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极端不杀能臣,是明君的条件,也是君王自信的表现。唐太宗与宋太祖,宋太祖,清圣祖,做得很不错。大家怎么看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历史校本课程:漫谈中国皇帝 - 副本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值得下载: 历史校本课程:漫谈中国皇帝 - 副本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7:18: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历史校本课程:漫谈中国皇帝 - 副本
官方公共微信帝王术-天行健-传记-文轩网
定  价 : ¥29.80
文 轩 价 : ¥19.70 (6.6折)
配 送 至 :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 请选择
作  者 :
所属分类 :
促销活动 : 开学季第2波.全场单笔满499减100,满66减5,畅销书5折抢!(电子书、百货除外)
购买数量 :
件 此商品已售出0本
服  务 : 由"文轩网"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19.70 (6.6折)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16开 页 数:203 印刷时间: 字 数:200.00千字 装 帧:平装 语  种:中文 版 次:1 印 次:1 I S B N:4
重磅推荐 文艺小说 少儿童书 经管励志 居家生活 科技考试
¥28.30¥39.80
¥76.20¥108.80
¥45.60¥76.00
¥90.00¥150.00
¥31.50¥42.00
¥31.00¥59.00
¥31.50¥45.00
¥34.90¥49.80
¥27.50¥39.80
¥24.00¥49.80
¥23.40¥36.00
¥221.40¥295.20
¥25.90¥39.80
¥25.90¥39.80
¥20.50¥36.00
¥33.20¥39.00
¥24.20¥35.00
¥69.30¥99.00
¥18.80¥25.00
¥22.80¥35.00
¥17.90¥29.80
¥17.50¥25.00
¥27.10¥39.50
¥22.80¥35.00
¥22.80¥35.00
¥19.50¥30.00
¥38.30¥58.00
¥88.00¥176.00
¥178.50¥238.00
¥25.20¥36.00
¥16.50¥22.00
¥15.70¥20.90
¥6.50¥10.00
¥12.60¥18.00
¥18.40¥25.00
¥59.30¥91.20
¥34.80¥58.00
¥34.30¥49.00
¥31.20¥48.00
¥34.30¥49.00
¥25.90¥39.80
¥48.30¥69.00
¥22.60¥34.80
¥85.00¥100.00
¥23.50¥39.80
¥25.40¥39.00
¥27.90¥39.80
¥27.30¥42.00
¥63.80¥99.60
¥23.90¥36.80
¥18.20¥28.00
¥18.20¥28.00
¥25.90¥39.80
¥29.40¥49.80
¥25.90¥39.90
¥25.40¥39.00
¥25.20¥36.00
¥25.90¥39.80
¥63.70¥98.00
¥22.80¥35.00
¥298.50¥398.00
¥41.30¥59.00
¥126.00¥168.00
¥73.50¥114.80
¥29.90¥46.00
¥25.50¥39.80
¥225.00¥300.00
¥237.70¥283.00
¥206.60¥246.00
¥207.50¥247.00
¥210.00¥250.00
¥304.20¥385.00
天行健,自由作家,对中国古代史深有研究,结合法家思想与历代帝王事迹著成此书。
隐藏全部&& 第一节 和谐统一之权—— 内外有别,恩威并重 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主要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开拓疆土,成为全天下的君主。对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不服则打。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重的方法。 ·玄武门之变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残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或者皇太子实力不济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强竞争者。而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呢,又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一直认为嫡长子应该继承自己的位置。 李世民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嫡长子的位置是没法争了,但可以另辟蹊径,从能力、业绩、威望等方面全面超越。于是,李世民私下里学习刻苦,注意自身修为,而且还广交朋友,培植自己的势力。