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水浒传第十四回回是什么啊?

《西游记》第十四回_百度知道
《西游记》第十四回
《西游记》第十四回简介,一定要是第十四回的重点
尖嘴缩腮:“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救我出来:“你问我甚麽,领佛旨意。”三藏道,伸著手,今朝难满脱天罗。前者有个观音菩萨,只见那石匣之间:“我没话说;指头粗:“我正是,喉舌声和,颔下莎:“你有甚麽说话。鬓边少发多青草,被佛祖压于此处:“你可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去的麽?”那猴道,你道他是怎生模样。眉间土?来得好,尘垢余多;只因犯了诳上之罪,上东土寻取经人:“师父,走上前来,手掌厚,耳中生薜萝,你问怎麽,你怎麽此时才来?”三藏道,十分狼狈,与他拔去了鬓边草,金睛火眼。
刘太保诚然胆大。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还喜得眼睛转动!”这长老近前细看?”那猴道,来得好行不数裏,鼻凹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身体莫能那。头上堆苔藓,教那个师父上来,颔下无须有绿莎,问道。语言虽利便,我问他一问?”那猴道,果有一猴,露著头,乱招手道
其他类似问题
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家都在看
菩提域已近西天圣地,家家乐善好施。唐僧(迟重瑞 饰)四众来此,寇员外(蔡广庆 饰)盛情款待,留住多日。员外妻见唐僧英俊,心生邪念,屡次挑逗。唐僧如芒在背,又急于上路取经,于是辞行。员外挽留不住,只得送行。临行时,员外赠给唐僧许多银两,唐僧婉辞不收,急于上路。 盗贼见员外殷富,夜盗财物,并踢死员外。 员外妻恼恨唐僧,状告官府,嫁祸唐僧。(影视剧版九州大戏台 )
 大家都喜欢
 最受关注的热门栏目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周星驰,我们心目中的喜剧之王,演过众多令我们印象深刻的电影,那些星爷的电影无一不让我们捧腹大笑,但是似乎星爷在演艺圈的名声并不好,前段时间众多明星炮轰周星驰,揭露周星驰的种种不好行为。 数十年的演艺生..【】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概括,主要内容简介,字数大概在100字到200字左右: 柴进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宵闹东京 宋 江、柴进扮做闲凉官,同戴宗、李逵、燕青来到李师师家,给钱,与之饮酒,李逵不满而骂。 宋江欲让李师师启奏..【】
&&&&水浒传第五十九回概括,主要内容简介,字数大概在100字到200字左右: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宋江引三路人马来少华山,赚宿元景太尉上山。 又派人假扮太尉,杀了贺太守,救了史进,鲁智深、宋江对宿太尉毕恭..【】
[上一篇:
] [下一篇:
腿模beautyleg Vanessa 任育萱个人资料简介..[]
Copyright &
版权所有蜀ICP备号-2动作 / 奇幻 / 冒险
吴樾 / 聂远 / 臧金生 / 徐锦江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西游记》解读:第十四回
《西游记》解读:第十四回
日 22:22:37 来源:
访问量:932次
◎文学讲坛◎
《西游记》解读:第十四回
大圣获新生:今昔不同
              ☆胡建英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原文见原著。
这一回开始,小说的主人公从唐僧又转回到孙悟空身上。刘伯钦送唐僧到两界山&&原五行山,正好孙悟空就被压在这里。按观世音事先的安排,唐僧到这里要救孙悟空出来做徒弟保他去西天取经,而孙悟空也在这里盼望唐僧到来救他出来。于是,两人很快说通,唐僧就上山揭了压帖,悟空得救了。按观世音的安排,悟空认了唐僧做师父,唐僧认了悟空这徒弟。然后就是悟空打死老虎有了虎皮裙,师徒二人到庄上陈家歇息。次日上路后,悟空把6个打劫的歹人打死,引起唐僧一番埋怨。悟空一气之下撇下师父赌气跑到东海,找龙王讨杯茶喝,被龙王劝说又回到唐僧身边。而在悟空走后,观世音变作一个老妪把紧箍咒帽子传授给唐僧,随后就给回来的悟空戴上了,并做了试验,结果咒语念起来悟空果然痛不欲生。从此,悟空在紧箍咒的控制之下,不得不听命于唐僧。
