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外国圣诞节小说,讲述圣诞前夕发生的三段故事

您当前所位置:  > 教学资源 >100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介绍(第76—100部)
100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介绍(第76—100部)
76、大卫o科波菲尔
《大卫o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848—1850年。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斯借“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大卫o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孤儿科波菲尔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们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作者风采:查理o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南部朴茨茅斯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183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歌剧、笑剧、随笔、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以长篇小说最为成功。《雾都孤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匹克威克外传》。从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时期。这时期他先后到过美国、意大利、瑞士、法国旅游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圣诞故事集》和长篇小说《董贝父子》。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先后写的《大卫o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孤星血泪》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把揭露与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英国的国家制度、政治机构和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同时对劳资冲突和工人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狄更斯不知疲倦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30余年,最后在写作长篇小说《艾德温o杜鲁德之谜》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银屏再现:影片《大卫o科波菲尔》根据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1935年出品。影片以资本主义社会大卫o科波菲尔的命运为主题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状况,揭露了资本家对童工的残酷剥削和贵族人物的腐朽灵魂,展示了贫民在无权势的情况下难以为生的境况。
影片保持了原著的写实主义风格。该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获1936年度奥斯卡提名奖
《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o哈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确立了他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的地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遭到资产阶级少爷亚雷o德伯的蹂躏,从此开始陷入痛苦的深渊。后来她遇上克莱尔,两人真心相爱。在新婚之夜,苔丝为了忠于丈夫,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克莱尔,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克莱尔的无情离去。为困顿的生活所迫,苔丝再次落入亚雷手中。此时,克莱尔的归来让苔丝感到无比绝望。为了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杀死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的亚雷。几天后,苔丝被捕,以杀人罪判处死罪。克莱尔则遵照苔丝的嘱咐,带着她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风采:哈代()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生于紧邻多塞特郡大荒原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代当过学徒,自学了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著作。曾在伦敦大学进修法语,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哈代一生著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14部长篇小说,还写有4部短篇小说集,8部抒情集和史诗剧《列王》。哈代的小说大多以远离城市文明、保留着传统习俗的英国西南各郡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资本主义势力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变化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法律观念的虚伪性,并讴歌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正直善良。哈代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生动,地方色彩浓厚,颇具艺术魅力。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银屏再现:影片根据19世纪英国大文豪托马斯o哈代的小说《德尤伯维尔家的苔丝》改编。美丽纯朴的苔丝到贵族德尤伯维尔家当女佣,被少爷亚力克诱骗失身。后来,她到另一牧场,与青年克莱尔相恋,并嫁给他。但是,婚后不久,克莱尔就抛弃苔丝到巴西去了。她只好回到娘家。为生活所迫,苔丝不得已又和亚力克同居。几年后,克莱尔从巴西归来,想与苔丝重归于好,但为时已晚。苔丝因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杀死毁掉她一生的亚力克而被判处绞刑。导演罗曼o波兰斯基选择了一种朴素的、抒情式的陈述与相当细腻的写实相互交融的手法,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又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乡村的氛围。影片另一成功之处是扮演苔丝的新星娜斯塔西娅o金斯基,在导演匠心独运的处理下,恰到好处地把主人公戏剧化的一生及其神秘色彩表现得颇为传神,震撼了观众的心灵;金斯基也因此而倍受国际影坛的注目。影片在8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与观众见面后,先后在法国、英国、美国,重要评奖台上获得高度赞扬和褒奖,曾获第5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金像奖。影评家认为,这部影片是罗曼o波兰斯基回到法国后拍的一部最长、最美、最昂贵、最具有雄心的上乘佳作。