另外,他牢牢掌握了军权,善待手下将领和士兵,对老百姓也很好,在军队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唐朝定国后,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的征讨活动中,李世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六次战争的胜利比作足球场上的六个进球,那么,李世民一个人就完成了四个进球,另外还助攻两次。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关键的决赛(唐军VS王世充加窦建德联军)当中,打入了制胜一球。在这一仗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和势力达到了极致。据说,他回到长安时,受到军民以及皇帝的礼仪招待。 这种情况,让大哥李建成很是担心。当然,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这些年更注重把持朝政,而且和一些权臣搞好关系。另外,他给四弟李元吉很多许诺,二人关系很好。关键时刻,确保这个弟弟站在自己这边。基本上,宫里宫外都是李建成的人。之前,李建成考虑到李世民在领军打仗方面的作用,一直隐忍其实力的发展。但现如今,天下基本太平,该解决内部矛盾了。于是,他向老爸李渊建议由四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夺取李世民的军权。 李世民虽然连年在外打仗,但并不是对朝内情况一无所知。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没有沉迷于当时的成绩,更觉得有必要解决自己权力路上的障碍。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但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虑,这毕竟是“老板”的亲大哥啊!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策,你们尽管说,由我来决定是否执行。”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主要同党囚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当即反对:“李建成已经鬼迷心窍,囚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众将士都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进宫,但在途中进行截杀的办法。李世民这才同意,但由谁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一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的尉迟恭。 事情的进展依计进行。而李世民最担心的一幕也确实出现了。公元626年7月2日晚,玄武门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时,手下将士都不敢下手,包括这个尉迟恭。“不能让大哥跑掉,否则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就全部白费了”,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正中李建成要害,当场毙命。而尉迟恭也立即解冻,射死了李元吉。 唐高祖李渊知道此事后,震怒!但也没有任何办法,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而且兵权还在其手里。因此,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自责和无奈中的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次子李世民。 点评:李世民亲手弑兄之举,常被后人诟病。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李世民对权力的向往。夺权路上,无论谁来阻挡,都将被除去。但李世民并没有大面积捕杀“太子党”,反而重用了很多能臣,最有名的就是魏徵。 ·收服突厥 虽然内部已经没有对手,但外部仍不太平。刚即位不久,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听说唐朝政局发生动荡,认为有机可乘。亲率大军一路南下,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来到了与长安城隔河对峙的渭水北岸。而此时呢,长安城内并没有多少兵力,大队人马哪儿去了呢?原来,李世民是想在半路拦截突厥部队。但颉利可汗并没有和唐军硬碰硬,而是加快行军速度,绕过防线,直扑长安城。 正在整个朝野上下惊慌失措时,李世民异常冷静,一方面调其他部队来支援,另一方面让去拦截的部队赶紧回援。自己则要亲自出城去会会颉利可汗,为援军多赢得一些时间。众大臣纷纷相劝:“这可使不得,这样太危险。”李世民很冷静地说:“我们大唐给突厥供奉已经快十年了,但突厥仍不满足,迟早我要和他们开战,但不是今天。今天,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我们不怕他们。”说完,找了五个和突厥人比较熟悉的大臣出城,直奔突厥大军。 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就带了这么几个人来,很奇怪,心里犯嘀咕:“都说这小子能打仗,没想到这么狂,莫非有什么陷阱,先看看无妨。”没想到,李世民一个人径直来到桥上,大呼其名。突厥将士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了“大汗”:“老板,叫你呢。”颉利可汗犹豫了一下:“直接射死这小子,传出去了不好听。过去看看吧,不能装,要不这以后怎么在弟兄们面前混啊。”