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养攀鲈鱼价格需要经常换水吗?还有鱼身很多黑斑点,以前养过一条很大的,没有斑点,是不是鱼越大,斑点就

哪些鱼适合作为工作鱼_百度知道
哪些鱼适合作为工作鱼
提问者采纳
鱼缸清洁之--10种工作鱼介绍黑线飞狐常用指数:★☆观赏指数:★★★☆功效指数:★★★★★黑线飞狐,个体上与小精灵很相似,要仔细才能分辨,可称为食藻鱼之王,其它食藻鱼不爱吃的须状、刷状藻,象黑毛藻,都可以被其去除。黑线飞狐性温顺,杂食性,卵生,适合水温与水草及其它小型热带鱼相同,最好不要单独饲养,他很容易躲起来不敢出来。非常喜欢密植的水草缸,可以摄食饵料或鱼卵,养成摄食习性后影响其除藻效果。小精灵常用指数:★★★☆观赏指数:★★★功效指数:★★★★☆小精灵广泛分布在巴西尼格罗河、哥伦比亚以及委内瑞拉的河流中,属于常见的小型异形鱼。体长约3厘米左右,从吻部到尾柄有一条贯通的黑色条纹。品性:胆小、温顺,不抢饵,草食性,体质较弱,喜欢弱酸性软水,和大多数水草缸内提供的条件一致,保持良好水质才能健康成长,能有效清除岩石、沉木、底砂、缸壁及水草叶面的各种藻类。一般来说1米的水草缸配养6-10尾较合适。老鼠鱼常用指数:★★★观赏指数:★★★★★功效指数:★★★☆鼠鱼名字的来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嘴边长着唇须的可爱模样使其看来酷似在水中游泳的小老鼠,属兵鲶属(Corydoras)的鲶科鱼,原始栖息地是位于南美热带雨林的亚马孙河流域,所以最适合它们居住的水环境大多为:pH值约为5.8~7.2;水温22~26℃;dH2~25的偏软水质。在大多的玩家的眼中,饲养的鼠鱼通常都是水草缸中的配角,不单纯是为观赏,主要的还是想利用它们吃食藻类及残饵的特性,将其视为清洁水底杂物的“清道夫”来饲养。但实际上是更喜欢鼠鱼的憨态和可爱。个性温和的鼠鱼可以和很多鱼种混养得很好,能与灯鱼、七彩神仙、神仙鱼、短鲷和孔雀等都相处得很好。鼠鱼并不挑食,它所接受的饵食种类非常多。所以在饵料上尽量多样化,例如丰年虾、雪藏红虫、丝蚯蚓、汉堡薄片、颗粒饲料等,交替投喂,就可以把鼠鱼养得白白胖胖的。鼠鱼拥有强壮的体质使得它可以在完全无水流、低溶氧的环境下存活,因为它可以行肠呼吸,但这并不代表鼠鱼的饲养环境可以不用打气或不用过滤,其实鼠鱼喜欢有洁净、有水流的高溶氧的生活环境。青苔鼠青苔鼠Acantopsischoirorhynchos又名马头鳅。体细长,稍侧扁。身体最高处在胸鳍起点垂直上方,向前急剧下斜,向后较平直,头长,侧扁。吻特别长,前端略尖。眼上位,腹视不可见,明显位于头的后半部。口下位,上唇边缘有发达而稀疏的突起,侧端连于口角须的基部。唇后沟根深。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背鳍外缘微凸;胸鳍左右基部紧靠在一起;腹鳍短小,左右基部紧靠;臀鳍短;尾鳍深凹。体被细鳞,头部无鳞。侧线走向平直,沿侧线有十余个小黑斑,背部正中隐约可见横跨的数个棕色大斑。吻端至眼前缘有两黑色纵条纹,各鳍浅棕色,无斑。体长可达180毫米。生活于江边砂底浅滩流水回缓之处,依靠斜向下方的吸盘状口部,吸贴于水草岩石等物而徐徐移动,同时酝食青苔或剩余的食物以清除水族箱的废物。饲养容易,适合任何水质。最适水温为23~27C。繁殖较难。在水族箱中铺砂,并多栽植些水草。选择成熟的雌雄鱼作亲鱼,将一尾雌鱼先放人准备好的水族箱中,待雌鱼习惯新环境后再放人1~3尾雄鱼,在早晨或黄昏产卵,雌鱼先将雄鱼射出的精液用口含着送到水草叶面或岩石上,并让其粘贴上,然后雌鱼再产卵使其受精。产卵后将亲鱼移走,只留下卵在水族箱中,并微微充氧,经1~3天孵化成仔鱼。仔鱼在箱底爬行觅食,可供给水蚤或人工仔鱼配合饵料。清道夫清道夫 Plecostomus punctatus,又名吸盘鱼、琵琶鱼、吸口鲶。科别:甲鲶科学名:Hypostomus multiradiatus英文名:Suckermouth Catfish成鱼体长:30厘米原产地: 又名的清道夫(或者说是又名清道夫的吸口鲶)。原产于南美洲各地的河流中。在中美洲也经常可以看到。饲养水质: 本种鱼的饲养很简单,几乎只要是水就能养活它们。但是要养好它们最好还是给予它们弱酸性软水或者中性水质的水为佳。食性:杂食性偏草食性。活动水层:底层。性情:较温和不过会袭击某些种类地鱼,尤其是当其饥饿地时候。鱼体呈半圆筒形,侧宽,尾鳍呈浅叉形。口下位。背绪宽大,腹部扁平,左右腹鳍相连形成圆扇形吸盘。从腹面看,很像一个小琵琶,故又称为琵琶鱼。鱼体呈暗褐色,体上布满黑色斑点。体长可达250毫米。体格畦壮,适应性强,容易饲养。喜欢弱酸性软水,适宜水温20C以上。经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是水族箱里最好的“清道夫\同类之间有时发生争斗,可与大型热带鱼混养。