78、鲁宾逊漂流记
《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宾逊却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阶级者形象。小说讲述了英国青年鲁宾逊不安于中产阶级的安定平庸生活,三次出海经商的故事。因遇海盗被摩尔人掳住,做了几年奴隶后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为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在去非洲贩卖黑奴途中遇风暴只身漂流到一座无人荒岛。小说主要写他在岛上28年的生活。他战胜悲观情绪,建住所、制器皿、驯野兽、耕土地,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终于战胜自然,改善了生活环境。在第十七年救了一个土著,经训练成为自己忠实的奴仆。后又获得新的居民,成为该岛的统治者。最后乘英国商船回国。作品歌颂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冒险进取的精神,在歌颂人和自然界斗争的同时又极力美化殖民掠夺行为。鲁宾逊成为资产阶级企事业家的英雄典型。
作者风采:笛福(),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生于商人家庭,青年时期经过商,当过兵。到过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在经营商业的同时,积极从事政治活动,鼓吹社会变革,反对封建专制。曾因著文讽刺宗教政策而被拘禁。服刑期间,创办了英国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文化政治刊物——《评论》杂志。出狱后,创办过多种期刊,因言论偏激又两次被捕入狱,被称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笛福59岁开始创作小说,先后写成了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共三部)和《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等。作品极力美化殖民扩张,歌颂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精神,表达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现实主义初期的优秀作品,是标志着近代英国小说逐步形成的里程碑,他因而被称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为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石。
银屏再现:因海难而漂流到孤岛上的鲁宾逊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自己的家园,并且乐观地生活了下去,最后当一艘船将他带回文明世界时他竟是对孤岛恋恋不舍了……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问世,引起了许多作家对此类材料的效仿,本片忠于原著,为观众再现了青年鲁宾逊在孤岛上的生活。
英国女作家奥斯汀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爱玛》创作于1815年,是奥斯汀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小说主人公爱玛是个任性的地主小姐。她在无聊之中把邻近的一个孤女哈丽叶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主观臆想地安排她的恋爱。哈丽叶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爱”上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求婚者”。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竟自以为“爱”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里先生,这时爱玛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爱奈特里先生的,最后两人都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作者在小说中,已把爱情、婚姻与财产、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小说现实主义成分增多,戏剧成分减少,结构精微巧妙,喜剧气氛弥漫全书,趣味横生。
作者风采:奥斯汀(),19世纪英国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女作家。生于英国小乡镇史蒂文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家庭文学空气熏陶而成为著名作家。其作品主要描绘她在狭小生活圈子里所熟悉的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及其心态,具有观察细致,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评论尖刻等艺术特色。20岁左右开始创作,共发表6部小说:《理智与感情》、《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奥斯汀最初创作是为了反对流行小说。后来又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未受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浪潮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场景,扫除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奥斯汀又是公认的描写妇女意识的卓越作家。
银屏再现:本片是根据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这是一部描写19世纪女性的爱情喜剧片。美丽的爱玛自以为无所不能,因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出嫁而心生做红娘的念头,决定帮史密斯小姐找一个如意郎君,而史密斯小姐也愿意把自己的未来交给这个“媒人”。爱玛首先瞄准牧师,结果却引火烧身。下一个目标是弗兰史o邱吉尔,谁知后者已有秘密婚约,爱玛的努力再次付诸东流。在这个过程中,史密斯小姐开始注意爱玛的姻亲——英俊潇洒的奈特利先生,就在奈特利先生回应她的好感时,奈特利先生向爱玛求婚了。爱玛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折腾也看清了两件事,一是自己爱着奈特利,二是在她看来不适合史密斯小姐的马丁正是她适合的人选。
&80、圣女贞德