为示威严,颉利可汗也打马直接上桥,没有显示出丝毫停顿。突厥将士均暗自赞叹:“老板真给力啊!” 二人接近之后,李世民首先发话“大汗,别来无恙”,唠起了家常。但说到关键问题时,却提高声音。两边将士的感觉是,唐王在质问大汗。而正说着,唐军大队人马也过来了,但人数上并不多。不过,颉利可汗看得很清楚,发现这些军队显然不是一批来的,后面或许还有后续部队:“这唐军支援可够快的。”而此时,李世民也停止了闲扯,再次提高声音:“大汗,今天如果开战,对我们双方都没有好处。如果你们撤军,我大唐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另外,为了答谢你们这么多年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会继续遵守约定,向你们进贡。”说着,李世民上前一步,低声说:“大汗,你应该也知道,在你们后方,有尉迟恭的二十万部队正在回援。”突然,又大声说了一句,“我李世民向来是说话算话的。”颉利可汗知道自己中计了,很是恼火,但也无可奈何。“既然贤弟这么有诚意,那我回去考虑考虑。”没给李世民说话的机会,策马回到了军队之中。 夜里,颉利可汗确认李世民没有骗他,尉迟恭确实在火速回援。颉利可汗对尉迟恭有顾忌,一路南下时,只是和他交战时吃了败仗。据探子报,当时尉迟恭仅率领2000先锋队击退了突厥5000精锐部队。“怪不得这小子拿尉迟恭来吓唬我。” 两天后,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再次相聚渭水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虽然表面上是唐王妥协,继续进贡。但突厥将士都明白,这个新上任的唐王“不好惹”。而唐军将士,也更加敬佩李世民了。 虽然退敌成功,并施以小恩小惠,但这并非长远之计。于是,李世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备战计划。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攻打东突厥。为什么是东突厥呢?史料记载,自渭水之盟后,突厥内部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又赶上天灾,冻死了数万突厥人赖以生存的牛羊、马匹等。之后,又发生了分裂,出现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同样,政权动荡不稳时,是一个国家最容易发生变故的时刻。李世民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作为唐朝著名将领的李靖,不辱使命,活捉了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对于败军之将,李世民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此举得到突厥各部的肯定。同年,李世民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 点评:颉利可汗与李建成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对手,李世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杀李建成和不杀颉利可汗,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从实际情况来看,两种办法都很有效。 ·征讨高句丽 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 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什么农民起义,实际上是错在对高句丽的征讨上。而自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重要的使命。加之隋朝初期,隋文帝也进行过对高句丽的讨伐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行动。为什么一定要征服高句丽呢? 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度。而当时的高句丽也并非外界以及后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小国。公元6、7世纪的高句丽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小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已具备与唐朝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在南北朝后期,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在不断扩充疆土的同时,不断挑唆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乱。高句丽欲独霸整个东亚之心久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在所难免。唐朝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大举讨伐之,有未雨绸缪之意。 公元641年,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发现高句丽收留了很多隋朝兵将。此时,李世民已经萌生征讨高句丽的想法。后来,高句丽内部发生政变,有大臣建议攻打高句丽。李世民考虑到劳民伤财,并未同意。