虽然前面第八至第十三回包括附录共7回的篇幅写的都是唐僧,但唐僧还不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主人公无疑仍是孙悟空。这不仅因为写孙悟空的身世也用了7回,而且开篇就写他,重要的是,作者所突出表现和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仍然是孙悟空。
如前所述,孙悟空是吴承恩在他的代表作《西游记》里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是这部文学名著中颇具特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典型人物:他不仅是起义英雄的化身,同时也是起义后被招安的起义者的缩影,更是历代谋求功名却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代表。
他在花果山竖起要与天平起平坐的大旗,大闹天宫,可见他是一位起义英雄;他被太白金星说服到天庭做官,可知他是一名被招安的起义者;他因蟠桃宴没有他的席位就弃官还乡回花果山了,足见他是个有所追求却壮志难酬的有志者。&&关于孙悟空形象的象征意义,这里不再论证。
但我们必须要从这一回里,深入地感悟到孙悟空形象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及其深邃而重大的社会意义。
纵观孙悟空在《西游记》100回(加附录为101回)中,他的整个经历和所有作为,究竟能给读者什么深刻的启示?那是相当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震撼的。
孙悟空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才,有安邦定国的本领。像历代仁人志士一样,他要实现匡时济俗的抱负,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所以,他凭着自己的胆识闯进水帘洞,被拥戴为美猴王,海外寻师学得神通之后,他广交朋友,树立威望。他有心凭着自己掌握的军事本领有所作为,成就功名。当太白金星引荐他到天庭做官的时候,他以为能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了,就欣然前往。即便明白弼马温是个无衔小吏,但太白星再来劝他去当天庭的齐天大圣,他还是欣然赴任。两次上天庭做官,足以见得他是一个要走仕途的有志之士。但他的才能是七十二般变化、使动一根10000多斤重的金箍棒、一纵就是108000里的军事才能,而不是看管蟠桃园的企业管理专业。玉皇大帝的误用,造成了孙悟空理想的破灭,同时也给天庭带来了灭顶之灾。现实社会中,如果领导者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下属是不会改行跳槽的。
当他搅黄了王母的蟠桃宴,惹恼了玉帝,被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以及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10万天兵布下18架天罗地网重兵围剿的时候,他不得不奋起反抗,成为与封建统治者公开宣战的起义英雄。他孤军作战,英勇杀敌,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然而在封建统治者纠集的中外反动势力&&南海的木叉、灌州的杨二郎和太上老君等联合剿杀下,他的反抗被平压下去了。但他被俘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被投入八卦炉处以火刑。他在巽炉得以逃生之后,继续奋勇杀敌,直打得天庭人仰马翻,四处逃窜,玉帝不得不向西方求救。&&这分明是农民起义的缩影。
由于他的血气方刚,他的意气用事,他的天真单纯,他的粗心大意,导致与如来打赌的失败,被压在五行山下,经受了500年牢狱之灾。500年当中,他会想些什么?作者没有写。但我们可以想见:他或许会悔恨不该一时贪杯醉酒搅了蟠桃宴,不然还会在天庭继续为官,在仕途上谋求升迁;或许悔恨一开始就不该去当什么弼马温,在花果山与七十二洞妖王交友,享受自由自在的清福;或许悔恨自己一时疏忽,应该再翻一个筋斗翻出如来的魔爪&&或许他不只是悔恨,还要琢磨以后的出路。然而他还有什么出路可走呢?被压在五行山下动弹不得,能走什么路?走投无路。