肖伯纳的这部关于贞德的伟大的历史剧《圣女贞德》作于他67岁时。15世纪上半期,英法两国发生战争,英军入侵法国。18岁的农村姑娘贞德向法国当局提出想与法国士兵并肩作战反击英军。在战斗中,贞德鼓起士兵的士气,率领军队击退英军,取得了胜利。当贞德在奥尔良取得胜利后,却被法国人出卖给英国人,最后被作为女巫烧死。在这部历史剧中,作者通过法国15世纪的民族女英雄贞德的事迹,谴责天主教会对异教徒的迫害,歌颂贞德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作者风采:肖伯纳(),爱尔兰著名戏剧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公务员家庭。因经济困难,15岁就在房地产公司当小职员。20岁时去伦敦从事文学和新闻工作,业余时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早年写了五部小说,均告失败。90年代后转而从事戏剧创作,写出了《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窈窕淑女》、《伤心之家》和《苹果车》等50多部剧本。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在他全部剧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他继承和发扬了易卜生开创的真实反映英国社会现实、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痼疾等社会问题的优良传统,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是他对英国戏剧创作所做的主要贡献,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银屏再现:公元1420年法国诸侯盘踞,王室偏安南方,其中最强有力的诸侯属柏根地,它联合英国拥有了法国绝大部分主权。农家女子贞德受天主召唤,前去南方见王子,要求王子授予兵权。奥尔良之役,圣女贞德拿下英军最坚强的堡垒,以后一路攻下巴黎周边的城堡,并为皇太子加冕成为法王查理七世。但在进攻巴黎前夕,法王周围的小人进谗言,要求与英议和,想利用失去收复失土之机会,并解放军队。圣女贞德只有领着孤军前往巴黎,她不幸在一次战役中被俘,英军假借宗教审判之名,将贞德定为女巫罪名而判决火刑
81、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青年学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作者风采: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1899年,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父亲是一名医生,川端康成的命运十分坎坷,在他的幼年时期,父母先后去世,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也离开了人间,年仅16岁的他只得暂住在伯父家中。幼年的不幸生活反倒激发了川端康成的创作力,他决心在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中闯出一片天空。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大量阅读世界名著,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次年即转入国文系。同年,川端康成与今东光等人合创《新思潮》,并在第二期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扫魂祭一景》,自此蜚声文坛。1924年,大学毕业后的川端康成与人共同创办了《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并于1926年发表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事业步入了辉煌期。先后曾任日本笔会会长、日本艺术院会员和国际笔会副会长,还曾获得过日本ZF颁发的文化勋章,声名远振。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创作集《情感的装饰》、短篇小说《水晶幻想》、《禽兽》、中篇小说《山之音》、《睡美人》等。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古都》,摘取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银屏再现:影片《伊豆舞娘》根据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山口百惠、三浦友和联袂主演。影片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我”的一段经历。“我”因为人生孤寂,独自去伊豆旅行,途中遇上一伙江湖艺人,便与他们结伴而行。艺人们心地善良,性情纯朴,让我感到了人生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天真、烂漫、可爱的小舞女,她让我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浪漫联想,萌发出一种朦胧的恋情。四天后当我和她们道别时,我先前郁结的情怀已得到了缓解……。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
82、百万英镑
《百万英镑》是马克o吐温的一篇有名的小说,描绘了美国的一个小办事员出海游玩,迷失方向后,幸遇救,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两个富有的兄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镑的钞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凭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赌。在小说的结尾,小人物不仅活过了三十天,并且利用这张百万英镑发了一笔财,还获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小说通过小办事员的种种“历险”嘲弄了金钱在资产阶级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作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趣味横生,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风采:马克o吐温(1835—1910)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o吐温是笔名,他原名是塞缪尔o朗荷恩o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是一名乡村律师,家中生活拮据。12岁时父亲去世,他开始自谋生计,先后当过报童、印刷所学徒、排字工、水手和舵手,所以他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26岁时,他当上了记者,并采用马克o吐温这个笔名发表作品。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竞选州长》、《高尔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重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o索亚历险记》、《哈克o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有悲观的情绪,主要作品有《游记》、《给范斯顿将军辩护》等。
银屏再现:影片《百万英镑》根据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o吐温的同名小说改编。《百万英镑》讲述了一位美国穷小子亨利o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伦敦的两位富翁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钞票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爱情。