然而,高句丽待局势稳定后,却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新罗一向臣服于大唐。李世民派玄奘前去调停,但遭到高句丽的拒绝。与群臣商议时,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攻打新罗,表面上是不给我面子,实际上,高句丽欲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如果得逞,一定会向我们发起挑战,到时,局面更加不好控制。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势力出现。”于是,李世民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于公元645年御驾亲征高句丽。虽然,此次征讨未取得全面成功,但对高句丽的国力造成极大的破坏。后来,李世民采纳了下属的建议,不断对高句丽采取骚扰行动,使其不能迅速恢复国力。这为后来唐高宗灭掉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点评:相对于其他国家,高句丽才是唐朝最大的威胁。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深知这一点。为维护自己的权威,李世民不惜御驾亲征。虽未获得重大胜利,未动摇高句丽的根基,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高句丽王朝的迅速强盛,也加速了高句丽王朝的没落。在征讨过程中,李世民没有采取血腥的屠杀、灭亡政策,仍是用恩威并重的方式,并巩固已得势力,为下一步彻底击溃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识才重才之术—— 屈己纳谏,任贤使能 在古代,很多思想、技术、经验等,由于阶级、时间等的局限性,都存在不足之处。但也有一些“放之四海皆准”,唐太宗李世民的“术”就是如此,堪称历代帝王的典范。其人才观在21世纪仍用得上。 ·重用魏徴 李世民与魏徵的君臣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被很多后来的帝王效仿,但终究是“东施效颦”,无一学到精髓。现在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乾隆、和珅、纪晓岚的故事,在实际历史上并不存在,仅是戏说而已,是民间老百姓的美好想法。作为君王,李世民对魏徵赏识但不宠爱、威慑但有点儿害怕,说多了烦,没有了又想,是一种恨、敬、爱、怕、烦、想等叠加的感觉。 为什么恨呢?史料记载,魏徵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权”之劲敌——大哥李建成的主要谋士。魏徵也毫不含糊,多次出谋划策要除掉李世民。幸亏李世民“线人”较多,再加上李建成的犹豫不决,李世民总能化险为夷。由此,李世民十分痛恨魏徵,暗自盘算日后一定要除去魏徵。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建成势力瓦解,余党人人自危。很多人都立即转向托关系、找门路向李世民示好。这些人的很多话语现在仍广为流传,比如说,“这事儿跟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当时我也没办法,都是被逼的”、“都是×××的错”、“×××最坏了,都是他干的”。当时,李世民听得耳朵都起了老趼,烦得要命。突然有一天想起来:“对了,魏徵这小子呢,看他说啥,得好好收拾他,不能便宜了他。”盘问了一些相关工作人员,说魏徵在家等死呢,谁都没找。这把李世民气得:“好啊,你想一死了事,没那么简单。我得先羞辱他一番,之后再想办法好好折磨他。”于是,差人把魏徵押上来。 正在李世民迫不及待要见这个丧家之犬时,魏徵被带了上来,其实李世民的属下早就控制了魏徵,防止他出国外逃。魏徵昂然而立,注视着李世民,没说什么,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样子。李世民心想:“行啊,老小子,还有点儿骨气。”“魏徵,你知罪吗,为什么老是跟我作对?”魏徵很淡定:“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儿,可惜你大哥太优柔寡断,要不怎么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就这一句话,把李世民噎住了,突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审问了。这些天,听的尽是些服软求饶的话,有点儿不习惯。思索片刻,李世民接着说:“魏徵,你知道我会怎么对待你吗?”魏徵笑了一下:“如果你聪明,就不该杀这些余党。” “我问的是你,不要说别人。”“我无所谓,杀了,也不会有人议论你残暴。”李世民又是一停顿:“好了,把他押下去。好吃好喝照顾着,不能这么轻易把他杀了。”左右人员狠狠地推着魏徵下去了:“老小子,你还嘴硬。”其实,李世民对魏徵的态度,已经由恨转为敬佩。 两天后,李世民公布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消息,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干部,而且是皇帝身边的人。虽无实权,但无人敢小觑。魏徵也是很意外,瞬间明白了李建成是不可能赢的,自己站错了队伍,遂发誓要好好辅佐李世民。此后,魏徵提出了很多重要建议,官职也一升再升,李世民也越来越喜爱魏徵。 随着政局的稳定,李世民也想放松放松。有一次,弄了一只小鸟玩,正高兴的时候,魏徵来了。李世民想都没想,就把小鸟藏在了袖袍中。等二人谈论完事情,魏徵走了后,李世民这才发现,小鸟已经死掉了。李世民很奇怪:“我为什么这么做啊?我是皇帝啊!难道我怕魏徵?不,我是在给他面子。”再后来,李世民开始渐渐烦魏徵。“每次争论,总是他有理,而且一点儿也不给我面子。”