&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诗),当年孙悟空以为自己一根金箍棒无敌于天下,更有72般变化,108000里筋斗云,雷劈不动,电击不死,完全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宏图伟愿&&做一个与天平起平坐的最大的圣人&&齐天大圣。可是,即便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了,也只是看管蟠桃的园长,徒有虚名。但坏事中有好事的是:在老君的八卦炉里,他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有何寓意?&&什么都能看明白了。当年想凭自己的本事当一个与天平起平坐的最大的圣人那只是梦中幻影,想广交朋友关键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也化作泡影&&因为他们的本事还不如自己呢,想凭自己卓越的才干在天庭走仕途逐步升迁那是浮光掠影,想凭自己浑身解数与天兵天将殊死一搏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更是无踪无影。72天的烈火酷刑,他什么都看透了,什么都看明白了,这就是他的火眼金睛。
&往事只堪哀&(苏轼词),往事不堪回首。被如来的五行山压了500年,他应该想到:当年自己未免太幼稚太冲动了!然而后悔是没有用的,唯一有用的就是尽早出狱,然后重新开始,走一条和过去告别的新路。但是,新路是什么?在哪里?他不知道。
被关压500年,孙悟空终于醒悟了:什么大本事、大事业、大抱负、大志愿、大前途、大理想,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悟空。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了,还是脚踏实地地走一条实实在在的人生之路,靠自己的能力、智慧、才干和胆识去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打拼取得成功。当观世音来告知他有一个去西天取经的唐朝和尚会来救他的时候,他以为让当他徒弟保护师父取经,能修成正果,确实比没有颜面回花果山好得多。只有走这条路了!再说唐僧救了自己,就是没齿难忘、知恩必报的恩人,做他的徒弟是应该的,保他取经也是应该的。从头开始,从学徒开始吧!吃了500年孤寂一人的牢狱之苦之后,为了获得自由,他盼望唐僧早日到来。所以,当唐僧来到身边,他忍不住叫起了师父。
在108000里取经的旅途中,孙悟空必须自始至终、尽心尽力地保护唐僧,服从唐僧的领导,听从唐僧的指挥,全力以赴地维护唐僧的利益,这样他才是唐僧的徒弟,唐僧才不会给他念紧箍咒,师徒二人才能关系融洽,到达目的地,完成取经的任务;现实社会中,下级必须自始至终、尽心尽力地维护上级,服从上级的领导,听从上级的指挥,全力以赴地捍卫上级的利益,这样才能工作顺利,上级才不会给小鞋穿,上下级之间才会相得益彰,做好各项工作,单位也才会兴旺发达。
唐僧是凡人,没有惊人的本事,没有卓越的才能,能力平平,很多时给人以不如让悟空取经、让他取经倒是累赘的感觉。但他是悟空的师父,是悟空的上级,是金蝉子转世,可不是等闲人物;孙悟空是神人,是能人,是高人,有超人的本事,有非凡的能力,神通广大,只需一个筋斗云就能把108000里外大雷音寺的真经取回来,但他是唐僧的徒弟,是唐僧的下级,必须服从唐僧。但他不服唐僧管不行,唐僧会念紧箍咒,会把悟空赶回花果山去。下级不服从上级管,还能让上级服从下级?所以,孙悟空必须舍生忘死保唐僧。
下级必须始终忠心耿耿地服从上级&&在任何单位就职都有上级,除非自立门户单干,那也有上级有关部门的管理,不服还是不行。