83、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笔诙谐,作品意味深长,在创作上强调题材的多样化,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意艺术形式的完美。在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图》、《戏作三味》、《竹林中》、《蜘蛛丝》等最为杰出。然而,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总带有一种伤感的情调。它们大多采取历史上奇异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不断复苏野蛮的生命,顽强地挣扎着继续生存所展现的“野性的美”。可以说,他以昔日的事写小说,并非憧憬昔日的事,而是借助历史的舞台,展现现代的事,对现实和人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其代表之一的《罗生门》,将现代社会的“现实场”放置在日本的历史之中,通过细致地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来揭示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相克中所流露的不安定心绪,同时在对人的自私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情况下,将矛盾的并存绝对化,来展现自己的观念世界,达到以冷眼的旁观者观察社会上的利己主义的目的。从这些作品里,不难发现作者取材遍及古代至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但作者却巧妙地用近代人的利己主义来解剖历史上的人物,对人间赋予新的解释。作为人生的观察者,他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有活动能力的热情的自己,一个是有观察能力的冷酷的自己。”他正是以热情与冷酷的双眼,审视不同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冷静地解释现实和人生。
作者风采:芥川龙之介(),明治二十五年诞生于日本东京京桥区,因他是辰年辰月辰时出生,故父亲给他取名为“龙之介”。他的父亲名叫新原敏三,以牛奶屋为业,在新宿和住地经营牧场。龙之介刚生下来九个月,母亲便发了狂,他便由舅舅芥川道章抚养,遂改名为“芥川龙之介”。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98年,芥川龙之介6岁时进入江东小学读书,18岁从第三中学毕业,此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西方文学。1916年,他大学毕业,时年24岁。芥川龙之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学习成绩均是优秀。他喜爱读书,尤其偏爱历史,他曾打算成为一位历史学家。与他同年级的学生里,有久米正雄、菊池宽、山本有三等人,后来都成了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被称为日本的“秀才作家”,他是日本生于大正时期的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148篇短篇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为纪念他,1935年日本文世春秋社的创始人菊池宽()设立了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芥川奖”。
银屏再现:影片根据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名篇《竹林丛中》改编,但片名取自芥川的另一部作品《罗生门》。它是日本大导演黑泽明的传世名作,也是日本电影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一部作品。影片讲的是一个单线条的故事,只有有限的四处场景,人物不过七八人,可是影片却拍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而且蕴涵极为丰富,令人回味不尽。影片在日本电影史上很有影响,是一部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它为日本电影走上世界影坛打开了一扇新世纪的大门。影片体现了创作者的深刻的人生思索。作品内涵十分丰富,它鞭挞了人的自私自利思想,但也流露出对人性不可信的绝望。影片在拍摄时充分利用了光和影的变幻,表现三个人物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此片获191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获美国影艺学院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之列。
84、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是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创作于1778年。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同时也反映出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富有时代气息,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嬉笑怒骂的语言,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为法国和欧洲戏剧的发展积累了新的经验,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天才的作品,法国舞台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作者风采:博马舍(1732—1799)18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出身钟表匠家庭。1753年以钟表师的身份入宫廷服务,1757年改名博马舍,并加上贵族标志“德”。1767年写出他的第一个剧本《欧也妮》,1770年写出《两个朋友》。1773年,博马舍与人进行了一场诉讼,为此发表了四部《备忘录》,揭露法院的内幕,引起了强烈反响。1775年,《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巴黎公演,受到热烈欢迎。70年代末,他发起法国第一个戏剧家协会,出版了法国第一部《伏尔泰全集》。1778年写成了《费加罗的婚礼》,于1784年公演,成为法国戏剧史上的重大事件。
银屏再现:影片《费加罗的婚礼》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戏剧改编的。贵族阿尔玛伯爵爱上了夫人的侍女苏珊娜,于是千方百计地想破坏苏珊娜与府中男仆费加罗的婚事,聪明的费加罗看出了伯爵的心思,在夫人的帮助下,伯爵的邪念最终未能得逞,在一片欢庆声中,费加罗与苏珊娜终于结成美满的姻缘。这是一出轻松、幽默、诙谐的喜剧,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说明】博马舍(1732—1799),出生于巴黎钟表匠家庭。13岁时就辍学在家,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终于成为知识渊博,才气横溢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博马舍1772年完成了以费加罗为主人公的第一部戏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日》1778年完成)于1784年在法兰西剧院首次公演,取得惊人成功。这部喜剧也为莫扎特的同名歌剧提供了蓝本。1792年完成“费加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有罪的母亲》,思想性艺术性都较差,表现了剧作家革命精神的衰退。博马舍是继莫里哀之后又一杰出的喜剧作家,他的优秀剧作起着从古典主义向近代戏剧过渡的桥梁作用。