雌雄鉴别困难,性成熟的雌鱼腹部比雄鱼略膨胀。卵生,繁殖困难。目前尚无繁殖成功的经验。这尾鱼相信大家都见过,养过。对了这就是几乎人人都养过的清道夫。大家饲养它们当然是为了它们能将水族箱里的残饵、污物消灭掉。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是能让大家满意呢?对不起答案是否定的。它们绝对不是吃眼前亏的家伙。当有营养而且美味的汉堡、鱼虫放到它们眼前的时候,它们是绝对不会看上那些残饵污物的,哪怕只一眼。同时,作为清道夫它们绝对不能说是很好地品种。它们会啃咬水草,它会将它们咬得象渔网一样。另外,我们发现它们会袭击其它鱼儿,尤其是七彩。它们会附在七彩的身体上啃咬它们的鳞片。所以我的水族箱里早就没有它们的影子了。清道夫的雌雄鉴别不易,人工繁殖同样很难。家庭养殖几乎无法完成繁殖活动。鱼场里据称是通过大水流模拟自然溪流的水文状态完成繁殖的。所以,大家伙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忠告:实际上这种鱼并不合适当作清道夫,虽然它们叫清道夫。所以不要将它们当清道夫饲养还是要安全得多。黑壳虾常用指数:★★观赏指数:★★★☆功效指数:★★★淡水黑壳虾多以多齿新米虾为主,而象台湾米虾、拟多齿米虾等也常被称为黑壳虾。黑壳虾常栖息于底质为石块或砂石的溪流中,湖泊及水库中也时常生活,多隐藏在水草叶、石块下或落叶丛中。黑壳虾体型较小,约2-3cm,最适温度23-28℃,pH值在6–7.5,在环境适当、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可自行繁殖。水族上饲养黑壳虾一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其个体较小而常作为其它大型鱼的活饵;另一种就是作为水草缸的食藻虾兼具观赏。黑壳虾对去摄食藻类及动植物尸体有很好的效果,常用在水草缸尤其是有莫丝的水草造景缸中。养殖黑壳虾应注意:水温不宜过高而超过28℃;夜晚不要开灯,因为夜晚及凌晨是其活力较旺盛时期;有供其攀爬、躲藏的栖息环境,如沉木、水草尤其是莫丝造景缸等;要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换水;要注意良好的过滤和供氧系统;注意繁殖过多而大量黑壳虾的出现。大和沼虾常用指数:★☆观赏指数:★★★★☆功效指数:★★★☆分布于日本,又俗称珍珠虾、大和藻虾,体型较黑壳虾大,外形与龙虾类似,体色为棕绿色至墨绿色,在头胸甲两侧具有不规则断断续续的斑点,有些则连成连续之纵纹,在第三腹节有一不甚明显之横斑,额角短,约在第一触角柄末端,第二步足左右对称且略扁平粗壮。大和沼虾食藻能力佳且观赏价值较高,但有时会拔水草,吃水草嫩叶。苹果螺常用指数:★观赏指数:★★★☆功效指数:★★☆学名日本红螺,别名神秘螺、大羊角螺,属苹果螺科,圆形,橙红色,极可爱。观赏水质对水质没太高要求,比大多数鱼类更耐恶劣环境,但喜弱碱硬水,若水体缺钙则应添加石灰石、贝壳粉。除苹果螺外,其它象蜗牛、扁卷螺、月光宝螺、斑马螺等都具有一定的除藻功能。但因其可能同时摄食嫩草而常被作为有害生物而去除掉。黑玛莉常用指数:★★★★☆观赏指数:★★☆功效指数:★★与红玛莉、银玛莉同属于玛莉鱼(也有书称摩利)一类,原产:北美洲的墨西哥、美国。成鱼体长6-12公分。适合水温:20-25℃。水质要求:总硬度(gH):8-10dGH, 酸碱度(pH):7.0-8.0。和孔雀鱼一样的卵胎生的繁殖特性,同样属于胎生鳉鱼科的热带鱼,品种多变,根据体型形状区分,大致分为两类:普通型和气球型(俗称:茶壶);根据尾鳍形状区分,可大致分为两类:燕尾型和圆尾型;根据背鳍形状区分,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低翅型和帆翅型。玛莉鱼鱼体质较强健,比较容易饲养,食性颇杂,容易接受各种动物性活饵以及人工饵料,同时,也喜欢啄食水草、水族箱缸壁上蔓生的青苔,黑玛莉不过一般是作为观赏而养殖于水草缸中,其吃藻、吃表面油膜的功能只是附带功能。接吻鱼别名:吻鱼吻嘴鱼亲嘴鱼香吻鱼接吻斗鱼桃花鱼。科属:攀鲈科原产地:印度尼西亚,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特征】体长10-15厘米。体卵圆形,侧扁。体色银白,略带粉红色,吻部淡红色。野生接吻鱼体长30-40厘米。【饲养特点】性情温和,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1~28℃,对水质要求不严。生长快,体质强壮,不易患病。饵料以活食为主。【繁殖特点】亲鱼性成熟年龄为6个月。