长平之战史乘》一书,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翔实、最全面、收集文物最多、记录实景最多、专业性最强的学术专著。”有学者读书之后,认为此书是一座微缩的长平之战珍贵资料库,是一部系统研究长平之战的工具性图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将起到拾遗补阙的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这本专著,由于追述的重要事件距我们太久远,历史文献资料太少,而且矛盾冲突,撰写起来困难太大。不管用那种方式撰写、记述,再现这段历史都不容易。用《史记》“纪传体通史”的方式,写作《史乘》,感到问题不少,长平之战仅仅是一场战争,与《史记》跨越空间的广度不能相比,仅是《史记》中的一场重要“战争”或“战役”而已,在时间上太短。用小说和故事传记的方式写作,难免要有虚拟成份出现,不能完整的表述错综复杂历史变迁的多样性。作者借鉴西汉刘向《战国策》贯串纵横家思想的“史料性汇编”与《史记》“纪传体通史”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题一议,一事一章,一章一节,独白历史”的方式对历史传说与实证进行考研、辨析。基本按照“事情原委、争执焦点、不同记述、综述历史”四个原则,用法学理念,记述这段纷争的历史现状。有些重要的文献资料,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重点引载,佐证历史。意图摆清问题,说明事实,阐明观点。为避免读者重复翻阅和对照古典文献,提高阅读效力,有意识的在不同文章中重复整段引载,避免出现“一句话”,概括历史的片面性。用法学理念客观、全面、真实、有效的陈述历史。实际上,这本专著是在1998年至2008年间,发表在《太行日报》、《山西晚报》、《山西日报》等媒体的《文稿集锦》,有些文章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影响力较大的媒体采发。
日上午10时30分,在《史乘》即将出版之际,老人家在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郑记者组稿《炎帝文化》和《仓颉造字》,邮寄特快专递返程途中心梗,带着未竟的考古事业,带着他一生的遗憾,含辛茹苦,溘然长逝。老人家的仙逝,对我和黄贵庭晚生来讲是雪上加霜,子承父志,友善继任。泪水和白花告示我们,只有通过加大力度和进度出版此书,才是对老人和社会的一种回报,告慰老人在天之灵,安息九泉,常回家畅游仙乡!
2009年3月,在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请报批前国家重要领导人华国锋同志和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等首长的题词时,利用这个时间差,我们又着重对长平之战文化形成的经典成语进行了专题研究,系统的补入93个长平之战产生的著名成语典故,历时13年,最终完成了《长平之战史乘》书稿的撰写和出版工作。
在拍摄文物古迹方面,为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具有鲜明的鉴赏力,主要采取近距离拍照的方法,不加任何虚拟光源,让人一睹为快,一目了然,就能看到文物的真实感。本书中的照片均是实物,绝无虚拟现象。除使用著名摄影家秦红宇一幅《风雪羊肠坂》和《杨家庄收兵乐器》有辅助光源作品,以及部分建国初期和文革期间老照片之外,其余600余张实景场物照片,基本全部由作者完成。书中白起、赵括、张仪、苏秦、范雎、唐雎、赵孝成王、冯亭、司马迁、司马光、刘向、班固、白居易等画像为公知领域资料片。对画像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
为什么要启用《长平之战史乘》书名,很多人对“乘”字难于接受。其实“乘”字是春秋、两周时期晋国的史籍专用名称。据《孟子·离娄下》记载:“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是春秋、两周时期晋、楚、鲁三个诸侯国的史籍称谓。元、明、清之前,高平诸多碑记中记述历史最多的是用“乘”字作代表。例如,明代陈均揆《长平吊古》诗云:“战门于今历有年,长平之名邑乘传。”因此,作者还是想遵循古史之原,继而启用《史乘》的书名,来追记这段三晋特有的文化记述方式和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让历史永远凝聚这一刻——“公元前260年10月4日”。省悟历史,传承文明,珍重和平,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在《史乘》书中撰写了57篇与长平之战有关的学术文稿,写古体诗歌62首,撰写楹联6幅,首次编著源于长平之战文化的经典成语93个,收录近60多年来新老珍贵照片达600余幅,全书分上、下两册约70万字。写这本书,先后参阅书籍80余种。主要是先秦书籍帮忙很大,对《战国策》、《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多篇文章进行综合研究,澄清了一些较为模糊的认识。长平之战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性研究课题,不可能一时半会就能把问题全部搞清楚。《史记》、《韩非子》等书籍中有几个地名,在国别的划分上存在欠妥,导致以后历代的书籍,如《资治通鉴》、《中国地名志》、《山西通志》、《泽州府志》等等书籍,以此为据出现了误差和缺陷。&