85、嘉尔曼
《嘉尔曼》(又译作《卡门》)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主要代表作。故事发生在西班牙,主人公嘉尔曼是个聪明美丽、独立不羁、又十分任性的吉普赛女郎。她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要求自由的女性。她身上有邪恶的特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重要的是她的真诚、坦率、刚毅不屈。她蔑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法律,用恶习的方式反抗社会,是社会的叛逆者。这部小说发表不久就被改编成歌剧,由法国作曲家比才(1838—1875)作曲。
作者风采:梅里美(1803—1870)法国小说家。1825—1830年是梅里美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作品多是剧作、诗歌。1829年的历史小说《查理九世时代的遗事》问世,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这期间,他还发表了几部短篇小说,显示出他短篇小说的创作才能。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他到西班牙、英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这个时期开始了中篇小说的创作,取得出色的成就,特别是《高龙巴》、《嘉尔曼》更加脍炙人口,堪称其代表作。1844年,进入法兰西学士院。40年代末,曾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和屠格涅夫的作品。1848年革命中,赞成过共和,对革命表示同情。1853年6月成为参议员。他的创作以中、短篇成就最大,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具有特殊风格。
银屏再现:嘉尔曼是一位美丽迷人而又桀骜不驯的吉普赛姑娘,她爱上了军官唐何塞,使其陷入情网。唐何塞为嘉尔曼与上司拔刀相斗,被迫离开军队。不久,嘉尔曼移情别恋,爱上一位斗牛士,唐何塞难以忍受,要求嘉尔曼跟他走,遭到嘉尔曼的拒绝。伤心欲绝的唐何塞拔刀刺死了嘉尔曼后投案自首,将自己送上了绞架。
86、吝啬鬼
五幕喜剧《吝啬鬼》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作者在剧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守财奴形象——阿巴贡。这一形象不仅在莫里哀的喜剧中,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典型。他的吝啬贪婪,以及高利贷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特性。他和儿女的矛盾,反映了以金钱为联系纽带的家庭关系的破裂,也揭露了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欲。作品将剧中人物经济上的对立、爱情上的冲突、性格上的矛盾巧妙集中在一起,具有发人深省的严肃喜剧效果,揭露有力,讽刺深刻。
作者风采:莫里哀(1622—1673)是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父亲是富有的商人,1635年送莫里哀进贵族子弟学校读书,1640年又为他买下硕士头衔和律师职务。但莫里哀的志趣在戏剧方面。1643年与人合作,成立了“光耀剧团”,后因剧团经营失败负债累累而入狱。出狱后又加入另一剧团,离开巴黎周游大半个法国达12年之久,回巴黎后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659—1663年,莫里哀开创古典主义。1659年上演了《可笑的女才子》,以后相继写出了《丈夫学堂》、《太太学堂》等喜剧。1664—1668年是莫里哀创作成熟时期,写了几部优秀剧本:《伪君子》、《恨世者》、《吝啬鬼》等。后期,莫里哀又创作了《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等一些剧本。莫里哀一生创作了近30部喜剧,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直接嘲讽当时的弊端,富有时代气息,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善于用夸张手法和性格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巧妙吸取闹剧形式以加强戏剧效果。被誉为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喜剧艺术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银屏再现:影片《吝啬鬼》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同名喜剧改编。这是一部幽默的讽刺喜剧,阿巴贡是个靠放高利贷发财的资本家,他爱财如命、吝啬成性,在儿女面前装穷,要儿子娶不要彩礼的寡妇,逼女儿嫁不收嫁妆的老头。当他埋在花园里的“命根子”——金币被偷走后,他呼天喊地,灵魂也随他的“命根子”而不得安宁。饰演阿巴贡的路易o德o菲奈斯是大家熟悉的喜剧演员,他在《虎口脱险》中幽默、诙谐、精湛的表演令人难以忘怀。
《吝啬鬼》是莫里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668年。剧情借用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金罐子》,写高利贷者阿巴贡爱财如命的吝啬可笑。阿巴贡放债,儿子举债;儿子爱上的穷姑娘,又正是阿巴贡的意中人。戏剧矛盾尖锐突出,它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戏剧性的情节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真实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狂热和金钱的罪恶,以及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因其形象刻画的真实深刻,阿巴贡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
美国著名作家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创作于1851年,小说描写一位捕鲸船长在在海上捕鱼时,不慎被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他发誓要找到白鲸。船长航行了几乎整个世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白鲸。于是,船长命令船员们靠近白鲸叉死它,船员明知九死一生但不得不服从船长的命令,他们叉中了白鲸,受伤的白鲸凶狠地冲向他们的鱼船,鱼船被撞得粉碎,船上的人除一人死里逃生外,都与白鲸同归于尽了。小说中称霸海洋的白鲸被写成一种强大可怕的、对人怀有敌意又难以制服的怪物。它是人类难以摆脱并深受其害的人间罪恶的象征。小说描写了捕鲸的艰难和捕鲸工人的智慧和勇敢,很有现实意义,有浓重的象征意味和神秘色彩。小说扑朔迷离、欲辩难言的意境在20世纪30年代引起欧美文学界强烈反响,成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者风采: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和诗人。青年时代当过水手,在长达四年的海上生活中,品尝了捕鲸船上的艰难与困苦。在南太平洋航行期间,他在一个海岛上的土著泰比人中间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初创作的小说《泰比》和《奥穆》都是以他的经历见闻为基础,描写异国风土人情的作品。作者把未开化的、未被近代文明玷污的人们的纯朴生活同资本主义的文明相互对照,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后期的代表人之一。作品带有一种神秘和悲观的色彩。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白鲸》所表现的神秘和悲观的浪漫主义色彩引起当时欧美文学界很大的反响,并因此被尊为美国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家。