雄鱼在繁殖期具婚姻色,体色由粉红变为紫红,身体较雌鱼小;雌鱼腹部肥圆。繁殖水温27~28℃,水质中性。在100厘米×50厘米×50厘米的水族箱水面漂浮几棵水草,将一对亲鱼放人,雄鱼不筑浮巢,追逐雌鱼,雌鱼将卵产在水草上。产卵结束后将亲鱼捞出。受精卵经24小时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浮在水面,待腹内卵黄囊吸收完后就可游动觅食。雌鱼产卵量高。顾名思义,因为接吻鱼会“接吻”,所以人们才给它们起了这个有趣的名字。接吻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感情交流,而对于鱼类来说,接吻为的是什么呢?与其他热带鱼相比,接吻鱼没有鲜艳动人的色彩,可是仍然受到热带鱼爱好者的青睬。这是因为接吻鱼不仅具有会“接吻”的绝活,而且游泳技术也相当高超,它们能在水中翻腾跳跃,犹如优秀体操运动员表演翻筋斗一样精彩,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你想欣赏一下它们“接吻”的奇观,那你就耐心地在养有接吻鱼的水族箱边等待,便可大饱眼福。当两条接吻鱼相遇时,双方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生有许多锯齿的长嘴唇,用劲地相互碰在一起,如同情人“热吻”一般,长时间不分开。不过,这种“热吻”并不是“求爱”,而是在打斗。由于接吻鱼具有保卫“领地”的习性,两者相遇时,双方互不相让,只好诉诸武力,用长嘴唇相斗来解决“领地”争端,直到有一方退却让步,“接吻”才宣告结束。有趣的是,2月龄的这种接吻鱼幼鱼便有“接吻”行为,这说明接吻鱼的这种保卫“领地”的习性是生来就有的,这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对水质适应性广,能刮食固有藻类,可抑制绿藻生长,有利于箱底的清洁,性情温顺,好成群游动易于比较好动的热带鱼混养,不宜与金鱼混养,接吻鱼幼鱼就开始接吻,接吻为领地之争。6月龄性成熟,繁殖期雄鱼体色转为紫红色,经常尾随雌鱼相伴而游时,是雌鱼临产预兆。亲鱼另放水箱,水温调到28度,水硬度9左右,放水草于水面附卵,产卵完捞出亲鱼,受精卵24小时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匍匐不动,经2天开始游动觅食,投喂优质饲料鱼虫、水蚯蚓等,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提问者评价
Thank you!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清洁工是不错的工作鱼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介绍一下目前国内主要的一些适合观赏养殖的原生鱼品种
青鳉   学名:Oryzias latipes ( Schlegel)   俗名:万年鲹、稻花鱼   目名 :鳉形目   科名 :青鳉科   属名: 青鳉属   命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俗名 :灯眼鱼   国内分布 华南, 华东各省, 东北各省目前较丰富。 成都也有分布,但最近很难看见了。估计已经灭绝了吧!现在养鱼爱好者所养的青鳉基本都是桂系。  国外分布 日本   资料来源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223. 珠江鱼类志:295-296. 广西淡鱼类志:197.四川鱼类志:494-495.   同物异名 Aplocheilus latipes Temminck et Schlege, 1946.;Oryzias latipes 外形特征   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于体后部,几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无侧线。背鳍条6,位很后;臀鳍条16~19;尾鳍截形。体背侧淡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臀鳍及尾鳍散布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淡色。分布于中国东部、朝鲜西部及日本本州。中国辽河到海南省,西到关中及四川均有分布。 生长繁殖  
 常成群地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的表层。在稻田及池塘、沟渠中常见。以昆虫幼虫、小软体动物为食。产卵期为4月下旬到7月中旬。分批产卵。体长在17毫米左