在学术方面,我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治学求史,坚持尊重历史,谨慎求珍寻遗。另外,我们还坚信一则古律,在学术领域“职位”不等于高知与领先,“职业”不等于专业与钻研,“爱好”则等于动力与追求,“业精”才等于求实与进取。
我们根据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存的古地名,把这些地名联系在一起,用不同性质的地名和具有军事战略防御作用的村名串缀在一起,绘制成一张依古存古的作战地图,仿佛用古地名讲述这部纷争的历史原况。日,作者在《太行日报·晚报版》首先发表《地名图解长平之战》图文稿件,日再次发表《地名的秘密》文章之后,引起社会文化人士的热议,得到诸多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和认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张最具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的“活着的长平之战实战地图”,是2200多年以来,人们疑惑不解,又惑影惑现的一张公信之图,没有哪张地图比之更具有说服力。地名、村名是古老文明传承的记忆,是古文明的地理坐标和历史符号,只有地名村名才是长平之战古老文化的准确记述。这张《长平之战作战图》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对保护长平之战古文化遗址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这张由地名绘制的《长平之战作战图》,就是我们本土学者多年来苦苦追溯与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这种方式在国内尚属首例。
《长平之战作战图》有五大方面的进步。一、用五种不同的色调分开,主要是根据地名出现的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和战争趋势,长平之战在当时有可能分五步战略,像吃豆腐,一块一块打完这场战役。二、通过地名的记述,地名基本准确的记载了秦军的战略防御和战略思想。三、基本分清秦赵双方决战时间的指挥所所在地。四、根据地名出现的性质,标明白起坑杀赵军40万战俘的主要区域和前期双方战斗牺牲的坑葬之地。五、标明了“古杀谷”的范围和准确位置。
在《史乘》版面的设计上,作者主要采用了古老传统的设计理念,在封面上使用淡白色调,《上册》选用两件战国皇家仪仗戈器,《下册》选用一对阴符令箭作衬托,仿佛把人带入了公元前262年那场惊天动地的长平之战,让人淡淡的、漫漫的追溯起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二,主要是让人感受到一张陈旧的淡白纸上记载了沉冤莫白的历史,警世后人,切莫“纸上谈兵”;第三,每个章节都有新诗意、新亮点,让人读解到长平之战的文化内涵。
(1)《史记·秦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公元前287年),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后五年(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光狼城,即高平强营村。从时间上推算,距长平之战仍有20多年的距离。冯亭还未献出上党之前,就将韩国的地盘,随便划入赵国版图欠妥。韩、赵的分界线,应当从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前夕,冯亭献赵之后计算纪元。
(2)《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八年(公元前270),“中更胡伤攻赵阏与,赵使赵奢击之,秦失利,不能取”。“攻赵阏与”也出现欠妥现象。阏与城(今在长治沁县县城西13公里,另一说在和顺县西北)是韩国上党之地,这场战争是“秦韩上党之役”,赵国军队是一种“援韩救赵”行动,并非秦赵之间的直接战争。称说“攻赵阏与”明显有些欠妥,实质上把上党再次划入赵国版图。
(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因封冯亭为华阳君”。与《史记·赵世家》记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和《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记载:“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不符,高封冯亭为“华阳君”有阙疑。