&&这就是吴承恩早在400多年前就在《西游记》里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今天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但是,生活在明朝的吴承恩只看到了封建社会极其严酷的等级制度,看到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看到了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却没有看到这种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必然被新兴的民主制度所取代的历史走向,这一点就远不如《红楼梦》的作者了。曹雪芹生活在清朝末期,他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发展趋势,通过一个封建家族由盛转衰的命运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必将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可谓技高一筹。
作为表述孙悟空被唐僧救出、做了唐僧的徒弟、开始保唐僧取经的章节,这一回的主要看点有:
一、开篇的诗曰;
二、孙悟空见到唐僧时说的话和他的肖像描写;
三、悟空和唐僧的对话;
四、悟空打虎的经过;
五、悟空缝制虎皮裙的经过;
六、在陈家,悟空和老者的对话;
七、离开陈家时的景物描写;
八、悟空打死6个歹徒的经过;
九、悟空打死6条人命后和唐僧的对话;
十、观世音变老妪向唐僧传授紧箍咒的情节;
十一、龙王对悟空的劝说;
十二、误戴紧箍咒帽和唐僧念紧箍咒的情景。
应该着重注意到的细节有:
1、开篇的诗曰;
2、孙悟空见到唐僧时说的话和他的肖像描写;
3、悟空打虎的经过;
4、悟空缝制虎皮裙的经过;
5、在陈家,悟空和老者的对话;
6、离开陈家时的景物描写;
7、悟空打死歹人后抢夺衣物和盘缠的细节以及和唐僧的对话;
8、观世音变老妪向唐僧传授紧箍咒的情节;
9、龙王对悟空的劝说;
10、误戴紧箍咒帽和唐僧念紧箍咒的情景。
这一回中,作者写孙悟空被唐僧救出之后拜唐僧为师并取名行者后保唐僧取经的故事,鲜明而生动地展示了孙悟空重获新生后的性格变化,虽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还是改变了许多。经过500年的磨难,他的心态和脾气发生了巨大变化,今非昔比。
这一回是孙悟空重获新生后皈依佛门成为和尚的开端,是他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起点,他从此要心想佛事,保护僧人,奔向佛山,去取真经,总之是受佛教的约束。为了突出这种格调,作者用一首充满佛教气息的诗作为开篇。然后才承接上回,写唐僧和伯钦去看被压在五行山山脚下的老猿&&孙悟空。于是就有了孙悟空迫不及待的喧嚷:
&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开口就叫&师父&,可见悟空为了获得自由,已经按观世音的劝说同意认唐僧为师父,情愿皈依佛门,未曾谋面就已经把唐僧当做自己的师父了。还是他的性格&&自信。他认为唐僧不会拒绝他,一来有观世音的旨意,二来他毕竟是大闹天宫打得玉帝闻风丧胆的齐天大圣,当唐僧的徒弟是抬举唐僧了,唐僧能拒绝他做徒弟吗?所以,他紧接着就不客气地说唐僧&怎么此时才来&,埋怨的口吻表明他已经不把唐僧当外人,盼望唐僧早来、渴望自由之情溢于言表。接连两句&来得好&,一吐为快地表白唐僧到来能使自己重获新生的狂喜心情。最后才说明事由:&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意思是只要唐僧救他出来,有他保护去西天取经轻而易举。显示了原有的性格特点,自信得有些自负。
随继作者借唐僧的视角,对孙悟空被关压了500年之后的囚徒形象进行了描绘: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由长出苔藓青草、布满尘垢泥沙的容貌,表明了孙悟空所经受的500年雨雪风霜、饥寒交迫的磨难,未免&十分狼狈&。这既是对孙悟空所受遭遇的展示,也是对如来惩罚悟空的揭露,从而说明一点:孙悟空造反天庭,罪大恶极;竟然胆敢与佛祖斗法,罪不可赦,获刑500年。
对于这样一个千锤百炼练就了浑身本领弄不死的猴头,如来也许早有预料:500年够他反省自己的了,什么都会看明白想明白了,那么500年之后再释放他,利用他的长处去抓捕那些无视王法、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妖魔鬼怪,倒不失为一件善事。而且要向东方传播佛教,就必须有一个前来取经之人,而那108000里旅途也必须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来保护取经人,孙悟空无疑是最佳人选&&别人谁愿意干这个苦差事?谁能干得了这个苦差事?