右的个体怀卵量为
180~250粒。一次可产6~30粒。卵具油球,卵径约0.9毫米,吸水后膜径1.1毫米。卵膜上具有长、短两类丝状物,短丝数目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
卵膜上;长丝20余根,集中一处,形成一束。产卵时,长丝不完全产出,一头附在卵巢膜上,另一头仍固着在卵膜上。这样,产出的卵不会脱离母体而落入水中,
使卵悬挂在母体生殖孔的后面。受精后,卵就带在母体上发育。水温21℃时,12天半即可孵化。此鱼以能吃蚊虫的幼虫(孑孓)而有益。无大经济价值。 生存危机 青鳉为我国本土原生鱼,随着近些年来外来物种—食蚊鱼在国内野外环境中大量繁殖,青鳉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青鳉和食蚊鱼的生态位极为相似,竞争过程中青鳉往往处于略势,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看见它的踪影了。
23:27 被书记编辑过
鰟鮍 鰟鮍(páng pí):鱼,俗名牛粪鲫、红目鲫,西北地区俗称彩片,四川这边有的地方叫簸箕鱼,板凳鱼,因为很扁。体长5-8cm,寿命为3-4年。眼有彩色光泽,背面淡绿色,略带蓝色的闪光,腹面银白色。繁殖期的雄鱼色泽艳丽。生活在淡水中,杂食性,吃水生植物以及水生生物,卵产在活的河蚌里。
分布区域  
 生长于整个欧亚大陆,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缅甸、老挝等地。据《中国动物志鲤形目中卷》记载本亚科鱼类在中国有3属约20
种,大多为广布种。台湾亦有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醉月湖数量颇多。鱼体侧扁而高,呈卵圆形。体色因鱼的大小、雌雄以及季节而有不同。稚鱼在背鳍前方有一个
大黑斑,成鱼则渐褪。雌鱼体色呈淡土黄色,沿尾柄中央有条向前的浅蓝色条纹。雄鱼在繁殖季节时,体色特别鲜艳,尾鳍中央为红色纵纹,甚至于尾柄处有一红艳
的珠红斑点,故又称之为“点__鱼”。胸鳍
上方有一浅红色斑,头顶后方有浅蓝色的金属光泽,胸鳍、背鳍与臀鳍末端红色,眼睛红色,故又称为“红目鲫”。 生活习性   适水温为14 - 28℃,对水质并不挑剔。此鱼性情温和,常成群游动觅食,喜好清洁而植有水草的水槽
麦穗 生物特点   头尖,略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雄鱼个体大,雌鱼个体小,差别明显。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护的习性。 编辑本段外来物种   在我国东部地区为土著物种,但在云贵高原地区成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滇池等湖泊土著物种灭绝的元凶之一。 “
‘外来'这个概念不仅是以国界定义的”,国家环保局生物安全办公室的专家柏承寿介绍说。云南是我国鱼类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
们出于产业经济的目的,两次大规模地移殖和引进外地鱼类。其中第一次是在1963
-1970年间引进“四大家鱼“等经济性鱼类,并带进麦穗鱼和虾虎鱼等非经济性鱼类。现在云南原有的432种土著鱼类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约有
130种,约占总种数的30%;另外约有150种鱼类在60年代是常见种,现在已是偶见种,约占总种数的34.7%;余下的152种鱼类,其种群数量也均
比60年代明显减少。在过量捕捞、
水利工程、围湖造田、外来鱼类,这4个导致云南鱼类濒危的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蝾螈的灭绝也与滇池引入外来种
有密切的关系。
条纹小鲃   别名:条纹二须鲃、黄金条、五线小鲃、半间鲫 、班星鱼(广西钦州的叫法)  
英文名:Chinese barb ,Golden barb   学名:Puntius semifasciolatus (Günther, 1868)   原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成鱼体长:6 - 7 cm   性格:温和   适宜温度:21 - 26 ℃   酸碱度:PH 6 - 8   硬度(dGH): 4 - 18°N   活动水层:中层   繁殖方式:卵生
