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头提到苏轼词全集的词有什么作用

苏轼的《定风波》中,词序中“已而遂晴”一句与词中哪一句对应?对应的句子在该词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_作业帮
苏轼的《定风波》中,词序中“已而遂晴”一句与词中哪一句对应?对应的句子在该词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苏轼的《定风波》中,词序中“已而遂晴”一句与词中哪一句对应?对应的句子在该词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手法巧妙,请作简要分析。(3分)-乐乐题库
& 诗词九首知识点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习题详情
25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0.6%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手法巧妙,请作简要分析。(3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09-诗歌鉴赏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主要考察你对“诗词九首”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相似的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幾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波媚①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②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注 ①这首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高兴亭,在甫郑城的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内的长安南山。②烽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唐代长安的名胜。(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下荆门①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②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③,自爱名山入剡中④。【注】①此诗是李白出蜀远游时的纪行之作。②布帆无恙: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乘舟东下,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③鲈鱼鲙: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辞官回到了故乡。④剡中:浙江。【小题1】诗的前两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做简要分析。(5分)【小题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手法巧妙,请作简要分析。(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题目(5分)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手法巧妙,请作简要分析。(3分)”相似的习题。苏轼的两首《江城子》阅读题请试简要赏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鬓微霜”与《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鬓如霜”.两首词中都提到了“月”,各自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各用一句_作业帮
苏轼的两首《江城子》阅读题请试简要赏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鬓微霜”与《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鬓如霜”.两首词中都提到了“月”,各自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各用一句
苏轼的两首《江城子》阅读题请试简要赏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鬓微霜”与《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鬓如霜”.两首词中都提到了“月”,各自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各用一句话概述上面两首词的内容.
1.鬓微霜,是说头发刚有一点白,还算年轻.这是作者信心十足的要请战,前往边疆杀敌立功的心情表现.挽雕弓如满月,是说作者能把弓拉的如圆月一样,表现他的神勇.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2.鬓如霜,是说鬓发像霜雪一样白,衰老了.这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 而“明月夜”更增强了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苏轼的《浣溪沙》中,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_作业帮
苏轼的《浣溪沙》中,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中,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
发错地方了.那顺便帮你看看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是这首?“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争字将静态的图画动态化,将燕子拟人化,赋予人得形态特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燕子在明媚春日中衔泥的欢快忙碌之景,从侧面烘托出春日的生机勃勃前面是复制的,争字是自己解析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2、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3、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清欢&&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3)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捉笼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寥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模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小题1】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2分)【小题2】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归纳。【小题3】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小题4】本文第3段和第11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清欢&&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捉笼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
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寥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模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1.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2分)
2.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归纳。
3.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第3段和第11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在历代帝王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能有李煜这样的幸运,虽千载之下,只要一提他的名字,连文化档次并不高的人也会将他与下列词牌联系在一起:《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虞美人》。
  《虞美人》一词所反映的无疑是末世昏君的亡国之愁。但如果仅着眼于此,便很难解释李煜的这首词何以会在不同阶层的读者中间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其实,这首词所凝聚的经过符号化的情感,并不是与亡国之愁一一对应的。就李后主当时的心境推究,他的“往事”、他的“故园”,乃至他的“雕栏玉砌”和“朱颜”,皆有具体所指,它们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一起,构成了连贯的意象群,于是“愁”被净化了,剥离了亡国之愁的实体,只剩下万古恒同的外形,达到如斯境界,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才会超越时空而获致永恒的意义。无论哪一个时代的人,不论当时人的“愁”是什么,都不难从中领悟到人类最普遍的直接经验:经过繁华的梦想和破落的悲哀,经过人生的蹉跌和磨难之后,对生命、对人生的那种深切的发现。而诗与非诗的差别,难道不就在于对人类直接经验本身的综合、提炼与升华的程度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煜又是有幸的:他在“仓皇辞庙”中失去的面子,却在文学里挽回来了,并在这里重新获得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如今,人们提起李煜,所指的已不复是那个袭位怠于政事的昏君,而是一个创作出不朽作品的文学家。如果说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那么李煜便堪称我国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上脱花间派的窠臼,下开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词风,对自宋以来的词人影响甚巨。
  我不禁想起《西清诗话》所载艺祖“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的话。其实,艺祖的这一假设毫无意义,李煜原本就不是什么政治家;降宋后,做了虚有其名的违命侯,哪里还构得成对大宋江山的威胁;可悲的是,李煜乃一天生情种,总也收不了泪,忘不掉他的“故国”。这一下可了不得,他的那些情辞双美的作品一经脱手,便不胫而走,轰传江南,这就不能不使宋太宗意识到李煜的存在就是江南旧梦死灰复燃的希望。狠毒、阴鸷的宋太宗,遂传旨御医,务必设法使李煜死后尸体作俯首屈身之状,以示永世臣服。当李煜在42岁生辰的那天,奉旨饮下宋太宗派人前来给他“祝寿”的御酒后,顿时五脏剧痛、全身痉挛,头足相就,状如牵机,于次日晨气绝身亡。
自此,世界上将不复再有南唐时的那个李后主;幸好,这幕宫闱残杀的惨剧,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岁月冲刷不掉的,却是那“东流”至今的“一江春水”。
(摘自《散文》1999年7期)
1.这篇散文中,作者认为李煜的不幸与有幸各是什么?