(4)《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遂自杀”。与《战国策·秦策·文信侯欲攻广河间》记载:“绞而杀之”,《战国策·秦策·蔡泽见逐于赵》记载:“赐死于杜邮”不符,有欠妥现象。改变死亡方式,为“白起美容”,可能是出于为其祖宗,长平之战另一位战功赫赫的“司马靳(梗)保名”所为,靳为迁六世之祖。《战国策年表》记载:“绞杀武安君于
杜邮。”再次否定“自杀之说”。
(5)《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奢、廉颇、蔺相如同位”有欠妥,蔺为右上卿,廉为左上卿,在战国右比左位高。否则,廉颇不会与蔺争高下,不出现“将相和”、“负荆请罪”的故事。在长平之战时,廉颇职位也不如“赵奢马服君”高。廉在“燕赵之战”后,才封为“信平君”为假相国,比“阏与之战”时间要晚十几年。
(6)《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胜利令智昏”,“冯亭邪说”献赵。赵武灵王时期早有“防上党之形”的战略决策,固然上党十分重要,是邯郸的心腹之患。上党民众怨秦之日久矣,饮水思源,是民族气节决定了上党之走向。“利令智昏,冯亭邪说”存在片面性。
(7)《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蒙骜攻魏高都(今晋城),汲(河南汲县)拔之”。高都,自古是韩国上党郡之县属,长平之战前夕,归赵。“秦庄襄王三年魏高都”,说明在长平之战后的13年间,划入魏国版图,有欠妥现象。应当属赵或属韩,即是秦国失陷,也不会入魏。
(8)《韩非子·初见秦篇》记载上党、代地县治数字有误差。韩非完全摘抄了《战国策·秦策·张仪说秦王》文稿,将“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抄写成“绛代、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无意中扩大了郡县治数量。
(9)《战国策·秦策·张仪说秦王》记载:“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是在张仪为客卿期间的事,大约在秦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37年),向秦王提出了“上党之役”构想。并非在公元前262年提出的长平之战,与长平之战不是一回事。张仪方略叫“上党之役”。把“上党之役”与“长平之战”混淆在一起的说法有些欠妥。张仪事秦,为惠文王,要比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时,早77年。
(10)白起之死浮出水面,与司马迁六世之祖司马靳(梗)问责绞杀杜邮,并非“赐剑自杀”。
(11)长平之战赵军前卫指挥所设在河北省武安固镇;
(12)不辱使命的魏国重臣唐雎是长平之战最大的间谍和行贿者,是历史的罪人;
(13)赵括死于秦军之弩,葬身于武讫岭南麓老背坡村;
(14)上将廉颇战功和资历在长平之战前没有赵奢老;《史记》对赵奢的记载少于《战国策》,评价低于廉颇,主要因素是《史记》漏笔之误,其实赵奢是一个著有《兵书》的大军事家;
(15)在长平之战前29年秦不敢窥视井陉,主要原因是赵有赵奢、鲍接将军之威,秦人下兵攻怀,天下服赵奢、鲍接之能也;
(16)赵奢“马服君”封号之谜被揭开;
(17)在长平古战场发现赵国为“赵氏父子”专门铸有“马服营”军用货币,从铸造专用货币一事推断,赵奢并非《史记》记载的那么简单,一个收税小吏“田部吏也”,仅靠一场“阏与之战”而胜便封为“马服君”;揭开古战场“车亡谷”之谜;
(18)丹水来历与长平之战血染丹河命名无关及丹河水系史。
(19)长平亭驿的历史战略作用,让人不可莫视。
(20)“南上党”地质与地震史、地名来历,以及建城史。
(21)“古上党”公路交通发展史,以及“古上党”的来历,对上党认识有新见解。
(22)“高平”的来历,是“古高都郡”、“长平郡”两郡县拼凑的结合。
(23)陵川来历与长平之战有关,是长平郡“血流成川”,置“丹川县”后,分属而继的长平产物。
(24)唐玄宗李隆基亲祭长平之战时间更为确切,在开元十一年正月初五至十二,在高平亲祭行葬,补正《宋·太平寰宇记》、大清乾隆《潞安府志》之误;唐玄宗亲祭地点不在哭头村骷髅庙,而是设置在古杀谷核心区——伯方村“车亡谷”,接受和平教育。
(25)在伯方文庙惊现北宋唐玄宗亲祭长平之战《汉祀太牢》和上党民众为其演奏的《永奏钩天》珍贵的线刻画。
(26)明太祖朱元璋率刘伯温等大臣在长平村驿站亲祭吊唁长平之战阵亡英烈,刘伯温题诗驿壁,接受军事知识和和平教育。
(27)首次研究收录源于长平之战文化形成的脍炙人口经典成语93个。
&&&&&&(27)陈文德著《战国两百年寡头争霸》称“白起与儒将赵奢战阏与”有错误,应当为秦将胡伤与赵奢的战斗。