 体侧扁,呈纺锤形,须一对,眼上方具红色光泽,鳞片大。鱼体呈银青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金黄,体侧具4条黑色横纹及若干不规则小黑点。尾鳍叉形,雄鱼
的背鳍边缘及尾鳍带橘红色。分布在中国大陆及台湾西部各平原间的水沟或小溪。喜栖息于平原河川中下游的水渠、田沟、水塘的缓流区中,常与石鲋类小鱼混游。
杂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及丝藻为食。    雌鱼体侧有4~6块明显横斑,雄鱼腹部则为鲜红色,体侧同样具数块横斑。此外,雌雄鱼的各鱼鳍末端为淡橘红色,眼睛周围同为红色。因此,一般钓鱼的人都称之为“红目仔”。 适应力强,能在17~26℃(个人饲养经验,10度以下的水温也没问题)的水温中生长,吃动物性饲料,是卵生鱼类。
棒花鱼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 基本信息   学名: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   俗名:爬虎鱼、猪头鱼、推沙头、淘沙郎、稻烧蜞、沙锤、花里棒子、老头鱼 科属: 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棒花鱼属Abbottina 形态特征   棒花鱼体长,稍侧扁。头较短,吻短,前端圆钝。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背鳍无硬刺,胸鳍圆钝,均较短。尾鳍叉型。头背部稍黑,体侧具一不明显的纵纹,其上有9-11个黑点斑块,背部也具8-11个黑色斑块。背鳍和尾鳍具有由黑色小点组成的斑纹。  
 背部深黄褐色,至体侧逐渐转淡,腹部为淡黄色或乳白色,背部自背鳍起点至尾基有5个黑色大斑。在体侧有7—8个黑色大斑,此外在整个背部自头至尾不规则
的散布有许多大小黑点,在背鳍、胸鳍及尾鳍上由小黑色斑点组成比较整齐的横纹数行,在生殖期体色转深,雄鱼更为明显。 生存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1龄鱼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沟塘中。四川分布也比较广。
小鳈编辑基本信息学名: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Nichols,俗名:荷叶鱼红脸鱼科属:Animalia - 动物界Phylum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Class Pisces - 鱼纲Order Cypriniformes - 鲤形目Family Cyprinidae - 鲤科Genus Sarcocheilichthys - 鳈属分布:四川省, 福建省, 广东省, 湖南省, 浙江省, 贵州省, 陕西省, 江西省, 上海市, 安徽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北省, 重庆市, 云南省, 江苏省等。虽说四川也有分布,不过我没有见过。。。
23:32 被书记编辑过
中国斗鱼“中国斗鱼”,是中国及东南亚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分别为红蓝叉尾斗鱼、香港黑叉尾斗鱼、越南黑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其中红蓝叉尾斗鱼(拉丁学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因为它是叉尾斗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在国内不同地方,又有盖斑斗鱼、天堂鱼、菩萨鱼、花手巾等俗名。同时,由于
它是中国斗鱼当中养殖时间最早及最普遍的一种,因此人们有时候也直接将它称为“中国斗鱼”,俨然成为了中国斗鱼的代表。主要品种1.红蓝叉尾斗鱼(中国斗鱼、天堂鱼、唐金皮、丝线拖、旁皮闪)Macropodus opercularis(L.), 1758 - 广布于华南(包括香港)、台湾、越南,一般称之为普叉。2.圆尾斗鱼(中国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 1842 - 分布于华北(上海及长江以北省区)。3.越南黑叉尾斗鱼(越黑)Macropodus spechti Schreitmuller, 1936 - 分布于越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4.