答: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李煜的《虞美人》令不同阶层的读者引发强烈共鸣,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煜又是有幸的”,“这个意义”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为
A.文章写李煜被毒死的细节,是为了显示宋太祖的狠毒。
B.文中引用了艺祖“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的话,意在指责李煜的昏庸无能、治国无方。
C.作者对李煜作为一个词人的评价是极高的,认为他上脱花间派的窠臼,下开豪放派词风,对宋代词人影响甚大。
D.在作者看来,《虞美人》的千古传唱并不在于它浓郁的国破家亡之愁,而在于它的“愁”字里蕴含的共性:经过人生的磨难之后,对生命、对人生的认识。
E.正因为李煜的一些情辞双美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才唤起了无数读者对故国故乡的思念。
&1.B (A圄yǔ&& C难nàn& D强qiǎng)2.D(A组:蹋―塌& B组:幅―辐& C组:倍―辈)3.C(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应改为“获得”。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应改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角力:比赛力气。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很晚了才吃饭。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现多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应改为“闻鸡起舞”)4.A( “好坏”对应“最大的因素就是腐败”,两面对一面。)5.D6.B 这是雷兴林等人的做法。7.A(B项是雷兴林等人片面的观点。C项,原文此句后有“事实远非如此”。D项应是“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而不是“增加”。)8.D(A项是雷兴林等人错误的观点。B项属于无中生有。C项,原文是指“或许会”诱发极浅源地震。)9.C 打发掉(花掉)10.D& 两句中“以”均为介词,把 A.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居然 B.为:介词,替;介词,对,向 C. 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11.C 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原文说“尤喜讲《易》……多至十万馀言”;原文说“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而不是说只有这几种有价值。12.(1)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长叹,(他)也不予考虑。(考查点:“虽”“向时”“攒眉浩叹”“顾”)&& (2)我大概是曾点这一类的人吧!(考查点:“其”“为”“流亚”,考查常用实词虚词含义及根据词语结构和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考查点:“虽”“罹”“伤”,翻译语句不通顺扣一分)13.(1)金圣叹“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或答:所评《离骚》、《南华》诸书,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2)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14.(1)(3分)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4分)用“萧萧”“惨惨”叠音词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之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每处赏析1分)15.(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①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③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16.(1)以“高处不胜寒”直接引出下面对“屋子越高越冷”的描述。(1分)&& (2)是后文组织材料的纲,后文所叙公寓生活诸事都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意蕴。(1分)&& (3)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清幽冷冽、飘飘欲仙的艺术氛围。让人感到文章写的虽是世俗生活场景,却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氛围。(2分)17.(1)热水管系统失灵。&& (2)下雨前积水成护城河,屋子里闹水灾,有时也可以感受到满屋的风声雨味。&& (3)佣人问题不严重,没有佣人自己可以体会亲自买菜、下厨的乐趣。&& (4)公寓是最理想的逃离世俗的地方,甚至可以站在窗前换衣服。&& (5)爱管闲事的人可以偷窥别人的私生活。(答出4点可得满分)18.(1)人生是短暂的,而社会、生活给人的磨难却是无尽的。(2分)&& (2)此文写于战时的上海,磨难:外敌入侵,敌机轰炸,物价飞涨,失业严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冷漠。19.文章在写邻里关系时,写一位太太弹钢琴,采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以贝多芬指代贝多芬的音乐,又用“一捶使吧敲”、“咬牙切齿地打”将弹琴者制造出的声音的难听、刺耳描写出来。(2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位太太不顾别人感受,吵扰邻居做法的不满。(2分)20.要点:(1)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又将生活艺术化得人;她在文章中同读者拉家常,但始终保持距离,作品主题往往呈现出多样化。本文主题可以有几个方面:1.透露时局的艰难。以战时的香港敌机的轰炸与上海类比,物价飞涨,煤气停了,用不起佣人等。2.表现人情的世俗。邻里关系是“高处不胜寒”,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邻里之间没有交往;人们又有着低俗的心理,想去窥探他人的私生活,从中发现乐趣等。3.凸显苦中作乐的雅趣。“一屋的风声雨味”“碧蓝的潇潇的夜”体现了作者在房屋漏水,门前成河的情形下对生活诗意的感受。“翠生生的菜叶粘在篾篓子上”,在用不起佣人得自己下厨时仍能感受到的一种唯美等。&& (2)张爱玲的散文,有着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人称“张氏风格”。在《公寓生活记趣》中,我们总能见到她那不拘一格的文学想象力所造就的精妙比喻,那对汉语言音乐美的深刻领悟下所形成的音韵节奏控制,那弥散在字里行间的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韵味。1、多姿多彩的精妙比喻;2、流转自如的音韵节奏;3、融会古今的独特韵味。21.略附文言文译文: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了。”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象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者至苏州,吊金圣叹,并为之作传。传中叙金圣叹生平甚简,于其“哭庙案”遭杀身之祸,闪烁其词,有所避忌,然亦可见其性情;主要内容是称赞其学问广博,评点诸书,别开生面,阐发作文之奥秘,开后世读书人之眼界,道出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基本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词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