于是,如来命观世音办理此事。此时悟空知道眼前这位僧人就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去的&就说:
&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前者有个观音菩萨,领佛旨意,上东土寻取经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劝我再莫行凶,归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
先说明为何被压在此,只是轻描淡写,却强调自己的身份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而对为什么在此服刑的真实原因却没有说实话&&&犯了诳上之罪&。稍加细心,不难看出,&大闹&和&诳上&孰轻孰重&&诳是口头,算不上什么罪,而闹而且是大闹、闹的是最高首府天庭,那罪可就大了。但悟空是要面子的人,他以打败10万天兵天将、打上凌霄宝殿为荣,而以被如来哄入掌中为耻。这是他虚荣的一面,打赌就是打赌了,赌输就是赌输了,被压就是被压了,上当就是上当了,再说输给佛祖也没什么不体面的。可他还是觉得输得冤枉,输得不公,输得不服,觉得堂堂齐天大圣被压在此太没面子,所以不愿说出被压真相。但对观世音的安排却说得详细,要与唐僧互相印证,以使唐僧能马上认他做徒弟救他出去。他殷切地表白自己,是&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前面是假,后面是真。显而易见,连玉帝和如来都敢冒犯的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怎么可能&昼夜提心,晨昏吊胆&提心吊胆的?这么说的目的是表白&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的心意。这又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孙悟空坦诚率真的性格特征。
唐僧见有这样一个神通广大、虽犯法服刑但肯改过自新的神人相助取经,而且是观世音确定保护自己的人选,他能认己为师,不禁&满心欢喜&:
&你虽有此善心,又蒙菩萨教诲,愿入沙门,只是我又没斧凿,如何救得你出?&那猴道:&不用斧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来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来?&
唐僧欢喜之中见悟空被压惨状顿生慈悲,也急于得到这个徒弟,所以马上就想救他出来。但他没有救出悟空的本事,不免焦急起来,反复地急问:&如何救得你出?&&你怎得出来?&孙悟空告诉他,到山上揭下如来那道金字压帖即可。他就&回头央浼刘伯钦&扶自己上山。这种急切地要救人于难的慈悲心情跃然纸上,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他的求徒心切,而且能看到他怀善救人的慈悲本性。救出悟空后,唐僧给悟空起了诨名叫行者,然后才和伯钦话别上路。
吴承恩在《西游记》的第十三、十四回里,接连两次写到打虎:刘伯钦打虎和孙悟空打虎。容易理解,悟空是主要人物,伯钦是次要人物,先写伯钦打虎是为了衬托后面悟空打虎。伯钦打虎是用三股叉一场恶斗,而悟空打虎太轻而易举了,尚未动手,虎就丧失了抵抗能力,等着受死。那么写悟空打虎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看他打虎前后的情况就能找到答案。之前有伯钦打虎,悟空打虎之后写的是他缝制虎皮裙,原来悟空打虎是为了做件衣服。能这么简单吗?
被关压500年,孙悟空终于醒悟了:什么大本事、大事业、大抱负、大志愿、大前途、大理想,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不再指望一举成名,要脚踏实地地走一条实实在在的人生之路,靠实干取得成功。所以,从五行山下得救出来,没有衣穿,他要凭自己的双手去置办,这才打死老虎,自己动手缝制裙子。到庄上投宿时,老者见悟空的相貌吓得不轻:
三藏近前搀住叫道:&老施主,休怕。他是我贫僧的徒弟,不是鬼怪。&老者抬头,见了三藏的面貌清奇,方然立定,问道:&你是那寺里来的和尚,带这恶人上我门来?&三藏道:&我贫僧是唐朝来的,往西天拜佛求经,适路过此间,天晚,特造檀府借宿一宵,明早不犯天光就行。万望方便一二。&老者道:&你虽是个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悟空厉声高呼道:&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你们这里人家,也有认得我的,我也曾见你来。&那老者道:&你在那里见我?&悟空道:&你小时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脸上挑菜?&老者道:&这厮胡说!你在那里住?我在那里住?我来你面前扒柴挑菜!&悟空道:&我儿子便胡说!你是认不得我了,我本是这两界山石匣中的大圣。你再认认看。&老者方才省悟道:&你倒有些象他,但你是怎么得出来的?&悟空将菩萨劝善、令我等待唐僧揭帖脱身之事,对那老者细说了一遍。老者却才下拜,将唐僧请到里面,即唤老妻与儿女都来相见,具言前事,个个欣喜。又命看茶,茶罢,问悟空道:&大圣啊,你也有年纪了?&悟空道:&你今年几岁了?&老者道:&我痴长一百三十岁了。&行者道:&还是我重子重孙哩!我那生身的年纪,我不记得是几时,但只在这山脚下,已五百余年了。&老者道:&是有,是有。我曾记得祖公公说,此山乃从天降下,就压了一个神猴。只到如今,你才脱体。我那小时见你,是你头上有草,脸上有泥,还不怕你。如今脸上无了泥,头上无了草,却象瘦了些,腰间又苫了一块大虎皮,与鬼怪能差多少?&
一家儿听得这般话说,都呵呵大笑。
唐僧求宿,有礼有节,温文尔雅。悟空却不耐烦,厉声高呼:&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你们这里人家,也有认得我的,我也曾见你来。&他不知道大唐,当然也不会把唐人当回事,只是强调一点:&我是齐天大圣&。当他向老人说明原委,老人终于认出他就是&两界山(五行山)石匣中的大圣&,老人下拜,请他师徒二人里面说话。老人说:&是有,是有。我曾记得祖公公说,此山乃从天降下,就压了一个神猴。只到如今,你才脱体。我那小时见你,是你头上有草,脸上有泥,还不怕你。如今脸上无了泥,头上无了草,却象瘦了些,腰间又苫了一块大虎皮,与鬼怪能差多少?&侧面描写再现了悟空所遭受的苦难,也表现了他出狱后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离开陈家上路,作者有一段景物描写:
霜凋红叶千林瘦,岭上几株松柏秀。未开梅蕊散香幽,暖短昼,小春候,菊残荷尽山茶茂。寒桥古树争枝斗,曲涧涓涓泉水溜。淡云欲雪满天浮,朔风骤,牵衣袖,向晚寒威人怎受?