香港黑叉尾斗鱼(HK)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Freyhof & Herder, 2002 - 分布于香港、福建、广东省、广西东部。四种中国斗鱼在生物学里的分类位置如下:硬骨鱼纲Class: Osteichthyes全骨鱼下纲Intraclass: Teleostei骨鳔总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鲈形目Order: Perciformes攀鲈亚目Suborder: Anabantoidei斗鱼科Family: Belontiidae (Polyacanthidae, Osphronemidae)斗鱼属Genus: Macropodus圆尾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红蓝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香港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越南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spechti[1]体态特征四种中国斗鱼的共同体态特征是:成鱼体长约为七八厘米至十几厘米,大致呈椭圆形,侧扁,尾柄不明显;鳃上腔内有瓣状辅助呼吸器官,帮助它们在水面吸入氧气;腹鳍胸位,第一鳍条延长呈丝状,也可称为胸针;背鳍、臀鳍、尾鳍明显;雄鱼体色较鲜艳,雌鱼体色较暗。具体的区分主要在于尾鳍、体纹与鳃盖。首先从尾鳍看来,可先将圆尾斗鱼与其他三类区分开来。圆尾斗鱼(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圆尾”),顾名思义,它的尾巴呈圆形,鳃盖蓝斑较明显,背鳍与臀鳍较长。而其他三种斗鱼的尾鳍则均呈叉状,上下叶均延长,因此才有“叉尾斗鱼”之称。普叉与其他两种黑叉尾斗鱼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在体侧有红蓝相间的鲜艳条形体纹,另外,身体和尾鳍长度平均来说均稍短于另外两种黑叉尾斗鱼,展示的时候尾展幅度也较两种黑叉尾斗鱼稍窄,鳃盖的蓝斑颜色显眼。香港黑叉尾斗鱼也叫香港斗鱼,拉丁简称HK(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港黑),越南黑叉尾斗鱼也叫红鳍斗鱼,拉丁简称SPE(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越黑”),两者在自然状态下,体色均呈暗褐色或暗蓝色、浅黑色等,身型修长,叉形的尾鳍都很长,而且尾展也很宽大。两者相比,主要特征是前者头部两侧的鳃盖都具有一个显眼的蓝斑,头顶和前背部散布褐斑,而后者的鳃盖没有显眼蓝斑,没有体纹和褐斑,整体栉状鳞片干净流畅。种群分布中国斗鱼的这四种不同的自然类型,还有着各自主要的分布区域,其中也有两个类型重合分布的地方。圆尾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北,最北到达黑龙江、新疆一带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日本(其中日本可能是从亚洲大陆引进的)。红蓝叉尾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最南到达中南半岛的越南中部地区。因此,长江流域作为圆尾斗鱼和红蓝叉尾斗鱼自然分界岭,实际上也是这两种斗鱼的重合分布区。虽然也有人在珠江流域寻找到过圆尾斗鱼的踪影,不过是自然分布还是人工引入,还存悬念。香港黑叉尾斗鱼的分布区域则以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东到达福建西部一带,向北到达江西南部,向西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的钦州、防城、上思一带,都发现过它的踪影。香港黑叉尾斗鱼最早由香港鱼类学研究者林钊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香港率先采集到标本,当时他认为港黑与越黑是同种。香港斗鱼最早被正式以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拉丁学名命名,则是2002年德国鱼类学家Freyhof和Herder在其文章中的率先使用(Freyhof,J & Herder, F 2002)。港黑绝大部分栖息于相对封闭的山涧溪流,因为栖息的环境不同而又相对封闭,导致分化出了不少差异较明显的地方表现型。