银屏再现:本片根据美国著名作家梅尔维尔的巨著《白鲸》改编拍摄。片中主人公亚哈由美国著名影星格里高利o派克饰演。捕鲸船船长亚哈被一条叫莫比o迪克抹香鲸咬断一条腿。为了复仇,他利诱威逼船员们不顾一切地去追捕白鲸,既不顾船员们的生命安危,也不顾陆续出现的凶险以及袄教徒的不祥预言,他们像发疯似的在大海上与白鲸周旋恶斗,最后终于击中白鲸,他的捕鲸船也被狂怒的白鲸掀翻,船员们葬身海底,亚哈本人被缠结的捕鲸绳绞死,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死里逃生,成为悲壮故事的叙述者。
88、情感的迷惘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精巧的结构、细致的心理分析、引人入胜的情节、出色的景物描写,以及优美的语言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茨威格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影响,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本书所选的六部小说《枷锁》、《情感的迷惘》、《象棋的故事》等,体现了茨威格小说的风格和特色。他在作品中对人性的弱点和缺憾给予谅解和宽容,对弱者表示关注和同情,对法西斯破坏人类文明和摧残人的精神的行径加以抨击。
作者风采: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o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o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传记文学《三位大师》、《罗曼o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爱与同情》。茨威格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销行量达数百万册。高尔基称他为“才华出众的”、“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著作中享誉最高的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银屏再现:影片《情感的迷惘》根据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大学生罗朗来到新的学校学习,进行有关莎士比亚文学的学术研究。凯勒教授毕生都在研究莎翁著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教授一直未能完成自己的关于莎翁的文章。教授的妻子阿娜曾是他学生中惟一的女性,教授与阿娜为了掩盖谣言而结合。在罗朗的一再坚持下,教授同意与罗朗一起完成关于莎翁的文学著作。在这期间凯勒教授与罗朗之间关系的发展已超出了师生的情谊。罗朗又与阿娜发生了不可抗拒的恋情。多年以后罗朗旧地重游,讲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89、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是波兰作家显克微支于1896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反映公元1世纪,罗马暴君尼罗统治时期,罗马的异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斗争,揭示基督教徒殉道的主题。尼罗为了欣赏大火,便下令焚烧罗马城。事后,嫁祸于基督徒,大肆搜捕,并把他们押到斗兽场供猛兽啮噬。暴君下令将基督徒黎吉亚公主裸体缚于牛角上,然后令勇士威尔史与牛搏斗。青年将领维尼裘斯飞身进入斗兽场,呼吁市民主持正义,保全公主的生命。在市民的一片鼓噪声中,尼罗不得不答应。事后,他仍秘密搜捕基督徒彼得。彼得在逃离罗马的途中巧遇基督。他跪在地上问道:“主啊!你往何处去o”基督答道:“因为你离开我的子民,我现在要到罗马重竖十字架去。”彼得明白基督的启示,遂返回罗马,不几天,就被暴君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临刑前,预言罗马将大乱,尼罗必诛,基督教必昌。小说歌颂了基督徒彼得的勇敢、乐观的殉道精神。作者把罗马帝国颓废时期的社会描绘得淋漓尽致,把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与征服多神教的情景写得恰如一幅图画。作品获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译成30余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在各国上演,影响深远。
作者风采:显克微支(),波兰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波德拉斯地区一个小贵族家庭,曾在华沙大学语文系学习。1872年,以李沃斯特的笔名在《波兰报》上发表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一鸣惊人。年,赴美采访。回国后发表通讯集《旅美书简》和《为了面包》、《灯塔看守人》等短篇小说,揭露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体现了作家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从80年代起,他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写有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反映17世纪波兰人民抗击异族入侵的斗争,使读者看到历史上波兰人民的决斗、战争,充满着希望的呼声,起到唤醒沉睡的民心和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还写有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前者反映古罗马多神教与基督教的斗争;后者描写15世纪初波兰贵族反对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入侵,赞美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精神。1905年,以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有“波兰大仲马”和“语言大师”的美称。他的作品被译成40多种文字,主要作品在国内外被改编成电影上演,影响深远。
银屏再现:罗马皇帝尼罗在位时,指挥官维尼裘斯将军对丽吉亚王国在罗马的人质丽吉亚公主一见钟情,尼罗遂将丽吉亚赏给维尼裘斯,未料丽吉亚却是基督徒,她不能接受维尼裘斯以征服和屠杀一统天下的观念,两个人在心灵上无法沟通,丽吉亚便离开了他。为追回丽吉亚,维尼裘斯将军来到了基督徒秘密集会处,聆听了彼得关于基督的说教,回程时遇到了到丽吉亚时,虽然此时两人已相爱但维尼裘斯对基督教的精神仍感迷惑,他回皇宫时碰上疯狂的尼罗为建尼罗之城而焚烧罗马城,维尼裘斯将军赶回火场,救出丽吉亚,并率领民众突围。难民涌入皇宫,皇后嫉妒维尼裘斯将军对丽吉亚的爱,怂恿尼罗将焚城之罪嫁祸基督徒,将捕获的基督徒或喂猛狮或钉十字架或烈火焚烧,圣徒彼得亦被钉上十字架,但所有的基督徒均高唱圣歌。维尼裘斯将军当场揭发真相,引起民众激愤,迫使尼罗自杀结束了自己暴行。