据史料记载,至少有两次,唐太宗李世民在盛怒之下,决定要杀掉魏徵。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第二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虽获得胜利,但唐军也伤亡惨重,且效果不佳。李世民又不禁想起魏徵,十分感叹地说:“假如魏徵在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 点评:李世民不杀魏徵,一方面是爱才;另一方面也是要竖起一面旗。让众臣子知道,皇帝是个明白人,要想上位,必须有真才实学。之后,李世民对魏徵的不断重用以及对魏徵死后的怀念,都体现了李世民的用“术”理念。 ·赐绢警人以礼 贪污腐败,是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面临的问题。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官员却很少有腐败现象,这显然与李世民的驭臣之道有关。从贪污腐败的对象来看,开国功臣们进行贪污腐败的可能性最大。一方面,他们居功自傲。另一方面,缺乏监管。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小贪小污无所谓,毕竟人家立了那么多功劳。 如果既是开国功臣,又是皇亲国戚,那就更加无法无天了。唐太宗李世民恰好有这么一个亲戚,长孙皇后的族叔——开国功臣长孙顺德。长孙顺德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他的奴仆们干了件大事,联合起来偷盗宫中的财宝。他本来是准备处理这些奴仆的,但好于面子,家丑不可外扬;另外,又收受了这些奴仆的贿赂,基本把偷的东西都给他了。所以,他就把这个事情压了下来,放过了这几个人。但宫中被盗是件大事,李世民盛怒,查来查去就查到了长孙顺德。没人再敢查了。一般情况下,也就到此为止了,顶多找人跟他谈谈,把东西还回来就算了,或者,搞一个什么“记过”、“察看”之类不痛不痒的惩罚。 李世民了解情况后,认为不能开这个头。如果对长孙顺德处理不好,其他大臣必定会效仿,将难以管理群臣。但长孙顺德的身份、功绩,让他很为难。想了三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召集群臣开会。群臣说什么的都有,会议现场比较民主。李世民看这些人吵得差不多了,开始发言:“顺德是我亲戚,论辈分还是我叔叔,论功劳是开国元勋。他如果想要什么,我都会满足他,你们也一样!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真的很伤心。处理他是一定的了,就看怎么处理了。散会吧。”第二天,李世民在宫殿之上,当众赐给长孙顺德几十匹丝绢。群臣很奇怪,大理寺少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助理)胡演发问:“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李世民回答说:“人是有礼义廉耻、自知之明的,给他这点绢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他仍然不觉羞愧,那就像禽兽一样了。对待禽兽,普通的处罚手段是没有用的。”此事,长孙顺德羞愧万分,众大臣也深有感触。 点评:李世民此举有杀鸡儆猴的味道,亮点之处在于他未杀鸡,但同样取得了儆猴的作用,而且效果很好。不过,据说长孙顺德后来改了,做了几年好官。但最终又犯案了,被撤职除名。这说明,“术驭臣”不是一天两天之事,一件事情不足以改变一个人。 ·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用人政策深受各界欢迎,能人辈出。如何驾驭这些能人,关系到大唐王朝的可持续发展。“房谋杜断”堪称当时最成功的案例,是继管仲与鲍叔牙之后,又一对令世人称颂的“黄金搭档”。 房谋杜断,实际上说的是两位权臣房玄龄(578—648年)与杜如晦(585—630年)的故事。二人合作主要是在唐朝初年的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有十二三年的时间。 房玄龄这个人主意比较多,每次高层领导开会讨论的时候,他总是能提出很多建议,供李世民及在座人员选择。而杜如晦则善于选择哪个主意好,准确分析出每个建议的后果,并确定最好的实施方案。李世民很好地利用了这两个人的长处,为己服务。 论才能,杜如晦更胜一筹。这一点,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可以看出。杜如晦名列第三,高于魏徵(第四)和房玄龄(第五)。但杜如晦的伯乐却是房玄龄,正是房玄龄的建议,李世民才重用了杜如晦。二人共同策划并实施成功的经典案例有讨伐薛举、征讨刘武周、计破王世充与窦建德联军、平定刘黑闼以及玄武门之变等。 房谋杜断能如此成功,与李世民本人的极力推崇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到了他们这个级别的官员,相互配合默契实属罕见。李世民希望群臣能以二人为楷模,相互合作,不争风吃醋。另外,李世民用人之长的特点并非只有房谋杜断一例,像在从谏方面重用魏徵、王珪、褚遂良等人,军事方面则有李靖、李勣等人,政务方面有高士廉、温彦博等人。他的亲戚长孙无忌、长孙顺德等也得到重用。 点评:“房谋杜断”体现了专业化用人、鼓励和培养下属的专业特长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这种方法极为普遍。另外,“房谋杜断”还体现了“团队大于个人”的用人思想,是古代“学习型组织”的代表。 第三节 以民为本之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纵观历史,大部分声名显赫的帝王都是靠其功绩赢得了各方的尊重,同时也得到了人民的敬畏。