港黑分布区域的华南地区,均是普叉的分布区域,但港黑主要是在山涧溪流里繁衍,普叉则主要是在水田溪流生息,它们在共同的区域内呈现着互补分布的自然生息状态。越南黑叉尾斗鱼,顾名思义,主要是分布在越南境内,从越南南部到越南北部均有分布;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德保、靖西、大新等喀斯特高原台地,最近两年也发现了越黑的踪影。它们在表现型上体现出越黑地方型的独特特征,因此中国斗鱼的玩家们也给它们起了一个独特的地域品系名称——“壮家黑叉”(简称“壮黑”)。壮家黑叉的发现,首次证实了越黑在中国国内亦有分布,因此Macropodus属的四种斗鱼被称为“中国斗鱼”,是名副其实的。壮家黑叉的分布区域,也是红蓝叉尾斗鱼当中的一个精美品系代表——“壮家叉”的分布区域,它们在野外分布上的重合,也似乎使得它们之间在远古时便有了基因的交集。因此,壮家黑叉里似乎也可以看到壮家叉的某些特征,如在幼年时期表现出与其他地方的越南黑叉尾斗鱼不同的特征,如鳃盖上有模糊的蓝斑、有较浅的头纹甚至体纹等;同样,壮家叉的身上,也表现出偏向壮家黑叉表现型的某些独特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红蓝叉尾斗鱼,如呈现出身型修长、尾展宽大、体色偏冷色调等特征(廖汉波,陆广洲 2010)。
白云金丝白云金丝――唐鱼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濒危等级:目前发现深圳有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体征 : 3厘米左右,雄鱼各鳍较长,身体较瘦,颜色鲜艳,经常互相夸示。雌鱼鱼鳍较为短小,颜色暗淡,繁殖期的雌鱼腹部膨大。食性 : 杂食。接受各种人工饲料和冰冻血虫、丰年虾等。繁殖 : 当发现雄鱼开始频繁追逐雌鱼时,捞出1母2公到一个繁殖缸中,缸底要铺一些植物防止亲鱼吃卵。将繁殖缸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当发现雌鱼肚子变瘪、缸底有晶莹剔透的鱼卵时将亲鱼捞出。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胶头滴管将鱼卵吸出,注意鱼卵较有粘性不要强行从附着物上取下来,否则会弄破鱼卵。若鱼卵粘在植物上可以连植物一同取出。条件允许的话将鱼卵置于打过2小时氧的等温蒸馏水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鱼卵坏死的概率。将盛卵的器皿放在温暖有阳光处可以加快孵化速度。但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至于煮熟幼鱼。鱼卵根据温度会在1-7天内孵化(一般而言在3——5天)刚孵出的幼鱼通体透明。3天后能看出眼睛等。在第五天将鱼苗放入有绿水的容器里,等到再大一些就可以喂食丰年虾无节幼虫了。
黄黝鱼/黄肚鱼   黄肚鱼   黄肚鱼,塘鳢科   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体短小。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   体被[木节]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   尾鳍圆形。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 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水系。黄黝是一种小黄鱼。俗名黄肚鱼、黄麻嫩、肉棍儿。体短小,成年体长在40毫米以下。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生活于静止的沟渠的淤泥当中。分布于长江水周边系。体形体态数量较多,但是由于个体小,不具经济价值。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体被栉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形。体色多为沙黄色,杂有纵向分布的黑色纵纹。 观赏性随着近些年来原生鱼饲养的渐渐升温,这种原本在河沟当中毫不起眼的小鱼也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黄黝分布广泛,获得容易,因此饲养人群众多。由于习性和很多鰕虎鱼有类似的地方,也是饲养稀有鰕虎鱼之前很好的练手材料。
23:47 被书记编辑过
南方波鱼 南方波鱼(学名:Rasbora
