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五为题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语

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谚语、歌词、故事?_百度知道
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谚语、歌词、故事?
每个写两条
渡船桥: 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 北侧联: 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东溪桥: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梅县桥溪村: 上联是“一门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鸿图,四海扬名,五指峰峦钟沛国”; 下联是“六朵荆花,七行楼屋,八方齐庆贺,九如献寿,十分声价壮桥溪!” 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金鳌玉蝀白练桥: 南向题有“银潢作峤”四字,有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峤水中央。 北向题有“紫海四澜”四字,有联曰:绣彀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 爽且静兮濠濮涧: 南边的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对联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 北边的横额是“汀兰岸芷吐芳馨”,对联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峰横云画意浓。 颐和园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盘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谐趣园里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籁琤琮石有声。 鬼斧神工赵州桥: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悬崖百丈桥楼殿: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二十四桥明月夜:得胜辕门卸甲;太平沙河洗马。 注: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胜水桥头徐霞客: 东侧:胜景重新,舟驰人行通海宇;水形依旧,流清湍激映天然。 西侧:曾有霞客居北坨;依然虹影坠南阳。 苏州古丰乐桥:水连天长,万古川源连泰渎;年老人乐,四时风景胜滁阳。 蜀山大桥: 南侧:室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吴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 北侧:不霁何虹,天远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 苏州桥:青山绿水百花苑;聚龙醒狮万年城。 淮清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 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 西湖断桥: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 浙江新安白沙桥:姿若虹霓,为湖山争秀色;固如磐石,与水月竞久长。 青藤书屋桥亭: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 洛阳江头万安桥: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 两翼石碑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 太守二千石;宗道五百年。 王道扶翼,万年纪有;皇阁广大,四海不波。 南浦桥:绿水桥边,金石足济交友渡;白云乡畔,山川犹护睦亲亭。 福建晋江安平桥: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镇远桥: 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大渡桥: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 泸淀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 峨眉双飞桥: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窦圌山上双索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桥。 青城曲径多亭桥:青城桥:跋山寻鸟道;磊石压虹腰。 过溪桥:切断众流凭一柱;仰观四面拥千峰。 凝翠桥:瀑落瑶琴响;山幽薜荔封。 贵州贵阳城北关外头桥: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把手还疑梦里身。 泰山云瞳桥:桥东侧建有“酌泉亭”,有题联多副: 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集句) 拔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消沉。(刘光照) 风尘奔走,应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刘振声) 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 广东大埔高陂桥: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武昌蛇山桥:袅袅白云,不尽帆飞,三峡浪开东海日; 翩翩黄鹤,无边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 俗语 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桥归桥,路归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古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谚语 4在摇晃的独木之桥上,激烈的暗流让两面的力量趋于极致。不能平衡的力量将呼唤破坏的暴风雨,悲伤的时代即将来临 5船到桥头自然直 6桥归桥,路归路 双桥好走,独木难行 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 回答者:左岸天使I爱U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1 21:28成语:过河拆桥 过桥抽板 桥归桥,路归路 修桥补路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俗语: 船到桥头自然直。 回答者:正三炮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1 21:28船到桥头自然直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我就想到这些嘿嘿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长桥卧波\断桥残雪\河桥风暖\灞桥烟柳\蓝桥路近\过河拆桥 鹊桥相会 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桥飞架南北, 极目楚天舒。 年轻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桥有地域性,多种多样性,多功能性,群众公益性. 并且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之分 过河拆桥 飞龙汲水 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桥归桥,路归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过河拆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船到桥头自然直. 修桥补路 桥归桥,路归路 过桥抽板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瞎子过桥---摸着走 扁担插在桥眼里---担不起 麻秆搭桥---担当不起 近视眼过独木桥---不敢抬头挺胸向前看 桥是桥,路是路--- 一清二白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太多了。。。省略。。。 由来 例: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回答者:三叶す草草 - 试用期 一级 9-5 19:01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0% (0) 不好10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好呀评论者: qzgb叉烧包 - 助理 二级 好呀评论者:
- 试用期 一级 好呀评论者: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其他回答共 2 条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哇。。厉害呵
谚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语海之中“家族”多
区别“融通”应探索——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区别与“融通”--《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语海之中“家族”多
区别“融通”应探索——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区别与“融通”
【摘要】: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既区别明显,又联系十分紧密,时会"融通"。由于区别明显,故在语海中能自成一"族";由于联系紧密,时会"融通",故往往在诸多的这一类论著和辞书中互见。这是因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定义角度不同所致,是它们"初始"概念及其由来联系紧密所致,是它们之间在某种情况下有可以互为"转化"的原因所致。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H136【正文快照】:
  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它们均是语言海洋中的主要“家族”,这些“家族”的区别是明显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又是紧密的。因而人们在运用它们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现象,据笔者手头的资料所及,这些问题和矛盾现象虽然引起了专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恩义;[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和媛媛;[D];苏州大学;2005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直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钟玲;[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吴直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杨雄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韩庆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怡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刘福根;[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庄乾花;[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段智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唐沙;[D];西南大学;2006年
朱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佐文,刘长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曾小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李升薰;[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扬清;[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王文斌;[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邓春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李丛禾;[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王勤;[J];天中学刊;2001年03期
束定芳!200083;[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束定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素峰;[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姜银花;[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剑静,李特夫;[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陈学祖;[J];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扬;[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胡其章;[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林俊荣;[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魏明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潘允中;;[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鲁南;;[J];山东文学;1980年10期
林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流舟;[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谢钧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郑异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冠明;;[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余恕诚;;[A];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景蜀慧;;[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姜光斗;;[A];中国李白研究(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余恕诚;;[A];中国李白研究(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9年
马舒;;[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C];1998年
王其亨;庄岳;吴葱;;[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王习培;;[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竺岳兵;;[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须藤健太郎;;[A];中国李白研究(年集)——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华国庆;[N];中国企业报;2000年
侯艺兵;[N];科学时报;2000年
贺宏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贺宏建;[N];市场报;2000年
陈援;[N];音乐周报;2000年
夏蓓;[N];中国档案报;2001年
金莹;[N];中国档案报;2001年
周先慎;[N];光明日报;2001年
章柳;[N];金融时报;2001年
胡永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剑平;[D];扬州大学;2000年
郭蓉;[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锴军;[D];郑州大学;2000年
李林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黄盛华;[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辜小捷;[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刘丽平;[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苏铁生;[D];广西大学;2003年
宋立英;[D];黑龙江大学;2003年
陈昭;[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郭亚玲;[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徐玉兰;[D];广西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读书的歇后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