而真正受人民爱戴的帝王并不多,唐太宗李世民算是个特例,这与其提出并施行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关。李世民是将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思想贯彻得最好的一位帝王。 ·修订唐律 《唐律》是唐朝法律的统称,相当于现代的《宪法》。不同时代的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的法治思想,都会对前朝或者上一代的法律作出一些改动。《唐律》最早的版本是唐高祖时期颁布的《武德律》,是以隋朝的《开皇律》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典,共十二篇500条,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施行。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要求长孙无忌、房玄龄、裴弘献等人根据《武德律》编撰的法典,修订《唐律》,并提出了《唐律》的指导方针,“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要求修订者必须切实考虑人民的根本利益。另外,李世民还特别强调“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能从轻处置的,不能过于严厉。同时,法律要尽量简单,让老百姓看得懂,便于理解和执行。 经过前后十余年的时间,《贞观律》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完成,并颁行天下。仍是十二篇500条。与《武德律》相比,第一,废除斩趾酷刑,增设加役流;第二,大大减少了旧律中重刑条款的数量;第三,缩小了族刑、连坐的范围;第四,确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及化外人有犯、类推、死刑复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据后人对比分析,《贞观律》与《秦律》相比,减少了160条死刑条款;与《开皇律》相比,减少90余个死刑条款。同时,《贞观律》也列出了一些极为人性化的法律条款,比如,“对孕妇处以死刑时,要在产后百日后再执行”、“背部离五脏较近,废除鞭背之刑”等条款。而类似这种法律条款或其“就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已广为应用。 另外,李世民充分认识到徭役和赋税是老百姓最头痛的事情,曾多次下诏减免某地租赋和徭役,并通过法律和敕令责令地方官“轻徭”。《贞观律》规定,“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即对非法占用耕田和擅自加重赋税的贪赃枉法官员,进行严惩,切实保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这种措施,对当代的中国尤其具有指导意义,是“藏富于民”思想的早期萌芽。在强拆、非法占用耕地事件等不断发生的今天,《贞观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点评:《唐律》不严不厉,疏而不漏,尽去前朝的酷刑,属于宽法之治。治理国家没有法律不行,但国家的立法必须反映人民的意志,也就是管仲说的“民欲信则立之,民欲否则去之”。《唐律》的制定过程及所包含的条款,充分体现了李世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省六部制 法律再好,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去主导或配合实施,那么,这个法律的意义仍然不大。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也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推出了三省六部制。其实,这是“法”的配套制度。李世民时期推行的配套制度还包括科举制、均田制以及较有影响力的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其中,三省六部制对后世的影响力最大。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这种政治制度成为后来朝代的模板,虽然都有调整,但大体一致。 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李世民时期,更多地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相当于现在的政协;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相当于全国人大。而尚书省下属的六部则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的国家各大部委,只是不止六个而已。 贞观初期的李世民,特别注重民主。经常与中书省官员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诏令等,提交门下省审议。据说,当时门下省官员很不给皇帝面子,经常把这些草案、诏令打回。李世民没有办法,有时亲自跑过去争论。当然,当时中书省和门下省都在宫内,李世民来回跑也比较方便。而门下省那边多是魏徵这样的刚直官员,李世民不亲自去也没办法。有这么一个很典型的事例,中书省起草的征兵草案中,李世民同意了中书省官员提出的“男子虽未满十八周岁,但身材高大者,也可以征用”的意见。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李世民催了几次,魏徵还是扣住不发。