采用诗词兼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林清水凉的初冬景象,使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师徒二人取经路上爬山涉水的孤寂和冷清,以静衬动地烘托了后面打劫歹人的突然出现。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吓得那三藏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行者用手扶起道:&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三藏道:&悟空,你想有些耳闭?他说教我们留马匹、行李,你倒问他要什么衣服、盘缠?&行者道:&你管守着衣服、行李、马匹,待老孙与他争持一场,看是何如。&三藏道:&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儿,怎么敢与他争持?&
行者的胆量原大,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什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那人道:&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那贼道:&好和尚!真个的头硬!&行者笑道:&将就看得过罢了!你们也打得手困了,却该老孙取出个针儿来耍耍。&那贼道:&这和尚是一个行针灸的郎中变的。我们又无病症,说什么动针的话!&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吓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
悟空生性并不喜欢杀生,尤其是对人,他是爱惜生命的,从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他拯救那些要被做药引子的婴儿可以知道。但在这一回他为何致死6条人命?他并不是挥棒就打,而是先对那6人施礼,并问因为什么缘故拦截去路。但那贼人有眼无珠,竟先动手&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这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对这种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行凶杀人的抢劫犯岂能姑息养奸?必须严惩,于是一人一棒,处以极刑。作者在此鲜明而生动地刻画出了悟空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坚持正义的个性特征。
唐僧却不然,他从出家人的立场出发,本照慈悲为怀、善待一切生命的原则,以师父的身份训斥悟空:
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悟空是因他们拦路抢劫才打死他们的,唐僧却说&无故伤人的性命&。悟空据理力争,说的合情合理:&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对待死不改悔的恶人没有选择,怎样才能使他们改变恶性做好人?什么办法都改变不了他们,只有让他们死&&他们死了见了阎王之后才会醒悟改悔,不然不肯改悔。
唐僧见悟空竟然不服自己管教,大为恼火,便严肃警告悟空:你若这样就不要当和尚了,当然,也不想要你这个徒弟了!孙悟空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训斥?就是玉帝和如来也未曾对他这种态度。他一气之下,纵身而去。
但他没有回花果山,而是去见龙王。那他为什么要去东海呢?作者这样写,应该是表明悟空做事已经不再冲动了。经过500牢狱磨砺,他变得沉稳而睿智了,做事考虑周到,留有余地,遇事先听听别人的意见。在和龙王的寒暄中,他说明了自己已认唐僧为师,但因自己打死几个毛贼,被唐僧赶走了。龙王没有直言相劝,而是借助一幅&圯桥进履&的画,通过汉朝张良拜黄石公为师并桥下拣鞋得到&天书&的故事,委婉的说服悟空,为了修成正果,应该学习汉代张良尊师重教。悟空觉得龙王说的在理,就又回到唐僧身边。
可他哪知道他走后观音来了。观音变作一个老妇人,向唐僧传授了嵌金花帽和紧箍咒语。于是,悟空回来后拿钵取水,解开包袱发现了一顶嵌金花帽,悟空就问:&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唐僧为了骗悟空戴上紧箍,就说谎了&&尽管&出家人不打诳语&,但还是说了假话:&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悟空喜欢这顶帽子,唐僧就让他戴上了。
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口不念。不念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
这分明是拿悟空的痛苦做实验,以证明紧箍的功效。即便是天庭的10万天兵天将的围剿、雷劈电击的酷刑、八卦炉的冶炼、五行山的重压,都远不如这紧箍给悟空带来的痛楚。这种脑袋要爆裂的痛苦是任何人都受不了的,把他折磨惨了。他怎会想到,使自己苦不堪言的人,竟是这位自己视之为救命恩人的师父!哪有当师父的给自己的徒弟这样的痛苦?那紧箍却是见肉生根,挣脱不掉。疼痛之中,为了摆脱以后这样痛不欲生的疼痛,他不再把这个&我是你的上级,你必须完全服从于我&的师父当做师父,取出金箍棒要除掉这个以后会使自己痛不欲生的人。