90、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构思巧妙,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极为细腻,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独具的艺术特色。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的作家,在刻画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他的6篇故事,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教师》、《夏天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风采: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o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o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传记文学《三位大师》、《罗曼o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爱与同情》。茨威格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销行量达数百万册。高尔基称他为“才华出众的”、“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著作中享誉最高的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银屏再现:美国环球影片公司1948年出品。根据奥地利作家史蒂芬o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本片是一部充满了精巧构思和具有神秘吸引力的场面的作品。例如,在一个沉寂的维也纳夜晚,当年轻的斯蒂芬偷偷摸摸地把一个*女带进他的寓所时,14岁的丽莎在楼梯平台上可怜地巴结他的场面;她母亲搬走后,她从火车站回来,为的是最后看一眼她所钟情的人或是听一听他的声音的场面;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女郎时,她耐心地处理在雪地里希望能得到他顾盼的场面;以及当她离开丈夫时,最后一次去献身于她所爱的惟一爱人时,她为他买了一大把白色花的场面等等,都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化场面,叙事与抒情、表意密不可分地融合在镜头语言中。奥菲尔斯相当卓越和独到的导演手法,使两位主角的表演放射出宝石般的光泽,以致含蓄而又层次丰富的表演风格和谐而多变,达到了令人赞赏的完美程度。美工师亚历山大搭制的古老维也纳的街道和内景是那样真实、准确,摄影师弗兰克的摄影机对光与影进行的处理是那样富于创造性,又那样细腻,正是所有这一些工作,才使本片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精品。
&91、荒野的呼唤
《荒野的呼唤》中篇小说。杰克o伦敦著。作于1903年。小说描写了一只名叫巴克的大狗被盗卖到阿拉斯加干苦工,劳动极为繁重,环境极为艰险。狗队每天拉雪橇在雪地上行走40英里,而每只狗所得到的食物是根本吃不饱的一磅半鱼干。狗统统被累倒拖垮后就被主人卖掉,来榨取最后一滴油水。棍棒象征的是统治它们的权力,巴克的第一课就是“棍棒教育”。巴克忍受了各种虐待,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鼓足勇气,练成吃苦的精神,比其它狗更机敏、更勇猛,最后和史皮兹争夺强者地位,结果史皮兹被咬倒,巴克成为生存斗争的胜利者。在巴克的内心,时常涌动着一种原始的返祖现象,野性的力量在呼唤着他,最后他回到狼群中。这不说明它的退化,而说明它要在更加直接地进行生存竞争的地方,证明自己是强者。最后巴克也确实以勇猛和聪明,赢得狼群的领袖地位。小说文字流畅,简洁明快,一气呵成,显示语言内在的力量,自发的美感和粗犷有力的节奏,在创作上又结合神话悬念,使小说更富有吸引力。
作者风采:杰克o伦敦()美国作家。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父亲是破产的农民,自幼就以出卖体力为生,读报、卸货等。曾一度进入大学学习。他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他的成名之作是1900至1902年发表的《狼的儿子》等3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描写动物的小说《荒野的呼唤》、《白牙》被认为是卓越的作品。1905年至1910年间创作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如《铁蹄》、《马丁o伊登》等。到后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追求个人享受。1913以后,他因经济上的挫折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经常酗酒,1916年11月22日服毒自杀。
银屏再现:这是一部由美国天皇巨星查尔屯o休斯屯主演,以美国早期阿拉斯加发现金矿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发生在一条叫巴克的狼狗,它原是一家富有家庭的爱犬。由于狗命升值,被贪心的佣人拐走卖给狗贩,辗转被卖到西雅图。男主角桑顿先生由于接受了美国邮电局的雇佣,专程运途邮件,用雪橇翻山越岭往寻金者密集的城镇,买了狼犬巴克同行,于是整个人与狗相依为命、与大自然、与恶人、印第安人相抗衡的动人故事发生了,处处令人动容,狗明星巴克的演技令人叹为观止。桑顿送到邮件后,他不愿与寻金者为伍,以砍伐木材为生,经几波折,最后还是经不住诱惑去印第安人的黄金窟“黄月亮”。在一次印第安人袭击中,桑顿被杀死。狼犬巴克最终回归大自然,成为狼群的首领。
92、化身博士
《化身博士》和《金银岛》是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小说。《化身博士》在英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当年刚出版就经常被盗印,据说牧师们讲道也用上此书,后来数次改编为舞台剧并搬上银幕。高大正直的杰基尔博士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一种“分身”药,只需吞一点,他就能随心所欲地变成另一个肉身——寻欢作乐、放纵自己的坏人海德——或作恶之后变为正人君子的杰基尔博士。这真是一件常人难以想像的事情,再加上前面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使这部作品有了“科学小说”和“神秘小说”的声誉。《金银岛》又译为《宝岛》,既是史蒂文森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的中心情节是一个古往今来最著名的海盗的故事,作者无意向读者指出两帮人围绕宝藏而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究竟有什么教训,他要做的是通过脉络清晰、波澜迭起的惊险故事,自始至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教人非一口气读完为止。针对这部成功的惊险小说,史蒂文森后来回忆道:“这是一个给男孩们读的故事,不需要十分讲究心理描写或优美的文体。”这当然是作者自谦之辞,实际上整部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两面三刀、心狠手辣,但又狡猾多端、见风使舵的约翰o西尔弗,又如霍金斯太太的固执与坦率,她数死去的海盗留下的钱币时,“不同意在收回欠她的账之外多拿一个铜板,又顽固地不肯少拿一个子儿。”