李世民大发雷霆,把魏徵叫过来理论。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李世民还是很生气:“你给我少来,魏徵,别给我讲这个大道理,我三岁的时候就懂。”魏徵继续说:“关键是执行时容易出问题,身材高大、强壮有力这个标准不好执行,也不好监管。而且由于人种不同,差异也很大。有些地方官员为完成任务,肯定会出现‘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情况。”李世民思考了许久,想找个台阶下:“你就不怕私改年龄啊?”魏徵答道:“有可能,但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另外,我们可加大对私改年龄的处罚力度……”于是,李世民不得不重新修改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点评:三省六部制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充分发挥了高层团队的集体智慧,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政策起草过程时,能从实际出发,切实考虑整体利益,即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国家利益。 ……
隐藏全部&& 本书根据《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结合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刘邦、武则天、成吉思汗等著名帝王的故事,展现*国帝王治国之术的精髓,给现代管理者以启迪。皇帝作为*国古代的*高统治者,有自己的管理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权、术、法。一、要确立并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二、要广泛召集天下人才,为己所用;三、治理国家,确保江山社稷之稳固。这就是本书所讲的帝王术。时间相差久远,手段却如出一辙,古代帝王的管理这些手段完全可以运用在现代管理中,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就能够成为有智慧的管理者。本书旨在古为今用,用历史故事展现管理精髓。
隐藏全部&&前言第一章 完美使用者——唐太宗李世民 第一节 和谐统一之权——内外有别,恩威并重 第二节 识才重才之术——屈己纳谏,任贤使能 第三节 以民为本之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一节 保证完整之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第二节 知人善用之术——不拘一格,注重平衡 第三节 民族融合之法——尊重文化,关注民生第三章 疯狂使用者——汉武帝刘彻 第一节 至高无上之权——高度集权,震慑内外 第二节 随心所欲之术——毫无章法,得失突然 第三节 倡德重制之法——推崇儒术,加强法治第四章 顺势使用者——秦始皇嬴政 第一节 顺势而为之权——紧锣密鼓,步步为营 第二节 关键人才之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三节 严酷严密之法——重视法治,忽视德治第五章 朦胧使用者——成吉思汗铁木真 第一节 生存征服之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第二节 亲情友情之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第三节 全民皆兵之法——纪律严明,统一思想第六章 智慧使用者——汉高祖刘邦 第一节 能屈能伸之权——无势低调,得势逞威 第二节 磁石探伤之术——吸引贤能,精确匹配 第三节 宽松无为之法——减租减息,轻判轻罚第七章 沉稳使用者——明太祖朱元璋 第一节 不动声色之权——审时度势,秋后算账 第二节 高压震慑之术——一旦发现,绝不姑息 第三节 休养生息之法——制度创新,重视宣传第八章 温和使用者——宋太祖赵匡胤 第一节 避重就轻之权——兵不血刃,先易后难 第二节 知根知底之术——用人以德,循序善诱 第三节 关注实际之法——理清主次,天下为公第九章 另类使用者—— 一代女皇武则天 第一节 不择手段之权——绝处逢生,挡我者死 第二节 识人用人之术——打破常规,充分包容 第三节 贞观遗策之法——民为根本,给予尊重第十章 理想使用者——光武帝刘秀 第一节 深明大义之权——刚柔并济,以柔为主 第二节 君子情义之术——心思缜密,宽宏大度 第三节 面面俱到之法——治官治民,融会贯通第十一章 “三刀”技术的最差使用者 第一节 不善于用权者 第二节 不善于用术者 第三节 不善于用法者
隐藏全部&&
好评 中评 差评 天猫评论
文轩网作为纸质出版物网络销售平台,所售图书均为全新正版,请放心购买。
文轩网图书/音像订单包邮(含内蒙古、青海、海南、新疆、西藏、宁夏,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除外)。
与文轩网合作的物流公司有:申通/圆通/CCES/港中能达/邮政经济快递/邮政平邮等。(发货系统自动匹配,暂时无法指定快递)
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暂无提问,您可以咨询我们,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响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圣祖玄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