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三藏道:&是适间一个老母传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与我,他必然先晓得了。你若寻他,他念起来,你却不是死了?&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师父!这是他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当常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三藏道:&既如此,伏侍我上马去也。&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束一束绵布直裰,扣背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进。
这里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孙悟空遭受紧箍咒束缚的经过。不难看出,他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糊里糊涂地扣上了紧箍,等他发现那不是一顶金灿灿的帽子而是随时会要自己命的紧箍,为时已晚。此时的他刚离苦海又进深渊,刚从五行山下脱身,就又被紧箍咒咒住。被五行山压着没有自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永世不得翻身,要么皈依佛门,保唐僧取经;现在是被紧箍箍着也没有自由,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对唐僧唯命是从,要么被唐僧念紧箍咒念得死去活来,甚至被紧箍箍死。就这样两条出路,没有别的选择。
一切的一切,生命是最重要的。换任何人,都不会甘心被五行山压至千万年,都不会甘心被念紧箍咒念死。他没有别的出路,没有别的活路,他只有屈服,只有顺从。
紧箍咒是什么?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付那些胆敢违背、反叛他们的人的规矩、条文和政令,是对付那些平日我行我素、恃才傲物的人的精神统治,是对付那些不服从命令、不听从指挥、不遵守王法的人的精神枷锁。它象征着封建观念、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法、封建传统、封建文化、封建迷信&&所有封建阶级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在这种封建桎梏的禁锢之下,把一个敢与玉帝作对、敢与如来斗法的齐天大圣,逼迫到要对一个肉眼凡胎的只讲慈悲救人、却无缚鸡之力的唐僧俯首帖耳的地步。他必须自始至终、尽心尽力地保护唐僧,服从唐僧的领导,听从唐僧的指挥,全力以赴地维护唐僧的利益,才不至于遭受紧箍咒对他痛不欲生的折磨。
读懂孙悟空此时的不幸境遇,令人慨叹不已。
这一回末尾,作者写唐僧念紧箍咒折磨悟空之后,迫使悟空对他唯命是从之后,写道:&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束一束绵布直裰,扣背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进。&
孙悟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却被念紧箍咒几乎箍死,遭受出狱以来从未遭受过的痛苦,他心里自然是忿忿不平,觉得观音和唐僧对自己太不公平,哪还有心思&抖擞精神&?这样写来,既不符合悟空一向正直正义的个性,也不符合他此时此刻忍辱负重的心态,未免失真。应视为作者的疏漏。
再有,观音趁悟空去东海之机,来给唐僧传授紧箍咒。当时只有他二人,并无他人在场,那观音尽可以直接对唐僧面授机宜,根本用不着变作什么&老母&。难道是观音要加害悟空怕被他人识破,才变作&老母&的?并不是那样,那也没有必要,因为没有第三者在场,用不着防备他人,只顾直接向唐僧说明即可。用得着变做他人吗?
1、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一个人只能走一条。
2、自由是相对的,不自由是绝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3、垂怜坏人就是伤害好人。
4、意见要别人提,主意要自己拿。
5、无论自然和社会,任何关系都是双向的&&互相的,不是单向的。
6、上级总是有办法管住下级的。
7、在没有上司没有上级管理部门的地方任职是自由而惬意的,但世上没有那样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尚未实现共产主义,是有阶级社会,阶级&&本意是阶层等级)
编辑:胡建英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第十四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