作者风采:罗伯特o路易斯o史蒂文森(),英国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与杰出代表。他出生于苏格兰,祖父与父亲均为著名的灯塔建筑师,1867年,史蒂文森入爱丁堡大学读土木工程,后转学法律,1875年取得苏格兰律师资格,但这些均非他的志愿而是家命难违。史蒂文森喜欢的是旅游、看书、写诗,早期出版的《内地游记》、《骑驴漫游录》就是这种生活的记录。19世纪80年代是史蒂文森创作的黄金时代,他认为“生活显得很丑陋,没有清楚的界限,不合逻辑同时又杂乱无章……因此艺术要承担的任务是使作品变得明确、完整、合理……”,因此为了与平庸灰色的当代英国现实保持距离,他经常把小说的背景推向古代,搬到异域他乡。史蒂文森的小说的两个鲜明特点就是历史题材和异国情调。15世纪玫瑰战争中的侠盗复仇故事,18世纪活跃于苏格兰高地的爱国者的生活斗争纪实在他的作品里色彩斑斓,如火如荼。《新天方夜谭》、《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黑箭》等脍炙人口的小说展现了作者全面的才华和旺盛的创作能力。
银屏再现:影片根据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同名小说《化身博士》改编而成。影片中的杰基尔博士为了探索人性的善恶,研究发明了一种药,他用了这种药,便化身为海德先生,再把自己身上的恶念,全都赋予了海德。杰基尔博士作为医生多行善事,名声极好。海德则无恶不作,杀人害命。最后杰基尔博士无法摆脱海德,自杀身亡…
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艾o丽o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自1897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我国自1953年翻译出版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册。《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作者风采: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女作家,出生在爱尔兰,常住伦敦,在纽约度过晚年,她于188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在伦敦结识了不少流亡工作者,其中以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夫钦斯基对她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1892年与波兰流亡者米哈伊o伏尼契结婚。1897年她的小说《牛》在伦敦出版。伏尼契还写过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奥丽维亚o塔拉姆》,及叙述牛虻出走后经历的《中断了的友谊》等,她不仅创作小说,而且还翻译过很多俄国文学作品,写过不少乐章。银屏再现影片《牛虻》根据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青年意大利党党员亚瑟被道貌岸然的主教所蒙蔽,在忏悔之际因泄露了党的机密而被捕入狱,由此他看清了教会的反动本质。出狱后,他假装投河自杀,隐匿自己的踪迹。三年后,他从国外回来,化名“牛虻”组织武装起义反抗压迫。后来起义失败,牛虻再次入狱,他的战友策划越狱未成功,牛虻惨遭杀害。
94、小妇人
路易莎o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小妇人》是一部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一本道德家世小说。马奇家四姐妹对自立的权力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家庭的忠诚眷顾构成了一贯全书的矛盾,使故事熠熠生辉,情节生动感人。《小妇人》用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把四姐妹的命运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要过的生活十分简单,简单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本书的光彩不但未有稍减,它仍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地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联系起来,用无限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小妇人》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公认的美国名著,100多年以来,一直受到热烈的欢迎。美国图书协会、美国教育协会两会代表选入100种乡村小学的必备书,其中精选25种,《小妇人》列居25种的榜首,世界上已有数十种不同语言的译本,30年代此书也风靡了中国大陆,先后有四、五种不同的译文问世。
作者风采:路易莎o奥尔科特(),美国作家。她的父亲布郎逊o奥尔科特是马萨诸塞州康科德一位自学成才的哲学家、学校改革家和乌托邦主义者。他一生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以至无力担负家庭生活。维持生计的担子先是落到他的妻子身上,而后又落到他那富有进取精神的二女儿路易莎o奥尔科特身上,路易莎到学校教过书,当过女裁缝、护士,做过洗熨活,15岁时还出去做过佣人。路易莎10岁时便已热心于业余戏剧演出,15岁时写出第一部情节剧,21岁开始发表诗歌及小品。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子的书”,她便根据孩提的记忆写成《小妇人》。书中把自己描写成乔o马奇,她的姐妹安娜、亚碧、伊丽莎白便分别成为梅格、艾美、贝思。书中的许多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不过现实生活中的奥尔科特一家经济状况远不如她笔下的马奇一家。出于作者意料的是《小妇人》打动了无数美国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心弦。之后,路易莎又续写了《小男人》和《乔的男孩子们》,1873年又以小说形式出版了自传著作《经验的故事》。路易莎成名后,继续撰写小说和故事,并投身于妇女选举运动和禁酒运动。
银屏再现:影片《小妇人》根据露易莎o奥尔科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小说发表于1868年,是奥尔科特的一部自传性作品,乔o马奇就是以她自己的经历为蓝本的。影片的改编相当忠实于原著,完全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影片以南北战争为故事的背景,描述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刻画了马奇家四姐妹迥然不同的性格以及她们的爱情、婚姻和命运。影片以突出刻画乔的性格为主,着力描写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善良、勇敢、坚强、无私、责任感、自我牺牲,表现了一个粗野、冒失和野心勃勃的小姑娘怎样成长为一位成熟、深沉和具有社会意识的女作家。影片也描绘了在战乱的社会环境里的一块宁静的绿洲,即和睦、美好、幸福的马奇先生一家,而乔对梅格的依恋,对贝丝的柔情,以及她和劳里之间含蓄、真挚但又毫无结果的爱情,更是动人心弦。由于乔治o顾柯精湛质朴的导演技巧和凯瑟琳o赫本的出色表演,这部影片终于成为一出精美的“银幕戏剧”,它于1933年公映后在国内外获得很大成功,曾被好莱坞记者协会评选为该年度最佳影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圣诞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