steineri)又名斯氏波鱼、头条波鱼,为鲤科波鱼属的鱼类。分布于老挝的南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和中国东南部各水系。日,
从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东莞市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在清溪镇碟场村的一条小河中发现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南方波鱼。这是东莞水域首次发现南方
分类信息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鲤形目 Cypriniformes   科:鲤科Cyprinidae   属:波鱼属 Rasbora   种:南方波鱼 R. steineri 编辑本段特征   南方波鱼在东莞当地又被称为红眼鱼,因为尤其在黑夜,用火或灯光照射鱼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的眼睛呈红色。这种鱼属于老第三纪原始(鱼丹)亚科鱼类的典型代表。   南方波鱼属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体长,侧扁。头短小,尖突。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前端稍外突,且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对相嵌,无须。侧线明显弯向腹方,位于体下侧。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肯、腹、臀鳍短小,尾鳍细长,深叉,叶端尖。 分布   南方波鱼分布于东南亚老挝的南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在中国,分布于香港、广西、龙江、广东连江、滃江、海南南渡江、万泉河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生活习性   南方波鱼生活在溪流、水沟,由于鱼体较小,普通人就算抓到了也可能会以为是普通的小杂鱼。另外,这种鱼耐毒性很强,一般的毒药都毒不死它。 研究发现  
 日,据中新社东莞电:广东东莞市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首次发现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南方波鱼,发现南方波鱼的地点是清溪镇铁
场村的一条小河中。据东莞市水产研究所的黄所长介绍,南方波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出现于老第三纪(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距今两千三百万年),比最早的人类
——南方古猿还要早数千万年。另据了解,这也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东莞水域第一次发现南方波鱼。   东莞市水产研究所的黄所长表示:“这次发现南
方波鱼的过程很偶然,我们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近期在对捕获回来的鱼类进行分类研究时,发现一条小鱼特征很符合南方波鱼分类特点,但是因为只捕获到一条,所
以并不敢肯定。第二次我们就进行有目的捕获,抓到了十几条,周围水域也发现还有相同的鱼群。拿回研究所后经过仔细鉴别,终于确定就是南方波鱼。” 现状保护   相关专家称,南方波鱼现身东莞,说明周围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于发现南方波鱼,对人们研究南方波鱼以前的历史,很有帮助。该专家提醒当地市民说,虽然南方波鱼没有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是,该鱼类毕竟属于稀有鱼类,希望市民“口下留情”。   另据了解,在从化流溪河,南方波鱼有较大数量的野生种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保育价值。
共2页 跳到
请登陆后再发言哦。 |
更多相关讨论
原生鱼知识每天一文!
蜜拍微信客服
每日9:00~22:00
扫描关注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攀鲈鱼 的文章

 

随机推荐