(38)《晋城百科全书》记载:莒山山顶有蔺相如庙,山麓有金玉岭,相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差舍人持壁自秦归赵径此故名“金玉岭”。“金”字有误,应为“全”字,在此表达“和氏壁”完璧归赵的整体含义。据民国学者申筵,在《六砚堂集·高平县米山镇重修大粮山米尖寺缘簿序》中曰:“登寺南望,得岭全玉,蔺丞相遣从者衣褐怀壁,径道归赵,即此”。
(39)明传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三》记载“秦围韩王于此”和靳生禾著《长平之战研究》称“尊奉冯亭为韩王”故名“韩王山”的说法欠妥。据韩王山寺院,明成化六年《重修法云寺记》碑文记载:“韩宣惠王元年,避署于此故曰韩王山”。韩宣惠王(前332年)东巡登山,要比长平之战早70年。长平之战时,韩桓惠王根本没有来过长平,尊奉冯亭为“韩王”或“秦围韩王于此”得名的说法不可信。
(40)司马光《资治通鉴》、明、清版《泽州府志》记载《长平之战》内容说:“五十五年,秦王龁攻上党,拔之”。使用“拔之”一词,明显欠妥。“拔之”,是已经夺取下来的意思。据考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原辞为:“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攻韩,取上党”,与“拔之”有很大的出入。
(41)《东周列国志》及1981年版《长平之战》小儿连环画册记述:秦军王贲、胡伤、王陵、蒙骜、王翦;赵军陈仲、傅豹、王容、苏射等历史人物,是一种演义版本,把这些人物拉入长平之战故事。如果说,赵军确有傅豹、王容、苏射等人的出场,他们已经战死在长平,绝不可能再次出现在邯郸保卫之战中。请看《史记·赵世家》记载:“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说明有欠妥现象。
(42)《中国名胜大辞典》记载:伯方仙翁庙为“纯阳宫,庙主吕洞宾”的说法,有欠妥现象。与庙内大殿,明代成化七年(1417年)《重修仙翁庙碑记》明确的“即世所谓张果是也”不符。&&&
长平之战经典故事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战役之重要,对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秦汉以后,刘向《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两部史书,在古代是将相谋臣和文人墨客必读的书籍。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书中的辞典被人们经常引用,久而久之,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诸领域形成了特有的氛围。一战之后,产生了一百多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源于长平之战文化的成语较多,我们初步整理出93个经常贯用的和较有名气的一些成语,有些成语产生出若干个“变异”的或者是相同近义的,我们按一个成语对待,编入原创成语典故之中。源于长平之战文化的成语是广义之谈,非狭义之著。这是我们首次提出的一种学者之建,以前论述长平之战的几本书中从未提及,也没有学者作为专章进行研究和记述的先例。《长平之战史乘》首次作为历史大题材进行研究和展论,是我们大胆继承和发扬华夏民族之创举。
&由于历史久远,资料有限,从古至今说法不一。站的角度不同,视角自然不同,认识也会有所分歧。例如,古人在严厉指斥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上,政治家、伟人和文学家就有不同说法。1973年,毛泽东在读郭沫若《十批判书》后,写了《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件须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犹得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不从子厚返文王”。说明“角度与高端”在视觉上是有很大的差距,视角不同,可能结论有异。
语言再多不足倾述四十万赵人之冤魂。谨以此言献给不同学历和不同身份的读者。让摄影艺术家感到景物自然,古韵纯厚;
&&&让历史考古学家感到疑点存在,读之求源;
&& 让文物鉴赏家感到器物之现,厚重载史;
&& 让军事观察家感到前车之鉴,量才适用;
&& 让文学艺术作家感到长平之战,真实存在;
&&&使读书爱好者重温历史,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难免出现错误,诚恳的希望读者、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便于作者更梓。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平之战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